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Design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用十种材料解读建筑师隈研吾,东京的这场展览不要错过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42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423.html#comments Tue, 13 Mar 2018 14:32:17 +0000 640.webp (32).jpg

展览将持续至 5 月 6 日,以十种不同的材料为主题,共展出了 80 多件作品的模型和资料

像是木头、竹子这样的天然材料,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中最常见的素材。在他遍布全世界的建筑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这些天然材质的身影。对材料的运用反映出了隈研吾的设计风格,比如榫卯结构就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里。

但隈研吾对材料的偏好并不止于木头和竹子,如果把他所有的作品集中起来看,还会发现石头、土、瓦等数十种不同的素材。最近,在东京站美术馆举办的一场展览中,就以“隈研吾与物质的对话”为主题,集中探讨了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展览现场也按照不同的材料划分,以材料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隈研吾的建筑世界。

640.webp (33).jpg

隈研吾

这场展览所在地东京站美术馆位于辰野金吾设计的东京站中,美术馆在 2012 年翻新后重新开幕,隈研吾成为了第一个在这里举办个人展览的建筑师。隈研吾说,“素材不光是能看到形状和表情,也传递五官感受。你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素材的声音,嗅到它们的味道”。

进入展览现场,首先看到的是“竹”空间。位于展区中央的是一处蜿蜒至天花板的竹子装置,它曾在韩国展出时,竹子底端平坦的那一部分踩上去会发出悦耳的声响。

640.webp (34).jpg 

会场内还展出了一批隈研吾设计的、以竹为主要材料的建筑资料。比如建于 2002 年的“Great (Bamboo) Wall” ,它是一处邻近长城的酒店中的休憩空间。隈研吾用直径 6 公分的竹子,以同样 6 公分的空隙间隔,让人们身在其中也能隐约看到自然美景。

640.webp (35).jpg

Great (Bamboo) Wal

穿过“竹”空间,会抵达“木”空间。木头开始成为隈研吾标志性的建筑材料,从隈研吾在 2000 年完成“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开始。得益于宇都宫大学安藤实教授开发的耐燃处理技术,广重美术馆的屋檐和墙壁都覆盖着细细的木材,形成了细腻而独特的美感。

隈研吾在去年设计的 Coeda House 模型位于展区中央展台。我们曾写过这个由 1500 块木头搭起来的海边咖啡厅,它很迷人。

正在计划中的台湾山中寺院“TAO”模型

展览现场还展出了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模型,这座建筑也将使用木头建造,隈研吾曾表达过,想让“场中观众的目光所及之处,基本上都是木头”的心愿。

640.webp (38).jpg 

“石”空间率先展示了将于今年 9 月开馆、隈研吾在苏格兰的首个作品 V&A Dundee 设计博物馆。在这座被寄希望于成为代表作的建筑中,隈研吾特意在水泥中加入了小石子和沙,形成了粗糙的混凝土表面。他把它称之为“像是可以眺望苏格兰海面的岩石一样的质感”。

V&A Dundee 设计博物馆模型

还有一些素材是隈研吾的作品中相当独特的。比如在 2015 年,受镰仓建长寺的昆虫解剖学者养老孟司的邀请,隈研吾在养老孟司的别墅内搭建了一个用来供养虫子标本的“虫塚”。“虫塚”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制成——在金属网格表面涂抹混有粘合剂的土和玻璃纤维——经过风吹日晒,土会逐渐变色,苔藓就会慢慢生长出来。

640.webp (41).jpg

“虫塚”部分

一些实验性的建筑材料也出现在展览现场,它们代表着隈研吾的奇思妙想。比如出于防灾的考虑,隈研吾制作了“Water Branch House”和“伞 Umbrella”。“Water Branch House”由塑料水桶搭建而成,它既是建筑空间也是家具,可以自由组合、根据水的多少来调整重量。在灾害时期,这种塑料水桶还能用来存水。“伞 Umbrella”是一个隈研吾曾在 2008 年就于米兰展出过的概念房屋设计,它由 15 把伞组合而成,隈研吾的设想是,每个人拿一把伞,就可以搭建起一个临时的避难所了。

640.webp (42).jpg

Water Branch House

640.webp (43).jpg 

展览最后一部分是“膜/纤维”,隈研吾把这种材料称为“Air Brick”。他曾在 2010 年于上海外滩三号举办的“超空间”展览中,就展示出一组用 ETEE 制作的、像是细胞一样聚集在一起的建筑模型。这次展览的现场展出了部分的“Air Brick”模型,在它后边的是一个充入空气而膨胀的“Tea Haus”模型。

640.webp (44).jpg 

这场展览展出的材料还包括纸、玻璃、瓦和碳纤维,共有 80 多件作品。展览将一直持续至 5 月 6 日,有兴趣的话不妨去看看。 


感谢 BestDesign 授权分享

微信ID:Qthings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423.html/feed 2
“网红建筑师”青山周平的困惑:“网红建筑师到底是什么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98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983.html#comments Sat, 27 Jan 2018 15:49:02 +0000 640.webp (90).jpg

他觉得这并不是个好词,他不喜欢,但接受。

整个一月,青山周平的工作应接不暇。

1 月 11 日这天上午,他和事务所的同事来上海出差,与甲方谈合同,又去看了一道现场。这是一个改造的项目,青山周平在此前看过一次,觉得是他想做的那种。

第二天一早,青山周平直接从上海去往厦门看另外一个项目,当天晚上匆匆返回北京。

回北京过了个周末,他接着去了海宁,这次是为了干河街的改造项目,作为受邀建筑师之一,青山周平将在这里参与打造“志摩故里”新景区。

去海宁的那一天,青山周平参观了徐志摩故居,他在废墟上拍摄了一组视频,又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海宁街边墙角的一处涂鸦。有网友在评论中跟他开玩笑,“要去皮革城买貂吗?”

640.webp (91).jpg

青山周平摄于海宁街头

建筑师青山周平拥有 31 万粉丝,如果以“建筑师”做为标签搜索,他可能是粉丝最多的一个。他在中国呆了 13 年,但大多数人知道他,是从三年前的《梦想改造家》开始的。

2005 年,青山周平在东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来到北京碰运气,那时他觉得这里充满了机会,朝气蓬勃,便开始作为建筑师在北京的 SAKO 建筑设计工社工作。

当时,这家日本建筑师事务所刚创立不久,加上青山周平和创始人迫庆一郎,整个事务所也就五六个人。现在的 SAKO 有 36 名建筑师,项目涉及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东京和福冈都设立了事务所。

青山周平在 SAKO 的那段时间,公司正处在成长期,接到的都是开发商的大项目。他经历了很多也许是大型建筑事务所工作的普通员工无法经历的事情,比如怎么跟客户沟通,谈设计费,签合同。从同事的经验里,他还知道了如果在做完项目之后收不到设计费,应该怎么去法院处理。

但因为“运气不好”,青山周平所设计的建筑项目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很难落地。眼看着身边的同事都有了自己的建筑项目,他渴望完整地参与做建筑的过程,却迟迟难以实现,他逐渐感到焦虑。

这段漫长的焦虑期一直持续到他在 SAKO 工作的第七年。他才拥有了从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到方案投标和现场施工全部参与的一段经历,他和后来成为妻子的藤井洋子,共同主持了天津塘沽小学校的项目。

天津塘沽小学

现在回忆起在 SAKO 的那段时间,青山周平感慨自己学到的更多的不是设计,而是怎么做一个小的工作室,以及真正的建筑师的生活是什么。

那时候,青山周平眼中的建筑师的生活,是他的老板迫庆一郎那样的。

这位同样是在 30 多岁开创事务所的建筑师,有着超乎青山周平预料的勤奋和严谨。“我们出差的时候,一般回来都是很早出门很晚回来,在来回机场的路上,他都会打开他的电脑工作”,青山周平这样描述。

他不认为自己有相似的严谨。大学三年级去背包旅游的那一年,他去了 25 个国家,这段在他成名之后屡屡在媒体采访中提到过的经历,塑造了他现在的性格。

“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也没什么特别讨厌的”,青山周平说,“我感觉我能够接受、理解任何东西,我不认同的,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他自认为缺乏一种绝对的价值判断,因而形容自己不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

SAKO 一呆就是七年半,做完小学校的设计之后,青山周平觉得差不多可以自己琢磨着起步了。近几年里,建筑的热潮从大城市开发商手中转移到了更分散的地方,乡村再生和城市改造开始有了苗头,这也让青山周平看到了机会。

B.L.U.E 建筑事务所

2014 年,他和藤井洋子共同创办了 B.L.U.E 建筑事务所。B.L.U.E 呼应青山周平名字中的“青”,也是北京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英文缩写。事务所起步阶段,青山周平通过之前认识的朋友介绍项目。没过多久,在一位媒体朋友的介绍下,《梦想改造家》节目组找到了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接连参加了《梦想改造家》第二季、第三季的录制,他改造了“胖大婶儿的家”和”L 型的过道之家”,通过巧妙运用空间,把狭小、杂乱的北京胡同变成了温馨舒适的现代化住宅。他在改造之前要求和使用者同吃同住 24 个小时,以更充分地体察设计需求,这一点让很多人记住了他。

两期节目之后,青山周平突然就“红”了,他的微博评论从之前的十几条变成了几百条、几千条,很多人关注了他,想找他做设计。

董雪是《梦想改造家》为青山周平带来的客户之一,他曾从事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的工作。2016 年夏天,当他决定租下白塔寺街区的一处四合院,邀请设计师将它改造成民宿时,第一个想到了在建筑改造上经验丰富的青山周平。

这处院子中间有棵大槐树的四合院也吸引了青山周平的注意,“很幸运,他正好还有时间精力可以做这个项目”,董雪说。他们从 2016 年夏天开始沟通,后面几个月进行了初步设计,从 2017 年春节过后,院子开始正式动工建设。

整个过程,青山周平的参与程度远比董雪想象的要多。比如浴缸是用大理石铺砌的,一般底部要做坡度排水,如何分缝就讨论了很多次。再比如仅仅是射灯的安装方式,青山周平就画了七张草图来说明。

邀请青山周平做设计之初,董雪没有料到他已经这么出名了。一次的偶然经历让董雪真正领教了青山周平的高人气。这位“感觉随时随地都可以接项目”的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却仍然保有充分的耐心和对细节的关注,给董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次,青山周平去董雪的院子看现场情况,站在胡同里看门口里面效果的时候,一个正在胡同里倒车的女孩突然发现他就站在旁边,立刻大喊——“哎!我认识你!可以给我个名片吗?我要找你做设计!”

青山周平礼貌地回绝了这个女孩。通过一档室内改造节目给他带来了名气和真正为普通人家做设计的机会,但在真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承担建筑师的高昂设计费。

青山周平为董雪设计的民宿“有术”(未完工)

在过去三年里,青山周平设计了失物招领北京国子监店,原麦山丘位于西单、富力城、华贸、望京的四家店,北京的精英英语 SOHO 中心,上海 Editor 买手店,DOE 潮流文化体验店等项目。最近一个被曝光很多次的项目是改造了贝聿铭叔祖贝润生的苏州祖宅,这也是青山周平做过规模最大的改造项目,总面积 3200 平方米。

青山周平在去年还尝试了一些跨界合作,他与“造作”合作了一套收纳柜,取名生活便当盒。成立事务所之后的第一个建筑项目,是他主持设计了东京的大田秀则画廊在上海西岸开设的新馆,去年 11 月初已正式开放。

现阶段,他的事务所从三年前的 5 个人扩大到了 20 个人,除了他和藤井洋子之外,有 16 名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平均每个人手上都有 1、2 个正在进行中的项目。

其中最远的项目地延伸到了乌鲁木齐和云南,今年还有一些项目即将落成,比如承德的温泉中心,这将是 B.L.U.E 的第二个完整的建筑作品。他在 2015 年参加原研哉发起的“CHINA HOUSE VISION 2025”时提出的“400 个盒子的城市社区”的概念,曾被做成模型参加 2016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不出意外的话将于明年在泉州落地。这将是青山周平在过去的采访中多次提到的“共享·家”的概念的具体实践,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方案包括三层楼,一层是对外开放的区域,可做工办公、书店、商店和健身房。二层和三层是相对私密的生活空间,也许会把短租、长租结合在一起。

上海 DOE 潮流买手店

大田秀则画廊

“400 个盒子”概念模型

找到青山周平的除了业主,还有各大品牌的活动邀约。比如他在戴森空气净化风扇新品发布会上发表演讲,“室内空气流通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参加艺术北京 Thinkpad 25 周年活动,他特意穿了身黑衣服搭配红色的鞋子;他还为 freeplus 在上海的活动现场搭建了装置“敏感之家”,与品牌代言人田馥甄同台。

青山周平变得更忙碌了,这种忙碌是他自己也未曾想到过的。品牌给他发来邀请,他以建筑师的身份出场,做的事却与建筑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人说他是网红建筑师,这和他理解的,像扎哈、马岩松那样的“明星建筑师”不太一样。他困惑,反问,“网红建筑师到底是什么呢?”

尽管并不喜欢被称作是网红,但青山周平的确是唯一一个被称作是“网红建筑师”的人。他赶上了《梦想改造家》在 2015 年的爆红,在每一季请来的十位建筑师里,因为“中文很好的日本人”、“颜值高”、“体贴”、“细心”这样的标签,青山周平又幸运地成为了最出名的那一个。

有意思的是,与这档节目形式颇为相近的一档老牌日本真人秀《全能改造王》,却没能捧出像是青山周平这样的“网红建筑师”。青山周平觉得他走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规模和人口的一个特点”。和日本人不太一样,中国人更容易相信认识的人,因而明星的价值更高。

“如果没有节目的影响力,(我)可能什么也不是吧”,青山周平接受成名带来的机会,并懂得要如何利用它。

网络上的青山周平相比成名之前,活跃了很多。他乐于与粉丝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细节,在长期的互动中,他和他的关注者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某种默契。

比如青山周平经常背着一只 Freitag 出差,每次看到突起物,他就会把包挂上去。

这个习惯来自他对身边生活的观察。他曾经看到跳广场舞的阿姨叔叔们会找附近的树枝或是其它的城市突起物,然后他们把自己的小包挂在上面。在施工工地也是,工人会找各种可以挂包的地方。而这种现象是他几乎未在日本看到过的,他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我学习到了怎么利用城市空间”。

关注者们或许并不了解他为何对突起物情有独钟,但这不妨碍人们模仿他。有人会学着他的样子寻找突起物,挂上包,然后发微博提醒他,这些有意思的突起物照片很可能会被青山周平点赞。

640.webp (93).jpg

“到工地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找突起物挂包,今天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分享给大家。”青山周平

不少建筑师以严苛出名,日常生活中的青山周平依然温和。他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路上,剩下的一半时间呆在办公室里,手里总是会捧着一杯咖啡。在与人交谈时,青山周平用中文尽力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害怕对方不理解,会用好几种方式来陈述一句话,他也会在不知如何作答的时候害羞地笑。聊到开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放松下来,盘腿坐在沙发上。

青山周平自认“不严谨”,说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很多事情。像是很多商业邀请找到他时,他通常不太好意思拒绝,也无法判断哪些该去,哪些不该去,并会就这个问题请教身边其他人的意见。到了后来,他逐渐理解并接受,商业活动和媒体曝光不过是一种经济和时间的交换。从中他似乎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被人知道的越多,机会就越有可能降临。

作为建筑师,青山周平不以做出能拿国际大奖的建筑为目标,似乎也不试图找到一种独特的建筑手法和理论。一位熟悉他的朋友用了“内敛”、“规矩”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的作品,他不做视觉冲突强烈的设计,而是更偏好妥帖、理性化的表达。

对于建筑细节严格要求,是很多人对于青山周平的另一个印象。

去年设计苏州的“有熊文旅公寓”时,有一处室外浴缸他希望做成实木的,但因为国内从来没有过实木的浴缸的例子,他就找到了之前认识的业主,家具品牌“失物招领”的市场总监袁月,请她帮忙联系家具制造商看看能不能做出来。这要求实木耐热、防水,长时间不变形,很多厂家不敢随便接这个项目,需要做一些实验来检验它的可行性,因此辗转拖了很长时间。后来“一条”视频来拍摄,只能临时用了个椭圆形的瓷浴缸代替。但在拍摄完了之后,青山周平还在坚持找符合他想象的东西,最后终于找到,如愿换上了实木的长方形浴缸。

苏州“有熊文旅公寓”,也是 B.L.U.E 目前完工的第一个建筑项目

青山周平认为,当下建筑师各有各的追求,不再像以前那样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个时代也许不会再出现柯布西耶,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变得更坏。

“他们过去可能是通过造房子来改变城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社区营造,和当地居民一起做一些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他们对城市的一些看法,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青山周平认同日本建筑师槙文彦关于“共感”时代的建筑理论的说法——“50 年前的现代主义是一艘大船,大家在船上亦敌亦友,1970 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不再是船,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大家被放逐于大海之上,不再是朋友也不再是对手”。

他觉得现在的建筑已经不单单是一栋房子,也可以是一套家具,甚至一本书。他探索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探索空间一样地兴致盎然。比如最近他看人类学和机器人,思考人的界限在哪里。而频繁参加商业活动在能够确保事务所运转的同时,也让他有一半身体和大脑在建筑之外,接受各方面的讯息。像这样从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得“共感”,是他所理解的,为了做好的建筑的一个过程。

用青山周平的话来说,当下的生活“不算特别满意,但是哪里不满意我也说不出来”。他形容一切都还在上升阶段,将来也许会遇到更多更好的建筑项目。现在的他显然不会为没有项目发愁了,如今的苦恼变成如何在规模事务所扩大的同时,还能确保设计质量。

“就比如说隈研吾的工作室两百个人吧,但他的项目质量还是很好,所以要有一个能让工作室持续运营的系统”,他说。

L 型的过道之家


感谢 BestDesign 授权分享

微信ID:Qthings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983.html/feed 3
把混凝土做得像蛋壳一样的技术,60年后出现了新突破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83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835.html#comments Sun, 05 Nov 2017 06:25:16 +0000 0 (4).jpg

事实上,自混凝土推广以后,薄壳结构在 1950 年代以后就没怎么变过。

你也许曾见过一种类似贝壳的建筑结构。它叫做“薄壳结构”,流畅的曲面线条和大跨度的空间结构常常比普通的直线建筑要来得吸引人。

谈到薄壳混凝土结构,建筑行业一般会追溯到公元 2 世纪的罗马万神殿。它直径 43 米的半球形穹顶用火山灰制成,从底部至顶部逐渐变薄,最薄的壳顶也有 1.2 米的厚度。巨大的跨度纪录一直维持了近 2000 年。

此后,薄壳结构伴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而推广开来,并在 1950 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最著名的莫过于西班牙建筑师 Felix Candela 于 1958 年完工的霍奇米洛克餐厅(Los Manantiales Restaurant)。几重飞舞飘逸的双曲线抛面没有外部支撑,造型独特优美。


640.webp.jpg

霍奇米洛克餐厅

640.webp (16).jpg

重修后的霍奇米洛克餐厅

但薄壳结构远不如清水的直线结构普及。它最大的缺陷在于,因为复杂工艺,过于依赖工人的经验和技术,以及对建筑材料的浪费——浇筑混凝土曲面时,需要大量不可重复利用的定制木结构和泡沫做支撑。造价的 60% 耗费在施工成本上。

这种情况从薄壳结构最巅峰的 1950-1960 年代开始就没有改变。现在,创新的数字设计和制造方法成了突破口。

最近,一群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花了 6 个月时间,建造了一个超薄的双曲面混凝土薄壳结构原型。


640.webp (17).jpg 

这个测试结构高 7.5 米,表面积 160 平方米。尽管只是测试版,但完整版会被用作瑞士高级豪华公寓 HiLo 的屋顶。

它解决了建筑材料浪费的问题:取代原本木结构的是钢丝绳网,它由可快速拆卸安装、可重复使用的脚手架撑起。


640.webp (18).jpg 

钢丝绳网内不仅包裹了一张织物编成的网,还包含隔温层,房顶外面还会覆盖一层薄膜光伏电池,可减少能源损耗。

但这几层结构并不增加太多重量。整张钢网重 500 千克,织物重 300 千克。共 800 千克材料就能负担 20 吨湿混凝土的重量,支撑力巨大。


640.webp (19).jpg 

当研究员将这种轻型结构和智能的建造系统结合在一起后,它也变得很薄——平均厚度只有 5 厘米,主要受力的支撑表面为 12 厘米,其余边缘部分仅 3 厘米。这能省下不少混凝土材料。


640.webp (20).jpg 

“我们已经证明,使用轻巧、灵活的模板可以建立一个激动人心的薄壳混凝土结构。不会浪费大量的材料”,研究小组的教授 Philippe Block说。

他们在薄壳结构上推动的进步还提供了一种实现全新设计的解决方案。大跨度空间使得屋顶在施工时,地面空间还可以同时供另一组工人施工,以此缩短工期。

但事实上,研究小组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对熟练工人的依赖。在浇筑钢丝绳网上铺薄薄的一层混凝土需要经验。正确混合混凝土,让它不至于过干或过稀也需要经验。


640.webp (21).jpg 

“薄壳界”,不少大师都拥有一支专门的施工队伍。Candela 就在墨西哥建立了一间建筑公司 Wing Roof,落地了 700 多个设计项目。


640.webp (22).jpg

Felix Candela

640.webp (23).jpg 

题图、文内图来自:futurity、Archdaily



 感谢 BestDesign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Qthings

qrcode.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835.html/fee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