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廊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南通市能达中学 / 九城都市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12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126.html#comments Tue, 26 Dec 2023 16:14:57 +0000

南通市能达中学位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规模为36个班,总建筑面积约为5.7万平方米。设计最大的特征是以一条线性的城市游廊的形态,拥抱西侧线性的城市公园,并在校园核心区形成了多层级自由开放的非功能空间。以这样一种综合体的方式,保证了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又提供了最大的户外空间。

整个用地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短,最鲜明的特征是沿场地西侧线性展开的城市公园。设计之初思考的是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主体顺应场地南北方向布置,通长的体量面向公园,在中间微微弯折,像是伸出的双臂,展开自我,同时拥抱城市。

整个西侧的通长立面,面向城市公园打开,深远的挑檐、活泼的楼梯、开放的前广场,彰显着建筑欢迎的姿态。而置身其中,漫步在学校高高低低的长廊之中,公园的风光又像画卷般徐徐展开,建筑将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语言,环抱城市,面向城市,融入城市。

教学楼与通廊垂直连接,通廊内部中庭贯通上下,使得整个建筑的连接变得紧密而高效。学习不止在课堂中,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课外活动散布在游廊的各个角落。空间引导行为,游廊空间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激发出学生们自发性地学习,引导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新可能。

沿场地西侧布置的运动公园,同样也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空间特色。对西侧运动公园景观的塑造,旨在与城市景观相衔接,以期最大限度地将城市公园引入,从而形成更大尺度的城市景观。同时,校园西侧亲切怡人、丰富多样的景观游廊,是师生们交流互动、休闲远眺的重要场所,也同时是紧邻运动广场,视线最佳的“观众看台”。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轴侧模型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九城都市建筑

面积: 57290 m²

项目年份: 2021

摄影师姚力

主创设计师: 张应鹏

设计团队: 王凡、董霄霜、沈春华、钟建敏、毛翠侠、徐佳凤、蒋皓、刘浩、杨正友、屈磊、施晓霞、沈勋清、张政磊、仲文彬、胡鑫、赵苗、位晓、李琦波、梁羽晴

结构设计: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方: 南通中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方: 南通市东方中学

地点: 南通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126.html/feed 0
蔡元培广场及孑民图书馆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8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86.html#comments Thu, 14 Dec 2023 15:00:36 +0000 项目位于绍兴市的书圣故里。包括:原蔡元培广场的整治与提升、孑民电影院的改造与翻新、和孑民图书馆的新建。

△ 2018年本项目建设前周边文化遗产节点分析

△2023本项目建成后周边道路及建筑节点分析

书圣故里具有古城典型的文脉和风貌特征,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流逝,累积演化在了城市的肌理和建筑的形式表现中,既有着良性的链接又有消极的断裂。我们从动态发展的历史语境中,辩证对待建址内的“孑民电影院”,“局弄”,“绍兴市第五医院”,“蔡元培广场”,以及紧邻的“蔡元培故居”,“解放路”——这一串没有被遗忘、渐趋混杂却客观存在着的真实的现在或过去。通过这个城市重要节点的更新与改造,希望让这些不同空间却相互关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同年代却又违和地存在的建筑空间与场所,在植入孑民图书馆的新功能的同时,协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共同承载多重开放、与古城共融共生的公共文化场所的责任。

△ 绍兴各个时期老地图,从左到右:南宋时期绍兴府城图书圣故里片、光绪时期书圣故里地图、民国时期1939年书圣故里地图

△ 书圣故里卫星图,从左到右:1968年书圣故里卫星图、2018年书圣故里卫星图

设计对原蔡元培广场、孓民电影院和已拆除的第五医院等区域,通过改造、翻建和新建等方式,整体呈现一个全新的蔡元培广场、孓民剧院和孑民图书馆等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以弘扬蔡元培思想精神,延续并增强该历史街区的城市文脉和风貌特征,从而达到“我们要做活的建筑,既应有“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又该有相应的时代活力,且能够“兼收并蓄”,协调周围的环境和多种社会功能”的项目建设初衷,完成建筑师对该项目的场所意义、现代性表达、和历史的延续、并存与再生所设立的方向和目标。

△2019年7月的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草图©UAD ACRC

△2023年本项目建设后的的航拍总图©赵强

设计保留了原蔡元培广场的纪念性和市民集会功能、原广场的“L”型布局、原广场南侧的木结构长廊,为了广场更好的开放性,微调了蔡元培先生铜像位置,并作整合翻新,留住市民们广场上、长廊下闲谈休憩的记忆场景。

△ 改造后蔡元培广场入口©赵强

△改造后蔡元培广场供市民活动的台阶©赵强

项目的核心,是拆除原来极其违和的第五医院,新建孑民图书馆。我们首先保留了局弄,以建立北侧局弄与南侧广场的贯通,确保书圣故里古城肌理的延续和完整。并试图让图书馆南侧横向与蔡元培故居产生关联,由此,确立了孑民图书馆的准确建址,并思考如何让其与东侧的故居相邻,与西侧的孑民电影院为伍。这两条通道特意采用了老石板作为铺装,暗示古城肌理的延申和故里脉络的相对原真性。

△保留“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照壁©赵强

△南北第一道轴线©赵强

△游客中心主入口©赵强

改造后的孑民电影院已重新被称为“孑民剧院”,以回应50年代初建设之初的“新民戏院”。整个剧院的改造,保留了原建筑空间及结构框架,作了室内功能的更新提升和外立面重塑,以期继续保留演出与放映功能,让“新民戏院”的历史乃至古城百姓的青春记忆得以延续。

△保留的局弄©赵强

△改造后的孑民剧院©赵强

△孑民剧院保留的柱廊空间©赵强

△孑民图书馆与蔡元培故居©赵强

新建的孑民图书馆,由于限高控制,通过层高控制和合理分配,分别在地下设置了蔡元培生平事迹展,地上安排了两层图书馆及中央通高的元培讲堂,以及特别设立的屋顶观光休闲平台,从平台眺望四周,是书圣故里的故里群像和远处城市广场的大善塔.

△ 孑民图书馆西侧水景©赵强

图书馆西侧与孑民剧院以局弄相隔,东侧与故居以一水院相邻,彼此对望。水院的一侧是被完整呈现的优美的蔡元培故居山墙轮廓线,代表了书圣故里明清台门风采的传统意蕴;另一侧则是演绎了肌理与映射的图书馆现代盒子,暗红色的UHPC板,图样采撷自故里的漏窗,色彩是传统的木红色。两者通过新建建筑一层外墙通长的高反射单向镜面玻璃,淋漓尽致地讲述了新与旧、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与碰撞。

△孑民图书馆室内中庭©赵强

△孑民图书馆阅览区©赵强

水院的南侧有一观景开口,远处是千年蕺山和文笔塔,开口处设有一平台,左侧是演绎了暗红色漏窗却极具现代的图书馆盒子,右侧是故居经典的山墙轮廓线。近处的浅水面,将所有的一切映入其中。

△孑民图书馆面向蔡元培故居的东立面©赵强

△蔡元培故居西立面©赵强

一片墙,一棵树,一处石,一面镜子,细述着传统与现代,感动着心绪和灵魂。能说的,自不必说,不能说的,就更不能说,那种禅机,无法抹去。

△局弄©赵强

△局弄镜中一隅©赵强

△镜中孑民图书馆©赵强

△孑民图书馆x孑民剧院©赵强

△笔飞弄口©赵强

△孑民图书馆西立面一角©赵强

△通往地下展厅的清水混凝土楼梯©赵强

这个项目的设计,以“诠释传统,重构当下”的建构理念与思想留住了一个真实的过去,建立一个真实的不同意义整合的现在。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孑民图书馆地下一层平面图 

△孑民图书馆一层平面图

△孑民图书馆二层平面图

△孑民图书馆顶层平面图

△孑民图书馆1-1剖面图

△孑民图书馆2-2剖面图

△孑民图书馆南立面图

△孑民图书馆西立面图

△孑民图书馆东立面图

△游客中心东立面图

△游客中心西立面图

△孑民剧院一层平面图

△孑民剧院二层平面图

△孑民剧院设备层平面图

△孑民剧院屋顶层平面图

△孑民剧院1-1剖面图

△孑民剧院2-2剖面图

△孑民剧院东立面图

△孑民剧院南立面图

△孑民图书馆墙身大样图

△项目整体爆炸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蔡元培广场及孑民图书馆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改造建筑、城市更新

建筑事务所: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公司所在地:浙江,杭州

项目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解放北路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起迄年月):2019.4-2019.10

建设时间(起迄年月):2019.12-2023.5

用地面积(平方米): 12107.0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14089.26平方米

摄影师:  赵强      

项目参与者

主创建筑师: 胡慧峰

建筑:章晨帆 朱金运 王钰萱

结构:郑晓清 吴夏文 吕君锋 陈旭 张杰 丁子文

给排水:易家松 蔡昂

暖通:潘大红 李咏梅

电气:张薇 钱坤

智能化:李向群 杨国忠 袁骁男

照明:王小冬 赵艳秋 邢嘉仪 傅东明 冯百乐 吴旭辉

装饰:方寅 孔祥 马娟

幕墙:史炯炯 王建忠 宣赵康 苏泽奇

园林:吴维凌 王洁涛 章驰 吴敌 姚海燕 张雨晨 徐非同 顾静娴

岩土:陈赟 杨勤峰 韩嘉明

舞台:池万刚 陈涌 池佳贝

经济:褚铅波 张瑛 孙文通 张国丹

BIM设计:任伟 殳煜

EPC:房朝君 周辉阳 吴建权 贝斯伽

展陈设计: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

委托方: 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方: 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86.html/feed 0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少年的无限剧本 / ARCHIS(如是)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303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3038.html#comments Tue, 28 Nov 2023 13:51:28 +0000

▲连通的报告厅+图书馆(摄影:夏至)

▲项目视频(摄影:黑像素)

现实世界的背景预设:少年与城市

为少年设计一所面对未来的职业高中时,ARCHIS (如是) 建筑设计事务所思考着如何创造一个身处其中就可以体会到人生各种可能性的体验式校园。

在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设计的校园里,ARCHIS 的设计团队把城市的概念引进到校园空间中,希望用城市性的方法来看待校园的设计。学生作为观众进入时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或看到的场景,所有的故事线和内容都是需要靠学生自我探索的。故事有着开放式结局,不被限定的开始和结束。相较于把校园理解为一栋建筑或一组建筑群,ARCHIS 认为更应关注的是它是否混杂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城市性”在其中。

▲校园的设计可以是设计一个“世界观”(制图:如是建筑)

▲校园里面的故事线和内容按照学生的自我探索展开,故事有着开放式结局,不被限定的开始或结束(制图:如是建筑)

▲制图:如是建筑

项目概况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省级重点、全寄宿制公立学校。项目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学校总用地面积约96851平方米,学校规模75个班,共3000个学生。

▲夜景鸟瞰视角(摄影:夏至)

▲图书馆(摄影:夏至)

▲行政楼(摄影:夏至)

▲连续的漫游系统(摄影:朱润资)

▲食堂(摄影:夏至)

▲体育馆(摄影:夏至)

▲球场(摄影:朱润资)

#01 挑战与机遇

设计一所面对未来的职业高中存在着许多挑战与机遇。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存在差异。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教育模式和需求更加多样化,不同的专业和功能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和相对的独立。因此,学校的交通空间需要被重新思考,以此减轻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交通流量压力,同时促进各个专业的独立性和跨学科的开放性。考虑到未来教学模式的转变,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如何将灵活性设计到学校的4D框架里。

▲制图:如是建筑

#02“千层糕”——毯式建筑的重组叠加

通常校园空间的组织模式采用相互孤立的教学单元围合出开敞空间。这样的空间组织方式经济,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且其空间形式单调乏味。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通过采用毯式建筑的组织方式,将所有教学单元打散后相互组合叠加,满足职校相对普通高中更复合的功能性需求。复合的功能组织方式和连通的交通能够让师生快速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享受便捷有趣的步行体验。

▲制图:如是建筑

在地面层,我们将对采光要求较小的实训教室布置在一个开放式的网络中,以适应多种活动类型,并能够根据未来学校的使用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在二楼和三楼,我们将普通教室模块化地布置在不同的内庭周边,以获得更好的采光和视野。此外,在普通教室和实训用房之间,非正式教学空间的灵活布局将各种活动空间连接在一起,以此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和不同内庭之间的联系。

▲制图:如是建筑

▲鸟瞰视角(摄影:夏至)

#03 “升级通关LOOPS”——非正交体系下的庭院拓扑

在满足产学融合的复杂功能性与学校设计相关规范的前提下,我们试图将建筑与场地的正交体系扭转,使建筑更好的跟场地融合,增加其内部非正式教学空间,并提高整体采光质量。其中工艺美术专业、烹饪专业、园林景观专业、幼儿教育专业、通用教学区、图书馆等多个不同教学空间的内庭,使用了独特的地面铺设、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垂直设计元素和空间布局。这些元素就像视觉标识,有助于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帮助学生在校园中自如导航。

▲工艺美术专业庭院(摄影:朱润资)

▲工艺美术专业庭院(摄影:夏至)

▲烹饪专业内庭走廊(摄影:朱润资)

▲园林景观专业庭院(摄影:夏至)

▲反透视楼梯(摄影:夏至)

▲幼儿教育专业庭院(摄影:朱润资)

▲幼儿教育专业庭院(摄影:夏至)

▲行政楼(摄影:夏至)

▲LOOP图书馆内庭(摄影:夏至)

除了庭院本身具有不同特点和功能,非正交的庭院拓扑也提供了多线性的漫游体系和不同主题的教学空间,从而使学校成为容纳多重事件、多重空间、多重场景的载体。

▲烹饪专业楼梯间(摄影:朱润资)

▲幼儿教育专业楼梯间(摄影:朱润资)

▲图书馆室内(摄影:朱润资)

▲LOOP图书馆室内(摄影:夏至)

#04 “漫游地图”——共享路径体系

学校的二楼(从景观大台阶到报告厅,再到图书馆及各个教学楼和庭院)由一个共享漫游系统连通。不同的公共空间和室内外空间立体的串联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便捷且风雨无阻的交通。半开放的共享长廊和景观内庭使得学生在上下课之余也能感受到季节与天气的变化。

▲开放的剧场舞台:公共的大平台和观景平台(摄影:夏至)

▲空中连桥(摄影:夏至)

▲环形LOOP图书馆(摄影:夏至)

▲连续的大地:从景观大台阶到大平台到24小时开放的外挂楼梯连接的观景平台(摄影:夏至)

▲报告厅与“泡泡球”天光(摄影:夏至)

▲报告厅室内(摄影:朱润资)

#05“皮肤设定”——立面设计中的秩序与变化

毯式建筑连续统一的特点同样体现在了建筑立面上,空间中的关联性与差异性通过建筑立面得以强化。报告厅的波浪穿孔板与教学楼的GRC面板分别都采用了相同样式但三种不同弧度的单元,以可控的随机组合的方式搭建出整体的外墙立面。横向的同材质连续性外立面暗示了内部功能空间的连续,但其中因不同弧度的单元带来的光线反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有着节奏变化的光影律动,如非正式学习空间不同的情境空间的变化。

▲教学楼三种弧度的GRC组合的光影律动的立面(摄影:夏至)

▲报告厅的波浪穿孔铝板(摄影:夏至)

▲施工中的场地鸟瞰:连续的庭院和主体建筑(摄影:朱润资)

▲报告厅及幕墙施工(摄影:朱润资)


项目图纸

▲模型照片(摄影:孙诗宁)

▲一层平面图(制图:如是建筑)

▲二层平面图(制图:如是建筑)

▲三层平面图(制图:如是建筑)

▲剖面图&立面图(制图:如是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项目地点:中国宁波

阶段:建成

项目时间:2020-2023年

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

用地面积:96,851平方米

甲方: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宁波市教育局

功能:图书馆、教学实训楼、综合行政楼、报告厅、食堂、学生宿舍、风雨操场以及田径场、运动场、校门、辅助用房等

项目团队

建筑设计:ARCHIS(如是)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孙诗宁

主创设计团队:孙诗宁、庞子锐、Yotam Ben-Hur、彭禹州、吴逸青

设计团队:陆迅、李雅伦、任广为、范立鼎、史佳豪、肖馨瑶

合作设计院

欣捷设计院:张浩、陈良君、罗旻、潘一飞、罗鑫、朱田钱、梁慧丽、李凌航、朱远望

庭院内廊共同设计+室内设计:

蘑菇云设计工作室:徐迅君、甘若蓓、张智斌、尤优、薛萌、杨育青

宿舍及体育馆室内部分:沈康X工作室(沈康懿、熊焯之、曾玺锦)

室内施工图:陈伟、何莉媛

景观设计:刘丰、曹聖

幕墙顾问:蒋传星、王军

照明顾问:庞磊

标识设计:张烁设计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

材料:木纹碳镁板、波纹铝板、木纹冲孔铝格栅、吸音涂料、麦卡伦大理石、塑胶地板

摄影:夏至、朱润资

视频:黑像素

LED显示:洲明科技

监控:大华技术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3038.html/feed 0
百年科创重生:上海科创源,跨越时空的科文传承 / FTA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6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66.html#comments Thu, 07 Sep 2023 15:18:13 +0000

△ 上海科创源内景效果图  ©FTA

上海科创源坐落于一个既承载历史文脉,又开启未来创新的引人注目之地。项目的建设旨在重新振兴这一区域,传承百年前的科创启蒙,容纳今日尖端的科创产业。

FTA在设计中一向追求创新、高效和健康的建筑环境,因而在建设上海科创源时,团队将以WELL健康建筑认证的最高级别为目标。这里将成为充满活力和灵感的空间,让人们的创造力和幸福感得以充分释放。

△ 上海科创源塔楼效果图  ©FTA

01 近代科创之源

本案基地位于1929年的“大上海计划”核心区。“大上海计划”是自主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重要尝试。

长海路街道334、336街坊是该计划仅存的历史居住建筑群和重要的科研建筑所在地,堪称“大上海计划”科研居住历史风貌集聚区。

项目范围内有两幢历史保护建筑:民京路274号,是中国工程师学会的重要保存建筑,代表中国近代科创、中国近代工程学的起源。民京路200号,是中国建筑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范例之一。在上海科创源建设之际,这两幢与近代科创颇有渊源的建筑也将重新溯源、振兴,延续百年传承,融合尖端产业。

△ “大上海计划”科研历史风貌区,图中数字8、9区域为项目地块  图源:virtualshanghai.net

02 城市赋能:一面科技,一面文化

上海科创源项目位于杨浦区长海路街道,规划东至国京路,西至闸殷路,南至014-02地块,北至殷高东路,由2栋历史保护建筑与7栋新建筑组成,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涵盖了写字楼、商业、文体等业态,协同产业社群。项目旨在创建刚柔并济的“科创生态圈”,全力打造文化可传承的城市更新示范街区与创新可持续的数字产业总部社区,力求以“一面科技、一面人文”精神内涵,承载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

△ 项目区位,多重价值叠加的城市节点  ©FTA

规划及建筑设计中,项目采用了“穿街引园”的手法,以文化为支点,城市空间为导向,连接从五角场的“商业环”到三门路立体“办公环”。项目地处“大创智宇宙”的北门户,形成独特的“文化环廊”,全方位为城市赋能。

△ 上海科创源鸟瞰效果图  ©FTA

03 24小时有活力的科创社区

上海科创源将提供全天候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为创业者、研究人员和学生们创造一个持续交流和启发的平台,让他们的创造力在这里充分迸发,从而为科创社区注入持久的活力,从功能布局着手打造“24小时有活力的科创社区”。

△ 分析图-24小时有活力的创新宇宙  ©FTA

设计打破传统办公“组织孤岛”的空间配置,打造更包容、更多元与更链接的垂直社区。例如,空中8—9层的空中大堂,既可以通过灵活分割让两家企业分别使用,且上半段使用企业可将此作为空中第二大堂提升空间价值;又可以作为一栋总部整体使用,形成面向内部空间的能量中心,成为新品发布、高端展示、学习培训、企业庆典、员工非正式交流的场所。

FTA注重营造促进创造力和思维发展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灵感迸发的环境。上海科创源文化中心作为科创源的创意中心,将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一个理想的工作和灵感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与同事、合作伙伴或朋友共享创意,探索新的想法和项目。

△ 园区内景效果图  ©FTA

04 跨越时间的建筑

本案建筑整体横向柔和的流线造型,回应了区域内上海现代竖直线条(streamline moderne)风格以及包豪斯(Bauhaus)风格的历史建筑,同时也体现着项目所承载的未来感使命与期望。建筑倒圆角的处理除了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一种更亲人、更科学的空间设计,让人行动线的转折变得更加柔和顺畅。

△ 沿街效果图  ©FTA

△ 模型照片  ©FTA

色调上,建筑以淡雅的暖色融入杨浦区域的城市主色调。淡淡的暖色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内随着光线明暗而变化,为五角场区域门户增添低调的璀璨。同时,新建建筑与整体江湾历史风貌相协调,成为历史到未来的过渡。

从历史到未来,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并且是需要人参与的时间概念。设计所期望的是将使用者带入这个永恒的时间里,引导他们体会历史,创造未来。项目如同穿越宇宙的脉冲,与使用者热情的心跳共鸣,用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刻画未来。

△ 露台场景效果图  ©FTA

△ 内庭院冬季雪景效果图  ©FTA

05 健康绿色的数字社区

绿色、生态且富有活力的室外开放空间,对于园区品质至关重要。本案的景观设计延续了“一面科技,一面文化”的规划理念,营造葱郁绿植与水景交织的生态内核,促进新老建筑空间的自然融合,并植入了纪念广场、海派花园、曲水中庭、流云长廊、艺展草坪等丰富活动场景。项目经过细致策划,以满足科创社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活动需求,实现文化街区与科创场景的多元融合。

△ 园区内庭院效果图  ©FTA

在曲水中庭,设计团队结合场地高差巧妙设置了曲水吧台和户外剧场。人们可以在水景边观赏老建筑,也可以在剧场中与街头艺人互动。运营方可以在这里举行常规的小型路演活动或者社群分享,为园区带来更多文化与共享氛围。

△ 首层商业室外空间效果图  ©FTA

靠近首层商业的户外空间被设计为一条富有科技感的休闲长廊。平日里,这里提供户外休闲餐饮与会谈,并可成为两侧展览馆与文创商业的室外拓展空间。园区节庆日,广场上可举办各式主题市集,让园区不同楼层的办公人群有更多交流机会。基于运营场景而设计的科创景观体系有助于持续激发园区活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 首层商业室外空间效果图  ©FTA

未来,上海科创源将以“WELL健康建筑认证”最高级别标准来进行建设。WELL体系被业内称为“建筑界的奥斯卡”,通过测量、认证、监测空气、水、营养、光线、健康、舒适等建筑环境特征,最大限度提升建筑环境中人员的健康和福祉。

△ WELL健康建筑标准  ©FTA

06 结语

上海科创源将是集历史积淀、国际视野、设计创新与商业价值的科创社区典范。FTA在产业设计和创新区领域的专业能力及品牌影响力,为该项目提供设计驱动的品牌塑造方案。

设计团队以激发创新和推动科技发展为使命,一体化设计为方法,致力于打造一个既保留历史风貌又引领未来的创新中心。通过融合百年科创文化遗产与最尖端的科技产业,项目将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创新社区。

△ 园区内景效果图  ©FTA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FTA

△ 一层平面图  ©FTA

△ 东立面  ©FTA

△ 南地块剖面图  ©FTA

△ 模型照片  ©FTA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科创源

客户名称:上海杨浦科创集团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街道334、336街坊

用地面积:31,862平方米

建筑面积:146,060平方米

设计单位:FTA建筑设计

方案状态:在建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66.html/feed 0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企业交流服务基地 / 上海绿建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2/5184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2/51849.html#comments Sun, 18 Dec 2022 14:28:42 +0000

概况 
本项目选址于嘉善县西塘镇中兴路、贞观路交叉口东南。基地南侧的十里港自然水系西接千年古镇西塘,东达南北祥符荡后联通长三角原点——水乡客厅。紧扣“一体化”“高质量”的发展主题,项目定位强调打造具有江南特色,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标杆。项目建筑面积约12800㎡,地上两层,包含大、中型会议室、接待室、室内展厅、停车场及室外活动区域,可同时容纳约500人开展会务交流、展览及研学活动。

理念 
以“百年烟雨,一叶扁舟”的设计理念践行“低碳节能、绿色可持续”的建筑目标,将时代与文化相融合彰显善韵江南、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忆西塘,最忆是长廊”。建筑空间构成是西塘古镇空间脉络的传承,围绕建筑一圈弧面大屋顶从建构到空间的灵感系于西塘之烟雨长廊,长达三米的挑檐附抱周圈水面,是对烟雨长廊揽水入怀的现代演绎。于展廊中漫步,穿越江南百年烟雨。建筑整体以一叶扁舟形象呈现,通过南侧十里港水面的放大引入,如航船破水起航,传承嘉兴红船文化。

场所 
建筑周边场地之高低水陆关系的处置缘于传统造园“掇山理水”的传统。水是江南灵秀的源头,围绕建筑的环形水面,将建筑置于水的环抱倒映,正如西塘古镇之于水的亲合。十里港水系在建筑两侧被放大内凹,这里是古镇水口码头的再现。建筑与自然水乳交融。于平展中创造山水起伏的自然场所。 大台阶跌水与自然的十里港水面融为一体,其上的三块景石演绎自传统的“一池三山”。西北角入口三段抬升的大台阶是古镇拱桥台阶的抽象,创造俯揽之势,拾级而上,多层次的绿植广场依次展开。沿轴线呈现的盛景,大台阶—大雨棚—弧面大屋顶和玻璃天窗是传统中轴秩序的体现。

空间
建筑中大小会议及贵宾厅盒子的嵌入是对古镇中深宅大院民居的转译。古镇的空间结构正是由长廊环绕,穿庭入室。沿主入口环形展开的漫游渐渐引人入胜,窗外的景色从绿植到水面渐次展开,到船头却发现置身于二层,极目远眺,视线被无限伸展的屋檐进一步压低引向水面,由此拾级而下,心随镜转,豁然开朗。窗外的甲板、跌水、建筑在此刻与自然融为一体。

大小会议内部木构架呈现也源于江南厅堂之抬梁式原型。环廊与大会议室之间的低矮吊顶,侧高窗,内庭院乃是传统宅院中园林空间的写意。用天光绿植沁入建筑厚重的实体,正是东方区别于西方的灵动!

秩序 
环廊的建构秩序由四段两两相切且对称的圆弧控制,南北短弧9分为15°的小跨,东西长弧10分为4.5°的小跨,玻璃幕墙、金属屋面分板、屋面密肋梁排布以及小会议室三角屋架的辐射也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大会议室的建构由1.8*1.8米的匀质网格衍生,12榀18米跨的钢木组合桁架横跨东西山墙,其间纵向架设1.8米间距钢木张悬梁。形成两个“凸”字行的可分合会议空间。

建构
建筑在材料建构上传承于传统之“木”“石”,用现代木结构演绎传统之大木作。环形屋面内圈从南至北环梁逐渐高起是传统营造“举折”的现代演绎,外侧屋檐自然形成由低到高再逐渐降落的曲线,通过简单规则创造出曼妙的屋顶曲面。大会议室的建构体系是对传统穿斗抬梁式建构的现代转译,山墙壁画处的木柱穿插寓意穿斗,其间根据剖面抬升的桁架及其间架设的次梁寓意抬梁,由此形成具有传统厅堂意味的会议空间。

小会议室在弧向桁架梁基础上,每4.5°辐射布置一榀开缝次梁三角屋架。大小会议室不同的屋架形式与传统木构等级制契合。在此基础上,结构与屋顶采光及设备管线融合,桁架梁成为侧高窗的源泉,匀质布置的开缝次梁间隔了一条8cm槽,其间游走消防喷淋、照明灯具以及其他设备管线。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区位分析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透视

△剖透视

△剖透视

△剖透视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局部结构示意图

△局部结构示意图

△局部结构示意图

△局部结构示意图

△局部结构示意图

△手绘图

△手绘图

△手绘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上海绿建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 : 12800 m²

项目年份 : 2022

摄影师 :庄子涵, 阿亮摄影

厂家 :  Crownhomes, Rothoblaas

主创建筑师 : 汤凤龙

设计团队 : 朱沙、孙丽明、骆玮、穆坤星、秦基泽、张学硕、杨智刚、李静怡

规划总控 : 沈磊教授总师团队

设计总负责 : 朱蔚蔚

驻场建筑师 : 沈宇魁

木结构顾问 : 加拿大木业

室内顾问 : 李力

机电顾问 : 高永平

幕墙顾问 : 周永华

景观顾问 : 上海邦越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 : 叠隐照明

智能化顾问 : 上海佰抒灵

展陈顾问 : 苏州水木清华

工程咨询 :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标识顾问 : 上海天恭标识有限公司

绿建设计 :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全过程咨询单位 : 华润(深圳)有限公司

EPC : 上海新空间工程设计管理有限公司

总承包商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木结构施工 : 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委托方 : 嘉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地点: 嘉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2/51849.html/feed 0
中央党校大有书廊改造设计 ——场所精神的再生与重奏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6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660.html#comments Mon, 31 Oct 2022 09:29:21 +0000 大有书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共中央党校内,是中央党校大有书局的改造更新部分,也是大有书局的功能延展。

△大有书廊外立面夜景©郭淼

该项目前身为大有书局附建的L形长廊,由于年代久远且维护不佳,长廊成为堆放杂物的消极空间。

△党校主楼和大有书局建筑风貌©郭淼

△大有书廊基底原状©郭淼

长廊改造力求融入环境,以书为媒介,打造建筑内外一体化的整体空间。书廊立柱原采用青灰色天然毛石砌筑,其粗粝的质感非常具有表现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立柱材质加以保护和利用,还原其庄重质朴的本土风貌。

△原始石材改造前后对比©郭淼

△改造后的书廊空间©郭淼

改造中保留与沿袭月亮门这一建筑元素,当参观者置于笔直的长廊空间中,月亮门促进了人与景象的互动,并塑造了中式园林的意境,重组书画的构图。

△月亮门构建的端庄盛景©郭淼

长廊外立面上设计了全新的金属格栅,通过疏密有致的设置,形成了“虚”月亮门,与柱廊另一侧的“实”月亮门所呼应。

△月亮门的虚实互动的设计©郭淼

△月亮门的虚实互动的实景©郭淼

△阳光门斗©郭淼

△书局与书廊的空间转换©郭淼

△大有书廊西南立面©郭淼

△建筑设计与家具陈设的结合©郭淼

△一体化立面围护结构©郭淼

园林景观上对场地内植被给予保护,从内部庭院望向长廊,具有韵律感的月亮门洞与浓密的竹林,构建了一种竹林意境,与党校的场所氛围相得益彰。

△竹林意境©郭淼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央党校大有书廊改造项目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更新

设计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

项目负责人:郁枫

建筑及室内设计团队:卢锦伟、候伟娜、李杰、张思琦、颜中飞、陈洪莉、周晨亮、孙腾辉、杨中蕙、包佩璋、李俊兰、米双燕、豆卫真

完成年份:2021

项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共中央党校内

建筑面积:340㎡

摄影版权:郭淼

合作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软装设计团队)

客户:中央党校

材料:石材 毛石 金属 玻璃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660.html/feed 0
Las Olas 度假屋 / Young Project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0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02.html#comments Tue, 05 Apr 2022 11:32:23 +0000 调整大小 6_playa-grande-ypa-4071.jpg

该项目由纽约的建筑工作室 Young Projects 设计,位于多米尼加共和国普拉亚格兰德的一处郁郁葱葱待开发场地上,场地一边是茂密的丛林,另一边是纯净的海滩。建筑师在设计这座约 1858 平方米的 Las Olas 度假屋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两面景观,从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业主的喜爱家庭聚会、招朋会友的爱好中汲取灵感,以提供健康和创意交流为重点进行设计。

调整大小 1_playa-grande-ypa-4191.jpg

该度假屋是一座占地面积约 18200 平方米的面向大海的宅邸中心,设有两间客房、一座瑜伽馆和一座毗邻海滩的休闲建筑。所有建筑及其内部都由建筑工作室 Young Projects 设计,建筑间由柔和而蜿蜒小径连接。Young Projects 负责人 Bryan Young 表示:“精心编排的长廊保留了场地的自然环境,在关键节点巧妙地改造景观,将野生丛林转变为宜居空间。”

27_playa-grande-ypa-3918.jpg

游客们经由蜿蜒的小道穿过热带花园,沿着铺满石灰华和砾石的人行道路走进度假屋。度假屋的露天入口两旁摆放着风化的柚木,穿过石灰华台阶便进入了微风习习的中央庭院。在那里,游客可以看到大海和地平线的框架,仿佛置身其中。Young Projects 的 Bryan Young 将这一段的行走体验描述为“曲径通幽而后豁然开朗,戏剧性地展示了明信片上的海洋和地平线景观。”

从本质上讲,度假屋属于庭院式建筑,室内房间环绕着中央庭院排布,而中央庭院有趣地连接着庄园前的海滩。该环形结构围绕着当地最壮观的自然景观而发生改变,在庭院中心有一棵长满藤蔓、凤梨花和其他共生物种的古树。树底设有下沉式的座位区,让人们可以在斑驳的晨光中约会或享用早餐。

庭院的外表面是白色混凝土,在当地收集的棕榈茎模板上浇筑而成。为给庭院创造有机抽象的纹理和质感,施工方将棕榈茎切割成不同的长度进行浇筑,从而在扇形表面上形成了丰富的晦明变化。Young Projects 的项目经理和合伙人 Noah Marciniak 说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位于丛林中的客厅。”

丛林树冠展示了该度假屋的另一个建筑准则:建筑屋顶紧贴着树冠,却没有破坏树冠。这使得屋顶成为了该度假屋的决定性元素。它由 160 个可旋转和改变形状的外露剪刀桁架构成,于房屋顶部拱起,突出了建筑的半圆形形式和场地的全景体验。女主人将该几何结构比喻成瑜伽姿势。

调整大小 13_playa-grande-ypa-5700-yp-edit.jpg

总的来说,建筑内部空间在提供私密性的同时,也坚持展示屋外令人神往的景观。戏剧性的空间瞬间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点缀着每个房间,并推动了整个住宅的流通。Bryan Young 解释道:“探索发现的欲望会吸引着你不断地从一个空间进入下一个空间。”该住宅的七间卧室都有充足的自然光和个私人阳台,可供人们眺望丛林和海洋。最壮观的当属二楼突出的主卧,在此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风景,而阳台上还专门为女主人设计了私人的冥想和瑜伽平台。

室内公共空间同样采用了庭院总体的室内 + 室外生活方式,可以打开的大门窗和广阔的露台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厨房的设计概念是“24小时熟食店”,可以在露台或海滩上进行户外野餐。而对于更正式的用餐,可以在高高的餐厅进行,餐厅内有两张由熔岩石砖和墨绿色水晶珐琅釉制成的宝拉扁豆桌,可容纳 28 人,还有与天花板齐平的可三面打开的玻璃门,用于户外用餐。

调整大小 22_img-0657-yp-edit.jpg

高达 9 米的露天客厅有着引人注目的双高空间,其屋顶桁架裸露在外,并悬挂着 Young Projects 设计的藤制 Bover 吊灯。大象桌同样由 Young Projects 设计的,固定在房间内。该桌子由六块抛光台面石英岩组成,可以拆开用作凳子、讲台或边桌,也可以聚合成一张大桌子。这张桌子对业主来说具有重要的个人意义,因为每个元素都代表着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两位父母和四位孩子)。

在房间的其他地方,座位休息区和聚会的桌椅要么朝向室内的定制混凝土酒吧,要么朝向室外的泳池或大海。游泳池内有面向海洋的无边际边缘,而浅水区含有宽阔的涉水区,可以放置休闲椅。


同样,家庭活动室也可以同时进行室内和室外活动。内置的娱乐中心和悬挂式桃花心木和钢架单元是活动室的焦点,与天花板齐平的可三面打开的玻璃门朝向住宅的自然景观,是活动室的另一亮点。在附近,二层悬挑的带有风化柚木天花板的露台被用作雪茄休息室、游戏室和放映区。人们可以在混凝土长凳和露台台阶坐着或躺下,观看通过天花板上安装的投影仪投射影片,这时,整个活动室变成了三层的室外电影院,可容纳 30-50 名观众。

室内家具由 Young Projects 与女主人共同挑选,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及业主希望该住宅所呈现的轻松氛围相得益彰。Bryan Young 说道:“业主的目标是给房子一种独特的感觉:什么是气味,什么是触感,能让人感觉到特别,”杨说。“他们想为家人和客人创造精确的场所和记忆。”该建筑力求在景观和从瑜伽静修到家庭团聚的各种活动中找到平衡。

考虑到这一点,室内色调是现代且带有热带风情的,重点体现在颜色、纹理和天然木材上。一楼以饱和色调为主:客厅采用深翡翠绿色面料,餐厅在定制的黑色漆面嵌入式家具后面有一面茶色的威尼斯石膏墙,图书馆则以红木书架后的深海军蓝墙为点缀。相比之下,二楼的卧室大气又朴素。整体以中性色调和纺织品为主,藤条表面与白色雪花石膏水磨石地板相交,偶尔还会有颜色和材料的点缀。主卧采用 Hiroko Takeda 和 KWH 定制的纺织屏风,而客房套房则采用浅红色威尼斯石膏墙面。室内家具和装饰品来自多米尼加当地的设计师(Casa Alfarera, Ysabela Molini)和纽约的精品设计师(Kai Wei Hsu, Hiroko Takeda, Hollis & Morris, MVG MTNS, Egg Collective, and Chen & Kai),包括由 Colony Design 组织的多个委托项目。

除了度假屋之外,宅邸内的其他建筑也都提供了个人思考和静养的空间,每个建筑都有独特的功能与美感。Glitch 屋是游客从丛林到达大院遇到的第一座建筑,它为随后的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所有的建筑设计都从自然环境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Glitch 屋没有用明确的围栏或门楼进行标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丛林景观中,”Marciniak说,“这样的设计给住户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也总体上代表了度假屋的设计思路”。这幢两层住宅不仅容纳了员工,还提供了 30.66 平方米的无障碍屋顶花园。花园由朝向各异的混凝土砌块(CMU砌块)和平坦的 CMU 墙构成,外表面覆盖超过 10000 块亮蓝色、绿松石色、绿色和黄色的手绘浮雕水泥砖,描绘迷彩的图案。

23_playa-grande-ypa-2947.jpg

招待所距度假屋几步之遥,是一片安静且沐浴着阳光的乐土,为其他客人提供了四个居室以及四个浴室。该建筑由四个相同的套房组成,这些套房分布于屋内的四个方向,建筑间的遮阳区即为公共的室外空间。招待所周围的空地有两棵高耸的古榕树,建筑师们亲切地称之为阿凡达和婴儿阿凡达,每间套房都可以通过位于床脚的落地窗欣赏到这两棵树中的一棵。招待所位于这片茂盛林地中唯一的天然空地上,脱离丛林树冠的荫蔽,接受了大量阳光照射。该建筑还可以作为来访艺术家的居所和工作室,充当创意工坊。

由于毗邻海岸,岩石屋和瑜伽馆成为了一片让人思考、冥想和放松的区域。岩石屋坐落于海滩边,由六个石形空间组合而成——这一几何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自然侵蚀下的岩层和奇异的废墟。在岩石屋内,这六个空间分别包含了露天按摩室、地下桑拿浴室、冷水池、疗养室、蒸汽房及室外淋浴间。而海边的另一个建筑——瑜伽馆,则包含了巨大的悬臂式屋顶,为参与团体瑜伽课、音乐演出或者海景晚宴的客人遮阴挡雨。该屋顶本身也是宽敞的瑜伽平台,周围都是一望无尽的海景,可以畅通无阻地欣赏多米尼加海岸的景色。


项目图纸

△ 基地示意图

△ 总平面图

△ 一层平面图

△ 局部二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屋顶平面图

△ 剖面图

△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Young Projects

面积 : 20000 ft²

项目年份 : 2021

摄影师 :Iwan Baan, Karla Read

项目负责人 : Bryan Young

合作伙伴和项目经理 : Noah Marciniak

室内设计 : oung Projects with Sukey Novogratz

室内设计顾问 : Jean Lin of Colony

当地咨询建筑师 : Estudio Sarah Garcia

景观顾问 : Juan Diego Vasque

Dominican特约设计师 : Desiree Casoni

造型和插花设计 : Casa Alfarera (Ysabela Molini) and Bosque Urbanos (Natalia Franch) and Marina Vidal-Young

地点:多米尼加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02.html/feed 1
花园式康复医院 /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0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05.html#comments Wed, 08 Dec 2021 03:54:09 +0000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IvanOrtiz_hiresjpg.jpg

“阳光及空间通透性是促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为缺少阳光,大多数医院的环境压抑而沉闷,甚至令人不知身处何方。我们着手设计瑟蕾娜·德尔·马尔医院中心(Centro Hospitalario Serena del Mar, CHSM)有两大策略,阳光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与花园、庭院、水景共同构成了治愈的疗养环境,并由此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性格。”——摩西·萨夫迪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IvanOrtiz_N2_hiresjpg.jpg

瑟蕾娜·德尔·马尔医院中心(Centro Hospitalario Serena del Mar, CHSM)是萨夫迪建筑事务所的首个医院项目,也是事务所在拉丁美洲的首个项目,对于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及加勒比地区意义非凡。这家先进的医院能够为卡塔赫纳及其周边居民提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综合性医疗服务。围绕“接触自然及阳光对患者、家属和工作人员的治疗体验至关重要”这一核心理念,建筑设计侧重于营造幸福感,进而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今年年初,医院已逐步向公众开放158张床位,预计完全开放后将能容纳400余张床位。

65300_03_SA_SDMH_IvanOrtiz_N32_hiresjpg.jpg

瑟蕾娜·德尔·马尔医院中心是大运河市政区(El Gran Canal)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也由萨夫迪建筑事务所设计规划,占地约10平方千米,位于卡塔赫纳北部的加勒比海沿岸。医院中心是新区首个向公众开放的机构,也是整座城市首家全科室综合医院。医院一期占地约53,500平方米;全部完工后,医疗设施及花园占地约70,000平方米。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N4_hiresjpg.jpg

以花园式康复医院为设计定位,医院中心俯瞰湖景,被一系列花园环绕,包括一座线性竹庭院、一座用于辅助癌症治疗的花园及各类滨湖花园。病患、家属及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花园小径及湖滨长廊往来穿梭。

医院外墙以奶油色石材覆盖,与卡塔赫纳老城的珊瑚石相呼应。为适应加勒比地区的热带气候,建筑设计有深远出檐、内收窗扇及电动百叶窗,在减少热增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视野的通透及自然光的射入。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N3_hiresjpg.jpg

住院设施位于五座翼楼中。其室内的进深较浅,最大限度地利用窗户引入自然光及室外湖泊、山丘、花园及庭院景色。即使在诸如急诊室、实验室、门诊室等效率至上的区域,设计也极力保证日光与景观,营造出令病患身心愉悦的就医环境。

为有效维护、更换重新配置或扩展医疗服务,医院中有整整一层楼专门用于机械服务、设备和分发。这种创新性规划能在保证医院运营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灵活性最大化。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IvanOrtiz_N35_hiresjpg.jpg

“我们希望能借此打造一家不落窠臼的医院:它高效且人性化。设想中,这是一个治愈且令人振奋的空间,能够打破人们心中‘医院等于压抑’的成见。”——萨夫迪建筑事务所合伙人Sean Scensor

 

项目亮点

绿色长廊与宜人花园

一座铺满竹荫的线性庭院将住院翼楼与公共门诊服务中心分开。玻璃电梯、楼梯及公共走廊围绕庭院布置,打造出舒适的视觉效果,且便于访客寻路。竹子的选择别具匠心:阳光透过竹叶形成光影斑驳的质感,丰富受众体验。庭院中还设置了一座小型无宗派教堂,为病患及家属提供心灵避难所。

医院建有五座向湖面伸出的住院翼楼,翼楼之间是景致各异的花园。与肿瘤科相连的康复花园为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更加亲近自然,花园内种植着本土植物,甚至包括具有药用价值的印度丁香、鸡蛋花和皇家凤凰木等。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Renderings_N11_hiresjpg.jpg 

治愈环境

患者体验是医院设计的核心,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为治疗提供加持。每间病房都可以俯瞰湖泊及花园。房内阳光充足,房外有独立电动卷帘,使病患能够更加自由地控制病房环境。

病房及走廊的集成灯嵌入墙壁和天花板内,提供间接照明。这有助于减少病患躺在床上受到的眩光影响,营造舒适平和的室内环境。病房内的光线及亮度日夜平衡,有助于患者休憩和睡眠。

住院区的橡胶地板与公共区的石头地板颜色相同,烘托出沉稳宁静的氛围。橡胶地板也能减少噪音,便于患者休息,提升患者、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幸福感。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IvanOrtiz_N11_hiresjpg.jpg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IvanOrtiz_N9_hiresjpg.jpg 

因地制宜

医院的建筑特色植根于卡塔赫纳在地传统。深远的出檐、内收的窗扇及电动百叶窗过滤了刺眼的日光。医院外墙、公共区及流通区地板上的奶油色石灰石,不禁让人想起装饰卡塔赫纳老城城墙及殖民教堂的珊瑚石,使康复环境宁静宜人。

为适应卡塔赫纳炎热、潮湿、季节性多雨的热带气候,医院中心设计了宽大的屋檐,既保证了室内通风,又提供了充足的防晒及防雨保护,方便人们在室内外往来,尽享自然景致。

 

室内设计

淡雅的室内用色与卡塔赫纳珊瑚石及本地木材颜色相呼应。明亮艳丽的手工釉面墙砖和家具内饰与之形成对比,体现出哥伦比亚风情。建筑下层空间使用土褐色、金色及其他暖色调,象征着瓜希拉沙漠和奥里诺科河流域;上层空间则以绿色、蓝色和绿松石色等冷色调,象征加勒比和安第斯地区。家具用色取自本土植物,红色和紫色选自九重葛、蝎尾蕉及朱槿,蓝色及黄色取自石蒜花和仙丹花,绿色源于竹子和龙舌兰。医院还融合了艺术气息,例如主入口处的大型雕塑以及由当地著名画廊NH Galería布展的一系列区域海报。

 

技术亮点

设计的关键性创新之一在于医院三楼完全用于医疗器械的存放及使用。这一策略为医院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方便维护人员在不干扰门诊运营的条件下对设备进行维护。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一设计也便于医院重新配置器械、重新规划部门。医疗设备集中放置也规避了传统医院杂乱无章的线路安排。屋顶覆盖太阳能电池板,既能为医院供电,又打造了平和的建筑外观。

地下隧道贯穿整座医院,将装卸码头、厨房及所有核心区联系起来,方便员工、用品、食品、衣物、废弃物以及各类服务的流通,成为医院后勤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柱。

简洁明晰的线性基础设施便于医院后期改建、分期扩建,而无需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固有的逻辑及易读性。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先学会给予,才能有所收获。国家和社区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宝贵机会,建造医院就是我们回馈它们的方式。通过与摩西·萨夫迪及其团队合作,我们旨在设计并建造一座能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医院,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融合了建筑的诗意美学、生态景观及本土化特色,瑟蕾娜·德尔·马尔医院中心充满温度与生机,能为所有到访者带来无与伦比的体验。”——瑟蕾娜·德尔·马尔医院中心主席Daniel Haime

调整大小 65300_03_SA_SDMH_IvanOrtiz_N20_hiresjpg.jpg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总平面图

△剖面图

△平面轴测图

△功能分区图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05.html/feed 0
中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之中华馆 / aoe事建组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1/5014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1/50145.html#comments Mon, 01 Nov 2021 05:00:51 +0000 调整大小 1.jpg

中华馆位于中意文化交流中心的东面,从中意馆穿过竹林环抱的文化长廊即可到达。馆内由多功能厅、会议室、餐厅、琴亭及茶室等功能组成,充满了东方韵味。

调整大小 6.jpg

设计之初,建筑师希望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形态中找到两者的交点:场地总体布局概念取自我国自古用以馈赠外国使臣的“如意”,以示缔结友好关系,寓意两国国泰民安。东西两馆以文化长廊为连接,环抱水塘及竹林。中华馆与中意馆以意大利广场为空间原型相对应,通过景、形、意、情的营造,诠释了东方世界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

景:场地原址为一片竹林,西侧贴临水塘。以最大限度保留竹林,将建筑融入竹林为出发点,功能散落竹林各处,院墙分隔内外庭院。内部穿插三处庭院,使室内空间,庭院,竹林形成互望对景之势。院内布置中式现代景观园林,创造独有的内景天地。踏入竹林,拾级而下,掩映在竹林之下的琴房若隐若现,琴声、风声、竹叶的摇曳声、竹林下跳动的光影融为一体。探出竹林,茶室漂浮于水塘之上,日光充盈,豁然开朗,西望中意馆倒映在柔静的睡莲池中。

形:建筑形态采用了传统的木制构架,进行现代转译,引入圆形几何元素。连续的十字形拱柱由室内向室外延绵推进,通透玻璃幕墙消除了室内外边界,自然地将室外景色带入室内。室外连续圆形镂空廊架,塑造富于变化及静谧的光影体验。院墙由文化长廊延伸而来,穿行竹林之间,将屋舍串联,形似中国书法的写意与松弛。院墙的对景窗洞形似水滴,取义自然。

意:中华馆由屋,院,廊,景构成,建筑以退让之势,融入自然。“景”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要素,建筑源于景,生于景,融于景,终成为景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情:中华馆通过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将空间融入光,风,声,嗅觉等自然要素。形成赋予东方韵味的情感记忆。同时也是对中意文化交流最好的呈现。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大样图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aoe事建组

完成年份:2021年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项目地点:成都

建成状态:已建成

建筑面积:353.9㎡

主创设计师:温群

技术总监:马剑宁

建筑设计团队:李相廷、逯煜、常志宇、范瑞雪、王晔、潘继昌

室内设计团队:祝丹 薛雅文 杜婧 刘静怡

结构: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存在建筑

业主:成都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1/50145.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