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住宅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砖墙之家 / nendo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48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480.html#comments Thu, 09 May 2024 04:36:54 +0000

项目是位于长野县轻井泽的一座私人住宅。沿着道路坐落着一个独特的三角形建筑,长达110米。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对于能够确保防止路过车辆和行人窥探,同时作为沐浴自然环境的背景衬托,至关重要。

设计方法是设计混凝土砖墙作为过滤屏。通过调整每个砖块的角度来编排视线,有时通过在某些地方重叠两排砖块来进行微调。在单排的区域,视线被设定在一个方向上。当两排砖块重叠,只有当前排和后排的砖块角度对齐时,另一侧的视野才可见;否则,视线会被阻挡。

用于砖块的材料是“CO2-SUICOM※”,它是用工业副产品代替一部分水泥,并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吸收二氧化碳的材料,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大约有2,050块砖块呈交错排列,形成五面3米高的墙。生活空间的设计是为了“填补间隙”。通过将每个房间的砖块角度调整三度,确保了卧室和浴室的隐私,同时在客厅和餐厅提供了宽敞的氛围。最终,设计将砖块排列成渐变状的图案。

※CO2-SUICOM -(混凝土材料在基础设施中的碳储存和利用)。CO2-SUICOM中,超过一半的水泥被更环保的替代品所取代,使我们能够大大减少混凝土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事实上,这种替代品通过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硬化,从本质上将混凝土制造过程中的总二氧化碳排放量归零或减少到更低水平。由Kajima、中国电力公司、电化、Landes Co.共同开发的CO2-SUICOM是世界上第一种碳捕获混凝土。


项目图纸

△手稿

 项目信息 

建筑师: nendo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Masahiro Ohgami, Takumi Ota

合作方: Niitsugumi, LANDES CO.,LTD, Noritaka Ishibayashi, Hiro Shoji

地点: 日本,轻井泽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480.html/feed 0
片片刀锋,住宅中变形金刚:瑞士XXXIV住宅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1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10.html#comments Mon, 05 Nov 2018 03:30:40 +0000 davide macullo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在瑞士加尔比索山景区已经成为了一处标志性的存在。它设计的XXXIV私人住宅充分显示出了对周围环境的尊重,同时还能通过外部造型上的特点适应居住者的现代生活方式。房子采用当地石材建造,并将四周的天然景观纳入其中,其造型风格通过具体的使用材料和坚固感借鉴了临近房屋的设计元素,同时还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了与业主方心里预期相吻合的风格演变。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 - 副本.jpg

davide macullo architects事务所设计的这座住宅是由一系列混凝土板围合而成。房子最初从一个简单的体量开始演变,再一步步从三维角度上调整围合板的位置,在不牺牲隐私的情况下将空间朝景观面打开。房子既能够有效屏蔽来自邻居的视线干扰,还能保持朝向景观的视野,使得周围的高山景观成为居住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刀锋状的混凝土片墙让人联想到这个地区常见的阶梯式挡土墙,它从地面升起,露出入口的门廊和卧室。这些沉重的混凝土元素也是参考了贝林佐纳附近的中世纪城堡造型。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2.jpg

功能上的排布通过一系列交错的体量展现出来,这些体量有效地与场地内的缓坡相契合。南侧的一个双向楼梯通向厨房和客厅的外部露台。这样的设计强调了这种新的建筑形式与该区域传统石头建筑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当地的住宅通常都是通过外部楼梯通往上层楼层。这个系统也增强了景观中露台部分的感知性。

图纸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3.jpg

方案分析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4.jpg

方案分析透视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2.jpg

总平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5.jpg

地下层平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6.jpg

首层平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7.jpg

一层平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8.jpg

屋顶层平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19.jpg

剖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20.jpg

东立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21.jpg

南立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22.jpg

西立面图

davide-macullo-swisshouse-galbisio-designboom-022.jpg

北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瑞士XXXIV 住宅

项目区位:瑞士,加尔比西奥

项目类型:私人住宅

项目开始日期:20156

施工开始日期:20162

竣工时间:2017年3月

场地面积:857平方米

占地面积:13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楼层数:一层地下室+地面上三层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310.html/feed 9
拉长流线、视线和时间形成深深庭院——江苏深深·深宅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1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10.html#comments Wed, 19 Sep 2018 07:32:28 +0000

[简介]

项目基地位于中国江南地区,这个地区也是孕育中国传统园林的地方。建筑师希望这个设计来回应现代建造技术和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如何来满足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即:寄情山水、归隐田居。因此,在本身就已经狭长的基地中,建筑师通过空间的转折和递进来拉长了流线、视线和时间,最终空间序列形成一种深宅深园的结果。建筑的原型来源于传统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亭”,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同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建筑一样,都是杆件受力体系。巨大的悬挑屋顶,使得建筑的边界同庭院融为一体。最终,整个庭院呈现出三个层次的深,深深·深宅。


【序】——第一个“深”

江南素有造园的传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现在的主人不再是寄情山水的文人,而是无时不刻同社会协作发生连接的现代人。对园子的需求不再是观想层面的游山玩水,而是物理层面的返璞避世。“归园田居”需要一种能够连接当下现实和传统情怀的场所载体。

基地位于典型的江南平原的乡村一隅,因耕作需求,平坦的土地被划分成南北拉长的矩形网格,“深深·深宅”位于其中一个格子内,东西两侧被水渠限定,南侧临乡村道路,是主入口。基地的最大特征就是进深很“深”。 基地本身就已经浮现出“庭院深深”的空间场景。


【格局】——第二个“深”

在具体的场地规划中,思考的起点不是如何摆放建筑体量的“实”,而是如何组织“空”。“空”既是场景,又是功能,既是庭院,又是建筑。“空”是场地组织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空”根据使用需求被安排在基地当中,再在每个“空”里划定内与外的边界。最终整理出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四座建筑,十个庭院。

首层平面图

总平面图

园子由多个庭院向深处推进,主要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停泊、进入和日常会客。设计需要考虑一位百岁老人日常生活,为方便老人起居,将其生活空间布置在第一个层次,并用一道纵向贯穿内外的墙将居住与会客分隔开。为了强化这种分隔,建筑体量也做了错动。

第二个层次以中央的水塘为核心,是私密的会友空间。跟前一个层次通过一个“T”字型洞口隔开。“T”形洞口上部用木格栅镂空,暗示结构的过梁。在这个层次中,安排了一个四面通透的“亭”放置在水边,将园内园外,庭前庭后衔接起来。这个层次中也安排了一个纵向延展的墙,来分隔客房庭院的私密空间。

第三个层次为主人活动的场所和后花园,并根据主人爱好安排了一个小型篮球场。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一种深宅深园的结果。


【视线】——第三个深

每个庭院之间边界模糊,庭院空间呈“之”字形错动,相互之间或掩抑,或渗透,或开放,或隔离。在游园的过程中,视线不断转折,而每一个停留却都能窥到前方空间若隐若现的场景,眼睛驱使脚步不停向前探索。原本是矩形的基地,因为“之”字形的空间拉动,进一步拉深了整个空间序列,为第三个“深”。


【房子】

在园林中,建筑的形式不是重点。因为传统园林中的建筑逻辑简单:用最通用的建造体系,用最合适的功能体量,让它出现在最该出现的位置。并给予不同的名字:亭、台、阁、榭。

在“深深·深宅”中,建筑的边界和位置已经由园子决定,剩下的问题就是:“覆盖”。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泾渭分明,梁柱只是为了衬托屋架,即完成覆盖;而墙只分隔空间丝毫不参与承托作用。

考虑到江南温暖多雨,人在屋外穿行和停留的时间甚至超过室内。建筑的外部覆盖——屋檐显得尤为重要,屋檐是对人细致的庇护,它遮雨但不挡汽,遮阳但不挡风。设计中希望让这种覆盖能够轻盈而无形。因此,建筑的姿态以一种“深远”的悬挑,庇护在园子当中。

为了区分覆盖和分隔,在建筑形式上和建造体系上,功能体量采用砖混结构,屋顶部分采用钢木结构。建筑的屋顶用两片薄板错搭而成,搭接的部位形成朝北高窗,增加通风和采光。

视觉上的极致,必须要结构上的精确。为了让悬挑深远的屋顶看上去出奇得轻盈,在结构和构造上做了特殊的设计,使得屋顶在不牺牲保温的情况下仍然足够轻薄。


【理水】

水园的位置,原本为老宅子后的小鱼塘,经过整修和放大,已经同东侧水渠连通。整个园子,唯一没有围墙的就是东侧临水面。传统园林内向而封闭,边界清晰。而处在乡村中的“深深·深宅”需要跟周围互相呼吸。水系的呼吸,视线的呼吸,气息的呼吸。

水园改造前

水园改造后

建筑的大屋面并没有落水管,只在地面青石板的局部做了缺口,露出鹅卵石,晴天的时候并不注意,到了雨天,雨水从预设的排水口流下,落在铺满鹅卵石的缺口中,落雨成线。屋顶和地面因重力和水,以一种柔软的方式连接起来。


【路径】

我们早已习惯现代建造带给我们笔直又平整的道路,已经忘记了深深浅浅,若隐若现的山间小路。路径其实跟身体直接相关,是用眼睛驱动用脚去触碰,是人同大地的接触面。路是用脚踩出来的,就应该回到脚的尺度,路是用脚踩过去的,就需要修饰涉足的路径不至泥泞。园林本身就是驯化的自然,文质并重,文与质,自然与修饰,也许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


【跋】

古人造园,是在造他们心中一个理想中的栖居之所,是从文学(诗赋)到图像(山水画)再到园林的物理实现。那么,同样的问题“什么又是现代人理想的栖居”?一直是“深深·深宅”整个设计过程的核心线索。然而一直到建成,仍然无法概括一种可以言状的答案。

直到建成数年之后,一次无意看到元代文人画《东山丝竹图》,突然发现冥冥之中,远在700年前古人所描绘的图景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得影响了现代的实践。画中,空间结构、叙事要素,甚至建筑的原型几乎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现代人造园,无法像古人造园,几乎所有的生活现实都已改变。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栖居?我们知道“摩天大楼”,我们知道“花园别墅”,我们知道“归园田居”,我们知道“面朝大海”。但当最终发现潜意识里蹦出来的理想之所,竟然隐藏在近千年的画卷中,这也许是一次无意识的回归。


项目信息

设计方:素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类型:私人住宅

地理位置:江苏,中国

主创建筑师:马科元

设计团队:郭少珣,李硕,余庆元,周方程

结构工程师:张明熠

摄影师:苏圣亮,素建筑

翻译:卫方梓

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屋顶

用地面积:2600m²

建筑面积:650m²

设计周期:2012年-2013年

建设周期:2013年-2015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10.html/feed 15
在立面上开出绚烂的花 — “机械芭蕾”公寓楼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8/4153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8/41534.html#comments Fri, 24 Aug 2018 06:34:09 +0000 在苏黎世中部的一个住宅区内,建筑师曼努埃尔·赫兹设计了一个立面醒目有趣的房屋,建筑外部安装有可从水平和竖直方向向外部开闭的圆角三角形百叶窗。该建筑内包含有五套独立住房,坐落在柯布西耶设计的“海迪韦伯博物馆”附近,于是该项目在构思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借鉴了博物馆上的彩色金属板和醒目的几何形状。此外,设计还从其周围浓郁的田园风光中提取元素,建筑师在环境中发现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植物、装置性元素和各类小物件。


尽管曼纽尔·赫兹在设计使用的尺度感和组织方式与周边建筑相差无几,但该建筑的外观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住宅体量敦实规整,与其具有动态感的立面形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特点刚好为项目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名称:“机械芭蕾”。

 建筑外部安装有可从水平和竖直方向向外部开闭的圆角三角形百叶窗

 立面上安装有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百叶窗,这些百叶窗呈圆角三角形,展开后变成一处带有遮阳棚的小阳台。竖直方向的百叶会在闭合式时使房间变暗,而在打开时遮蔽视线为房间带去私密感。方案中自带的这种高适应性意味着业主可以根据一天内时间的变化或季节的不同创建出适合不同活动的临时性空间。

 百叶窗可以自由打开或者闭合以满足私密性和遮光性的需求

 四种不同类型的立面元件使用液压装置进行安装:元件是扶手的可移动组件,扶手可以折叠或者展开形成上人阳台;没有栏杆的元件可以作为移动的遮阳装置;不可移动的静态元件则用作永久性的上人阳台;固定的围合墙体与其他元件一样,拥有相同的形状。

当百叶窗全部关闭时,建筑呈现出均匀的香槟色,略带金属色调。而百叶窗的内侧刷有红色和蓝色及其相似颜色,因此当百叶窗打开时会为建筑带来截然不同的立面效果,由不同的红色和蓝色组成的“彩虹”为住宅刷上一抹绚烂的色彩。

方案的中央部分是主楼梯

建筑的核心部分采用混凝土制造

当百叶窗关闭时的室内环境和室内楼梯

从内部可以看到百叶窗内部的鲜亮颜色

百叶向外打开将周围环境纳入室内

场地中拥有一系列有意思的植物、装置性元素和各类小物件。


图纸

带有场地环境的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北立面图(百叶闭合)

北立面图(百叶打开)

西立面图(百叶闭合)

西立面图(百叶打开)

东西向剖面图

南北向剖面图

立面百叶窗类型

百叶窗色彩分析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机械芭蕾

项目区位:苏黎世,塞菲尔德

项目类型:公寓(包含五套住房)

业主:私人

竣工日期:2017年7月

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包含地下室)

建筑体积:2,650 立方米(包含地下室)
建筑设计:manuel herz architects, 巴塞尔

项目团队:stefan schöch (项目负责人), penny alevizou

业主代表:odinga picenoni hagen AG, 苏黎世

施工经理:bühler & oettli AG, 苏黎世

结构设计、立面设计:dr. lüchinger + meyer bauingenieure AG, 苏黎世

暖通空调及卫生系统规划:MAS engineering gmbh, 格拉特布鲁格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8/41534.html/feed 0
恰在水域之间——私人画廊与住宅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11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1160.html#comments Thu, 26 Jul 2018 01:52:59 +0000 私人画廊和房屋坐落于韩国首尔某区的山坡上。该设计被称为与“音乐建筑学”研究工作室平行的实验项目。建筑的基本几何形状灵感来自作曲家Istvan Anhalt,“模块交响乐团”于1967年的素描作品,刊登在John Cage的一本名为“记谱法”的书里。

1532570537250102.jpg

建筑由三个亭子体块组成; 分别用于入口,住宅和活动空间,逐渐从下层的连续画廊向上叠加。一片水域出现在一二层平面之间。在被日光照射之前这片空间是静谧的,当亭子屋顶上的55个天窗条形开启扇被打开,自然光从天窗倾泻而下整个空间都被点亮激活。

1532570538995546.jpg

在每个展馆都有5条透明玻璃条让日光进入到空间并根据一天的时间和季节变幻扭转弯曲,自由变幻。展馆内的景观由反射池构成,由垂直于天窗条的花园围合了起来。

在反射池的底部,玻璃镜片条带为白色墙壁和下方画廊的白色花岗岩地板带来斑驳的光线。在打开前门走上楼梯之后,访客通过竹子形成的花园墙到达入口庭院。

1532570538104467.jpg

1532570538162367.jpg


图纸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手绘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史蒂芬霍尔建筑师事务所

建筑地址:首尔,韩国

总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2年

制造商:Fellert,LG Electronics,Listone Giordano,SCHOTT,Zahner,SikaPerú,Interpane,FeeLux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1160.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