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皮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at, 09 Nov 2024 15:14:5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山海之界”- 象山饭桶营地山水闸改造 / MARS星球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11/5395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11/53952.html#comments Wed, 06 Nov 2024 03:18:10 +0000 一场关于山海的构想实验

△项目概览

我必须再去看看大海,

去看那寂寥的大海与长天,

在雾雨弥漫时启航,在曙色一线间破晓。- 约翰·梅斯菲尔德

△建筑屹立于水边

东海之滨,宁波象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碧波万顷的东海,波光粼粼,岛屿星罗棋布,如同散落在海面上的珍珠,与连绵起伏的山峦相映成趣。

△水闸与远山的呼应

△建筑与周边生态

△建筑与周边生态

项目所在的区域被称作“饭桶山”,凭借诙谐有趣的地名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为一个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户外生活方式目的地。

△建筑远眺

△回应环境适应性的建筑实践

△改造前

MARS主持设计的宁波象山水闸改造项目位于涂茨镇道人山南侧。水闸向内隔出围涂海塘,向外可远眺乱礁洋的壮丽景色。

△改造后周边打卡的游客

△建筑与周边的生态互动

△建筑与周边的生态互动

在城市的脉络中,水闸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履行着它的职责,往往被忽视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然而,新的水闸改造形象,旨在唤醒这份沉默,激发人们对人与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思考。

△建筑与海平面遥遥相望

△水闸与海滩

我们的设计灵感源自于远处山水相连的壮丽画卷,经过精心的改造,水闸的形态焕然一新。新的立面设计,如同连绵起伏的山峦,与自然景观无缝衔接,成为山脉的延续。全新的立面造型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节奏感,也在空间上与远处的山脉相呼应,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在建筑上的再现。

△建筑向山脉延伸

△水库望向水闸

考虑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宏伟的体量,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来回应水闸的立面改造:一方面,致力于满足水闸在的功能需求——作为交通的连接点和水资源调控的关键设施;另一方面,着眼于水闸的所处环境,与山水对话,并发掘其作为空间标志性和公共性的潜力。

△建筑的轮廓呼应山峦的形态

△夕阳下远眺水闸

△鸟瞰掠影

我们的设计强调了建筑边界的清晰与表皮的透明,旨在创造一种既独立又融合的空间体验: 坚固的边界赋予建筑以力量和安全感,而透明的表皮则让空间与周围环境相互渗透,成为广阔自然的一部分。

△桥面近景

△“山”与云的呼应

水闸的另一个记忆点,在于其表皮的模糊化效果,这种虚焦感与象山淳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金属网的半透明特性,释放出沉静稳定的情绪,让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观相互渗透,既保持了建筑的独立性、统一性和抗风性,又与自然景观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话。

△山海之界

△水上的建筑

△建筑顶部回应山的形态

△融于山水之间

在这里,水闸成为了一座与山川湖海共栖的“山海之界”。水闸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基础设施,还是链接自然与文化的桥梁。通过改造,水闸将成为一座能够引发深思和对话的在地的公共空间,它邀请每一位过客,去思考我们与这片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去感受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宁静。

△水闸的建设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中

△在地活力

△在地生态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山海之界”- 象山饭桶营地山水闸改造

设计单位:MARS星球建筑

设计时间:2023.02-2023.09

竣工时间:2024.05

项目位置:浙江,宁波,象山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主创设计师:马宁

设计团队:于皓臣,刘世宇,王天琦,张晨

幕墙设计:刘明伟

灯光设计:寻光设计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11/53952.html/feed 0
Preston 平交道拆除项目 / Wood Marsh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8.html#comments Mon, 20 May 2024 09:36:46 +0000

贝尔站和普雷斯顿站是维多利亚州平交道拆除项目的一部分。这些车站是梅尔达线铁路整体重建的两个关键部分,消除了4个平交道,并提供了相当于3个墨尔本板球场的休闲社区空间。与Tract Consultants合作开发,这片位于高架铁路下方的绿地配备了改善的设施和连接设施,包括景观美化、聚集空间和共享路径。

贝尔站的立面参考了周围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住房。 Darebin市的屋顶景观被抽象成了一个三维图案,形成了混凝土立面。 倾斜的图案使立面生动起来,其中包括能够将有色光线过滤到双层高的站厅空间的多彩玻璃窗户。 这些颜色取自照亮邻近的Darebin艺术与娱乐中心的色调,减少了站厅内人工光线的需求。 贝尔站的开发包括设计一个可作为洪水蓄水池的公共露天剧场。 与Darebin艺术与娱乐中心毗邻的这个双重用途的空间使现有的社区资产得以延伸到车站开发项目中。

普雷斯顿站的设计反映了邻近的普雷斯顿市场的影响。立面被设计成一系列黑色垂直褶皱,类似于市场摊贩使用的条形码。这些褶皱填充了从普雷斯顿市场的农产品中提取的鲜艳颜色,以将市场的活力延伸到车站内部。这种活力随后延伸到了车站的内部;覆盖物延伸到了站厅内,窗户将有色光线过滤到这个空间中。此外,普雷斯顿站的设计也考虑到了未来普雷斯顿市场的发展需求。

在整个项目中,色彩和形式被用作营造场所的工具。梅尔达线被赋予了淡紫色的标识。因此,粉红色和淡紫色的支柱和特色照明被用作市政标志。作为建筑环境中不自然出现的颜色,这些标识物增强了车站的显著性。两个车站立面的图案、有色覆盖元素和照明使建筑物能够成为营造场所的机制,并将铁路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来庆祝。两个车站的设计都提倡环境意识,体现在车站的可持续性认证中,包括符合铁路项目的最高ISC和6星绿色建筑要求。

该项目以城市设计和市政区域为特色,包括绿色空间和原生种植场地,以促进和充当生态网络。车站周围和内部设施的增加提升了用户活动和活跃度。这种活跃性通过增加网络周围的被动监视来保证安全。用于公共设施的这些空间还提供了更方便地进入之前被铁路走廊阻挡的街道的流线。贝尔站和普雷斯顿站都纳入了土著设计倡议,以创造有意义和包容的空间。这些包括各种景观和城市设计元素,例如周围景观中的聊天圈空间以及两个车站的土著设计元素,如高架铁路屏幕图案和电梯图案。该项目促进了文化学习的机会,并作为一个功能性的社区空间。

两个车站的规划都仔细考虑了项目,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运作。例如,贝尔站的规划考虑到了建筑的四个角落的功能,使得宽敞的站厅保持不受限制。此外,普雷斯顿站的楼梯允许站台两端上下车,将乘客平均分布在站台和列车上。作为到达和离开的市政场所,该项目将当地社区与更大的墨尔本区域联系起来。通过这样,它提供了安全和公平的通行权。该项目展示了如何重新构想交通基础设施以振兴周边地区。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Wood Marsh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Peter Bennetts

Lead Architects: Wood Marsh

地点: 澳大利亚,普勒斯顿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8.html/feed 0
陶俑工作室 / Tropical Space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48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488.html#comments Mon, 13 May 2024 02:53:12 +0000

陶俑工作室是一个由砖墙构成的复合空间:两面长长的折叠墙和一面环绕原砖窑的圆形墙–这种建筑存在了二十多年,一直保存至今,是新工作室的核心。

工匠们的日常活动从以前的作坊开始就作为一种习惯保留了下来。新的建筑是后来才出现的,是在观察光线、风向、脚步、坐姿、行走方式以及如何转身寻找合适的光源来制作雕塑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这些活动都被浓缩并安排在基本的几何空间中。

两堵 5.4 米高的砖墙将活动区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

- 游客体验区位于外侧,沿着长长的砖墙。这个空间通过一条室外通道与兵马俑工作室相连。在这里,人们可以尝试“触摸粘土”,制作自己的纪念品,聆听手工艺人讲述的故事。

- 工匠们的日常工作区位于河岸一侧,沿着折叠墙。夯土地面–一种用于建造和修整越南传统地面的技术,与空心砖墙一起用于创造自然湿度,从而在外部环境和工作空间之间建立联系。

- 在这两个区域之间,有一条长廊和主窑空间。砖渣、不合格产品和烧制过程后的残留物被打碎并重新利用,作为一种特殊的饰面材料覆盖在庭院表面。在这里,人们每走一步都能听到陶土的声音。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感受整个作坊群中陶土存在的第一步,但也可以说是全面了解产品制作过程的最后一步: 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精心制作的作品,但地面上还有一些尚未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装饰雕像碎片。

砖墙提供遮阳和直接气流,一排低矮的窗户限制了阳光照射的角度。这些墙壁不仅用来划分空间,还将空间与整个建筑连接起来。人们坐下后,透过砖墙上与视线水平的低矮开口,可以将视线延伸到陶制车间的不同角落。这种联系甚至超越了项目的范围,延伸到周围的景观、花园、陶土工作室和河边的竹丛。

圆形墙壁将旧窑洞环抱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街区,并与平墙整齐地结合在一起。在窑内,建筑空间为突出以前从未全面展示过的活动提供了机会。建筑可以讲述一批陶土的完成过程,从第一步开始,如将陶土作品搬入窑内,添加木柴和木炭,看到窑炉运行时从天窗逸出的白烟,以及最终产品的形成。

建筑成为车间日常活动和周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夹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爆炸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Tropical Space

面积: 682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 Trieu Chien

工程师: Bach Ngoc Hoang

地点: 越南,Thành phố Hội An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488.html/feed 0
云朵体育中心 / MAD马岩松石家庄新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1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10.html#comments Sun, 14 Apr 2024 08:38:23 +0000

MAD建筑事务所设计发布石家庄云朵体育中心设计方案。

石家庄,一座因20世纪初铁路修建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于2018年开始对位于老城中心的中央商务区(CBD)进行原址重新规划及开发建设。包括火车站在内的一系列见证石家庄城市发展及精神的老建筑得以保留,加之新规划及建筑,石家庄CBD将成为立体展现石家庄历史及气质的城市客厅。

项目位于CBD北部的中央公园内,占地约6,000平方米,包含健身房、室内网球场、室外球场及配套商业空间。由于基地周边均为住宅、办公、商业、餐饮等业态,因此中央公园便成了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绿洲。

MAD希望位于公园中的体育中心,不仅为人们提供锻炼的场所,也能成为公园的延伸:建筑外侧包裹着半透明膜材,变成可反射周边环境的轻盈“云朵”;室外球场、缓坡绿地等对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被巧妙地布局在建筑四周,与公园立体串联。

为解决片区地下通风问题的数座冷却塔,造成了近5,200立方米的地面遮挡空间。MAD的设计巧妙地将冷却塔抬升至二层,环绕冷却塔设计了空中活动层。一层屋顶从四个方向延伸至公园界面并局部覆以绿植,与城市自然相接,形成立体的绿洲。

建筑二三层的外表皮采用了带有金属质感涂层的ETFE膜材。通过膜材对周边环境的反射,建筑体量大幅消隐,也解决了冷却塔导致的视觉障碍。城市环境与市民活动呈现于建筑立面之上,体育中心变成了城市生活展示界面。

建筑毗邻中央公园的一侧设置了半室外楼梯。即便是不使用体育功能的市民,也能穿过楼梯沿途的休息吧台,登高到达三层观景台望远。

顶部的健身房采用360°环绕的全透明玻璃幕墙。室内健身的市民可一边锻炼,一边享受眼前的城市景色。

室内网球场与地下商业街和地铁相连通,其通透明亮的玻璃幕墙引入自然光。

围绕建筑的绿坡与二层平台成为建筑与城市的缓冲。环形跑步道将建筑与中央公园串联为一个整体,同时与室外球场、阶梯小广场、顶层观景台等共同组成立体、错落的室外运动、休息和放松的空间。

石家庄云朵体育中心已于2024年3月破土动工,预计2025年完工。


 项目信息 

类型:体育中心

占地面积:约6,0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5,217 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2,299 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2,918 平方米

主持合伙人: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

主持副合伙人:李健

设计团队:郭璇、潘思熠、苗方奕、赖含章、邓伟、乔宣通、王菲、王磊、李存浩

业主:石家庄市中央商务区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MAD建筑事务所

甲级设计院: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MAD建筑事务所、香港意汇商业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顾问:SWA Group

幕墙顾问:英海特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灯光顾问: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10.html/feed 0
云艺术中心 / 林琮然新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92.html#comments Tue, 05 Mar 2024 09:22:09 +0000

八卦中的每一卦都是一种可能性,一种事件的可能,一种存在的可能,风水轮流转所赋予的想像,是一种如浮云般的建築。 建筑模型

概况

云艺术中心,坐落于嘉兴百步开发区核心区域,云馆艺术中心未来将开放给公众使用形成集合产业文化、设计交流和艺术策展的创意中心。在中国设计产业艺术中心,如何有效利用工业土地,延续当地文眿,建立起,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聚落

设计理念延续整体园区规划理念,将传统江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转换为南北贯穿的动线系统,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连接,在园区北面生产基地,释放出地面层的机能使用,在二层建构出一种开放且连续的游园动线。打破常规方正的工业厂区建筑表面,在园区南侧末端的路径端点,构成了艺术核心,一座南北贯穿、回转上升的天桥化身成的“八面体”,连结七家国际建筑事務所协力完成新的设计聚落,未来汇聚公众力量形成了一股能量场域。

设计聚落由林琮然(中国台灣)协同七家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包括:里伯斯金(美国),娜德塔·塔格利亚布(西班牙),藤本壮介(日本),亚历杭德罗.札拉波罗(西班牙),承孝相(韩国),武重义(越南)郭锡恩和胡如珊(中国上海)等9位国际著名的建筑师共同打造。

八卦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 万有,万事,万物”皆莫能跳脱出纲纪群伦,故而,八卦有通彻天地之能,可谓之—大道之源。大道释然,莫言始终,周而复始,万象包罗八卦的精神也符合企业发展的精神。    

云馆艺术中心深受中国传统八卦哲学的影响,八卦象征阴阳平衡、生命循环以及万物变化无穷的规律。建筑本身的原型设计参照了八卦亭的概念,既保留了公共使用的传统属性,又展现出开放式的标志性,旨在连接全球设计能量,促进多元创新的发生。

转山

云馆建筑将人行动线相连交会于此,形成逐级退让的曲折坡道,建築的表面由人的行動構成,以打破現代建築单调与僵硬的方形,讓逐步往上的路径构成了建筑的面貌,藉由不断转动而上,形成峰回路轉,也是移步景異,。三层平台在不同面向,各自保有打开的区域,供人門自由进入展廳内,漫步走上偌大的屋顶花园,在此处可一览整个园区,最通过顶端的开口进入内部。人们顺着如同漩涡的造型柱体逐层往下,分别到达不同的樓層,内部佈局逻辑,中央为垂直交通,四面八方的环形流线可抵达不同的功能,包含报告厅、党建展厅、企业博物馆、多功能艺术中心、设计师工作室..等,人们可以沉浸到不同空间中,自由漫游、逛 展,体验场景中的自在与独特性。

工料

建筑整体外观为转动的金属表皮,是由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铝板,预制切割弯折并自主施工,体现中国制造精工细做的文化。每一片折面上有着连续不断凹折线,形成的光影变化体现出灵动的艺术感受。户外花钢岩地面构成往上盘旋的通道,地面与外墙两者间形成缝隙,可以由外部引入漫射的光线,与建筑内部相连,创造展厅舒适参观体验。

中央主中庭,由中空的玻璃结构体由外而内贯穿, 表面上可供开合的玻璃窗兼具着通风与采光的功能。黑色旋转钢板楼梯以中央结构体支撑,连接一至三层楼面,每个楼面延续八卦的形态,切分成一层层的切面迎向天空。天光顺阶洒下充满整个中庭,时刻透露出的光影变化, 映射着下方的黑白拼花的水磨石、白墙与木阶梯,共同打造极具仪式感的天地剧场,外部刚硬的形象与内部温暖的光线,演绎着刚柔并济的东方建筑,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这座不断旋转的云馆仿佛是在江南土地上的一个八卦漩涡,强而有力的改变了整个开发区,机械且单调的气氛。充满人性尺度的户外天桥引领人们通往建筑,讓人们与周围的环境,建立更友善的关系。


项目图纸

云馆一层平面图 Cloud Pavilion 1st Floor Plan.jpg

△一层平面图

△夹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北立面图

△东立面图

△南立面图

△西立面图

云馆剖面图A-A Cloud Pavilion Section A-A.jpg

△剖面图

△剖面图

△友邦立面图

△友邦展览馆立面展开

△友邦标准节点

△展馆幕墙节点图

△幕墙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友邦云艺术中心      

项目所在地:浙江省嘉兴百步开发区

建筑室内设计单位:阔合CROX

设计团队:林琮然、陈冠宇 、Saunaam Yip、Darcy、周天野、朱珈仪、杨维玲、林森、Yusi、

李本涛、杨维玲、万若珈、顾博闻、段美晨、莫抒琳 、周晨媛 、朱飔晗、黄培耿、陈灿

业主单位:友邦集成吊顶有限公司

设计周期:2014-2019/ 8月

完成时间:2024/2月

建筑面积:10300㎡

施工图设计合作单位:温州设计院

幕墙设计单位:旭密林幕墙技术公司

桥梁设计单位:浙江恒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Dark Light lighting Design

建筑材料:铝板, 玻璃,水磨石子,木板地面

摄影:胡艺怀

影像:孫中川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92.html/feed 0
微生物化学实验室 / PENELAS ARCHITECT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8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84.html#comments Sun, 03 Mar 2024 11:51:19 +0000

后工业美学:建筑内设有微生物和化学分析实验室等高度复杂的功能设施。这就要求其在最终使用时具有极高的效率,并与超先进的形象相匹配,同时还要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该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后工业美学特征。

城市活化剂:它通过穿孔外墙重新激活周围强大的工业景观,过滤环境并创造出自己的内部景观。超技术面孔:其外部体量的设计以高速列车的超级技术为基础,同时也借鉴了塞维利亚大使馆穹顶大厅和塞维利亚阿尔卡萨雷斯宫过渡空间的三角形几何结构。这是技术与传统的对话,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的联系。

生物气候活性表皮:该建筑采用双层外墙,由内部玻璃围护结构和外部超级穿孔铝围护结构组成,通过参数化计算系统生成。烟囱效应产生于两者之间,并根据不同的朝向而有所区别:朝北有大穿孔;朝西不透明,有小穿孔;朝东可通过可变穿孔接收早晨的阳光,而朝南(大楼设施所在位置)则几乎是封闭的。几何形状可变的外表皮:外表皮的穿孔具有可变的几何形状,可筛分和漫射光线,营造出更加私密的内部空间。内部玻璃表皮具有功能性几何形状,将实验室包裹其中。

功能层:内部空间层层重叠,通过不同空间和体量的延伸和叠加,产生了高度的空间复杂性。因此,这座建筑暗示着对现有环境的推进。楼梯雕塑:这种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中央的大型楼梯雕塑上,它组织了整个建筑,天顶的光线从天窗洒落下来。

超级透明:室内的阳光通过天窗,穿过透明的玻璃平面,经光影处理后照射进来。美丽、反光和神秘的空间跃然而出,为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最佳条件。

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在庭院的空隙处设置坡道桥,使地面层与街道相比高出一截,实现了无障碍通行。失重和轻盈:建筑拔地而起,给人以失重的感觉。它是悬浮式的,有一个大悬臂,漂浮在空中,并留出一个阈值区域,让天空和景观透过这个阈值,许多阿拉伯建筑都是这样做的。


上层建筑:这是一座高度复杂的建筑,由钢筋混凝土和钢材制成,跨度大,空间开阔,是实验室运作所必需的。它暴露在外立面的下部,因此被配置为网格板,在网格板中,复合材料、双面铝和穿孔材料的外部参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材料之间的干净接触和完成。可回收材料:混凝土、钢材、玻璃和铝都是可回收材料,这种材料的组合增强了建筑理念的表达。空间共生: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其空间共生的概念,使居住者产生一种期待和神奇的静谧感。


项目图纸

△ 平面图

△ 剖面图

△ 立面图

△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PENELAS ARCHITECTS

摄影师:Imagen Subliminal (Miguel de Guzmán + Rocío Romero)

主创建筑师: José Luis Esteban Penelas, Director y Fundador

合作方: Yolanda Hernández Lorente, María Esteban Casañas, Antonio Guijarro, Marina Rodríguez Sotoca, Kevin Román Cruz, Yakaterina Savina.

技术建筑师: Antonio Atienza Ramírez

业主方: Grupo Biomaster

Mep: BDEV Baroja, Estévez, del Valle, Arquitectos

施工方: BDEV Baroja, Estévez, del Valle, Arquitectos Empresas constructoras: ETOSA – ELVAL COLOUR – DARDO

地点: 西班牙,Alcalá de Guadaíra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84.html/feed 0
亚盛医药总部 / OLI Architecture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8.html#comments Thu, 22 Feb 2024 09:24:33 +0000

亚盛医药总部位于苏州,是一座占地14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及生产综合体,体现了这家年轻的港股上市制药公司的雄心壮志。亚盛医药以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为荣,开发出了前景广阔的新型抗癌药物,旨在改善那些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未来一代的生活质量。该园区采用了最尖端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代表了国际级的建设水平。

新园区开放、明亮、现代,面向公共和员工的七座建筑都设计独特,采用流畅的曲线形状,悬浮在面向新庆路的黑色花岗岩覆盖的倒影池的玻璃基座之上。其中,高达80米的研发及行政大楼,作为亚盛医药的新象征,坐落于场地的西南角繁忙交汇处,紧邻新庆路上的新地铁站。

项目设计灵感源自于化学公式中标注六个碳和氢分子平面键的苯环结构,每座建筑的外立面均经过精心设计。以苯环的六边形为基础形态,通过参数化手法巧妙地围绕着七种不同的建筑体量进行折叠键合。这些立面采用自适应BIM家族进行参数化建模,并使用超高强度混凝土面板和阳极氧化铝节点与挤压件进行数字化制造,实现了视觉透明度与隐私保护的最佳平衡,展现了独特的立面设计风格。

结合了最新的高科技研究实验室和先进的制造设施,沐浴着从半透明屋顶过滤下来的柔和自然光,这些建筑在60,870平方米的场地上巧妙布局,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园区,展现了亚盛医药充满希望的未来新形象。


 项目信息 

建筑师: OLI Architecture

面积: 146842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Zonghai Shen, Xiaobin Lv

主创建筑师: Hiroshi Okamoto, AIA, LEED A.P. Design Partner

设计团队: Dongshin Lee R.A.、Marcus Colonna AIA、Maher Tarakjian R.A.、Hector Arenas、Michael Yin、Sanghoon Seo、Xiaoyu Wang、Alara Akiltopu、Amanda Chin

当地设计院: 北京清水爱派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总承包商: Nantong Wuji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幕墙顾问: Shenzhen OEC Facade Technology Co., Ltd.

项目管理: QNP

业主方: Guoning Zhang

地点: 苏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8.html/feed 0
414 个拱顶,‘蓝色之门’住宅 / PietriArchitecte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7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72.html#comments Wed, 17 Jan 2024 13:14:48 +0000

蓝色之门(Porte Bleue)位于欧洲地中海区(Euroméditerranée),内设四星级旅游住宅和住宅单元。蓝色之门自 2016 年至 2017 年由 PietriArchitectes 负责设计,该项目是港口、道路和城市之间真正的连接点,体现了马赛的门户之一。在这座 53 米高的建筑中,有两个实体组成。- 第一个是四星级旅游住宅,位于底层 11 层,共有 250 个单元,装饰考究,同时还设有室内游泳池、餐厅和接待区,是一个专门的休闲空间。- 第二个项目位于最后 7 层,由 68 个住房单元组成,总建筑面积为 4 891 平方米。

拱顶必须符合严格的规格要求,并选择在马赛附近的一个小镇就地取材、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混凝土。这种混凝土装饰赋予塔楼一种特殊的树状设计,这种设计已成为作品的标志和真正的特色。圆形的拱顶柔和而独特地勾勒出景观。拱顶深 90 厘米,在保护居民免受风吹日晒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蓝色之门 La Porte Bleue 有 50%的玻璃面积和可开启的窗户,带来非凡的生活品质。PietriArchitectes 和 Atelier Masse 设计了该项目的标志性外墙。414 个拱顶由各种 90 厘米厚的 Y 形模块组成,并与浇铸的梁和板相连,从而构成了项目的支撑元素。拱顶的场外制造始于地中海预制公司(Méditerranée Préfabrication)的车间。建筑师对混凝土的质量和颜色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找到一种既耐用、耐磨,又美观的材料是一项挑战。

蓝色之门完全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与让·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的马赛游览区(Tour La Marseillaise)一样,它也与“Thassalia”装置相连,该装置可利用海洋地热能为建筑供暖和空调,是清洁能源方面最先进的工艺。Jean-Baptiste Pietri 提出的建筑设计理念反映了马赛的传统:浪漫理性主义。

蓝色大门的设计借鉴了众多参考资料,有时非常清晰,如罗马意大利文明宫的拱顶,以及 Pietri Architectes 修复的马赛少校宫的拱顶。其他灵感则来自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如阿马尔菲海岸。建筑外墙捕捉到了马赛特有的光线,混凝土根据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发出不同的光亮。拱顶的白色是 PietriArchitectes 真正的标志,是对地中海和石灰石颜色的一种借鉴。该公司的许多项目都采用了白色,如 Bains de Mer Chauds 项目,其颜色极具海滨风情和环境特色。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细部结构示意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PietriArchitectes

面积: 13000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Lisa Ricciotti, Luc Boegly, Pierre Louis Leclercq

厂家:  Schüco, BUGAL, CLAREO, JACOB DELAFON, Kone, MALERBA, NORD INOX, Saint-Gobain, Scrigno, VitrA

主创建筑师: Jean-Baptiste Pietri, Jérémy Louette, Marine de Chateauneuf, Zoé Reynaud

协作建筑师: Jérémy Louette, Zoé Reynaud, Marine de Chateauneuf

团队建筑师: Julie Mazière, Clémence Goix, Aurianne Bonnault

平面设计师: Marie Philippe

业主方: Constructa – Les Editeurs Urbains

技术工程师: BET Yves Garnier

结构工程师: Atelier Masse

地点: 法国,Marsella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72.html/feed 0
以书造新城:“不读书的人”才能拯救书店? / Wutopia Lab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60.html#comments Sun, 14 Jan 2024 09:14:04 +0000

“没有谁是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岛上书店》

△鸟瞰,黄浦区与浦东 © CreatAR Images

被网友称为“水晶宫”的上海书城在历经2年的关店装修后,于2023年10月28日以崭新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

△主立面夜景,福州路视角 © CreatAR Images

挑战

“忠实在艺术中就像在感情中一样难以捉摸。”

△街景,湖北路汉口路看上海书城,白天 © CreatAR Images

书店是给那些不看书的人的

在中国,保持看书习惯的人的数量远远少于不读书的人。有限的读书人是拯救不了书店的。所以书城要为更多的不读书的人设计,让他们走进书店。这样他们能拯救书店。

在中国,线上用户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已经远远大于用户在线下实体空间的时间。同时互联网购书的价格又远远低于实体书店,从而书店就失去了一部分读者。所以我要让部分线上用户把一天中专注于手机的10小时、8小时分出哪怕是1小时,走进具有线上不曾有的吸引力的书店,这样他们能拯救书店。

△街景,福州路上看上海书城 © CreatAR Images

△街景,湖北路汉口路看上海书城,夜晚 © CreatAR Images

最大的挑战是对抗被美化的记忆

2021年底,上海书城以一系列活动来宣告闭店装修。甚至被某些自媒体误解成永久歇业。于是大量的读者涌入书城凭吊。在回忆中,那个在互联网冲击下不可避免走向衰败的中国第一个一站式的书籍销售综合体的窘境则被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美化、升华和崇高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会扭曲改写这个项目的真实形态,甚至促使他们不信任任何未来的改造。是的,建筑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被美化的集体记忆。

△鸟瞰,上海书城 © CreatAR Images

在最后一天的闭店活动后,我走出书城,朱旭东①问我会怎么改建。我笑笑,不响。但我知道这句询问背后的潜台词。集体记忆固然美好,但是从我专业角度来说,它本身的空间布置和建筑立面并没有我所说的建筑学上的纪念意义,所以对于改建书城,我没有任何负担。我已经有了定案:上海书城应该是从一个书店变成一个以知识分享为平台的,具有诸多应用商业和社交场景的文化综合体。

这个文化综合体是个具体而微,抽象的垂直城市,一个理想主义的上海。也是一个关于城市史诗的、一段可以高声咏叹的篇章。它成长于旧的书城,并不割裂历史,但以书为新城。

以书造新城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 《看不见的城市》

造城的条件

在这次升级装修中,98年建成的书城要按照最新的消防规范验收。所以要增加疏散楼梯的数量和宽度、调整位置,要升级和增加喷淋以及消防卷帘的数量。

在这次升级装修中,变动结构不能超过结构总量的10%。书店原始外轮廓线不可以被改变。1.2万平方米的书城不能增加面积,当然业主也不允许减少面积。而原来的地下室也不再属于书城所有了。

在这次升级装修中,需要引入和书城不违和的商业业态来平衡书城的经营成本,同时不能破坏书城的氛围。

上海书城要通过这次升级装修在保证经营效益的同时继续成为上海文化地标,并且复兴作为“文化一条街”的福州路。

造城从书山开始

对曾经每个月都会有一天从军工路换乘两次公交车到新开河的外滩,然后步行到福州路,在各家书店盘桓的我而言,福州路的意义比南京路重要。但当福州路变成单向双车道后,它原本狭窄的人行道就失去了步行的趣味。

△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主入口 © CreatAR Images

就着这次升级装修的机会,我希望把首层的空间释放出来,结合人行道设计成一个可以管理的、半开放的公共文化广场,从而让失去步行的福州路重新有一个可以聚集市民的公共空间。

我利用原来的建筑高差结合人行道设计了一个台地状的广场,并在室内形成一个名为“书山”的台地。这个深入建筑内部的“书山”是个立体广场。它可以用作新书推介,展示以及活动,更是一个文化生活的舞台。读者可以随意坐立、翻阅和闲逛,甚至即兴歌咏。当然,站在最高处,可以俯瞰人来人往的福州路,陷入沉思。

△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主入口与景观 © CreatAR Images

调整大小 01_书山 Book mountain 01 Wutopia Lab.jpg

△书山 © Wutopia Lab

整个福州路的基调是灰色的,我希望用一个跳色去强化书山的意向。当查阅资料得知原址旧建筑曾经是地下党的情报站后,我就决定用红色。红色的书山成为人行视线中的第一个节点。由此通过自动扶梯进入作为垂直城市的书城。

△书山的阅读 © CreatAR Images

△书山的台阶 © CreatAR Images

要有光

第一次踏勘基地时,越到楼上越暗,六楼仅有的采光也被逃生通道给遮蔽了。所以要有光。我设计了三个相叠的两层高的中庭,通过天光和玻璃地板把日光引到一楼的红色书山的中央。

02_书城生成动图-Generating-GIF-Wutopia-Lab-min.gif

△书城生成动图 © Wutopia Lab

三个中庭分别是书城这个城市的广场,礼堂和剧院。围绕这三个节点,城市在2到7层的垂直高度展开。首先沿着自动扶梯延伸形成街道,街心花园,院落以及建筑。自动扶梯每两层错位布置而将街道的触角尽可能地深入到建筑的内部。最后汇合在每两层城市的中心—中庭。

调整大小 03_侧剖面和三个中庭 Section and Three Atriums Wutopia Lab.jpg

△侧剖面和三个中庭 © Wutopia Lab

整个城市有点像迷宫,需要逛。这个“逛”字代表了一种随意、放松的生活态度,目的性不强,漫不经心、可能也漫无目的,却能够随时、偶发性地获得趣味,惊喜和快乐。所以要像逛马路那样逛书城,慢慢的,不急。

△2&3F广场中庭 © CreatAR Images

调整大小 122&3F广场中庭.jpg

△2&3F广场中庭 © CreatAR Images

△4&5F礼堂中庭 © CreatAR Images

△4&5F礼堂中庭 © CreatAR Images

△6&7F剧院中庭 © CreatAR Images

△6&7F剧场中庭 © CreatAR Images

△6&7F剧场中庭的窗洞 © CreatAR Images

△6&7F剧场中庭的书架窗洞 © CreatAR Images

书架即立面

我是用一万米长的书架来造这个城的立面的。因为书城失去了地下一层,也失去了原来的书库。书城在新增了疏散楼梯,卫生间以及设备用房、同时还要保证书店面积和商业面积的前提下无法再在楼上提供书库,所以我决定让书全部上书架。书架的2-6层是取阅区,1层和7层是存书区,8层作用是存书和封面展示。两层中庭高书架的作用就是展示。这样连续的书架设计不仅放满了47万册书,超过书库规定的40万册容量,还构成了书城街道上连续的书的立面。在书城营业前的媒体开放日,一位记者对我说,连绵不断的书让她觉得仿佛鱼在大海中游泳。

调整大小 04_书架设计 BookshelvesWutopia Lab.jpg

△书架设计 © Wutopia Lab

△书屋(黑色)中的书架 © CreatAR Images

△书屋的门与窗 © CreatAR Images

△书屋看中庭 © CreatAR Images

△书屋之间的过道 © CreatAR Images

我在第6层书架处曾经设计了一个连续的铜杆,架上爬梯,让人可以爬上去拿上层的书,可惜在施工赶工的时候,这个设计被省略了,便成为我的一个小小遗憾。

我用书架围合了16个屋中屋,藏着办公室,脱口秀剧场,作家书房,养生课堂,美术馆和咖啡馆。穿过两侧的书架后,有着简餐,茶馆,画廊,咖啡馆,艺术家具店,礼品店,文具店还有电梯,厕所以及疏散楼梯间。我一点不恐惧商业,也不排斥商业,我对店家的要求正如对开设在古城里的商家那样,必须尊重我这个书城连续的书的立面。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的商业嵌在我的城市里。

我带着记者从书山开始一层层沿着街道经过建筑,中庭,天桥一直走到顶层。他们感慨道,这才是一次文化的city walk。这就是以书为城。

调整大小 05_中庭的垂直交通,书架与屋中屋 Vertical Circulation, bookshelves and houses in atriumsWutopia Lab.jpg

△中庭的垂直交通,书架与屋中屋 © Wutopia Lab

以书为上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 4&5F的礼堂中庭的9米通高玻璃 © CreatAR Images

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因为它的多元性和多样化,我把升级装修后的书城形容成一个缩微的上海,但更重要的共性是包容。我的项目建筑师建议把残疾人坡道放到侧边,这样正立面会显得完整。我拒绝了。我还要求坡道的终点是正入口,残疾人要和健康的人一样堂堂正正地进入正门,并能到达书城的每个角落。我根据我腰伤时候的经验,把扶手都设计成便于抓握发力的4厘米长圆形。在书山背后我们还安装了残疾人的自动扶梯,当他们登上书山后就可以直接看到福州路。在书山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福州路上的残疾人坡道 © CreatAR Images

△无障碍坡道的定制扶手 © CreatAR Images

△书山背后的残疾人扶梯 © CreatAR Images

△站在书山上看福州路 © CreatAR Images

调整大小 06_残疾人动线 Disability CirculationWutopia Lab.jpg

△ 残疾人动线 © Wutopia Lab

克里斯托弗般的包裹

我没有改变作为书城轮廓线的气候边界。我最后用穿孔铝板包裹了书城的原立面。一并把那些因为为避免穿洞而超过10%结构变动,不得不安置在外墙外的管道遮盖起来。原来抽象、无语义的立面就相当于给那些不爱读书的人设了一道门槛,而将他们拒之门外。

我希望书城可以被阅读,我用象征主义的方法来创造立面,书城的外观是由无数册书脊堆叠形成的,书脊里面的纹路构成了最能代表上海的一种经典的现代化象征——“万家灯火”。你能够在这个图案里面隐约地阅读出浦江两岸的变化。过去的外滩和代表现在的“上海三件套”和东方明珠,以及更远的能代表未来上海的想象。“建筑可阅读”②是互联网时代一个不可避免的需求,我们需要隐喻,象征以及各种各样的符号,但又不能堆砌,所以我在上海书城创造了一种有分寸的、抽象的具象来提供各种阅读的可能性和想象。

调整大小 07_穿孔铝板幕墙生成过程 Perforated Aluminium Curtain Wall Generating process Wutopia Lab .jpg

△穿孔铝板幕墙生成过程 © Wutopia Lab

风景也是室内设计的元素

书城立面的落地窗不仅是为了采光,而且能将书城的内部活动展示出来,它们更是舞台。马路上往窗子里看书城内的人仿佛是看电影一般的风景,而窗子里的人看着马路上的人,亦是在看戏剧一般的风景,卞之琳的诗歌便被转化为一种 “可见的阅读”而传递给大家。这样的建筑就可以被更深地阅读了。当读者从自动扶梯进入第四层名为礼堂的中庭,城市有如不可思议的幻觉,真实地在北面两层高的玻璃窗前展开,在夜色中如水晶般璀璨。读者们会轻轻感慨,上海总是让人惊喜不失望。

△主立面局部,穿孔铝板 © CreatAR Images

△主立面局部,穿孔铝板 © CreatAR Images 

还是10%

五楼中庭有根梁,如果拆除它就会超过10%的结构变动。于是我把它变成了一个天桥。我站在这个天桥上放眼望过层层叠叠的城市楼宇,隐约可以触及我设计的,在南京东路上即将落成的,沈大成楼上的春申好市。我想起了年少时,我背着一大堆书,在沈大成心满意足地吃碗馄饨,然后回家。天桥一侧有个书屋,透过中庭的大玻璃窗,再穿过书屋的小窗子,是我作为一个路人可以想象的一幅窗前读书的图景,是我年轻时去工人新村找同学时看见的那个挥之不去的图景。是的,回忆总是美好的,我是用个人记忆在抵抗集体记忆的影响。

△ 4&5F礼堂中庭的天桥 © CreatAR Images

当我面对书城

他在听众里看到一个她的影子,他想“未来只不过是现在的希望,过去也只不过是现在的回忆。” ——俞挺

△主立面夜景,福州路视角 © CreatAR Images

水晶宫

书城外立面试灯的那个时刻就惊动了媒体和市民。穿孔铝板加内透光的设计创造了被市民称为“水晶宫”的效果,但其实和水晶、玻璃没有任何关系。黄浦区灯光所在接到投诉后安排专人到现场测试了亮度,合格。而工人在按照灯光设计师图纸调整了灯具角度后,眩光也消失了。符合规范要求的书城之所以显得璀璨,只是因为福州路偏暗的光照衬托而已。

△主立面夜景,福州路视角 © CreatAR Images

那天,我站在即将落成的工作室新作——南京东路的春申好市屋顶看着最靓的书城,想起有人把它称为奢侈品店,但有趣的点在于,奢侈品店的立面单方造价起码都是书城的4倍以上,却做不到书城的质感,这样看来消费主义的奢侈的确是一种虚假的幻影,相比而言,书本所蕴含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的奢侈品。

马赛克史诗

在升级后的上海书城里,你会看到原来书城立面上的浮雕被保存在书山的背后C位。也会在疏散楼梯间看到被镜框保护的98年的一根大理石柱子,那是工人无意中将自然花纹拼出一个人像而成为书城的一个传说。不同人不同的记忆在这里保留或者重新组装,过去从未被忽视而是在当下或者不远的未来继续影响我们。

△原立面保留的石材浮雕 © CreatAR Images

△消防楼梯间的保留大理石柱子 © CreatAR Images

12月24日,我们在书城的一家家具店里搞了一次芝士蛋糕的测评,书城有许多打开的方式,就像上海有许多打开的方式,不一而足,现在是我们创建新的记忆的时候,每天书城有1万人次的涌入,这个数据是全上海80%商场都想要的,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读书就已经会远远地被抛在后面。那些所谓“不读书的人”也在读书,他们在手机上碎片化地阅读抖音,小红书,所以书籍更重要的是利用书城这个戏剧性的、知识分享的社交文化场所来与那些不精确的小红书和抖音去争夺那些已经被它们吸纳而能阅读一点的那些“不读书”的人,让他们开始相对精确、准确、正确地读书,让他们快乐。这样他们就反过来拯救了书店。

是这些读者们,新的以及旧的,和从旧到新的书城一起创作了一部连续不断的微型马赛克史诗,镶嵌了各种人的历史,回忆,文学,传说,神话,谜语,预言,符咒,八卦,争议,反思,有着英雄,凡人,不完整的灵魂,卑微的神灵和破碎的爱情。这是上海的史诗。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岛上书店》

△主立面夜景,局部 © CreatAR Images

不响

朋友的女儿,12岁,参观完书城对我说“叔叔,设计得好好”,我笑得很开心。她又说“那些恶意的评论毫无道理”。我笑了笑,不响。

2023年,我的父母总计历经四次急诊,三次住院。我的夫人因为不慎跌倒,暂时失去行动能力。但这对我而言并不比5年来的其他任何一年更难。我已经习惯面对这些突发情况并有条不紊地处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当面对不容易的时候,我们会抱怨,然后发泄,然后哀叹,但一个坚定的人就是应该处理完一切,不响。

我不太关心那些穷凶极恶的评论,因为这些发泄毫无意义。我有爱人,家人,朋友,员工,让我觉得能持续创造什么东西的设计,还有女儿,很满足,我不响。

2024年,工作室会持续发布6-8个新作品,它们正如上海书城,不服从成见和偏见,驯服自己内心的焦虑,它们是我的建筑学实验也是我的态度,你们可以随便说,但我还是会,不响。

△街景,福州路(福建中路一侧)上看上海书城 © CreatAR Images

“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成为一本书。”——马拉美


注释:

①    朱旭东:FA青年建筑师奖联合创始人。

②    2017年5月8日,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代表十届市委向大会作报告,在描述上海未来愿景时,韩正表示,上海要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关于“人文之城”的描述是:“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段充满诗意的文字被很多代表称为“最打动人心”的内容。


项目图纸

△项目地点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六层平面图

△七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书城改造设计

建设单位: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团队:李鹏程,尹毅歆,徐赛刚,朱颀,董杰

设计公司:Wutopia Lab

主持建筑师:俞挺

前期项目经理:濮圣睿

后期项目经理:李灏

项目建筑师: 吕杰,林晨

设计团队:李鹏,丰滋祥,张浩然,王秋砚,冯岩岩,张丹嫚,王磊,徐子杰

设计咨询:MEEM HOUSE

照明顾问:张宸露,尉诗羽

景观顾问:袁媛

材料顾问:丁叮,孙静

施工图设计: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高栋

建筑专业:祝宇梅、叶霞、张雨

结构专业:胡文晓

机电专业:茅娅倩、王弈钦、徐智峰、刘宁、叶淋、石佳莹

室内:于兵、沈睿、张芳、杨扬

景观设计:郑志成、王粲、郭雨琪、张晋

幕墙深化单位:上海结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苏浬、叶鲲

软装设计:迦睿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软装制作:苏州舒适家具有限公司

标识单位:上海赛驰标识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标识制作:滩外(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CreatAR Images

视频:CreatAR Images

出镜:陆琰

项目地址:中国,上海市,黄浦区

建筑面积:11936㎡

设计时间:2021.07至2022.07

施工时间:2022.07至2023.10

主要材料:氟碳漆穿孔铝板,预制有机磨石,预制无机磨石,金贝大理石,玉石,镀铜不锈钢,夹丝玻璃,亚克力,防火板,微水泥,黑钛不锈钢,木纹转印定制书架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60.html/feed 1
生物制药总部 / Santiago Viale Lescano + Juan Manuel Juárez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6.html#comments Thu, 11 Jan 2024 09:39:31 +0000

Biofarma 是一家生产和销售家禽、猪和牛等动物饲料的公司。该项目源于一次私人竞赛,竞赛要求为在一块 39870 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一座包括行政办公楼和其他配套建筑在内的工业厂房设计总体规划。获得一等奖后,我们的任务是制定办公楼的执行项目。在设计该建筑时,我们考虑到在总体规划中我们有一个自由的周边环境和战略位置。我们提出了两个矩形楼层,由面向外墙的办公区组成,中间由两个内部庭院连接,创造出协作空间。两端的两个垂直流通核心区使不同楼层的员工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上层的项目不仅包括办公室,还包括会议室、打印区和咖啡休息区。公司经理办公室分布在一个双层高的空间内,与底层的分层入口相连接,加强了机构的识别感。与入口相连的是一个小型礼堂和培训室。

建筑采用独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配有轻质楼板和平梁。围护结构由多层简易结构组成,是一种被动式可持续性元素,可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在外围的柱子和梁上设计了一个带有整体前铝制细木工板的封闭结构,双层密封玻璃固定在混凝土柱上。标准型材的支架被固定在上面,由金属管组成的下部结构被支撑在支架上,上面还铺设了一层预先涂漆的灰色镀锌膨胀金属板,与铝制细木工板相隔 70 厘米,从而起到防晒作用。它与地面隔开,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玻璃上投下的阴影又强化了这种感觉。这种表皮在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在玻璃封闭和外部之间形成了一个中间遮阳空间,减少了阳光的直接辐射,从而降低了建筑能耗。为了避免成为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视觉障碍,建议采用可根据时间打开的活动面板。作为补充,室内安装了垂直百叶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所需的亮度。这也赋予了建筑公司的语言和机构特征。

在主立面,出现了不同的元素,如一个与其大小相称的标志,由于它打断了建筑的大型金属包层而引人注目,在它之前是不透明的夹层玻璃,作为标志的背景和服务区的围墙。此外,一个金属喷嘴的大窗户突出了用途的改变,这里是员工就餐区和带有休闲空间的露台,是办公室的延伸。

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结构,楼板和横梁均为斜面。围护结构由几层简单的结构组成,是作为被动式可持续性元素设计的,可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在周边的柱子和横梁上,设计了一个带有整体前木结构的围护结构,该围护结构由铝制成,带有固定在混凝土柱上的密封双层玻璃。

普通的型材支架被固定在上面,由金属管组成的下层结构被支撑在上面,并在上面铺设了一层灰色的预涂镀锌未折叠金属板,与铝制细木工板相隔 70 厘米,从而起到防晒作用。由于与地面隔开,它产生了一种轻盈的感觉,而玻璃上的阴影又强化了这种感觉。

这种表皮在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在玻璃围墙和外部之间形成了一个中间遮阳空间,从而减少了太阳直接辐射,进而降低了建筑能耗。为了确保它不会成为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视觉障碍,我们提出了可根据时间打开的活动面板。

作为补充,大楼内还安装了垂直条形窗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所需的亮度。  同时,它还赋予了公司的机构语言和特征。

在主立面,出现了不同的姿态,例如一个与其大小相称的标志,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打断了工程的大型金属包层,前面是不透明的夹层玻璃,作为标志的背景和服务场所的围墙。此外,还有一个金属喷嘴的大窗户,突出了用途的改变,这里是员工食堂和带休闲区的露台,是办公室的延伸。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爆炸图

△剖透视

△表皮结构示意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Santiago Viale Lescano + Juan Manuel Juárez

摄影师:Gonzalo Viramonte

厂家:  Abest, Cortinas Suquía, ETC, Julia Sol, RASSEGNA

合作方: Salvador Viale, Tito Maximiliano Gonza, Francisco Gavilan, Nicolás Macasso, Santiago Viale Beviglia, Rocío Cornacchione, Emiliano Pino, Nicolás Borra, Lourdes Bruno, Fiama Ríos, Ricardo Cortesse, Eduardo Storaccio, Sonja Czeranski, Juan Macías

地点: 阿根廷,Córdoba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6.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