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2019天作杯三等奖 | 如果拥有这样的住宅,你愿意四世同堂吗

《建筑师》杂志 《建筑师》杂志

原文链接

编者按:为提供给学院读者更为系统的阅读感受,我们将在每个月单独选取一周以专题的方式推送作品。本周选取的主题是“优质竞赛作品”。今天,我们将为您推送2019年获天作杯获奖作品解读。

另外, 正开展“创作者计划&优质学生作品”投稿活动,如果您有优质的竞赛作品,并乐于将设计的过程、方法整理成文章,那么欢迎您向我们投稿。我们将提供300~1000 元/篇的稿费(根据阅读量区间判定),同时为每年最优秀的作品颁发 10000元奖励。如需了解更多,欢迎后台留言。


-竞赛命题-

《建筑师》杂志·2019「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主题为“一家人的城乡”,参赛学生针对现代社会居住环境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由于城乡剧烈变迁而激发出的不同以往的家园理想,纷纷提出自己的理念,描摹心目中的“桃花源”。在收到的281份作品中,同学们各展所思,提出了现代乡村住居环境的多种可能性:或是传统建造工艺的现代投射,或是建筑与机械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抑或是追忆似水流年的返璞归真……

本文将借由设计者、竞赛评委的阐述,为您解读2019届三等奖作品——同一屋檐下(设计者: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黄新洋)。

-获奖作品-

△ 黄新洋(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这是我连续第二年参加天作奖,有幸再次获奖,感谢评委老师的认可,以及有趣的题设。在此将我做设计时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交流。

我是一个爱旅行的人,很多我的灵感来自于旅行,尤其是古建筑,经过了时间漫长的沉淀,其中总是有看不尽的或是有趣或是令人敬畏的地方,拜访古建筑时常带给我极其强烈的空间体验和震撼。这些空间闪光点匿名而沉默,并逐渐被世人遗忘,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如何在设计中将这样的空间记忆转化并以焕然一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一直是我思考的一大重点。2018天作奖我做了个现代寺庙(我的毕业设计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这起源于山西河北一带的古建筑旅行。而这次的多代养老住宅则是对我印象中的江南传统民居的异化和转译,以环绕天井具有凝聚感的回院作为基础进行演进。

△ 作者2018年“天作奖”获奖作品——无神殿(佳作奖)

我出生于苏南农村,按照长辈的描述,20世纪80年代之前,父辈祖辈生活的村落环境尚处于农耕文明末期的聚落形态,苏南地区的氏族文化也尚未瓦解,共同姓氏的村民集聚而居,并设有公共祠堂,颇有财力的大家庭则建有多进院落的住宅组合,祖祖孙孙济济一堂,共享天伦之乐。改革开放之后,苏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崛起,弃农经商的人群逐渐增多,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的流失令氏族文化逐渐式微,村落也逐渐空心化,甚至被抛弃。人们对城市小区里的平层住宅趋之若鹜,传统的田园式乡居生活大有被遗忘之势。

如今,一部分当年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厌倦了城市中的喧嚣,念起年轻时的田园乡居生活,决定回到乡村养老,安度晚年,颇有些古人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心境。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舅舅、舅妈就属于这一人群中的一员。

曾经的乡村聚落将何去何从?城市中退休的中老年该去哪里养老,是继续待在高层楼房里,左右只是点头之交的邻里,还是回到乡村,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曾经的朋友再续前缘?这种抱团的养老方式似乎为新的乡村住宅类型提供了一种探索的机会和新的可能性。
基于此村落演进以及城市化历程的背景,进行根植于传统的新农村住宅类型探索,我开始了我的设计。设计将为三对夫妇——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舅舅、舅妈,提供一处集合的养老住宅,同时为节假日从城市回到乡下陪伴老人的表哥表嫂及刚上幼儿园的外甥女提供留宿的可能。

既各自保持独立,同时又让彼此间感到大家庭的凝聚力是本设计的两大重点。设计以传统江南民居的天井为空间原型,设置了住宅的核心空间中堂,以此精神空间为中心延伸到各个独立的住户,并通过没有方向性的四坡屋顶的覆盖,让其中的住户感受到同一屋檐下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屋顶结构的露明进一步强化了其庇护感。家人团圆之时可在此设置圆桌进行家庭聚餐。

另一方面,将为各住户提供独立的生活空间,尤其为从城市退休回乡的舅舅、舅妈配置了单独接待客人的独立客厅和继续轻度学习和工作的书房。同时为假期回乡下看望长辈的表哥、表嫂提供了属于年轻人活动的娱乐室。二层的这些空间通过角部的打开以及楼梯的设置与中堂空间若即若离,既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又互相连为一体。而外甥女寒暑假在祖辈这过一个亲近自然的假期也成了可能。

本设计采用轻木结构体系,回应了式微的传统木结构民居。为了强化各个空间的领域感,选用了不同深浅的木墙面。中堂白漆木纹墙面以及地面的方块木质地砖意在创造一种室内的室外感,唤起身处天井之中的身体记忆,同时消解了中堂的方向性。其余空间采用较为温暖的木纹墙面,强化起包裹感和亲密感。祠堂的设置以及强化空间层次和进深的做法则是与传统对话的另一尝试。

传统是个遥远而又亲近的词,稍不留意,设计便会陷入肤浅的模仿。有体系的学习和研究大概能帮助人绕开一些陷阱,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可以继续从匿名的传统建筑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评委点评-

竞赛主题涉及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真实的乡村环境,应展示宅基地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关系,充分体现作品的场景感;第二维度在于对“一家人”的理解,方案中对三代人生活起居的表述将会成为主要的考量,没有表述而只做外形的“空壳子”是不切题的;最后在于建筑载体本身,例如针对老年人的起居是否考虑无障碍设计等细节。生活不能离开地域,不能离开人的行为,应将这两个维度结合到设计表达中。

各位评审希望同学们能将自身情感代入一家人的场景,而不是只为别人或为一个特定的环境设计。从题目本身来说,“一家人”是第一要素,应考虑一家人今后在乡村生活中的可能性,做出比较扎实的设计。诚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而综合的题目,但是如果某些方案从单一层面上进行了深入发展,如乡村养老、地域文化回应、空置房改造,也可以作为解题的切实角度。归根结底,竞赛的重点还是在于对一家人在乡村生活的全面理解,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切题的。

方案采用简明紧凑的方形平面布局,通过在中心设置同样方形的内院,较好地回应了竞赛的主题:一家人的城乡——几代人共享的家庭养生生活。布局中向内的开放性和分层设置家庭不同年龄段成员的空间,同时又能灵活划分使用的做法,无疑又强化了主题。建筑形态也呈简明的体量,加上设置简明的四坡屋顶,传承了苏南乡村传统住居的典型生活形态。整体方案正像其表述的那样,是一个同一屋檐下四世同堂的养生住宅。

——张鹏举

内蒙古工业大学 教授



内容统筹:《建筑师杂志》陈海娇

内容终审:《建筑师杂志》李鸽

微信编辑:《建筑师杂志》李雪

0条评论
《建筑师》杂志 《建筑师》杂志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