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馆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陶一球纪念馆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92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924.html#comments Wed, 25 Oct 2023 11:33:33 +0000

陶一球1905年出生于昆山市夏驾桥镇(现为陆家镇夏桥社区)的一户大地主家庭,为乡里做过不少有益的事,1939年他在家乡组建起昆山第一支抗日武装,并变卖自家田产资助抗日。因感念陶一球的义举和贡献,陆家镇建有一座陶一球纪念馆,2020年由于周边修建地铁,纪念馆计划搬迁至陶一球的出生地——夏桥社区。

纪念馆的新址处于三幢社区配套建筑的半围合之中,基地呈东西走向的矩形,周边状况较为芜杂。业主方对设计的要求非常宽松: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能安放下老馆内为数不多的实物展品和两尊雕像即可。

设计将纪念馆视为记忆的保存和传递场所,立足于普通人性来阐发陶一球的生平事迹,通过营造沉静内敛的氛围,让参观者能从周遭的庸常中抽离出来,转而进入一个静谧的所在,在晦明转换和光影流动之间,专注于凝视、聆听和沉思,静静体会陶一球在乱世之中多股力量之间的处境艰难和抉择不易,由缅怀先贤进而引发对生命的思索。


设计借助两种高度不同的围墙将纪念馆所属领域与周遭适度分离,把社区配套建筑排除在参观者视线之外。建筑的内部领域被划分为前院、主庭院、序厅、展厅和雕塑庭院五个主题空间,它们沿场地的深度方向串联成一个逐步脱离周边日常场景的递进序列。

纪念馆的参观路径呈S形往复,缠绕在场地的主轴上,在有限的领域内拉长了观展流线。设计因此得以借助路径的转折持续转换各主题空间的视觉焦点,参观者也能够从正向、斜向多个角度感知主题空间。各主题空间的视觉出口则在不同视觉焦点间建立起与参观路径相分离的视觉路径。这样,参观者对纪念馆的整体感知便是空间及视觉经验的历时与共时的叠合。

设计利用场地深度强调水平性,确立了纪念馆总体的视觉宁静,又借助建筑正面性与对称性的确立和消解、体量感的凸显和厚重感的消除、建筑尺度的放大和压缩、主题空间向心性与离散性的博弈,让纪念馆在于基本正规中暗示着流动和微变,在适度崇高中蕴含着轻盈和透明。

建筑由此从老馆充满宣教意味的单一室内展厅,被拓展为一个包含向天空和草坡的投射并稍许带有超验色彩的静谧场所。在供参观者缅怀先贤的同时,它也可以用作夏桥社区的冥想花园。于是,陶一球纪念馆从一座要求被凝视的建筑,转而成为一个让观者凝视自身内心的场所。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 563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是然建筑摄影

主创建筑师: 陈屹峰、马丹红

设计团队: 陈屹峰、马丹红、梁俊、杜尚芳

结构设计: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张准、陈学剑

机电设计: 赵时光、石优、姜浩清、王晨璐、鲁泓

业主: 昆山市陆家镇人民政府

地点: 昆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924.html/feed 2
桐乡市红色文化教育中心 / 清上造社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8/5263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8/52639.html#comments Wed, 02 Aug 2023 14:22:30 +0000

项目背景
桐乡市红色文化教育中心位于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由桐乡市党史馆和琴秋纪念馆两部分组成。该村位于石门镇城区北侧约3公里处,村落空间整体呈现出沿着乡村道路及自然水体零散聚集的形态。由于该村落处于城市远郊地带,居民房屋质量及市政基础设施尚待系统性提升。

基地环境
基地位于墅丰村南部,村落内水网密布自然环境优越。项目所在基地三面环水,东侧水体上有保留的清代古桥一座,用于原工厂内部和村落的日常步行联系。厂区内东侧有铸造车间2栋,该车间空间开敞且结构性能良好,项目初判时决定将这两栋厂房改造为展览空间。

设计策略
锚固

原有工厂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超大的体量和周边民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作为一个生产场所,当地很多居民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所以不管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这个工厂就如同乡间原野上的一个锚点,将人们的记忆和这个特定的场所锚固在一起。

根据展陈的需求,原有单层厂房需要加建到3层,充分评估结构加固费用和施工周期后,业主决定拆除原有厂房。为了体现原厂房作为空间锚固点的作用,设计保持了原有厂房的方位和体量,在内部满足展览需求的前提下,外部体量仍能够作为场地空间的锚固点和场所发生关系。

拼贴
基地所在村落现状,空间图底关系较为松散,东南侧为沿河自然有机生长的民居,北侧为形态规整样式统一的新农村住宅,其余空地为农田及相应的生产设施,各种空间要素形态上没有关联的拼贴在一起。

建筑方案设计在四周空旷松散的空间结构中,尝试通过利用原有厂房空间和连廊拼贴出一个内向的围合空间。部分程度的缓解了该区域空间内,单体建筑空间关系相互分离形成的“实体的危机”,同时也为乡村提供一个可以聚集的、内向型的公共空间。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区位示意图

△区位分析图

△基地示意图

△手绘图

△功能分区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形体生成图

△爆炸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清上造社

面积: 6195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朱润资, 李杰

主创设计师: 李杰

项目总策划: 丁伟

项目负责人: 韦玮

建筑设计: 韩红云、朱正宇、严孔羽、金晋磎、曹洋

展陈设计: 王琥、何强、张磊、李佳、刘潘、马春雪、柯君、郭玮钰、王劲松、殷广青、张婷婷、张玉、陈忠、孟颖

结构设计: 贺军利

机电设计: 李晓方、陈涛、高昌涛、牛勇、张晓鲁、雷文林

施工方: 上海快来秀展示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策划单位: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施工图设计单位: 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展陈设计单位: 上海快来秀展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凯展览展示工程有限公司

委托方: 桐乡市石门镇墅丰股份经济合作社

地点: 嘉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8/52639.html/feed 0
渡江胜利公园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4/5228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4/52281.html#comments Wed, 19 Apr 2023 13:43:33 +0000

渡江胜利公园位于长江南京段水系下游,栖霞山对岸,划子口河口处,龙袍新城滨江地带。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在此打响,人民解放军34军在划子口等地战斗、渡江并成功登陆栖霞。因此在2020年建党百年之际,为纪念渡江战役同时服务新城市民,龙袍政府启动该项目的建设。

项目规划用地约4.4公顷,包含公园、纪念馆和标志塔。其中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690㎡,占地面积2610㎡,包含历史展陈、专题展陈、红色主题教育、互动参与、休闲、办公等功能。建筑高度为14.8米,观览者于二层悬挑空间可以远眺栖霞山和长江。展示构筑物位于纪念馆西侧,面朝长江四桥,高49.421米,为铭记渡江战役胜利的历史时刻。

公园设计利用原有场地高差,通过地表高度的变化营造功能性的场所空间,地表的抬高、下沉、掀起、切割自然地描述出芦苇荡、音乐台、雕塑、纪念馆的空间起伏,使各功能体块成为地形重塑的一部分。

纪念馆采用“大地耕作”1的设计策略,使地表裂开,建筑从地面缓缓升起,呈现北低南高、向前冲锋的趋势,整体犹如一条向栖霞山挺进的木船,直冲江面,象征着胜利之舟、人民之舟、伟大复兴之舟。形体的设计回应了习主席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观览者进入纪念馆,首先呈现的是巨型三角天窗下高大的门厅兼序厅;再进入基础展厅体验战争火光下真实历史场景的营造;步入二层悬挑处的红色文化展厅,在这里远眺栖霞山和长江;接着穿过二层沿廊,是虚拟体验互动展厅,也是展览的尾声;从一层门厅出来,绕行至悬挑下,远处栖霞山坐落在薄薄的江面上,日落的光辉穿过悬挑的缝隙映射在地表的碎石上。从光辉、昏暗、曙光到明亮,观览者在此体验了从备战、渡江、胜利、纪念的时间叙事。


项目图纸

△区位示意图

△基地示意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展开图

△剖面图

△地势示意图

△墙身大样图

△节点示意图

△体块生成图

△功能分区图

△功能分区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剖透视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面积 : 3802 m²

项目年份 : 2021

摄影师 :侯博文

厂家 :  南京卡普睿欣建材有限公司, 广东精久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新蓝天钢结构有限公司, 江苏腾威建设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 周凌

设计团队 : 周凌,杨丹,方茗,夏子涵,郝钢,汪丹颖,刘晓黎,王莉

结构设计 : 董贺勋,丁小峰,杨程

景观设计 : 周凌,方茗,黄晓寻,于滔,阮颖

施工方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方 : 龙袍新城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4/52281.html/feed 0
Smritivan 地震纪念馆 / Vastushilpa Sangath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4/5227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4/52277.html#comments Wed, 19 Apr 2023 07:43:24 +0000

该博物馆位于印度 Bhuj,Gujarat 的 bhujiyo 山上。该博物馆是更大的 Smritivan 地震纪念馆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是为了纪念 2001 年的地震,Bhuj 位于当年地震的震中地段。该博物馆将其旅程锚定在 Bhuj 市和 Kutch 地区独特的遗产、文化、手工艺及其许多村庄和野生动物保护区。设计意图是创造一个不仅仅是博物馆,而是一个市民可以聚集和庆祝他们的许多节日和更多的公民空间。正如我们的其他项目一样,我们认识到这种机构在城市的形成中的更大作用,并确保建筑对公民生活的贡献。Smritivan 纪念馆也是如此,它也满足了城市对绿肺和公园的需求。从程序上讲,博物馆的各个展厅追溯了 Kutch 地区的各种工艺和技能。

山丘的陡峭坡度意味着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敏感地放置一个不干扰景观的建筑。这座山是人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建造一个与山体形成对比的大型盒子被认为是不合适的。相反,轮廓线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它决定了一个让人想起存在于这座山上的堡垒墙遗迹的形式。建筑物就像一条线,沿着轮廓线呈“之”字形爬上山头。这是一种动物或人类用来爬山的自然方式,或作为通往圣地的朝圣路线。作为建筑师,我们坚信,行走对于一个地方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那么博物馆的“灵魂”就是这种缓慢的攀登,一个由各个展厅点缀的 50 米攀登的周游之旅。脊柱就像一个长廊,人们可以在那里暂停,思考和探索景观。

这种拉伸结构也为单体建筑创造了一种柔和的光芒,这些单体建筑是用从现场附近开采的当地石材覆盖的。总的来说,博物馆的这个中心脊柱是一个公民空间,在画廊不开放的时候也能运作。时间性仍然是博物馆的核心。因此,每个画廊的屋顶都种植了不同种类的当地植物,就像在山上一样,这些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标志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花园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如临时展览和表演,这使人们能够反思和吸收,这对这样的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像大多数景观上的定居点一样,博物馆的设计是为了逐步发展。画廊的模块化和中央脊柱的痕迹是这样的,任何扩展都将始终与这个地方的独特保持一致。因此,它是一个定居点,像 Bhuj 一样古老,也像上次访问的记忆一样年轻。


 项目信息 

建筑师: Vastushilpa Sangath

面积 : 10900 m²

项目年份 : 2023

摄影师 :Vinay Panjwani, Sohaib Ilyas

厂家 :  Daikin, Jaquar, Jindal Steel, Tata Steel

主管合伙人和总建筑师 : Rajeev Kathaplia

项目负责人 : Piyas Choudhari

高级建筑师 : Rajesh Suthar

建筑师 : Kunal Suthar

建筑设计 : Vastushilpa Sangath

MEPF : Jhaveri Associates

结构顾问 : V.R Shah Engineers

地点 : 印度,Bhuj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4/52277.html/feed 0
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 /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2/5208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2/52089.html#comments Mon, 27 Feb 2023 09:37:48 +0000

在建设本项目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江姐是自贡人,随着江姐故里的打造,自贡的城市定位也用江姐故里作为首句,可想而知,这个项目对自贡的意义。江姐烈士就义时年龄较小,留下的实物并不多,所以江姐更为人们熟知和牢记的是她的艺术形象,红岩、红梅、红星几乎成了与她深深关联的精神符号。而这些,恰恰就是设计的灵感来源与逻辑出发点。

概况
项目围绕江姐故居展开建设,故居位于自贡大安大山铺江家湾,背山面塘、翠竹环抱,环境清雅,是典型的川南村落的形态。片区规划用地面积400余亩,包括修缮江姐故居、修复红梅雕像广场、修建江姐纪念馆三处重要场所,其中纪念馆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

选址
随着对故居片区功能的重新梳理,顺理成章的将故居的展览内容搬迁到新的纪念馆,恢复故居的原真性,业主最初所设想的一些商业性思考也就与之产生了本质冲突,必须进行调整。统一思想后,决定在故居正东方低洼丘陵区域建设纪念馆。山顶上的雕塑、故居、纪念馆自然形成了向东的轴线,与最初设想的面向东方的美好寓意完全一致。江姐的雕塑经过重塑后面向东方,自轴线望去大致形成三个标高,错落有致,意境悠远。

立意
谷地一侧的陡坡铲去部分后,将纪念馆轻轻地放在轴线上,与山势融为一体。对环境尊重的同时,尽可能压低主要建筑的高度,对营造轴线层层抬起的趋势十分必要,而这种地景建筑的设计逻辑,也为将来塑造从地上生长“红岩”创造了条件。建筑呈五星的趋势,在中央裂开,巧妙的让开了轴线上的视线通廊,向心的形态产生的力量感凝聚在中央广场上,为人们进行吊唁等纪念活动提供了场所。发散的各个体量或高或低的搭接在四周,与地面、与山体融合在一起,在这些体块的那些倾斜面上组织各种路径,有效的将人流组织到各个方向,增加了建筑对整个区域的控制,这也是放射状布局的优势。

塑形
为了让抽象的红岩充满力量,采取了刀削斧剁的手法来塑造形态,将大的体块干净利落的劈成若干小块后,自然形成一些裂缝,这些裂缝从建筑的立面延伸到了屋面,形成了很多自然的光槽。阳光挤进缝隙后,在室内和一些灰空间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强烈的明暗对比也让体验者产生了江姐身处渣滓洞向往光明的那种精神感受。建筑的外皮有时候是剥离开的,为上山或者去屋顶的台阶提供了一些场所,这些逼仄的空间与中轴上宽阔的纪念场地形成了强烈对比,象征着崎岖的革命道路和美好的精神愿景。俯在地上的组群形态的确是与环境相融,但是建筑的纪念性仍然需要更强烈的提示,轴线上高耸的构筑物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基地的各个方向观察建筑,都会被它吸引,所以特意采用了材质的对比增加了对比度,形体的错落有致,偶尔带一点凌厉的气息也与江姐刚毅的性格暗合,在前侧水面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选材
材料选用贯彻了红岩精神的延续,采用了可塑性较强的 GRC 高强混凝土大板作为面材,通过反复推敲,塑造了不同肌理的表皮质感,板的表面用斧剁凿痕,保证了质感;通过工厂预制加工,缩短现场安装时间,节约工期。

融合
方案不论从立意、布局,还是从形态演化与用材,均牢牢扣住思维主线,最终形成了一组能充分体现江姐精神的建筑群落。项目在江姐烈士牺牲日落成之后,各方群众自发前来进行各种纪念活动络绎不绝,也从侧面印证了项目氛围营造的成功。


项目图纸

△项目分析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SADI

面积 : 12374 m²

项目年份 : 2021

摄影师 :404NF STUDIO

厂家 :  东莞市华创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中瓴华汇新材料系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自贡华洋建材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 : 李纯

主创建筑师 : 柴铁锋

项目经理 : 索奇峰、杨志锋

方案团队 : 高锐、何青松、尹喆、丁鹏宇、李致远、罗杰、李川东、周晟东

建筑团队 : 贾毅、涂舸、程谦、柴征、邓韵琴、许鸿阳

结构团队 : 张堃、赵仕兴、纪鹏、唐彭、马方旭、赖红、宁科豪、余力

景观团队 : 郁颂庆、何嘉希、王梦休、方文沛、杨羽峤,胡恩源

给排水团队 : 肖波、王家良、刘鹏、钟于涛、陈银环

暖通团队 : 陈志伟、邹秋生、廖建、陈舒婷、黄书晨

电气团队 : 程永前、胡斌、余硕、张龙

智能化团队 : 张学川、杨松、魏雯

绿建团队 : 付韵潮、曾丽竹

展陈团队 : 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剧场内装团队 : 四川中测建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施工方 : 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混凝土顾问及施工单位 : 中瓴华汇新材料系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方 : 自贡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 : 自贡市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2/52089.html/feed 1
曾宪梓纪念馆 / GWP新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3.html#comments Tue, 15 Mar 2022 10:23:13 +0000

这次委托GWP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曾宪梓纪念馆是希望将我的父亲生平所做过的一些事情,他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挚情与热爱汇集呈现,希望这份情怀能更好的传递下去,鼓舞和启发更多的人。  

——曾智明

全国政协委员

金利来集团主席

香港客属总会执行主席

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会长

1.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近年来在发展“双循环”格局的新模式下,国家大力提倡弘扬和传承新时代企业家的爱国精神。本项目的设计初衷希望通过以纪念馆为载体缅怀曾宪梓先生奉献国家、社会的执着情怀,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形成新的契机。

项目背景

拳拳赤子心 殷殷桑梓情

2.jpg

△曾宪梓纪念馆区位图 © GWP Architects

场地坐落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市——梅江区月影塘12-9号,原建筑银利来大厦见证了曾宪梓先生拳拳报国之心的始末。项目周边是典型的由老街和握手楼组成的传统生活街区,密集甚至有些局促的空间里充满了朴实而鲜活的烟火气。其中客家传统围屋、街边的商铺与民居共同刻画着场地的历史与城市记忆。因此,在现有场地基础上设计师如何通过空间及建筑氛围的体验,实现纪念馆应有的纪念性,同时产生的精神文化属性对城市的持续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调整大小 3.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4.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设计概念

中式意趣飞檐影 生平功绩刻碑石

5.jpg

△曾宪梓纪念馆手绘稿 © GWP Architects

我们希望曾宪梓纪念馆整体氛围带给观览者一种瞬间的感触,一种可亲近可深读的,蕴含着乡情文化,具有深厚爱国精神传播的意义;同时纪念馆不局限于传统形式的展示,而是成为充满沉浸体验和丰富多元感受的场景。——GWP主持建筑师张国威及其团队

设计之初, GWP 团队并不急于做一个特立独行的“新锐作品”,而是深入了解曾宪梓先生的爱国情怀与金利来的企业文化,以中式飞檐翘角造型镶嵌于厚重方正的建筑上,如同一块镌刻功绩的石碑,正如曾宪梓先生的一生中正自守,其介如石,承载着我们对他的无限怀思。

6.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设计师通过重构新的空间体系,让街区更新与再生,既应有“锚固” 城市肌理,让建筑适宜地提升周围社区环境,又该有相应的时代活力且兼收并蓄能够承载多种功能,并且设计师以人物的爱国精神作为媒介和谐地融入设计,营造极具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空间,为空间赋能的同时,更为建筑赋予无穷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

7.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场地处理

开放的共享空间

8.gif

△曾宪梓纪念馆分析图 © GWP Architects

项目方案基于周边环境、建筑布局、用地条件局促的现状,设计团队在对比多种设计策略后采用“空间退让和体量控制” 的手法来呼应曾宪梓先生一生视事谦逊的品格,使纪念馆与喧闹的街道之间留出必要的过渡空间消解场地尖锐的问题,并且通过首层立体架空渗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实现对周围社区的开放边界,让居民可以在纪念馆所辖的立面空间中穿行、游憩,纪念馆因此成为一个自由的日常公共空间。

9.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由此形成的建筑与周围传统街区尺度亲切,更“贴近”日常性。留白处的空间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后期在展馆内开展各类文化集会活动,使充满纪念感的空间导向承载更多场景与故事。

空间处理

空间动态流线规划

10.jpg

△曾宪梓纪念馆手绘分析图© GWP Architects

设计团队认为内部细节的把控也应该赋有贯穿人物主线的精神与深远持续的影响。纪念馆的室内空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曾宪梓先生跌宕起伏的生平与报效祖国的故事为载体,观展流线在两者中迂回转折。环状楼梯成为入口大堂的视觉焦点,游客通过首层历史艺术长廊沿着楼梯拾步而上,由此开启了思想文化之旅。

11.jpg

△曾宪梓纪念馆分析图 © GWP Architects

随着观览的递进游客可围绕中庭无缝连接宪梓学堂、三大基金展馆、‍‍‍‍‍‍‍‍3D科技长廊等特色空间,“从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到一腔坚韧的爱国心”以叙事性的描述带给游客空间的序列感和沉浸式体验节奏。多种展示方式呈现出曾宪梓先生作为一位坚定爱国者为国家体育、航天、教育做出的支持与贡献,并带给游客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与当代城市生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对话。

12.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通过中庭向上仰望,日光会穿过圆洞天窗投射到观星台,光影变化形成静谧的沉思空间,带给人们缅怀曾宪梓先生对祖国和社会奉献的精神时引发的更多留白与哲思,同时它也象征着被命名的第3388号曾宪梓小行星,曾宪梓先生曾说这是祖国给予他的荣誉。

13.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本次设计充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考虑到游客进一步的体验感与活动交流需求,更加完善定义了带有叙事性的空间功能,观展后沿着环状楼梯到达顶层的天面茶室,喃喃风声拂过,游客在品茶中继续回味和俯瞰周围传统街景。

调整大小 14.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不同区域在空间和视线上相互渗透、开放交融,灵活地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功能需求,游客也因此获得一步一展的沉浸式体验。

建筑构造

文化与气质的融合

GWP团队通过前期深入解读人物精神和乡情文化,认为在建筑的材质选择、空间氛围、立面造型等方面需要兼顾现代建筑美学和曾宪梓先生简约而朴素的品质。一方面结合传统围屋造型,探索与建筑融合的东方底蕴,镶嵌在建筑的飞檐掀口成为纪念馆标志性元素,长长的斗拱造型使建筑更具有通透的呼吸感,有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神韵,也为内部提供变化有致的一线天光,宛如重重洋装遮盖不住的拳拳赤子情。

15.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此外,掀口的朝向利用对景的手法,与周边的传统围屋相互呼应,可观传统围屋文化、可观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活、亦可观明镜照檐楹的平静水景。

调整大小 16.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另一方面,结合金利来“中华之子,吾家吾国”的企业文化,设计团队更多利用结构、空间、光影、色彩等建筑元素打造刚正不阿、充满内在力量感与表现感的建筑气质。无形中寓意着做人亦如“金”,百折不挠,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本心。

17.jpg

△曾宪梓纪念馆手绘稿 © GWP Architects

18.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纪念馆的立面材质上使用现代文化奠基的二元性思想架构——天然石材的横向墙面与传统青砖相互拼砌的立面在光线的明暗逆转间形成强烈对比,并化作一道道凹凸有序的中式肌理,赋予外墙独属于曾宪梓先生谦逊爱国情怀的纪念性。

19.jpg

△曾宪梓纪念馆分析图 © GWP Architects

20.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人们所认识的曾宪梓先生不仅来源于他创办的“金利来”品牌,更多来自他那爱国不忘乡邦,对祖国事业无私的支持和奉献,这种令人深思肺腑的爱国精神和举动显得如此珍贵与纯粹。曾宪梓纪念馆以个体叙事的纪念形象植入场地,从空间规划、建筑构造到内部细节每一处都试图贴近人物精神,通过这种公共空间的体验产生的教育意义与影响将薪火相传。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jpg

△总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1F.jpg

△ 首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2F.jpg

△ 二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3F.jpg

△ 三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4F.jpg

△ 四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5F.jpg

△ 五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东立面.jpg

△ 东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西南立面.jpg

△ 西南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西北立面.jpg

△ 西北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北立面.jpg

△ 北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曾宪梓纪念馆

建筑设计:GWP建筑事务所 

结构顾问:RBS容柏生结构事务所

项目地址:中国·梅州

建筑面积:4,086平方米

用地面积:2,588平方米

材料:石材、青砖、铝合金、压花玻璃

分类:城市更新、人物纪念馆、文化展示空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3.html/feed 1
Brunnsparken 派对纪念馆 / Bornstein Lyckefor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11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115.html#comments Tue, 26 Oct 2021 04:43:43 +0000 1_bornstein-lyckefors-brunnsparken-27-exterior.jpg

该项目是伯恩斯坦·莱克福斯(Bornstein Lyckefors)为勒斯卡博物馆(Röhsska Museum)的展览“建筑项目:Brunnsparken” 所做的提案。它是一个关于派对的纪念馆,这个建筑表现实体意在让人回想起,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珍贵的——公共聚会。这个纪念馆容纳了派对大厅、秘密房间和一个关于瞬息存在过的派对的档案馆,浓缩表现了派对稍纵即逝的性质。

2_bornstein-lyckefors-brunnsparken-07-exterior.jpg

派对本质上是短暂的。它的建筑表现形式常为亭台、临时帐篷和经过装饰的林间空地,这些物理形式都无法永远留存。与派对相关的人工制品性质也是如此;闪耀的亮片会变得黯淡,烟雾机会停止运转,塑料派对帽会被丢弃,在海洋某处长久回旋,却再也无法被辨认。

3_bornstein-lyckefors-brunnsparken-08-exterior.jpg

派对纪念馆的建筑形态,源于建筑师对一个单块篷布的帐篷结构进行的浇筑实验。几个较大的礼堂排列在 Lejontrappan 的石阶与 Palace House 中间的轴线上。档案馆位于礼堂上方,这两者之间的空间则分布着秘密房间。

4_bornstein-lyckefors-brunnsparken-01-interior.jpg

勒斯卡博物馆在哥德堡建市400周年之际,展出对哥德堡的一处公共空间——Brunnsparken 广场——的推想性概念作品。在展览中,八组建筑师和设计师对这处在哥德堡常被谈及的空间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索和构想。设计团队被要求通过平面图、模型、宣言文本和概念性物件等传统表现方式,来展示他们对 Brunnsparken 广场的乌托邦构想。



项目图纸

△分析图

△基地图

△入口图

项目信息

设计师:Bornstein Lyckefors

地点:瑞典,哥德堡

项目时间:2021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115.html/feed 0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 /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9/4996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9/49967.html#comments Mon, 20 Sep 2021 03:49:37 +0000 1_DJI_0349.jpg

到达纪念馆前是一段曲折路径和台阶组成的山路。入口广场被斜向的路径所划开,尖锐的图案使广场呈现出沉重的纪念氛围,踏上十级阶梯之后,周边的花岗石外墙渐渐形成了强烈的体块转折,深凹的入口和起伏的石材变化不断影响着到访者情绪,怀着犹疑和期许的人们将从这里进入到大厅。

6_DJI_0417.jpg

建筑师在空间处理中巧妙的利用了自然光线。精心设计的窗洞仿佛一种游览者路线的信号。整座纪念馆的光线被点、线、面多种形态编织,在路径的各个节点形成串联。

作为起点的大厅,天窗纵横交错的格架将落入主墙的光线切割形成多样的变化,斑驳的光影投射曲折坡道的端头,构筑奇妙的视觉焦点。

在路径的行进之中,屋顶和侧壁的楔形带窗形成线状的光路,空间由暗中生出一线光明,为行走在曲折路径中的参观者寄予迷茫中的希望之光。

14_DSC02595.jpg

在路径的末尾展厅,整面玻璃幕墙的山景使室内光感趋向明亮的同时,参观者沉重的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

石材和玻璃作为纪念馆的两种主要材质,在表达中暗含了战争隐喻。厚重的石材如重重困境,暗示着阻隔与艰险,而立面上划破体块的尖锐楔形玻璃面,象征着艰难中开辟出一条条通路,最终将引向自由和光明。

建筑通过材质和体块的变化将强烈的对抗情感和纪念意义切入,表现独特的战争纪念。

2_DSC02836.jpg

23_DSC02847-1.jpg

24_DJI_0307.jpg


项目图纸


△体块生成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爆炸图

 项目详情 

建筑设计: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19116 m²

项目年份:2021

摄影师:ACF

厂家:CSG

主创建筑师:苏昶、左雷

设计团队:苏昶、龚娅、左雷、刘百通、杨少辉、沈逸斐、金欢

结构设计:杨军、施从伟、李焕龙、陈培德、焦运庆、崔奇岚

机电设计:汪海良、干红、贺江波、谢元俊、张帆、俞梦悦

景观设计:周宇、刘雨舟、董月

BIM:王万平、刘雯 、吴反反、涂伯阳、杨晓琳

节能:孙斌

幕墙设计:朱太喜、李海明

委托方: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政府

室内设计:江西文展装饰艺术有限公司

施工方: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中国,赣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9/49967.html/feed 1
荷兰受害者纪念堂“卢嫩馆”,消隐而平和 / KAAN Architecten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8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80.html#comments Fri, 04 Dec 2020 03:29:21 +0000 a1.jpg

KAAN Architecten受荷兰战争墓地基金会委托,在阿珀尔多伦附近的卢嫩设计了这栋多功能建筑,以此纪念在二战及最近的国际冲突中荷兰的受害者。建筑与周边森林和谐地融为一体,层层排布,与卢嫩已有的国家战争公墓和新起的国家退伍军人墓园联系在一起。

卢嫩国家战争公墓中的一个位于荷兰境内,并由景观设计师Daniel Haspels(1894-1954)于二战不久后设计,以此呼应周边平和环境中密密层层的森林景观,为丧亲者带来些许慰藉。KAAN Architecten选择将树木和建筑物绘制为一体,让树木决定结构的形态,实现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 水平体量与森林的关系

建筑占地面积为52×19米,沿着以场地为基础的五条轴线的其中一条延伸,其本身就好像在桦树和松树林间一条水平的白线。从场地上方看,建筑地处于两片树林之间,并于两侧设有建筑师设想的森林之屋。建筑的设计尽可能地保证了其狭长的形态,以在两个开放空间之间留有最大数目的树木,它也尽可能避免使用会破坏平静自然氛围的垂直元素,并委婉地采用了Haspels的设计哲学,以此打造了水平性。因此,战争公墓的墓碑也被平放于草地之上。

△ 总平面图

△ 建筑与森林小屋的关系

d3.jpg

建筑的感性也打造了静谧的气氛和极少的侵入感,构筑出了私密但开放且欢迎来者的建筑,主体虽然被树干遮掩,但仍可以被清晰地被看见。

建筑师精心排布了馆内从地面延伸至到屋顶的天然石砌墙,以此凸显开放与封闭空间的交替和互动。一些伸出墙面的自然石块则是长椅,而面向森林的墙壁长椅则为观览者提供了一处休息和冥想的地方。墙壁向上则是屋顶,它不仅仅是建筑“盒子”的顶盖,而是一个有着孔洞的水平墙壁,并可以透过空隙看到树梢和开阔的天空。KAAN Architecten熟练地将人们的视线导向内部、外部或穿过建筑,并留存了国家战争公墓中满溢的脆弱光线与宁静。

馆内的所有空间都与纪念和祭祷有关。建筑减少了走廊的空间,因此卢嫩馆可以保持狭长的形态,并让功能区域之间有着互通逻辑的流线。其中,礼堂专门为附近的国家退伍军人墓园提供集会和丧葬服务,同时它也向多功能室开放,以此可以作为展览空间、咨询室以及慰问区域使用。礼堂与展览空间可以合并成为一个大厅,并在视觉上可以毫无障碍地举办大型活动和仪式。

每个空间都由各自特点和观望处。慰问区可以通过两个相对面看到面向退伍军人墓园和战争公墓所设计的两个森林之屋。同时,礼堂远远俯瞰着战争公墓中央的十字架。人们的目光也会被导向穿过大窗户,并构建出取代普通的标准窗户的建筑开口。高高的屋顶和其大跨度则确保了内部的灵活性,帮助营造开放的空间感。

卢嫩馆本身有着公共性:它可以容纳至多200人,并有着达到最佳平衡的室内环境。足量的通风和地板采暖系统保证了内部温度的舒适性,也避免了安装任何显眼的设施。该项目通过组织一个在学术上互补的设计团队,在设计工作真正开始之前就实现了高度的可持续性和极小的环境影响。

该馆柔和地脱离了一些宗教的束缚,有着不同寻常的开放空间、充沛的太阳光照和优雅的材料选择,因此让室内也有着平和自然的光线。经过杰出且巧妙设计的卢嫩馆丰富了国家战争公墓的建筑,并以森林为向导,打造了一个可以重获荣耀与抚慰并再次受到鼓舞的场所。

设计图纸

m2 _level_0.jpg

△ 一层平面图

m3 _level__2.jpg

△ 屋顶平面图

m4 _east_facade.jpg

△ 东立面图

m5 _west_facade.jpg

△ 西立面图

m6 _south_facade.jpg

△ 南立面图

m7 _north_facade.jpg

△ 北立面图

m8 _section_1.jpg

△ 剖面图1-1

m9 _section_2.jpg

△ 剖面图2-2

m90 _section_3.jpg

△ 剖面图3-3

m91 _detail_skylight_en.jpg

△ 天窗节点

m92 _detail_glass_curtain_wall_en.jpg

△ 玻璃幕墙节点

m93 _detail_eaves_en.jpg

△ 屋檐节点


m1 _spatial_concept.jpg

△ 空间概念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纪念中心,展馆

项目地点:卢嫩,尼德兰

建筑设计:KAAN Architecten

面积:583 m²

项目年份:2020

摄影师:Simone Bossi

项目团队:Alice Colombo, Sebastian van Damme, Paolo Faleschini, Raluca Firicel, Michael Geensen, Nicki van Loon

业主:The Netherlands War Graves Foundation, Nationale Veteranenbegraafplaats Loenen

主建造商:Rots Bouw, Aalten

建造商经理:Antea Group, Capelle aan den Ijssel

建造商顾问:Pieters Bouwtechniek, Delft

物理、消防、声学技术安装顾问:DGMR, The Hague

建筑预算顾问:B3 bouwadviseurs, Wassenaar

展览设计:Tinker, Utrecht

试听顾问:Nieuwenhuis AV, Apeldoorn

景观设计:Karres en Brands, Hilversum

景观承包商:Van de Haar Groep, Wekerom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80.html/feed 1
乌拉圭海岸的大流行病世界纪念馆方案 / Gómez Platero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9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94.html#comments Tue, 25 Aug 2020 07:55:02 +0000 拉美建筑公司Gómez Platero公布了其为纪念冠状病毒受害者而设计的位于乌拉圭的圆形纪念馆方案。该大流行病世界纪念馆方案是一座远离乌拉圭海岸的大型水上“雕塑”。

2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0_调整大小.jpg

该纪念馆方案由Gómez Platero设计,旨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感知体验和反思与纪念Covid-19受害者的安全场所。据工作室介绍,如果它被建造,它将是首个此类大型纪念馆项目。

3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5_调整大小.jpg

“建筑是改变世界的有力工具。”主管及主创建筑师Martín Gómez Platero说道。“最重要的是,它是由随时间流逝沉淀下来,变成的文化碎片组成的集体的历史现实。”

“通过创造一个能以这种方式刺激感官和记忆的纪念馆,我们可以提醒游客——就像大流行病一样——作为人类,我们是附属于自然的,而并不是以其他的方式与自然相处。”

4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7_调整大小.jpg

一条长长的人行道从海滨延伸向直径达40米的主环状平台。在“雕塑”的中心,有一个10米宽的洞口,岩石和下方的水在洞口穿过涌动。

10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2_调整大小.jpg

其凹面会使用混凝土,底部表面则使用耐候钢——一种随着时间推移,露台和雕塑周边的水位会变化,其自身会自然风化却几乎不需维护的耐用材料。

5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3_调整大小.jpg

建筑空间提供了一处远离都市生活的嘈杂和视野的庇护所,使游客被自然环境所包围。在人们彼此之间仍需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时候,平台一次最多可容纳300人聚集此处。

为了最小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该工作室会在车间预先组装一部分结构,在现场完成施工。

6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4_调整大小.jpg

Gómez Platero目前正在与乌拉圭政府合作,为纪念馆选择一块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并会造福于更广大社区的场地。预计大流行病世界纪念馆将需六个月的建造时间。

7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9_调整大小.jpg

自2019年末以来,Covid-19已经造成世界范围内2,200万人感染,777,000人死亡。大流行病使全球城市被迫封闭,商业和学校关闭。

8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1_调整大小.jpg

其他建筑师和设计师也提议建造纪念馆,以纪念那些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期间失去生命的人们。他们包括建议在米兰体育场种植35,000棵树的意大利建筑师Angelo Renna,以及构想在约旦死海建造一座碗状的结构和墓地的建筑师Miró Rivera。

11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10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9_world-memorial-to-the-pandemic-gomez-platero-uruguay-_dezeen_2364_col_11_调整大小.jpg

△ 剖面图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94.html/fee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