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砖墙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un, 24 Nov 2024 08:31: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尼古拉学院改造更新,精简的材料,纯粹的空间 / MoDusArchitect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8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85.html#comments Sun, 28 Mar 2021 14:29:49 +0000

MoDus建筑事务所近日完成了意大利布里克森(Brixen)尼古拉学院(Cusanus Academy)的改造更新和扩建项目。该学院旨在为宗教和世俗世界的交流和灵感碰撞提供一个实体空间。为了让这所学院更好地融入所处的城市肌理,建筑师将异质的研讨会空间和宿舍设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让周边的社区居民更好地参与其中。

学院位于城市东侧,坐落在Isarco河旁。尼古拉学院共包含了三栋建筑物:Paul Norz Haus,Mühlhaus 和 Haupthaus 主楼。这三栋建筑最初是由著名建筑师奥特马·巴尔特 (Othmar Barth)设计的,是博尔扎诺在册名单中最早的现代主义历史保护建筑。当其于1962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后,就一直争议不断。有些人认为在18世纪最主要的神学院旁建造这样的一些现代主义砖石和混凝土体块实属不妥。但有些人却对这种新老历史间的对话关系表示欢迎。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尼古拉学院早已成为布里克森的一大地标,也是公认的奥特马·巴尔特的一大代表作。

建筑师受托在保证学院建筑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修缮更新,尤其是原有空间在垂直和水平流线上的再设计和公共空间的开发。

建筑师基于巴尔特原有的线条比例和对应关系,进行了全新的空间呈现,以实现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世纪对话。最显著的两个空间调整部分是Haupthaus主楼地面层的中轴线和地下层会议室的重新赋能。

△ 总平面图

Haupthaus主楼原有的平面关系是三个交叉的正方形元素,巴尔特采用了一定的旋转交叠手法,以保证平面、立面和细节上的三者统一。

配合上290米的特殊甬道设计和地面材料选择,Haupthaus主楼完美地体现了multa paucis的设计原则,即以最精简的材料和最纯粹的空间来塑造多维度的环境体验。

但在建筑师高度几何化和精准的设计介入下,原有空间的遗留部分也被建筑师有意地暴露在视线之内,包括砖墙、过道和钙华板等元素。这也体现了MoDus建筑事务所在新老空间处理手法上的设计概念。

h4.jpg

 技术图纸 

m2 一层平面图 MoDusArchitects_Cusanus_Academy_plan_floor_0_with_key_map.jpg

△ 一层平面图

m3 地下一层平面图 MoDusArchitects_Cusanus_Academy_plan_floor_-1_with_key_map.jpg

△ 地下一层平面图

m4 二层平面图 MoDusArchitects_Cusanus_Academy_plan_floor_1_with_key_map.jpg

△ 二层平面图

m4 三层平面图 MoDusArchitects_Cusanus_Academy_plan_floor_2_with_key_map.jpg

△ 三层平面图

m5 四层平面图MoDusArchitects_Cusanus_Academy_plan_floor_3_with_key_map.jpg

△ 四层平面图

m6 长剖面_section_long_Main_Building_with_key_map.jpg

△ 长剖面1

m7 长剖面_section_long_new_underground_addition_with_key_map.jpg

△ 长剖面2

m8 短剖面_section_cross_with_key_map.jpg

△ 短剖面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布里克森,意大利

建筑设计:MoDusArchitects

面积:10625 m²

项目年份:2020

摄影师:Gustav Willeit

主创建筑师:Sandy Attia, Matteo Scagnol

项目团队:Giorgio Cappellato, Miriam Pozzoli, Lavinia Antichi, Laura Spezzoni, Anna Valandro

业主:Kardinal Nikolaus Cusanus Akademie

安防工程师:3M Engineering Srl

机电工程师:Studio Tecnico Ing. M.Carlini

灯光顾问:Von Lutz Studio Associato

声学顾问:Archacustica

地质顾问:Jesacher Geologiebüro

主施工方:CarronBau srl

驻场建筑师:Beton Eisack srl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85.html/feed 1
海誓花园:联结记忆与情感的纽带 / 北京山房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66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662.html#comments Mon, 21 Dec 2020 03:21:07 +0000 时代的记忆往往不是被时间湮灭,而是在群体无意识中粉身碎骨。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的遗存,即使是日益重视保护城市记忆的今天,一段段记忆依然可能失去和正在失去。究其原因在于对其价值判断未明之前,往往下意识的判断就已经作出了。

河港集团三公司机修队车间就是一个即将失去的城市记忆场地,厂房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位于1898大码头东侧的海边。这片厂区停产多年,树木和杂草丛生,以至难于进入,除去已斑驳的红砖墙、裸露在外的横梁立柱与布满铁锈的巨大蒸汽管道,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并没有鲜明的特色。

m2.JPG

△ 河港集团三公司机修队车间旧址

面对优越的临海场地条件与破败的地上建筑,需要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从记忆与场域重构的角度,思考两个问题。设计如何对于城市的记忆进行保护与创造?如何通过身体性与事件性的策略,释放身体与地方之间的张力,实现港区更新首开区域的场域建构?

城市的记忆进行保护与场域创造

对于秦皇岛港1898大码头临海小院老建筑的更新与改造,适逢2017年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的观摩选址。希望能够联通南部港口和北部山区乡村的旅游资源,与城市形成一条纵贯线,主题是“山盟——海誓”。将机修车间转换成为婚庆主题的海誓花园,设计团队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既有的工业历史记忆与新的城市烂漫生活主题之间的转换。

鸟瞰图_调整大小.jpg

△ 厂区规划俯瞰图

虽然不是开埠历史建筑,但场地建筑呈现出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历史层次,是当代秦皇岛人因港建城群体记忆中最直接鲜活的部分。作为重要的港区记忆,不应该单纯的从美学价值做简单的判断,而应该从场域价值的角度考虑人的习惯与情感资本的重要性。场地建筑转换为城市记忆的精神地标,需要通过场地美学的设计以景观微更新的方式来梳理场地格局,解构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去除多余的植物使建筑得以显现出来,清理场地铺设草坪创造户外活动的场所,滨海的部分布置沙滩修建台地花坛与观景平台。将工业遗迹和自然景观并置,强化了工业记忆与婚礼浪漫事件之间的张力。重新复建的火车站台是一种建筑类型学上的象征,带来人流、希望与通向未来。

设计团队在海誓花园做作的如同斯坦.艾伦所说,是以一种系统化组织的松散框架,保证了建筑师提供秩序形式的传统职责,又给予都市生活积极展开的空间。建筑师放弃对所有独立元素的控制,而是控制元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开放场域,以激发事件。

01-3_调整大小.jpg

△ 厂区面向的大海

m1 .JPG

△ 开埠地站改造前

01_调整大小.jpg

△ 开埠地站改造后

身体性与事件性策略的建筑更新与室内空间创造

建筑更新,从发现建筑材料自身的场域信息开始。最大限度地保留老建筑本身的样貌和被时间打磨出的自然痕迹,通过排危加固,清除不必要的表皮,剥落几十年的尘土,建筑逐渐露出原有的真容。建筑外墙材料与建筑年代语言的多元化,呈现出港区地理空间的一种历史特色,从被时间打磨呈雕塑般的建筑外墙到内部具有时代特征与使用痕迹的内部结构,不需要通过历史资料的叙述,只要通过场地中身体的具身认知,就足以感知每个建筑都是一座时代记忆的纪念碑。

新的婚庆典礼功能,以其独特的城市生活的事件性,激发活跃的公共领域和市民公共生活,强化在身体体验中占据城市,批判越来越图像化的城市。因此在室内外空间的塑造上,强调了围绕婚礼事件性的空间创造。中国的婚礼是身体性事件的行走的仪式。无论是接亲、游街、典礼、洞房,行走是将身体与场地、事件与空间联系起来最本能的行为之一,作为是一种仪式。与信仰、期许相联系,需要人们的亲身参与,也具有特定的发生地点。因此在整个园区中,每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都是一个特殊的事件空间,而整个园区建筑之间具有仪式程序的逻辑,强调事件与空间秩序的结合。

m6.JPG

m5.JPG

02-3_调整大小.jpg

△ 1号婚纱展示区“霓裳”建筑外观改造前后

02-4_调整大小.jpg

02-6_调整大小.jpg

△ 1号婚纱展示区“霓裳”建筑内部

从六米高空一泻而下的LED串灯第一时间勾勒出唯美浪漫的氛围,夜晚灯光开启,星河闪耀。沿着花艺装点的喜字花车,新人携手步入二层。黑色金属的楼梯透着工业风的质感,与白色的夹层形成对比。

m4.JPG

03-1 _调整大小.jpg

△ 2号婚礼堂改造前后

木质屋顶和横梁间穿着两条垂坠的白色纱幔,金属吊灯星星点点散发着复古气息,一排排木质长椅被花束和丝带装点 ,推进着空间的节奏。

03-2 _调整大小.jpg

03-3_调整大小.jpg

△ 2号婚礼堂内部

白色纱帘轻挽于窗户两侧,框选出窗外的海景。写满爱情宣言的书籍和鲜花铺满整个背景墙。白色的墙面、纱幔,粉色的花材,朦胧的灯光,柔化了工业建筑的冰冷,也拉出空间的层次。

m3.jpg

03_调整大小.jpg

△ 3号婚宴厅改造前后

设计不能伪造历史,几组庄严醒目的大字暗示了建筑空间的原始风貌,也让新人感受到这里的仪式感和意义感。通过建筑的场景和空间,来传承某段过往。

04-2 _调整大小.jpg

04_调整大小.jpg

△ 3号婚宴厅内部

入口的花艺烘托出自然的调性,缠绕在横梁上的灯串晕染出木质天花的质感,分置两边的圆桌和吊灯整齐有序的排列着,一切都在迎接宾客的到场。悬吊的花艺一改传统桌花的平庸,赋予空间更多的味道与色彩。

05 _调整大小.jpg

△ 4号婚房客房

05-1_调整大小.jpg

△ 4号婚房客房内部

临海小院的婚房与客房为宾客提供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归隐感。绿树与大海倒映在整面落地窗上,棉麻布艺和木质掩映下的床铺、水晶吊灯,还有面朝大海的沙滩椅,新人在此度过新生活的第一个难忘夜晚,最美的风景留给最美的人。

05-4_调整大小.jpg

05-3_调整大小.jpg

05-2_调整大小.jpg

△ 4号婚房客房内部

不同质地、不同深浅的白色成为婚房的主基调,古朴的原木散落各处,成为空间灵动的装饰。现代简约的壁炉是客厅最佳的视觉焦点,诉说着稍许的欧式轻奢。

06-2_调整大小.jpg

△ 5号咖啡厅吧台

黑色利落的直线条贯穿空间结构,凸显出红砖墙的复古。浓浓的咖啡香气弥漫在充满历史感的空间,仿佛一切都可以穿越到过去。

06-5_调整大小.jpg

06-3_调整大小.jpg

△ 5号咖啡厅内部

湖蓝色的座椅搭配天然木质桌面,枝形玻璃吊灯悬于中空。宾朋闲坐,投眼于窗外的海滨,一边品尝着咖啡的醇香,一边畅聊着幸福的感想。

06-4_调整大小.jpg

△ 5号咖啡厅内部

休闲区沿用婚房的风格,让人们多一重选择的自由,蓝色的艺术品诠释着海洋主题,白色棉麻的布艺沙发和黑色皮质的扶手椅仿佛正在对话。自然、质朴、轻松,散发着午后咖啡馆特有的情调。

06_调整大小.jpg

△ 5号咖啡厅露台

午后的海边落坐于咖啡厅的露台,俯瞰波光粼粼的海面,芦苇在微风中起舞。风景也成为了当下的记忆。

当一对对新人在这里开启新的生命旅程,工业遗迹在设计师手中变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海誓花园每一个室内外空间的创造,都是试图以事件释放身体与地方之间在当代的张力,将城市记忆与当下生活直接连接起来,打破静态的功能主义,使海誓花园这个过去的工业空间成为能够激发各种事件与创造当下记忆的连续舞台。这最终将超越了婚礼庆典的主题,建立灵活多义而开放的结构,超越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强调都市表面及其活动塑造的城市舞台,来容纳城市不可预期的长期变化的公共活动和功能增长。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海誓花园

项目地点:河北秦皇岛

项目面积:5000平方米

设计主创:刘宇洁  钟山风

室内设计:北京山房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软装设计:北京山房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662.html/feed 0
陶仓艺术中心,嘉兴 / 裸筑更新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3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392.html#comments Thu, 05 Nov 2020 04:17:12 +0000 更新的心

这次裸筑接到的命题是,乡村更新。

我们认为,“更新项目”区别于“新建”的本质特征,一定是“顺势而为”。

找到其被尘封的“势“,而后为之,则是每个更新项目的灵魂。这就好像拨开云雾,才能见月明,当然首先会明确,去哪拨,用多少力来拨。这是裸筑更新在近几年的建筑改造实践中的方法论。

莲仓别名

嘉兴王江泾镇,陶仓运河与百亩莲花荡片区附近,两座老粮仓。其建造于50-60年代,前身是当地居民储放稻谷的粮食仓库,后经历火烧,废弃空置数年。仓前一片优雅的莲花池,推测是过去用于建筑就近取水防火之用。陶仓与莲花池互相映衬,“莲仓”别名,因此而来。改造后,仓里的水磨石莲花纹样与粮仓的结构拱圈秩序,呼应而来。

业主委托裸筑进行改建更新,目的是基于粮仓本身的建筑特点与历史背景,改造后成为该片区的“名片”。

△ 陶仓与莲花池互相映衬,“莲仓”别名,因此而来 ©甄小龙

△ 两座老粮仓建造于50-60年代,后经历火烧,废弃空置数年 ©裸筑更新

△ 被火烧后的粮仓内部结构体系依然完整 ©裸筑更新

势能是一种随于功能,超越功能的存在

1. 势内

功能上,未来的老粮仓被业主定义为艺术中心的存在。西粮仓将作为商业展厅,东粮仓将作为艺术展厅。由于两座粮仓独特的结构呈现 - 混凝土拱圈支撑体系,导致粮仓内部视觉体系完整,拱圈秩序形成完整的场域经验。这股“势”,不可破。且老粮仓年事已高,任何不属于原结构的东西,都会成其“负担”。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东西粮仓应是两座“纯展厅空间”,而将艺术中心所需要的辅助功能,在外部解决。

在粮仓内部动刀(结构),站不住脚。

2. 势外

周边纺织废弃仓库被拆除之后,两座老粮仓并排于这片土地。其北向运河,南向大片腹地,且濒向池塘。仓与土地的关系,呈东西走向。因此,外部新增建筑体量的最优解,是呈一种“伴随”姿态,与老粮仓发生新的“剧情”。

伴随连廊的设计,由此产生。

△ 分解图示

△ 分解图示

△ 陶仓艺术中心北向运河,南向大片腹地

△ 外部新增建筑体量的最优解,是呈一种“伴随”姿态,与老粮仓发生新的“剧情”

在建筑功能上,伴随连廊会改变进入方式与格局,连廊本身也成为了商业与社交空间。作为艺术中心的配套辅助空间,也为粮仓展厅提供了向外延展的可能性,从而保护其内部主体,这也是我们用建筑学的方式,表达对老粮仓经历的敬畏与尊重。

△ 模型 建筑正面

△ 模型 建筑背面

△ 模型 建筑侧面

A. 入口的重新定义

主体展厅有四侧入口,而伴随连廊的加入,将动线全部引向中间,以合适的“人高“的尺度,将人从两边引向中间,居中而入。东西两侧,作为货运入口,开大门,形成”人货分离“。

g4 东西两侧,作为货运入口,开大门,形成“人货分离”_调整大小.jpg

△ 东西两侧,作为货运入口,开大门,形成“人货分离”

f5 保护其内部主体,这也是我们用建筑学的方式,表达对老粮仓经历的敬畏与尊重_调整大小.jpg

△ 保护其内部主体,这也是我们用建筑学的方式,表达对老粮仓经历的敬畏与尊重

△ 东粮仓将作为艺术展厅

B. 商业社交

如开篇所讲,所有的更新项目最终会回归“经济动作“。伴随连廊空间最终将以简餐,咖啡,纪念品商店等作为经济配套,支撑起整个艺术中心的运营要求。连廊在设计之初,就被加上了落地玻璃,预留了机电点位,使其成为室内空间。后由于运营上的种种原因,在完稿时仍以灰空间连廊的形态示众。

h1 新增的连廊,作为咖啡厅,入口,社交等辅助配套功能空间_调整大小.jpg

△ 新增的连廊,作为咖啡厅,入口,社交等辅助配套功能空间

势:建筑指向性

东西走向的主体粮仓,讲的是指向性。一旦物体在空间中产生方向感,建筑“立场”,即“场域”,自然形成。连廊在设计推敲过程中,不仅仅产生了平行的“势“。其通过两边汇聚到中心入口时,顺势高耸,形成了竖向的”势”。这两股“势“,成为则更新项目的”灵魂“所在:一则,顺应了老粮仓的平行,一则,指向了天。

形式上,连廊作为陪伴式建筑的存在,伴随着两座粮仓汇聚至中心,自然形成主入口。空间处理上,连廊的高度层层推进,在中心形成挑空的静谧场所,将建筑情绪带向高潮。

△ 连廊作为陪伴式建筑的存在,伴随着两座粮仓汇聚至中心

△ 连廊的高度层层推进,将建筑情绪带向高潮

△ 连廊作为引桥,是情绪的铺垫,是前戏,是仪式感的入口

△ 两条陪伴式连廊相通而不相连,各自陪伴着各自的仓

△ 连廊在中心形成一个静谧场所

△ 汇聚于中间之后,空间被拔至三层,静谧的场域在此处形成,亦成为进入老粮仓观展的序曲

△ 中间汇聚之处的灰空间,做了三层挑空的处理

j90 聚气,上扬,望天,冥想_调整大小.jpg

△ 聚气,上扬,望天,冥想

△ 空间唯有汇聚到中间,才能通过灰空间流动

△ 聚气,上扬,望天,冥想

势:诗意的陪伴

伴随式的连廊,是裸筑对粮仓的长情。我们常把建筑拟人,这也是建筑作为抽象思维产物的直接体现。几何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透过人的眼睛去看几何,就能看出“关系与情感“。这也是建筑师这个古老的职业,存在的意义之一。

建筑即人,裸筑在意建筑的“共情“表达。地标式的建筑物在过去常常作为权力与意志的象征,不甚枚举。但是在此处的百亩莲花荡,我们更希望,两座粮仓在经历了60年的沧桑之后,能多一份陪伴共赴余生。

△ 陶仓艺术中心南向濒池塘

△ 伴随式的连廊,是裸筑对粮仓的长情

排水

砖的起伏,水的承接,散水与排水,作为建筑最重要的装饰,通过砖的语言被一以贯之。

△ 散水与排水细部

△ 散水与排水细部

△ 作为建筑最重要的装饰,通过砖的语言被一以贯之

麦穗山墙

麦穗,寓意这座粮仓的过去。

而这丰碑式的砖砌,是这座老粮仓与世界再一次的对话。其做法与排水的设计相同,通过三种砖的模数变化,叠搭出麦穗的图形。连廊的新砖,粮仓的老砖,也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 麦穗,寓意这座粮仓的过去

△ 麦穗细部

结构对仗

老粮仓结构以混凝土拱圈顶住砖砌望板屋顶,形成双曲面屋顶,为这座粮仓带来戏剧化的结构效果。对于连廊的结构,裸筑选择了结构逻辑清晰的拱圈作为对主粮仓结构的对仗,依次秩序往复。

△ 轴侧图

△ 结构对仗

△ 旋转楼梯——粮仓内主交通通道

荡边花满池,仓里地满花

如果莲仓的建筑,讲的是共情的能力。那莲仓的室内,则是莲仓之所以是莲仓的原因。通过对名词的解释:仓,为其建筑形式,改造前是放粮食的仓库。莲,则是建筑所处的这个地方的地域特征。王江泾的村民,世代以莲花产业谋生,花,藕,茎,叶;春,夏,秋,冬。世世代代以莲为业,以粮为食。

△ 荡边花满池 仓里地满花

△ 莲,是建筑所处的地域特征。王江泾的村民,世代以莲花产业谋生

△ 花,藕,经,叶;春,夏,秋,冬

后记

百亩莲花荡,古稀粮仓升

别名,莲仓。

双粮仓相间之地,属地缘之中心,染场所之精神。

远眺,立地标,静观,藏神性,细语,忆当年。

辅廊随于主体,平于形,完其势。中入侧出,饮于此,谈于此。

砖砌廊,应主体,构秩序,寻韵美。双廊汇于中心,势拔起,框天坐地,子午交替,相应相彰。

护内拱,承记忆,砖砌望板,黛瓦遏水。荡边花满池,仓内地满花。

展会铺陈,开敞大拱,偏偏若若,生意兴隆!

p1 东粮仓外景_调整大小.jpg

△ 东粮仓外景

庚子年立秋

于裸筑更新

设计图纸

s1 一层彩平 FLOOR PLAN_1F_调整大小.jpg

△ 一层彩色平面图

s2 二层彩平 FLOOR PLAN_2F.jpg

△ 二层彩色平面图

s3 三层彩平 FLOOR PLAN_3F_调整大小.jpg

△ 三层彩色平面图

s4 北侧砖雨水导流分析图_调整大小.jpg

△ 北侧砖雨水导流分析图

s5 粮仓山墙及雨水沟做法_调整大小.jpg

△ 粮仓山墙及雨水沟做法

s6 连廊山墙面拼砖做法_调整大小.jpg

△ 连廊山墙面拼砖做法

s7 粮仓大门开启方式_调整大小.jpg

△ 粮仓大门开启方式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陶仓艺术中心

项目地点:中国嘉兴

项目地址: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丰产桥

建筑面积: 2448平方米

设计单位: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roarc.cn

主持建筑师:柏振琦

项目建筑师:盛朦萱 薛乐骞

设计团队:梁萧怡  吴叶静  陆慧沁  顾倩  杨骏一  林佑政

水磨石拼花地面铺装设计:顾倩 盛朦萱

灯光设计:筑映照明设计

灯光设计团队:洪昇霖, 陈谷雨, 刘圳云

施工顾问:张成华 结庐装饰

水磨石地面施工方:结庐水磨石 / 上海结庐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师:Wen Studio

业主:乡伴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甲方项目参与人员:朱胜萱,董天姝,甄小龙,余虹

主要建材:红砖 水泥

设计时间:2019.06-2019.08

施工时间:2019.09-2020.03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392.html/feed 6
瞻院,北京延庆 / 微建筑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0/4831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0/48310.html#comments Fri, 23 Oct 2020 03:56:41 +0000 01_调整大小.jpg

△ 项目概览 ©朱雨蒙

项目位于北京延庆后黑龙庙村,村子是很普通的京郊的村子,最独特的风景是北边的海坨山和南边的官厅水库。场地位于村子北边,与海坨山中间因为还隔一些院子和田地,所以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02_调整大小.jpg

△ 基地照片

2018年年初工作室有幸受邀与四位建筑师一起参与京郊一民宿的五个院子的设计,参加这样的集群设计,过程很有趣,我们可以相互了解各自的工作方式和思考角度。我们用抓阄的方式分配五个场地,各自根据现场的条件给出设计方案,从最终结果来看因增加空间的丰富性,所以对整个民宿运营还有是很有利的一件事情。

03_调整大小.jpg

△ 项目外观 ©朱雨蒙

04_调整大小.jpg

△ 原有建筑

原有建筑是80年代左右建的四开间的红砖房,从空间形式和人文价值来看没有保留的意义,所以决定拆除重建。

05_调整大小.jpg

△ 概念模型

我们是从“看“这个行为出发来做这个设计的。我们把民宿理解成城市向农村回望的一个场所。我们期望人们站在天台可以越过后面的院子直接观赏到北面的海坨山,所以把房子北边的体量稍稍抬起遮挡后面的院子,在视觉上拉近人与山之间距离,同样的方式也用在南面的体量,所以得到了一个两端翘中间低的弧形屋面。我们在房子里加了五个庭院,希望人们能通过庭院看到天空,同时让光线进入到房间,形成向内的空间。我们在公共区域东面的红砖墙上开了一些不规律的小洞,让从这里过的村民能够通过这些小窗能看到里面城市来的客人们的一些活动,期望这两个群体在视线上有一些接触,相互了解各自的生活状态。

07_调整大小.jpg

△ 航拍照片 ©朱雨蒙

08-s_调整大小.jpg

△ 在屋顶看向海坨山 ©孙海霆

09_调整大小.jpg

△ 入口 ©朱雨蒙

10_调整大小.jpg

△ 航拍照片 ©朱雨蒙

建筑体量关系是从仰看海坨山而来,所以就取名“瞻院”。

11_调整大小.jpg

△ 航拍照片 ©朱雨蒙

入口的位置还是跟原来院子一样在东南角。进大门后,用红砖做的一个镂空的影壁墙,这也是建筑的第一个庭院。

12-s_调整大小.jpg

△ 入口处的影壁墙 ©孙海霆

13-s_调整大小.jpg

△ 走廊 ©孙海霆

南边是一室一厅,客厅前面是一个带沙坑的庭院。

14-s_调整大小.jpg

△ 庭院照片 ©孙海霆

15_调整大小.jpg

△ 南卧室 ©朱雨蒙

建筑中间是一个公共的厨房和餐厅,三面墙都可以完全打开,连接于第三个大院子,通过大院子可以上到天台,观看到海坨山。

16-s_调整大小.jpg

△ 大庭院 ©孙海霆

17-s_调整大小.jpg

△ 上天台的楼梯 ©孙海霆

18-s_调整大小.jpg

△ 餐厅和厨房 ©孙海霆

19-s_调整大小.jpg

△ 餐厅 ©孙海霆

20-s_调整大小.jpg

△ 大庭院 ©孙海霆

北边是二层楼,一层是一个带内庭院的卧室,二层的卧室前面也带一个庭院,通过北面的长条窗也可以看到海坨山。

21_调整大小.jpg

△ 北客厅 ©朱雨蒙

22_调整大小.jpg

△ 北卧室 ©朱雨蒙

23_调整大小.jpg

△ 二楼卧室 ©朱雨蒙

24_调整大小.jpg

△ 二楼卧室 ©朱雨蒙

基本上每个卧室都有一个状态完全不一样的庭院。

25-s_调整大小.jpg

△ 入口处带沙坑的庭院 ©孙海霆

26-s_调整大小.jpg

△ 中间大庭院 ©孙海霆

27-s_调整大小.jpg

△ 二楼庭院 ©孙海霆

我们期望设计的空间能引发人们在其中产生一些身心愉悦的日常行为,例如周末几个家庭到这里,孩子们可以在沙坑里玩耍,母亲们在旁边客厅上的沙发上闲聊、抑或跑上天台静静地看会远处的海坨山、或者把餐厅的玻璃门全打开,在院子里跟朋友们热热闹闹地办一个生日派对,或者坐在庭院的椅上看一本很久都没来得及看完的书。

28_调整大小.jpg

△ 设计图  绘图:齐玥

29_调整大小.jpg

△ 建成照片 ©朱雨蒙

30_调整大小.jpg

△ 设计图  绘图:齐玥

31_调整大小.jpg

△ 建成照片 ©孙海霆

32_调整大小.jpg

△ 设计图  绘图:齐玥

33_调整大小.jpg

△ 建成照片 ©朱雨蒙

34_调整大小.jpg

△ 航拍照片 ©朱雨蒙

35.jpg

△ 一层平面图

36.jpg

△ 二层平面图

37.jpg

△ 屋顶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瞻院

设计公司:微建筑工作室

官方网站:www.weestudio.cn

联系方式:wee@weestudio.cn

项目地点:北京延庆

竣工时间:2019

建筑面积:270㎡

业主:大隐于世民宿

建筑设计:戴海飞、张燕平、齐玥

结构设计:高雪梅

给排水设计:王巍巍

暖通设计:甄勤

电气设计:郭晨

摄影:孙海霆、朱雨蒙

施工:汪根生团队等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0/48310.html/feed 0
尼岔土家餐厅 / 上海彦文建筑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9/4544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9/45440.html#comments Tue, 03 Sep 2019 03:30:54 +0000 “尼岔”在土家语中意为“你好”,这家以土家族美食为特色的餐厅是彦文建筑工作室(Atelier A)的最新项目,设计风格自然质朴,装饰融入民族传统艺术元素。

b1.jpg

餐厅所处地点特殊,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区琉璃厂东街和杨梅竹斜街交接的窄小转角处,老称一尺大街,容易被行人忽略。设计师利用原民宅墙体的红砖,使其在周遭灰色的民国时期建筑群中让人眼前一亮,却又不显突兀。

c1.jpg

红砖大量用于该建筑的立面、内墙和地板。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原始建筑的风貌,保留了大部分的老砖墙,并根据功能需要做少量新砌。这种砖质地优、颜色正,在北京已很难寻觅,设计师特地赴上海找到一批颜色质地相近的红砖,是从老上海建筑上拆除回收的。新砌的砖没有刻意做旧,而是与原砖之间留了一条工艺缝,沿袭了Atelier A一贯坦诚不矫饰的风格。

外立面的红砖为新砌砖,做了镂空拼花效果,以缓和阳光直射,到了晚上,室内灯光隐隐透出,又与白天形成不一样的情调。另外,入口的钢制隔断向内退了一米,与繁忙的街道留出一段过渡空间,让店内客人无需直接面对来往行人,同时方便顾客等位。

e1.jpg

餐厅的钢结构材料使用热轧钢板,其氧化成的灰黑色自然淳厚。内墙保留红砖,在上部墙体至天花楼板区域覆暖灰色抹泥,以掩盖电线走线的痕迹,并增加空间亮度。

室内主要装饰语言由线条构成,墙面凿出的自然线条,与穿插于空间中的灯轨曲线和四周点缀的球泡灯形成点、线、面、体的呼应。并且,墙上的装饰画也是由设计师根据土家族服装头饰特点用抽象线条亲笔绘作的人物肖像。

另外,设计师根据不同空间的颜色,请当地民间艺术家制作了土家族特有的织锦——西兰卡普,装饰墙面。

h1.jpg

二楼根据建筑原始结构分割成大小两个包间和一个公共就餐区,在装饰上运用绿色瓷砖和红色陶砖分别给两个包间赋予各自装饰主题。

露台地面同样用红砖铺装,与女儿墙保持一致,墙上的球泡灯与室内线条主题呼应。顾客坐在露台上可瞭望大栅栏,或近看杨梅竹斜街热闹的街景。

j1.jpg

19_ymzxj-floorplan.jpg

▲ 平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方:上海彦文建筑工作室

地址:杨梅竹斜街,北京,中国

类别:餐厅

项目建筑师:朱彦文

设计团队:田炳珉(Byungmin Jeon)、曾波

建筑面积:235.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田炳珉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9/45440.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