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本科
此方案获得紫金奖学生组二等奖
首先,非常感谢小印帆公众号提供这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和志同道合的各位分享我们在大三年级下学期完成的旧建筑改造课程设计。
在城市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进入了新阶段,不少旧建筑面临修缮、改造,相关的研究、设计和实践也越来越多。作为重大经典课题,旧改设计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一个再是白纸一样的场地任人发挥,而有自己的故事和回忆引导着我们的设计。
我们的方案有幸获得紫金奖学生组二等奖,设计实践有限,方案尚有不足,请大家多多包涵!
▲展板1(A0)
▲展板2(A0)
▲展板3(A0)
▲展板4(A0)
▲展板5(A0)
任务书解读
重庆是西部工业兴起最早的城市。工厂的变迁升级留下了许多的建筑,江北化肥厂便是其重要代表。轮到我们这一届时,课题选址没有变化,但是改造建筑增加了造粒塔及尿素楼。
拿到传闻中的旧改任务书,这次的设计要求:既要保留部分特色旧建筑,又要将其利用起来而不可作为景观设施,还要新建筑的风格也要和谐统一,并且已经确定建筑定位就是图文信息中心。高耸的造粒塔、神秘的传送带、斑驳的尿素楼旧墙……神秘、神圣、神奇的多重感受交织,打造江北Landmark的决心让我们踏上了旧改求索之路。
▲任务书概览
基地初探
设计基地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悦来智慧城原江北化肥厂,其前身是1958年由前苏联援建的焦炭厂,是记忆和传承重庆近代工业文化发展特色的重要载体。厂区西面临江,北侧存在重庆绕城高速,交通较为便捷,附近产业较为发达,有川美基地、两江科技健康城、仙桃国际数据谷等。附近亦存在较为成熟的居住区,如金科岭上、融创国博等住宅项目。按照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两江四岸”城市发展主轴规划研究等要求,结合悦来会展功能建设、智博村建设以及周边四川美术学院国际学院落地等规划,江北化肥厂将采取“微更新”方式打造13.8万平方的西南首家集文化、艺术、文旅、艺术培训、教育于一体的文艺特色小镇。而这次课题所选定地块则是位于该厂区项目的东北接近主干道一侧。
我们当天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场地调研,坐着大巴进入场地时走的是一条不算宽敞但环境宜人的滨江路,一路树影婆娑阳光正好,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路口陈列馆,周围则是青苍黄桷树和废旧厂房墙上的枝枝蔓蔓,这就是我们与场地的“初次见面”。厂区门口只有零星的几个工作人员,再往里走便是失去了生机的厂区,随处可见丛生的杂草、泥土以及积水,厂区尚存前苏联援建的红砖风格厂房、近现代厂房等各类建筑,以及化肥厂的设施和设备,都已年久失修,部分出现破损,建筑整体氛围呈现废墟工业风,植被倒是生长茂盛。(当时还打趣着说得亏离市区远,不然要成为下一个废墟风网红打卡点)
走近造粒塔与尿素厂房,我们开始了测绘,测绘过程中发现尿素厂房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墙面天花及地板斑驳破损,设备管线交织,空间高大宽敞。基地“标志物”造粒塔与传送带更是给人以震撼之感受,外表柔和洁白,与周边斑驳肌理及金属管道形成鲜明对比,站在塔中往前看是深邃狭长的传送带,往上看则是的高达68米塔身,颇具宗教神秘气氛,这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幻想在传送带 “时空隧道”里穿梭的感觉了。在造粒塔的左侧则是一个破损程度较高的桁架结构厂房。
总的来说,基地目前的人群活动是很单一的,经济活力较为低下,在基地项目完成后是否能唤起厂区活力?并且原有厂房主要光照面受遮挡较多,造粒塔传送带本身存在感较强,在空间上则需要更多考虑解决光照、尺度及协调问题。此时我们就已经开始思考,该以怎样的方式在“旧肌理”及“旧文化”中植入“新建筑”图文信息中心,同时确保老厂区的场所感得以焕发新生。
“树”的萌芽
对于做设计,我们从不甘心于单纯解决问题,总想着玩些新花样,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呈现建筑,让建筑更具故事性,于是,我们对调研资料整理后首先是看了一些旧厂区案例,许多是通过电影手法来营造建筑氛围,以叙事手法及建筑蒙太奇、剪辑、叠切、重组等空间手法重塑旧厂区面貌,从而传达历史故事。(本想尝试电影建筑学,但又因为水平有限操控不了玄学的东西终止了)
之后我们又开始讨论,一同回忆调研,细想便是满目的自然与工业的碰撞,同时厂区里像树一样的高塔们生长伫立,仿佛在告诉我们厂区历史从未沉睡,这让我们联想到《阿凡达》电影中的生命树,星球上的所有土著生灵都与此树灵魂相通,以及三星堆青铜神树、伊甸园中的生命树,旧化肥厂的运作何不像生命树那样通过运输周转的方式生长呢?造粒塔里尿素的生成过程更像树茎里来回运输的养分,上抛落下循环往复得到尿素产品,一阵头脑风暴后我们回归现实,如果说以“树”的方式来架构建筑空间与故事,会不会太概念化?形式化?怎么组织逻辑以及利用树的特点来组织空间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东西。
“树”的生长
树是有生命力的,化肥厂也是如此,从历史及人群调研来看江化人一同支撑化肥厂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再从任务书要求来看,此次我们的功能要求是做一个图文信息中心也就是图书馆,这是一个知识积淀、智慧凝聚的场所。所以我们对此次旧厂更新的定义是情感记忆的沉淀、历史的再生及新生的焕发。最后我们根据场地环境的城景结合、江肥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图书馆的沉淀与新生,将冲破楼板、生生不息的丛林高塔发散为我们的概念主题——让人仰望、给人精神力量的“生命树”。
再通过意象转译、建筑符号转译,我们最后将功能空间拆解对应到“树”上,得到对应的空间序列。树根,吸收养分并向四周渗透,我们把它抽象为出入口与路径;树干,类比输送养分的作用,我们将树干抽象为一个集合交通和辅助功能的核心筒,表面可为巨大的交互界面;树枝抽象为过渡生长,营养传输的廊道、坡道,以此联络新旧空间与时空;树叶则抽象为停留空间,对应到空间则是私密性较强的阅览单体;果实,我们抽象为知识的果实,也就是书籍。
▲树的转译
空间生成
此时我们已经开始构想图书馆空间是一个生长的密林,其中人群与书籍是两种流动因子,在来来往往中串联起新与旧,孕育生生不息的能量。
再次把头脑拉回现实,我们先是根据周边建筑及交通状况布置了主入口及后勤入口,确定了入口的秩序与功能的大致分区,保证了充足的光照面,之后协调保留的造粒塔、传送带及尿素楼尺度推拉出大致体块关系,同时保证造粒塔焦点地位的同时承接人流,协调各立面关系,至此,我们的改造策略已经大致成型。同时,考虑到尿素楼空间大但布满设备管线,我们把尿素楼的室内部分作为展区对外开放,最后形成以造粒塔传送带为核心轴线的一新一旧的交织布局与看起对立实则统一的界面。
▲总平面图:新旧串联
内部空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与旧空间旧结构协调统一,首先平面关系上我们根据一轴一侧新一侧旧确定了两个同心圆的放射布局,剖面上我们从人群体验与概念表达出发,整体布局为一层是小空间的后勤、基础大书库、大空间门厅,二层为开放大空间的阅览区,上层大空间为廊道串联的相对私密的树屋,他们由传送书的书管、传送力的柱子、传送人的交通空间这些竖向构件连接。接着我们采取了旧结构的6m*6m柱网,同时置入垂直方向上的人群、书籍的交通——筛管,再水平划分开放式阅览区与私密式阅览区,并以廊道串联。
▲方案生成分析图
▲首层平面图
私密式阅览区我们采取的是树屋形式分布于开放式阅览区上空,紧接着顺应室外人群视线关系于与室内传送带的协调,我们得到树屋们在剖面上的大致秩序,接着根据人的尺度、行为大致分为三种树屋模数,嵌入柱网后根据上下视线、光照、交通体、以及旧建筑部分的衔接等因素变化模数,最后得到我们有趣又不失便捷度的空中阅览树屋。
▲剖面示意图:树屋阅览空间
▲草的概念空间效果图
概念落实——空间体验
都说建筑生就喜欢玩空间不管人的死活,我们也敏锐察觉到了这点,空间上上下下,不得累死人吗?在高空读书,没有安全感吧?全都是大尺度,也不够亲人吧?旧建筑改造,没有任何体验空间吗?一草过后,我们开始着手细化空间。
在优化上面四五层高差之后,我们开始细分阅览空间,常规阅览区、儿童娱乐阅览区和电子阅览区安排上了,整体空间根据秩序也做了由低到高的尺度变化,在空间排布上进行了发散、波动、引流、聚集、停留、外溢如此循环往复的考量,保证精神性空间的同时减少压迫感给予舒适度。
▲空间梳理分析图
关于传送带造粒塔的利用更是考虑了许多,在原有的新旧交界面的通高庭院上,充分利用造粒塔的价值,利用它串联了树屋和展厅,造粒塔作为新旧连接的核心,让人可以走近并走进去感受造粒塔的精神性。在传送带中利用vr技术重映历史,人们可以乘坐缆车到达造粒塔底端,再通过造粒塔内部盘旋的坡道一路观展至尿素楼展厅。
最后在空间的游历中,我们可以在底层大空间体验自由穿梭、自在仰望的趣味,在层叠的廊道中感受丰富的空间层次,在阅览树屋人们可以在书架的围合中静静阅读,纯净的整片顶界面不会带来压抑,至此,我们又开始思考,是不是通过屋顶开洞能更让空间具有一致性?同时切合主题,生生不息向上生长。
▲空间体验
突破——三个法宝助力方案落地性
成果终于带到了二草,两位老师对我们得概念表示了肯定,但对方案的落地性表示了质疑。H老师建议我们下来好好找找有依据的结构案例,目前200的柱子比较理想主义。富有实践经验的T老师则关注到了消防规范,提议我们梳理清楚防火分区,探讨一下防火卷帘怎么放。老师们对概念的肯定让我们非常开心,但随之而来的“概念一时爽,深化火葬场”又是持续的挑战。
和指导老师一齐探讨后,面对仅仅三周就要正图,我们决定提高效率,一人结合空间设计梳理清楚防火分区,一人拿出多结构方案,再交换头脑风暴。
S老师作为建筑技术系的老师,对规范要求的重视影响了我们。我们也从低年级的天马行空进入到高年级的脚踏实地的状态。感谢老师手把手带着我们翻规范和修改防火分区划分确定分隔位置。这份严谨的态度让我们进入后面高层、大跨度的设计中更加游刃有余。
▲结构策略1
▲结构策略2
W同学辛勤收集和筛选国内外案例后,提出了三种结构可能性,①混凝土现浇(参考赖特的制蜡公司),②树状柱结合悬索(台湾社科院图书馆),③悬挂桁架和矩形柱(参考高雄图书馆)。其实从空间结构一体的角度出发①最优,结构稳定和成熟度③最好,跟S老师探讨后,我们梳理②最能兼顾灵活的空间同时结构清晰可行度最高。在实际的建设中,单元这种模式加工和落地速度快,兼顾建筑效果、预算和工期。在结构的确定后,我们的伞状大树终于脱离了幼稚的表面,钢结构+外挂板的模式去构建骨肉。
▲约翰逊制蜡公司办公楼及研究中心室内效果
▲台湾社科院图书馆结构示意图
在结构案例学习中,未来图书馆结构结合技术的设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旧建筑改造设计的可持续也是我们最开始就希望重视起来的部分。每一株冲出屋顶的“树干”都是建筑技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承担雨水收集、处理与再利用的作用,同时还利用起太阳能蓄电技术提供夜间漫反射照明。在绿色技术的植入外,我们也发现,建筑作为一个消隐自然的“玻璃体量”遇到烈日的重庆夏天,如何应对太阳辐射量大?我们采取复合智能百叶双层幕墙墙表皮,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设置使用偏好和检测实内环景参数调节百叶的角度和覆盖比例以及立面窗&天窗的开闭使得室内包持舒适宜人的热环境。
▲雨水收集及太阳能技术
▲热环境策略
总结
当我们做完以上改进,最终以非常悠闲的状态进入了交图周,甚至提前了半天打印好图纸准备其他科目的考试(两个J人的自我修养)。最后评图当日,被告知最高票评优,内心还是很激动的!总结这次学习的心得,在我看来最棒的是做好了概念&落地性。其中离不开我们对场地深入的调研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在设计过程中保持收集和整理案例、参考图、参考文献的好习惯。
▲75页的场地调研
▲近300页的案例与参考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看到这里。这个作品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作品,从概念到最后落实,离不开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队友的一拍即合,过程中概念的激情碰撞以及困难的逐步突破都是我们珍贵回忆,其中的收获也成为我们继续再建筑学中探索的勇气。方案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跟我们一同探讨!也将持续期待江北化肥厂改造项目的最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