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易斯·康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杂谈:路易斯·康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5/4747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5/47478.html#comments Mon, 18 May 2020 08:45:20 +0000 01

随便说说

1901年,有一个小男孩出生在一个爱沙尼亚犹太移民家庭。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接受古典主义建筑教育。大学毕业后的10年间,他辗转于多个设计院,却干着相同的绘图员的工作。直至34岁,才尝试去寻找自己的建筑理想,独立创办了建筑事务所。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519_调整大小.jpg

然而,一直没有什么作品诞生,职业生涯毫无头绪。1947年,这个男人转而又离开了自己的公司,决定去寻找自己的建筑学之路。就此埋没,他是不甘心的。1951年,他踏上了去欧洲的旅程,尝试从古典建筑中寻找灵感。1954年,他的第一个建成作品——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公共浴室诞生了。这是一件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作品,因为通过这个作品,他终于发现了自己,而这个时候的他,已经53岁了。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543.jpg

二战结束后,经好友推荐,他拿到了耶鲁大学美术馆的扩建工程,诞生了他的闻名作——耶鲁大学美术馆。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他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成长,突破,傲视群侪,一举成为当时那个时代,全美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被认为是继弗兰克·劳埃德·莱特后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印度管理学院,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大厦,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这些作品从他的手里一一出现。

未标题-1.jpg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626_调整大小.jpg

古典与现代于一身,被称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费城学派的创,他对光线的运用被使得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极富有精神冲击力的存在。他是L·卡恩,更流行的中文翻译名是路易斯·康

然而在1974年3月14日,他死在火车站的卫生间内,当人们找到他的时候,身份证上的名字和地址被他刮糊了。

碌碌一生,留在世界的作品也就11件。一生中真正富于激情的创作,也就短短十多载。不得不承认,康是一位容易被贴上标签的建筑师,但是他却并不是一位很好理解的建筑师。因此以我浅薄的眼见,对他也只能浅尝辄止,不敢深入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643_调整大小.jpg


02

现代主义与现代性

可以说,路易斯·康的建筑王国,是搭建于现代主义破败的废墟之上的,虽然我们要明确,这个王国中,并非所有砖瓦都来源他手,而现代主义的崩溃,也绝非一人或几人造就。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主义破除古典迷信从而茁壮成长的一个年代。从18世纪末的勒杜,布雷,到19世纪现代主义之先驱们,诸如辛克尔,拉布鲁斯特,森佩尔等,再到后来的佩雷,贝伦斯等等,古典主义的手法与风格与其背后的建筑审美与设计思想是在一代又一代建筑师的努力下逐渐被瓦解的。

未标题-2.jpg

这场跨度甚久的建筑改革运动的结果就是现代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诞生,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与其背后的包豪斯学派等建筑师,是当时现代主义运动的旗手和领头人。

早在蒸汽机发明伊始就预示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背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破除资本流通障碍从而进行时空压缩的需求,但城市的景观的的确确是在现代主义建筑师的手中得到了焕然一新的改变。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808_调整大小.jpg

如果我们承认“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我们就至少要多承认以下两个观点:

即建筑学的发展永远是时代发展与社会变化(如果不说是进步的话)的一个结果与表象,建筑物是每个时代各种力量交织而生的集合体。

既然如此,那么这两种态势也总是会在迭代时不由自主地产生错位现象,即主动与被动的错位。

这样的理由,可以说服古典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发展变化,而这也同样是现代主义垮台的根源——追求效率,速度的工业社会转向追求品质,信息的后工业社会与亘古不变的老牌国际主义风格的脱节。现代主义终于成为了贬义词。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823_调整大小.jpg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背后的理性思想早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后就埋下了伏笔,听从谁的“理性”的争执导致的是马克思·韦伯提到的“官僚主义的铁笼子”的显现。

艺术家们是有过反击的,“如何在充满跌宕和流变的世界中表达出永恒?那只能回到表达本身”,大卫哈维说道。起码有过一段时间,这样内向性的自洽曾是现代主义追求永恒的方式之一(诸如建筑五要素这样的口号)。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840_调整大小.jpg

现代主义也曾是崇尚个人主义的,起码是反压迫和反剥削的。但是一战以后的社会动荡和一定时期无政府局面使其了解到,进步似乎不是永恒的,那又何以追求永恒的进步?因此,与资本家的联手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现代主义在追寻永恒的路上斩断了与过往的联系,而在不久的未来和不同的诉求下,它也会遭到资本家的抛弃。正如路斯所说:“现代主义既无过去,也无未来。”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855_调整大小.jpg

即便如此,它也依然逃不脱被批斗的命运。这样的矛盾爆发于1961年,以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为首,展开了挑战现代主义风格之滥觞。一石激起千层浪,1966年相继出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同年阿尔多·罗西出版的《城市建筑》等均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抨击了现代主义去人格化,机械化,工具化等等诸多负面缺陷。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910_调整大小.jpg

这场浩荡的建筑改革运动依然不过只是社会发展(资本,权力与社会三者新的诉求之间的重新协调以达到新的平衡)车轮下的车痕,但是不论错位的动荡在当时不远的将来会引发怎样统一的结果,错位本身便象征着一种自我反省与挣脱束缚的思想迸发。

路易斯·康,便是当时历史车轮碾过的肥沃土地中孕育的一颗新苗。我们当然要避免历史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错误,过分强调历史的断层与夸大个人于历史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不置可否的是,路易斯·康的思想的确对现代主义起到了很重要的修正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也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

微信截图_20200518154931.jpg


03

路易斯·康与古典美学

毫无疑问,路易斯·康是现代主义的后人,即便不是嫡传的,也是庶生子。

早年的他也曾倾心于勒·柯布西耶等一昧欧洲先锋派,这可能来源于他在1924年的欧洲之旅——当时的现代主义正值蓬勃发展时期。而似乎事业发展的不温不火又或者是自身的某种信念使得他并没有在这样的道路走上多久。

游历欧洲除了给予他对于新建筑运动思潮的认知和理解以外,更馈赠于他一种后来扎根于心的欧洲古典精神。事实上,当时的现代主义大师们多少也并未完全丢弃古典的包袱,而如此完美地将新与旧,现代与古典,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路易斯·康当属第一者(如果不把布雷设计的诸如“牛顿纪念堂”的英雄主义方案算上的话)。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009_调整大小.jpg

3.1 几何学

古希腊的柏拉图视纯粹的几何形体诸如圆形,方形,正三角形等为最完美的图形,并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论影响,美因此不仅是某些特定图案的独一为美,几者之间遵从某种规范制度(比例)的排布亦为美。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045_调整大小.jpg

路易斯·康便深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几何形体——不论是作为实体,虚体,墙体,结构——一直在他的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倘若借用语源学中的特定概念,那么几何学便是康的建筑中的“元语言”,是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废墟中被抽取出来的,并运用于多个方面。他将这些“元语言”经过抽象和再创造形成了多个作品,如:

带中缝采光的金贝尔美术馆的中缝采光的“筒形拱”(事实上,这并非是正统的古罗马拱顶,因其缺乏最重要的拱心石。结构上是一种双向受力体系,拱顶实则为摆线拱)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102_调整大小.jpg

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公共浴室的四角锥形的屋顶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119_调整大小.jpg

理查德医学研究楼,柯曼住宅中具有哥特韵味的高耸的小塔楼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132_调整大小.jpg

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孟加拉国达卡国际会议中心外墙上由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基本几何形所组成的洞口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145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157_调整大小.jpg

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的楼梯间中的正三角形采光板和展厅的交错梁结构等等。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209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221_调整大小.jpg

康的建筑作品中之所以都具有很强烈的秩序感与形式感,体现出一种古典而沉静的美,这与他将这些固定的“元语言”的重复运用是分不开的。

路易斯·康认为建筑的形式,是一种永恒且不变的事物,某种真理蕴含其中。建筑师的职责则是寻找并抓住这种特定形式,“形式唤起功能”即为此理。在这里,形式被赋予了一种主动性而成为了建筑生成的诱因而并非结果,这与古希腊哲人对于完美几何形体的称赞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235_调整大小.jpg

3.2 空间形式

路易斯·康对古典精神的运用绝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对于形式意义的追求上,探究他对空间的组织手法同样有利于我们理解路易斯·康对古典文化的转译。

空间,在其看来并非是虚无缥缈之存在——事实上,我认为万事万物在康看来都是具有物质性,实体性甚至人性的,这可能与康对于现象背后的意义和特性深入的哲学思辨有关——乃是一种建筑物中存在着的实体。既然如此,就必须要涉及实体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即秩序。康追求的秩序,是一种对古典精神的礼赞,因此我们不妨选择最典型的两种秩序进行探讨。

1. 集中型空间

这在古典建筑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空间构图类型。它一般是由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大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空间构成。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谈到,空间(人为场所)的特性赋予与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以及场所精神的抽取及转化不无关系。

窄小深长的路径象征着流动,而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中物质的运动乃是时间的本质,因此可以将具有强烈引导性的空间理解为是具有时间特性的空间。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256_调整大小.jpg

反观集中式的空间,则往往以中心对称为主,统帅四方,没有缺憾。在这里,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运动的消解带来的是时间概念的消解,空间因此得以永恒。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310.jpg

孟加拉达卡国际会议中心,是路易斯·康运用集中型空间的一个典型代表。建筑主体由9座单独的大厦连成一个整体,其中8个外围建筑高110米,内部一个八角形建筑高155米。这9栋建筑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区,但又连成一体,成为一座完整的建筑。

主体部分中间的议会大厅统帅着周围的8栋大厦,形成最典型的富有集中型和向心型的空间。康在评论他的这个作品时说这种做法是从古罗马浴室获得的启迪。相类似的手法同样应用在著名的埃克斯特图书馆,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公共浴室等项目中。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324_调整大小.jpg

2. 轴线型空间

正如上文所述,这是一种注重运动与终点的空间组织方式。它隐含着过程和路线的概念,是由基本几何空间沿线性联系排列并沿轴线镜像而成,具有对称性和协调性。层层的深入使得人的心境随着空间的变化一同跌宕起伏。古罗马著名的三个帝国广场(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是这种轴线序列不断发展和加深以匹配纪念性和象征性的典型实例。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340_调整大小.jpg

在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同样的空间序列被运用于两座相互镜像的三层实验楼之间。以与左右两侧的矩形实体空间相似尺度的开放空间作为整个基地的中心,并用长条形水渠加强中轴对称的意向。

水渠的终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庭院空间是庄严和运动的,但是尽头却似乎是广阔或者说迷茫的,而人便只好止步不前,将那份建筑与大海相互衬托的纪念性定格于起点,浅尝辄止。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402_调整大小.jpg


04

秩序

我以为,秩序一词在康的眼里是有更博爱的含义的。

康不仅追求形式与空间上的秩序,同样也试图在功能与功能(这不仅仅指的是房间的功能,而是建筑物每个局部乃至构件的功能)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的秩序。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往往通过对功能之间进行明确划分从而来达到让彼此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和谐,即独立性与整体性的调和。康说:“建筑是单个房间的集结。”在这句话里,“单个”“集结”两个词语同等重要。

毫无疑问,这同样是一种古典思维,即便它更多是表现在古典建筑的形式上,甚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人的地景地貌与其世界观的联系。建筑的各部分都具备独立的人格与特性,而彼此的协调组合则是追求秩序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康将其称为“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

相比于密斯强调的,隐藏建筑的附属功能(通常置于半地下室)以获得完整的,可见的主体功能,康更在乎的是彼此之间的和谐,秩序从来不偏袒某一方,事物的存在即是秩序的论证,这从《秩序与形式》开篇的“Order is。”这个句式中便可看出。

犹太人社区中心浴室的项目中,路易斯·康将辅助功能置于每个屋顶单元的四角,辅助功能包括入口,卫生间,储藏室,消毒间,游泳监管室等,当然,还包括承重功能——四面的墙体只起围护作用,而四角填有辅助功能的柱子才是真正的承重结构。这样即保证了被服务功能,也就是屋顶之下的矩形空间的完整性。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427.jpg

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分隔,不仅体现在水平层次,还体现在垂直层次。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中,研究所内部的辅助空间与使用空间被放置在了不同的楼层,避免设备维修时的干扰。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448_调整大小.jpg

最为典型同时也是将此理念贯彻地最为踏实的便是路易斯·康的理查德医学研究楼项目。每个研究单元的辅助用房(包括设备间,楼梯间等)均被置于矩形的研究空间之外,在立面上形成了富有哥特意向的竖向构图。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彼此完整,同时又组成协调的模块单元。同理,单元彼此自成一体,但是组合成一整栋研究楼同样也不失其色。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509_调整大小.jpg

路易斯·康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用尊敬的心情面对建筑的每个部分的。“砖想成为拱券”并不是康与砖的对话,乃是康试图于世界中的秩序的沟通。


05

建构

秩序是个复杂而又多义的命题,当试图证明存在即秩序时,许多事物便无法逃脱这种说法。建构逻辑同样可以理解成建造的秩序,但是倘若如此,则会导致对局部理解困难的加深,因此在这便把路易斯·康的建构理念拿出来单独论述。

建构被认为是“富有诗意的建造”,这不仅让人想到海德格尔口中的定居乃是“富有诗意的生活”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525_调整大小.jpg

“诗意”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尊崇自然且尊崇本性的理想状态,无论本性的主体是人是物。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看来,“诗意”并非是描述一种个体的状态,而是描述多种个体的一种组合方式。就好比秩序不存在于个体之中,而是存在于复数个体之间。因此建构表述的便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中完美的对接与碰撞。

因此这同样涉及到边界与停止的问题,或者如上文所说的独立与完整的问题。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中谈到,边界不是事物的终止,而是事物存在的开始。这样的存在,能在康的建筑中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

理查德医学研究楼中,康将机电设备与空心梁结合成一体,这样看似简单的手法是对结构与设备管线两种不同范畴的建筑组成部分的尊重,相比于采用吊顶遮盖去两者的关系,这样的处理手法无疑使得它们更加富有尊严。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542_调整大小.jpg

空心结构的理念并非首创于理查德医学研究楼,早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的扩建工程中即有表现,即在正交处理的网架与楼板中布置设备线路的方式。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554_调整大小.jpg

金贝尔美术馆里,同样在拱脚的下挂梁里布置了管线。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脉相承的手法看成是萨尔科生物研究所设备层概念的源头,在这里,“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理念与“建构逻辑”由“秩序”这座桥连接了起来。

同样我们不能忽略路易斯·康惯用的对于建筑角部的处理方式。在理查德医学研究楼和埃克斯特图书馆中,拐角处的墙体被有意断开,不谈其对内部空间采光的影响,而从建构逻辑出发,这样的做法实则隐喻表皮内部的主体性结构,暗示角部无柱和墙体的非承重性。楼板因而在角落是悬挑的,而悬挑楼板四周的厚度因挠曲应力的减少逐渐变薄,同样也符合建构的秩序。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614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630.jpg

因此我们得以明白康对待边界的看法,边界正是为了赋予个体的完整性,揭露事物的意义而存在的,正如死亡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一样。康对待细部构造的处理方式同样揭示了他的建构思想。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的扩建工程中,他十分注重对地面材质的考究以至于对于砌块之间的大小,组合方式都要进行重新设计,以突出混凝土砌块的肌理。

金贝尔美术馆中,更是用铅对混凝土之间的接缝进行着重处理,以突出接缝效果。在这里,结构构件之间的节点,成为了建筑的本体装饰。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647_调整大小.jpg


06

森佩尔谈到建筑四要素的时候提到火炉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其与舒尔兹谈到的场所精进行联系。

脱离现代主义的空间观以后,空间很明显便不是一个均质匀称的存在。空间应当具有它的特性,或者说灵魂,这是升华成场所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应当与人能够在多种途径进行沟通,相互感知,从而达到场所与人的合一。

场所特性的塑造方式有多种(根据梅洛庞蒂的说法,人的五官知觉乃至通觉都是建筑可以发起与人沟通的渠道)而路易斯·康则偏爱(或者说擅长)用光线来俘获人心。

埃西里克住宅理查德医学研究楼中,我们能看到路易斯·康惯用的“T”形窗,其形式来源于对于采光和通风的两者不同需求的独立满足,即采光的窗扇为了保证视野的开阔而丢弃了开合功能,通风的窗则最大限度压缩面积,只留通风之用。在对于窗户的设计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井井有条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划分,各有特性但是彼此协调。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702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717_调整大小.jpg

采光井的使用,是康的另外一个特色。在孟加拉达卡国际会议中心中,光线先是贯彻到议会大厦八个角部的采光井,再由采光井向四周发出漫反射光,从而营造一种柔和细腻的光环境。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733_调整大小.jpg

路易斯·康认为过于强烈的光线会使人感受到不安,因此在孟加拉达卡国际会议中心和萨尔科生物研究所的项目中,双层墙成为了调控光线的重要手段,两层墙壁之间便形成了光的容器空间,从而将经过漫反射和过滤的光线带入到第二层墙体之中。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746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802.jpg

路易斯·康说:“每一个空间都必须由它的结构和它的自然光线的特征来界定……”这使得建筑结构在光线营造的过程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光与结构不分彼此,两者互为因果。金贝尔美术馆的摆线拱,正是中央采光缝存在的理由,而内部柔和的宛如人工光源的光环境,也与弯曲的拱顶不无关系。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816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518155832_调整大小.jpg


07

潦草收尾

路易斯·康被人们称呼为“建筑诗哲”,他似乎弥补了现代主义在感性与精神感受方面的缺失,用自己的语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现代主义曾经祈望的现代性中的永恒。当然他的作品受人广为重视则与社会审美与需求的变迁不无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康依然是一位逆版本而行的勇士,这与菲利普·约翰逊这样的聪明建筑师比起来确实“诗意”了许多。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诗人亦或是哲学家,甚至建筑师这样的称呼也都无法完全概括康的建筑活动和思考。

建筑,在我看,不过只是路易斯·康追寻秩序和法则的途径罢了


参考文献:

[1]弗兰姆普敦. 建构文化研究

[2] 诺伯舒茨.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3] 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论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

[4]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3] 叶蔚冬,龙玲. 路易斯·康的几何学

[4] 廖跃春.路易斯· 康建筑中的光环境研究

[5] 刘琦.曹亚楠.卢乾. 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基于采光的路易斯·康作品解析

[6] 冯骥千,胡璇. “建筑诗哲”路易斯·康作品中的类型学思想探析

图片来源:www.baidu.com

部分文字来源知乎©一只建筑精


qrcode_for_gh_f2e7ad6b0ba0_344_调整大小.jpg

一只建筑精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5/47478.html/feed 0
伤疤猛男路易斯·康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2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23.html#comments Fri, 06 Jul 2018 13:47:40 +0000 文/编辑  by  老鹅(中国美院大二)

当关于建筑的现代性探索浪潮勃然汹涌时,Adolf Loos大谈装饰与罪恶,分离学派Secession追寻自然装饰形式,未来主义献上机械礼赞,包豪斯结合艺术与工艺,似乎Form follows Function注定是既成事实,古典建筑成了大家批斗的对象,但偏偏有一位逆行者大肆宣扬古典之美:

Form evokes Function

他就是

偏执自大伤疤猛男

路易斯·康

大器晚成、难能可贵的大师!

康的建筑在统合了纪念性sublime、空间秩序hierarchy、结构理性主义这三者之后,最终成就了感动人心的poetic。他是一位建筑哲学家,超越了建筑的简单形态(form),将建筑提升到可被论述可想象的状态,在《光明与静谧》中记录了自己文字与建筑思考之间的关系。

PART.1 在形式上影响康的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古典建筑的纪念性Sublime

古典建筑寻求的纪念性(sublime)对抗着装饰美感beauty。装饰的美感指视觉上的美感,而Sublime则是感知上的雄伟壮美,无关“个人审美趣味”。

Etienne-Louis Boullée牛顿纪念堂

纯粹几何、巨大量体

Boullée的牛顿纪念堂已经有离开古典建筑具象装饰(beauty)的特质,没有复杂的雕花样式,只有纯粹的几何。同理,康的作品在形式上并没有多少美感,但在空间感知上一直都在追寻美感,寻建筑中寰宇性的量体;追寻建筑中感知最强烈但物质性最弱的光线。

这两点与牛顿纪念堂不谋而合:纪念堂的巨大量体使人感到渺小(可贴近屏幕感受);此外纪念堂内部的“日与夜”和正常外界相互颠倒——因开窗只是复数个小洞,白天看到满天星辰,晚上则开灯则是一片光明。

这一点令人联想到柯布西耶的

圣皮埃尔教堂

关键词二:空间结构system

从被后人对此作了许多的反转新古典主义的经典案例开始。

柏林旧博物馆(Altes Museum)

柯布西耶

昌迪加尔议会大楼

詹姆斯·斯特林

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

…………

案子数不胜数

其中

柯布:反转对称轴,平面自由; 偏转圆的轴线,空间流动

密斯:维持空间主轴关系,墙换成玻璃,只留下钢柱,营造透明轻盈eg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Chapel of Saint Savior IIT)

而路易斯康:不像其他人那样反对称,而是选择不改变平面与厚实硬墙的状态,仍旧寻找空间秩序层级。听起来有些古板?实际上康改变空间的是结构机能、设备、功能,由此重新展现古典的美,因而当我们想要了解康的时候,我们必须去了解康在建筑中的对于功能(use)的安排。

关键词三:结构理性主义

高迪的结构理性主义在某些方面类似人体结构,在显示出清晰骨架的前提下往外包了各式各样的皮,以显示出有机性。外部有机,内部的骨架返回哥特式。

而康的结构理性主义来自维奥莱·勒·杜克(Eugene-Emmanuel Viollet-le-Duc)。即只考虑材料本身的结构性。对材料清晰、完整、外显式的运用,而非对细节、手工艺的大量使用,这也是去装饰化的体现。安藤忠雄对RC的使用也同理,只关注意混凝土本身的触感、浇筑时出风口的位置、不同光线下混凝土的不同颜色不同表情

PART.2 影响康的美学思想:

诚然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康传承了巴黎美院的古典主义设计原则,其设计风格被称“为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而古典主义受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公元1225—1274)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阿奎那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三要素:

第一:事物的完整或完美

第二:适当的比例或和谐

第三:明晰,具有鲜艳色彩的事物

康的作品向来比较“完整”、“保守”,未改变古典建筑平面因此也永有“比例”、“和谐”。而最后一点“明晰”在康的作品中则以光来体现。

鲜明,不仅仅是物体外表的一种悦目,也是精神上的光辉。

PART.3 路易斯康案例浅析:

案例1: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

1.简单几何形体:   

保持古典建筑hierarchy,主空间到次空间到再次,秩序严格清晰。用作实验室的5个正方形简洁明了,内部空间无支撑柱。中间回填了实心黄金比方形以支持实验室运作。

2.空间系统:

相较于古典建筑,更在意空间机能。为了保证supporting system 完整,将辅空间自成一格塞进高柱,建构于方形实验室周边,不开窗。 

3.柱子的结构运用:

追求结构清晰,水平面清透。康没有选择现代建筑“透明性”,而是在结构上用8根大柱,露出建筑四个边角,使之丧失结构性,确保内部的“空”。 

垂直柱+水平梁

內填砖 转角用玻璃处理虚化

简单直接

材料与结构的清晰性

建筑入口在一个转角

不做斜撑

因而建筑的梁就成了

外挂的高梁+空梁+薄板

转角的力从薄梁传递到粗梁再到柱子,底部加上十字撑开空间

康的结构美学

感天动地

一个转角处

显然转角材料不承重

由厚梁转到薄梁,交接处变得很细

中间填充玻璃 百叶 砖头

能够感到砖头的温暖

玻璃和百叶的机能

泪流满面

案例2:埃希里克住宅

作者手绘平面图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理论:建筑体是由主次空间构成的统一体。主空间指是“被服务空间”,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辅空间则指“服务空间”,是一些廊道、楼梯间、卫生间等服务主要空间的小空间。

虽然在建筑史上关于功能分区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康却是第一个将它明确提出并以此作出精妙设计的人。康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在1957-61的费城宾州大学医学研究实验中心(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

住宅平面简洁

1.形体的完整统一:

门洞进深,嵌入到墙壁的内凹处;窗户非寻常窗户的形状,是整面的落地窗

2.神秘的光-开窗技巧:

正立面用巨大固定玻璃,正对前方小公园,借景。承载它的木制框架往内进深50厘米,保证光照充足的前提下既使得立面形成丰富的阴影韵律,又能自由调节两侧的通风窗来改变住宅对于自然光线的接受程度,建筑表情变得丰富。

背立面用一整面的大书架,顶部开高窗,光线能由康的引导缓慢有序地浸润室内空间,营造“神秘性”。

南侧面和东北立面的窗户是在墙上打的洞,为了避免眩光,此处特意增加了墙体厚度。

3.其他细节:

亲切的围栏

作者手绘平面图

二楼躺在床上能直接看到火炉的光

整个住宅的T字元素

细窗户,起居室书架,门廊开口部位T形钢架

案例3:埃克赛特图书馆

实际上是三种prototype共同演绎

万神殿+迷宫+修道院

其空间层级

仍旧与Schinkel的古典空间秩序很相似。可以分为五个层级:中央通高空间——周围走道——书架空间——走道——最外围正反T字型空间

其结构清晰:

中央通高用四根大柱子45°撑出大跨距,第二层用八道墙体承重,第三层厚重外表皮,墙角消失变成玻璃——这是由四道墙夹起来的建筑物,不是一个盒子(box)。

从剖面看,最高层四根大柱子支撑,往下是二层高度为单位的空间,再往下是第二层,主空间。其中尺度对比悬殊。

对于其prototype的论述:

(万神殿)

进入一个教堂 先是很低的入口

爬上不知道多少级台阶

然后看到巨大的空间和光

人被万神包围

(迷宫)

在知识的迷宫里游荡

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

(修道院)

人要在有阳光的地方与知识对话

从万神殿到修道院

尺度从七八层楼到仅仅一人大小

这是康对于图书馆的论述

poetic

案例4:孟加拉国议会大厦

将神圣空间放在最中心

剩余空间环绕四周

整体处于自然的静谧之中

康关于教堂本质的论述:

“有一座圣殿,而圣殿是为那些想跪下膜拜的人而建造的。环绕着圣殿的是一圈回廊,不确定想进入教堂的人,可以在这个回廊上停留。回廊外是院子,给那些想感受教堂存在的人走动。院子四周有一堵墙。那些从墙边走过的人可 以只是对教堂眨眨眼。”

孟加拉国议会大厦是他实践的结果。也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他给了那里的人民经久不息的爱,他是个博爱之人。因为他给的爱过于宏大,所以有时候会无力顾及周围的事物。

1947年,康开了自己的公司,但是仍未找到自己的方向。那是新现代建筑的时代。1951年,他收到在罗马的美国建筑师学院的邀请去做驻校建筑师,并游历了古老的国度,在那里看到的东西,改变了他的一生。

永恒

不朽

将古代遗迹融合进现代建筑

对于康来说,故事的开始是在1954年,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公共浴室,在新泽西州,那是他第一个能够完全贯彻自己古典建筑思想的作品。

世人因为理查德森医学中心发现了他

而他却通过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公共浴室发现了自己

康是用诗意的想象来阐述类型学

“图书馆:知识的教堂”

“学校:在一棵大树下老师和学生聊天对话”

康绝不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未曾期望的存在

这是一种艰难的思考方式

第一流的老师

从来不被其他人理解

当睡倒在他课上的大片学生终于理解他的时候

已经去十年

参考文献:

2008 托马斯阿奎 那的美学思想 张志庆 

光明与静谧

西方建筑史

龚书章老师建筑赋比兴课程


感谢 建筑抄绘笔记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qrcode.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23.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