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TOffice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当“二环里最后的交谊舞厅”变身为“社区文体中心” / 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1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18.html#comments Mon, 20 Apr 2020 05:48:21 +0000 你见过八九十年代里年轻时髦的叔叔阿姨们爱跳的交谊舞吗?

承载了一代人青春记忆的交谊舞,曾经风靡全国,后销声匿迹,最终重现于公园与广场。其兴衰起伏,见证着三十年前的年轻人群的休闲方式和生活状态。曾经的交谊舞厅,经历时光流转,也由门庭若市变为被遗忘的昏暗角落

在北京西二环内,曾经有这样一个被誉为“二环里最后的交谊舞厅”的场所,便是本次的改造对象。

01 

场地与策略

项目场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义街的办公楼建筑华星大厦。其中,一层建筑空间曾作为交谊舞厅使用,地下一层是小型旅馆。在新一轮的城市空间疏解腾退中,这组空间由基层政府以租赁改造的方式,进行功能升级,期望转换为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化休闲空间。

a1 MAT_Guangnei_基地分析.jpg

△ 基地分析

原有装修拆除之后,从暴露出的原始建筑结构中看到,项目改造难点在于上下建筑空间的连通较弱,地上空间层高充足,而地下空间由于梁高较大导致层高较低,不利于空间划分与使用。

如何在空间限制性条件下,打破传布局方式,创造地上地下连通、布局灵活的社区服务空间?这是设计之初面临的问题。

基于社区运营方提出的功能需求,以及对居民的调研访谈,我们将多方需求以十二个“空间名片”的方式进行总结,希望营造出一种基于共享模式的社区文化服务空间。 

b1 MAT_Guangnei_12种空间名片_0.jpg

△ 12种空间名片

在项目地下和地上两层空间中,我们将功能需求结合建筑空间特点,形成了分层的空间布局。

一层作为社区文化休闲功能定位,对开放式的大空间有使用需求。地下一层作为社区服务配套功能定位,需求较小的空间单元,因此,设计分别针对性地采用“植入几何体”和 “植入连续屋顶”的方式来组织多种空间功能。

同时,我们将两层空间尽端的的疏散楼梯,进行了特殊的设计处理,使得看似独立的上下两层建筑空间既能实现色调与视觉的连续性,又能在空间尺度和使用方式上相互补充。

c1 MAT_Guangnei_设计概念.jpg

△ 设计概念

d1 MAT_Guangnei_建筑轴测图01.jpg

△ 轴测图

02 

社区文化休闲空间

建筑一层作为社区文化休闲功能定位,对开放式的大空间有使用需求。因此,设计采用“植入几何体”的方式,将T型体积、圆柱体、长方体等三种几何体置入建筑结构中,以作为社区剧场、社区书塔、居委会接待等功能使用,几何体之外留白的空间则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布置阅读、休闲、展示功能。

△ 一层平面图

△ 一层空间轴测图

△ 庭院

△ 12种空间名片

1. 社区剧场

社区剧场是本次空间改造中面积需求最大的空间。

由于传统的剧场对空间跨度的要求较高,现状的结构不能满足标准剧场的条件。于是,我们受话剧小剧场的空间启发,利用柱网条件设置“T型”剧场布局。

f1 MAT_Guangnei_会议方式分析.jpg

△ 会议方式分析

围绕着中心舞台设置三面看台,将传统多功能厅舞台与看台二元对立的关系,转换为可依据需求自定义的多元化使用方式。

g1 MAT_Guangnei_modle_舞台_调整大小.jpg

△ 舞台

在小剧场作为演出、报告厅、圆桌会议以及休闲空间等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将由使用者定义出多样的平面布局。

h1 _排练厅.gif

△ 排练厅

2. 社区书塔

社区阅读是一层空间布局中的另一主题功能。

在此前的装修中,建筑靠近东侧外墙的窗洞曾被堵塞。场地踏勘中,我们考察了窗洞被重新打开的可能性,于是在设计中将采光引入建筑空间中。明亮的阅读空间靠近建筑次入口依窗而设,呈线性布局,一方面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光条件,一方面保持营造静谧的学习氛围。

在空间中心采光较弱处,我们利用空间净高优势设置了一个圆柱形书塔,作为阅读主题空间。

△ 阅读区

△ 阅读空间

△ 书塔内部

圆柱形书塔的优势在于,为阅读空间提供了内外两种不同的空间界面。在内外空间界面上,我们将书塔的立面造型与书架、座椅结合,希望为使用者带来多种阅读方式选择。

j1 _书架.gif

△ 书架

3. 社区咖啡

当社区剧场和社区阅读空间被清晰定义之后,建筑空间中尚有不少留白。

如何利用植入建筑空间的结构特点,定义出新的空间功能,是另一重的设计思考。

在剧场的阶梯形结构下方,我们利用空间高度设计出一组水吧台空间,并对顶棚材料进行特殊的照明处理,从而打破剧场体量的厚重感 ,丰富空间的层次。 

k1 MAT_Guangnei_modle_吧台_调整大小.jpg

△ 吧台

4. 社区办公 

在建筑靠近外墙一侧的沿街空间,考虑到此处可设置独立出入口的优势,设计中将其改造为社区居委会的对外接待空间。并利用针对小空间复合式地设置了来访接待、信息发布和社区办公等功能。

△ 外立面

△ 居委会

△ 居委会

03 

社区配套服务功能

地下一层作为社区服务配套功能定位,需求较小的空间单元,加上地下空间对连通性和疏散的要求,我们利用现有空间中梁位置较低的特点,采用了“植入连续屋顶”的理念。

△ 地下一层平面图

△ 地下一层空间轴测图

顺着消防疏散的方向,设计在顶棚空间植入了连续的坡顶造型,将原本被梁格打断的空间串联起来,建立了一种在水平运动中的空间节奏感。社区展示、社区影音、社区排练室、社区工作坊、社区客厅等在此路径上串联设置。

n1 MAT_Guangnei_12种空间名片_2.jpg

△ 12种空间名片

1. 社区客厅

社区客厅作为地下一层社区配套服务的系列空间中与地上一层联系最紧密的开放空间,承担着日常休闲、聊天交流、居民议事以及临时办公功能。此处的空间设计上,我们利用半固定的家具模块进行空间分隔,从而便于多种社群活动的展开。

△ 社区客厅

△ 社区客厅

△ 社区客厅

△ 电梯厅

2. 社区排练室 

在地下空间主通道路径上,设计以存储空间和等候区为中心,渐次设置大、小排练厅以及社区工作坊空间。社区排练厅通过分时的机制,开放给社区居民预约使用。社区工作坊则作为提供给社区义工和社会组织的独立办公室、会议洽谈室等功能使用。

△ 大排练室

△ 排练厅外公共空间

3. 社区亲子

地下一层平面尽端靠近疏散出口位置,是原有建筑中最为独立的一处开放空间,我们将这里设计为社区亲子空间。

q1 _儿童.gif

△ 儿童区

不同于一般需要大人陪同的亲子场所,我们在空间中植入了一个可供儿童独立玩耍的阅读小屋。阅读小屋外侧,是连接亲子空间出入口的线性绘画墙,视线通透并可借用建筑外侧高窗采光。

△ 儿童区

△ 儿童区

家长们可选择在亲子空间陪伴孩子玩耍,或者在社区客厅休息,将空间留给孩子与小伙伴共同游戏,享受亲与子之间既可相依又可彼此独立的空间使用可能性。

△ 儿童区

△ 放映厅

△ 放映厅

04 

结 语

在社区空间营造设计中,一个物理空间的改造,是明确可达的目标。空间落成之后,更是面临日常运营、需求适配等一系列功能调试过程。而在空间设计之上,还有更长远的的社区场所感、归属感的营造目标。

对于设计师而言,社区空间的营造,不仅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关注设计上的美感,更需要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目标,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对社区空间进行开放式、体系化的设计,从而将空间的权力毫不保留地释放给使用者。

△ 剖透视

△ 剖面图

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和无数次的居民沟通会议

如今,文体中心项目终于顺利开工啦

期待它顺利落成

让更多精彩的社区记忆在此发生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广安门内街道文体中心改造设计

建设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华星大厦1F/B1

建筑设计: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唐康硕,张淼

设计团队:王飞宇、刘友鹏、刘慧贤、张蓓(实习)

设计时间:2017.07-2018.09

建造时间:2019.4-今

项目业主: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18.html/feed 1
春晖路青年公寓,烟台 /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4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48.html#comments Wed, 11 Mar 2020 07:13:20 +0000 23-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项目概览 ©张沛之

20-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一个活力共享的青年居住社区 ©张沛之

烟台市春晖路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周边原为文教和轻工业集中区域,附近有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和中科院研究所等大学和教育培训学校。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使得该区域逐渐成为莱山区的中心地带,大部分工厂搬离,留下许多空置厂房。春晖路泊寓项目场地就在这样一个处于更新中的前工业区域,现场有三栋建筑,分别为原有工厂的办公、仓库和设备用房。设计任务是将该小型园区改造成一个活力共享的青年居住社区。烟台多山、阳光充足,而且有着极长的海岸线,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海滨城市。在本设计中,我们希望能够从城市气质的角度切入,赋予该海滨城市青年公寓的独特建筑空间调性,并带来当下年轻人共享社区的优秀生活品质。

22-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场地位于更新中的前工业区域 ©张沛之

544-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项目鸟瞰 ©张沛之

场地北侧的春晖路上,两排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几乎遮挡了整个建筑沿街立面,而场地东侧面对的是培训学校的开阔绿地。于是我们大胆地将立面的主次关系调整,将面对东侧开阔场地的一面作为建筑主立面:建筑首层在东侧打开,作为整个青年公寓的客厅和公共活动空间;原有场地上的三栋建筑的东侧山墙面也采用统一、连续的方格子形式语言作为青年公寓的主要外部特征。原北侧三层高的建筑进深较小,为了得到较舒适的套内居住空间,设计中加建了一条外走廊来串联各部分的公共交通。该走廊的外墙面为极具文艺气质的玻璃砖,半透明的玻璃砖墙和新增的入口门厅一起形成了一个内向的静谧庭院。该走廊同时也连接了原有二层高的仓库屋顶,屋顶新增了阳光房,作为青年公寓的餐厅、公共厨房、洗衣房和健身房功能;屋顶平台面对东侧开阔场地,是该青年公寓最重要的户外社交和休闲场所。

03-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体量生成分析图

38-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建筑主立面 ©唐康硕

35-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三栋建筑的东侧山墙面也采用统一、连续的方格子形式语言 ©唐康硕

34-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北侧三层高的建筑加建了一条外走廊来串联各部分的公共交通 ©唐康硕

37-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960x605_调整大小.jpg

▲ 走廊的外墙面为极具文艺气质的玻璃砖,半透明的玻璃砖墙和新增的入口门厅一起形成了一个内向的静谧庭院 ©唐康硕

36-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不同灰度的铺地像是沿建筑一圈的裙边 ©唐康硕

被赋予正面性的东立面山墙采用的是简洁朴素的方格子语言,我们通过格子内墙面倾角的变化带来了对整个东立面的艺术化处理。内墙面的深浅橙黄色模拟不同倾角下阴影的投射,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着丰富有趣的光影效果。这种大面积白墙和橙黄色的倾斜墙面的对比,也呼应了碧海蓝天下文艺范儿的城市气质。

39-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通过格子内墙面倾角的变化带来了对整个东立面的艺术化处理 ©唐康硕

56-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内墙面的深浅橙黄色模拟不同倾角下阴影的投射 ©唐康硕

57-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大面积白墙和橙黄色的倾斜墙面的对比,呼应了碧海蓝天下文艺范儿的城市气质 ©唐康硕

加建的走廊面向安静的内庭院,其立面材料主要是半透明的200mm见方的玻璃砖。白天,柔和的光线透过玻璃砖照进建筑走廊和楼梯间,明亮并且舒适,如果身至庭院里,则会时常看到走廊里有人经过的光影浮动;夜晚,室内照明点亮了走廊和公共区域的橙黄色墙面,淡淡的鹅黄透过玻璃砖渗透出来,像溢出的橙汁,给年轻的人们家一般的温暖感受。

24-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轴测图

43-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内庭院 ©唐康硕

30-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内院连接入口门厅,是进入公寓内部的第一印象 ©唐康硕

28-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夜晚,淡淡的鹅黄透过玻璃砖渗透出来 ©张沛之

景观介入主要表现在对内外两个院子和屋顶平台的处理上。内院连接入口门厅,是进入公寓内部的第一印象,因此内院采用白色砾石和植物结合的方式,营造一个相对安定的庭院空间;建筑的外部景观处理以硬质铺装为主,不同灰度的铺地像是沿建筑一圈的裙边,作为景观空间对建筑体量的烘托。内外院子和屋顶平台都采用了岛屿状的图形划分,试图给直角的建筑外部空间带来自由灵活的景观形式。

19-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内庭院鸟瞰图 ©张沛之

21-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屋顶平台鸟瞰图 ©张沛之

44-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半透明的200mm见方的玻璃砖 ©唐康硕

45-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立面与蓝天相呼应 ©唐康硕

29-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内院铺设白色砾石 ©唐康硕

公寓部分共102间,因原有建筑的不同柱网尺寸产生了5种户型,进深从5.6米到7.6米不等。公寓单元的空间设计根据进深不同分成了三到四个模块分区,依次是入口/卫生间、起居空间、睡眠空间、以及延展工作空间,每个部分采用不同的墙面色彩和家具搭配进行区分。原有仓库建筑的二层较高,因此设计中还加入了LOFT户型,让起居和休闲空间与睡眠空间垂直分离。公寓单元的这种系统化的处理方式加大了套内的空间感,同时也通过明确的功能分区提升了居住空间品质。

15-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单元户型图平面及轴测图

18-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单元一点透视图

48-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入口门厅 ©唐康硕

46-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47-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公共休息区 ©唐康硕

26-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光线透过玻璃砖照进建筑走廊和楼梯间 ©唐康硕

55-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公寓单元室内 ©唐康硕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提到:“作品之为作品,唯属于作品本身开启出来的领域……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 ,对于建筑作品而言,建立一个世界也可以理解为营造一个场所。在烟台春晖路青年公寓项目中完成的这种改造方式无疑是实验性的,它不只是对原有建筑进行功能性地整理,更是努力寻找一个能够与海滨城市和青年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契合的建筑和空间气质。我们通过对原有建筑正面性的转换,重新调整了建筑与周围城市的关系;通过在建筑立面上对于色彩和光影艺术化的植入运用,给青年公寓塑造出独特的可识别性和空间场所;我们还通过对入口公共区域和静谧庭院的内外空间处理,营造出青年社区的共享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间体验。

42-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32-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夜景 ©唐康硕

50-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_调整大小.jpg

▲ 建筑模型

40-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一层轴测图

41-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二、三层轴测图

49-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总平面图

06-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一层平面图

12-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1-1剖面图

13-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2-2剖面图

14-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3-3剖面图

10-yantai-chunhui-road-port-apartment-china-by-mat-office.jpg

▲ 西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烟台春晖路泊寓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唐康硕,张淼

设计团队:娄云彬,吴明雨,张爽,刘慧贤

设计时间:2018.07-2018.11

竣工时间:2019.04

项目业主:烟台泊寓公寓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3220平方米

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局部钢结构

主要材料:方钢,玻璃砖,水泥压力板,木丝吸音板,环氧自流平

建筑摄影(除标注外):唐康硕

航拍摄影:张沛之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48.html/feed 6
“篝火”空间装置,深圳 /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36.html#comments Mon, 09 Mar 2020 10:02:22 +0000 此空间装置是MAT超级建筑事务所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大鹏溪涌分展场创作的一个作品,参展板块为“后集体年代”。此作品设计时间30天,现场搭建时间7天,双年展展期为90天。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619_调整大小.jpg

▲ 从树林中看装置 ©唐康硕

作品《篝火》位于深圳大鹏新区溪涌工人度假村内的闲置烧烤场,场地四周被树木环绕,场地南侧面临大海和溪涌沙滩。这片集中烧烤场地由几十个圆形或方形的烧烤单元组成,其同质、重复、匿名的整体面貌呈现,可以作为曾经计划经济时代整齐划一的“集体”方式的完美比喻。此外,集中烧烤这种规模性复制的消费行为,也是在快速、焦躁的消费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危机中,对集体行为的一种下意识的延续和对曾经的理想世界的莫名回响。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631_调整大小.jpg

▲ 视篝火场地鸟瞰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636_调整大小.jpg

▲ 篝火场地和树林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641_调整大小.jpg

▲ 项目概览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644_调整大小.jpg

▲ 篝火游乐园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650.gif

▲ 装置完成前后鸟瞰 ©唐康硕 ©张淼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656.gif

▲ 篝火公园建造前后鸟瞰 ©唐康硕

如今社会网络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重塑着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匿名的“个体”不断地面临着异化的可能,“集体”也在一次次的转换之中被重新定义。在作品构思中,我们试图打破烧烤场原有的兵营式布局,转为自由“个体”的瞬时连接和重组,并通过在地性搭建的方式在这片烧烤场中塑造一个即时的“集体”空间。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01.gif

▲ 装置发展动图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06_调整大小.jpg

▲ 瞬时集体空间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10_调整大小.jpg

▲ 面朝大海的方向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14_调整大小.jpg

▲ 置身于装置中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17_调整大小.jpg

▲ 连绵起伏 ©唐康硕

作品《篝火》宣告了这个新的“集体”的诞生:在大海边的树林里,我们依据烧烤场的原有炉灶布局在地构建了一组连续的空间装置,在炉灶上方的篝火的形象作为人类社会“集体”概念最早出现的象征之一,既可以作为曾经的集体“在场”的证明,又可以看做是当下即时产生的“集体性”在空间上的投射。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22.jpg

▲ 篝火装置效果图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26_调整大小.jpg

▲ 连接和覆盖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30_调整大小.jpg

▲ 火苗下的空间 ©唐康硕

作品《篝火》中,由黄色脚手架相互铰接而成的连续空间架构和场地上的彩色喷涂一起形成了富有趣味的公共活动空间,变荒废、乏味的烧烤场地为充满活力的乐园。弹力材料在海风作用下的持续颤动,仿佛宣告着时间的流逝与集体的在场;而夜晚降临时,暮色下树林间一丛丛黄色的大火苗又像是在诉说着人类活动的生生不息。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34_调整大小.jpg

▲ 架构之下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39_调整大小.jpg

▲ 架构细部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45_调整大小.jpg

▲ 装置细部 ©唐康硕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48.jpg

▲ 轴测图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53.jpg

▲ 效果图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757.jpg

▲ 总平面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800.jpg

▲ 项目平面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微信图片_20200309174804.jpg

▲ 立面图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项目信息

展览指导单位: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

展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溪涌度假村(深圳市工人疗休养院)

展览协办单位:深圳市裕和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裕和溪涌社区发展基金会

策展人: 韩晶,握手302

参展方: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设计和搭建团队:唐康硕,张淼,刘友鹏,吴明雨,谭小丹

主要材料:脚手架钢管,弹力绷带,地坪漆

完成时间:2019.12

摄影:唐康硕

视频:唐康硕,张淼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36.html/feed 1
在亚洲最大的居住小区,我们为那里的年轻人们搭了一个“舞台”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5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50.html#comments Mon, 26 Aug 2019 01:48:44 +0000 感谢 MAT Office 的投稿

在北京的长安街以北18公里,据说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百万人口居住小区。面对小区中一组闲置多年的地下空间,我们从景观入手,对建筑空间进行了更新设计提案,希望能通过系统化的空间策略,借助设计的力量为未来居住、工作人群提供一种未来公共生活可能性。



01
长安街以北18公里
在北京的长安街以北18公里,有一个据说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活小区。

01_Location_1.jpg

 场地的城市区位  ©️  MAT
其总占地48万㎡,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累计逾百万,是一座聚集数十万年轻创新创意人才的“超级社区“。

01_Location_2.jpg

场地的区域关系  ©️  MAT


该小区诞生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初,其建设目的是根据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规划,为满足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而以经济适用房为主要形式规划建设的郊区型巨型居住区。
01_Location_4.gif
天通苑所在城市格局  ©️  MAT 01_Location_6.gif
 居住人群的日常公共交通  ©️  MAT
二十年来,该小区内累计建成总面积超千万平的746栋单体建筑,然而由于历史和产权原因,其中尚有逾百万平的建筑空间处于闲置中。
这个曾经代表着新型居住方式的小区,正在面临如何盘活低效空间和闲置资源问题。

01_Location_3.jpg

 场地所在区域尺度与城市肌理  ©️  MAT


本次设计对象为小区中心地带的一个闲置地下空间,其空间尺度巨大。由于建筑的长期空置,与周边成熟的居住社区地理位置上临近,然而功能上相互割裂。因此,设计提案即围绕着补足社区配套和缝合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建筑空间改造。

02_Site Photo_4.jpg

现状建筑场地外围  ©️  MAT

01_Location_7-8.gif
原始建筑地上/地下层的空间布局  ©️  MAT

02_Site Photo_2.jpg

建筑内部现状  ©️  MAT




02 
从公园(PARK)到舞台(STAGE)


虽然设计任务书要求的是针对地下空间的改造,我们在设计之初还是选择从该片区的外部空间格局着手进行分析与观察,希望能寻找出一种合理的设计介入方式。

02_Site Photo_1.jpg

建筑外部现状  ©️  MAT

02_Site Photo_6.jpg

建筑外部场地现状  ©️  MAT


现状地下空间通过八个室外疏散大台阶与地面广场相连,地面广场作为规划中的运动休闲公园,未来将服务于周边即将从闲置住宅转型的长租公寓和办公建筑。

01_Location_7.jpg

现状建筑与外部场地关系  ©️  MAT
02_Site Photo_1.jpg
现状建筑内部  ©️  MAT
带着一种全局观来思考内部空间所应呈现的价值观,我们认为地下空间无法脱离场地环境而自说自话,因此决定从景观公园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分析着手,寻找一种能建立室内外无缝对接的设计可能性。

03_Strategy_1.jpg

从外围景观出发的设计概念  ©️  MAT
基于任务书对于空间功能需求的构想:一方面作为服务于居住人群的社区共享空间,一方面作为服务于创新创意产业的办公配套。

03_Strategy_6.jpg

外围公园的景观功能分析  ©️  MAT
因此,我们在景观总图构想中,将外部环境中的可能出现的空间元素,如休闲跑道、运动场地、社交广场、树阵种植等,以分布式、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了布局测试,以消解原有建筑中轴对称的格局。image.png
外部景观空间布局测试  ©️  MAT
同时多种交通路径流线可能性在景观布局中的设定,也为未来建筑改造中带来更多出入口的可能,更有利于地下建筑空间与地上景观的交通联系。03_Strategy_4.jpg
外部景观空间的布局总图  ©️  MAT
现状地下空间的两个中庭中,分别有四组室外楼梯联系场地四角,以及内部南北两端各设置了一组通长楼梯/扶梯作为建筑主次入口。这种简洁明了的交通联系,提供了疏散便利性,但也使得外部场地与地下空间更加对立。

01_Location_8.jpg
现状建筑内部大台阶  ©️  MAT
于是,我们提出了“STAGE(舞台)”的概念,希望能通过一组舒缓的“反拱形”坡地作为交通空间来消解室内外对立关系,将地面公园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

“STAGE(舞台)” 的设计概念生成  ©️  MAT
同时,坡地各处平台设置服务功能,使得人们从地上公园到达地下的过程中,犹如从下山看风景,左顾右盼中已不知觉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

 从公园进入建筑入口  ©️  MAT
image.png
 从建筑入口到达地下空间  ©️  MAT
另外,由于任务书中提及的社区服务和办公配套功能尚未形成严格准确的面积配比要求,于是我们认识到设计工作的重点更在于一个场景系统的搭建,而不是针对每一单项功能空间的雕琢。

以景观化的布局进行内部场景系统组织  ©️  MAT
经过对两组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之后,我们受到外围景观中空间元素的分布式布局启发,提出了“活力因子”的概念,作为室内空间中功能排布的设计依据。

室内外平面布局中植入活力因子概念  ©️  MAT
在“STAGE(舞台)”之上,“活力因子”群依据自身的功能属性呈现出一些列的空间类型操作, 散落于台地不同的标高之上。



活力因子概念的类型图解  ©️  MAT
出于对运营便利性的考虑,单个活力因子的规模控制在50-150㎡之间,也为后期运营、招商与内容合作等实际操作界面提供了空间限定。
image.png
活力因子作为小尺度模块  ©️  MAT
在连续的舞台之上,人们自地下空间的中心广场拾级而上,或从地面公园推门而进、信步下山。

通过“STAGE(舞台)”消解的地下空间体验  ©️  MAT
闲庭漫步中,体验与消费、交流与观看、吸纳与反馈、相遇与碰撞等,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发生在特定房间边界内,而是在人的移动中自然地生长着。

image.png
“STAGE(舞台)之上的空间漫游  ©️  MAT


03
系统化的空间场景 
南北两组空间中,“STAGE(舞台)”的形式根据空间现状和使用功能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设定。“活力因子”的分布也依据运营内容的可能性进行了差异化的功能定义。
“STAGE(舞台)”在南北两组空间的不同呈现  ©️  MAT
北区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是社区服务和文化配套。  

北区空间现状  ©️  MAT

 北区空间“STAGE(舞台)”布局 ©️  MAT
考虑到社区居住人群的年龄跨度较大,我们将“舞台”坡度延缓,在坡地上通过小尺度的“活力因子”模块中设置接待处、饮品店、社区零售、电梯间等服务功能。

北区的活力因子转化为社区服务功能  ©️  MAT

  北区空间“STAGE(舞台)”的剖面布局  ©️  MAT
“舞台”中央的平坦开阔处,则利用大空间的优势,通过弹性的空间布局,提供社区市集、艺术展览、电影表演等不同场景。

北区空间“STAGE(舞台)” 的休闲场景 ©️  MAT
image.png
 北区空间“STAGE(舞台)” 作为开放空间  ©️  MAT






 北区空间“STAGE(舞台)” 大厅的多种使用场景   ©️  MAT
连续的“舞台”坡地路径设计中,我们增加了两组造型不同的楼梯连接,以打破单一的空间节奏,提供更多的垂直向路径联系。


 “STAGE(舞台)” 上利用螺旋楼梯连通下一层空间 ©️  MAT
image.png
  北区”STAGE(舞台)”的空间层次   ©️  MAT
双螺旋楼梯和椭圆形大台阶,提供了从上方空间快速到达其它地下服务功能的最短路径,同时楼梯的空间造型,作为节点空间存在,亦能够提供社群活动的可能性,加强地下各空间界面之间的互动。



 北区“STAGE(舞台)” 的垂直动线  ©️  MAT


 “STAGE(舞台)” 上的大台阶作为社群活动空间  ©️  MAT
南区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是创意产业的办公配套。   
在此前的空间改造中,南区空间曾经以VR体验中心的定位进行过改造。

南区空间现状   ©️ MAT
本次设计中考虑将VR展厅与办公配套结合。作为一个面向年轻工作人群的共享空间,设计围绕着如何利用展厅的植入,打造具有鲜明空间标签的使用场景而展开。

南区空间“STAGE(舞台)”布局  ©️  MAT
基于将地面景观引入地下空间的“STAGE(舞台)”概念,我们根据展厅和办公两种不同的使用人群流线,将两组空间的独立出入口分设于空间南北两侧,同时利用不同的斜率要求设置坡地的弧度。

 南区空间“STAGE(舞台)”的剖面布局  ©️  MAT
VR展厅嵌入在坡度较缓平台处,从而获得可利用空间高度打造双层高度的展厅;

 南区VR 展览空间的门厅  ©️  MAT

image.png 南区展厅空间与休闲空间结合  ©️  MAT



 南区空间层次关系  ©️  MAT

办公入口门厅,则利用台阶的坡度设置路演台阶,使得日常的创新交流、创业路演等活动与空间出入口联系紧密。

image.png
 南区”STAGE(舞台)”的办公门厅入口  ©️  MAT
 南区”STAGE(舞台)”的活力因子植入  ©️  MAT

 结合种植元素和天窗照明的休闲空间 ©️  MAT
VR展厅与办公共享大厅交汇于“舞台”最低处的中心广场,日常作为办公人群交流空间,亦可承办相关办公业态的社群活动,例如动画漫展和设计秀场等。image.png
 南区VR展厅与办公空间共享中央大厅  ©️  MAT




  南区”STAGE(舞台)”的中央大厅  ©️  MAT
 南区中央大厅作为多种展览活动空间的布局测试   ©️  MAT
在大型的VR活动中,中心广场的垂直界面亦可作为交互技术的巨幅展示载体使用。
image.png
  南区”STAGE(舞台)”的中央大厅   ©️  MAT

 南区”STAGE(舞台)”中央大厅作为VR展厅延展使用  ©️  MAT
 中央大厅空间整体作为VR展厅活动使用  ©️  MAT



04
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作为一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设计的任务书往往无法完美地把功能需求准确定义,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如何能找到清晰的工作方法,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
物理空间拆解与分层设计  ©️  MAT
面对一组地下空间的激活可能,我们在思考,设计的目标是什么?设计与运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甚至是被设计出的空间要不要面对未来的生长性问题?
系统化空间策略  ©️  MAT
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确定性。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天通里STAGE
建设地点:北京市昌平区
项目业主: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唐康硕,张淼
设计团队:刘友鹏/吴明雨/王飞宇/佟斯洋/柏玮婕(实习)/辛晓凡(实习)
设计时间:2019.01



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46号院C1401
C1401, NO. 46, Fangjia Hutong,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E: theMATOffice@163.com
    theMATOffice@gmail.com
W: www.matoffice.com

- END -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50.html/feed 0
什么是共享空间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192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1922.html#comments Thu, 27 Sep 2018 12:21:16 +0000

唐康硕,MAT Office创始合伙人,荷兰注册建筑师,贝尔拉格学院建筑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校外硕士生导师。


唐康硕和妻子张淼建立Matoffice时就在想,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担任的是什么角色?建筑代表的不仅仅是庇护所,它也是平等、自由和社会化的宣言。


他们不仅关心建筑是如何产生的,也注重每一个小组团之间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将如何实现这种人性关系的串联?


01

 时代变革 


唐康硕给自己的事务所取名MAT Office,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一个已经消失在建筑历史长河中的建筑理念mat build。


它的概念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建筑师最早提出,是由许多相似类型的单元组合成的无限延展的建筑群。


他们想探索一种更加社会化的,更加有人情味的,更加有一种聚落精神的建筑理念。


Noah's Ark.

Piet Blom曾在20世纪60年代设想的十万人口的城市而作的“诺亚方舟


也许是这个理念过于乌托邦,并不适用于那个年代快速扩张的城市们,最终它被人遗忘了。唐康硕却很喜欢这些想法,而且觉得在这个时代下,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2014年,他从荷兰回到北京,并且把MAT Office带回来了,他想继续把这个理念在运用到中国的土壤上。



北京百环社区广场更新设计 ©MAT Office 

但是他发现,在欧洲,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对公共空间的关注,人们更愿意在公共空间里分享私有的东西,所以更容易营造一个共享的场所。而在中国还在一个私有化的进程中,人们并不习惯于和别人共享自己的一部分。


几年后,互联网经济的到来让旧有的社会理念慢慢瓦解,同时,国家的城市建设也转向了更为精细化建造。MATOffice的理念迎来了更好的大展拳脚的时机。


厦门万物社共享办公空间 ©MAT Office 


02

 共享空间 


从2014年到2017年,Matoffice对比了中国欧洲美国200多个国内外的共享办公空间,研究了从1760年到2015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办公空间在建筑节点上的变化。 


他们发现,关于“个人”与“集体”、“公共”与“私密”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在呼唤着逃离格子间的同时又无法回避寄托着中产阶级乌托邦的梦想和情感的办公室。


厦门万物社共享办公空间 ©MAT Office 


然而,移动互联和共享经济的出现却为打破这样的纠缠带来了契机,共享经济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衣食住行的服务效率正在提高,城市生活也更加便利,甚至城市中原有的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也因为共享经济的渗透而悄然变化。


共享空间的出现象征着让白领劳动者感到压抑的传统格子间将会消失,而代表着自由、透明和互联网精神的开敞空间的方式将会成为主角。它会让联合办公这样的工作模式成为未来的主流。


厦门万物社共享办公空间 ©MAT Office 


2016年,MAT Office为海狸工坊设计了一套办公空间。


“海狸车间”的主人是一家影视后期公司,他们和大众媒体的工作方式很不相同,他们不仅需要有能够沟通合作的空间,也需要个人创作的私密空间。所以这个空间氛围应该是是灵活、交互、平等而有趣的,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海狸车间  ©MAT Office 


唐康硕因此创建了一个完美的“视觉游戏"。建造了一个室内的方盒子去营造更多私密性;给方盒子挖了一个个窗口来营造更多开放性;在盒子和盒子外穿插渗透,营造变化的路径。


这个办公空间是一个边界模糊、共享的但并不赤裸的空间,它既尊重了个人的自由,也满足了当代社会新型的聚落精神。


海狸车间  ©MAT Office 


当城市发展进入到更大规模的生产阶段时,它的金融属性、所有权、支配权这些东西会慢慢弱化,最后把人的体验放在第一位。


这个时候,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等等,都会朝着很多人都可以分享、使用的状态发展。


海狸车间  ©MAT Office 


03

 建筑师的使命 


而共享空间的运用却不仅仅在公用领域,甚至在居住领域上也带着它的使命。


在中国的大城市,土地的价值很高,对于年轻的创业团队来说,居住和工作的成本会非常高,共享这种方式就能够最大化的去节约资源和缩减成本。


北京远洋邦舍青年公寓 ©MAT Office 


2017年,MAT Office改造的远洋邦舍青年路公寓便是在一套废弃的办公楼重新建立的。


在这个新的共享式居住空间内,16米高的中庭空间把天光带入了地下层。而这些青年们便是在这个鲜活的中庭内展开更多的交往活动。


在中庭的边缘,青年们喜欢呆在阳台下的灰空间,这些地方通过不同的装饰和台阶变化,与室内的界限变得模糊,促发更多交往的功能。唐康硕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诠释这居住体验和社群文化在城市建造中的作用。


北京远洋邦舍青年公寓 ©MAT Office 


离这座公寓大约10公里外,另外一栋MAT Office操刀的青年公寓也动工了。很快,共享模式的青年公寓将成为北漂青年们更热爱的方式。




北京泊寓青年公寓 ©MAT Office 


在MAT的另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办公园区项目中,基于聚落的共享概念也同样得以体现。他们还创造了一个群体形式来平衡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每一栋办公单元相似又各自不同。



唐康硕说,作为建筑师,我们想清楚,在这个时代,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建筑设计讨论其实是历史、社会、科技、人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师不仅是在造房子,也要懂得如何为这个社会和城市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建筑师需要具备使命感,它的社会角色其实大于工程角色。这个角色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周围人的生活方式。


这是建筑师们需要奋斗一生的事情。


END




由 联合其他媒体举办的

「101 / 待建成」视频比赛

已经接近尾声了,

最终晋级的小组将会得到项目落地的机会,

而唐康硕老师将是带领你的导师之一。



这是一个智能时代

一个移动共享的时代

一个媒体表达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人才容易被埋没的时代

希望我们最终不会错过你。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1922.html/feed 4
玩转视觉游戏——北京海狸车间办公空间 / MAT Office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2/3856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2/38561.html#comments Tue, 26 Dec 2017 13:47:03 +0000 Axon-01.jpg

海狸车间”办公空间是为一所电影传媒公司量身定制的创新工作空间。项目基地位于北京朝阳区一座由混凝土工厂改建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区。原有空间为单层桁架三跨仓库,总高9米,净高6米。业主期望通过设夹层增大使用面积,从而满足动画、艺术、剧本创作、导演、制片与物流的功能需求。

通过植入一个多方向开放、占据大部分场地的盒子,我们扩展了可用空间;一座中庭、所有朝内的办公、会议、排练与物流房间都包括在了这个盒子里,而盒子之外的空间则作为了开放工作空间。业主希望创造的空间氛围是灵活、交互、平等而有趣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大会议室与动画排练间都采用了错层的手法,让一层与二层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些空间内部的活动。通过连接五个不同的层高与多方向开口的墙,这一流动空间创造了十分独特的体验。

在这一项目中,公共空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项目中。创意产业的实践者都会期望舒适、放松的公共空间与充满生机的体验。中庭竖向连接了一二层,正中央的长桌上方悬挂着灯具与植物点缀,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展示、开放会议、头脑风暴与团队建设派对的场所。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式做法,茶水间也被设计为一条岛式吧台,成为娱乐休闲与临时小型会议、头脑风暴的场所。公共空间的亮点是二层的中庭:阳光透过天窗洒下,悬挂的植物连续从屋顶到一层流下,艺术与导演部分的工作空间位于多方向开口的盒子外部,而内部的排练间、会议间和独立办公室则位于三层。几乎所有空间都在空间上与视觉上与中央空间建立联系。

该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因为空间内部的加建层,不同层的竖向流线成为空间的首要难点。我们决定选择最长的路径,即围绕盒子螺旋上升。加建层的路径丰富人在其中行走的空间体验,同时提高了体量感。


%E4%BA%8C%E5%B1%82%E8%8C%B6%E6%B0%B4%E5%8F%B0_3.jpg

2. 因为客户是一家电影与动画传媒公司,情境化的空间体验将是最适宜于诠释他们的特征与合作企业文化的方式。在海狸车间办公空间里,螺旋路径连接了工作、会议与娱乐等不同的情境,这些情境功能上互相独立运行,空间上相互连接。

3. 盒子的介入实现了多个层次的穿透与空间的流动。所有互相连接的独立情境都可在视觉上互相联系,为这一空间赋予了透明的氛围特征。

图纸

plan_1f.jpg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A-A剖面图

内部空间分析

项目信息

建筑师:MAT Office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

建筑面积:60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6

摄影师:唐康硕


 作品小故事   甲方竟周末登门造访!这位建筑师做错了什么?(点击跳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2/38561.html/feed 5
北京远洋邦舍青年路公寓 / MAT Office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0/3770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0/37703.html#comments Thu, 26 Oct 2017 11:20:00 +0000 远洋邦舍青年路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房桥,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是一个共享公寓和办公的集成项目。原有建筑为办公园区中的会所,但是建成后一直闲置,建筑空间的中央是一个地下温泉泳池,16米高的中庭空间把天光带入了地下层。本项目设计要求将建筑的地上部分改造为青年公寓,地下层改造成办公空间,中庭作为公寓和办公的共享空间使用。

对原有温泉泳池空间的改造就自然成为了公共空间的设计切入点,我们重新定义了“温泉泳池”的边界,并采用拼花马赛克作为“温泉泳池”的饰面材料,试图因此能够唤醒空间现状和原有功能的联系,“温泉泳池”的边界也用木材设计了座椅、台阶、树池、书架等等一系列公共元素。对“温泉泳池”及其周围空间的艺术化处理,不但可以使其承载咖啡、图书阅读、社交、路演等共享空间的使用功能,而且也能够创造一个互动、活力的青年社区公共客厅。

“温泉泳池”上方的中庭界面采用了建筑外立面的处理方式,半透明的白色冲孔板和落地窗的叠加产生的连续韵律,富有动感变化的同时又不失中庭空间的整体性。立面处理也顺应了原有建筑空间层层出挑的特点,通过外阳台的设计产生了居住公寓和共享大厅之间的灰空间,阳台上白色六边形冲孔板的使用对于视线和噪音起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阳台前后两个层次的界面叠加也增加了中庭立面空间的丰富性。我们通过营造一个室外化,自然化,充满阳光和绿色的中庭,从而提升青年公寓的居住和休闲空间的品质。

地上的公寓部分,由于现有结构柱跨制约,导致平面各个区域的开间和进深大小都不一样,给公寓户型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复杂度。因此我们将公寓空间中的卫生间、厨房、卧室、起居室和生活扩展区模块化处理,并采用模块分区的方式进行公寓户型的设计。户型分A-E五个大类,总共233间。最小的户型只有最基本的卫生间模块和卧室模块,随着户型的开间和进深加大,户内模块数量逐渐增加,户内空间层次也逐渐丰富。

远洋邦舍青年路项目的设计注重居住体验的提升和社群文化的创造,力图通过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合理梳理和分配,在朝阳区东五环青年路地区创造一个富有新社交方式和新居住方式的全新生活模式。

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远洋邦舍青年路公寓

业主:远洋邦舍公寓

建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平房桥西

设计单位:MAT Office(北京超级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唐康硕,张淼,彭柯蜜,朱坚,刘友鹏,王飞宇

工程设计:远洋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建筑材料:冲孔钢板,马赛克,防腐木板,水磨石砖,环氧地坪漆

设计时间:2017.01-2017.05

建成时间:2017.08

摄影:唐康硕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0/37703.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