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檐下巢羽 / 巢羽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9/5380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9/53808.html#comments Mon, 09 Sep 2024 09:24:52 +0000 “在秩序中寻找自由,在规则中追求创新,为他人造梦,这是当代人的使命。”—— 乔布斯

01

屋檐之下

生活在一个极度标准化和有序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深深地适应了在他人的关怀与环境的庇护之下生活。而屋檐,也是“庇护”的体现。屋檐所展现出的,不仅是物质的保障,更是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

屋檐,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远远超出了作为物理空间的定义,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与社会内涵。我们在屋檐下筑巢,立身于屋檐之下,成长于屋檐之下,丰满自己的羽翼,让我们得以展翅高飞。巢羽的新办公空间,以“屋檐”为核心,汇聚了一群满怀梦想与热情的年轻人,在此破茧,也期望在此为他人筑巢引凤。

调整大小 39.jpg

巢羽设计办公空间在苏州城区的一做老楼之中重新翻新而成。入户处的屋檐用金属杆件和金属板,温暖的桦木板模块化的组合而成,在秩序中寻求创新。在增强空间属性的同时,以期让空间在新与旧的落差之下,冰冷和温暖的平衡之下,达成持久的视觉张力。

02

屋檐之内

在屋檐之内,空间大量使用的桦木板,保留了它最原始的纹路和肌理感,希望还原材质最本身的质感,也保持了材质本身的温暖。从材料出发,保持空间的纯粹性,作为建筑设计事务所,室内空间尽可能去掉过度装饰性,让室内空间有一定的建筑语言,用材料本身去表达空间的情绪。在这些没有任何修饰的材料组合中,空间呈现了一个明亮并温暖的色调,它是一种真实可信的存在,是一种可以自信并自足的空间特质。

办公区整体开放兼容,没有设置多余的隔断,工作场景开放、灵活,以此鼓励大家流动自由,任意交流。办公桌和置物架,都是由设计师自己特别设计的,由桦木板和铝型材结合,木质和铝型材本身的科技感,碰撞出别致的空间语言。

我们期望于办公空间让工作伙伴们身心放松下来,学会优雅的工作,用平静的心态做研究,而不是一味的赶图与奔命。希望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可以感受到时间和岁月的节奏,感受到设计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设计的价值。 

03

空间温度

稳中有序,静而有味是接待空间想要实现的目的,空间运用了大量的金属板、黑色木饰面,以期营造一个静谧,沉淀而深邃接待空间。抛弃固有化的设定和死板的会议和接待,我们更希望这个空间作为一个温暖有序的生活场所而呈现,有包容性的,有自己的空间语言。

在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黑色系的木饰面及富有质感的中古家具,收藏的黑胶唱片和字画是主理人表达自我的空间,他是随性自然的。音乐和酒,三五好友的相聚,推杯换盏间,畅谈交流。

我们关注空间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家具,每一个摆件。我们期望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温馨与舒适,我们期望这个空间能够与他人的交流变得自然而流畅,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会客这件事变得简单而愉悦。

04

新生

我们不断迎接着生活中的惊喜与能量,这些惊喜或许源自于一次意外的邂逅,或许诞生于一次深刻的思考,又或许来自于一次勇敢的尝试……

细节处用老物件重新构筑了新的装置,藏于空间之中,旧物新生,也寓在代表他们进入新的阶段,蓄势待发。

用心去感知、去体验、去创造,丰富内心世界,拓展视野和认知,让内心空间与外在空间的交融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些源源不断的能量,才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勇敢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喧哗的老街之下,专注于自己,静心自洽。在自我精神场所,创造、生活和共同成长。

屋檐之下,筑巢。秩序之中,创新。


项目图纸

△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檐下巢羽

项目地址:江苏苏州

项目面积:150㎡

竣工时间:2024.06

设计机构:巢羽设计事务所

设计主创:梁飞、王星

软装陈设:良品空间营造 陈汐言

项目施工:苏州大汉富邦建筑工程 刘长宝

空间主材:尤勒贝特艺术漆,芬德瓦丽岩板,MGM窗帘,梵咚智能,金属竹炭版,桦木板,不锈钢

文宣策划:EDG贰道杠传媒

空间摄影:马利仁Yink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9/53808.html/feed 0
太湖度假区凤凰台改造 / 平介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92.html#comments Thu, 29 Aug 2024 07:32:33 +0000 场地现状

设计场地凤凰台位于苏州太湖中心的长沙岛,太湖大桥1号桥南端,是1号桥与2号桥的链接岛屿,前往西山必经该岛。长沙岛是太湖东西山岛屿之一。因岛四面环湖,俯瞰状如凤凰,凤凰台因此而得名。

△ 场地现状© 平介设计

凤凰台原是一处景点,全园占地八亩,构造小巧精深。园内层楼错落,琼阁巍峨,有阅波桥、烟雨亭、数帆楼、凤栖阁、小石山房等景点,但是目前处于废弃状态。旧有的混凝土结构的屋面、横梁只有局部破损,整体较为完整。

坐在风景如画的太湖畔,该场地不仅提供了绝佳的观景视角,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记忆。站在凤凰台上,游客可以极目远眺,尽享太湖的湖光山色,感受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设计定位

我们踏着过去的足迹,将美、信仰与艺术联系起来,将过去的建筑空间转变为一种永远不会改变或破坏的现代形式。废墟是标记、遗迹、印记,它们也讲述了基础和真理,它们是灯塔、基本点,指引着我们的设计和我们的选择。

△ 从对岸看凤凰台 © 王尚

△ 从对岸看凤凰台  © 王尚

△ 从入口看凤凰台 © 王尚

此次改造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历史与未来并置”。设计团队旨在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赋予这座历史建筑新的生命,选择耐候钢板和黑色钢板作为主要材料,耐候钢板的自然锈蚀效果与石头的古朴质感相得益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和谐的统一,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感,又赋予其现代感。该项目将成为太湖周边乃至长三角地区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张名片,打造一个集文旅度假、高端俱乐部、咖啡厅和艺术文化创作于一体的太湖度假区。

设计策略说明

在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植被已经占据了整个建筑,在石头的裂缝之间生长。空间设计方面,建筑师并没有完全移除这种 随着时间推移而生长的“植物盔甲” ,而是决定尊重它,将其视为“历史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物空置时保护其免于倒塌。在设计过程中整合了建筑周边的绿化和景观元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 设计策略 © 平介设计

△ 剖面图 © 平介设计

△ 轴测爆炸图 © 平介设计

△ 从入口看凤凰台  © 王尚

拆除了原始的中式八角亭,将其改造成了三个螺旋上升的灯塔,象征着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与升华。螺旋形的结构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还能引导游客逐步上升,体验空间的变化与延展。同时优化内部空间布局,重新规划内部流线,使得咖啡店不仅是一个休闲场所,更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和体验的空间。

△ 螺旋上升的灯塔 © 王尚

△ 主入口 © 王尚

△ 主入口夜景 © 王尚

业态策划方面,新的凤凰台的功能业态定位多样化,旨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除了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轻食,咖啡店还设有艺术展览区、文化交流区和亲子活动区。艺术展览区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展示本地及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文化交流区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举办各类讲座和工作坊,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室外的亲子活动区则为家庭游客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增强了亲子互动的乐趣,尽享太湖的湖光山色。

△ 负一层  © 王尚

△ 一层 © Frank

△ 二层 © 王尚

除此之外,商务洽谈区为商务人士提供了一个优雅、安静的洽谈环境。高端俱乐部会员活动场所则为会员提供了一个专属的社交空间,举办各类高端活动,提升了咖啡店的整体品位和档次。

△ 屋顶包间 © 王尚

材料方面,腐蚀金属的永恒性在成熟后似乎模仿并反映了古老的石头外墙的纹理。耐候钢板是一种特殊的铁合金,经受腐蚀、成熟,并与古老的历史城墙的纹理相匹配。当代建筑不会与历史建筑竞争,而是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其中所有新旧元素齐头并进。

△ 二层露台 © 王尚

△ 耐候钢板细节 © 王尚

关于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我认为历史建筑的改造是过去与现代的相互拥抱,许下永不背叛对方的承诺。一个变成另一个,没有事物会被抹去。在设计凤凰台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位考古学家,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我不会移除,我会悬挂、捆绑、固定、滑动,而是停留在最初的地面上,停留在原始作品上,用腐蚀金属揭示了石头和纪念碑,它将废墟和诗意的状态神圣化。

△ 夕阳下的凤凰台 © 王尚

△ 凤凰台夜景 © 王尚

△ 凤凰台夜景 © 王尚

△ 凤凰台夜景鸟瞰 © Frank

△ 凤凰台夜景鸟瞰 © Frank


项目图纸

△ 模型图

△ 负一层平面图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太湖度假区凤凰台改造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设计方:平介设计

项目设计:2023.8-2024.12

完成年份:2024.4

设计团队:

平介设计:吴江,张莹,曹开源,吴斯,张楚悦,田欣怡,杨佳怡

苏州大学:杨楠,肖湘东

苏州同采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软装设计):徐飞,宋颖

项目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凤凰台景区

建筑面积:800㎡

摄影版权:王尚,Frank

合作方:上海衡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

客户: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荔沫咖啡

材料:耐候钢板、硅酸钙板、微水泥、杉木板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92.html/feed 4
昆山杜克大学公交首末站 /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8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82.html#comments Sun, 21 Jul 2024 08:48:28 +0000

基地位于昆山市西北部,阳澄湖东岸巴城镇东南角,北侧为城北西路高架,南侧为武汉大学路。接近长方形的场地原为昆山杜克大学临时停车场,新建的公交首末站将把以往区域内不同线路的沿路公交站台,与临时首末站合并设置,并结合商业、办公等功能提升项目的综合使用效率。项目主管领导与业主希望新的站场不仅满足公交站的基础服务功能,也能够成为一处城市郊野驿站,为乘客与周边市民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建成后的公交首末站,主入口设置在南侧武汉大学路上,次入口位于东面三邻路。首期的1号楼建筑布置在基地东南侧,2号楼布置在东北侧,都迎向主要的人流来往方向。基地内其余部分为停车场地与配套设备用房。

由于基地处在城市边缘,南侧是大面积的待开发用地,西北方向被高架下的城市绿地包围,北侧紧邻新师姑泾,整体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尺度空间里的一处小场所。基于对场地的这种大感觉,设计希望这个功能化的服务建筑具有某种有意味的可识别的特征;希望新建筑能够回应、平衡城市周边的大尺度空间;也希望新建筑能够实践事务所新的形式方法。

为此,我们采用了“用特别的局部调制整体建筑”的设计手法——把整体建筑分为两种要素,一种是基础(体),它们是站房的主要使用空间,包含1号楼首层的服务与二、三层的办公,2号楼首层调度中心;另外一种是以钢结构和玻璃、金属幕墙组合的局部(体),它们是1号楼首层的服务空间、二三层的连廊空间, 2号楼二层多功能室,以及连接1、2号楼的空中连廊。之所以把这个设计手法称为“调制”,是因为这些局部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同时它们是用来完善和调整基础的。

比如说,1号楼的办公基础是一个简洁的方体,有自己的楼梯与功能房间,但没有可连接的走廊,当局部的走廊被组合在二层北侧和三层南侧时,房间才有连接的机会,不同层的房间根据走廊的位置来确定开门方式。再比如,1号楼与2号楼原是各自独立的,当组合了一个局部——跨接的空中连廊后,方能实现功能连接;再比如,2号楼的二层多功能室,可以看作一处后安装的局部,1号楼的沿街商业盒子,也是一处后期增补的局部。这个建筑的整体,就是被这样的局部“调制”出来的。

在此过程中,“识别性”、“意味”、“功能”、“气质”是组合与调整时的指引。比如,1号楼二层的局部——廊子,被布置在基础的北面,是因为可以就此形成一道供首层候车使用的雨棚,而三层廊子被设置在南面,是为了让廊道的视野越过树梢,瞭望整个大学景观。这些廊子的空间与水平板,在形式上出挑很远,加上其深色的材料处理与浅灰色的基础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江南建筑特有的安静飘逸韵味。整个建筑深色局部(体)都选择了略显夸张的造型,与基础(体)刻意简明、呆愣的处理,以及建筑整体所呈现的矜持的韵律与格局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内部张力,而这种气质反过来又会加强建筑的整体性。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轴侧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 1982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朱润资

厂家:  Foshan Sanshui Crown Bead Tile, Jiangsu Shagang Group Co., Ltd., Nippon

主创设计师: 庄慎、任皓、唐煜、朱捷

设计团队: 庄慎、朱捷、王迪、邱梅、王子潇、刘倩

施工方: 昆山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 上海申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点: 苏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82.html/feed 0
跳舞的iD人 / SPARK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4.html#comments Wed, 29 May 2024 09:16:34 +0000

▲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入口处 @CreatAR

SUZHOU HI-CON 

跳舞的iD人

和“跳舞的iD人”说嗨!这是一个将烟囱改造为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入口欢迎标志的创意性作品。

▲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入口人视角度 @CreatAR

创造力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其精髓都在于注入热情来促成事情的发生。创造力往往是对现有事物的革新、是与新事物的碰撞,它所蕴含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并带来快乐。

“跳舞的iD人”是一件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它欢迎所有人来到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在人们到达时带来一种欢乐和趣味。

调整大小 SPARK_跳舞的iD人06R.jpg

▲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入口处 @CreatAR

为了达到精神堡垒的效果并成为工业村整体规划的跳舞的iD人”一部分,"需要在园区里有一个具象的形象展示。场地东南入口处有一个新建的24米高通风烟囱,去包装和改造它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跳舞的iD人”作为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一期的一部分,于2024年1月28日向公众开放。

改造前后对比.gif.gif

▲改造前后对比©SPARK/CreatAR

PREVIOUSLY A CHIMNEY

曾是一个烟囱

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项目采用区域能源站进行集中制冷和供暖,因此场地上需要设置一个烟囱来排放能源站产生的高达80℃的蒸汽。

▲改造前烟囱原状©SPARK

▲改造后跳舞的iD人@CreatAR

如何将烟囱的实用形象转化为积极的形象是任务的核心。

INSPIRATLON

设计灵感

设计构思产生于一个周日午后,SPARK想要赋予烟囱一种个性,这种个性要与SPARK对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总体规划的愿景相符,同时也能体现工业设计村的品牌理念。

于是,“跳舞的iD人”诞生了!

▲斯蒂芬·平博里董事概念手稿@SPARK

烟囱穿上了独特的外衣;

上半身为字母“i”(industrial的第一个字母)下半身为字母“D”(design的第一个字母)

烟囱的整体结构和它的外观代表着“iD”,即工业设计。

▲方案渲染图 @SPARK

▲方案渲染图 @SPARK

▲跳舞的iD人实景效果@CreatAR

字母“i”也代表工业设计村是"industrial,innovative,international and iconic'“工业的、创新的、国际的、标志性的

字母“D”也代表了" Design, Development, Discovery and Dream“设计、发展、探索、梦想

这与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入口处人视@CreatARaEE

▲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入口处鸟瞰@CreatAR

最终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的是一个“跳舞的iD人”,他有着白色的时钟脑袋,穿着咖啡色波点上衣,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摆出了跳舞的姿势,展现出活泼而极具动感的形象。

▲活泼而极具动感的形象@CreatAR

▲西侧视角@CreatAR

“跳舞的iD人”旨在引发讨论,为游客自拍、创造回忆提供背景板。SPARK董事闵薇表示:“我们为这个装置的设计增添了趣味性,以强化’公共艺术’可以使场所更具吸引力的概念”

▲国际工业村入口视角@CreatAR

我们关注事物和场所如何为人们导航”,闵薇说:跳舞的iD人’是一个既有趣又具备实用功能的物体,通过三维立体的'iD’图形传达了工业设计村的精神,从而引导游客,让他们知道已经到达目的地

HI-CON'S SUIT

材料选择

▲材料质感@CreatAR

SPARK选择了能够表达场地精神的材料,因此“跳舞的iD人”整体采用了暖色调。上半身为铜板,下半身为锈钢板。

▲黄昏灯光效果@CreatAR

SPARK_跳舞的iD人18.gif

▲材质呈现 @闵薇

SPARK_跳舞的iD人19.gif

▲场地北侧中环北线高架 @姚俊

顶部的圆形时钟是“i”上的一点,也是D人的头部,时钟朝东北方向略微旋转,欢迎人们从东面驾车而来

▲入口处东北方向视角 @CreatAR

▲入口处夜景 @CreatAR

LETTING OFF STEAM

蒸汽排放

▲上部铜板穿孔 @CreatAR

烟囱的上半部分需要达到50%以上的透空率,以满足排放80℃蒸汽的需求。

SPARK_跳舞的iD人20跳舞的iD人.gif

▲西南视角航拍 @闵薇

通过创意设计和对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规划愿景的大胆表达,SPARK通过“跳舞的iD人”将趣味的实验精神以及独特的审美带到了苏州。

▲夜景 @CreatAR


项目图纸

立面图_©SPARK.jpg

剖面图_©SPARK.jpg

剖面图+顶视图_©SPARK.jpg

 项目信息 

项目数据

长度(米):10.75米

宽度(米):4.4米

高度(米):24米

方案团队:斯蒂芬·平博里,林雯慧,闵薇,甄伟荣,葛田田,吴沁瑜

施工图单位:苏州城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幕墙:强斌,张成宝,孙浩健,章启明

结构:苏春良,王婉瑭

灯光:何威

项目摄影:CreatAR,闵薇,姚俊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4.html/feed 1
亚盛医药总部 / OLI Architecture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8.html#comments Thu, 22 Feb 2024 09:24:33 +0000

亚盛医药总部位于苏州,是一座占地14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及生产综合体,体现了这家年轻的港股上市制药公司的雄心壮志。亚盛医药以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为荣,开发出了前景广阔的新型抗癌药物,旨在改善那些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未来一代的生活质量。该园区采用了最尖端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代表了国际级的建设水平。

新园区开放、明亮、现代,面向公共和员工的七座建筑都设计独特,采用流畅的曲线形状,悬浮在面向新庆路的黑色花岗岩覆盖的倒影池的玻璃基座之上。其中,高达80米的研发及行政大楼,作为亚盛医药的新象征,坐落于场地的西南角繁忙交汇处,紧邻新庆路上的新地铁站。

项目设计灵感源自于化学公式中标注六个碳和氢分子平面键的苯环结构,每座建筑的外立面均经过精心设计。以苯环的六边形为基础形态,通过参数化手法巧妙地围绕着七种不同的建筑体量进行折叠键合。这些立面采用自适应BIM家族进行参数化建模,并使用超高强度混凝土面板和阳极氧化铝节点与挤压件进行数字化制造,实现了视觉透明度与隐私保护的最佳平衡,展现了独特的立面设计风格。

结合了最新的高科技研究实验室和先进的制造设施,沐浴着从半透明屋顶过滤下来的柔和自然光,这些建筑在60,870平方米的场地上巧妙布局,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园区,展现了亚盛医药充满希望的未来新形象。


 项目信息 

建筑师: OLI Architecture

面积: 146842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Zonghai Shen, Xiaobin Lv

主创建筑师: Hiroshi Okamoto, AIA, LEED A.P. Design Partner

设计团队: Dongshin Lee R.A.、Marcus Colonna AIA、Maher Tarakjian R.A.、Hector Arenas、Michael Yin、Sanghoon Seo、Xiaoyu Wang、Alara Akiltopu、Amanda Chin

当地设计院: 北京清水爱派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总承包商: Nantong Wuji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幕墙顾问: Shenzhen OEC Facade Technology Co., Ltd.

项目管理: QNP

业主方: Guoning Zhang

地点: 苏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8.html/feed 0
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区——盛泽坛丘缫丝厂改造 / 平介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0.html#comments Tue, 20 Feb 2024 14:46:10 +0000 项目背景:

△改造之前的坛丘缫丝厂 @平介设计

△历史背景 @平介设计

苏州盛泽的丝绸生产与贸易源远流长,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前。从盛唐贡品到明清“盛绸”,盛泽生产的丝绸早已蜚声华夏。解放后,盛泽丝绸从传统手工生产逐步发展到工业化生产,创建于1969年的坛丘缫丝厂就是盛泽早期蚕丝工业化的标志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坛丘缫丝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盛泽正在经历经济飞速发展与丝绸产业升级。在当地城市更新政策的推动下,坛丘缫丝厂也面临转型升级。

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是由江苏远见文旅控股集团与盛泽镇政府携手合作,项目以缫丝厂旧址为核心,打造了“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的设计理念围绕美学生活、产业办公和产业服务展开,形成了一个可消费、可体验、可产业化的创新型数字文化产业合作示范区。远见文旅充分利用工业遗存,遵循“城市微更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展示馆系统还原60年代末盛泽丝绸纺织工业的盛景,同时对厂房空间进行改造,打造成当代盛泽丝绸美学创新转化中心、文化演艺空间和文化旅游基地。数字文化资产(IP)的引入,结合“文+产+旅”的新方向,塑造了丝绸文旅的新地标。

△各空间原状 @平介设计

坛丘缫丝厂坐落在苏州市大运河畔的盛泽古镇,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生产建筑和一系列生产机械。该厂区呈现出新中国转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典型江南纺织工业建筑风貌,是代表当地经济与工业发展的典型地标和重要工业遗产。它不仅是盛泽的“城市名片”和“集体记忆”,更是传承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载体。

设计任务:

△建筑日景 @徐英达

△北立面外景 @徐英达

本次改造的组团将作为示范区为该厂区改造后的产业园区的整体开发提供改造思路。该组团包括了位于厂区核心的选剥茧室、蒸茧车间、煮茧车间、复摇车间、缫丝车间等建筑。产权方希望保留工业遗产建筑未来作为其他用途的可能性并且满足当下文化展览以及产业办公的基本需求。

设计策略:

△入口夜景 @徐英达

△建筑夜景 @徐英达

原建筑组团是大尺度的联排生产车间。其丰富的屋面变化与独特的结构形式呈现出工业建筑的朴素美学与时代印记;独特的高侧窗构造塑造了明亮的内部空间;大型生产机械与残存的红色标语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独有的历史。面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遗产,我们希望以“弱干预”的方式进行本次改造,尽可能减少对原建筑的拆改,保留其工业建筑特征。该建筑组团西侧的连廊作为危房已被拆除,只剩下联排生产车间。为满足内部通行及管理需求,我们在其西侧新建了公共连廊将彼此孤立的生产车间重新连接。

△改造后缫丝车间大厅 @徐英达

△会议大厅模式 @徐英达

△大厅台阶夹层 @徐英达

△缫丝车间天井画廊 @徐英达

△大厅展廊 @徐英达

△大厅活动台阶 @徐英达

原缫丝车间被定义为展览结合自持办公的复合空间。我们将现存的大型生产机械作为“艺术装置”保留在场所当中,希望唤醒人们的时代记忆。整个空间的布局也围绕巨大的机械展开,在一层形成了三个环形动线。一层是融合了U·Talk讲堂、秀场、咖啡及辅助功能的展览空间,二层是合作伙伴中心的办公与会议空间。一二层通过巨大的模块化阶梯联系,阶梯主要作为U·Talk讲堂及秀场的观众区使用。

△大厅入口视角 @徐英达

△大厅水吧台和书吧 @徐英达

△完整保留的缫丝机床 @徐英达

△缫丝车间展廊 @徐英达

△缫丝车间夹层空间会议室 @徐英达

阶梯下方保留了一台煮茧机和一台复摇机,它们可以在南侧的通高展廊被观看和触摸;阶梯对面保留了一台18m长的立缫机作为U·Talk讲堂和秀场的背景,同时它也限定出走秀的环形动线。在巨大混凝土横梁的高度限制下,两个横向连廊成为整个二层空间得以环通的必要条件。位于二层的合作伙伴中心仅通过一排低矮落地窗便形成一个具有私密性的体量与开放的展览空间形成对比。

△改造后的复摇车间 @徐英达

△改造后的复摇车间 @徐英达

原复摇车间、煮茧车间、蒸茧车间、选茧车间被定义为对外出租的文创办公空间。其中复摇车间有大小两个开间,屋面均依靠拱梁支撑并带有高侧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明亮。得益于地面下挖对原始结构钢索下净高的缓解,我们可以在其中植入夹层以满足新增的办公面积需求。大开间通过局部夹层处理形成纵向的视觉引导,同时保留部分原始生产车间的尺度,形成新与旧的对话;小开间通过整体夹层处理将高处的拱梁序列拉近到眼前,重塑空间体验。

△改造后的煮茧车间 @徐英达

△保留蒸馏设备的会议室 @徐英达

原煮茧车间在加固完成后所有的结构柱都凸出于室内墙面,显现出清晰的结构体系。除去入口植入的两个功能模块,我们仅在墙面与顶面做了材质处理以强化原始结构的关系。原蒸茧车间相对封闭,我们通过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同时保留了原始的蒸茧机械。原选茧车间是一栋相对独立的两层双坡建筑,屋面由三角桁架支撑,一二层仅靠单薄的直立钢梯联系。我们通过在原建筑楼板缺口处加建旋转楼梯解决了纵向交通的问题。此外,我们也将巨大的选茧机械保留下来,希望它能够作为办公家具的一部分。

△增加的旋转楼梯 @徐英达

坛丘缫丝厂经历过多次翻新,我们希望剥离其在过去修补过程中增加的装饰成分,还原它的时代特征。面对过往翻新及加固带来的混乱界面关系,我们选择保留“骨骼”,重塑“块面”。将梁柱结构的面层进行剥离以突出混凝土结构的粗犷特质;将部分墙面抹灰铲除以还原其红砖建筑的本质;将水泥砂浆补丁覆盖下的加固钢板重新外露表现其经历加固的事实。

技术思考:

△旧机器细部1 @徐英达

结构:原建筑结构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结构并且已经过加固处理。内部新建时我们采用了独立的钢结构体系同时避开了原结构柱及外墙的基础,以避免对原结构产生二次伤害。这样的处理也保留了该项目在未来作为其他用途再改造的可能性。

材料:在处理剥离面层后的墙体及梁柱时,我们使用了水性漆来保持其粗糙质地;在面对屋面开裂剥落问题时,我们使用了水泥漆以延续其工业空间氛围;在新建西侧连廊时我们使用了厂区内危房拆除留下来的红砖作为一种新与旧的连接;此外,我们也通过金属网、钢栏杆等材料来呼应其工业建筑属性。

设备:为保持原建筑梁柱体系及屋面的纯粹美感,所有的设备都采用贴墙或贴梁底走管的方式排布并且结合墙面及顶面的材料变化做了相应颜色的喷涂。

改造启示:

△丝博园看向建筑 @徐英达

工业遗产建筑改造本质上是在与历史对话。如何在植入新功能的同时保留历史印记,甚至保留未来再改造的可能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植入何种功能往往受政府决策或商业策划的影响,但如何保留历史印记则更多地取决于设计策略。保留历史印记并不是简单的重建或修复老建筑,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变化。本次改造采用“弱干预”的方式与历史对话,希望将一个时代特征与经济民生的缩影重新转型为创新型文创园区从而促进当地发展。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轴侧分解图

△模块化阶梯示意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区:盛泽坛丘缫丝厂改造

策略指导:程宏 (远见文旅)

业态规划:江苏远见文旅控股集团

设计单位:平介设计,远见文旅

建筑面积:2300㎡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2;2023

设计团队:王海东,李文靖,杨楠,顾王禧,孔祥鹏

结构/水电设计:上海衡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摄影版权:徐英达

业主:江苏远见文旅控股集团

项目地点: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坛丘丝厂路12号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50.html/feed 0
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游客中心 /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32.html#comments Thu, 08 Feb 2024 13:56:49 +0000

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位于昆山市西北部距市中心4公里处,总面积3150亩,是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在森林公园南入口的左侧沿河原是一个售楼处,基地面积约1310平方米,业主希望利用这块地,在原售楼处的建设范围内为森林公园新建一个游客中心,用作综合服务、公园与城市管理使用,也希望这个建筑能与公园景观融合。我们也注意到原售楼处北面的绿地,面积虽大但十分消极,因此希望利用这次建设机会,将其组织起来供游客使用。

设计并不复杂,这是一个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组成的小建筑聚落。各部分的功能设置自由灵活,满足开始时的多样功能需要,同时适应日后可能的变化。聚落布局使场所可以穿越,让人们能够到达后面的林地与水岸。这些小建筑中的一部分被盖以一个方孔金属格栅顶,形成一片带盖的半户外空间,用作举办公共活动与休息中庭,其实更准确的说这是一处亭子空间。

设计从形式与空间的组织来看,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小屋子与大亭子”。小屋子的造型都是二层的坡屋顶,表面为原色的铝镁锰板和玻璃,薄壁的格栅顶盖约22米X32米见方,整体深灰色,中间局部设置玻璃顶盖用于防雨。

这个顶盖的结构采用了平面1.8X1.8m、高700mm的薄壁钢板单元模块,构成镂空格子单梁。组成的方格梁体系中,梁与梁之间填充了相同尺寸的铝板格栅(平面300X300mm、高700mm)。钢板与铝板同为深灰色,由此形成视觉上一体化的300mm见方的薄壁格栅顶盖,仿佛是一个均质的结构。

这个特别的顶盖,最初来自于一个我们没有实现的设计,那个设计原想实验一个全钢的薄壁方格格栅顶盖,作为建筑的整体屋顶覆盖。经设计计算太阳高度角,屋顶需要900mm的厚度才能形成四季都有自然均质光线却无投影的室内光环境,可惜最后未能实施。这次在昆山的 “大亭子”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薄壁格栅顶的形式,简化了结构,节约了造价。同时,通过计算日照高度角,这次却想要营造一个有投影的环境,营造一种身处森林,日光洒落树影斑驳的感受。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立面

△剖面图

△单元模块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 1025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吴清山

主创建筑师: 庄慎、任皓、唐煜、朱捷

设计团队: 庄慎、朱捷、游诗雨、张婕、刘倩、王菁菁、徐雍皓(实习)

业主方: 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 源规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

机电单位: 中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单位: 上海迅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智能化设计: 西兰花数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江苏凯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 苏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32.html/feed 0
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大闸蟹文化园 / 九城都市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0.html#comments Tue, 09 Jan 2024 08:20:37 +0000

苏州相城阳澄湖大闸蟹文化园是一次对东盛锻造厂的改造更新,项目位于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以厂区原址为基础,以大闸蟹文化为主题,为这一已经废弃多年的锻造车间注入新的灵魂。

通过保留粗犷的旧厂房结构框架,在内部建造精致的崭新展馆,产生新与旧的对话,不仅在空间上回应了新的功能,也在时间上留存了记忆,充分展示改造项目的全新生命力。新展馆成为旧框架的内胆,旧框架成为新展馆的骨骼,新与旧,内与外,在互相交织与对比中,重新孕育出新的空间活力。

新展馆分为上下两层,由东往西分布了数个互相渗透的通高空间,限定出各具特色的主题展示区域。而在二层中心位置,设计了一处钢结构悬挑空间,突破了原有界面,打破了旧厂房立面的固有节奏,将内部空间外化为通透的展示窗口,形成具有特色的立面效果。

新展馆一直向西延伸至河岸,在端头设有一处茶室空间,面对河流一侧为巨大的落地玻璃,具有极佳的观景体验。通过室外楼梯可以行至二层开阔的观景平台,在湖面微风的吹拂下静待落日余晖。

一条清水混凝土廊道由北侧主入口开始,延伸至旧厂房区域,连接办公楼与新展馆。通过封闭的东侧墙体将视线引导至主体建筑,同时让光线透过缝隙落在混凝土墙体上,与景观水体共同形成诗意的长廊空间。

入口处的廊道与原有办公楼之间,形成一片入口广场,便于旅游集散,是为前院;两栋建筑之间,设计有生态自然的景观水体,伴以景观步道和蟹文化主题小品,是为中院;新展馆南侧至围墙,是另一片自然绿地,从南侧观看,建筑掩映在自然景观中,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是为后院。以此形成前院、中院、后院三进的空间结构,并以混凝土长廊相连接,组成完整且丰富的空间流线。


项目图纸








 项目信息 

建筑师: 九城都市建筑

面积: 5700 m²

项目年份: 2022

摄影师: 姚力

主创设计师: 张应鹏

设计团队: 王凡、陈亢俊、祁文华

结构设计: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方: 苏州吴林园林发展有限公司

功能: 文化建筑-展陈建筑-展馆

委托方: 苏州消泾手工艺术村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 苏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0.html/feed 0
苏州荟同学校 / Perkins Eastman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11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112.html#comments Sun, 24 Dec 2023 16:46:44 +0000

苏州荟同学校坐落于苏州高铁新城,占地7.5公顷,总建筑面积119,000平方米。这所寄宿制学校容纳幼儿园至高中12年级共2,500名学生,充分地展现了荟同学校“学习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教育理念。该校园包括3栋院落风格的教学楼、体育演艺中心、以及可容纳1,000名学生的宿舍楼。校园空间高效灵活,旨在打造跨学科、重思辨的学习体验。校园按LEED银级及中国绿建二星标准建造,将成为亚洲最高端的寄宿制学校之一。

总体规划理念

校园总体规划受外部场地和内部功能的双重影响。基地的东南侧是新建的运河,北侧是城市道路,西侧是高速路及公共绿地。校园分为动、静两个分区:沿高速路的喧闹/活跃/运动区,和沿运河的宁静/沉思/学术区。

1.三栋回字形的教学楼分别是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它们沿河依次错落排列,提供最佳日照及景观视野。
2.体育演艺中心位于动静分区之间的南北轴线上,在足球场和学术区之间形成缓冲。
3.一个一层的共享平台连接三栋教学楼和体育演艺中心,其功能包含校园核心及景观露台。
4.学生宿舍楼沿河布置在中轴线的最南端,和体育演艺中心连成一体。

外立面设计
建筑设计的灵感源于苏州园林传统文化元素:屏风、连廊、庭院及花园,结合现代的材料打造隽永经典的建筑风格。

屏风
为营造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同时为每栋建筑提供特征和辨识度,设计运用了类似于苏州传统建筑屏风元素的外遮阳百叶系统。根据采光需求、眩光控制、朝向、隐私及预算的不同,遮阳百叶的设计也稍有不同。该外遮阳系统使用超高强度混凝土(UHPC)材料,打造标志性、可持续性的外立面形象。

连廊
围绕整栋建筑的风雨连廊同样来源于苏州园林的传统元素。它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全天候的步行环境,并与景观互动,营造多层次、近人尺度的空间体验。


 项目图纸 

△功能分区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局部剖透视

△细部结构大样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Perkins Eastman

面积: 119000 m²

项目年份: 2022

摄影师田方方

厂家:  CompactWood Interior & Exterior Surfaces, Gerflor Flooring Group, Jiangsu Trans Build Tech Co. Ltd.

主创建筑师: Ron Vitale AIA, 沈毅AIA

设计团队: Ron Vitale、沈毅、Connor Glass、杨芸、 任嘉骏、陈启、张彧、Erum Ahmed、Charles Sinclair、Toby Bishop、张黎婷、沙千陌、孙莹、徐少白、许子健、Ming Leung、单雨歌、韦妙、张梦鸾、邵雨辰、蔡庆瑜

结构设计: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DLC

机电设计: Syska

剧院设计: Theatre Projects Company

声学设计: SM&W

泳池设计: P&A

灯光设计: Studio Illumine

幕墙设计: Aurecon

可持续设计: BEE

交通设计: 北京瑞优达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方: 中建三局第八分公司

地点: 苏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112.html/feed 0
后埠古村驿站 / 平介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8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88.html#comments Mon, 13 Nov 2023 09:35:15 +0000 项目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后埠古村落入口,推开二楼的窗,就能看到穿过古村的小河,后埠村现为中国传统村落,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村落形成于南宋,古称梅梁里,明代后因禹期山前的湖湾设石码头(地名前湾),山后设停泊船只的船埠,更名为后埠。未经商业开发的古村经修缮保护后,也最大程度保存了自然和生活的气息。驿站的落成成为苏州近郊,让人停下脚步喘息的珍贵场所。因此本案设计希望在古村落的入口处,打造一个可以连接古今的驿站咖啡馆,让游客休憩的同时,领略历史村落的魅力,也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古村焕发生机。

△室内概览  ©颜社视觉

后埠村原本是个渔村,渔船渔网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只剩下驿站墙上的老照片和宣传册里记录着这些遥远的历史,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设计,重新创造一个让现代和历史对话的场景,表达出时间在这个场地上流逝的痕迹。“时间之线”本身是静止不动的,在三维空间上扭转延伸。通过观察者在场景中的移动,可以看到装置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有的角度,光线甚至是消失的。完成后的效果也很令人惊喜,下午从西侧窗户照进室内的光纤,与我们创造的光线相映成辉,给空间带来了温馨宁静的氛围。

△室内概览 ©颜社视觉

△轴测分析图

△平面图

不同于城市中的商业空间,本设计需要解读在历史片区中,如何协调驿站茶饮空间的商业性和古村历史的文化属性。咖啡馆在驿站的二楼,因此需要一个方法,为其进行商业引导。而对一楼的露天空间的利用,则是我们最终的选择。用尼龙线制作的光束形状装置,从二楼入口处延伸至一层的室外庭院,将视线的焦点汇聚到二楼的入口。

△轴测分析图

△项目外观 ©颜社视觉

△项目外观 ©颜社视觉

楼下蜿蜒而过的小河和雨后朦胧的远山,都为场景提供了优异的自然景观,因此对建筑的改造,通过将窗户调整为两个条形窗,用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将自然景观纳入室内。

△窗景 ©颜社视觉

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建筑,周围环境古朴幽静,同时店主也希望店铺的整体氛围能和古村落保持一致,因此在整体材质上我们选择了砖、木这类带有传统和自然特色的材质,来呼应场地的特殊性。天然胡桃木和深灰色砖材被用作室内空间的主要材料,带来一种和谐而充满美感的对比。胡桃木的温馨气息与灰色砖材相得益彰,后者为吧台和一层的墙壁带来独特的肌理,同时也为整个空间赋予了精致的细节及空间特征。

△ 空间细部  ©颜社视觉

△吧台  ©颜社视觉

  在本次实践中,设计团队面临的主要难题是解决现代商业需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冲突。在满足空间功能需求的同时,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设计,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会。通过对古村的考察和历史的学习,我们选择了用传统材料和现代手法来创造一种新旧之间的对比融合,通过空间本身来叙述故事。为古城创造一个促进邻里交流、提供游客参观导览的公共活动场所。

△空间细部 ©颜社视觉

△建筑立面 ©颜社视觉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后埠古村驿站

设计方:平介设计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3.10

设计团队:吴斯,杨楠

项目地址:苏州市西山岛后埠村

建筑面积:120㎡

摄影版权:颜社视觉

客户:漫宁咖啡

材料:尼龙线、水磨石砖、胡桃木板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88.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