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线屋顶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平潭利群友联加油站 / 间外建筑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6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67.html#comments Tue, 13 Jun 2023 09:27:52 +0000 在城市里,许多建筑被忽略了它们的所在或美感。这些建筑大部分是基础设施和功能性主导的设计,从天桥到公交车站,它们塑造了一个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大部分建设经费有限,我们难以看见这些日常建筑有创新的想法。当接下这个项目时,我们脑海中浮现:能做出一个如何的加油站?业主希望我们创造一个新时代的作品,同时能响应当地文化与历史。工作室的挑战在兼顾功能的同时,能否尝试新的建筑类型?如何营造加油站的空间体验?

项目基地位于中国福建省的平潭岛,为中国第四大自然海岛。平潭四周环海,气候潮湿与常受台风影响。项目位于金井湾大道与鸡公山路交界位置,基地面积为301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13平方米。加油站在空间组织上有非常严苛的规范:例如车的出入路径,油罐储存或建筑高度等。

在设计开始前,我们研究了许多加油站的案例,当今大部分设计都是巨大的平屋顶加上配套功能的盒子建筑。在现代主义时期里,许多加油站运用了混凝土设计,做成薄膜或伞型结构,这些前卫的设计反映了当时野心的设计思想。为何现在都是千遍一律,每个设计看起来都类似而不响应当地文化?

基于加油站的需求,可以理解设计任务为一个大屋顶加一个附属建筑(超市,员工办公室和卫生间等)。我们提案中的连续曲线屋顶设计灵感来自福建传统村落建筑的启发,营造不同高度的空间层次,同时能一体化加油站的功能,不再是分离式的建筑布局。屋顶为带天窗的长跨度钢结构,如美术馆的空间,随着一天的变化有不同的光影效果。超市的外墙运用了当地红砖,灵感也是来自于福建的村落。加油站的屋顶装备了雨水回收系统与太阳能板,曲线形状整合了这些复杂的系统。

我们相信功能性的建筑不一定保守或标准化的设计,期待这个加油站给每一位路上的客人,享受不一样的空间体验。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钢结构平面图

△流线分析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平潭利群友联加油站

项目业主:平潭利群友联加油站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中国福建省平潭岛

基地面积:3017平方米

建筑面积:713平方米

建筑层数:加油站1层,副楼2层

设计单位:间外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冯国安,王素玉

合作设计院:湖南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年9月-2020年8月

施工时间:2020年8月-2022年9月

项目摄影:白羽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67.html/feed 0
雪山下的帐篷 | MAD设计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建成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4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41.html#comments Thu, 24 Feb 2022 05:12:57 +0000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亚布力滑雪场是中国的滑雪胜地,拥有亚洲最长的高山滑雪道和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雪上训练中心。

调整大小 01_MAD_Yabuli_Blackstaion.jpg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总占地面积2.2万平米,建筑面积1.6万平米,共有20余间设备完善的会议室、图书室、展厅,是一个集会议、博物馆、培训、智库、商学院功能为一体的建筑,除了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年会场所外,也是企业家博物馆、全国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由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CEF)出资建设。

调整大小 02_MAD_Yabuli_Blackstaion.jpg

整个建筑如同一顶雪白的大帐篷,从山顶轻轻飘落到山脚下,消失在雪地之中。柔软的屋顶以白色铝板为材料,向外不断延伸,仿若悬空,让建筑显得极其轻盈。起伏的屋脊线是雕刻在大地上的雪痕,也呼应着远处雪山轮廓的波纹。

建筑充分结合地形,顺势匍匐在山坡。从山下向上行走,看到建筑尺度亲人。功能布局和流线也充分利用高差,主入口在东侧一层,西侧入口在二层。整个屋面曲线一气呵成,挑檐而出,最远端达20米,充分舒展,在恶劣天气中为人遮风挡雨遮阳。

调整大小 03_MAD_Yabuli_CreatAR Images.jpg

阳光通过中央天窗洒入木质材料包裹的大堂,温暖柔和,层层纹理让空间仿佛拥有了生命,与屋面的白色雪痕的设计语言统一。室内大厅灯光设计与天窗etfe幕墙结构一体化设计,灯具隐藏在结构造型之中。暖通风口与各种设备末端也全部为隐藏式设计,保证了视觉效果整体性和纯粹性。大厅室内设计亦考虑到声学处理,部分墙面0.4mm微穿孔,满足作为临时演出空间的声学需求。

调整大小 04_MAD_Yabuli_CreatAR Images.jpg

可以容纳近千人的主会场是完全无柱的整体空间。350座报告厅背后LED屏幕为可开启设计,开启后正对西侧雪道,观众可将室外美景尽收眼底。

调整大小 05_MAD_Yabuli_CreatAR Images.jpg

东西两侧为入口玻璃幕墙,南北两侧立面结合下沉庭院景观设计。部分建筑体量隐藏在屋顶下绿化覆土中,成为大地景观。立面暖通风口全部整合一体化设计,在下沉庭院及隐蔽空间设置百叶开口,保证了屋面幕墙的完整性。建筑主要空间十分通透,落地玻璃将内外景色合而为一,纯净的雪景和温暖的木质大堂进入了同一构图。大堂中央天窗直接落在主结构桁架上,睁向天空。

调整大小 07_MAD_Yabuli_CreatAR Images.jpg

亚布力的夜空是延伸向宇宙的深蓝,可见满天繁星。白天,这里是雪地中的大地艺术;夜晚温暖的灯光点亮,宛如一顶燃烧着篝火的帐篷。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求知求实、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里熠熠生辉,昼夜不息,薪火相传,为后来者指引着方向。

调整大小 08_MAD_Yabuli_ArchExist.jpg

项目建成后即获得多个国际奖项,被评为2021 Dezeen Awards最佳文化建筑,并获得2021 Architizer A+Awards 礼堂/剧院类别专业评审奖。

调整大小 09_MAD_Yabuli_ArchExist.jpg

关于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成立于2001年,是企业家思想交流平台,始终坚持正能量、创造性、建设性,并将“帮助和关心更多新兴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促进企业家成为社会和国家重要的建设力量”作为一贯宗旨。


项目图纸

△方案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基地面积:22,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6,198平方米

建筑高度:23.3米

主持合伙人:马岩松, 党群, 早野洋介

主持副合伙人:刘会英, Tiffany Dahlen

设计团队:李广崇, 孙守泉, 邓伟, 宋驰, 张笑梅, 槐伟, 赵孟, 王硕斌, 张艳茹, Yuki Ishigami, 肖莹, Tian Jin

业主: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甲级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阿法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凯腾幕墙设计咨询公司,

景观设计:BJF(宝佳丰)国际设计

室内顾问: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碧谱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东道品牌创意集团

声学顾问:清华同衡建筑声学与室内设计研究所

绿建顾问: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41.html/feed 2
飞动的曲线映入乡村天际线:印度红砖之屋 / iStudio architecture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6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64.html#comments Tue, 27 Aug 2019 02:46:14 +0000 a1.jpg

红砖之屋,位于 Wada 的乡村聚居地,临近印度孟买,是一个处在高山和农场之中的 2500 平方英尺大的农房。这栋建筑的结构带给人的冲击力非常大,引导参观者发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使人们不会因为他所占据的空间而感到满足。地面上产生的有机形式流动进入天际线,遵循着曲线的升降变化。

b1.jpg

每一个空间都在流动,以曲线互相连通,从而使得庭院中出现一个无缝的空间。游览者沿着弧线的砖墙开始旅程,可以获得趣味的视角来观察室内,从而被吸引进入梦幻的光影空间。

当一个人进入到结构内部,他会被中间水体的柔和光线和结构中的凉爽感所问候。室内空间被两个巨大的砖石拱门所占据,开放向来自农场和大山的观光者。家具像是从墙体和底板上长出来的一样,映入眼帘的是材料之间的有趣互动。

活动区呼应着气候条件,景观视野来自于不同用途的楼层,它们最终汇聚到一处,然而起居室,厨房和餐厅则大不相同。西南位置的首层卧室为庭院提供了阴凉,保持水体的凉爽。

开口的位置和大小根据气候决定,保证了自然光,通风和被动式散热。

受到建筑师 LaurieBaker 的启发,我们用了一种类似老鼠架的技术用来连接砖块,填充板,砖拱,嵌入式家具以及当地材料。这为我们提供了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使得这个 2500 平方英尺的结构能够用 2000000 印度卢比建造出来,这多亏了钢,水泥和砖的回收再利用要求。

18_20.jpg

▲ 一层平面图

10_roof_members.jpg

▲ 屋顶平面图

19_elevation.jpg

▲ 立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公司:iStudio architecture

地址:Wada, 印度

类别:独立住宅

建筑面积:2500.0 ft2

项目年份:2014

摄影师:AN clicks

室内设计师:iStudio architecture

成本:INR 2000000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64.html/feed 1
四川安仁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6/4467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6/44678.html#comments Wed, 19 Jun 2019 06:45:56 +0000 四川安仁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林盘区域的中部,西邻桤木河,周边被大面积的田野与竹林环抱。该项目试图融入原有林盘景观,延续川西传统建筑的材料、空间要素,在建筑结构性能化新思维和数字建造创新营造方法的指引下,探索建筑文化性与建造性的共存,在地性与新技术的结合,将地方的场所精神与未来建筑新观念以及新技术进行融合。

▼ 项目总平面

▼ 项目周边的油菜地

复合林盘地景

川西平原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独特的林盘景观。林盘可以说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地景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竹木河流之间,乡村生活的自由与野趣自然流露。

整体空间规划设计构思的情景来自于宋朝诗人黄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过安仁》
早发磐溪挂短篷,朔风吹雨晓蒙蒙。
润含野色沾衣湿,暖逐春光养土融。
诗中描绘的旷与意、形与境一气呵成,成为内心感知地方的灵魂的起点。

▼ 烟雾朦胧的旷野意境

c1_by田方方(4).jpg

作为未来整体林盘地区再开发的先导与示范展示中心,我们试图营造新建筑与林盘共生的空间模式。桤木河与周围的林盘植被被全面保护,周围大面积的菜地围绕建筑,保持了农耕文化用地与林盘田居的生活体验。我们团队并没有将场地选定在大路边易于识别的地块,而是希望营造一个感知自然的路径,通过林盘层叠,实现多层次的体验性场景意境。

▼ 鸟瞰,项目被耕地植被围绕

d1_by苏圣亮.jpg

未来空间体验

空间布局的三组建筑包括了长廊、主体建筑以及农耕服务辅助建筑。

作为人行入口的长廊将建筑坡屋顶设计融入到村镇基础设施的系统当中,未来廊下将引入茶亭、纪念品店、跑步驿站等功能,将重新定义林盘生活空间的公共性。整个长廊架空漂浮在地景之上,将跨越自然生态的交通流线转化成为一种建筑空间形式。这既来自于周边村镇的传统类型,又通过数字化设计将空间体验带向未来。

▼ 作为公共交流空间的长廊

e1_by杨天周_(5).jpg

主体建筑设计概念源自于中国传统书法用的砚台。建筑整体轮廓平稳、端正,以此为基础,建筑重构了中国传统建筑基座与屋顶的意向:底层敦实稳定;屋顶飘逸灵动。但两者之间又相互融合,彼此对话,行成形与意之间的系列拓扑变形。屋顶通过向外大幅度的出挑,营造旷、远的空间姿态。同时,屋顶向内庭院一侧通过一条优雅的曲线下探,连接起天空与大地边界的柔、绵之意,重新思考在地的场所要素及其关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与当代最前沿的当代非线性审美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塑造生长着的林盘人居模式的初衷。

▼ 建筑外观,设计概念源于中国传统书法用的砚台

▼ 向内部庭院下探的曲线屋顶

两层的天井式院落空间描绘了成都平原的未来闲适生活。底层布置了展示、接待、会议、交流和相应辅助功能,二层则主要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独立房间,可品茗,可抚琴,可用膳,可弈棋,与自然交融,与天地互动。

▼ 一层交流空间

g1_by田方方.jpg

沿外侧缓坡缓步而上,相对封闭的空间体验逐步被田野景观替代。随着日升月落,四季变化,景色不同,体验不同,这样的空间营造亦提供给观者一个体验自然的独特场所。

▼ 通往二层的缓坡楼梯

h1_by田方方_(2).jpg

另外,农耕辅助用房被设计成为带砖墙的覆土建筑,主要用于支持整个地景农耕劳作轮替的工具存放以及满足休息、餐食等辅助功能。

数字化设计建构

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建筑结构性能化设计,是以性能最优为设计目标,通过几何生形计算、结构性能模拟、迭代与优化过程,寻找具有结构合理性的空间形态设计过程,这种设计方法强调对几何逻辑、结构逻辑与建造逻辑的一体化整合,理性地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中国传统木构架的建构通过原木“小材大用”的基础逻辑实现,胶合木材料与钢木组合结构扩展了现代建造下木结构的新可能。在当下美丽乡村的建筑实践中,我们试图在新的材料与结构技术下深入挖掘传统木构架创新与延续的方式。四川安仁OCT“水西东”林盘文化展示中心的建筑结构运用钢柱实现了轻巧通透的空间,钢木复合结构屋顶则以变截面胶合木梁、方管钢梁和工字钢梁的组合实现了简洁、温暖的出挑与覆盖。

▼ 钢木结构打造的轻透空间

i1_by苏圣亮_(3).jpg

在“水西东”主体建筑的主梁部分,以变截面工字钢梁作为传统斗拱中的“昂”,工字钢梁一端向外支承出挑木梁,另一端向内承托内部木梁,实现屋架在外圈钢柱节点处平衡。工字钢梁和木梁以钢板插入型螺栓连接,设计美观、传力明确。钢木悬臂梁设计实现了材料、结构、空间、形式的综合诉求:出挑轻质木梁展示了木材良好的水平出挑能力,上部工字钢梁承受拉力,可以避免钢材失稳问题;工字钢梁改善了出挑胶合木梁的受力并以杠杆原理实现了屋架平衡;复合梁不牺牲檐下空间;“深挑檐”这一传统空间元素在巧妙的现代转译下实现了简洁现代的表达。

▼ 庭院

j1_by杨天周_(2).jpg

项目中数字模拟与优化被全面应用在钢木复合材料的比例调整中。对于变截面胶合木梁,以millipede对梁进行实时拓扑分析,梁柱构件截面尺寸被优化至最小。由于构件的几何信息基于同一参数系统,结构参数与几何参数的反馈调整非常灵活、高效。主梁最终实现了外直内曲的双线变截面梁形式:“外直”的形式有利于屋面的防水保温层铺设,“内曲”则是结构性能优化的结果。

▼ 剖面图A-A

▼ 剖面图B-B

外立面砖墙设计以传统全顺式砖墙为原型,提取川河水流意向图的灰度值,干扰单数层砖的旋转角度得到初步设计,之后综合权衡形式逻辑、结构逻辑与数字建造逻辑,在优化与迭代下完成最终立面设计。

项目选用胶合木、回收砖、板岩瓦作为主要材料,探索了当代装配式建筑在新唯物主义哲学引导下探求新材料数字建构的全新可能。建筑屋面铺设深青色页岩瓦,通过直纹曲面优化几何找形与瓦片的切分以及铺砌的重叠区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空间体验和建筑语言。

▼ 东立面图

▼ 南立面图

人机协作的智能建造

性能化设计下的建构逻辑呈现“非标准”与“梯度渐变”的族群构件特征,而数据模型对几何信息、结构性能与建造信息的参数化连接保证了建筑设计与建造的一体化完成。

考虑到林盘文化展示中心的砖墙面积大、周期短,我们对“机器人预制+现场装配”的“数字化砖构”工艺进行了创新探索。砖墙的建造过程体现了机器人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建造的高效性,数字砖墙总面积超过1000m2,它们被分为400多个1.5m*1.5m的单元,单个单元以机器人进行工厂砌筑。最终,砖墙在工厂预制与现场建造下完成预制装配建造。

“数字化木构建造”对于这个异形构件较多的建筑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屋面结构变截面木构节点以及钢木节点通过铣削加工被完美、高效地呈现出来。在钢木结构建造过程中,基于模型的数据指导,非标钢构件和木构件在工厂完成预制,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现场装配,实现了很好的成本控制。

“机器人塑料打印建造”高效使用了可再生塑料提供的全新创作视角,定制化量产完全可以在我国广大的乡镇场景中被大量应用。本项目中“机器人塑料打印建造”就被大量应用于室内辅助结构,如隔断墙体以及家具座椅等场景中。

▼ 建筑夜景

四川安仁OCT“水西东”林盘文化展示中心第一次在中国乡村实现了多种数字化建造工艺的复合应用。建筑中野趣与精致共存,正如此地的气质,林盘的生态本底,促进了技术与文化的对话与交融。这也是对地方灵魂的一种延续。希望这个项目的实验性建设可以将智能化、绿色化以及产业化理念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全新的注解。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方: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地址:安仁古镇,成都市,四川省,中国

类别:文化中心

主创建筑师:袁烽

设计团队:韩力、孔祥平、顾华健、陈浩、赵川石、付宇豪

建筑面积:2200.0 m2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苏圣亮, 田方方

室内设计团队:何福孜、王炬、王一非、刘露雯、唐静燕、崔萌萌

结构:张准、黄涛、王瑞、陈泽赳

机电:魏大卫、王勇、俞瑛

数字建造:张雯, 王徐炜, 彭勇, 张永, 郝言存, 徐升阳,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预制3D打印:张立名, 李策, 刘亮亮, 张杰, 代世龙

景观设计:四川亿能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总承包:四川易能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业主:成都安仁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6/44678.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