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山建大学弟借鉴德国馆,以“穿墙透壁”设计幼儿园并获得新人赛TOP100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6.html#comments Sat, 13 Apr 2024 10:22:04 +0000

东野瑞欣

山东建筑大学  本科

2023年新人赛TOP100

小红书:造房子~


在设计开题之初,在拿到幼儿园设计的任务书后我还是很兴奋的,毕竟在学习了一年半后,第一次接触这样上千平的公建设计。

在设计伊始,通过前期的调研,对幼儿园的认知也是逐渐深化。这类建筑采光,流线, 功能房间,幼儿心理等各方面将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控制因素。设计之初,由于前段时间对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砖宅的分析与探讨,我深深着迷于他的极简主义,少即是多的理论,模数控制,纯净形式的设计手法更是深深影响了我对设计的思考。

通过多次拓印密斯的德国馆与砖宅,砖宅里简单的横纵墙,仅仅在长度与交接处的变化,就让整个空间既充满流动感,又让整个建筑的逻辑清晰显现。同时依据现有场地的研究思考,我决定将横纵片墙,流动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

在此次课设中,场地内的十颗柿子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是阻碍,而是帮助我设计的助推器。

由于柿子树的存在,我想尝试将横纵穿插的片墙在一颗颗柿子树周围布置,形成了初步定设计方案。在专业课上,老师肯定了我的设计思路,但对现有的空间并不满意,指出柿子树将是影响内部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源于之前的书吧的设计,我不断尝试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不断深化,将柿子树融入一个个流动的空间。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提出在我的设计中,片墙只是手法,更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这样的公建中,需要相对明确的组织体与被组织体。我瞬间意识到由于对片墙的执着,我丢失了对整个建筑的体系控制,在空间操作上用力过猛。

在老师的讲述中,将整个建筑抽象为两部分,一个是“好说话”的空间,即方便我们操作,规范流线等方面相对要求少,便于我们发挥的空间;另一部分是“不好说话”的空间,即需要更多的符合规范要求,流线组织的空间。将“好说话”的空间作为建筑的组织体,将交通空间融入这些组合空间,“不好说话”的空间作为被组织体,聚集在组织体的周围,由组织体将他们紧密相连。

因此在接下来,我将“好说话”的空间,即专题教室,入口门厅等功能空间作为组织体,各班教室,餐厅等“不好说话”的功能空间作为被组织体,再把片墙的设计手法融入体系,形成了我在中期答辩时的相对完整的方案,并完成了中期的草模。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帮助我对具体的内部空间进行调改,我不断调整具体空间的围合方式,着力提升每个空间的品质,同时注重幼儿对空间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片墙位置与长度的调整,来满足任务书对整个建筑硬性指标的要求,满足建筑设计资料对幼儿建筑的设计规范要求。

在设计的结尾阶段,在老师的提醒下,我着手对我的场地进行设计,在最初思考的主次入口作为入手点,重点在形成能满足幼儿心理要求的有趣丰富的场地设计,我将横纵的片墙融入场地的设计中,将横纵的片墙彻底贯穿在整个场地之中,形成清晰完整的逻辑体系。形成了我最终的设计方案。

在最终出图阶段,我尽心于模型的制作,希望能用模型来表达我的设计成果。同时着重于平面图纸的表达,希望通平面图表达出我片墙逻辑的核心思路。

在设计成功评优之后,带着老师们对我方案的认可,我希望在更进一步的完善我对整个方案的表达,我决定将这次课设用于东南建筑新人赛的竞赛图纸,用假期的时间对图纸进行了调整,更改了一些小的绘图错误,同时将整体风格调整,重新将每一张技术图纸深化,再着手于对内部小透视大家表达,希望能展现我在设计中畅享的空间效果。同时为图纸起了一个更能体现方案核心的名字——穿墙透壁。穿墙透壁,意在空间上的交互延伸,穿墙透壁。

准备新人赛的时间还是相对紧张的,在期末结束后,学校正好组织水粉写生,为了能把图改好,进入新人赛百强,我白天在外写生,晚上回来改图,常常熬到一两点,而第二天七八点又要早起赶赴写生地点。让我感动不已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即使是在凌晨一两点,也会及时回复我对于图纸上的疑问,并给我加油鼓劲,这让我也一直鼓足干劲,没有半途而废。在平遥,大同,乌兰察布都留下了我深夜赶图的身影。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进入新人赛百强。

在进入新人赛百强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我重新制作了模型。通过激光切割椴木版,金属片,3d打印,再加上手工拼粘,刷漆等各种方法,我用了几乎整个暑假的时间,打算用多个模型展示我的设计成果。用一个大比例模型展示横纵墙体的穿插,用一个小比例模型展示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制作多个过程模型,体现我的设计思路。最终完成了我的成果模型与最终图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6.html/feed 0
假如业主是一只猫:猫立方系列 / 杜雷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9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95.html#comments Sun, 22 May 2022 07:13:53 +0000 调整大小 1-关于小猫日常活动的空间实验.jpg

猫立方系列是养猫之后对自家小猫日常行为思考所做的空间实验,它可以看做是小猫的日常玩具,但又不仅仅只是玩具,设计上采用40cm正立方体形式,40cm既可以容纳一只猫同时也是家具中茶几座椅的常用尺度,因此它除了满足玩具属性,还可以通过功能延展成为日常家居提升幸福感的一部分,猫立方试图同时吸引人与猫的注意,为人与猫的互动提供新的媒介。

调整大小 2-瓦楞纸-方案概览.jpg

猫立方·瓦楞纸

瓦楞纸方案的设计起因来源于一次网购的快递纸箱,最初小猫经常在纸箱里躲藏,当有人从旁边经过小猫会从纸箱的开口伸出爪子假装偷袭,这便发现了与自家小猫玩耍的全新方式,于是快递纸箱开了更多洞口,人在外面敲击纸箱小猫通过声音判断偷袭方位,这种简单的游戏对于小猫来说总是乐此不疲。

快递纸箱虽然简单易得,但时间一长终究会因为与家居生活格格不入而被当做垃圾丢弃,因此决定用瓦楞纸设计一款猫玩具,使其既能保留瓦楞纸箱给人与猫互动带来的愉悦,又能给居住空间装点些许新的活力。

设计上采用瓦楞纸板堆叠形成立方体,立方体内部掏空作为小猫在里面活动的主要空间,再对内外之间进行不同大小的开洞,在满足进出、窥视、偷袭等各种活动需要的同时也为外部的观看者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角度,表面的洞口做成内凹用以强化由外部向内的观看趋势,同时对未开洞的平面区域进行留缝处理,这样立面层次更加丰富,内部光影也更具变化。对于瓦楞纸的拼装方式,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采用杆件穿孔两端金属板固定的形式,这相对于胶粘更加环保且易于拼装,同时对瓦楞纸的持续更换提供可能。

猫立方·弹力布

弹力布的方案构思开始于每次整理衣物小猫都会钻到衣服里将自己隐藏,又或者每次打开衣柜它都会迫不及待的钻进去躲在衣服后面,这种行为跟人类幼年时期非常类似,不由得想到小时候也经常悄悄地躲在角落等待父母发现,这种行为的乐趣大概就在于角落赋予的安全感能够对外部环境加以掌控以及被发现的那一刻所制造的惊喜。

因此决定再次从材料出发,用纺织布料设计一款猫玩具,相对于普通无弹布料,弹力布料具有更好的变形能力,通过对布料的拉伸扭曲可以形成更加丰富有机的空间形态,同时由于拉伸受力的不同,布料表面会呈现出不同透明度的渐变效果。那么拉伸力从何而来?设计上采用了40cm正立方体框架,通过垫片和螺丝将布料在框架上固定。布料和框架均为黑色,用以强化小猫在其中躲藏穿梭的神秘感。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小猫的动作接触让弹力布料发生进一步形变,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形变的存在,我们对它的感知才更为强烈。

猫立方·3D打印

瓦楞纸和弹力布的方案都是基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去做的空间尝试,3D打印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层面。3D打印产品虽然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并不多见,但3D打印的常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3D打印多用在模型制作以及机械零件的加工,它的高精度可以为设计呈现更多细节,它特殊的加工方式在省时省力的同时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设计想法。因此决定运用3D打印做一次有趣的空间尝试。

对于空间本身的设计是基于小猫喜欢在狭小空间来回穿梭的行为,狭小空间给予安全感,穿梭的路径符合小猫好奇的天性,所以如何在40cm立方体内实现更多的空间转折成了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采用极小曲面作为空间原型,极小曲面是一种逻辑严谨可无限延展的曲面形式,它看似简洁所形成的内部路径却转折分叉错综复杂。将极小曲面缩放到适宜小猫穿梭的尺度,用40cm立方体进行裁切,之后对立面进行修补优化便得到了基本的空间形态。

为了增加设计的质感同时体现3D打印技术的优势所在,设计对表面增加了三角形的凹凸肌理,这在极小曲面的形态下若用常规加工手段将会极其难以实现,因此3D打印技术也成了最优的解决方案。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猫立方系列

设计方:杜雷

联系邮箱:1174308901@qq.com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22年5月

主创及设计团队:杜雷

项目地址:广州

摄影版权:杜雷

主要材料:瓦楞纸/不锈钢/弹力布/光敏树脂

产品尺寸:400mmX400mmX400mm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95.html/feed 0
魔幻现实主义的装置:降临 / Wutopia Lab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2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29.html#comments Fri, 28 Jan 2022 07:13:50 +0000

“我们曾仰望星空,思索我们在星辰中的位置;

而今我们只会低垂头颅,忧虑污泥中的身躯。”—-《星际穿越》

调整大小 DSC_9137-编辑-CreatAR.jpg

Wutopia Lab 受TOPYS委托联合大界机器人在上海万象城星空广场上以3D打印方式落成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装置,降临。这也是是Wotopia Lab的一个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一次尝试。

调整大小 未标题-4-CreatAR.jpg

星空广场夹在万象城背面和北侧停车库之间,广场上还有个地铁出入口。变成一个纯粹的交通场地。TOPYS希望邀请Wutopia Lab在这里创作一个能激活社交性并激活星空广场的装置。由于星空广场下方是地铁,地面楼板承重只有3.5KN每平米。那么这个装置要求轻,不易老化,容易维护,安全,防水,施工简单尤其不能在地面上做开凿固定的施工。TOPYS同时希望这个社交装置在满足功能性上要有昭示性。预算50万。

调整大小 未标题-1-CreatAR.jpg

技术和艺术

我站在星空广场中央,觉得有些迷惑,这里场所感剥离了我熟悉的一切,不是上海,我仿佛站在任何城市中某个模糊的地点,甚至不在2021年当时那个点。这个感受激发了我关于科幻小说里关于未来某种可能性的探讨。我决定在一个模糊的场地里模仿马格丽特或者罗兰·艾默里奇那样植入一个明确的帕拉图体去重新明确一个模糊的场地。它还要具有预算允许的最大体积,在上海不确定的日光下,我选择了黑色。我决定设计一个轻的巨大的黑色的BDO。

调整大小 DSC_9331-编辑-CreatAR.jpg

我联系了大界机器人,经过讨论,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3*3*7的极限体积。重量只有650公斤(相同体积的水要63000公斤)。不过轻有轻的烦恼,容易不稳定。大界经过计算,加入钢结构(同时也是楼梯)稳定基座,总重量最后为两吨。符合9平米的楼板只能承受3.15吨的要求。于是大家同意用机器人3D打印一个ABS黑色BDO。我称它为《降临》

调整大小 DSC_9152-编辑-CreatAR.jpg

“从我记事时开始起,我就开始仰望天空,

你知道我最吃惊的是什么吗?那就是遇见你。”—-《降临》

调整大小 DSC_9173-编辑-CreatAR.jpg

BDO降临

降临在广场上的黑色BDO是一个象征主义装置,它同时具有神性和人性的表达。沉默黑色的长方体内部是一个抽象的喀斯特山洞,你需要探索,攀登然后看到一个黄色的天坑,阳光从这里照耀在你的头顶,你会在那个时刻有些恍惚而思考自己的存在于这个繁杂都市的意义。这个时刻,降临的黑色BDO就是这个世俗城市的神圣空间。

调整大小 DSC_9174-编辑-CreatAR.jpg

有趣的是,黑色长方体又是可以被分解的,隐藏在里面的黄色会被剥离出来而闪耀。分离的体块不严格地限定了一个世俗的场所,人世间的欢愉在这个临时限定的场所里飘荡。这个分解的黑色方尖碑就是这个世俗城市的欲望空间。

黑色BDO内部灵感来自于《underland》这本书,而外部灵感则来自于星际之门,一个可以让我们短暂由此而到达一个退避现实的工具。它是3D打印而成,似乎是人做,其实是也不算是人作。重要的是它的降临,会激活一个边缘的公共空间。

“路?我们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路。”—-《回到未来》

调整大小 DSC_9176-CreatAR.jpg

机器人打印的BDO

《降临》是通过大界机器人打通设计端及工厂端,实现设计建造互联的ROBIM平台,结合了参数化设计、空间打印数字化建造技术而3D打印出来的。所谓空间打印技术又有别与传统的FDM打印,能够快速制作出异形的空间体量。实现建筑师独特的标志性的设计语言。3D打印技术是实现自由形态的增材制造技术。其中打印材料的短固化性能是实现空间打印的基础,灵活的机械臂在空中画出预设的形状并瞬间降温凝固,得到空间结构。生产制作中也充分发挥了六轴机械臂广阔的自由度,以最大化最高效的制作尺寸,并云端发单制作文件,无人自动化生产。最后工厂用了1.5个月以改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打印了BDO,花了一周在现场安装完成。

调整大小 DSC_9181-编辑-CreatAR.jpg

“未知的未来在我眼前展开。面对未来,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充满了希望。

因为如果一台机器、一个终结者,都能懂得人生的价值,或许我们也能。”—-《终结者2》

调整大小 DSC_9195-编辑-CreatAR.jpg

可以进入的纪念碑

编织ABS最后创造了一个半透明黑色BDO。黄色的天坑在日光下隐约可见。到了晚上又像一个巨大的灯笼。这个沉默不语的装置用戏剧性语言如哑剧边表达了建筑师所有想传递给这个城市和居民的信息和观点。它就是一个可以进入的关于未来的临时的城市纪念碑。

 “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但同时又是何等的稀有和珍贵!这种愿景告诉我们,人类属于某种比我们自身更伟大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不是宇宙中孤独的一员!”—–《超时空接触》

调整大小 DSC_9203-编辑-CreatAR.jpg

调整大小 DSC_9349-CreatAR.jpg

调整大小 未标题-2-CreatAR.jpg


 项目图纸 

△尺寸示意图

△建筑模型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降临

设计公司 :Wutopia Lab、RoboticPlus.AI

主持建筑师 :俞挺

项目设计师 :濮圣睿 梁喆

数字化建造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赖冠廷,梁喆,陈融升,季建华,徐子杰,陈司亘,吴薇,张智椒,张正宇,曹锃杰,邓财斌,聂佳康,庞胜,王妍婧

委托方 :TOPYS

摄影师: CreatAR Images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29.html/feed 0
全球首个全生土3D打印可持续住宅竣工/MC A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6/4940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6/49407.html#comments Tue, 01 Jun 2021 07:36:17 +0000 “TECLA是通向未来的钥匙,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利用现代科技转化传统材料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外形是技术研究与材料探索的共同成果,而非仅仅是美学上的尝试。它的形式是审美、材料、功能与技术的结合,充分展现了对环境和生活的同理心。”

——Mario Cucinella,MC 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MC A建筑事务所(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与WASP合作完成的TECLA项目,是世界上首个完全由生土材料通过3D打印制作而成的生态住宅。项目极具创造力和先锋性,展现了对本土建筑实践、气候和生物气候原理研究的成果,是结合了天然本土材料的使用经验以及对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应用的集大成作品。

设计背景

无论是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还是在大量移民及其后代涌入的地区,抑或是自然灾害引发危机的地方,应对这些地方的气候并解决住房需求问题,TECLA应运而生。满足了Km0 (就地取材,材料无需运输,不产生废弃物)可持续住宅的的需求。

设计概念

项目的名字TECLA以隐喻的形式映射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之一——持续建造中的城市,通过将古代住宅的材料经验和气候智慧与二十一世纪的技术产物结合在一起,连接过去与未来,重新思考建筑。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它具有耗时少、节省原材料,减少建设过程中废弃物排放的优点。

TECLA

TECLA是一个创新的圆形经济住房模型,将传统建造实践、生物气候原理和当地的天然材料整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接近零碳排放的项目,完全由当地生土材料制成,其外形和选材减少了材料的剩余和浪费,使TECLA成为了低碳住房的一个先锋示例。

功能与形态

项目的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包含一个带厨房的起居空间,以及一个带卫生间的卧室。家具部分也由生土打印而成,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部分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设计,反映出住宅背后的生态理念。

TECLA由两个连续的元素组成,两条弯曲的正弦曲线向上生成建筑,顶部留下两个圆形天窗,为室内投入天光。从几何形态到外部屋脊,建筑非典型的形状满足了3D打印外壳以及封顶后的结构平衡需求,将有机而又连贯的设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结构优化

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建筑形态的极度灵活性上。结构设计从黄蜂的蜂巢结构中汲取灵感,比任何其他形态的承受力更强,且材料消耗较少。同时具有优越的通风和保温性能。

对于内部结构的优化,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参数:通风(建筑立面最外层)、隔断(填充层,使用废弃再利用的稻壳)和热质量(随着内部空间“骨骼”结构的增加而增加)。在无数排列组合中每一种气候类型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最佳配置。例如,对于非常潮湿的气候,能够存储多余湿度的热质量是关键,需加宽正弦曲线的弯曲弧度,加大通风层的开口。同理,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隔热层是应对的关键,因此需限制建筑表皮层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优化矩阵图像的结果显示,从本地材料和节能概念入手,内部空间能够适应环境,确保最高水平的内部舒适度。

结构示意图

3D打印

WASP公司的研究专注于Km0生土3D打印,形成了名为Crane WASP的创新3D打印技术。这是世界中首个模块化多层打印技术,可以合作性地完成建造工作。TECLA同时使用两条打印机械臂,其动作经过软件优化,避免了碰撞的发生,保证操作流畅。每个打印单元可以打印的范围为50平米,能够在短短几天中建造出独立的住宅。

TECLA的建造花费了200小时,使用了7000条机器代码,共包含350个12毫米的分层,展开长度为150千米,消耗自然材料60立方米,平均能耗6千瓦。

社区规划

位于意大利马萨伦巴达的TECLA项目并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生态住宅,它所提倡的是对社区的总体规划。旨在创建可实现独立自产,自主实现水资源及其他能源的分配、循环、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小型智能生态社区。


技术图纸

△草图

△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团队:MC A建筑事务所

团队成员: Mario Cucinella, Irene Giglio , Augusto Barichello 

可持续性研究团队:SOS –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 (意大利可持续发展学院)

团队成员:Lorenzo Porcelli, Stefano Rosso, Lori Zillante

3D打印技术项目合作团队:WASP

团队成员:Massimo Moretti, lapo Naldoni, Alberto Chiusoli, Francesco De Fabritis, Massimo Visonà 

项目支持:意大利拉文那 Massa Lombarda政府

门窗设计:Capoferri Serramenti

机电设计:Cefla

景观设计:Frassinago

木材配件:Imola Legno

灯光设计:Lucifero’s

填充材料优化设计:Mapei

结构设计:Milan Ingegneria

家具设计:Officine Tamborrino

施工监理: WASP 

摄影:Iago Corazza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6/49407.html/feed 2
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 / 创盟国际+一造科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8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860.html#comments Tue, 22 Oct 2019 09:50:46 +0000 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我们漫步在如画的乌镇古乡。江南依旧是那个江南,是记忆中的水乡,是过去江南的生活舞台。

如果说乌镇互联网大会是这个时代赋予江南水乡的超现实主义的时代内容,那么新建筑空间则可以被定义为承载后人文主义时代人类活动的舞台。互联网与数字化改变了的不仅仅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形态,也正在重新定义着江南。

截止2018年,乌镇已成功举办了5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千年古镇,科技赋能,大型的会展事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聚集。超物式(Hyperobject)的综合体空间正在成为建筑的新语言,而其背后正是互联网经济的线上与线下交易、交流所产生的全新超尺度空间。

整个片区紧邻乌镇西栅古建筑群,在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新老区域建筑交织,土地资源的利用相对松散,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a1_摄影:田方方.jpg

▲ 摄影:田方方

项目用地位于乌镇核心镇区的西北角,整个场地被农宅、旅游项目以及已建成的一期展馆所包围。新场馆的布置,既需要考虑与已建场馆空间及功能整合的连续性,又必须考虑未来整个片区作为峰会核心区以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为引领,建设智慧化、现代化的会务会展综合配套设施发展的可能性。

b1_总平面图.jpg

▲ 总平面图

展馆自南向北划分为四个展厅以应对互联网大会和未来多元运营的功能要求,分合之间,既可以在大型展会时串联使用,又可以并联单独开启从而应对未来不同规模和性质的活动。每个展厅通过采用中高外低的空间断面,充分考虑独立展厅空间的感受和适用性。设计师将主张弦梁布置于展厅中部,利用张弦梁进行起拱,实现空间需求。同时将张弦梁在顶部打开,引入天光,进一步结合结构提升空间品质。

▲ 空间布局图

▲ 平面图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利用重力产生悬链形态的屋面有很多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单就结构经济性,采用悬索或钢板带的悬垂屋面具有更低的用钢量,但柔性体系的建造控制及相应屋面的构造处理都相对复杂,与项目快速建造的需求不符,因此半刚性体系成为首选。

主张弦梁之间,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悬链梁”的结构形式进行连接,这个结构形式原型来源于悬索结构,通过材料受拉让钢材的性能得以最大释放,但又不同于常规悬索结构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索形调整,我们用工字钢替换钢索,实现了材料的预找形,而将230根悬链梁统一优化为半径一致的圆弧段,大大降低加工难度并降低加工出错的几率。

d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3).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屋脊张弦梁+跨间悬链梁的结构系统具有形成90×200米全无柱空间的能力,这也是设计最初的设想,但在设计后期因使用功能调整而分割成四组并置的展览空间,这使得结构系统的必要性受到了更多审视。与结合四组空间布局的门式钢架系统进行了造价、效果、施工便利性等因素的综合对比后,悬链系统仍体现了足够的优势而得以保留。

D2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9).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为了实现整个展馆的快速建造,动态模数系统和全预制装配的逻辑运用到整个展馆项目的整体表皮构建中来,全预制装配式的上部建筑结构本身已经通过8个A字柱,4根张弦梁,两段边缘弧梁,以及230根悬链梁而逐步分解成了由合理化的结构构件所对应的数学逻辑。

2万多平方米的屋顶面积,约70万块瓦片,如果是现场实铺,完全无法实现工期的保证,设计创造性的采用了半预制化的方式,将传统瓦作的湿作业优化为预制化的安装单元。同步结构部分的施工,在地面将每18块瓦片组合成为一个安装单元,每个单元在屋顶只需要5分钟即可安装完毕,极大的优化了屋顶瓦片的铺设。

e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在展馆东侧立面,设计师通过四处展厅,串联起了一处东方美学范式下的线性公园。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江南园林,步移景异,身在其中,都是人与自然的存在态度。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盛行的创作背景下,建筑师关注于将时代精神的本身与建构文化地巧妙融合。对于建筑学这个古老的学科而言,空间体验与意境氛围深远地影响着其学科架构,但建构技艺本身的数字化进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建筑范式的革新,推动着我们去关注材料建构以及智能建造技术正在改变建筑的形式生成、工艺过程以及建筑的美学创造与体验。

“水亭“、“月亭”、“红亭”以及“云亭”,四个展厅共同构建的不仅是东方美学中“水月红云”的诗意画卷,还是建筑机器人搭建实验的应用场景。该项目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建筑机器人实验项目群,对于每一个展亭的设计,在思考环境空间意境的同时,都分别扮演了建筑机器人实验生产的具体工艺内容。

水亭

水亭坐落于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主场馆东侧,取红砖为材料,力图通过“机器人砖构”的智能建造工艺,实现园区的服务驿站功能。在建筑形式上借助高曲率、多肌理的砖墙,求取乌镇“水”乡之意,是为“水亭”。

f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6).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水亭设计借助错动的圆弧墙面对场地进行分隔,空间流动而又各自围合,体现了全新的物质形式。其中,红砖墙面以“水”为意,通过参数的调节形成了律动的肌理,并在阳光下借助光影的斑驳变化丰富了空间的质感与趣味。此外,根据所处空间的私密性,水亭各段圆弧墙面中植入了模块化的锈钢板圆筒单元,用于容纳售卖、问询、休憩、盥洗等多种功能,构成了空间中的视觉点缀,延续了场地连续开放的体验。

g1_水亭分析图.jpg

▲ 水亭分析图

全部砖墙面由建筑机器人在现场进行批量化与自动化的预制。在保证短短一周内完成墙体的砌筑工作的高效快速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曲率渐变墙体形态的精确砌筑。

水亭总建筑面积52M2,场地面积190M2。在砌筑过程中,一造科技运用了机器学习技术对砂浆的涂抹质量进行监测,实现了对建造质量的有效闭环控制。现场预制完成后所有墙体可直接进行吊装,构成了基于施工现场的预制装配一体化建造流程。

月亭

月亭形状由三圆相切得到,双门敞开时可让月亭以拥抱的姿态面向场地,月门上布满展示柜,可供陈列各色纪念品,取“月晴”的意象隐喻。双门关闭时,檐口之下的一圈座椅可承载公共休息的功能,其环抱场地的姿态让游人可以停留,即为相应月晴而来的“月阴”,两种回应场地的姿态皆体现了月亭极强的公共性。

h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8).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月亭的建造采用了建筑机器人木构工艺。所有的几何构件在半月形找形中实现了木构精准铣削。让非线性的平面与木构单元形成了精准的建造对应关系。屋顶以阳光板作为屋顶材料,充分引入日光。月亭屋顶构架配合结构辅以LED照明灯带,在夜间灯光透过阳光板漫射而出,使月亭获得晶莹剔透的视觉体验,实如地上明月,呼应月亭设计的主题。

i1_月亭分析图.jpg

▲ 月亭分析图

月亭总建筑面积98M2,场地面积239M2,均通过数字模型模拟建造过程,预制加工后现场快速装配,亦可拆解运输,达到可循环使用的目的。

红亭

红亭,取主展馆之起伏之势,相辅相成,作为本次“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内景观大道中的主要节点的同时,还为互联网大道中以“智能建造”为主题的景观通廊起到点睛之用。与乌镇传统中经典的青砖材料和而不同,红亭以中国传统红砖为材料,相互映衬。其曲面拱壳取“虹”之意,一方面与主场馆屋顶的起伏感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字互联的时代下,本次大会的重要引领作用和桥梁的作用。

j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4).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红亭总建筑面积273M2,场地面积487M2,其形态设计从传统砖结构拱壳的找形方法入手,依托现代先进的数字算法,对超薄壳体进行精确的形态设计。红亭整体结构最大跨度40M,结构层厚度仅0.15M,在连通景观主要动线的同时,为人们登高远眺提供了可能。

k1_红亭分析图.jpg

▲ 红亭分析图

红亭的建造中首次引入了建筑机器人3D打印这一最新的建造技术,利用机器人3D打印的预制化结构单元为壳体提供结构模板,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了此项高难度建造项目,巧妙地解决了传统砖结构壳体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大量模板系统带来的建造速度慢、材料浪费严重等问题。

l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2).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云亭

云亭长约20M,宽约15M,高约6M,由建筑机器人3D打印改性塑料构件组成。其在内部划分为三个空间体量,分别为一个室内咖啡厅、两个半露天休憩平台,形成三束各自独立的伞状结构。

m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10).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云亭总建筑面积139M2,采用了预制装配化生产的方式进行组装建造。主体部分划分为400余块不同的打印构件。所有的构件通过4台建筑3D打印机器人在两周内预制完成,运往乌镇互联网大会会场进行现场装配。装配过程也同样使用到机器人定位技术,整个建造过程融合了机器人智能建造中从工厂定制到现场装配的全部流程,革命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材料的智能化生产模式。

N1_云亭分析图.jpg

▲ 云亭分析图

“游目意行,四亭四览”体现的是我们对于乌镇水乡的人文态度;“人机共建,水月红云”则是我们将整个项目融入数字化时代的具体实验与实践。

O1_立面_剖面.jpg

▲ 立面图和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年份:2019

摄影:是然建筑, 田方方

建筑设计&数字建造一体化单位(展亭):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袁烽

数字建造项目负责人:张雯

项目建筑师(展馆):韩力

红亭预研团队:Philippe Block, Philip F. Yuan, Xiang Wang, Kam-Ming Mark Tam, Gene Ting-Chun Kao, Zain Karsan, Dalma Foldesi, Hyerin Lee, Jung In Seo, Anna Vasileiou, Youyuan Luo, Chun Pong So, Xiao Zhang, Liming Zhang, Hua Chai

建筑设计团队(展亭):王祥、罗又源、高伟哲、韩力、孔祥平、苏骏邦、张啸、朴京达、李煜颍、王雅婷

室内设计团队(展亭):刘露雯、王炬、唐静燕、崔萌萌、李园园

结构:张准,黄涛,王瑞

机电(展亭):魏大卫、陈建栋、王勇、张卿

数字建造(展亭):张立名、陈哲文、周轶凡、王徐炜、彭勇、姜滨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景观设计:都市绿创IUG

照明设计:瑞国际照明设计RDI LIGHTING

建筑设计团队(展馆):孔祥平,黄金玉,顾华健,陈浩,张浩波,李煜颖,楼宇,陶曦,金晋磎

室内设计团队(展馆):何福孜,王炬,王一飞,王拓盟,刘露文,唐静燕,崔萌萌,蒋海言

机电(展馆):王勇,魏大卫,张卿,陈正文,喻晓,陈建栋

景观(展馆):董楠楠,魏维轩,叶俊

灯光(展馆):胡国剑,强宏博,王振江,吴晓华,葛婷婷

导视系统(展馆):凡璞品牌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展馆):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展馆):浙江省武林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节能(展馆):上海舜谷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展馆):浙江大地岩土勘察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展馆):浙江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展馆):亚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860.html/feed 2
盖一套房只要12小时,花4千美元能住100年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46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467.html#comments Fri, 16 Mar 2018 09:36:46 +0000 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盖房子也不例外。

最近,来自美国的初创公司ICON,利用3D打印技术在奥斯汀建造了一个房子。

640.gif

而这个房子有三大特点。

第一就是速度快。

使用特别设计的Vulcan打印机,在24小时内就能建好。

640.gif

第二就是价格便宜。

建造一个这样的房子,大约费用为3500或4000美元。

640.webp.jpg

第三就是坚固耐用。

除了省钱省时间外,房子还非常结实。比传统的结构更稳定,更有弹性,据说100年都不会倒。

说起3D打印房子,俄罗斯一家公司也曾经建造过一栋房子。但是面积很小,只有30几个平方。

640.webp (3).jpg

ICON公司造的这个房子有60平方米,最大可以建造75平方米大的房子,基本就是普通一居室和两居室的标准。

有卧室。

640.webp (4).jpg

有起居室。

还有卫生间。

640.webp (7).jpg

总之,该有的都有了。

据这家公司介绍,他们还在研究改进,最终可在12小时内盖好一套房。

640.webp (8).jpg

预计明年,在萨尔瓦多为当地居民建造一个由大约100座这样的房子组成的社区。

盖一套房只要12小时,花4千美元就能住一辈子。

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卖起房。

640.webp (2).jpg


 感谢 创下一个新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cxygx1

qrcode.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467.html/feed 5
当3D打印遇到巧克力,是否满足了你当初对建筑的幻想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80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801.html#comments Fri, 12 Jan 2018 13:31:39 +0000 Universal Favourite公司最近开发了一系列名为Complementary(互补)的模块巧克力,这些巧克力是用3D打印模块制作而成的,其目的是让所有喜爱甜食的建筑师都能享受到这种跨界的美味。这些建筑模块的造型都是两两互补的,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方形体量,因此食用者可以将造型互补的两块巧克力当成一块一起吃下去。


这个可食用建筑的灵感来源于客户(甲方)与设计师之间的互补关系,因此将两块巧克力完美地组合起来在设计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确定了巧克力最终形似楼梯台阶的造型前,Universal Favourite公司也曾尝试过很多其他的造型和连接节点,这些造型和节点包括了各种曲线和斜角元素,下面这些轴测图可窥见一斑。

最终的产品是嵌入式的形状,这些模块能够完美地与另一块嵌合成一个整体,能够让任何两种口味组合起来——抹茶、香草、草莓、黑加仑、西瓜和柠檬口味可以随意两两组合,每种不同的颜色都代表一种口味。每块巧克力上自然随意的图案与巧克力的直角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设计师使用喷枪喷射、颜色点缀、模仿大理石花纹等方法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混合色彩的巧克力。

建筑与巧克力魔术般地结合,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设计师Dinara Kasko用参数化建模软件为她的算法模型蛋糕(Algorithmic Modelling Cake)设计出一个材料组合——明胶、糖和蛋白霜成为了她的建筑材料。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801.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