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层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城市封面级新地标——重庆来福士 /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1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160.html#comments Thu, 24 Sep 2020 08:26:45 +0000 a1 _Shao_Feng_N653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Shao Feng

“重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座城市现在正飞速地发展和更新着,对不断增多的超大型、高密度建筑项目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项目巨大的体量和复杂的场地特点,我们的设计将重新连接城市的人流、车流、轨道交通与轮渡,并将这些资源分层汇集于这个重庆最重要的历史地标之上——迎官接圣之地朝天门。”

—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

b1 _Shao_Feng_N634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Shao Feng

重庆来福士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朝天门核心区,作为城市地标建筑,它的设计呼应了该区域作为迎官接圣之地与开埠码头的历史背景。该项目的设计延续了萨夫迪事务所对垂直生活空间、宜居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友好连接的探索,成为萨夫迪事务所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空中花园(SkyPark)”项目概念的进阶版本。

©Shao Feng

©Shao Feng

水晶连廊

这座被誉为世界最高横向摩天楼的“水晶连廊”,位于250米高空、长300米 、室内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横跨四座塔楼,功能为重庆来福士的配套设施。2020年5月,水晶连廊的观景台部分正式向公众开放,在室外悬挑玻璃观景台上,观者可以饱览嘉陵江与长江交汇的胜景。重庆来福士水晶连廊还包括空中花园餐厅及酒吧、配有无边泳池的俱乐部,以及酒店大堂等。

©Shao Feng

总重量达12,000吨的水晶连廊,由钢结构桁架及幕墙围合而成,外观类似手风琴的折叠造型,一体化幕墙则由3,000块玻璃和5,000块铝板组成。在重庆变化多端的气候条件下,水晶连廊可以全年开放,得益于水晶连廊的手风琴折叠结构——折叠结构西侧部分为金属板,东侧为透明玻璃,这样既可以充分享受自然光照,同时又可减轻西晒。水晶连廊的室内温度全天都在这个特殊的遮阳系统的帮助下得到相应的调节。

©存在建筑

©Shao Feng

e7 _Shao_Feng_N676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e8 _Shao_Feng_N677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Shao Feng

塔楼

重庆来福士总共由8栋塔楼组成,其中南侧的6栋塔楼高250米,而北侧的两栋塔楼高达350米。整个项目成为重庆充满活力的天际线的新坐标,其北侧塔楼曲线的造型像远航的风帆,弧形的水晶连廊则与拱形的朝天门遥相呼应,共同唤醒了重庆积淀丰富的航运文化。

f2 _Shao_Feng_N637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Shao Feng

功能上,5栋塔楼是纯住宅,其中包括一栋350米的北侧塔楼,目前为中国最高的住宅建筑。另一栋350米的北侧塔楼为综合体——水晶连廊所在高度以下部分为办公楼,以上为酒店。其余两栋塔楼一栋是纯办公楼,另一栋是办公和高端服务式公寓混合用途的综合性塔楼。所有塔楼的北面均安装了“风帆”形状的屏风构件,与“朝天扬帆”的整体外立面达成统一造型的同时,也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业主以及酒店客人提供了遮阳的功能。

©Shao Feng

©Shao Feng

裙楼购物中心

为了给到访者足够的方位感和乐趣,重庆来福士五层购物中心提供了三大主题空间走廊,分别汲取江水的颜色做为其辨别标识(其中靠近西侧嘉陵江为浅色调,靠东面长江一侧为暖色调,中间一条走廊为白色),同时与城市南北向主干道保持平行,成为城市街道在购物中心内部空间的延伸。购物中心的街道也合理布局于8栋塔楼间,可以从商业裙楼通往朝天门广场。三条主题走廊的顶部均设置了大量的天窗,增加了充沛的自然采光。另设两条东西向人行走廊与裙楼相垂直,分别导向嘉陵江和长江的风景。购物中心空间走廊纵横分明的格局,配合空间节点处的服务设施,为访客在这个235,000平米、重庆最大之一的购物中心里自由穿梭提供了方向感和便利。

©Shao Feng

©Shao Feng

©Shao Feng

©Shao Feng

©Shao Feng

©存在建筑

购物中心开业时,商户开业率在95%左右,其中包括CGV影院全球旗舰店、苏宁极物西南旗舰店、可以玩的博物馆卡通尼以及Olé精品超市等。据报道,2019年9月在购物中心开幕的三天时间,共有900,000人次到访,之后日均客流量基本保持在约100,000左右。

室内设计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以“延续和连接山城风韵”为整体设计理念来打造重庆来福士,并且跟所有参与的专业室内设计公司密切合作,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和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细节当中。

©Shao Feng

裙楼顶部:一个崭新的城市公共花园

依傍山城的天然地势,建筑师在购物中心裙楼顶部为该区域打造出一座逾30,000平米的大型户外公共花园(规模略大于纽约麦迪逊公园)——山城花园,如同一片城市绿肺,俯瞰着朝天门广场。楼顶公园绿意盎然、空间开阔,还有专属订制艺术雕塑点缀着公共空间,其中包括了中国当代艺术家郑路和焦兴涛的作品。

©Shao Feng

©Shao Feng

©Shao Feng

j4 _Shao_Feng_N690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Shao Feng

©Shao Feng

©Shao Feng

连接山城

重庆来福士以设计为引擎,以新增的人行道和公共交通设施,为周边居民、来访游客和公众,提供了从解放碑区域至朝天门广场之间进一步顺畅的连接与沟通。

除了增加一个集地铁、公交和轮渡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外,设计团队还创造性地在原有道路网络上植入交通分流系统来进一步增加该场地的通达性。如此一来,该系统既能连接上层的道路,又能连接场地附近的下层滨江路,无形中消弭了30米的道路落差。

©存在建筑

©Shao Feng

该设计还特别关注了整个场地及其周边区域人行道路的便利性。裙楼顶部山城花园与该区地势较高的街道保持平行,又经由直梯与朝天门广场相连,层层叠叠,让人不禁联想到山城特有的山地地形。这条崭新的公共步道全天候的将行人迎向分布于五层的购物中心,又于起承转合间通过一座人行天桥直达朝天门广场。此外,嘉滨路和长滨路两条沿江公路的人行步道也由原先的3米拓宽至7米,有效提升了行人流动的效率。

l1 _Shao_Feng_N660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Shao Feng

工程挑战

规模巨大又十分复杂的重庆来福士项目仅耗时8年便拔地而起,离不开精巧的建筑设计和完美的建造技术。以水晶连廊(The Crystal)的施工为例,它的巨大挑战源于在极为有限的场地内进行精准施工和无缝后勤。整个连廊结构横跨四栋塔楼,被分为9个部分:其中连接塔楼的3段在地面组装完成后,再利用液压千斤顶分别提升到位;塔楼上方的4段以及两端的露台部分,均在楼顶组装完成。同时,为避免在250米高空处安装底部的幕墙,施工人员先在山城花园平台处预装完系统,再将其吊升至最终位置。

m1 _Shao_Feng_N650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Shao Feng

由于横跨四栋塔楼,水晶连廊的抗震、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显得至关重要。为了实现最佳效果,水晶连廊被安放在四个支撑塔的轴承垫上,由电子传感器监控的大型液压阻尼器系统控制运动。同时,连接两栋最高塔楼的两座桥架与水晶连廊呈悬臂式排列,两者接口处的连接亦是十分精密。

n1 _Drawing_N5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此外,两江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也给施工带来了重大挑战。每年汛期(7月至9月),建筑基底往往低于洪水水位。于是,施工团队刻意避开洪水季节,仅用9个月就拆除了原有的沿江道路(这些道路在挖掘期间起到了天然的防洪屏障作用),完成约2,700多个桩基,并筑起了永久性的坚固防洪挡墙。在2020年8月,重庆长江寸滩水文站监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洪水位,正因为有了坚固的防洪挡墙,重庆来福士在洪峰过境期间全部正常运营。

©Shao Feng

©Shao Feng

©Shao Feng

©Shao Feng

可持续性

重庆来福士的综合性考量不仅体现在完美的项目开发上,也反映在它对独特的在地环境关系的处理中。其中,雨水管理系统和楼宇管理系统的应用,在大幅度提升效率的同时,通过监控设备实现了能耗的降低。相较于标准系统,该项目的区域制冷和供热系统节省了大量能源成本。

作为山城最大的城市开发项目,重庆来福士项目以其卓越的环保设计理念一举赢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金奖预认证殊荣。

©Shao Feng

©Shao Feng

设计图纸

4.jpg

△ 平面图

66200_SA_RCCQ_Drawing_N2_hiresjpg_调整大小.jpg

△ 平面图

6.jpg

△ 平面图

7.jpg

△ 立面图

8.jpg

△ 水景连廊横剖面图

66200_SA_RCCQ_N16_hiresjpg.jpg

△ 草图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160.html/feed 16
宁波绿地中心:设计背后的故事 / 三益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800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8008.html#comments Thu, 27 Aug 2020 03:44:54 +0000 1_调整大小.jpg

绿地集团在全球布局的第30座绿地中心,历时八年矗立于宁波三江口,正在改变三江六岸的商圈格局。

3_调整大小.jpg

△ 宁波绿地中心全景,摄影:刘松恺

宁波绿地中心项目自2012年方案招投标开始,绿地集团联手三益中国和日本设计共同完成了各项复杂工作,三益中国从项目启动之初全程配合项目的落地实现。

2013年基地正式动工,层出不穷的现实难题与难以计数的反复修改将原本计划在3-4年建设完成的地标项目硬是拖至了“八年抗战”。

八年的打磨与锤炼,昔日三江口最具潜力的区域终于初现如今的挺拔和优雅。

4.jpg

△ 绿地中心项目时间线

绿地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项目规模,决定了该项目最重要的属性——地标性。

2011年,哈佛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or)的一部畅销书《城市的胜利》(Thiumph of the City)中指出:

城市地标建筑应将居住、餐馆、店铺和办公集中于一地,通过紧凑的规划从而方便交通、实现多功能共存,达到城市的最佳状态。

地标性城市建筑,应该是以消费和功能为导向和支撑的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对人群的需求作出准确、及时的回应,处于城市时代变化的最前端,是时代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社会情绪和未来走势的标志,优先于文化类、政府类等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变革。

5_调整大小.jpg

△ 城市中的地标性,摄影:刘松恺

如何构建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地标建筑包含哪些要素?在飞速且粗犷发展的城市中,如何创造兼具地标性与公共性的建筑形式,并表达城市风气?

以地标原则构建的“宁波绿地中心”背后,真实的设计逻辑究竟是怎样的?

6_调整大小.jpg

△ 绿地中心外部街景,摄影:刘松恺

01

城市网络关系的梳理

7_调整大小.jpg

△ 矗立于三江口的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宁波绿地中心项目地块位于三江口江湾,中马街道老外滩商圈。

熟悉宁波的人可以在地图上看到两条明显的城市轴线。其一,余姚江和奉化江最终在三江口并成甬江奔流至东海,是“宁波帮”启程的起点,千百年见证宁波的变迁,形成沿江历史传承轴线。其二,中山东路连接东部新城和三江口,形成宁波最繁华的商业区,构建与奉化江垂直的横向商业轴线。

8.JPG

△ 宁波城市轴线

9_调整大小.jpg

△ 江面远眺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如今,横向轴线的发展已无法满足区域活化和空间迭代的城市发展要求。建立纵向商业轴,同时发展城市风貌商业地标,将外滩历史街区、三江口商圈串联,是为城市功能进行有机延续和补充的重要环节。

10.jpg

△ 宁波商业地图

而绿地中心恰恰就处在轴线交点的关键位置。东侧来福士和钻石广场,南侧江北公园、江北人民广场等城市绿地,东南侧包括老码头、宁波美术馆、规划馆、天主教堂,以及板桥街在内的老外滩建筑群,绿地中心所处之地正是一个集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通过对空间进行有序组织、缜密梳理,绿地中心的落成将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公园”,形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城市空间,提供高舒适度和高品质的办公、居住、购物环境,让城市居住者在此自然有机的成长和消费。

11_调整大小.jpg

△ 绿地中心作为都市公园,摄影:刘松恺

12.JPG

△ 城市历史文脉分析

13.JPG

△ 城市绿地景观分析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共3.68万平方米,被中间穿过的十字型市政道路分割为四个地块。基地东西两侧大庆南路与人民路为城市主干道,北侧为外滩大桥引桥段,地块西北与东南对角分别为地铁站点和公交始末站,交通为地块创造巨大人流。周边来福士广场商业区、外滩大厦办公楼、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也均可形成定向型人流。另外,历史建筑群和人民公园也为场地内消费性人群的形成提供基础。

14_调整大小.jpg

△ 被分割为四地块的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如何整合分散的地块,导向多类型人群,是场地的的核心问题。绿地中心没有采用常规商业地产中常见的中心-边缘式层级结构,而是将广场、绿地等多个模糊的空间以一种非层级的分散布局与场地之内,让人们沿街漫步时随时方便介入身边的趣味活力空间中,享受身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持续近距接触与互动。大量“小微公共空间”的设置,增加城市空间与身体间的黏度。

15.jpg

△ 总平面图

16.jpg

△ 裙房业态分布

17.jpg

△ 高层业态分布

18_调整大小.jpg

△ 日常生活互动,摄影:刘松恺

02

城市立体空间的构建

19_调整大小.jpg

△ 长入空中的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绿地中心共有5栋塔楼分散在四个地块,通过架空连廊串联起各自的裙房部分。从两岸眺望,五栋塔楼高低序列勾勒“山峦”般天际线,构建新城市景观。

其中南侧超高层高达240米,共48层,将成为宁波三江口第一高楼,占据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其余四栋塔楼呈“甬”状,高度依次递减,形成序列城市群体,降低对周边历史建筑的压迫感。

20.jpg

△ 西立面图

21.jpg

△ 南立面图

5栋楼宇均靠近城市主干道。拥有更多展示面的1#2#地块集中布置商业;又根据分期开发的实际可操作性,将超高层地标建筑设置于4#地块。四个地块形成以中央商业广场为核心,各地块的商业中庭为节点,串联地铁站与公交始末站商业带的“一核一带四节点”的规划结构。

22_调整大小.jpg

△ 宁波绿地中心全景,摄影:刘松恺

呼应街区沿线低层建筑尺度,裙房空间进行了适度分段,延续城市脉络。在传统的购物中心基础上,四个体块裙房以开放街区形式连接,互相激发商业潜力。同时采用去层次、片段化的松散空间结构,消除空间组织上差序。

23_调整大小.jpg

△ 宁波绿地中心街景,摄影:刘松恺

一层空间,将各个方向的人群通过四个地块商业节点,聚集到中心广场,将分散地块通过商业模式有机整合。二层商业,通过商业外部的 5 处扶梯和商业内部设置的直梯,以及中庭的扶梯引入人流,将四块地用空中连廊衔接,强化单块地块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重复交叉人流。

24.jpg

△ 一层平面图

25_调整大小.jpg

26_调整大小.jpg

△ 一层商业空间节点,摄影:刘松恺

地下空间共七个下沉式商业广场, 将四个地块、三组建筑群体、五栋塔楼有机连接,自上而下将单体建筑连接为群体,织补地上空间的限制。通过地铁出口与下沉广场两个主要人流导入点以及一层三个主要中庭的扶梯将人流导入。1#,2#和3#地块间彼此用商业街连通, 并将乘地铁去老外滩的人流最大化的引导建筑的地下商业内。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好的便利性,通过地下网络达到不同楼宇,不受气候影响。

27.jpg

△ 城市立体空间构建

28_调整大小.jpg

29_调整大小.jpg

30_调整大小.jpg

31_调整大小.jpg

32_调整大小.jpg

△ 立体空间构建,摄影:刘松恺

03

城市地标的技术实现

33_调整大小.jpg

△ 临近完工的城市地标,摄影:刘松恺

绿地中心项目规划用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无论是超高层及高层塔楼的结构问题、各分项公司间的协同管理问题、项目现场遇到的各类疑难突发问题、长项目周期内无可避免的变更沟通问题都是摆在所有项目参与人员面前的巨大挑战。

自2013年9月项目正式开建以来,八年中三益一直配合解决各分项公司协同在施工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高品质的设计及耐心的沟通服务,尽全力确保建筑建成效果的和谐统一。

三益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对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无疑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重中之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众多。

34_调整大小.jpg

△ 绿地中心室内走廊,摄影:刘松恺

移花接木——斜墙转换体系

主塔楼建筑高度较高,设计在形体上进行了竖向收分处理,越往高处建筑平面向内渐缩。既能将高耸的结构合理优化,又达到提升建筑高度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立面形象,结构师设计了斜墙转换体系,在解决传统结构局限性的同时,增加了建筑实际可使用面积。

35_调整大小.jpg

△ 竖向收分的主塔楼,摄影:刘松恺

36.jpg

△ 斜墙转换体系

去繁就简——环带桁架加强结构

240米的主塔楼采用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加强层(环带桁架)——以抵抗风和地产产生的水平力。相较传统加强层的伸臂桁架加环带桁架组合模式,绿地中心项目在主体塔楼中部28层设置层高为4.5米的加强层——环带桁架。环带桁架的存在将楼层外围框架柱以钢桁架环向联系,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抗弯能力,提升了轴向抗压能力,进而提高抗侧刚度,改善结构的位移、强度、稳定和延性。加强层结构体系的精简为项目节省了约25天工期,也使原本只起到协调作用的环带桁架在项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7_调整大小.jpg

△ 俯瞰宁波市区的主塔楼,摄影:刘松恺

38.jpg

△ 环带桁架

扭转乾坤——调谐液体阻尼器

此外,在设计超高层抗风抗震阻尼结构时,建筑师利用5#楼建筑屋顶放置的消防水箱,创新性地将其改造成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几乎零成本的土建造价,节约了约数百万的工程造价成本。此项研究设计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并已申请发明专利。

39_调整大小.jpg

△ 拔地而起的城市超高层,摄影:刘松恺

40.png

多层TLD水箱消防结构构造

41.png

△ 多层TLD水箱消防给水构造

化零为整 ——BIM全面配合

在绿地中心项目中,丰富的空间变化也给各专业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让设计效果能够落地并严格控制其效果,三益运用BIM技术,从建筑空间、结构梁板高度、设备管线及安装高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检验,各团队根据碰撞结果及时反馈沟通,提升了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我们组织并配合幕墙立面及灯光等各分项公司为建筑立面效果、室内光和室外光分析及塔冠钢结构设计研究等各类问题进行多次沟通协调,配合深化技术图纸并提供现场施工指导。

42.jpg

△ 运用BIM提升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

43_调整大小.jpg

△ 绿地中心室内一隅,摄影:刘松恺

宁波绿地中心是宁波市“三江六岸”和“两江北岸”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绿地集团在全球布局中的第30座绿地中心,荣获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金级认证。

44.png

从梳理文脉网络、构建立体空间、实现复杂技术三个视角来审视,项目充分发挥城市空间与人类身体的直接连接,在城市中构建丰富性、地标性,在身体体验中构建细腻性、持续性;“绿地中心”深入城市空间,建立城市、市场、人群的“竞合”伙伴关系,确立建筑地标性的城市地位;在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中,结合结构创新设计,来优化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最终找到实现建筑物价值和降低建造成本的平衡点,从而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超高层建筑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思路。

这座伫立于三江口的庞然大物,勾画着甬城未完成的天际线。

45_调整大小.jpg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宁波绿地中心项目(桃渡路1#~4#地块)

项目地址:宁波市江北区

基地面积:36752平方米

建筑面积:1#、3#地块:152572.12平方米

               2#、4#地块:231673.29平方米

建成时间:1#、3#地块:2019年 5月

               2#、4#地块:建造中

建设单位:宁波绿地置业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建筑/深化/结构/机电设计: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郑彦

项目团队:

建筑:焦峰、丁贝莉、彭冬华、李姬宏、黄玲荣、都瑶、严红缨、胡润宇

结构:哈敏强、陈思强、陆陈瑛、李学涛、彭宁

机电:徐伟栋、冯娟娟、丁红梅、杨辉、兰文利、祝惠敏、代丹、蒋莉、孙芾

技术支持:王晓红、赵斌、陈英、王韦卿、陈建新

图纸整理:左永平、李重、张可冉

景观设计:上海纳千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人防单位: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责任公司宁波民防建筑设计分院

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幕墙单位:上海班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1#、3#地块);上海旭密林幕墙有限公司 (2#、4#地块)

照明单位:上海福思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智能化单位:思特林库柏(上海)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刘松恺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8008.html/feed 1
南方同创汇改造项目 / 天成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1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16.html#comments Fri, 12 Jun 2020 10:34:56 +0000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是一个广东省广东省省属国有的传媒企业,与同创集团共同开发了一个创新的新型办公园区——南方同创汇。

项目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区广州大道中 289号,地处城市核心主干道之上,位居广州城市中心交替的接壤之处。东临广州市核心CBD珠江新城区,西接越秀老城区。现状建筑为 19层高层建筑。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通过缜密的研究和计算,不但没有拆除原建筑,反而通过加固现有建筑,在原建筑之上增加了 7 层,创造了一个新旧融合、协调共生创新设计、绿色环保的新园区建筑。

未标题-1.jpg

△ 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0.jpg

△ 改造示意图

首先,我们把原来封闭管理的大院变成一个完整连续的开放园区,这主要依靠合理的分区、连续的流线组织和智能化的管理做到的。原来的门岗设在园区出入口,设计将安保退到各个建筑内部,园区就变成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城市开放空间。人们进入园区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厚重的历史。大门口的五棵柱子,象征着集团的五大产业。中心广场的火焰般的雕塑,象征着生生不灭的南方之光。六棵大王椰,承载着人们数十年的记忆。

主入口(改造前)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前主入口

前广场3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前广场

主楼首层主入口外移,扩大大厅室内空间,拆除局部楼板,创造通高大堂。同时,我们设置了连接首层和二层的共享空间的弧形楼梯。这些设计策略大大提升了建筑的空间品质。

入口大堂(改造前)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前入口大堂

室内5_调整大小.jpg

室内6_调整大小.jpg

室内4_调整大小.jpg

室内7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内部

第二,本项目采取了大胆的结构创新。在原有19层高、30年楼龄的高层塔楼上面加建7层,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国家规范没有对应的结构体系可供参考,为此,结构设计团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经过大量的力学分析,提出了一种 “带自感知防屈曲支撑的钢结构加固”的新结构体系;针对原结构难以满足现行规范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情况,根据等位移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承载力大、小地震复核的加固方法”新思路,创造性地完成了结构的加建设计。由于建筑面积的增加,核心筒也需要做改造,增加电梯数量,重新配置VRV空调系统,以满足现代办公的需求。

9_调整大小.jpg

未标题-2.jpg

模型分析

第三,本项目设计采取了绿色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通过在原有建筑与新加建部分中间设置一个架空层,引入了空中绿岛的新概念。这一设计策略为高层建筑带来了绿色共享空间,创造了广州绿色建筑的新形象。

原塔楼标准层层高3.3米,如果采用吊顶天花,就会严重影响室内净高。于是我们设计的办

公空间不做吊顶,而是将空调室内机及其管线隐藏在梁后,获得了整洁美观的室内效果。

最后一点,我们将原来的窗下墙拆除,不仅获得了更好的景观视野,而且更好地利用了自然光,有效地减少能耗。

10_调整大小.jpg

11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内部

原建筑外墙是浅啡色马赛克饰面。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外墙有明显的剥落现象。我们铲除了原外墙的马赛克,重新粉刷为深灰色质感涂料。加建部分采用具有当代性的落地窗。改造后,加建部分与原建筑在外观视觉效果上获得了一致性。

外立面照片(改造前)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前外立面

12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外立面

未标题-3.jpg

△ 改造前外立面(左);改造后外立面(右)

m93 总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

m92 首层平面图(改造前).jpg

△ 首层平面图(改造前)

m91 首层平面图(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首层平面图(改造后)

m4 3-19层标准层平面图(改造前).jpg

△ 3-19层标准层平图(改造前)

m3 3-19层标准层平面图(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3-19层标准层平图(改造后)

m6 加建部分层标准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加建部分层标准层平面图

m8 剖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剖面图

m2 3-18层墙身大样(改造前)_调整大小.jpg

△ 3-18层墙身大样(改造前)

m1 3-18层墙身大样(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3-18层墙身大样(改造后)

m7 加建层墙身大样_调整大小.jpg

△ 加建层墙身大样

m90 裙楼幕墙玻璃折板墙身大样(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裙楼幕墙玻璃折板墙身大样

m9 裙楼幕墙玻璃折板立面构造分析_调整大小.jpg

△ 裙楼幕墙玻璃折板立面构造分析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方同创汇改造项目

基地面积:NA

建筑面积:30500平方米(其中加建层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

建筑方案设计:TECON天成建筑

主持建筑师:刘一玮

方案设计团队:阙晨程、郑曼泽、李淑娟

施工图设计: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室内设计:ENJOY

景观设计:源艺设计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16.html/feed 5
广州市黄埔区福利院二期工程 / 广州亚泰建筑设计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1/4600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1/46004.html#comments Wed, 06 Nov 2019 04:00:24 +0000 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数据上的空间功能问题,而是要给未来社会设计一个合适的老人居住空间,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老人居住空间。这一份责任感,我们要如何实现?

这份沉甸甸的设计要求,让设计团队开展了大数据的摸查,深入多个老人院细致考察,细心聆听现有老人院管理者分析的弊端和优点。反复的讨论与总结,希望做到理解老人,理解使用者的需求。

1.jpg

广州市黄埔区老人院项目

广州市黄埔区老人院项目位于成熟城区之中,因受到土地使用的制约,为解决床位指标要求及空间需要,所以项目主要由一栋23层的主楼和4层的裙楼构成,这样形成一个极具岭南建筑精神的半围合庭院。建筑适当退让市政路减少噪音,通过园林植物降低噪声影响。建筑围合庭院,开口面向河涌创造了一个宁静的内庭院。

2.jpg     3.jpg

有氧的生态居住环境

设计团队希望给老人一个有氧的生态居住环境,所以在建筑规划的同时引入中国山水园林风格,打破固体建筑给予的厚重、压抑和封闭,景观延伸至整个建筑。让老人居住在高层建筑也可以享受到如同居住在低层建筑的景观感受。建筑架空层由地面延伸至高层架空花园,建筑与生态有机结合,真正实现适合老年人生活的良性生态环境。

设计宗旨

老人院是社会劳动长者们安享晚年的地方,这里不是人生黄昏,这是人生另一阶段的新起点。设计者希望给老人一个安享晚年的家,而家的理念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生活场所,在当代城市中,一道道的铁门把人都“囚”得陌生,家的味道越来越冷漠,人与人的交往变得乏味。本案作为老年人建筑,老人对家的感觉尤其突出,所以建筑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思想特点,凝合了家的思想。

4.jpg

方案分析

整个建筑形态以一种柔和的线条手法,形成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氛围,一道道弧形阳台,充满着动感。整个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生态节能,具有地标识别性。建筑形态不再是一种单一古板的老年人建筑,这里带动了生活的点点色彩。

5.jpg

南面设置阳光空中花园,上下平台的错落,形成两层通高花园,使花园饱受更多的阳光,吸收更多的自然风。和谐的环境,立体的庭院,诠释了本案对绿色城市和改善居住环境的构想。

6.jpg

空中花园每隔一层种植大树,使居住者回归树下聊天下棋等各种地面才能享受到的休闲活动。每两层共用一个空中花园,树下下棋,树上聊天观景。立体的空中庭院添加了活动的乐趣。

7.jpg

8.jpg

▲ 实景图

通风、采光活动阳台叠式错开的布置,这样使得每个阳台都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和雨露,阳光及雨露对老人极为重要,只有低层建筑才能享受到的空间在这里都可以享受到。通过阳台及活动平台,让通风可以南北对流,使空中花园与房间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同时南北朝向的采光,不但保证光线充足,也可以减少细菌滋生。

9.jpg

该项目为华南地区首个高层老人院,高层老人院不仅解决了老人居住对日照等基本要求,也通过阳台与造型的巧妙结合解决了集体活动场地等老年人对社交往的心里需求;同时,高层老人院也顺应当下城市建筑对节地、节材等绿建要求;让高层居住老人享受到像低层建筑的阳光雨露、活动场地、娱乐场地、绿化庭院,这也是城市发展的趋势。

10.jpg

11.jpg

12.jpg

项目信息

建设地点:广州市黄埔区

用地面积:18493㎡

建筑面积:28662㎡

设计团队:广州亚泰建筑设计院

网址:http://www.gzatsj.com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1/46004.html/feed 6
扎哈事务所“丽泽SOHO”最新现场图,仰望198米世界最高中庭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5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50.html#comments Wed, 07 Nov 2018 14:58:43 +0000 1.jpg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es)设计的丽泽 SOHO(Leeza SOHO)项目是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的一座多功能写字楼。这栋大楼具有世界最高的中庭,其蜿蜒扭曲的结构将大楼编织成了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两部分。 

这些新图片展示了位于建筑中间的190米高的中庭,这个中庭“作为一个上升的体量,将整个建筑分成了两半”。该项目建筑面积为172,800平方米,位于一个横跨正在建设中的地铁隧道的新交通枢纽上。

设计的形式以周围的城市为导向:两个部分在塔的底部被分开,并与新的地铁隧道对齐。随着大楼的不断升高,中庭部分扭转了45度,与北京西南部的一条主要道路——丽泽路对齐。这个壮观的中庭将作为一个新的城市室内公共空间,并将成为围绕在建筑周围的广场的延伸部分。

2.jpg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要和 SOHO中国 共同合作完成四个项目,共计包括140万平方米的办公和零售空间。

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女士表示:“中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人才。
与那些了解下一代需求的建筑师合作是很重要的;用创新的新技术将社区和传统连接起来去拥抱未来。

该大楼预计于2018年晚些时候竣工。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50.html/feed 5
温哥华“城市之门”将建于 BIG 温哥华一号公馆对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17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178.html#comments Wed, 24 Oct 2018 16:07:13 +0000 A.jpg

JYOM 建筑事务所(JYOM Architecture)和 GBL 建筑事务所(GBL Architects)上海分部近期发布了601海滩新月(601 Beach Crescent)效果图,这栋“城市之门”(Gateway Tower)位于BIG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温哥华一号公馆对面。据 Daily Hive 报道,开发商顶峰国际(Pinnacle International)近期通过了温哥华市中心格兰维尔街大桥北端空地的重新规划章程。这座高楼在概念上意图再现女性舞者灵动的身姿。

12.jpg

位于大桥另一侧,温哥华一号公馆对面的601海滩新月大厦共54层高163米(535英尺)。大楼内有455套住宅,其中303户为市场住宅套房,底部的152户为社会保障房。项目涵盖了小户型、一室、两室和三室等不同户型,并在第3、7、11层拥有宜人的室外露台,底部为1858平方米(20000平方英尺)的商业空间。该场地计划建设地标性的大厦来创造格兰维尔街大桥通往城市中心的门径。市政府于2016年将这块场地以2000万加币卖给了顶峰国际。

13.jpg

17.jpg

底部商业空间的目标是在温哥华一号公馆周围打造全新的零售商业圈,其平面与空间形态是对场地环境的积极回应,并渴望创造沿罗斯顿更具活力的公共空间。该项目在形式上的灵感来源于运动及舞蹈。据设计师描述:“‘舞裙’作为创造动感和诠释肢体语言的重要因素在立面上通过优雅而强烈的细节被呈现出来。设计同时补充、对比、强化了与之相对的温哥华一号公馆,创造了城市地标的门径。大厦的形体极具雕塑感和平衡美,通过塑造光滑、起伏的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它的二元性——优雅、柔美但同时有力而强大。”

然而601海滩新月还未正式发布施工计划,BIG的温哥华一号公馆已在建设中并计划于次年年初完工。

4.jpg

16.jpg

15.jpg

11.jpg

14.jp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178.html/feed 5
微小变化积聚无限活力,捕捉城市新精神的台北地标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84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843.html#comments Sun, 01 Jul 2018 14:03:02 +0000 有时对于大型住宅建筑来说,一套复杂的经济,城市和监管体系似乎给建筑方面留下了很少的探索空间。建筑师往往很难找到一个创造性视角的切入点来重新思考或推进类型学的设计方法。由此产生的建筑物通常反映效率驱动型市场的实际情况——最大化的占地面积,无尽的重复以及设计吸引力的普遍性。

当台湾一家知名开发公司首次接触我们设计全新的高层住宅时,他们表示有意寻找挑战这些既有条件的建筑设计方法。他们愿意尝试打破建筑物的固有边界的同时,迎合市场的经济需求。

开发者谨慎乐观地提出了一项方案,将室内设计与外部元素分开,这些外部元素包括阳台,前厅和所有立面设计。从而留下了2.5米的立面高度和1.5米的侧面高度。尽管绝大多数建筑师认为这不是理想之举,但这足以使该项目成为迄今为止打破常规思路的重大突破。

我们利用外部板材的几何形状和材料分层的细微变化来创建非常规简单重复但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方案设计。我们将它命名为“线条像素化”的设计手法,通过对不同的材料和几何图形上的探索,以一系列像素化线条的形式沿着建筑物外墙运行。同时增加了一个系统,使阳台与板材一起移动,以增加立面的深度层次。

这些板材的“线条”从地面延伸到顶层,令人产生深度和运动的错觉以增加整个项目的形式连续性。这些“线条”经常分裂以便改变“线条”之间的材料和空隙以增加对立面深层感官的解读。通过移动部分多孔玻璃,扩大的铝制幕墙、实体板材和钢结构,这些材料的细微差异的组合积聚,足以形成建筑立面的巨大变化。 

建筑立面采用了四种材建筑料,以便能够传达出精细的组合效果:1)可扩展的铝制网板,2)多孔玻璃,3)实体板材,和4)钢结构。这一组合能够打破重复的单一性和偶有古怪的平面图,同时仍然能够满足视野广阔的需求并提供相关的遮阳系统。

金属幕墙,玻璃和实体板材共同形成的效果不仅仅是审美向的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可以让自然光线流淌在建筑室内,但同时减少热能的增加,为上层室内空间提供一定的私密性,并且在相邻高架公路与建筑物之间形成声音缓冲区。而且重要的是,这样外部设计有力地传达了一个更具活力的建筑形象——一个能够捕捉城市精神,规模和多层次性质的建筑意向。

图纸

造型概念图

线条板材概念图

立面分析图

爆炸轴侧分析图

爆炸轴侧分析图

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Oyler Wu Collaborative

建筑位置:台湾台北室,中山区民权东路1区第79号。

首席建筑师:Dwayne Oyler,Jenny Wu

设计团队:Huy Le,Sanjay Sukie,孙全权,王耀华,Lung Chi Chang,Richard Lucero,Chris Eskew,Mike Piscitello

客户:JUT土地开发单位

总建筑面积:9333.37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年

建筑摄影师:波尧施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843.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