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武营艺术中心
Kaohsiung Centre for the Arts
前不久,在中国台湾的高雄,有一栋意义非凡、造型前卫的建筑正式投入运营。
波浪状的屋顶看上去像一艘太空飞船、像起伏的海浪、像绵延的山,甚至远看还像一只悠游的「魟鱼」……它就是「卫武营艺术中心」▼
卫武营艺术中心的建筑体本身占地 30,000 平方米,面积相当于 71 个国际规格的篮球场那么大。
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屋顶综合表演场馆」,里面设有半开放式广场、4 座厅院、排练和展览空间,甚至还拥有全亚洲最大的管风琴。
△音乐厅
整个项目耗资23 亿人民币,在历经了反复推翻设计、重新构思的15 年时间的建设之后,如今它终于正式开放,成为高雄的新地标建筑。
那么,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
这个艺术中心到底盖成什么样了?
特殊曲面的建筑外观
第一次看到这栋建筑,你就会被它奇特的外观所吸引,尤其是那波浪状的曲线屋顶 ▼
卫武营艺术中心由 Mecanoo 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法兰馨·侯班(Francine M. J. Houben)设计。
△法兰馨·侯班(Francine M. J. Houben)
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场地周围的「榕树」。她看到人们都在榕树下打太极、做瑜伽,进行各种活动,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
榕树的外形非常特殊,根和树冠很美,整棵树不断增长形成一座屋顶。因此设计师将建筑的外形与榕树相结合 ▼
△设计概念图
她希望这栋建筑是地景起伏的一部分,因此将屋顶做成了「音波」的形状,既和榕树的树冠相似,又与音乐艺术的主题相结合。
△设计师讲解模型
包括底下的半开放式广场——榕树广场,也同样充满了曲线的形状 ▼
极为困难的建造过程
这建筑的形状说着简单,但盖的时候困难重重。
整个项目采用的是钢结构的工法,而且为了呈现足够自然的曲线形状,设计采用了 3D 计算的方式,模拟出「自由曲线」的形状。
△结构拆解图
这样的设计,导致了几乎没有一根钢铁杆件是重复的,每一根杆件都要客制化加工。这无异增加了整个工程进行的难度。
好在高雄从前是一个钢铁重镇,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实力。
工程团队利用当时先进的模拟技术,找出了传统图面上无法预料的错误,再进行杆件的制作 ▼
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终于成功搭建出了基本的建筑结构 ▼
这时候,有一个难题出现了,那就是建筑屋顶和榕树广场内的曲面钢表皮。
用当时的建筑手段,要想制作这种 3D 双曲面金属的表皮相当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怎么办呢?
团队们在思考了无数种方式,突然灵感一现,决定与高雄的「造船业」合作。
对于造船业而言,处理自由曲面的金属表面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
于是,团队参观了造船制造货船的方式,并请造船的工程顾问分析了所有的曲面,结合建筑上计算的风力与地震力等等,最终制造出了所需要的钢板 ▼
利用这些钢版,团队也开始了榕树广场的钢表皮工程 ▼
屋顶也顺利开始动工,整个屋顶由 4560 片不规则形状的金属板片组成▼
而且据说为了达到最好的隔音、降噪效果,屋顶内部又有 10 层结构 ▼
最后,采用了先进的 BEMO 机器制作顶板,进行封板 ▼
屋顶最终成型 ▼
另外,在建筑的正面外部还有 2 个直角部分,并在这之上采用了玻璃帷幕 ▼
整个艺术中心的建筑建造,用了 2.1 万吨的钢材,相当于是 3 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甚至还要更多。
无论是从钢结构、还是钢表皮来说,这样的施工难度,可以说是前所未见。
但也只有这样精益求精的建造与设计相配合,才能盖出这么美的建筑。
△建筑剖面图
最重要的「两厅两院」
终于来到一个艺术中心最关键的地方——表演场地。
在卫武营艺术中心,共有 4 座厅院,包括音乐厅、演奏厅、歌剧院和戏剧院。
而每一座厅院都有不同的「声学」需求与剧场技术,团队请到了声学家徐亚英和 Louis janssen 做指导。因此拥有了世界上一流的设计、氛围以及操作技能。
「音乐厅」共有 2000 席的座位,采用了阶梯式的葡萄园设计。
而且这个厅对声音的要求很高:2 秒的残响时间、中频 500 赫兹,因此体积要足够大 ▼
观众围绕着中央的舞台,以不同楼层的高度分布。
距离也很讲究,最远的座位离舞台的距离是 31 米——这是观众看到舞台上演员表情的极限距离,再远就模糊了。
这样的距离不仅视觉亲切、声音也亲切,音乐的直达声也很好 ▼
舞台中央的正上方,你可以看到一个帐篷形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实际上是一个「反响板」,可以升降,用来让声音更为集中 ▼
舞台的墙面上还有「音效反射板」,一面是吸音纹路,另一面是反射纹路。
材质跟线条经过设计,能满足音乐家的特殊需要,调出最好听的音色,达到最好的音场效果 ▼
音乐厅内还有亚洲最大型、最先进的管风琴,9085 根管子通过可由电脑操纵的音栓控制,操作灵活、音域更宽 ▼
「演奏厅」是最小的厅,只有 470 席座位。这个厅主要是提供室内乐、独奏等小型表演 ▼
它的设计很特别,为了让每个观众都能看见钢琴家、演奏家,甚至是他们的双手,所以采用了不对称的设计▼
「戏剧院」则是有 1254 席座位,它的空间运用灵活,基于声学和设计,整个舞台提供多种形式的变化,特别适合传统戏曲的表演 ▼
前面 7 排的观众席椅子下有一个平台,在撤掉椅子以后,平台可以上升,与舞台结合,成为一个「突出式」的舞台,让演出空间延伸进观众席 ▼
整个室内的氛围被打造得具有神秘感而又有现代气质,座椅上的圆点呼应天花板上的光点,仿佛徜徉星空之下 ▼
「歌剧院」则是 4 个厅院中最大的,共有 2260 席座位,呈现出马蹄形 ▼
它的设计更偏向于传统,适合大型歌剧的表演。
并且据说舞台还可以根据表演的需求上下移动,也是比较灵活 ▼
有 2 个看台和一般座位,让大多数观众可以接近舞台。而且座椅采用了 4 种不同的红色,细节感相当好 ▼
榕树广场
再让我们走出厅院,回到外部空间。
「榕树广场」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广场,处于中心各厅院之间,是这个艺术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
充满美丽和谐的曲面、空间之间自然的连续性……就好像是真的在榕树底下乘凉,给人的感觉非常放松而且亲切 ▼
前面说到榕树广场的钢表皮工程,参考了造船方式,因此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整个空间的细节都有着「船」的元素。
比如船身上的洞 ▼
音乐厅、表演厅的标示也模拟船身。你甚至能看到高出海平面多少的数字 ▼
在这个广场内的各个角落,还有一些自由创意空间,这些空间会给不同的艺术团队来使用 ▼
而且广场是 24 小时开放,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这里休闲,或者在这上面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 ▼
户外表演场所
除了「两厅两院」,表演场所还有一个「户外剧场」▼
这个户外剧场是建筑的屋顶与地面相交的一个位置,同样是延续了曲面的设计,显得非常自然和谐 ▼
表演者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而建筑前巨大的草坪,就是一个天然的观众席,可以容纳大约 2 万人▼
到了晚上,这里的灯光设计也能给人惊喜。团队设计出了一整套的灯光系统,让入夜后的榕树广场和户外剧场凸显另外的魅力 ▼
建筑内有许多不同的灯光装置,颜色繁多,甚至可以做全场的投影秀▼
特别的建筑外观、精益求精的厅院设计、半开放式广场的空间安排……
整个设计、施工、运营团队,都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人们接纳它、真心喜爱它,更多的参与艺文活动 ,让这里成为所有人的艺术中心。
//
本文由一起设计原创撰写
“突然灵光一现,决定与高雄造船业合作”,一定不是突然的想到,是有逻辑的思考解决手段,比起建筑那些曲面,工业制造就是大哥,是爸爸.这一届读者一定太严格了。
设计事厉害的,解说是扯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