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工作室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龙南村伯鸿书屋 / 森上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2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26.html#comments Mon, 27 May 2024 08:25:38 +0000 陆费伯鸿,复姓陆费,名逵,号少沧,祖籍浙江桐乡。我国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2018年桐乡市委决定采用桐乡名人——“中国书业先驱”陆费逵之名,出台了《关于建设伯鸿城市书房(书香驿站)的实施方案》,并率先在市区及洲泉、乌镇等中心镇区试点建设,打造覆盖城乡的“十分钟阅读圈”。

△鸟瞰

△伯鸿书屋

以书为媒,筑风雅桐乡。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伯鸿乡村书屋的建设是伯鸿系列阅读平台的重要衍生。乡村布点,均衡发展,通过对各村旧建筑的改建再利用以达成图书资源服务覆盖,让阅读新空间嵌入桐乡的各个角落,进一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让桐乡这座城市的书香之气更加历久弥新。

△伯鸿书屋

文化载体

△书屋与环境

河岸旁的小建筑组群是龙南村文化生活的集聚地,书屋与南侧的鲍月景艺术馆之间形成书画联动,开展教学培训、文艺创作及交流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

△阅读空间

 龙南村的伯鸿书屋采取了文人艺术工作室+乡村书屋的组合模式。一层作为徐玲芬个人文学工作室入驻,以“诗画龙南·唐吟文学沙龙”为载体,以文会友,开展读书交流、写作采风、文学讲座等活动。二层则为基础的阅览室,供书籍陈列,为村民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这种“文化伙伴”的运营模式,以文人名家吸引文学爱好者,促进村民诗友间的文化交流,让单纯的阅读空间变成了文化共享空间。

△书屋的日常与读书活动

叠屋

结合功能与使用方式,建筑设计以打开的书籍为空间原型,叠置为空间组合形态,汲取传统民居的特征元素,打造具有乡土文化的阅览空间。

△形体演变

建筑的形体沿水乡驳岸与村路进行了扭转,重叠的屋檐拓展出前廊、露台等公共空间。错落的造型于内形成了连接上下层的交通与交互空间,于外则衔接了自然的景致。建筑隐于河岸树荫,西侧被植被围绕,有着生动的场所特质。书屋的山墙与河岸景观相呼应,藏于山墙内的阶梯延续了蜿蜒的汀步游径,导向二层阅览室门前的开放平台。

△叠屋形态

△层叠的山墙

室内的一层以相对完整的空间格局为主体,应对工作室和各种沙龙休闲活动的灵活使用。南侧大面积的落地门窗开启时,与被植物环抱的小院连成一体,檐下贯通院落形成开敞的半户外区,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田园的氛围。阅览室主要由书架和阶梯地台组成,存放乡贤捐赠图书刊物的书柜系统贯穿了一二层的纵向空间,也起到了功能分区的作用。书柜上打开几处窗洞,可远眺村貌,也可当做座位随坐随读。延展的阶梯地台刚好对应一层倾斜的屋顶,侧向面朝绿地和河岸,高窗接纳了更多的自然采光,营造出更为明快和有趣的阅读场所。

△书屋一层

△书架系统

△书屋二层

乡村公共性

龙南村伯鸿书屋的落成促成了文化共享的运营,也实现了乡村建筑和村落场所的融合。建筑东侧贴邻着村文化广场,建成后的书屋成为了广场的标志性节点。南侧的院落与室内结合紧密,成为了建筑空间的延伸。面向河岸的立面以楼梯和露台为主要公共体系,大屋檐下的转换空间可观览景致,平台下也为村民预留了可以在室外下棋互动的区域。原本宅基地北侧与村路间有一狭小的夹角地块,附着于建筑立面的披檐激活了这块土地,变为道路旁扩充的落脚空间,成为村民来往的一隅休憩之处。

△书屋一层与前院

△山墙一侧的公共空间

△路边檐下的休息区

龙南村伯鸿书屋作为乡镇级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丰富了各年龄层村民的知识拓展,又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精神粮仓”。

△日常使用场景

△夜幕下的书屋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龙南村伯鸿书屋

项目类型:建筑设计

设计方:森上建筑

项目设计:2022.09

完成年份:2024.03

主要设计团队:章钧添 孙鸿斐 王鑫 洪诗玮 龚思源

合作团队:结构顾问:苏勤军

项目地址:浙江桐乡

建筑面积:400㎡

摄影版权:吴清山

客户:桐乡市高桥街道龙南股份经济合作社

材料:钢材,混凝土,青砖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26.html/feed 0
感知自然的变化,以小见大的精神世界 — 微小艺术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8/413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8/41374.html#comments Mon, 13 Aug 2018 08:23:24 +0000 微小艺术工作室是一座现代灰泥和玻璃建成住宅的加建项目。这个项目为现有的沙漠庭院和围绕火坑的聚集区提供了背景和价值。

为了区分工作室与原有住宅,设计师将工作室建立自己的身份。增加与地平面相交的方式是以最小化对现有沙漠景观的干扰的方式执行的。钢梁地板结构和复合混凝土桥面由六个36“直径的混凝土沉箱支撑,允许工作室通过仅在这六个位置接触地面而”漂浮“在现有的洗涤物上。通过跨越洗涤,该设计进一步区分了这种新的添加,与现有主要住宅的等级结构的传统板相反。

为了将工作室和原本的住宅区分,设计师让工作室建立表达自己的特性。新建的部分与地面的相交处,以一种对现有沙漠景观的最小化的干扰方式建造而成的。钢梁地板结构和复合混凝土板由6个直径为36英寸(约0.9米)的混凝土沉箱支撑,使工作室可以“浮”在现有的干河床之上,仅在这6个点接触地面。通过跨越河床,设计进一步区分这一新建部分,与用传统的石板建造的原有住宅形成对比。

工作室的包层主要由标准的10英尺4英尺12英尺高A606耐候钢板组成。使用钢板的标准模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准备和制造时间。在该项目的所有玻璃位置使用高热性能反射隔热玻璃。隔热玻璃窗在表面1上配置有反射表面,其允许最大的热量排斥,同时提供最大的反射。这两种材料的组合用于包层,旨在补充,吸收和反映现有住宅的景观。此外,材质调色板将添加与现有材质调色板区分开来。

1534148963388794.jpg

工作室的覆盖层主要由标准的10个规格为4×12英尺(1.2×3.7米)高的 A606 耐候性钢板组成。使用标准模块的钢板保证了最少的准备和制造时间。该项目的所有玻璃,都使用了高热性能的反射隔热玻璃。隔热玻璃在表面1上有着反射面,允许最大程度的散热,同时提供最多的反射。这两种材料的结合是为了补充、吸收和反映现有住宅的景观。此外,材质板将新建与现有的面板区分开来。

1534148967156660.jpg

内部空间的布局配置为开放式,允许工作室于一定的自由度,用于艺术家的工作室或者画廊空间。可以以任何方式移动布局的的三个隔板,令空间更加多样性和额外的表面墙体来悬挂艺术家的作品。嵌入式系统悬挂系统与干墙,在空间中建立数据库,以便不断地悬挂艺术品以供审查和展示。双层滑动玻璃门直接位于上方,以便可以随时捕捉沙漠景观的特定时刻。人们可以从窗口欣赏到现有庭院和远处驼峰山的景色。

室内空间被设计成为一个开放的平面图,允许工作室自由用作艺术家的工作室或展览空间。可以以任何方式配置三个大的可移动分区,保证了空间的多样性和增加挂起艺术家作品的表面积。石膏板中有一套完整的嵌入式艺术品悬挂系统,基线使艺术品可以持续悬挂,以供观赏和展示。双向玻璃推拉门位于河床上方,以庆祝沙漠景观中的一个特定时刻。窗户的分布提供了看向原有庭院和驼背山的视野。

微小艺术工作室通过有意建立自己的建筑语汇来融入周边的环境之中,这一语言与现有主流住宅的语言明显不同,但却保留了对场地所处沙漠景观的尊重。


图纸

剖面表现图

概念表现图

西立面图

区位图

1534149057337134.jpg

建造前场地图

1534149058426645.jpg

建造后场地图

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Chen + Suchart Studio
建筑地址:Paradise Valley,美国
主创团队:Szu-Ping Patricia Chen Suchart,Thamarit Suchart,AIA
设计团队:Aaron Bass
总建筑面积:16823.0英尺2
项目年份:2017年
摄影师:Matt Winquist
结构工程:BDA Design, J. Greg Brickey, SE
建造商:Verge Design:Build, Joby Dutton, Mike Alexander
制造商:Arcadia, Hansgrohe, A606
图像及图纸:Chen + Suchart Studio, LLC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8/41374.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