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A 台北艺术中心(TPAC) 公布即将完工的照片。OMA的方案由三个剧院组成,每个剧院都是独立运作的,它试图打破表演艺术中心仅仅包含一个大礼堂、中型剧院和小型黑匣子的常态。
OMA 认为“当代艺术是没有理由萧条的”,TPAC 是一个尝试剧院内部运作的机会,由此得到了一个动态的外观。因此,TPAC的三个剧院插入到一个中央立方体中,将舞台、后台和服务空间组合成一个单一的、有效的实体,使舞台可以为不可预见的场景进行修改或合并。
TPAC 也不同于传统的剧场和表演艺术中心的“剧场公共区和后期部门”的划分。紧凑的形式使从中心立方体突出的独立剧院形成不同的“面”。礼堂被瓦楞玻璃组成的“神秘、黑暗的元素映衬着明亮、充满活力的立方体”。
TPAC 最大胆的特色是“舞台前厅”,让人想起一个悬浮的星球与立方体对接的画面。在内部,观众在两个壳层之间循环进入礼堂,而内壳层和中心立方体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舞台(幕布前面的舞台部分)。
大剧院(the Grand Theater,)是“20世纪大剧场空间的当代演变”,以略微不对称的形式加以强调,舞台、花坛和阳台都统一成一个折叠的平面。在大剧院(the Grand Theater,)对面是一个多形式剧院(Multiform Theater)为实验表演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大剧院和多形式剧院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工厂式的“超级剧院”,能够容纳以前不可能的作品,如齐默尔曼的Die Soldaten 100米长的舞台。
TPAC 的设计宗旨是通过剧院基础设施和生产空间的“公共流线”,鼓励与公众进行互动,包括那些没有门票的人。它不仅能让观众更充分地体验艺术的运作,还鼓励剧院向更多的公众开放。
2008-2009年竞赛结束后,TPAC 于2012年开始建设。方案于2014年完成。
图纸
模型图
项目信息
客户:台北市政府文化事务处
项目位置:台北,台湾
预算: Estimated: 5.4 billion Taiwan Dollars (Around 140 million Euro)
面积: 总面积50,000m2. 一个1500座剧场,两个800座剧场
高度: 63m
主持建筑师: 雷姆·库哈斯, David Gianotten
负责合伙人: Adam Frampton
设计团队: Ibrahim Elhayawan with: Yannis Chan, Hin-Yeung Cheung, Jim Dodson, Inge Goudsmit, Alasdair Graham, Vincent Kersten, Chiaju Lin, Vivien Liu, Kai Sun Luk, Kevin Mak, Slobodan Radoman, Roberto Requejo, Saul Smeding, Elaine Tsui, Viviano Villarreal, Casey Wang, Leonie Wenz
竞赛团队: partners / designers: Rem Koolhaas, David Gianotten, Ole Scheeren, and senior architects: André Schmidt, Mariano Sagasta and Adam Frampton, with: Erik Amir, Josh Beck, Jean-Baptiste Bruderer, David Brown, Andrew Bryant, Steven Chen, Dan Cheong, Ryan Choe, Antoine Decourt, Mitesh Dixit, Pingchuan Fu, Alexander Giarlis, Richard Hollington, Shabnam Hosseini, Sean Hoo , Takuya Hosokai, Miguel Huelga, Nicola Knop, Chiaju Lin, Sandra Mayritsch, Vincent McIlduff, Alexander Menke, Ippolito Pestellini, Gabriele Pitacco, Shiyun Qian, Joseph Tang, Agustin Perez-Torres, Xinyuan Wang, Ali Yildirim, Patrizia Zobernig
当地建筑师: Artech Architects
剧院顾问: dUCKS scéno, CSI
室内设计: Inside Outside
景观设计: Inside Outside
声学顾问:DHV
结构工程师:Arup Structure, Evergreen
设备工程师: Arup MEP, Heng Kai, IS Lin
消防工程师: Arup Fire, TFSC
灯光顾问: Chroma 33
立面工程师: ABT, CDC
可持续设计顾问: Arup Building Physics, Segreene
地质工程师: Sino Geotech
交通顾问: EECI Traffic
模型: Vincent de Rijk, RJ Models
动画: Artefactory
这个方案其实蛮有趣的,单单建筑外部环绕的交通流线设计都已经甩出同类设计几条街了。很遗憾,国内的建筑教育,乃至整个设计教育都围绕美学来培养未来的从业者,导致评论里单是围绕着好不好看来说事。
…………如同长了个瘊子
体量感很有张力,但是喜欢不上来
回复。: 我也觉得。但是建筑没有好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或许别人觉得很炫酷呢。
说实话,建筑立面为什么感觉有点丑,有大佬能给点评一下吗
回复盛唐夜唱: 大众哪管你好不好看,就算再丑,普通人顶多发个朋友圈和旁人聊两句完事了。没人会因为你这个大剧院造型不符合自己审美就不来,相反,你这个剧院要是功能不完善、流线不合理,别人进来两次都没找着厕所,那可能他就真的不会再来了。所以真正影响大众接受程度的要素中,美学肯定不是主要的
因为建筑是为民众服务的,所以不得不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
回复车小四: 因为建筑是为民众服务的,所以不得不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
这个方案其实蛮有趣的,单单建筑外部环绕的交通流线设计都已经甩出同类设计几条街了。很遗憾,国内的建筑教育,乃至整个设计教育都围绕美学来培养未来的从业者,导致评论里单是围绕着好不好看来说事。
回复车小四: 设计教育不就应该围绕美学培养吗
这个方案其实蛮有趣的,单单建筑外部环绕的交通流线设计都已经甩出同类设计几条街了。很遗憾,国内的建筑教育,乃至整个设计教育都围绕美学来培养未来的从业者,导致评论里单是围绕着好不好看来说事。
几何体的这种狂野的组合,天啊( ˃̶̤́ ꒳ ˂̶̤̀ )
也只有库哈斯才能创造这么粗糙狂野的建筑了
建筑不分美丑但人分!我很不成熟且单方面的觉得它真的丑
据说这个已经烂尾了
看着好难受
回复背画板的少年: 对 至少很有辨识度 能制造噱头
我也觉得。但是建筑没有好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或许别人觉得很炫酷呢。
不要讨论简单的美丑
要是结构允许,那个球不用柱子撑,完全悬浮就酷炫了
说实话,建筑立面为什么感觉有点丑,有大佬能给点评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