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结构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Čoarvemátta 文化与教育中心 / Snøhetta + 70°N arkitektur + Joar Nango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9/5381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9/53818.html#comments Wed, 11 Sep 2024 09:08:32 +0000

Snøhetta 建筑事务所与 70°N 建筑设计公司及艺术家 Joar Nango 合作,在2021 年的一场建筑竞赛中以一个名为 Čoarvemátta 的方案获胜,该方案旨在设计一座全新的萨米剧院和学校建筑。如今,这座引人注目的建筑已经正式启用。Čoarvemátta 这个名字来源于萨米语中的“角”和“根”,灵感来源于驯鹿角最核心且最坚固的部分。这个名字象征着不同的品质和力量,并代表着不同群体之间的团结。未来,萨米国家剧院 Beaivváš、萨米高中和驯鹿放牧学校将共同使用这栋建筑。

Snøhetta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 Kjetil Trædal Thorsen 表示:“我们很自豪能够为这座期待已久的重要建筑贡献一份力量。将剧院和驯鹿放牧学校结合在一起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将两家原本互不关联的机构通过空间手法组织在一起,证明了建筑设计在整合空间资源和联结不同人群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设计与建筑 - 这座新建筑位于挪威最大且最北端的 Finnmarksvidda 高原中部的 Kautokeino。建筑的四面墙以不同的方式与周围的景观空间产生联系。建筑坐落在景观的低洼处,其比例与周围的丘陵和高度相协调。这个全新的共享空间呈分支形状,中心设有主入口和前厅,为学校的用户和剧院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聚会场所。从这里开始,建筑体向三个方向延伸——分别为剧院、工作坊和教学室以及学校行政部门的各个翼部。弯曲的线条、带有天窗的前厅(如驯鹿围栏中的天窗)、烟囱和可见的木质承重结构都受到了萨米地区典型木结构的启发。Snøhetta 建筑事务所的高级建筑师兼 Čoarvemátta 项目负责人 Bård Vaag Stangnes 表示:“建筑的外形源于一个设计概念 —— 为剧院和学校创造一个统一的体量,并将功能围绕一个中心连接点聚集在一起。”

材料和颜色 - 建筑物的正面由竖立的木材覆盖着矿松制成。巨大的屋顶面积为 4930 平方米,覆盖着 34,000 米的科本尼(一种碳化木材)。剧院山墙上的阿尔塔板岩来自该村已拆除的旧小学。在前厅和走廊内,抛光混凝土地板模仿了建筑物外部的地面,并融入了当地开采的石材元素,包括板岩和玛西石英岩,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灰色和绿色。建筑物的中心区域,即门厅、前厅和剧院大厅周围,都被涂上了温暖的红色涂料。配色随着和中心距离的加大逐渐变冷,最终在尽端呈现出蓝色调。不同配色方案中门、墙和地板之间的颜色对比都借鉴了萨米人对色彩的运用。这与建筑物的大部分白色外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景观 - 建筑物的分支形状自然塑造了三个户外空间。朝南的一个构成主入口及其前面的空间。前院是一个圆形空间,设有阿兰(arrán,一种传统的萨米火坑)、火坑、坐石和露天剧场。坐石取自高原外侧,这个灵活的房间可供学校和剧院共同使用。圆形空间中使用的阿尔塔板岩来自建筑工地附近的采石场。剧院翼部另一侧的户外区域是为学校的建筑贸易车间而设的,既在视线上对车间起到了遮挡作用,又无形中成为了建筑和恶劣天气之间的屏障。在建筑物的北侧预留了大面积区域用于设置驯鹿围栏,这些围栏与建筑物内的驯鹿放牧部门直接相连,并由当地专家建造。在东侧,高原自然地与建筑物相接,地形和植被得到了保护。

自然地面供暖 - Čoarvemátta 符合被动式设计的要求,这意味着该建筑质量上乘,室内气候良好,且能耗极低。由于钻有 40 口深约 250 米的地热井,该建筑在供暖和制冷方面的能源自给率达到了 90%。这些地热井为两台热泵提供能源,热泵负责建筑的供暖和制冷,而能量井的换热器则将多余的热量排放回地下。在最寒冷的冬日里,该系统会辅以电锅炉。在整个建筑工地上,需要移除的土壤都得到了保留,表层土壤被临时储存起来,并在之后被重新铺设到建筑物周围的所有地面上,以确保种子库完好无损。“萨米文化没有将景观培育成公园和城市空间的传统。当你走出拉武(lavvu,一种传统的萨米帐篷)时,你就直接置身于大自然和景观之中,”高级景观建筑师西娅·克万姆·哈特曼(Thea Kvamme Hartmann)说道。

标识和导览 - Snøhetta 建筑事务所还制定了标识和导览方案,该方案遵循项目的视觉效果,并与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相辅相成。它主要具有功能性,但和建筑一样,也微妙地体现了传统工艺和材料的使用。标识由喷粉钢和松木制成,图形元素(包括排版和象形图)则与建筑的布局相呼应。为了满足多语言(北萨米语、南萨米语、卢勒萨米语和书面挪威语)的要求,设计团队广泛使用了图标以提高远距离可读性。布里塔·马拉卡特-拉巴(Britta Marakatt-Labba,1951 年出生)是萨米地区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为建筑的公共区域创作了刺绣作品《 Miin Duoddarat / Our Plains 》,直接引用了剧院的历史。此外,萨米地区两位最著名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阿格·高普(Aage Gaup,1943-2021)和艾弗·杰克斯(Iver Jåks,1932-2007)的两件大型现有艺术品也被移至了这栋新建筑中。


 项目信息 

建筑师: 70°N Arkitektur, Joar Nango, Snøhetta

面积: 7200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Lars Petter Pettersen

设计团队: Snøhetta

合作建筑师与艺术家: Joar Nango

艺术收藏家: KORO

艺术策展人: Monica Milch Gebhardt

艺人: Máret Ánne Sara, Laila Mari Brandsfjell, Fredrik Prost Ellen Berit Dalbakk/Rámavuol Elle Bigge, Merethe Ella Márjá Kuhmunen, Elle Valkeapää, Britta Marakatt-Labba, Iver Jåks, Aage Gaup

合作建筑师: 70°N arkitektur

委托方: Statsbygg

建筑工程师: Norconsult AS

声学设计: Brekke & Strand Akustikk

暖通空调工程师: AFRY Norway

管道工程师: Sweco Norge AS

电气工程师: Rambøll

道路工程师: Asplan Viak

地点: 挪威,凯于图凯努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9/53818.html/feed 0
“龙脊”- 地中海黑龙滩度假酒店 / AIM ARCHITECTURE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1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12.html#comments Thu, 01 Aug 2024 01:03:53 +0000 调整大小 Dirk Weiblen_Club Med Chengdu_001 _WEB.jpg

以流动的廊道连接建筑与自然,独特体验由此开启

从成都往南一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风景如画、湖泊遍布的黑龙滩景区。我们受委托在此打造一个具有地标效应的大型度假酒店。我们希望充分彰显建筑的宏伟与景色的壮阔,同时提供宾至如归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一段便捷、趣味且具有本土特色的旅程。

设计概念受当地林盘村落的启发。林盘村以其不拘一格的体量布局,遍布的绿色庭院、田野和森林而闻名,绘就了一幅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因此,我们在酒店客房建筑的外围种植了一系列绿植和花卉,并尝试用廊道连接不同区域。在此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廊道也可以整合成为建筑体量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此想法,主大堂的体量由廊道有机的演变而来,成为度假村的中心。在入口处高耸并强调纵向的语言,借由曲线过渡为横向而开敞的结构,以完美展现湖畔的美景。

我们以木结构打造主楼屋顶和廊道,既呼应传统建筑也让人联想到船形元素,同时满足可持续的设计目标。最终,呈现出一个温暖、自然且富有韵律感的脊状结构,引导游客穿梭于度假村中。

这些廊道使客人可以无惧烈日风雨地穿行于酒店之中。在部分区域,廊道的顶宽阔而平缓,一侧几乎贴近地面,而另一侧则敞开面对庭院。这种包围感营造出了亲密而舒适的空间尺度。而当廊道接近客房建筑时,脊柱般的屋顶结构会戏剧性地抬高并敞开,让客人尽情享受自然光和花园苍翠欲滴的景色。

这种压缩与开放的体验戏剧性的交错,创造出独特而难忘的空间体验,在建筑、自然与人之间实现了动态平衡。

我们衷心感谢客户中铁文旅将他们宏大的愿景托付于AIM,也感谢酒店管理方地中海俱乐部给予的支持,以及AIM团队成员的卓越贡献。特别鸣谢周望舒在设计阶段的共同创作,以及王嘉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深化和监督。


项目图纸


△爆炸图

△总平面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业主:中铁四川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业主设计管理:章舒,廖强,王涵艺,贺修虎

项目地点:中国四川省眉山市

建筑面积:55,017.54m2

酒店类型:度假酒店 – 350间客房

设计时间:竣工

建成时间:2024年5月

设计范围:建筑设计

设计总监:Wendy Saunders,Vincent de Graaf

设计主管:林雅琪,颜敏

项目建筑师/项目负责人:周望舒,李冬冬

建筑/室内团队: 王嘉陈,康瑾,Steve Do,李子怡, 陈仁扬, George Mocea, Bozhena Hoida

效果图:焦琰

酒店管理: 地中海俱乐部

设计院:华宇建筑(成都)

室内设计团队:PAL梁景华(香港)

景观设计团队:EDSA(上海+美国)

灯光顾问:CSLC函润(重庆)

声学顾问:JCK上海治恺声学技术事务所

木结构团队:苏州筑境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艺术品顾问: 优舍设计事务所

主要材料:木结构,双曲面屋顶

摄影:Dirk Weiblen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12.html/feed 0
小豆岛门户休息室 / VUILD Inc.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4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48.html#comments Sun, 07 Jul 2024 08:01:06 +0000

VUILD 近日完成了“小豆岛门户休息室”,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挑战仅使用岛上的资源,在偏远的岛屿上建立供应链。

设计挑战-小豆岛位于日本西部,距大阪西部180公里。因为岛上缺乏干燥和加工设施,在这个岛上设计木结构建筑时,木材往往是从本州岛运输而来,成本很高。VUILD建议通过将塑料温室改造成干燥机,并安装小型数控加工机,利用岛上现有的柏树。客户同意采购材料并亲自动手建造设施,合作完成了这个项目,这对当地社区和全球环境都产生有利影响。

客户前往岛上寻找用于基础的石头和木材,使材料源头的碳足迹控制在5.5公里半径之内。客户亲自运送材料,在建筑师和承包商的指导下去皮、加工木材。VUILD 在其中承担了引导、协调设计和建造的艰巨挑战。

项目-项目是为参与小豆岛橄榄栽培、研究和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客户设计的店铺和设施。客户此前在网上销售橄榄制品和化妆品,但随着业务的增长,他们构想了一个面对面销售和互动的场所。除了体验产品和服务,游客还可以在逗留期间亲身观察实际的栽培和榨取过程,并享受滋养着当地橄榄生长的气候和景观。VUILD 设计了一个具有门店功能的地方,作为这种体验的起点——一个人们可以互动的休息室。

环境考量-该场地面向大海,建筑围绕一棵具有象征意义的千年橄榄树而建。在建筑设计中,风向和光照方向得到了精心考虑。可持续工程师模拟了日光和风的流动,而建筑的三向扩散形式则促进了自然通风和场地内的多向流动。墙壁设有三层狭缝,用于采光和通风,在晴朗的日子里,建筑中心区域能达到约500勒克斯的自然光照。此外,该建筑形态上分为三个部分,具有捕捉海风的效果,通过狭缝将捕捉到的风引入室内。

即使入口门关闭,也可以始终感受到约0.3米/秒的轻柔气流。建筑基础采用该地区的巨大花岗岩石,而非混凝土。结构框架使用了该地区的600根柏木。

技术和施工方法的应用-这个项目的挑战不仅是为用户设计环境友好的空间,还要准确创建数控机床的切割数据,以加工组件来组装结构和墙壁。这样复杂的制造过程过去只能由熟练的木工完成,但数字制造技术使任何人都能生产准确的木工细节。

在结构上,复杂切割的端部构件被预先组装成弧形原木的部分单元。半锯木材和圆木交替组合并用螺栓固定在一起,以传递应力。木材直径设定为150至200毫米,这样规格的木材在小豆岛上易于获取,而长度则根据数控机床的最大切割能力设定为2.5米以下。这些规格接近垂直载荷的轴向力系统,并减少了推力。这样的设计既考虑了材料的可得性,又确保了结构的稳定性和效率。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平面图

△剖透视

△结构示意图

△分析图

△结构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VUILD

面积: 81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Takumi Ota

主持建筑师: Koki Akiyoshi

项目建筑师: Akito Nakai, Kenta Isebo

结构工程: Graph Studio

环境工程: Studio Nora

照明设计: TILe

施工管理: Maruki Inoue Koumuten

地点: 日本,小豆岛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48.html/feed 0
Seoripul 树屋 / Soltozibin Architect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3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38.html#comments Wed, 03 Jul 2024 13:03:35 +0000

Seoripul树屋位于瑞草洞,该地因Seoripul植物的丰富而得名。位于首尔教育大学和京釜高速公路之间的场地周围,有来自云涟山的水流。在雨季,附近的镇子常常雾气很大。虽然大部分江南地区的住宅都是公寓或综合楼,但该地块附近却布满了单户住宅,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房屋作为构成城市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小城市和宇宙。共享的价值观聚集成一个镇子,镇子再聚集成一个城市。在第一次会面时,客户带来了一个纸板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想法。这个模型有独立的楼层,看起来像是垂直和水平堆叠的积木。客户的解释也是像垂直堆叠的积木,讲述了家庭生活方式如何转变为独立的区域。

设计基于分配独立的区域空间和构成关系的密度。房子既没有客厅,也没有任何作为房子中心的空间。而是将公共空间分为大厅、图书馆等。连接和分割的空间聚集形成房子,房子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所房子呈L形布置,朝西南开放。南面和西面的高墙给人一种庭院房屋的印象和功能。临街的立面给人一种封闭的印象,但裸露的木结构和背后的花园给人一种对内部的幻想,并为景观增添了活力。

自由平面,自由剖面 — 堆叠的积木可能需要像拼图一样在未来进行改变。我们需要一种灵活的结构方法来适应这些积木和拼图。通常,形式是跟随功能的。但形式并不总是跟随功能。形式和功能各有其优势,有时功能也会跟随形式。Seoripul树屋采用了RC(钢筋混凝土)和木材的混合结构。

第一步是用氟聚合物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坚固壳体结构,中空到两层高。第二步是由重木构成的二楼楼板的搁栅。从墙到墙连接的搁栅始终是自由平面的良好基础。一楼和二楼的轻木框墙是根据当前需求组成的,但可以随时重新调整。虽然灵活性不如墙体,但楼板可以根据后续需求进行调整。这使得在设计平面和剖面时具有自由度。由RC和木材构成的混合空间让用户体验到灵活的空间和材料及结构的独特性。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Soltozibin Architects

面积: 299 m²

项目年份: 2020

摄影师:Yoon Joonhwan

主持建筑师: Cho Namho

结构工程师: Doohang Structures&Consultants Co., Ltd.

机电工程师: Codam Technical Group

施工方: JIUMJAE

地点: 韩国,瑞草区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38.html/feed 0
Wangen 塔 / ICD/ITKE/IntCDC 斯图加特大学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9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90.html#comments Tue, 18 Jun 2024 12:08:22 +0000

位于德国奥尔高地的 Wangen 塔和 Hybrid Flax 馆,为德国Wangen im Allgäu 的州园艺展而建,标志着斯图加特大学ICD和ITKE研究所的合作成果。这些项目源自“Integrative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 Architecture (IntCDC)”卓越集群的研究,通过利用生物基材料和仿生结构展示了对建筑的创新方法,呈现了关于再生和表现性设计的新视角。

坐落于美丽的西阿尔高景观中,Wangen 塔是2024年州园艺展的建筑地标和开创性木结构。基于IntCDC卓越集群的研究,Wangen 塔是第一个使用自形成结构木材构件的多层可步行建筑。

塔楼独特的木结构表达是自然可再生、本地采购、区域制造和资源高效的木材建筑潜在设计可能性的见证,这些可能性通过科学研究、材料驱动的计算设计、数字化制造和专家工艺的综合方法得以揭示。

11_wangen-tower-icd-itke-intcdc-university-of-stuttgart_2.jpg


项目图纸

△场地平面图

△顶视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CLT利用

△结构分析图

△结构分析图

△概念分析图

△概念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ICD-ITKE-IntCDC-University of Stuttgart

面积: 50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ICD-ITKE-IntCDC-University of Stuttgart, Roland Halbe, Nina Baisch, Christoph Morlok

厂家:  Blumer Lehmann

建筑团队: Prof. Achim Menges, Martin Alvarez, Monika Göbel, Laura Kiesewetter, David Stieler, Dr. Dylan Wood, Prof. Dr. Jan Knippers, Gregor Neubauer

结构设计团队: Prof. Dr. Jan Knippers, Gregor Neubauer

木材加工: Blumer-Lehmann AG

审图工程师: Prof. Hans Joachim Blaß

材料认证: MPA Stuttgart

基础工程: wbm Beratende Ingenieure

幕墙工程: Schöne Neue Welt Ingenieure GbR

景观设计: Lohrer Hochrein

混凝土基础: Fischbach Bauunternehmen

地点: 德国,阿尔高地区旺根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90.html/feed 0
深圳市光明国际马术中心/ 汤桦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0.html#comments Tue, 28 May 2024 05:31:37 +0000

△沿马术路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项目视频 © 汤桦建筑设计

01 项目分析

光明国际马术中心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马术项目盛装舞步与障碍赛主场馆,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深圳赛区唯一新建场馆。项目用地面积50018㎡,总建筑面积69000㎡,项目功能包括主赛场、室内训练馆、室外训练场、赛事用房及马匹生活用房等,赛时可容纳200匹马匹。

△场地区位 © 汤桦建筑设计

△功能分析 © 汤桦建筑设计

项目场地东侧为自然山体,与西侧城市道路存在明显高差,设计中充分结合场地条件,沿城市道路一侧设置架空车库,将主要活动场地抬升,减少开挖对自然山体的影响。

△规划结构-结合场地 © 汤桦建筑设计

△ 场地环境分析-场地高差 © 汤桦建筑设计

02 设计说明

主场馆设计以“木构新境、众檐共景”为设计概念,整体采用胶合木结构,形态塑造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坡屋顶形式,既保留了原型屋架的特征,又以非常规的体量凌空而出,形成蕴含结构逻辑的发散式密“檩”, 得以与现代语境融通,展现出木构建筑纯粹的结构美学与文化意味。

△沿回归路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草图 © 汤桦建筑设计

△木结构概念分析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将场馆的开放性充分释放给使用者,并赋予丰富的探索空间与体验趣味,将引导式观览丰富为体验性观览,以满足人们对马术文化体悟实践的主动性需求,形成了环院相望、融通而又相对独立的空间,沉浸于场景中,唤起岭南乡土的记忆。

△规划结构-动静分区 © 汤桦建筑设计

场馆在首层实现连通,在不同水平高度上,散布着若干不同尺度的“廊”,通过它们,光、风、景透入馆中,在这些“风物”与人们的一次次“偶遇”中,中国式的文化意境得以强化。形成一种多维度的综合体验。对地域性文化特质的建筑化表达中强调了建筑对人的情感唤起和文化传递,以演绎传统的方式回应当下人的新文化需求。

△主场馆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主场馆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室外训练场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马厩内部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与结构一体化,实现了室内外之间的透明性和互动性。连续的轻盈界面强化了建筑飞檐凌空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使建筑在大体量的基础上,仍具有漂浮感。一种透明的互动关系,众檐之下,山与风,光与影,人与马,共生共感,自然与共。

△半鸟瞰图 © 汤桦建筑设计


技术图纸

△彩色总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负一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一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二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20 三层平面图 _ 汤桦建筑设计.jpg

△三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21 四层平面图 _ 汤桦建筑设计.jpg

△四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光明国际马术中心

项目类型:体育场馆

项目面积:69000 ㎡(注:文中数据为投标时指标,最终数据以项目建成为准)

设计时间:2023年8月

工作职责:设计总包

设计公司(联合体):

1. 公司名称: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汤桦

设计团队成员:朱闯、张秋龙、许森茂、邓芳、黄真吉、侯薇、吴雨芮、彭舰、汤孟禅、张翔、赵宇力

2. 公司名称: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王茜、孙锐、刘孟超

设计人员:赵乃玉、丁劲清、林文超、蒋丹翎、唐萍阳、张维、王子虎、梁恒升、潘近乐、李旻晋、乔谦、庄寅麟、赵雷玉、丁天翊、魏畑莉、练海燕、谢强安、何川豪、常婷婷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0.html/feed 0
恰塔霍裕克游客中心 / TEGET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0.html#comments Wed, 10 Apr 2024 15:16:03 +0000

恰塔霍裕克游客中心项目坐落在恰塔霍裕克(Çatalhöyük)东西两座土丘之间,这座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是著名的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该地区位于今天的科尼亚库姆拉区以东 10 公里处,广袤的田野像一块巨大的地毯延伸开来,小村庄参差不齐地穿插其间。考古发掘工作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东部土丘上全面展开,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一组建筑组成的发掘房一直支持着考古发掘工作,这些发掘房位于东部土丘变平的地方,占地面积很广。

同样,游客中心园区的零散结构与 U 型发掘房相对应;发掘房曾经位于干涸河床的另一侧,而干涸河床曾赋予土丘生命。该项目为游客指定了一个入口和步行路线,不仅包括考古遗迹,还包括田野中的现有建筑、主要通道(即车辆道路)以及曾经赋予土丘生命的河流,将它们视为综合居住方法中相互关联的有机体。恰塔霍裕克游客中心 (ÇVC)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作为一个博物馆建筑,同时也是组织这些关系的支柱。

恰塔霍裕克遗址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宝贵的地下资产,因此在规划新建筑时必须谨慎从事。与土丘中蕴藏的 9000 年集体记忆和文化积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建立了一个轻巧适度的结构系统,尽可能减少与地面的接触。在当地材料(尤其是古代遗迹)为土坯的地区,首选的木结构和材料既不与现有材料竞争,也不模仿现有材料,而是与周围环境形成微妙的对比。主体单元由地基、装置、地板、墙壁和屋顶等建筑元素组成,既符合保护原则,也符合构造结构。建筑物下的隐蔽安装系统位于混凝土地基和木地板之间 1 米的缝隙中,可使灵活的结构围绕主体的层次和几何形状变化。

ÇVC 由三座建筑组成,围绕着一个三角形庭院。U 型建筑用于接待游客并将他们带到中央庭院,内设行政办公室、展览区和相关服务设施。它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展览室、展览走廊和露台。另一座建筑是一座 22 米高的木制塔楼及其露台,是恰塔霍裕克在广袤的安纳托利亚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游客可以在此俯瞰科尼亚盆地广袤平原上耸立的两座土丘。面向庭院的第三座建筑是一个可容纳 100 人的多功能厅,用于举办国内和国际演讲、活动和研讨会。它的布局既可用于永久性用途,也可用于临时性用途,为 ÇVC 的动态结构做出了贡献。

通过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描述了中心的衔接,让人联想到村庄聚落。露台、花园、小桥和中心庭院的结构与安纳托利亚广袤宁静的景象相协调。所选用的材料、纹理和植物都是这种和谐的延伸。梯田连接着中心的三个主要建筑群,并在木制屋檐下延伸,成为两座独立的人行桥,分别通往东部和西部的土丘。北面的结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入口空间和观景露台,而南面的结构则在游客和恰塔霍裕克古建筑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而谦逊的关系。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细部大样图

△细部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TEGET

面积: 3918 m²

项目年份: 2021

摄影师:Egemen Karakaya

主创建筑师: Mehmet Küçükoğlu, Ertuğ Uçar

建筑师: Hande Ciğerli, Onur Akın, Ethem Aybar, Ece Ünübol, Oğul Can Öztunç Tuberk Altuntaş, Deniz Dilan Kara, Alican Tilkan

结构工程师: ATTEC & BKSD

机械工程师: Anka Engineering

基础设施: Diyap Engineering

消防安全顾问: Ethos

展览设计: PATTU

照明设计: UKON lighting consultancy

景观设计: Seda Kurt Şengün

地点: 土耳其,Küçükköy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0.html/feed 0
康县新人字桥及周边商业街更新设计 / 三文建筑 何崴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1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14.html#comments Tue, 12 Mar 2024 13:12:22 +0000

缘起和任务

康县地处甘肃省陇南市,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带,人口约为20万人,自古就是连接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曾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项目场地位于康县县城核心区域,距离县政府和市政广场约200米,燕子河和三官河两条水道在此处交汇,合流后向南面流淌。河道汇合处有一座三岔桥,当地人称之为“人字桥”。本项目范围北起人民东路,南至人字桥,围绕滨河路商业街展开,主要更新对象包括:人字桥、水上市场、滨河路、信号塔等。

更新前,该区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商业气氛:位于区域北端的水上市场是跨在三官河道上的一个临时建筑,当地人喜欢来此处吃早点;滨河路西侧有一排店铺,是县城内最主要商业街——人民东路店铺的延续,但规模有限;此外,三官河东侧和燕子河南侧还有一些零星商业。它们共同组成了本区域的商业基础,但问题也比较明显,如:人车混行,商业分散、缺乏联系,建筑老旧等。

针对该区域的现状问题,业主希望能通过城市更新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消费场所;同时结合新人字桥(希望新桥承担更多的城市休闲和商业用途)的建设,扩大区域的商业规模,串联周边几个公共和商业空间,形成具有地标性的商业休闲区。

新人字桥:一座服务时代的新廊桥

新人字桥是本项目的重点之一。更新前,人字桥是县城中一座交通桥,主桥总长117m,桥宽12m,车行道9m,两侧人行道各1.5m,2003年完工,又名燕河桥。

人字桥联系了三水六岸,将滨河路商街、燕子坞商业楼、市政广场、康县幼儿园等公共空间连接起来,但随着康县沿河其他桥梁的修建,人字桥的车行交通功能已明显下降,反而是人行和慢速交通比较繁忙。鉴于此,业主希望将它改造升级为一个对步行和慢速交通者友好的桥:除了通行功能外,还可以与滨河路商业街串联起来,在早晚时段,作为便民市场使用。此外,新人字桥还需要具备标志性和传播力,能成为康县的新地标、新名片。

经过思考,建筑师决定将人字桥改为一座廊桥。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康县境内的一座古廊桥——龙凤桥。龙凤桥是省级文保,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廊桥,见证了康县作为西部地区交通要冲的历史。同时,廊桥的形制也很好的对应了交通和非交通功能共存的理论,符合新人字桥的身份定位。

新廊桥保留了原桥的主体结构,新增建筑加建于桥面之上。廊桥的平面沿原桥走势布局,宽9m,屋顶最高处7.2m,檐口高度3.2m(可以保证消防车的通行),双坡顶。从剖面看,廊桥中部供人通行,也可作为临时市场、休闲演出的场地;座椅位于廊桥两侧,榀架之间,供人休息。值得注意的是,座椅并不只出现在廊桥内部,廊桥的外侧也设置了座椅,很好的满足了不同的观景需要。

原桥梁两侧的人行道和汉白玉栏板被保留,这既是一份历史记忆,也让行人可以选择不进入廊桥内部,快捷的通过新人字桥。在廊桥内被市场或其他活动占用时,非常实用。桥面进行了重新铺装,将原有的交通标识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变形为新的地面涂装。

廊桥主体采用木结构,木材用量约为160立方米,固碳总量约144吨。以坡顶门式框架为主体,并将双侧立柱加以斜撑。整个榀架均由花旗松胶合木为结构主体,通过6根胶合木构件连接而成。同时为了表现立柱的片状体积感,每根立柱两侧使用50mm厚的红雪松胶合板夹住,既丰富了结构表面的建构层次,又为排水照明等设备预留了隐藏空间,还可对主体结构进行适当保护。

廊桥分为三个翼,在中间汇聚位置形成大空间。此处门式框架变成单侧的“单立人”结构形式,它们与位于中间的树状钢结构柱一起承托起内向弯曲的三角形钢梁。树状结构柱同时也是廊桥内部的视觉中心点,从三个不同方向进入廊桥,都可以看到它,并被其吸引,向中间汇聚。

屋顶正脊部分开设天窗,配以彩色玻璃,彩色玻璃从红至蓝,代表了时间。光线透过天窗照射到廊桥内部,为廊桥平添了浪漫的气氛。为了使彩色玻璃更为连贯和通透,正脊处的主梁被位于两侧的次梁取代,这样的处理也让屋顶显得更为轻盈。屋顶外表皮使用了镀锌钢板,在回应传统青瓦肌理的同时,又使建筑更具有当代性。

在廊桥立面上还设有几个独立的小房间,它们形态不一,窗口方向也不同,有的指向水上市场,有的朝向河道中的石滩。这些小房间既是取景框,又可提供独立的休憩和活动空间,为后续运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它们的出现也打破了廊桥一成不变的节奏感,增加了空间的变化和趣味性。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新人字桥也从龙凤桥吸取了营养。如廊桥入口的造型就借鉴了龙凤桥的处理方式,采用“八字门”形式,内窄外宽,给人一种欢迎的姿态。在天花部分梁与板的关系上,设计师有意将梁和望板的材质、颜色区别开,这样的处理回应了龙凤桥天花的处理方式,也使廊桥更具韵律感。

夜景照明方面,因廊桥除通行功能外,还有临时市场或活动的用途。故,照明设计在呈现更多层次的同时,兼顾了行进、休息、交易、欣赏这四种行为的光环境要求:中间的下射灯照亮路面,桥梁顶部轻微给光,将视觉向上指引,坡屋顶利用对比较强的光强化结构的韵律。廊桥外部利用通道外侧的外溢光洗亮立柱,屋面不设置照明,彩色顶窗使用内透光和廊桥下半部份形成亮度上的呼应。此外,尽量利用廊桥的木结构构件将灯具及管线隐藏,达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但由于成本和时间所限,灯具隐藏尚不完美。

商业街和水上市场:空间升级带动商业增值

滨河路商业街和水上市场现状最主要的矛盾包括以下几点:1)人车混行,车行交通和消费休闲人群行为冲突;2)临街商业主要集中在街道西侧,街道北段东侧的水上市场与街道有较大高差,商业街双侧围合感难以形成;3)商业街较短,规模不足;4)街道空间少变化,缺少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活动很难组织。

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设计一一给予了解答。首先,将滨河路从人民东路到人字桥路段的交通改为步行街,将公交车站移到区域外围。这样的处理,为后续商业街的升级提供了基本条件。然后,在道路东侧增加建筑,使之与原街道西侧的店面形成对应关系,增加出租面积的同时,也完善了商业街的空间感。新增建筑主要位于水上市场和新人字桥之间的道路东侧,2层,在保障防火间距的基础上,它们与西侧店铺、水上市场一起形成了商业街的新垂直界面。在商业街北口新建一座过街桥。过街桥的西侧与原店铺二层通道相连,东侧为楼梯。过街桥和楼梯的围板、屋顶一起构成了商业街的入口标志物,强化了街道的入口。同时,楼梯和过街桥也把地面的人流引向二层店铺,大大改善了原二层店铺的经营情况(更新前基本处于空置状态)。

水上市场和原临街商铺的外立面也得到更新:水上市场,利用白色的亚克力格栅将原本杂乱的二层外立面规整,使建筑更整洁。街道西侧店铺两层通道的栏板也更新为白色穿孔板,这里是店铺招牌新的安装位置。通道下加设一排立柱,加强了通道的结构强度,以应对二层人流增加后的荷载。立柱也为街道增添了水平层次,并与新建筑的外立面材料相呼应。

在商业街的北段和南端,两个小广场被建构起来。北段的小广场毗邻水上市场的西立面,通过一组大台阶既解决了水上市场一层店铺与道路之间的高差,及店铺前缺少站立空间的问题,又为商业街提供了一处开敞的公共空间。居民可以在此处小坐,观看商业街的人群,或特定的表演。

商业街南端的小广场连接了新人字桥、电信塔,以及西面的燕子坞商业楼和市政广场。这个小广场也为观看河道和新人字桥提供了拍照打卡点。在最早的设计中,此处还应有一个通向河道亲水平台的楼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将河道景观、商业街和新人字桥链接在一起了,形成立体的空间体验。

商业街的地面铺装也做了升级处理。将原道路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的路牙拆除,道路找平,使用石材铺装替换原柏油路面。此外,设计将康县的历史文化信息制作成铜牌镶嵌在地面上,顾客在休息购物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康县,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夜景,照明设计师在经过仔细分析后,设置了不同模式,除常用的节庆模式、假日模式和平日模式外,还设置了活跃和素雅模式,以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商业氛围的需求。设计师还将区域内的建筑照明整体考虑,彼此呼应,如水上市场外立面的动态照明就和信号塔的闪烁效果相呼应,一起营造街道的商业氛围。

信号塔,新的制高点

信号塔位于商业街的南端,人字桥西北侧,既是区域内的制高点,也是康县最高的构筑物之一。但信号塔超大的体量和工业化的造型和商业街的氛围并不相符。如何在不影响信号塔工作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改善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师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对信号塔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借用原有的钢架结构,在结构间安装一组红色的三角形亚克力片。亚克力片主要集中在信号塔下半部分1/4范围内,这样的处理既保障了信号塔的正常运行,不产生过大的风阻和荷载,又改善了铁塔原本工业化的形象,使之与更新后的商业街、人字桥相呼应。

在夜晚,一改白天的低调,信号塔成为区域,乃至县城内重要的视觉元素。首先,使用少量投光灯,为塔身提供基础景观照明;然后,在塔身结构上加装RGB的LED灯,通过程序设置,每晚整点会闪烁报时。此外,在塔下设置感应装置,让使用者可以和塔身上的灯光互动。随着LED灯光的闪烁效果,一个华丽的制高点被创造出来,街区商业气氛得以加强的同时,观众的情绪被很好的撩拨起来。

结语

康县是中国西部众多县城的典型代表,经历了过去30年的发展,城市面貌不旧但缺乏特点,商业街中规中矩,但没有识别度和体验感,城市缺少吸引外来人,特别是年轻人造访的理由。本项目试图从空间入手,通过改善街区环境,营造白天和夜晚的商业和休闲气氛,打造具有体验感的地标性建筑等手段,提升县城魅力,在改善当地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吸引外部资源和关注,为西部县城注入新能量。


项目图纸

△ 廊桥生成图

△ 廊桥轴测图

△ 轴侧爆炸图

△ 商业街东立面图

△ 商业街+水上市场北立面图

△ 商业街+水上市场南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甘肃省陇南市康县

业主:康县人民政府

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何崴

团队成员:陈龙、王梓亦、何星辰、刘浩、余舟洁、张小林

施工图设计单位(除新人字桥木结构专项):西安理工大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人字桥木结构专项设计:林榔满木

照明设计: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团队:李大伟、侯明宇、马龙晓、周哲、马频晓

施工总体承办单位:甘肃天辰建设工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新人字桥木结构施工单位:江西国金绿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6000平米

总建筑面积:7600平米

设计时间:2022-2023年

完工时间:2023年12月

摄影:金伟琦(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三文建筑,何星辰,何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14.html/feed 0
高山书屋 / 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20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206.html#comments Mon, 29 Jan 2024 12:49:51 +0000

这个小书屋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个公益项目,场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周围是城市近郊的乡村社区和典型成都平原的农业地貌。高山书屋是温江区“留灯书屋”系列中的一个,作为一个高品质民生服务项目,“留灯书屋”计划致力于让阅读服务走出公共图书馆,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并带来“无论多晚,这里为我留灯”的社区温暖和情感认同。

高山书屋是坐落在团结渠路景观绿化带中的临时建筑。设计通过三个像山峰状的锥体几何形态限定了阅读、展示、交流这三个主要的使用空间,高耸的坡顶在塑造建筑形态的同时,也给书屋内部提供了明亮的天光。这三个体量之间采用玻璃顶棚连接,以创造出内外通透、富有室外感的空间体验。书屋的轻质墙体外挂木瓦,乡土材料的使用与乡村社区融合,同时也契合了成都平原的传统材料特征。

低成本建造是这个公益项目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同时也促成了其相对简单可见的建造结果:书屋用了简易木结构的方式进行搭建,我们舍弃了所有可能增加成本的结构交接。作为梁和柱的木方既是结构框架,又在室内形成空间限定;松木胶合板既是墙体围护结构,又是室内墙和顶的装饰面;墙面外挂的木瓦,在保护小建筑免受雨水侵蚀的同时,也契合了这个临时建筑绿色、可再生的特点。

高山书屋落成之后迅速成为村口道路边的一道风景,周围乡村社区的居民们也慢慢与这个突然降临的小房子熟悉起来,从走过路过的张望,到自发地开始阅读探索。小书屋同时也成为了乡村社区的日常社交场所,大人们三三两两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旁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周末的时候,还会有附近城区的年轻人们会骑行路过,休闲消遣。当夜幕降临,这个小建筑仿佛是平原景观中拔起的书塔,是夜晚闪着光的航标灯,温暖着航行着的人们。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透视

△结构示意图

△爆炸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面积: 78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设计团队: 唐康硕,张淼,刘友鹏,李希彤,练达,张海涛(设计表达)

设计年份: 2022.04-2022.10

施工年份: 2022.12-2023.07

地点: 成都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206.html/feed 0
熟地工艺展示馆 / 罗宇杰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74.html#comments Thu, 18 Jan 2024 14:24:05 +0000

修武县位于豫西部的焦作市,古称怀庆府,在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素产“四大怀药”,地黄是四药之一,“熟地”即地黄的熟制工艺,由于颇高的药用及经济价值,熟地及其种植产业被广泛关注。

1“厂房”到“展馆”的观念转变
后雁门村冰菊种植园是焦作市修武县政府在大力发展扶持的怀药种植产业,省财政厅特批了帮扶资金,其中熟地的加工车间、晾晒场、工艺展示馆都在帮扶工作之内。加工车间、晾晒场已于2020年建设完成,加工车间采取的是门式刚架结构建设,将于2021年筹建完成的工艺展示馆(2020年底基坑已开挖)也计划采取“门式刚架”结构进行施工。2021年初,我方受邀驻扎后雁门村展开设计工作。产业振兴是后雁门的重点,种植园的建设关系着全村的整体发展,镇、村、产业园都存在这样的固有观念:产业园内的建筑就是厂房,即便是展示馆也一样。这种情况在乡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传统工匠及其技术不太适于营造大跨度、开敞空间,而选择了具有成熟体系的工业厂房建造方式。以种植为本的乡村产业,在当今时代信息化、乡村全域发展的推力下,其意义早已不限于生产。将种植园延展至产业观光、自然教育、电商直播、康养活动等,使一二三产形成联动,是产业振兴乡村的时代需要。 那么,以门式刚架“厂房”作为“展厅”就显得特别不合时宜,我方积极沟通交流,说服各方摒弃既有观念,接受一种新的思维进行熟地工艺展示馆的设计、建造,在满足大跨度、开敞空间的基础上,亦使之具有展馆属性、乡土属性、生态属性。


2“阳光”作为工艺与空间共同的核心
我们经过对熟地加工工艺的驻场调研了解到,地黄熟制传统可追溯至孙思邈“九蒸九晒”:即不断的蒸煮、晾晒,工艺流程是持续与“阳光”发生关系的过程,将这一非常独特而鲜明的制药工艺提炼成为展示馆空间营造最重要的概念,创造出丰富的自然光环境,让光成为建筑的主题,使之于空间内外均产生出丰富的变幻,这是设计最核心的思维起点。从建筑外部体量看,光线映照在圆形体相比于方形体获得的阴影关系更微妙、匀质、连续,随时间变化的光影在圆形体上可更明确和清晰地呈现,这一光与形态的逻辑使得圆形体建筑被纳入为主导意向,为了施工的准确和高效而规避了弧形,选择近圆的正多边形,以“直”营曲。建筑常规采光方式是墙上设窗洞,如何创造不平常的光进入方式,让光线显得特殊?为此,天顶光、屋檐光、墙缝之光,这些并非直接在墙上开洞的采光,是设计中着重考量和推敲的。

3 圆、环形平面
中心对称的圆形平面,是一种比较适于展览空间的布局。观展流线的设定是展览建筑中至关重要的内部组织,合理的流线要做到不交叠、不绕还,熟地工艺展示馆采取圆形平面(内接圆直径37m),观者绕行周圈也是观展流线,这种通过平面布局解决展览空间展线设定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省、避免之后的展陈工作,从而减少建设资金的投入,这在乡村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直径37m的结构构架于中间设落柱架是比较经济的,也增加了空间和尺度的变化,形成多重“环”状空间:外环是围护墙体与木结构架的嵌合体,工艺展览中展品的陈板、展板的安放墙体;中环是陈放各种熟地产品的搁架区,是尺度密集的柱框架结构单元阵列,获得更稳固的结构、更多的置物空间;最中心的内环空间,相比密集的中环则显得特别开敞,设计了逐级下沉的圆形座台区,形成一个可组织康养活动及会议论坛的空间,中央的顶部设天窗采光,强化出中心感。

4 家具-结构-空间
传统木构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可持续观念,符合3R原则中的“减量化”(Reduce),即结构与家具构件的合用思维。比如景德镇还在用的古窑泥胚制作间,将房屋结构部件的穿斗木架立柱凿出卯口,安插小木横梁,再置隔板于小梁之上,隔板上放置将要荫干的泥胚,这是一种乡土惜物原则下产生的营造智慧,它不光节省了材料、空间,也使得结构与家具、空间三重合一。熟地工艺展示馆效仿并延伸了这一传统营造智慧,将常规中的大截面柱子消解分散成小截面的柱阵,这些柱阵再纵横叠合固定次级小木梁,最后在小梁上铺放木板,搁置物品。这些既是结构也是功能搁架的构件组群,影响、限定和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小柱阵组群以单元标准模块的方式进行重复、并列组装建造,可以获得在乡村建造中的两个优势:1)大截面更重的材料杆件需要大型机械进行吊装施工,乡村道路相对狭窄、坡洼,大型设备不便进出,拆分成小的构件则可以人工徒手搬移进行施工,村民自身即可参与并组织施工。2)单元标准化模块的建造方式,可以使得加工、组装更加高效,节省人力、物力。这是比较适用于在乡土聚落中进行建设的一种方式。

5 螺旋环叠屋架
熟地工艺展示馆在正18边形的平面逻辑下,将每个边的一个端点向圆心位移至与结构柱体的延长线垂直,从外围护来看,两个相邻的边墙得以错开,这不断变化的18段墙缝,让自然光在空间中呈现出丰富的光影微差;从中心来看,也使得各柱梁织成的穹顶中心形成了旋转自然分开的2.5m直径的顶光窗洞。圆形穹顶如果采取杆件从圆弧点往圆心拉直线的方式,中心节点的构造特别密集,不利于杆件汇集处的衔接建造,中心连接构件也会非常繁杂,加工和吊装的代价很大;另一方面,整个建筑37m的直径跨,也需要在中间营造采光。采取螺旋环叠的互承结构,不存在两根构件共用一个端点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形成铰接节点,将木梁以螺旋的方式相互支承,彼此承压而相互叠扣,最终形成连续而又完整的受力系统。

6 砖木与乡土
后雁门村多数民居是于1970-1990年代用红砖以清水墙工艺砌筑的,屋顶则是三角木架结构,少数民居为闲置废弃的青砖墙抬梁木架结构,以及2000年之后建设的砖混结构房屋。后雁门村隶属的郇封镇自明清至今都有砖窑厂,目前砖厂仍在生产红砖,离后雁门村仅二三公里的路程,由于性价比高,镇村生产的红砖依然是村民建房的主要材料。熟地工艺展示馆的围护墙体、内部隔墙也采用了当地的红砖清水砌筑,砌筑的工人也是村里的泥瓦匠。

村里传统民居下部为砖墙、上部为木架。熟地工艺展示馆在材料的安排上也基于这样一种样态。受展览开敞性大空间的需求,木架除了营造上部屋顶以外,也作为下部的框架柱支撑,在具体木料的选择上,规避原木开裂变形等问题,采用了胶合木工程材,木杆件之间再通过金属连接构件进行螺栓固定。通过在地的红砖清水墙与结构及耐久性能更佳的工程木框架结构,在材料上与村落的传统风貌寻求关联,让乡村产业展示型建筑不仅满足空间量上的需求,也在空间质的营造上呈现乡土感。


项目图纸

△模型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罗宇杰工作室

面积: 1463 m²

项目年份: 2021

摄影师:金伟琦

设计团队: 罗宇杰、王蓓蕾、曹玉涛、黄尚万、张晨

业主方: 修武县郇封镇人民政府

地点: 焦作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74.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