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经验丨现在狗粮还能这么撒??建筑情侣携手上米理,和你拿遍同一所学校的offer

2019.07.09 | ,,

作者:钟扬、蔡尚君
原文链接


钟扬-广州大学.建筑系

IELTS:7GPA:3.55OFFER(截止发稿前

米兰理工大学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istory、AA建筑联盟学院 DRL、爱丁堡大学 March2、香港大学 March2


蔡尚君-广州大学.建筑系

IELTS:6.5GPA:3.66OFFER(截止发稿前

米兰理工大学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istory、AA建筑联盟学院 DRL、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Architectural Design


“ ”联合“RAC STUDIO”为有留学需求的小伙伴提供了免费的留学评估,可点击文中相应链接填写相关信息。

x RAC STUDIO

800+建筑景观交互类留学申请案例

200+世界TOP5院校留学大牛老师

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学院


免费留学评估

点击下方链接填写资料

评估入口点此跳转

*评估老师将在 1-2 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请留意微信



快问快答/Q&A 01


●你们什么时候认识的?认识多久了?

▷钟:大一其实就知道对方了,毕竟一个年级建筑没多少人。大三合作的时候才加了微信。

♢蔡:大三,现在四舍五入八百天了。

●是谁先提出留学的?是什么因素做了这个决定?你是如何理解留学的?

▷钟:其实也没有谁先说,其实我们倆家里都有送出去的想法。觉得出国学习是一种打开视野,开眼界的过程,也是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教学体制,可能更能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吧。

蔡:可能这就是默契吧哈哈,确实没有谁先提出来。对于留学,我觉得只是一种选择。和选择国内考研、工作或者转行是一样的,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只不过大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然后继续前进,但无论如何,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并乐于交换分享知识非常重要。

●一起申请的时光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回忆?

▷钟:其实我是一个很容易崩溃的人,在做作品集的时候经常自我否定到崩溃,他就是作为开导我的那个人吧hhh。

蔡:在申请最紧张的时候还是照常在魔方里买菜打火锅,煲煲凉茶煲煲汤,泡泡米稀燕麦,躺在床煲综艺煲剧,也常出门找吃找喝,看电影逛街,去迪士尼等等,感谢她。我也没什么压力,既不会崩溃也不纠结,就是no brain no pain吧,留学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就和正常生活一样。

●两人一起打卡过的地方有哪些?

▷钟:我们一起去过日本、泰国,然后因为工作坊也一起去了湖南侗族聚落,因为做作品集也来了上海,跟着学校也一起去了香港访学和潮汕古建筑实习。虽然在一起好像也不是很多年去的地方还是蛮多的hhh。觉得两个同专业的出去玩比较能有共同语言,都在看建筑啥的。记得他刚开始跟我聊天就是问我去新加坡旅游的住宅是不是oma做的hhh,所以从旅游聊起来的。

蔡:我们刚从重庆回来。在这里推荐大家打卡隔壁涪陵的816地下核试验场,里面太棒了!目前还没作为非常火的旅游点,我们当时周围都是本地或周围的大叔大妈们。虽然要跟着导览车和导览员才能进洞,但是导览也不会数人!不会管你!甚至最后还自由参观,但是假如你中途突然离队或掉队,那可真是在全球最大的人工洞体里面探险了。向英雄们致敬。

△816地下核试验场

photo credit to Yang Zhong、Shangjun Cai


自我/Myself 02



▷钟扬


土生土长广州人,自小在老城区长大,离家里很近就是新河浦,都是华侨小楼,也特别喜欢骑楼和老街道。对于专业的选择,其实从选本科的时候已经比较明确了,我是一个超级念旧的人,旧的东西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从选专业开始都已经想着说如果我读了建筑想回来广州保护城市旧的部分。到了研究生部分,就可以选择更详细的项目,所以我选择了与历史相关的项目。


● 特质

关于特质,我觉得是“矛盾”,我身上总是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截然不同的想法。有时候想要特别随性和自由,但是又想要遵守着规矩,思前想后。可能也是因为这种性格,就想去了解一些矛盾的问题吧。说起来好像怪怪的hhh,就是这样一种纠结的状态成长着。以前的我会特别执着于一件事情,后来慢慢看开了,明白了“执者失之,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 竞赛

也不是竞赛经历,是大三暑假的时候去参加的一个湖南的联合工作坊,是去到侗族村落里面现场做一个构造。很神奇,当时分组的时候我和蔡同学跟两个港中文本科的同学和一个湖大研究生师姐分到了一组,在一个研究生的工作坊里面,我们组是本科生比例最大的。也是因为这样我们玩的特别好,我们的设计是一个特别异想天开的想法,我们想要做一个通过孩子们玩耍的过程改变用地空气流通的设置,虽然结果只是一个推着玩的风车,对比起师兄师姐们的设计特别孩子气,但是我们挺享受这个过程的,还提前完成任务了,在村口的小卖部下飞行棋hhhhh。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工作坊,之前的都是拼命去做设计,很实际的设计,但是这个孩子气的设计是我最享受的一次。

△photo credit to Yang Zhong

● 建筑启发

我觉得是旅游吧,旅游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觉得学习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建筑专业,看的多,想法就多,知道原来可以这么做,才能放到自己的建筑里,甚至还可以有更加新颖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我是相信百闻不如一见的,面对书籍电脑,你没有办法去感受一个建筑,这个建筑的气流、味道、触觉都是它设计的一部分。去感受一座城市也是很有趣的事情,感受不一样的五光十色,不一样的家长里短,不一样的柴米油盐。

泰国,photo credit to Yang Zhong


韩国,photo credit to Yang Zhong


上海迪士尼,photo credit to Yang Zhong

广州长隆,photo credit to Yang Zhong

♢蔡尚君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和钟同学恰巧相反,身边很少看到广州那些传统历史建筑,深圳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在保留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他需要最酷炫时尚的建筑,需要最新潮前卫的展览来代表年轻一代的文化,也正如此,对城市来说,每个城市需要有自己对待文化的态度;对市民来说,不能用自己的地域背景去评判其他地域发展的对错好坏;对个体来说,不能在各种媒体狂潮的背景下丧失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认为历史、文脉、书籍中前人的智慧与匠人们的经验累积在这时就十分具有借鉴价值了。建筑学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人文、工程与艺术的杂交学科,他离不开过去的历史背景与当下的空间叙事,我认为这或许是我们专业和结构工程师最大的不同。随着外地访学与工作坊的影响,我更加认为地域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其不应被当下符号化与图解化的建筑手法湮没,也不仅仅是对周围环境的呼应,而是对长期历史积累所形成的人文习惯与传统空间营造方式的回应,最终到达所谓“离形得似”“不期工而自工”的状态,其所给人所带来的地域气质才是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并让居民引以为荣的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选择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history这一方向。不过,历史文脉只是解读问题的一个方向而已。


△photo credit to 网络

● 特质

或许最重要的特质是无知吧?对未来的迷茫,真的好迷茫。有种知道的东西越多越迷茫,越无知的感觉。有时刚好会看到别人的经验谈,每一次都能看到自己还有太多的不足,太多要向大家学习的地方。

突然想起初中时候上课不务正业的数学老师,常分享趣事与玄学,有一次老师上课让我们相互评论其他同学的三个优点和缺点,同时自己也写下自己的优缺点,具体流程不记得了,有机会还想试试。现在想起来还挺好玩。也挺感谢小小年纪能遇到这么哲学的老师,正所谓“无用的东西让我们更像一个人”。

所以,我还是冷静做好自己,身上的特质还是让别人评论吧。


● 交换经历

去了一个学期的台湾交换,国立高雄大学(Nuk),当时运气好综测排了第一,可能也是对未来太迷茫,想出去走走的缘故,就去交换了。其实在台湾没有好好学,倒是以游玩为主,偶尔有节点了要通个宵那样,带我们的陈启仁老师也超级好,开学就开车带我和另一个同班的交换生到高雄台南走了一圈,然后快期末了还带风土课(非常好的课,讲全世界各地的传统风土建筑,各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学生去宜兰包车玩了一个星期。感恩。

在设计方面,老师们对项目在前期分析非常关注,虽然都是开放式题目,第一个题目是专业工作者住宅(其中的专业工作是自定的),第二个题目是历史古迹的保护(只限定了场地)。考察重点在于整个设计的出发点以及它的推导过程,结合个人创作的感性与建筑营造的理性,看看最终设计是否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且特别重视结构在空间中的表达,以及重点结构的交接关系。所以每个项目都至少要有前期的概念模型、成果模型和细部模型三个模型。

这是我在大一大二所完全不了解的,我认为与作品集的逻辑挺像的了。相反,在广大,老师会关注效果图与最终成果表达,技术图的规范性等问题。

photo credit to Shangjun Cai

△photo credit to Shangjun Cai


● 实习经历

我和钟同学都是直接拿的作品集投事务所,完全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而不是混一下找章盖的那种。我当时面试了好几家,最终选择去了在深圳的丘建筑事务所,事务所的学习经历对我的影响挺大的,三位老师是从瑞士回来的,在那能静下来思考建筑的许多问题,不断推敲各种建筑设计的可能性,不断试错,对最后建成效果也会做非常多的分析,对建筑各个细部的都有充分的考虑,从而筛选出更好的方案。这种思维方式也直接影响了我刚完成的毕业设计的前期分析过程。

后面一个月还参与了深圳大学大三设计课的一些备课工作,学习画力流图,加深了对结构的思考,去做助教,相当于自己在上课学习了(真不该拿工资啊hhhh)。虽然我的作品集风格和事务所的感觉很不搭,但是十分感谢事务所老师给这一次学习的机会。

△photo credit to Shangjun Cai


作品/Project 03


▷钟扬


•• 主线

当时做作品集的时候主线其实不是很明确的,现在回头看我的作品集的主线应该是在当代城市之下,建筑能带来什么。

一共四个方案,前两个改造与重建,一个概念街区,一个旅馆。

  • 关于改造与重建:在用地紧缺的时代,旧地新用是不可逆的做法,如何平衡保留与新造,建筑能带来什么?历史回忆的节点,重建对于街区的激活,情怀与功能交融?

  • 关于旅馆:城市压力巨大,人们是否能在山间找寻喘息空间,建筑能带来什么?休息空间,心灵休息之所?

  • 关于概念街区:在未来,SOHO形式成为主流,是否可以有一个适应这个形式的社区,建筑能带来什么?城市又变成一个什么?家,办公室,交通工具?

可能性有千千万万,作品集更多的像是去表达其中一种可能性的思考,一种尝试。

••项目简介

这是一个用地在意大利的改造项目,将原有的废弃军事设施改造成军事博物馆。设计的想法是将原有的不利因素,如狭窄、单调、隐秘等,改造成为适合于展览的空间。

设计概念是让新的构造与旧的建筑共生。

新的部分像种子一样,从旧建筑里面生长出来,直至包裹着整个旧建筑,在整个长条建筑中,新的部分与旧的部分相互转化表里关系,建筑的program也跟着这种变化变化。

△photo credit to Yang Zhong


蔡尚君


•• 主线

过了这半年再看,看到的都是作品集中的各种做得不好的地方,甚至有严重错误的地方,这里就不好展开了。

里面的四个作品分别位于四个不同的环境中——山地、平原、水域、森林。

空间无处不在,建筑扮演着限定空间的角色,把无限的空间(infinite space)限定在了有限的结界内(finite limitation),建筑本身便是作为在无限空间中承载人类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容器”,其在呼应着外部空间的同时也在营造着内部,反应着外部与内部“共生”的关系。作品集以“容器”为主题,串联了四个具有不同场地特征的项目。

△photo credit to Shangjun Cai


••作品集特质

我当时没有考虑表达和选题风格,也没有一个刻意形成的思考视角。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指导老师,不同的背景与要求,跟着当时的感觉走,没有想过什么主题串联或者四个项目对个人能力的相互补充,也没有考虑大中小尺度的作品各放多少。

我到现在还是觉得没有必要想风格这一说,就是简单得画普普通通的图纸,踏实做好每一个项目,然后筛选最核心的几张图放进作品集,每张图都很简单,看得很清楚,所以我最后作品集也没什么内容。但是每个项目在做的东西都是一目了然直切主题的,希望直白得让没有学建筑学也能看懂。可能类似“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吧。

••项目简介

设计位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工业区中,这个设计的场地是长条形的,周围的建筑过去大都是低矮的工业厂房,整体感觉很简洁但却实用的工业感,以服装生产和批发为主。

△photo credit to Shangjun Cai


photo credit to Shangjun Cai

设计任务是建设一个时尚展览中心,我在其中设计了一个连续异形结构作为展览空间来承载未来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周围的场地分析来推敲建筑的形态,最终选择用了巨型混凝土来完成大跨空间,参考了Nervi的St Mary Cathedral,用其简洁有力的气质与工业感与场地相结合。在高度上的连绵起伏也给整一个工业区带来新的艺术气息,也希望各种丰富的业态来激活这个工业区与周围社区的互动。


△photo credit to Shangjun Cai

各种活动,各种展览,都被包含在了这样一个有机的混凝土雕塑下面,简洁却充满张力。也很高兴结构在设计中获得了自由,像动物的肢节,像植物的根茎,每一个截面都有在整体的协调下展现出各个机能应有的活力,让这样连续的有力量的截面连贯而成组成了这个建筑体,摆开了直角工具的限制,更像是向结构的自主致敬。


想要感谢的人


感谢去RAC遇到的第一个老师John,还清晰得记我们得跑去老师公司GWP讨论方案的日子哈哈,也期待未来有机会能去我们的小舟山场地看看的悬崖酒店,祝项目工程一切顺利~

谢谢我们的主管老师多多老师一路以来的帮助,除了在广州带我们短时间完成一个高品质的studio外,在我们在上海的那段时间里也不断帮助我们完善每一个方案,而且老师在最后收尾的时候把时间把控得很好,可以说是让我们游刃有余地完成了作品集。

感谢灏哥和我们聊很多职业上的未来并谈很多对未来的很多思考,感谢老季总是给RAC带来欢笑还有那超赞的忘不掉的天台海底捞!

△ RAC上海工作室:天台海底捞

△ photo credit to RAC

最后感谢RAC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除了让我们两位平凡的同学发(hu)表(shuo)感(ba)言(dao),也吸引很多优秀的同学与大家分享经验。我们在RAC不仅遇到了这么多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同时也能与积极努力成绩斐然的同学们同窗学习,实属荣幸。


作者|钟扬、蔡尚君

图文编辑|RAC

视觉|


前往上期文章


x RAC STUDIO

800+建筑景观交互类留学申请案例

200+世界TOP5院校留学大牛老师

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学院


免费留学评估

点击下方链接填写资料

评估入口点此跳转

*评估老师将在 1-2 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请留意微信

RAC STUDIO 新教室,抢先预览

更多留学经验「敬请期待」
点击填写#留学评估资料#
2条评论
I am Groot
I am Groot2021-05-18 15:48:03 回复 0

莫名的羡慕

我布转弯我布转弯
我布转弯我布转弯2019-11-27 10:21:30 回复 0

多美好的爱情

作者:钟扬、蔡尚君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