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报|刘天博
2019年10月18日,“中国天然氧吧”——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灵空山镇迎来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来自 、实验艺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等11名同学自发组成了“十一小组”带着他们的结合空间语言与装置艺术的系列作品,以独立展览艺术节的模式参与到本次活动中。
十一小组/TEAM 11
活跃在20世纪40~90年代的荷兰著名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是“十小组”(Team 10)的代表人物。弗兰普顿曾评价他因独特的人性思考成为十次小组中仅有的“对现代运动的异化抽象性从根本上进行声讨的建筑师”。“十一”小组的名字由此而来,向先辈致敬,在时代中创新,立足当下探索未来。

此间·一
《此间》系列1的装置部分参考当地的建筑特点,如院落布局、屋顶色彩等,用细绳和橙色珠子营造朦胧的民居空间意象,并在空间中定点置入从沁源村采集而来的声音素材,风声与蝉鸣,润泽的草木,鸡犬牛羊……共同构建“此间”的生活场景。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翁晓勤

摄影|贺紫瑶

摄影|刘天博

摄影|梁波
声音装置|张彧涵
步入“此间”,虚构又真实存在的空间里,你可以听到炉火旺旺下农妇的呢喃,一只家犬嘟噜着。晚风吹过麦秆弯弯细语如诗,秧歌戛然而止,田间回来的农人疾步小跑到灶边,揭盖声之后,是汤汁入碗的悦耳。
从视觉、听觉两个维度构建的“此间”,日常生活的别样体验,千百年来我们寻找着理想的田园牧歌是否了然于心,或者已在眼前。
此间·二
《此间》系列2的装置则以正六边形为构成原型,通过拓补、修剪等方式进行二次组合,形成一个连贯路径又变化多端的游走路线。构建一个无向性、混沌、朦胧的世象——无序的边界。在这个“此间”寻找一个开口,开口呈现为推开通过、蹲下通过、跨过三种方式,从而进入到下一个空间或边界内……

团队成员合影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摄影|金伟琦
路线上通过对角线相连形成多个三角形和菱形空间,每个空间分别以红、蓝、黄、绿进行色彩分隔,空间中辅以透光板、开启门扇等相异材料进行多样化的重组,并随着人行走其间的路径变化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
空间的异质性,空间连接的多样性,通过人的探索感受模糊的边界及人的内省。
无限循环
影像装置|高艺轩 刘天博
工业时期留下辉煌印证,又像是记忆中沧桑的无奈叹息,无声却震撼心灵。如果有生命孕育在沉睡的钢铁之中,轰鸣被时空削减从遥远的地方重新穿入耳朵……锈迹是时间的独白,也是下一次狂欢的开始的标记,铭记未来那新的生命方式。
这是一次当代艺术介入乡村的创新探索与大胆尝试,所呈现的作品不仅是互动体验的游乐场,也是村落记忆的延续空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能够在互动中产生共鸣,这些内容也正是艺术需要表达的最核心的东西。


当我们响应国家乡村建设的号召。这个概念如何完成?是大量的资金投入?是通过建筑师的改建可以解决?还是艺术家带着艺术介入?还是文旅从业人员的推广?我们没有结论,也清楚并非单独一个群体的力量,但是作为艺术家我们会不断参与尝试、实验、思考,不断的探索……这是自然赋予艺术的畅想,“回巢 · 大地艺术季”将不断延续……
“此间·山林” | 第一届 回巢·大地艺术季
展览名称:此间·山林
项目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河西村国营化肥厂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18日
学术主持:吴莹
策展人:徐洋
项目发起&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十一小组”&TEAM 11
小组成员:徐洋、王国亮、陈馨梅、贺紫瑶、袁曦、张彧涵、高艺轩、梁波、刘天博、唐默熹
摄影师:金伟琦、翁晓勤、刘天博、贺紫瑶、梁波
评论列表(1条)
有谁能告诉我,这样做的意义在哪吗?
@折善:行为艺术
ww
装置是怎样与场地产生的对话,本次活动又是怎样激活这片区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