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的人声鼎沸不同,今年的大师课“安静”了下来,在热闹之后,建筑还是要回归到自身。
代课建筑师和同学们的焦点也在从结果转向思考过程,从设计的“正确”转向思考的“正确”和人的“正确”。
先看看各组评图场景:(随机排序)
王昀组
▽
王辉组
▽
众建筑组
▽
戈建组
▽
景泉组
▽
贾莲娜组
▽
李冀组
▽
齐欣组
▽
赵扬组
▽
刘晓都、王子耕组
▽
崔彤组
▽
因为场地很分散,每个场地只能待一会,所有的设计组都只能留个大概印象。我想把这个大概的印象传递给读者。
01
模型很重要!这相当于硬广!
今年很多同学使用了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
02
图纸表现力也很重要!
03
陌生感很重要
模型看起来很炫但又一下子琢磨不透在干什么,就能吸引你听下去。
04
空间推敲是设计重要部分!
在一个足够你把握的空间里进行细致的研究,不要在意外表是不是很炫!
05
模型很重要!这相当于硬广!
如果你写一本书表达的话
。。。那就再好不过了!
06
未来感也很重要!
(2016既视感——你确定这不是厂家推销管道材料吗?)
要是模型、图纸、和故事都很精彩,那就很感人了!
——哪怕建筑只是个小住宅!
她应该是今年的大BOSS了。
模型:
平面:
似乎看到了zaha:
为了讲解单体模型被“强拆”出来
(以上几张图来自李冀老师)
07
界面友好也很重要!
最最后:要是有个“愿意耕田的王子”带设计那应该是不错的!
老师们对课程的总结:
“我们这次的题目是基于一个真实项目,在福建一个半岛做艺术聚落。
我们比较强调在过程中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要一个结果。课程开始阶段我们并没有给出明确任务书,中期之前我们把学生分成两组,要基于不同场地的理解提出概念规划和任务书。
这个阶段我们希望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和从策划落实到体量的思考能力。
中期之后每个人再独自完善自己的单体设计。包括在福建的场地调研和在北京的艺术场馆运营调研,任务量对于八周的课程是很繁重的,留给自己设计单体的时间也是很少的。
庆幸的是清华的同学们在关键时刻能够顶住压力,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完成度。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认真态度确实让我印象深刻,是建筑系学生该有的样子,也希望他们有所收获。
——王子耕
(王辉老师戴上学生做的管道模型眼镜)
“清华八周的设计课结束了,感谢陈瑾曦、车飞、韩涛、杨洲老师中期和今天来评图,张利老师现场巡察,也感谢胡越、周宇舫老师中期来。
今年回学校教书前,我犹豫过以前两次一直用的“公交站场上年轻人的微城市”课题要不要改下,最终还是坚定了下意志,不改。这次我更专注于一种教学法的尝试,即训练学生的意志力。
所以题目本身只是个抓手,练习的是学生从第一张比较盲目的现场感受画开始,如何把一个先验的概念通过感性、知性和理性阶段的综合判断,层层显影出来,并从中领悟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境界。
清华学生的聪慧和关键时刻的韧劲,还是很好地配合了这个称为“一条道走到黑”的意志力的训练,十个学生呈现了十种不同的探索路径,也反映了不同的性格,表现了不同的风釆。
studio是个有趣的实验室,很多老师实验的结果是作品,而我更觉得结果是“人”更有意义。
——王辉
“有机会在两次评图中细细体验了一个好课的诞生!对于学生,坚信自己的个人经验意味着一种新主体的可能性,并以共同生活的逻辑,在北京探索了一个反财产权的公交基础设施上的青年人微城市;对于老师,坚信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对于抵抗物质进化冷却时代的重要性,通过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心理学暗示,以及从头至尾的康德式方法论贯彻,引导学生具体化为不同的社会学模特,借由微观身体叙事确定的现代性感知(其中涉及到:漂、柔软、庇护、晶体格式、模糊森林、管道计划、二次元脚本、集装箱、领域、群居等不同议题),并基于建筑学学科的语言或范式,最终嵌入到了新建筑类型的模型实验与场景想象中。
一个绝对意志与多样化提案之间能够如此结合,真是太受教啦!
——韩涛
“教学是个大话题,难点在于因材施教。好在建筑具有无数种发展的可能性。同学们个个优秀,不必按某一标准拼比,不要被“经典”所迷惑。
依照自身的脉动,开拓出独自的道路;就像要把握住场所的脉动,发展出独特的建筑。
——齐欣
“8周设计教学,我组8位同学做了三个设计,三个模型,画了十几张图。在他们身上充分展现出未来建筑家所必备的优秀潜质。
其实过程中我一直担心的是他们身体是否吃得消,但他们的积极回应及成果证明了每位同学的优秀。
——王昀
““建筑师教师”带着学生,有点像师徒关系,徒弟会向师傅学习,“像你”。其实,这是我害怕的。建筑设计教育的意义既不是让同学们变成标准“模件”,也不是师从某某,“像我”,“像你”,“像他”。
我想做的是:让每人成为自己。所以,教学的第一步是还原本真的自我,在回归天性游戏中去发问;第二步在老师答疑解惑中,以命题设计的方式让大家回到场地,做真实的建筑;第三步,老师教的“招儿”只是为了激活你潜在能量,每个人都会发光,最后设计的结果每个人都不样:群星璀璨!
——崔彤
“10位同学找到了10位与自己有着内在联系的天才人物,进入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也以他们为镜子映射着自己。
用剩余4周时间来尝试以空间和居所的方式将人物投射到当今北京,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挑战极大,但同学们的努力已经发展出不同方向的独立个性、创造性,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给建筑范畴的常识与惯性带来有力冲击,也某种程度上触发了同学们对自己更深入的理解。
——李冀
“这次的题目对于一个8周的时间确实过于复杂了,但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从现实繁杂的信息里梳理出自己的设计脉络,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案,而且9位同学的切入点与最终的设计很不一样,这个很可贵。
——何哲
总结
大三的大师课应该是同学们的一个重要转变期。绘图、渲染、模型等表达已经不是障碍,功能、流线、逻辑已经玩得很溜。设计到底应该走向何方?
各位代课建筑师给出了他们的提示,有从建筑的逻辑转向内心的探索,有从单体转向建筑的集群关系,有从建筑转向城市,有借助哲学,有转向设计与生活空间体验的关联,有不打算借助外部学科的知识而转向形体和概念的关系。我想这些既是各位建筑师想告诉同学们的又不是他们想说的,这些提示犹如指着月亮的手,他们希望启发同学们找到自己的道路。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如何让旁观者注意到你的设计?如何比较容易的获得你的想法又不损失你设计的深度?也是你们需要考虑的。
也许你熬了很多夜、吃了很多苦、绞尽脑汁百般焦虑后依然没有在这次大师课中被注意到,没有关系,我为你点赞!你仍然要保持“世界舍我其谁”的状态!不要在心态上输掉,至少你为下一次设计积累了经验。
——杨扬
无预设建筑工作室
模型差距太大了,图还能勉强比一比
酸
这也太牛逼了
学生课题
酸
这是大一的学生吗,挺好的啊
感觉好好,能想象出建成的样子
我
刚好区清华参加中老师的养老论坛有幸旁听了一会大师评图,咋都这么优秀呢
这怎么比,咱也不敢问别人咋就这么优秀呢
回复Re__Summer╮: ???目击者表示哪有去年的图
去年的图?
陈瑾羲老师不是曦哦~
去年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