“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此间》系列1的装置部分参考当地的建筑特点,如院落布局、屋顶色彩等,风声与蝉鸣,润泽的草木,鸡犬牛羊……共同构建“此间”的生活场景。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海报|刘天博

2019年10月18日,“中国天然氧吧”——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灵空山镇迎来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来自 、实验艺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等11名同学自发组成了“十一小组”带着他们的结合空间语言与装置艺术的系列作品,以独立展览艺术节的模式参与到本次活动中。

十一小组/TEAM 11

活跃在20世纪40~90年代的荷兰著名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是“十小组”(Team 10)的代表人物。弗兰普顿曾评价他因独特的人性思考成为十次小组中仅有的“对现代运动的异化抽象性从根本上进行声讨的建筑师”。“十一”小组的名字由此而来,向先辈致敬,在时代中创新,立足当下探索未来。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如今的村落在时代的洗礼下早已不是过往的样子,当我们置身其中,很难说清哪种是记忆中的印象,哪种又是它现在该有的模样,一切熟悉又陌生……


     此间·一   

《此间》系列1的装置部分参考当地的建筑特点,如院落布局、屋顶色彩等,用细绳和橙色珠子营造朦胧的民居空间意象,并在空间中定点置入从沁源村采集而来的声音素材,风声与蝉鸣,润泽的草木,鸡犬牛羊……共同构建“此间”的生活场景。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翁晓勤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贺紫瑶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刘天博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梁波

声音装置|张彧涵

步入“此间”,虚构又真实存在的空间里,你可以听到炉火旺旺下农妇的呢喃,一只家犬嘟噜着。晚风吹过麦秆弯弯细语如诗,秧歌戛然而止,田间回来的农人疾步小跑到灶边,揭盖声之后,是汤汁入碗的悦耳。

从视觉、听觉两个维度构建的“此间”,日常生活的别样体验,千百年来我们寻找着理想的田园牧歌是否了然于心,或者已在眼前。

     此间·二   

《此间》系列2的装置则以正六边形为构成原型,通过拓补、修剪等方式进行二次组合,形成一个连贯路径又变化多端的游走路线。构建一个无向性、混沌、朦胧的世象——无序的边界。在这个“此间”寻找一个开口,开口呈现为推开通过、蹲下通过、跨过三种方式,从而进入到下一个空间或边界内……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团队成员合影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摄影|金伟琦

路线上通过对角线相连形成多个三角形和菱形空间,每个空间分别以红、蓝、黄、绿进行色彩分隔,空间中辅以透光板、开启门扇等相异材料进行多样化的重组,并随着人行走其间的路径变化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

空间的异质性,空间连接的多样性,通过人的探索感受模糊的边界及人的内省。

    无限循环    

影像装置|高艺轩 刘天博

工业时期留下辉煌印证,又像是记忆中沧桑的无奈叹息,无声却震撼心灵。如果有生命孕育在沉睡的钢铁之中,轰鸣被时空削减从遥远的地方重新穿入耳朵……锈迹是时间的独白,也是下一次狂欢的开始的标记,铭记未来那新的生命方式。

这是一次当代艺术介入乡村的创新探索与大胆尝试,所呈现的作品不仅是互动体验的游乐场,也是村落记忆的延续空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能够在互动中产生共鸣,这些内容也正是艺术需要表达的最核心的东西。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设“综合、文旅、运营、工匠论坛、‘村长’有话说”5大主题内容,聚焦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十一小组”正是积极用建筑空间语言作为本次装置艺术的构建基础,在搭建过程中鼓励村民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以公众参与式的空间置换诠释当代艺术,立足艺术发生现场融合峰会的5大主题实现艺术展览。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或者具体的说是通过实验艺术装置,以艺术作品的情景式互动性引发共鸣,能够吸引人流,到乡村开始这种文旅活动,无论是体验生活还是欣赏艺术,甚至是创作艺术。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当我们响应国家乡村建设的号召。这个概念如何完成?是大量的资金投入?是通过建筑师的改建可以解决?还是艺术家带着艺术介入?还是文旅从业人员的推广?我们没有结论,也清楚并非单独一个群体的力量,但是作为艺术家我们会不断参与尝试、实验、思考,不断的探索……这是自然赋予艺术的畅想,“回巢 · 大地艺术季”将不断延续……


“此间·山林” |  第一届 回巢·大地艺术季

展览名称:此间·山林

项目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河西村国营化肥厂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18日

学术主持:吴莹

策展人:徐洋

项目发起&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十一小组”&TEAM 11

小组成员:徐洋、王国亮、陈馨梅、贺紫瑶、袁曦、张彧涵、高艺轩、梁波、刘天博、唐默熹

摄影师:金伟琦、翁晓勤、刘天博、贺紫瑶、梁波

“此间 | 山林”—— 第一届回巢 · 大地艺术季

(0)
上一篇 2019-10-28 上午8:51
下一篇 2019-10-30 上午9:52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折善的头像
    折善 2019-10-29 上午11:32

    有谁能告诉我,这样做的意义在哪吗?

    • 哼哼哈兮的头像
      哼哼哈兮 2019-10-30 下午1:44

      @折善行为艺术

  • 折善的头像
    折善 2019-10-30 上午9:12

    ww

  • 小溪流的头像
    小溪流 2019-10-31 上午8:50

    装置是怎样与场地产生的对话,本次活动又是怎样激活这片区域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