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校园即社会。——约翰·杜威
01 项目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南部,周边住宅与产业园区环绕,用地约6.67公顷,拟建设一所80班高中,总建筑面积约90000㎡。27轨的庞大体量高中,需要更加高效集约的学习空间,以及更加灵活宽敞的活动场所,周边匮乏的景观资源,也对校园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位分析
而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承上启下的衔接口,又需兼顾高考应试和全人教育两方面需求,培育学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如何结合高中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模式,用设计综合地解决上述问题,是团队首先考虑的问题。
02 设计策略·“别针式”校园
高中是学生的社会意识、参与意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身体体格与人格个性初步定型的时期。因此一个强交流、高自由、随处可活动的校园,显然更符合高中生对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因此,在本案中,设计团队从各学科的跨界融合以及伙伴间的交往共享出发,取消 “楼栋”的概念,将不同学科的教室置于公共轴,各节点植入“非正式”学习空间。串联式的教学组团,结合密点式的公共空间,如“别针”般串起整个校园。
这样灵活开放的流动空间,营造了随时随地沟通交流的场景,也为“走班制”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以更个性化的教育,增强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校园成为思想蓬勃生长的沃土,潜移默化地培养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03 总体规划·折与叠
基地形状为不规则的“刀把”型,整体朝向南偏西,东侧金堰路为城市主干道。因此,在总体布局上,操场被设于噪音较大的东侧,动静分离;西侧具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布置教学组团,西北角与校园主体联系较弱的部分设置生活区,各区域以文体功能区相链接。
在总平面设计中,团队大胆引入折线,打破传统校园横平竖直的空间,以中轴线为核心围合出梯形院落,自然形成内院、外院两个层次,内院向公区敞开,外院拥抱城市,将建筑与环境、城市肌理融为一体。
而公共空间的叠加,对功能进行了重塑、重组,使其成为教室的延伸。当整个学校处处可以学习时,孩子们也将更愿意融入其中去自我成长。
通过“折叠”,校园的整体空间秩序呈现“一轴”、“一广场”、“三中庭”、“四院落”的丰富层次,所有空间都与中轴相连,通过形体的穿插,将中央空间打造为活力“共享核”。
△分层轴侧图
原本线性、弱联系的空间被“折叠”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形成充满活力的室内外共享场所。同时,这样多维的空间形态,不仅提升了各校园空间的使用效率,也“折叠”了学生的时间,让紧张的高中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04 功能流线
本案共设有机动车出入口2处,其中朝向南侧新昌路为主要机动车出入口,向西侧金海路为辅助机动车出入口,该出入口在接送时段为单向右转,有利于缓解金海路的交通压力,同时为食堂货运出入口。
△流线分析
基地内尽可能避免人行、车行流线的交叉,将地库出入口设在基地的主要出入口附近;同时采用立体交通设计,车道下沉、人行道上穿,实现完全的人车分流。
05 建筑设计
|| 地景一体 叠园互通
贯穿整个校园的∞无限环,复合了交通联系,景观绿廊、活动平台多种功能,实现地景一体,也成为学校的公共活力枢纽。
建筑整体五层高,为了化解其单调的体量感,设计团队采用多首层的概念,在造型上通过首层局部架空和二层平台,形成“悬浮”的立面意向,给人以轻盈的视觉感受。
在公共活动平台处,多个景观楼梯穿插其中,连接起教学楼和各个活动区域,让整个校园的建筑、室内和景观空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流动互通。以这样一种“浸润式”的教学空间体验,让孩子更好地在空间中感知学习。
|| 苏绣山水 只此青绿
建筑立面采用线面结合的设计语汇,横向的主线条加竖向的遮阳板造型,各功能和主体之间采用空中连廊、空中平台相互衔接,平台绿化点缀其间。
同时,设计团队从苏绣《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灵感,提炼象征蓝天碧水的石青色,以及与地块“金堰路”“金海路”相呼应的金色,镶嵌在大面积的米白色中,整个立面简洁有序,充满力量感又不失水乡灵巧。
06 绿色低碳·多维生态
为降低地库开挖和支护成本,设计团队将运动场抬高1.5m,不仅减少了埋深,也解决了车库自然通风采光的问题,省去部分设备成本的同时,缩短施工周期。
环境优质的阳光地库、架空的活动场地,与层层退台的建筑和绿化一起,结合屋顶花园,空中舞台等主题空间,把多维的绿色从地库延伸到庭院、屋顶。景观有机相连、互融互通,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体系,让师生在宜人的校园内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放松。
07 结语
学校是孩子体验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计之深远”的缩影。在金堰路高中项目中,团队以学生为主体,将校园作为无形的教育工具,期望用设计赋能,陪伴孩子成长。
项目图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苏州工业园区金堰路地块高中
占地面积:66700㎡
建筑规模:89040㎡
设计时间:2021年11月
设计团队:邹旦妮、刘玉婧、李月、王子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