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为提供给学院读者更为系统的阅读感受,我们将在每个月单独选取一周以专题的方式推送作品。本周选取的主题是“优质竞赛作品”。今天,我们将为您推送2020建筑新人赛TOP100的优秀作品解读。
阅读本文,您将了解到:
1. 结合山地坡道地形而建的、视觉景观变化丰富的山居民宿;
2. 作者如何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提取设计元素及设计韵味;
3. 双坡屋顶的运用与改造。
- 竞赛主题
以“旅行”和“住宿”为核心,通过对旅行需求和居住行为的深入研究,结合场地关系的分析梳理,把自然环境、文化体验和人文交流融入其中,实现居住空间与使用对象的锚固,并在此背景下探讨人居环境语境下旅馆类公共建筑核心居住空间的营造与公共交往空间构建。
- 获奖作品及作者
收到设计任务书时正是疫情期间,虽然有很多来自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场地实景图和航拍资料,但肯定比不上实地调研所观察之细之深。很庆幸去年重大在举办全国建筑院校本科生论坛时我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曾到访过这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小村落。
翻开任务书看到山地旅舍这个设计主题时还挺激动的,这对不放过每一个假期去旅行的我来说,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在脑海里想象着自己外出郊游或远行的场景也是很开心的!
喜欢发呆、日常做梦,我开始假想自己是一个身兼数职(甲方:我,设计师:还是我,现实里要是这样就好啦)的三河村村民,为我的村子设计一个不仅可以促进我的邻居们就业,还能带动村子的其他产业发展,让我村儿的经济效益翻几番的民宿……
基地位于我们村也就是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三河村的山上,附近有重庆主城区唯一一座土陶厂。土陶厂从上世纪90年代伊始建立,自2002年起生意每况愈下。村里现居住人口整体呈现老龄化与空心化。
近年来,由于远山有窑、文化大院、三河茶室的建立、自媒体的宣传以及政府的乡村振兴计划,远道而来的游客增多,为我们村增添了不少人气与活力。
我们村有两块地可供选择,一块地呈狭长状紧邻远山有窑,也是大多数同学的选择(限定较多看起来很有挑战性,不过我还是战略性逃跑了)。
我选的地块位于群山环抱的凹地,消隐于茂密的山林当中,背靠栽满果树的陡山,远方之景为连绵起伏群山,近处一条溪流,自然格局开阔大气(说白了就是限定条件比较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发挥”了)。
场地背靠高山,主要景观面有三个方向,采用分散的建筑体量并使其方向互相垂直会使景致更加均匀(也会让后来屋顶的编织更有秩序)。
研究完场地后的第二节课老师让我们设定旅舍的氛围,给出初步的概念与想法。
这时我又把自己假想作从熙熙攘攘的城市而来的旅客,放下对追名逐利的浮华喧嚣……等等,这不正像千年前的陶渊明,渴望过着归隐山野的田园生活吗?而他那首《归去来兮辞》中所表达的意境也正是这座山野中的旅舍所应营造的呀!(于是我从箱子中翻出了高中语文课本……)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在 《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他对山川之美的膜拜、对归隐乡野的祈愿,这也是浸透在我们民族文化里的文人精神,正是今天的我们所追溯的精神。
在文化与历史中我找到了设计的基调,那么具体的建筑形式该如何创造呢?
我想到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从场地与建筑风貌中提取要素,吸收借鉴的同时进行自我想象与创造的革新,这样既能契合当地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又会得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形式。
在对三河村典型的传统民居的探索中,我找到了“顶”、“院”、“间”三种场地与建筑元素着手进行“改编”:
“顶”元素:我将双坡屋顶进行了一种反曲的转译并向弯曲的方向延长,这个做法不仅使单个屋顶更有张力,还使多个屋顶互相“承接”和“覆盖”出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
“院”元素:常见的村落合院形式是以三或四个体量围合,而作为旅舍不需要如此强烈的内聚性,建筑体量互相平行和垂直形成的交往庭院更多地被两面围合,而每间独享的私密露台等由体量的一面限定,向外与景观产生互动。
“间”元素:传统民居的房屋通常采用多向长开间,而在这个狭促用地中……采用分散式布局而不使之拥挤的手段之一就是同向长进深,这样还能顺应地势高差使每一个体量都拥有最佳的采光面和最开阔的景观面。
- 置“间”立“墙” · 构“院”组“院” · 覆“屋”架“顶”
引入了看起来还不错的概念后我不想让它们落空,得有逻辑地赋予它们具体的形态和功能意义才行,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步走”:
阶段一:散落式的布局怎样使各体量之间产生“场”的关系呢,我的做法是延长曲坡屋顶将它们编织连结;屋顶的坡度还要与山势以较为“优美”的姿态契合。
阶段二:确定各个房间的功能属性与关联度后,我又重新梳理了屋顶的延伸、穿插等关系,并尝试设定一些情境(比如网红打卡拍照点是吧)。
阶段三:二草之后老师提出局部屋顶过于夸张,给下部空间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会带来压抑感,因此我将公共部分的屋顶进行了收敛整合,这样的好处是使最核心的交往空间被强调凸显。对客房部分的屋顶的处理是先合并后开洞,使上下空间得以有序整合。
简单说完了方案的大体推进过程之后,再详细介绍一下每一个阶段具体的操作吧,也是“三步走”:
“间”作为具体人和具体生活的“空间容器”,带有鲜明特色的屋顶的“间”包容一方天地,将室内外空间进行不断转换与渗透。通过“墙”的划分与“间”的错落将散落民宿整合为一体,同时赋予场地张弛有度的节奏。
主间:将最公共的部分置于入口,门厅、餐厅、多功能厅分隔而贯通,通过连续大屋顶与消防中心、便利店和医疗室连成整体。
主间:将两间大标间、两间小标间、两间LOFT间、两间双家庭套间两两组合,平行错动,顺应高差层层跌落。
次间:将厨房、储藏间、布草间、员工宿舍等后勤空间与门厅、餐厅、多功能厅结合,与客人截然分开,从一侧场地后方进出。菜园、鱼池和露台将多个不同空间特征的院子营造出来,形成村落的空间格局,它们穿插在建筑群体之间,形成一个个空白满足视线和心理上的需要,更构成了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的空间肌理,形成自然而具有经济意义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
大院:大面积的露天影院、活动广场置于入口平地,其余公共客厅随地势高差划分的台地而分散于每两到三个体量之间。
小院:每个房间享有一个外向性的景观露台,利用植物和台地堡坎隔绝其他方向的视线,使私密性得到保障。
景院:鱼池贯通整个场地,菜园镶嵌在露台、公共客厅之间,不仅使旅客体验耕作的乐趣,还能为旅馆提供原生态的食材(嗯食材……)。
屋顶形态犹如倦鸟归巢,来此居住的客人仿佛是城市中的倦鸟回归自然山林,回归心灵的栖息地。采用这样曲面的坡屋顶形式不仅仅是契合三河村的建筑风貌,更是呼应这层层叠叠的远山,让住客走走停停,体验屋顶上下的一方天地。
依据辞赋和场地出现的“远山”和“倦鸟”的意象,将屋顶进行穿插、连接、合并、延伸、交叠、开洞等(绞尽脑汁想到的)各种合适的手法处理,形成露台、院落、檐下等不同属性的空间。
房间和院子互为正负关系,这种正负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正负,也包含了视线和心理上的内外、开放与封闭等等;而墙是房屋和院子之间的“介入物”,它时里时外,并没有绝对的室内或者室外的身份。
场地及建筑空间顺应地势高差划分出三条轴线,菜园、鱼池、公共客厅等开放性场所作为主轴线,大标间、小标间、LOFT间、双家庭套间以及门厅、餐厅、多功能厅、商店、健身房居于两侧连成次轴线。
流线的组织以客人流线为中央主轴线,光景、水景、树景等景观围绕轴线和场地轮廓布置,渗透整个场地。
结构虽放在图纸的最后,但它确是我在设计之初借鉴传统民居时就进行的思考,怎样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双坡屋面的构造层次,又能辅以现代的预制构件实现反曲屋面的构想呢(让评图老师觉得想法靠谱的重要一环)?
我借鉴了位于场地周边田琦老师的远山有窑和位于四川成都袁烽老师的道明竹里,结合二者的构造做法进行简化:
主体采用钢木结构,墙体采用砖、混凝土与玻璃幕墙,屋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以承托钢梁、胶合木圆檩条、胶合木椽子层层架构,最后将用水泥白灰砂浆将浇筑为曲面的混凝土板与可保证住客在屋顶上的安全的行走体验的沥青贴瓦表皮粘接。
屋顶形式给旅客带来了独特的空中漫步的行走体验,形成了可观可近、可观而不可近的多种场距,视线的错层在确保一定私密性的情况下促进着旅客之间的交往,屋顶上下空间与不同高度的屋顶之间形成的正负关系也将景观渗透开来。
这个设计就像一场梦,做完还是要回到设计师的角色,来审视最初气氛及意境的起源——《归去来兮辞》有没有实现:
“云无心以出岫”——场地镶嵌在大地里,建筑静卧于山坡上,薄薄的云雾自山野中悠然飘出,带给旅客隐没山林的出世意象。
“鸟倦飞而知还”——屋顶形态犹如倦鸟归巢,来此居住的旅客仿佛是城市中的倦鸟回归自然山林,回归心灵的栖息地。
“登东皋以舒啸”——晴朗的清晨或苍茫的傍晚,登临屋顶遥望远山与林,清凉纯净的空气让旅客释放掉压力与烦恼,心境逐渐开阔舒畅。
“临清流而赋诗”——月光里坐在露台上,伴着潺潺的溪声闲读诗卷,或与好友品一杯茗茶共叙时光,兴致亦好时书写下旅途的感悟。
小结:
设计借鉴作为永恒历史与地域载体的中国传统民居,进行屋面反曲等形式的转译,使三种传统民居建筑元素的有机结合,使“顶”与“院”互为图底关系,“院”与“间”相互渗透。结合山地地形,营造出了隐没山林的出世意象。
期待旅居者寄身心于天地,在“行望居游”的诗情画意中追溯古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真谛。
山水树石,径庭屋宇,彼此因借,对话相融,以置“间”立“墙”、构“院”组“院”、覆“屋”架“顶”等手法,构造造型独特而体验丰富的山野民宿,让一砖一木来诉说那历史与文化。
一块隐于城市近郊的山林静逸之地,与熙来攘往的现代生活脱离。民宿课题设计拟在两者之间寻找互补,启发性探寻和思考建筑与环境与人的关系。该学生在此次设计方案中,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建筑形式和院落空间,再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所唱咏的诗意场景,在迅疾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求得历史、文化、场所、人之间相互认同,以此做出了自己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解答。
——指导老师 林桦
特别感谢林桦老师为这个作品从概念到形式再到功能流线等点滴细节的指导,也感谢李骏老师为图纸表达等方面提供的启发。
回顾整个八周的设计历程,从最开始构思与勾画一座自然山野中的民宿该有的氛围与意象,到一张张草图推敲场地布局、建筑形态等等,再到完整地将它呈现,其中也有过对这座旅舍形式的犹豫和怀疑,最终还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新人赛,而获得的意外收获也算是给大二学年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吧。方案中尚存的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 更多优质作品解读,敬请移步专题-优质学生作品 -
//m.stpapt.com/home.php?m=Index&a=newTopicDetail&id=48838
( Archcollege )长期招募作者
稿费300-1000/篇,年度最佳作品1w奖金
了解更多,请网站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 JZXY-YZ
回复 再见乌托邦: 老八校嘛
重庆大学这么牛逼的嘛
意境超赞
才女,值得学习
看到第一眼,我就有种灯火阑珊的感觉,就像是傍晚回到家,炊烟袅袅。很舒服。
很不错啦
…额…总之,很喜欢…
理念好棒!
功能这块和合理性还欠缺点
重庆大学这么牛逼的嘛
哇 太美了
酷酷酷啊!
很nice,学弟表示有学到东西
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