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功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中国建筑师董功获颁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2/4627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2/46272.html#comments Wed, 04 Dec 2019 02:03:53 +0000

本文转载自:建筑名苑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授证仪式11月26日在巴黎举行。作为新当选的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建筑师董功接受了院士证书和证章,并发表题为《回归建筑》的演讲。

向董功颁发外籍院士证书

董功在演讲中说,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在加速推进,质量和速度给了建筑师很大压力。“但是建筑最终还是要回归美丽、灵性、神奇、宁静等基本属性,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今年47岁的董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是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他设计的位于中国秦皇岛市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引发网友热议。此外他还设计了长江美术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建筑。

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董功是一位年轻的新锐建筑师。201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中国新锐建筑创作竞赛中,他获得了一等奖,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关注他。近年来,他设计建造了很多出色的建筑,得到了我们的认可。”法国建筑科学院院长马丁·罗班说。

法国建筑科学院成立于1840年,是世界建筑界顶级学术机构之一,目前拥有院士200余位,其中外籍院士50多位,中国籍院士包括吴良镛、齐康、郑时龄、伍江等。

董功,1972年生,1994年和1999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留美期间先后实践于Richard Meier & Partners和Steven Holl Architects。2008年,董功在北京创立直向建筑事务所,并于2014年被聘为清华大学 设计导师。他是当下中国最活跃的建筑师之一。

董功及事务所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于2018年参加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自由空间”主题展及中国馆展览。事务所曾获得意大利domus“100+最佳建筑事务所”(2019)、瑞士建筑奖入围奖(2018)、意大利Archmarathon建筑奖最高奖(2016)、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2014)等重要奖项。


精选9个作品

1

秦皇岛北戴河新区  海滨小教堂

△ 海边的教堂  

海滨小教堂作为忙碌热闹的沙滩上一丝平静的喘息,它着重突出了景观和自然通风。当海水退潮时,建筑的下部就成为了一个庇护所;当海水涨潮时,建筑的下部将被淹没,教堂将被独立于陆地,访客进入就有所困难。

直向建筑将它的主体结构托起在沙滩上,当潮水上涨时,建筑底部渐渐没入水中,其主体像是飘在水上。建筑可以让游客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空间、感受建筑本身。进入建筑前要经过一条30米长的小径,引导着游客进入教堂的入口。通过在阶梯的中间设置一道600mm宽的缺口,游客可以通过它,被引导至建筑另一头的悬挑空间。一道通向大海的视线得以打通,并且在建筑升高动势的衬托下更加开阔。

建筑内部空间非常陡峭,既陡又高的天花板上覆盖着带纹理的白色灰泥,再辅以木板加固。在圣坛后面,一扇宽阔的大窗沐浴在阳光与海景之中。从主要祭祀空间的大窗,到墙与墙之间散发出微妙光线的几个狭窄缝隙,这些开窗让室内开出一场光的盛宴,整个方案的开窗也很有节制。在建筑东侧,一个三角形窗户轻柔地照亮整个十字架。

室内另一处光源来自坡屋顶顶端300mm宽的洞口,它处在北侧弧墙和坡屋顶之间。在春夏秋三季的中午,当阳光角度接近垂直时,阳光直射在北墙上,形成生动的光影效果。建筑北侧有一处悬挑的冥想空间,这空间被墙限制,几乎只能容纳一个人在此冥想。建筑外的大台阶可供游客休息。


2

海边图书馆


地点:河北

年份:2014年

图书馆位于沿中国渤海湾海岸线上。该设计的主要理念在于探索空间的界限,身体的活动,光氛围的变化,空气的流通以及海洋的景致之间共存关系。图书馆东侧面朝大海,在春,夏,秋三季服务于西侧居住区的社区居民,同时免费向社会开放。

设计是从剖面开始的,图书馆是由一个主要的阅读空间、一个冥想空间、一个活动室和一个小的水吧休息空间构成设计师依据每个空间功能需求的不同,来设定空间和海的具体的关系,来定义光和风进入空间的方式。

弧线的屋顶朝海的方向张开,暗示着空间的主题。同时,弧线也有助于实现屋顶在东西和南北两个维度上的结构的大跨度。屋顶上阵列设置的30厘米直径通风井道,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电动开合,进一步带动室内空间流动。在一年当中的春、夏、秋,三个季节,从下午一点到四点左右,阳光会穿透这些细窄的风道,在空间中洒下慢慢游移的光斑。

冥想空间位于阅读空间一侧。相对于阅读空间的明亮、光线均质、开敞、公共,这个空间是幽暗的、有明确光影的、封闭和私密的。空间东西两端各有一条30厘米宽的细缝和外部相联系,一条水平,一条垂直,太阳在早晨和黄昏透过缝隙,为这个空间投射出日晷般的光束。下凹的屋顶,进一步降低空间的尺度,而凹形的上方则形成一个户外平台空间。在这里,人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却看不到海。


活动室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空间,考虑到其内部活动有可能产生的声音干扰,它和阅读空间由一个户外平台区隔。顶棚上朝东的天窗和西墙上的高侧窗分别收纳一天中不同时间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在空间中映射出同时出现的暖光和冷光交叠现象。如果可以将这个房子沿南北长向剖开,就可以更清楚的察觉这一组空间各自诠释着每个空间与海的具体的关系,而串联这一系列关系的要素,恰恰是人的身体在空间的游走和记忆。



3

阳朔Alila糖舍酒店



地点:广西桂林

建筑面积:20373㎡

年份:2014 -2015 

阿丽拉阳朔糖舍位于广西阳朔,俯瞰美丽的漓江交汇的景色,被誉为是世界上最迷人的风景之一,喀斯特地貌的绿色山丘和蜿蜒曲折的河流之中,为钟爱探索的客人引领着通往地域性自然风貌和瑰丽文化的愉悦旅程。酒店延续了历史建筑年代感,又将大气简约的现代建筑融入环山绕水的漓江风光中,完美诠释了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阿丽拉阳朔度假酒店是一个集现代化和老建筑于一体的度假胜地,套房和别墅采用现代的设计,融舒适和便利于简约而时尚的风格中。


酒店由漓江岸边一所废旧的糖厂改造而成,故取名“糖舍”,阿丽拉的愿景是将新旧融合在一起,设计师巧妙的将60年代糖厂建筑的元素纳入了阿丽拉阳朔的公共区域,如空心砖墙的结构和用原本收甘蔗的码头改造成的游泳池… “糖厂”只能是作为餐厅、咖啡厅等场所,客房部分需要在酒店边上重新建造,117间套房和别墅采用现代的设计,融舒适和便利于简约而时尚的风格中,


客房位于独特的地下空间,新锐设计的螺旋入口蜿蜒进入奢华的茧状内部。墙壁和地板由施工期间挖掘的地下岩石制成,在洞穴的内部形成了宝石色调。



4

北京木木美术馆入口改造

2016

木木美术馆入口改造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城市更新项目。这个曾经的废弃工业厂房,在2年以前就被转换成了一个美术馆。今年年初美术馆的运营者希望对这个房子的外观和入口空间再做改造,以完善到访者的观展和活动体验,并且提升美术馆公共形象的识别度。


设计师采取的策略,就是不去改变原有的建筑,而是在它之外,用一层新置入的半透明材料,来制造一种新和旧的叠加。这是利用新材料的半透明性去和旧的建筑共同生成城市的新的状态,而不是通过对旧建筑的拆除和改建,来制造一个全新的存在。人们在体验新事物的同时,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后面的旧的东西,读出城市一步一步衍生而来的历史信息。

由于成本和时间的限制,设计师选择了“镀锌铁网”这种材料。一是它所具备半透明性,并且它拥有一种“轻”的状态。二是它是一种“自支撑”的受拉材料,省去纵向龙骨的建造,而必要的横向龙骨又能便捷地固定在原建筑的结构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建造的成本和时间。

此外,金属网所拥有的半透明性的特质也能给原建筑入口的北立面带来巨大的变化。在白天它能够引导阳光,让原本被覆盖在阴影之下的北立面变得更加生动。



5

鲅鱼圈万科品牌展示中心

地点:辽宁营口

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年份:2012-2013 

鲅鱼圈万科品牌展示中心位于营口鲅鱼圈的一个海滨公园里。在这次设计里,设计师试图解释两种关系, 一是空间和风景的关系,二是公共和私属的关系。场地平坦开阔,一侧是无际的海景,所以“高度”和“远”逐渐成为设计师切入设计的主要线索。将一个公共的观海平台设置在建筑的顶层。从地面上升至这个平台的过程也就成为空间体验的不可分割的前奏。这个攀爬的步道系统起始于一个缓缓的坡道,人穿过一片被保留下来的银杏树林,之后开始切入建筑体量的内部,经由一个相对限定的楼梯空间,最终到达顶层平台,回身一转,面向远方无垠的海景。

台空间两侧和顶面围合,朝向大海完全打开。设计师希望这种方向性可以将这个有限的领域和无限的风景联系起来,并在心理感受层面消解远和近,大和小之间的界限。空间界面的材料是带有漫反射的金属板,在不同的季节,天气,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它可以敏感地映射来自环境光线的颜色, 微妙地改变整体空间的氛围。面向东侧的整面穿孔墙体,像是一个记录时间的机器,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在空间内部演绎出不断变化的光影图案。

观海平台完全对公众开放,户外的攀爬步道系统独立于内部流线,避免两者相互干扰。公共人流和进入品牌中心的参观人流有机会通过各自的动线,相会于屋顶观海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小憩,感受海风的清凉,以大海为背景与亲友合影留念。设置在三层的啤酒餐厅可以为停留在此的人群提供必要的餐饮服务。夜晚,这里还会上演小型的音乐演出,成为整个海滨公园公共活动的焦点。



6

重庆桃源居社区中心

地点:重庆

建筑面积:10000 平方米

年份:2010-2015

社区中心位于重庆市桃园公园半山腰上的一块洼地,四周被起伏的山形围合。新的空间形体依顺着山势而规划,它们的轮廓线和原来的山形融汇相映。整体建筑采用绿色植被屋顶和局部的垂直绿化墙体,进一步强化了建筑与自然山体共存的想法。

社区中心包括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社康中心三个基本功能,由于管理的需求,各自独立,但被一个连续的屋顶所覆盖。建筑整体呈环状布局,两个庭院空间被围合于其中,一个是坡地花园,另一个是可以容纳社区生活与集会活动的绿化广场。


由于多雨气候的影响,重庆当地传统建造中存在着大量的类似“风雨骑楼”的半户外行走空间。这一空间类型也被延续到该社区中心户外空间串联的交通组织方式之中。两个庭院与建筑四周有多条线路相连接,并通过大尺度的洞口与架空,从视线和流线两个层面,将内外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设计师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在顶板和墙体上的洞口、窗口、架空、回廊弱化建筑内外的边界,使整体空间与天空、山景、树木、阳光和风相汇交融,最终创造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生机勃勃的共生关系。



7

昆山有机农场系列

游客互动中心

地点:昆山

面积:280 平方米

年份:2010-2014

项目场地位于昆山西郊巴城县境内,紧邻阳澄湖,现状是一片空旷的有机农田。天,云,风,水,土地,树木,这些单纯的自然元素构造出鲜明的场地特征。设计师从建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到这片自然环境之中,与其相谐调,并最终塑造出一系列的专属于这片土地的,有意义的空间场所。


游客互动中心位于农场的东南角,由一个多功能活动空间,一个宠物寄养站,和一个用于后勤办公的保留民房组成.从农场方向望去,建筑是由前后两道半透明的”屏幕”界面组成,其形态上呈现的鲜明的水平延展的特征和安静的气质,回应着这座湖边农场开阔平坦的大地景观与其自然氛围。


第一道界面是由穿孔耐候锈钢板构成,为了使它看起来更为轻透,我们采用了折弯方式增加材料本身的强度,从而省去的后方支撑的龙骨系统。紧邻屏界面后方是一条连接两端户外平台的通廊和多功能活动空间外墙。第二道界面是由竖向木质隔栅构成,其后方的遮雨走廊将三个不同功能的建筑串联在一起。

道界面都允许风,光线,和人的视线的穿透。在物理功能上为后方空间提供西向遮阳的同时,它们也为活动于建筑中的人在看农场的时候营造出一种经过转化的模糊风景。



8

华润置地广安门生态展廊

地点:北京广安门

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年份:2008年

这个“悬浮的装置”位于北京广安门地区的高耸楼群之中,是为华润置地广安门项目销售与生态展示所设计的一个使用期限约为三年的临时性建筑。


整个建筑像一个临时“装置”,以轻盈的姿态悬浮于现状景观广场之上,旨在不与现状纷杂的地段条件发生直接对接,化解“临时”和“永久”的矛盾。绿色的生态草板表皮将体量融入到周围景观树阵环境之中,同时强化了售楼处绿色体验,对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做出了独特的尝试与诠释。

结构选型上,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以使结构构件在拆除后可以被 回收再利用;并将结构工厂加工和场地开挖计划重合,加快施工速度。整体建筑结构悬浮,使用后拆除和地段恢复变得相对容易操作。在建筑表皮上采用垂直绿化墙体和绿色屋顶,从而降低建筑外围护的热量损失,降低雨水流失和地表径流。



9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地点:苏州

建筑面积:14000 平方米

年份:2014-2016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园艺博览会会址东侧。在园博会选址规划以前,这片水绕三方风景秀丽的土地属于一个离太湖不远的古老村庄。这个地点周围相对开阔的自然环境和苏州本地的文化及空间意象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最初的启发

照功能的区别把此项目的综合体量拆分,并置入不同的院落,然后利用风雨连廊让他们彼此联接。这种空间格局的设置受到了传统建造方式的影响,长久以来时间已经证明了它和当地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的契合度。在江南多烟雨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可以通过连廊在不同的院落和体量之间随意移动而不必担心多变天气的影响。


此外,每个院落各自的主体性空间都拥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比如球形影院的竹木格栅表层会随着时间被藤蔓逐渐覆盖;博物馆的屋顶平台有一个呈现出云朵形状的喷雾装置;在登高塔上游客可俯瞰园博园全景;而面对银杏树林的餐厅则被赋予了一个亲水的特性。同时,在功能的需求下,以对自然干扰最小为出发点,利用覆土遮掩住了博物馆的建筑体量,进一步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给游客展示大量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丰富的互动体验。它附带的三个小庭院除了能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也会指引游客登上屋顶的展览平台。而整个覆土屋顶是一个植被层次丰富而和谐的空中花园,人们在享受户外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在此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宴会、表演、教育或各种互动节目等。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2/46272.html/feed 4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有孤独感的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3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34.html#comments Tue, 06 Nov 2018 14:47:31 +0000

董功《海边图书馆》 @直向建筑

不知从何时起,“孤独建筑”的风潮开始风靡。也许是因为人天生就是孤独的,需要找到共鸣;又或者是因为大家单纯地想要拍照留念的时候,希望周围最好没人;也可能是大家想追逐电影《后会无期》里描绘的那种纯粹而远离城市的喧嚣……

「 孤独感?“你喜欢,我不喜欢。” 」

近期,演员王珞丹以制片人的身份制作了12期和建筑师对话的小短片《丹行道》。在第四期和建筑师董功的交谈中,他们聊起了那座从几年前开始就非常热门的“最孤独的图书馆”,并谈起了建筑的孤独感。

董功《海边图书馆》室内空间 @直向建筑

这座建筑的出现让一批建筑都被贴上了“孤独”的标签,也让很多观众对其产生了憧憬之情。事实上,“孤独图书馆”并不是建筑师起的名字,而是媒体在撰写文章时给它贴上的标签,它原本的名字是“海边图书馆”。

董功《海边图书馆》 @直向建筑

建筑师董功并不喜欢“孤独”这个词,觉得它不够平和,并再三和媒体确认了要修改。但最终推送的文章里还是采用了“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这个标题,才造成了这个“美丽的误会”。

董功《海边图书馆》 @直向建筑

在外界来看,董功因此快速获得了巨大的名气,并接到了更多项目,这无疑令人艳羡。但他始终很抗拒这种“爆红”的现象,并十分抵触“网红”这个身份,并恐惧于别人给这座图书馆打上“实质上很无聊”的批判标签——这和他原本的追求是完全对立的。

董功《海边图书馆》 @直向建筑

到现在,董功才看淡此事,并把其归纳为一种超出学科范围的巧合——并不是建筑故意塑造了孤独感,而是它以一个独特的形式击中了这个时代的某种东西。

董功《海边图书馆》 @直向建筑

“孤独”是一种大众的误读,而“安静”才是建筑师想要传达的氛围与力量。它是所有能打动人的建筑的一个通用法则和绝对标准。实际上,在这座图书馆所处的阿那亚地区,还有不少有意思的建筑。

“阿那亚”转译于梵语阿兰若的英文Aranya,本身就是代表“寂静处、修行处”的意思。另外,很多建筑所具有的自身特色,会让你忽略它们身上所带有的“孤独感”。

阿那亚礼堂

「 动人是建筑的另一选项 」

当建筑和城市或生活在那的人融为一体时,那它就是动人的。例如,在电影《小偷家族》里,一家人挤在奶奶分配的小房子里时,家仿佛就变成了一个温柔的照顾者。

而又如在侯孝贤的渲染之下,《悲情城市》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九份的记忆。观众被那里的故事所打动,自发地想要去探索这座远方城市并探索他们的建筑。

李虎《UCCA沙丘美术馆》 @Open建筑事务所

近日,UCCA邀请李虎在距“海边图书馆”步行20分钟距离的地方,打造了一座全新的沙丘美术馆。它位于秦皇岛的黄金海岸边——其天然的海洋沙丘是由于长时间泥沙的推移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美术馆就仿佛是从沙子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它也同时代表着这里的最大地理特色。

UCCA沙丘美术馆模型

当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你脑海里有没有跳出一个孩子在拿着铲子挖沙子的场景?设计师就是从孩子们的挖沙游戏中得到的灵感,进而打造了这一系列细胞状的“洞穴”。

UCCA沙丘美术馆内部效果图

策划人想要每年推出两场与场地环境和建筑形态相呼应的展览,这意味着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一个“对话者”的角色。它的谈话对象包括观众、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和当代艺术本身。这是除其浑然一体的设计外,更动人的一点。在这些引入自然光的空间内,你会模糊自己所停留的位置,留下更深刻的回忆。

于吉作品在“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幕展”展览现场

郑波作品在“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幕展”展览现场

更有意思的是,建筑师还同时打造了一座每次只展出一件作品的海上美术馆。它只有在海水低平的时候,才会浮出水面。当人们从栈道走进美术馆时,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朝圣之旅。而建筑本身又仿佛是一位海上的隐士,和沙丘美术馆不断地在进行无声的对话。

李虎《海上美术馆》 @Open建筑事务所

「 “我”是固定的建筑,但“我”自由! 」

很多建筑师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性建筑语言,这无疑是很讨巧和树立自己风格的佳策。而在建筑师柳亦春身上,你却找不到这样的痕迹,他想要为每个项目打造属于它们自己的方案,并不断寻求多方面的突破。

柳亦春《龙美术馆》 @大舍建筑

龙美术馆是柳亦春最知名的代表作品,这个伞状结构的清水混凝土作品这几年成为了众多网友的打卡地标。可以想象到的是,如果建筑师连续做5-6个这样的作品,他一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但柳亦春就像个孩子,不仅没做,还规避了同类型项目。

柳亦春《龙美术馆》室内空间 @大舍建筑

很多人表示在龙美术馆里看完一圈艺术作品,一点也不会觉得累,王珞丹甚至还自顾自地玩起了滑板。这是由于建筑师特意营造了一种“自由”的氛围——柳亦春想要自己的建筑和他一样自由。

柳亦春《龙美术馆》室内空间 @大舍建筑

对于他来说,每个新项目都是一次重新出发,并总是以两面性来看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虽然会有遗憾和苦恼,但柳亦春也认为没有那些曾经的沉淀,就不会有自己现在对于建筑的深度思考。

柳亦春《八万吨筒仓》 @大舍建筑

就像《八万吨筒仓》项目一样,每一次不同项目的出发都是对时间和地点的再定义。自由是建筑的内在特征,是设计者认真感受过的生活的沉淀。

柳亦春《八万吨筒仓》 @大舍建筑

而“自由”对于建筑师张永和来说,又是另一种意义——它是可以打破传统规则的契机。《玻璃垂直住宅》是位于上海的一个城市住房原型,是他在1991年参加日本建筑师杂志比赛的一个参赛作品。如今,它已经被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定为了永久展馆之一。

张永和《玻璃垂直住宅》 @非常建筑

早在20几年前,他就对固有的“横向景观玻璃开敞没有私密性”这一点进行了批判,并把房屋设计成了垂直透明的形式。它的开敞方向变成了天空和大地,让空间变成了一个冥想场所。以前在建筑的四面设置玻璃窗的形式,被他完全摒弃了。

张永和《玻璃垂直住宅》 @非常建筑

所有的公用设施和家具都被联系了起来,新构成了一个共生的家庭系统——这也是张永和对于“设计的本质是改变生活”的理解。在这座固定的建筑里,藏着一个自由不羁的灵魂。

张永和《玻璃垂直住宅》室内空间 @非常建筑

建筑可以是动人的,也可以是自由的,那它还需要“孤独感”吗?你了解了“孤独”的真正定义吗?建筑因人而存在,在你的眼里,它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

王珞丹在短片中说了一句话:“别人眼中的孤独,是我们向内寻找的安静。”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坚定而自信地寻求安静的人。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34.html/feed 0
阳朔alila酒店 / 水平线空间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94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949.html#comments Thu, 25 Jan 2018 14:09:27 +0000 拿到阳朔Alila糖舍的成片时,很想去感慨生命的美好,想歌一长曲,或浮一大白。一万六千平米的酒店在我眼里有着千百万般的景致,高入空中烟囱顶,低至池内铺底砖,从芦苇到连理树,到旧木板及门拼花,早先的老壁旧垣,如今的姹紫嫣红开遍,四年的时光和心血……这是一篇长故事,现作文以分享之。

064-Alila-Yangshuo-China-by-Vector-Architects-960x719.jpg

我去过很多的度假酒店,看过很多的好风景。糖舍的地域完整性、丰富多样性,再加上独特的历史背景、感情因素,在我看来,其很是具有稀缺性。

最初介入的身份是设计师,继而为了实现设计诉求、控制设计话语权变成了小股东,再变成组织者重新联系了建筑、灯光、机电等合作方团队。四年的时间里,以投资者与设计师的双重角度参与始终,对整体的格局、广度、深度、成本,各种细节的把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心得和收获。当然,这少不了大股东们的信任与支持。

糖舍本身有着旧厂房、工业元素,整体力量老的很雄厚。很需要在旧的空间里借当代性去碰撞出新对话,产生新能量。于是有了红大堂、金书吧、蓝酒吧,钢板锈色餐厅……每个空间里都有种强烈的颜色,将艺术性做到极致,与无法大改的老房子形成对抗、达到平衡,变出生机,将记忆海马体内部增益成长期且更加有趣的层面。

曲得合韵,老房子体验,新房子舒适。当然这更是在强调历史客房有种更深刻的体验,有着特定位置的悬窗和风景,有特殊营造出的气质和感情。新建筑中的房间内饰很柔和,整个空间气质很细腻温软,有种轻松爽朗的少女感。洗手间的浴缸有一面石头的墙,那些被切成不规则形状后再砌成的当地毛石,除了功用外还体现着度假性。床头有桂林山水图样的浮雕,很接地气。这种装饰性的渗透需要设计把控,不能少不能散,还不能腻。

大抵度假时的视线都是平铺及向上的,于是别墅中的天花很不同,墙上则极简的干净。内里有阳朔的麻绳,交织成不同的纹路;还有如中国画般的摄影,水墨的很清雅,其后另有玄机;再有当地的石材,处理的很呼应地域关系……在里或外都可以听雨看树闻香。舒适度和当代性的结合是基本要考虑的,空间的在地性的应用也是要考量的。我们将老糖厂窗户上的旧图案提取,把在当地随处可见、和阳朔路边马路牙子同根同祖的石材,运送到外地加工完了再运回来,从SPA铺到客房再到别墅,这个图案贯穿酒店各个区域。

其中散挂着的以糖厂为主线的画,是个几十年的家族故事,由艺术家刘传宏创作。接待大堂的三幅装置,回应桂林山水,再分别与老糖厂、新建筑对话,由青年艺术家吴蔚订制而成。还有书吧的冥想者,餐厅中分开两组三代五口攀岩、眺望相应的雕塑。还有各处的阳朔及老糖厂本身的历史照片……这些都在讲述老房子的历史故事,老建筑更新改造成公共区域应用的故事,新、老建筑相互对话的故事,还有其中的我们自己正在书写着的故事。艺术及艺术品代表着对文化的理解,这些收藏是可以近距离看细细品味的,代表了业主自身的价值观。同样的价值其实还隐藏在了许多细节上,例如在SPA门口的北魏年间雕塑,大堂吧低调挂着的当代艺术家江大海的绘画,餐厅里手工制的蚕丝灯罩等等,这些都体现着糖舍本身的定位。

糖舍里的材料很多都有生命。这种原生材料,会慢慢随着时间和空气慢慢变老,会有包浆,使得整个酒店也会慢慢地有了沉淀感。空间里的旧物,代表着历史、文化积累与雅致,在糖舍中则对应为手工打磨后的旧地板,拼接出的门面板等。设计过程中特意保留的工业感,使得空间里留有拙性,不过于精致。

在那片用倒影连接新旧建筑的水面上,还伴着两旁的青山,整个糖舍看上去很美很轻盈,配着清早或傍晚时的天光和将熄或初亮的灯光,仿佛入画,呼吸时都会清澈许多。我们为这角度预留了最佳拍摄地,在那里看出去,刚好是老房子展开的画面。入了夜,那个水景里没有灯,水面上也没有灯,房间的灯点映在水面里,刘三姐的灯光一缕一缕亮在天空上。一边水面,一边草地,桂林的山被在半腰上打着光,整座整座地像飘在半空中,几近魔幻,任万物兴现。

前厅草地上有座微缩的山,如神龙摆尾,从大堂望出的那块恰好是龙头。那段时间选石头选到近乎魔怔,直至这一整块与我遇上,与糖舍遇上,石头也有了其自选的去处。单独的一块自己停留在了前厅的侧面,半边接雨长出青苔半边雄峻地,在前段时间还配着模特杜鹃上了次封面。后院按设想堆成的草坡上有各种适合的杂草,还有棵难得的连理树,一半桂花一半香樟,以后会成为婚礼进行的合适场地。最终,那种想要表达的气韵和周边的景致结合在了一起,老房子的周边山水的关系达到了种微妙的平衡。

场所可以支配事物,可以主导心境。我很喜欢工业遗迹条件下的朗姆酒吧。将不同形态但同样舒适的座椅融入独特的空间特性中,成为那些旧阶石的一体,于是内里的酒也容易激发预设的情感反应。



SPA建筑外观改造于老的储藏空间,是个旧罐子,这应该是全场最呼应糖舍本身属性的地方。天气晴朗的时候,阶梯边上透着光,连接了数百个明亮的孔洞,各种光斑和阴影汇集一处,与水泥一同铺成了条旋转状通往胜境的路。内里可以体验到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特殊性,也可以感知到光的能量,光的流动。像万神殿。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每个阶段的模样,看着挖土种树起高楼,看着铺池陈列试营业,更清晰地记得开业第二天的洪水,那样一点点地将糖舍地下设施淹没,又是怀着怎样的不舍与期待等到其涅槃重开。以及我和建筑师董功那随着时间及事件的积累无比地深厚的交情,我们在木模混凝土、砌块砖实践成功现场的喜悦。还有与灯光公司Martin的通力合作,以及那些一起或单独调光的美好夜晚。这是一个很舒服的设计过程。

露天电影和芦苇是我儿时的记忆,于是在场地上实现了。泳池虽然因为安全系数的关系最终没有无边界,但在漓江的边上与青山白云亲近,也是极具记忆点和仪式感的。其与那片山水,与整个糖舍融合,将两旁的老水泥桁架做为了远景近景与层层递进的媒介,似不期然而然,呈现的很恰当

最后一张.jpg


图纸

1.jpg

1.jpg

1.jpg

1.jpg

1.jpg

1.jpg



1.jpg

建筑单体平面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广西桂林阳朔

室内设计:琚宾/水平线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董功/直向建筑

老建筑改造设计:琚宾、董功

场地设计:董功、琚宾

景观设计:琚宾、董功

建筑设计团队:何斌、王楠、刘晨、朱方舟、王坚、徐孟尧、孔祥栋、刘智勇、李柏、张鹏、马小凯、赵亮亮

室内设计团队:韦金晶、韦耀程、聂红明、 张洛恺、罗钒予、张轩荣、周文骏

驻场建筑师:赵亮亮、张鹏/直向建筑,李映发、李希普/水平线空间设计

机电顾问:林森、李海家、韦福良、何姣荣、高宇/深圳市嘉石机电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灯光顾问:Albert Martin Klaasen / Klaasen Lighting Design

当地设计院: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合作项目建筑师:覃建明

合作建筑师:杨木、卢远欣

结构设计:郑文甫、李波、周贤忠

机电设计:林德生、陆小燕、邓京

景观设计:于谦柏、肖滢瀛

业主:阳朔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酒店管理:阿丽拉酒店及度假村

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材料:木模混凝土、混凝土砌块、当地石材、竹木、白色肌理涂料、水磨石、水洗石

建筑面积:16,000

设计时间:08/2013 – 10/2014

建造时间:10/2014 – 06/2017

摄影:井旭峰(鸟瞰:陈颢)

撰文:琚宾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1/38949.html/feed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