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图语推出新专栏啦!鸡冻(≧▽≦)/
图语·汇
每期会推送分析图相关的参考图,不谈画法,我们来聊聊设计,以不枯燥的方式告诉你diagram也可以很有趣!(不有趣不要打我)
今日主题,duang~
什么是提升图量的分析图?
在很多同学眼中,分析图往往是排版出图的最后一块拼图。
“快出图了?看看哪有空的地方,画几个功能流线分析上去。”
这曾经是不少萌新们的真实写照~
什么是提升图量的分析图?难道画图就只是为了“画图”吗?
NO,分析≠结果,分析是设计的过程。(貌似标题党了……)
今天小图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那些大图量优秀分析图背后的设计。

Architecture Portfolio © Artur Zakrzewski
在这里,我将网格式的分析图表定义为大图量的分析图,许多优秀的作品集往往会将这样的表现形式占满整个版面。(作者在英国鬼才设计师Heatherwick的事务所工作 ,羡慕……)

Webcomic © Max Degtyarev
上图是艺术家Max Degtyarev创作的插画——长椅一日,通过一天内时间的推进,长椅的身份也在不断改变:年轻人约会的地方、老人们下棋的桌面、男人们酗酒斗殴的场所、流浪汉的睡床……
分析图作为一种图示语言,同样可以用同一元素(长椅)+不同成分(任务)的组合方式来表达设计逻辑。如下图:

EUROPAN 13 : TRONDHEIM © FALSE MIRROR OFFICE
建筑师罗西的建筑类型学影响深远,引用知乎网友不仅大的提炼:
建筑=类型(永恒不变)+变量
打个比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衍变的原型,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中,我们将其归纳分类,类型就是在原型基础上变化而形象并不具象化,这就是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而今天我们看到本篇涉及到大多数的Diagram,其中或多或少都运用了类型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建筑与场地,功能与形式的对应关系,在变与不变中阐述分析图的设计逻辑。
1.空间原型分析
AO风格的图表排列,每一个单体中都有高光区域表示强调,这张分析图中的确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
Geoff Eberle,这位如今在BIG任职的丹麦建筑师的作品集在ISSUU上获得了相当高的赞数(最近不好翻墙,小图就提前准备了电子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学习~)。这张Diagram就是来自他的profolio中第一个作品—— The Stochastic Archive(项目来自于由挪威奥斯陆建院发起的学生竞赛120 hours)。

Architecture Portfolio © Geoff Eberle
项目地处Svalbard群岛上著名的鬼城Pyramiden,一个曾经的矿业发达的废弃小镇。Geoff Eberle 在这个作品中用网格划分废弃小镇,每一个建筑单体具备特有的监视器。作者意图探讨现代城市中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当我们通过监视器重新审视世界时,道德与世俗规范又将如何碰撞?(看不懂的自己看作品集吧T^T )

Architecture Portfolio © Geoff Eberle
来看下一张~
为了满足曼哈顿日益增长的需水量,设计师 Munjer Hashim 提出了复合型海水淡化工厂的方案——PLANT 34。通过节省占地面积、利用重力效应,工厂以一种塔楼形式存在与港口处将工厂与交通枢纽结合起来,同时成为该地区的象征性地标。
作者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讨论了这个方案,下面的分析图以终端+港口、塔楼、工厂三个部分,展示了每个模块形体的处理(旋转、连接、分解、削切等),从而演变成最终的形态。

PLANT 34 © Munjer Hashim
或许用小体量的装置设计更加能够说明图表类分析图与类型学之间的关联。名为Parklet的设计是在一个停车空间内的空间分割与组合,通过塑料、钢丝网、钢板、框架等多种活动元素以不同方式的组成搭建,表演、讲座、放映、公共座椅等多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在其中进行。

Swissnex Parklet © urban-think tank

Swissnex Parklet © urban-think tank
2.功能可能性分析
这张线稿分析图来自波兰一家非常年轻的事务所的图书馆设计,Poznan 是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面对越来越多公共建筑的建设需求和市民缺乏阅读的普遍社会现象,政府决定建设一所综合性的图书馆建筑。
为了说服广大市民这个新建图书馆的设计方案,UGO事务所用一张线稿风Diagram列举了“图书馆+?”的功能多样性分析,从购物中心到公共游泳池等功能空间的置入和合并,这样的一张分析图正是传达建筑师想法与甲方需求的直接表达方式。

Culture Island © UGO Architecture
Oblò Architects参与了克罗地亚Sava河岸更新的设计方案,沿着Sava河分布着四块不同场地,如何将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串联起来形成河岸景观结构体系, Oblò用一张分析图阐述了他们多样的模块化理念。从咖啡厅、花房到儿童玩耍的攀爬架,Oblò探讨了多种小空间模块的可能性。表达同样也是纹理轴测图的图表形式。

© Oblò Architects

© Oblò Architects
3.场景化分析
这张图相信很多小伙伴在P站上看过,一条小溪岸边的不同场景的绘制。这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城市景观实验室2012学年的课题设计,跌杀溪(Fall Kill Creek)的整体环境规划设计。在过去的50年里,这条贯穿纽约州波基普西市的河流被人们遗忘,垃圾倾倒、水质污染,而来自哥大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决定改造跌杀溪沿岸。
从这张场景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城市基础设施到私人住宅的后院,场景的转换伴随着人物活动的变化,不变的核心是河岸景观的提升、河岸公共空间的打造,激发了河边社区的内在活力。简单的线稿风,将景观部分以绿色填色突出,同一条河流下的不同场景设计,也是分析图中“同”与“不同”的差异表达之处。

Urban Landscape Lab © Kate Orff + Janette Kim(Columbia University)
今天就说到这啦,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欢迎交流!
小图还搜罗了一些相似类型的分析图,一并送上。







感谢 建筑分析图语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jzfxty

回复DY浅雨: 哪里有链接啊?
关注文末公众号,有百度云盘链接
6666666666
回复觅样: 关注文末公众号,有百度云盘链接
文中提到的资料可以在哪里下载?
文中提到的资料可以在哪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