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利兹克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Thu, 19 Sep 2024 08:16:3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有没有五一去苏杭的搭子,纯看建筑,不去拥挤的景区?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8.html#comments Sun, 14 Apr 2024 03:35:59 +0000

1713066488355366.jpg

#

莫言曾在《会唱歌的墙里》中说,杭州的建筑是天堂的建筑。在江南这个地方,文化传统渗透在每座建筑的语言形式中,它们是历史的符号,是自然的回应。

它也是现代城市蓬勃生长的土地。无数新奇的、前卫的、诗意的、哲学的空间卓然而立。于是,传统和现代的语在此交汇和碰撞。

过去的二十年,江南地区既是国际大师的试验田,也是国内建筑师延续传统的阵地。而我们该如何通过这些建筑去认识城市,认识现代,认识传统呢?


五月,又是下江南的美好光景,但西湖上、园林里、迪士尼的漂流船中,必然是人潮涌动的。不过,依然有许多美好的建筑能陪伴我们度过这段美好时光,它们既有现代城市的自由,又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因此,筑学园一如往年,发起了这场游学招募,我们将再次集结于江南,探索建筑,品味美食,在学习中游戏,在旅游中思考。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相比空洞的想象,我们更愿意将双脚置身于不同的城市,去感知设计的魅力,并寻求设计的无穷灵感。我们将与老八校建筑学博士和设计院一线建筑师深入江南地区,无论你关注的是地域、类型还是建筑在自然中的变化,又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建筑爱好者,此次考察都不会让你失望。


0 (26).jpg

0 (3).jpg0 (2).jpg0 (4).jpg

考察项目包括7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国内作品,华东区明星事务所,国内外新锐建筑师最新作品。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西扎、宁波美术馆/王澍、宁波历史博物馆/王澍、五散房/王澍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安藤忠雄、晓书馆、良渚博物馆/奇普菲尔德、大谷仓/大舍、中国国家版本馆/王澍、天目里/伦佐·皮亚诺龙美术馆西岸馆/柳亦春、油罐艺术中心/李虎、西岸美术馆/奇普菲尔德、浦东美术馆新馆/努维尔、上海图书馆东馆/SHL建筑事务所、上海自然博物馆/Perkins+Will事务所、上升新所/邬达克+OMA、恒基旭辉天地/努维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作、绿之丘/原作









1713066583798294.png

建筑很难学,但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感知与体验。《建筑体验》的作者拉斯姆森写道“体验建筑,必须观察建筑是如何为特殊目的而设计,建筑又是如何与某个时代的全部观念和韵律一致的。”我们沉浸在建筑空间时,是什么样的设计元素在撩动我们的感官?

华茂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西扎





0 (5).jpg

0 (6).jpg

※ 一方魔盒

原本平平无尽的黑盒子

踏入时却变得纯净又迷离

中庭的光柱和螺旋的坡道起五层纯白空间

总让人忍不住向上攀爬

忍不住拍摄对面的陌生人,然后被另一个陌生人拍下


0 (7).jpg


◎宁波博物馆

建筑师:王澍


0 (4).png0 (8).jpg

※ 一个夹角

当我们被穿越宛若山体的建筑

在“山坡”和“山顶”找到众多栖息的席座

许多人在这个平台自觉拍照

一种宏大的、向上的但是又平静的情绪在这里涌上


0 (9).jpg



◎良渚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安藤忠雄



0 (10).jpg


※ 一处平台

水从倾斜的屋顶泻下

三角天窗透出和熙的光

村民们坐在阶梯凝望

这一幕似乎与遥远的水之教堂呼应着


0 (12).jpg

在旅途中,有无数个这种空间的惊喜。陈词滥调地说,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拆解建筑之美的逻辑,需要积累更多基础的原型,需要用建筑师的语言描述好这些空间。


1713066840516100.png


不要带着刻板的标签的去理解建筑师,因为每个建筑师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不同的解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归类,构建自己的建筑分析模型,剥开建筑争议性的一面后,我们能看到这些伟大建筑师在想些什么?

 ◎王澍的建筑看什么? 

⇀ 形式:自然形态和传统的材料

⇀ 空间:传统园林空间的现代演绎

⇀ 秩序:漫无目的、兴趣盎然、无等级概念的空间秩序

0 (13).jpg

0 (14).jpg0 (15).jpg

0 (9).jpg

▲ 王澍建筑与材料

©业余建筑工作室



 ◎奇菲尔德的盒子们  

⇀ 它抽象、纯粹,充满现代主义最初的美好愿望

⇀ 它们是现代和文脉的调停者

⇀ 城市和建筑内部的桥梁

▲ 奇普菲尔德建筑合集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一起邂逅更多建筑大师  

⇀ 安藤忠雄/OMA/努维尔/皮亚诺/西扎

⇀ 国内的先锋事务所

1713067319476949.png


1713067347486784.png


学习第一,游戏第二。我们在这趟旅途中,除了见证那些建筑的诗篇,更要收获假期的愉悦。过去的旅行,告别了一天的路途和学习,我们都会一起体验当地的美食。

研讨会在果子和瓜子中度过,之后我们聚在一起玩桌游(众所周知,建筑学生除了建筑,什么都会),由⌈建筑学园⌋负责人·桌游收集狂魔·星火童鞋会带上一些新奇的桌游, 给这趟旅程增添印一点欢声笑语。




0 (12).png

学术研讨与实地考察深度结合,一次专业的建筑游学计划;

4天,深入探访20余座沪浙现代与传统建筑,实地感知江南地区近年的城市演进与建筑试验;

纵览7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在江浙一带的建成作品,亲历全球顶级设计理念的落地和建筑品质的把控;

考察王澍在宁波与杭州两地的在地形建筑实践,感受其独特建筑语言和江南风情的兼容与共生;

访问国内著名的建筑事务所,交流建筑背后的概念和设计逻辑,了解不同事务所的工作流,感受真实的建筑实践。

老八校建筑学博士和资深建筑师组成联合学术领队,带来深度实地讲解;

全程学术自由交流,含1场学术讲座及讨论会。


0 (13).png

行程地点:宁波、杭州、上海

集合时地:2024年4月30日晚,宁波

行程时间:2024年5月1日-2024年5月4日

集结人数:全国20人(以实际集结人数为准)

行程费用细节:4680元/人;4月15日前报名可享受300元早鸟折扣

(费用包含当地三-准四星酒店双人间,若换单人间需补差价;每日当地特色午餐;建筑讲解、沙龙活动;全程大巴服务;景点首道门票;旅游意外保险;司机小费等)以上报价不含税收,大交通以及以上未提及的项目。

 适合人群:建筑、规划、景观、室内等相关从业人员、学生、爱好者等



image.png


0 (14).png

联系客服微信/电话咨询报名事宜;报名成功后,须缴纳2000元预报名费方可报名成功。(缴费方式咨询客服)

报名截止时间为出团前7天,建议尽早安排,需提前购买往返交通,五一节期间可能会有涨幅,购买前请提前联系我们以确认出行日期和行程变动细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详细行程以及讲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有变动及时通知,详细行程可咨询客服。

2人同时抱团参加,每人优惠80RMB;3人以上,5人以下同时抱团参加,每人优惠180RMB;5人以上(包含5人)同时抱团参加,每人优惠380RMB;已经报名参团者介绍小伙伴来参团成功,同样享受相应团报优惠.

添加客服可咨询本次游学相关细节:



1713067504744845.png

△长按识别二维码咨询

添加备注【游学】


1713067520771438.png

△报名入口



0 (15).png


学术讲座:旅行中举行一场深度学术讲座及讨论会,时长1.5小时到2小时,主题由主讲人结合考察路线自拟,包含自由讨论环节。

费用说明:缴纳预报名费2000元完成行程报名,并于集合日当晚缴齐剩余费用,行程过程中不再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住宿若换单人间需补齐差价;参观点首道门票以上需自行购买,如有学生证请随身携带,产生的优惠门票费用将在行程结束后一周内退还。 

项目参观:此次考察期间,如遇交通延误、部分地点未开放等特殊情况,届时会对具体行程进行适当调整;行程参观项目可能会有部分调整,调整数量不超过3个。

其他备注:此次行程不论集结情况如何,都确定出发;行程集结人数约20人,以实际报名顺序为准;为保证学术性和研讨质量,考察中会对建筑、规划、景观、室内等相关专业人士(含学生)的比例进行协调搭配。


0 (1).gif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8.html/feed 0
游学招募 | 七位普利茲克建筑大师作品深度探访 x 明星事务所参访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7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72.html#comments Sat, 30 Mar 2024 09:55:47 +0000

微信图片_20240330180059.png

过去数年,我们始终践行设计源自生活,设计启发自我,设计改进世界,我们相信真实的旅行带给设计的灵感无可替代。“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相比空洞的想象,我们更愿意将双脚置身于不同的城市,去感知设计的魅力,并寻求设计的无穷灵感。

2024年5月1日将推出今年的第一条游学招募计划踏上沪浙一带,探访这一活力土地之上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众多作品,探访国内先锋建筑工作室,以建筑旅行和考察为形式,将旅行、考察和学术探讨深度结合,探讨更为深刻和全面的思考建筑设计的模式。我们将携手老八校建筑学博士和设计院一线建筑师深入江南地区,无论你关注的是地域、类型还是建筑在自然中的变化,此次考察都不会让你失望。


行程精华

●  学术研讨实地考察深度结合,一次专业的建筑游学计划;

●  4天,深入探访20余座沪浙现代与传统建筑,实地感知江南地区近年的城市演进与建筑试验;

●  纵览7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在江浙一带的建成作品,亲历全球顶级设计理念的落地和建筑品质的把控;

●  考察王澍在宁波与杭州两地的在地形建筑实践,感受其独特建筑语言和江南风情的兼容与共生;

●  访问三所国内著名的建筑事务所,交流建筑背后的概念和设计逻辑,了解不同事务所的工作流,感受真实的建筑实践

●  老八校建筑学博士和资深建筑师组成联合学术领队,带来深度实地讲解;

● 全程学术自由交流,含1场学术讲座及讨论会


行程参观项目

考察项目包括: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国内本土作品,华东区明星事务所,国内外新锐建筑师最新作品。

宁波(3个项目)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西扎、宁波美术馆/王澍、宁波历史博物馆/王澍、五散房/王澍

杭州(7个项目)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安藤忠雄、晓书馆、良渚博物馆/奇普菲尔德、大谷仓/大舍、中国国家版本馆/王澍、天目里/伦佐·皮亚诺

上海(10个项目)

龙美术馆西岸馆/柳亦春、油罐艺术中心/李虎

西岸美术馆/奇普菲尔德、浦东美术馆新馆/努维尔

上海图书馆东馆/SHL建筑事务所、上海自然博物馆/Perkins+Will事务所

上升新所/邬达克+OMA、恒基旭辉天地/努维尔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作、绿之丘/原作


△微信扫码识别二维码咨询

添加时请备注【游学】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阿尔瓦罗·西扎

©侯博文


全国首个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由世界顶级建筑大师 阿尔瓦罗·西扎设计,这也是当前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唯一“黑色系”建筑作品。博物馆采用了集中式建筑体量设计,整体的平面形态在朝山一侧以多端曲线展开,朝街道一侧为连续的自然曲线,且向外凸出。黑色的双层波纹铝板包裹了大部分的体量,赋予了建筑强烈的雕塑感和重量感;同时,整体的悬挑设计又使上部体量漂浮在倾斜的场地上。


宁波历史博物馆/王澍

©贝影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外立面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竹纹理混凝土,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博物馆的外观有意被塑造成一座山的断片,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在各个墙体上,设计师有意用黑砖勾勒出远山的轮廓,上方红砖辅出被晚霞浸染的云彩。


宁波美术馆/王澍

宁波美术馆对于原有的航运大楼而言,“吐纳着城市与一条江的方向性应被小心地保持”。因而,设计者保留了原有航运大楼的空间结构,以保留这座大楼给城市带来的记忆。


五散房/王澍

©archidaily

“五散房” 分别散布于鄞州公园各处,由王澍设计形成闲趣、随适的状态:一座是画廊,一座是咖啡厅,一座是公园管理用房,两座茶室建筑。五座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地方材料,不同的建造技术,在公园内营造出不同景观建筑的特性。“五散房”不传统的园林建筑,却让市民引发了对传统元素、现代建筑材料表现出的后现代艺术概念。


天目里/伦佐·皮亚诺

©goa大象设计

天目里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 · 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包含了办公、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设计酒店及艺术商业等功能,是个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综合性的艺术园区。最原始的设计概念是:一个苹果,在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有柔软而丰富的内核。设计师将大部分建筑体量放置在场地周边,以创造一个大型的受保护的内部绿色空间,称为"城市公园 "或 "绿洲"。“天目里”是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和艺术生活的发生器。丰富的活动和事件都将在这里发生,人的交流活动也会影响空间,成为天目里生命力的核心。


茑屋书店

©archdaily

全球最美书店茑屋书店落户天目里,延续了品牌一贯的高颜值和格调趣味,茑屋书店天目里店以艺术为中心,融入了书籍、咖啡、杂货、文创、影音等线下体验空间,打造呈现了一个多功能、多元化的复合式空间,为到店的每一位顾客提供日式美学享受和生活方式提案。书店外立面采用通透性良好的落地玻璃窗,兼具现代简约风和日式冷淡风,这与天目里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安藤忠雄

© Ma yuan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地处杭州良渚文化村,建筑分三大功能区块,南侧为拥有美术馆功能的展示栋,北侧为拥有培训室等教育功能的教室栋,中间为拥有小剧场、阅读大厅和图书馆功能的文化栋,三栋建筑排列在大屋顶之下,成三字型布局。在设计理念上,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创造性地融汇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非常完美地表现了日本大师级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情感本位”的空间概念,整个建筑非常注重人、建筑与自然的内在关联。


晓书馆

© Ma yuan

晓书馆是高晓松在杭州开的书店,坐落于杭州良渚文化村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面向大众免费开放的公益图书馆,有5万册图书,由高晓松亲自指导挑选。晓书馆内部分为上下两层,10多个原木色书架高耸入屋顶,有种书山书海的即视感。


良渚博物馆/大卫·奇普菲尔德

©迈丘设计

良渚博物馆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整个建筑凸显简约、粗犷、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在依山傍水、野草凄凄的景致中,置于蓝天白云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


美丽洲教堂

©archdaily

美丽洲教堂由TDS设计,教堂力求融入自然的环境当中,不仅重视功能和用户体验,还选择了低碳材料,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景观与建筑边界模糊,使得建筑与景观无缝接入。教会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室内空间与自然之间宛然一体,第二个是表达永恒和纯净。教会由三个单体建筑(美丽洲教堂,小花园教堂,办公处)和一个钟楼组成。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王澍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位于良渚古城遗址东侧,由知名建筑师王澍与陆文宇创立的业余建筑工作室设计。他们将宋代园林的山水画转译成更大尺度的建筑,用青瓷表达建筑的美感。文润阁的高远感通过层层屏扇的排布和青瓷的变化色泽来实现。这座建筑不仅是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的综合性建筑,更是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和版本资源异地灾备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大谷仓/大舍

大谷仓位于杭州西北的良渚文化村,由著名建筑师大舍工作室设计。这座现代建筑不仅是一个具有地标性的精神建筑,还是一个能够容纳多元性活动的场所。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遗址内出土的一件陶器上雕刻的图形,这一原型暗示了这块土地上建筑的起源。

 © 是然建筑摄影


龙美术馆西岸馆/大舍

©向玲 XiangLing  王耀华Yaohua Wang

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黄浦江滨,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也变得模糊。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得以呈现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联接。


西岸美术馆/大卫·奇普菲尔德

© Simon Menges

西岸美术馆位于上海黄浦江西北岸,伫立于8.5千米长的滨江带上。美术馆地块呈三角形,位于宽阔的滨江绿化带的最北端。该建筑不仅是矗立于项目基地上的一座独立建筑,也扮演优化基地与黄浦江、公园之间联系的公共角色。三个承载着展览功能的建筑体量呈风车型旋转排布,并通过中央的双层通高门厅联系。


油罐艺术中心/OPEN



上海图书馆东馆/SHL建筑事务所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功能划分都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式园林中的奇山异石。建筑主体就像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成为人们探索和分享知识的源泉。


©RAWVISION Studio


上海自然博物馆/Perkins+Will事务所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静安雕塑公园内的文化地标。这座博物馆由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城市和文化的元素,旨在创造一个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


上升新所/邬达克+OMA

上生·新所,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510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经过精心修复而焕发新生。这座建筑最初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31年,是孙科的私人别墅。如今,它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网红打卡地之一,被称为“上生·新所”。








恒基旭辉天地/努维尔

恒基·旭辉天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新天地商圈,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这座建筑集多元未来办公、潮奢商业与城市公共空间于一体,成为了新天地商圈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标之一。让·努维尔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海旧法租界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唤起市民对上海老城厢的记忆。建筑师希望创造一种独特且不可预知的行走体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作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丰富的可能。这座建筑的高达165米的烟囱不仅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特别的展览空间。

绿之丘/原作

绿之丘位于上海杨浦滨江南段,原为一座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建成于1995年。这座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板楼,虽缺乏明显的建筑特点,却因其位置而备受关注。面对规划道路穿越和南北向体量阻挡滨江景观的问题,设计师决定保留并改造这座建筑,使之成为一个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


阶梯状的漫游路径 ©章鱼见筑


行程信息

行程项目:7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的建筑作品、国内外新锐建筑师作品、探访国内先锋事务所

行程地点:宁波、杭州、上海

集合时地:2024年430日晚,宁波

行程时间:2024年51-2024年54

集结人数:全国20人(以实际集结人数为准)

行程费用细节:4680元/人

(费用包含当地三-准四星酒店双人间,若换单人间需补差价;每日当地特色午餐;建筑讲解、沙龙活动;全程大巴服务;景点首道门票;旅游意外保险;司机小费等)以上报价不含税收,大交通以及以上未提及的项目。 

适合人群:建筑、规划、景观、室内等相关从业人员、学生、爱好者等


报名方式

1.联系客服微信/电话咨询报名事宜;报名成功后,须缴纳2000元预报名费方可报名成功。(缴费方式咨询客服)

2.报名截止时间为出团前7天,建议尽早安排,需提前购买往返交通,五一节期间可能会有涨幅,购买前请提前联系我们以确认出行日期和行程变动细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详细行程以及讲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有变动及时通知,详细行程可咨询客服。

3. 报名请咨询

添加客服可咨询本次游学相关细节:

△微信扫码识别二维码咨询

添加时请备注【游学】


识别二维码报名


优惠方式

团报优惠:本次路线报名火爆,现推出团报优惠。

1.2人同时抱团参加,每人优惠80RMB;3人以上,5人以下同时抱团参加,每人优惠180RMB;5人以上(包含5人)同时抱团参加,每人优惠380RMB.

2.已经报名参团者介绍小伙伴来参团成功,同样享受相应团报优惠.


注意事项

学术讲座:

旅行中举行一场深度学术讲座及讨论会,时长1.5小时到2小时,主题由主讲人结合考察路线自拟,包含自由讨论环节。

费用说明:

缴纳预报名费2000元完成行程报名,并于集合日当晚缴齐剩余费用,行程过程中不再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住宿若换单人间需补齐差价;参观点首道门票以上需自行购买,如有学生证请随声携带,产生的优惠门票费用将在行程结束后一周内退还。 

项目参观:

1. 此次考察期间,如遇交通延误、部分地点未开放等特殊情况,届时会对具体行程进行适当调整;

2. 行程参观项目可能会有部分调整,调整数量不超过3个。


其他备注:

1. 此次行程不论集结情况如何,都确定出发;

2. 行程集结人数约20人,以实际报名顺序为准;

3. 为保证学术性和研讨质量,考察中会对建筑、规划、景观、室内等相关专业人士(含学生)的比例进行协调搭配。



往期回顾


  

网站:m.stpapt.com

微博: -Archcollege




商务对接微信:jzxy-yz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72.html/feed 0
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7.html#comments Wed, 16 Mar 2022 01:23:08 +0000 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北京时间3月15日晚22点公布。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最终获得了今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_0 (1).jpg

弗朗西斯·凯雷(b.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1965年出生于布基纳法索——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里没有干净的饮用水、电力和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建筑。

“我在一个没有幼儿园的社区长大,但社区就是你的家,每个人会都照顾你,整个村庄都是你的游乐场。我整天都为找食物和饮水而奔波,但大家还是淳朴地居住在一起,一起交流,共同建造房屋。我记得我祖母坐在只有微弱灯光的房间里讲故事,而我们则紧紧挤在一起,房间里回荡着她的声音,也将我们包围在其中,她招呼我们靠得更近一些,形成一个安全的所在——这是我对建筑的第一次感知。”

_1 (1).jpg

凯雷是村长的长子,也是村里第一个上学的人,只是甘多并没有学校,所以他七岁就离开了家人。他在滕科多戈的小学教室是用水泥砌成的,缺乏通风和采光。在那种极端气候下,他与一百多名同学挤在一起上课,一次要忍受好几个小时,他发誓有一天一定要让学校变得更好。

“在布基纳法索,好的建筑就是一间教室,你可以坐在那里,让滤过的光线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进入,照在黑板上,或洒在课桌上。我们怎样才能带走太阳的热量,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光线呢?要创造气候条件来提供基本的舒适感,实现真正意义的授课和学习,体会教学的乐趣。”

_2 (2).jpg

1985年,他再次背井离乡,这一次离家更远,他利用职业木工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勤工俭学:白天学习如何搭建屋顶和制作家具,晚间攻读中学课程。1995年他再次获得奖学金,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并于2004年毕业,获得了建筑学高级学位。

虽然凯雷远离布基纳法索,但他的心从未离开过故乡。他认识到与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连带的责任,建立了“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V.”基金会,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筹建甘多学校”,后来在1998年更名为凯雷基金会,旨在筹集款项并倡导儿童拥有舒适教室的权利。他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就是甘多小学(2001 年,布基纳法索甘多),由甘多人民为自己而建造并使用。从构思到完成,当地群众都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劳动和资源,在建筑师对本土材料创造性的运用和现代工程理念的指导下,几乎全凭人工建造了学校的每一个部分。

_3 (2).jpg

甘多小学的成功使他在2004年获得了阿迦汗建筑奖,并鼓舞他2005年在德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凯雷建筑师事务所。随着更多的小学、中学、专科学校以及医疗设施的落成,不仅是布基纳法索、肯尼亚、莫桑比克和乌干达等地也纷纷效仿。凯雷在非洲的建筑作品取得了空前的效果,不仅为儿童提供教育、为病患提供医疗,还为成年人创造就业机会和培训职业技能,从而服务整个社区,并帮助社区的未来实现稳定发展。

每次回到甘多,凯雷都向家乡父老传授有目标的想法、技术知识、对环境如何理解以及美学方案等。他以其文化敏感性和奉献精神,全情投入为人类服务,成为全世界慷慨克己、久久为功的典范。“我觉得自己工作是一项个人任务,是对这个社区的责任。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花时间对现有的事物展开调查,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改善人们生活所需的品质。”

_4 (1).jpg

他的作品早已超出了非洲国家学校建筑的范畴,扩展到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地,包括各种临时和永久性建筑。两座具有历史意义的议会大楼——布基纳法索国民议会(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和贝宁国民议会(贝宁共和国波多诺伏)均已提交设计方案,后者目前正在建设中。

他曾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美国马萨诸塞州)、耶鲁大学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客座教授,并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首任建筑设计讲席教授(自2017年起担任,德国慕尼黑)。他是加拿大皇家建筑学会(2018 年)和美国建筑师学会(2012 年)的名誉会士,也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特许会员(2009 年)。

凯雷是布基纳法索和德国的双重国籍的公民,他在这两个国家的执业和个人生活时间保持均等。

他此前获得的其它奖项还包括巴黎建筑与遗产博物馆全球可持续建筑奖(2009年)、bsi瑞士建筑奖(2010年);全球豪瑞奖金奖(2012年,瑞士苏黎世),谢林建筑奖(2014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阿诺德·w·布鲁纳纪念建筑奖(2017年);以及托马斯·杰斐逊基金会建筑奖章(2021年)。

_5 (1).jpg

点击观看弗朗西斯·凯雷的TED演讲:https://classroom.archcollege.com/detail/v_5dbb9e0bd3893_P09wrLNZ/3


 精选项目 


甘多小学,2001

布基纳法索,甘多

_6 (2).png

_7 (1).png

_8.png

_9 (1).png



狮子初创园区,2021

肯尼亚,图尔卡纳县



布基纳理工学院一期,2020

布基纳法索,库杜古



布基纳法索国民议会,建设中

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




本加河畔学校,2018

莫桑比克,太特



医疗与社会福利中心,2014

布基纳法索,拉昂戈



Sarbalé Ke艺术装置,2019

美国,加利福尼亚



蛇形画廊,2017

英国,伦敦



贝宁国民议会,建设中

贝宁共和国,波多诺伏



Xylem展亭,2019

美国,蒙大拿



莱奥医生之家,2019

布基纳法索,莱奥




外科诊所与医疗中心,2014

布基纳法索,莱奥



Lycée Schorge 中学,2016

布基纳法索,库杜古



马里国家公园,2010

马里,巴马科



歌剧村一期,2010

布基纳法索,拉昂戈



 评委名单:


  • 斯蒂芬·布雷耶,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美国;

  • 巴里·伯格多尔,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和考古学教授,策展人,美国;

  • 德博拉·伯克,教育家,耶鲁大学 院长,美国;

  • 安德烈·阿拉尼亚·科雷亚·杜·拉戈,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及巴西驻印度大使,巴西;

  • 妹岛和世,建筑师、教育家及201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

  • 本妮德塔·塔利亚布,EMBT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及董事,西班牙;

  • 王澍,建筑师、教育家及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

  •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评委会主

  • 曼努埃拉·卢盖·达祖, 顾问

  • 玛莎·索恩,普利兹克建筑奖常务理事兼IE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



.END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7.html/feed 1
202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3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39.html#comments Tue, 16 Mar 2021 14:44:59 +0000 202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北京时间3月16日晚22点公布。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最终获得今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640 (1).jpg

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


安妮·拉卡顿(1955年生于法国圣帕尔杜)和让-菲利普·瓦萨尔(1954年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们在法国波尔多国立建筑景观设计学院接受正规建筑学教育期间。拉卡顿继而赴波尔多蒙田大学攻读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84年),而瓦萨尔则前往西非的尼日尔从事城市规划实践。拉卡顿经常去看望瓦萨尔,而那里正是他们自创建筑学说的缘起,因为他们被那个沙漠之国的美丽和资源稀缺的悲哀所深深影响。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人民却如此令人难以置信,如此慷慨,几乎赤手空拳地干着各种事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资源,但总是保持乐观,充满诗意和创造力。那里确实是我的第二个建筑学校。”瓦萨尔回忆道。


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拉卡顿和瓦萨尔建造了他俩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即用从当地取材的灌木枝建造的一座草棚,并产生了令人惊叹的效果,能在竣工后的两年时间内任凭风吹而屹立不倒。他们发誓但凡能挽救的,决不拆毁,而且还要让已经存在的东西变得持续更久。通过添建和扩建,在崇尚简约的同时,提出新的可能性。


640.jpg

草棚,照片由拉卡顿和瓦萨尔建筑事务所提供


他们于1987年在巴黎成立了拉卡顿和瓦萨尔建筑事务所,并在此后通过一系列新建筑和改造项目的设计,展现出他们的胆识。在既往的30多年间,他们设计过私人和社会住宅、文化和学术机构、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发展策略等众多项目。两人的建筑作品选用经济型和生态材料,优先考虑空间的丰裕性和使用的自由度,以此体现他们对社会正义和可持续性的倡导。


维护居住者的身心健康,也是他们工作的题中之义。他们将温室技术应用于营造生物气候调节的努力,始于法国弗卢瓦拉克的拉达匹住宅(1993年)。他们综合利用自然光线、自然通风、遮阳和隔热等手段,创造了可以人工调节的理想微气候。“从很早开始,我们就在研究植物园的温室,令人印象深刻的脆弱植物、优美的光照和通透度,以及它轻而易举改变室外气候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气氛和一种感觉,我们有兴趣把这种美好引入建筑中。”拉卡顿说道。


_2 (4).jpg

拉达匹住宅,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


无论是新建或改建,对原有建筑物的尊重贯穿于他们工作的始终。在法国费雷角,他们将一处私人住宅(1998年)建在了阿卡雄湾一块从未开发的土地上,其目的就是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建筑师们并没有砍伐现场已有的46棵树,而是培育了原生植被,抬高了房屋地基,并让它处于周围树木的掩映之中,让居住者可以在植物环绕中生活。


拉卡顿解释说:“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仔细研究,先前存在的东西肯定是有其价值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观察力的问题,要以崭新的眼光看待一个建设地点,做到专注和精准……以了解其中的价值和缺失,并了解如何在保留全部现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改变。”


两位建筑师能够熟练地选择适度的材料,这使得他们能够以较低廉的成本营造更大的居住空间,比如包含14套公寓的社会住宅项目(2005年),以及位于内珀特花园的59套公寓的低层住宅(2015年),这两个项目都位于法国米卢斯;还有位于法国索恩河畔沙隆的几座相邻的中层建筑,其中容纳了96套公寓(2016年)。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_3 (4).jpg

大公园G、H、I 座大楼530套公寓改造,社会住宅 (与弗雷德里克·德鲁沃和克里斯托弗·胡廷合作),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


在两位建筑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们都拒绝承接涉及拆除社会住宅的城市规划项目,而是着重于从内而外的设计,优先考虑建筑物居住者的福祉以及他们对更大空间的一致渴望。他们与弗雷德里克·德鲁沃和克里斯托弗·胡廷联袂,对法国波尔多大公园的三座建筑内的530套公寓进行了改造(2017年),从技术上改善了房屋功能,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每套公寓增加了宽敞而灵活的空间,并且在施工期间没有迁走居民,同时帮他们维持了租金的稳定。拉卡顿表示:“我们永远不会将现有的事物视为问题。我们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它们,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利用也已存在的东西做更多的事情。”瓦萨尔继续说道:“我们到过一些地方,那里的建筑物原定将要拆除,我们访问了当地人——那些舍不得离开原住所的家庭,即便那里的居住条件并不是最好的。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他们反对拆迁,因为他们希望与左邻右舍为伴,这是一个关于善心的问题。”


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包括一个住宅改造项目——将法国巴黎的一座医院变成138套中层公寓;比利时安德莱赫特的一座包含80套公寓的中层楼房;法国巴黎的一座办公楼改造;法国图卢兹的一座提供酒店及商业空间的多功能建筑;以及德国汉堡的用于私人住宅的一座40套公寓的中层建筑。


“良好的建筑是一个能够让特别的事情发生的空间,人们只要进入那里,就会情不自禁地微笑。”瓦萨尔表示:“这也是人们与城市的关系、人们与其所见事物的关系,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幸福的地方,令人感到舒适和惬意的地方——一个充满情感和愉悦的空间。”

_4 (4).jpg

53套低层公寓,社会住宅,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拉卡顿是瑞士苏

 精选项目 




 评委名单:


  • 斯蒂芬·布雷耶,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美国;
  • 巴里·伯格多尔,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和考古学教授,策展人,美国;
  • 德博拉·伯克,教育家,耶鲁大学 院长,美国;
  • 安德烈·阿拉尼亚·科雷亚·杜·拉戈,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及巴西驻印度大使,巴西;
  • 妹岛和世,建筑师、教育家及201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
  • 本妮德塔·塔利亚布,EMBT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及董事,西班牙;
  • 王澍,建筑师、教育家及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
  •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评委会主

  • 曼努埃拉·卢盖·达祖, 顾问

  • 玛莎·索恩,普利兹克建筑奖常务理事兼IE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


_45 (1).png

.END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39.html/feed 14
30号晚20点,一起围观普利兹克大师直播。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2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26.html#comments Wed, 20 Jan 2021 03:38:30 +0000 头图_正式2.gif

01.png


 - 友情提示  


本群设置了防骚扰,发链接、小程序等等都会被自动踢出去,要发什么分享的内容可以先私聊群主。

 - 主讲人: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2011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葡萄牙建筑师,师从Alvaro Siza,曾经任教于波尔图 FAUP、哈佛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洛桑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莫列多住宅、马托辛尤斯庭院住宅、拉拍斯特雷拉联排住宅、列日广场三套住宅等


 - 学术主持:卡米洛(Camilo Rebelo

Camilo
Rebelo于1972年出生在波尔图,他曾在波尔图德国学院学习,1996年从波尔图大学的 毕业。1994年到1998年他和Eduardo
Souto
Moura共事。1998年到1999年,他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工作。他的教学经历遍布众多高校的 和人文艺术学院,例如波尔图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纳瓦拉大学建筑高级技术学院(ETSAUN),以及门德里西奥 。


在2000年,他开始在波尔图以自由职业的身份进行实践,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设计了大约100个项目,其中有一些是和Tiago
Pimentel, Susana Martins, Cristina Chicau and Patrício
Guedes的合作项目。在其研究的领域里,他考虑的最多的就是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同时将城市文脉和自然风光和保护区联系起来。他的研究主题、对各种文脉的考虑以及每一次的建造过程在葡萄牙乃至国外都受到了一致认可。

 移动端 :把本文发送至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或任意好友,打开文章识别上方二维码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26.html/feed 1
这届普奖真的是“政治正确”的选择?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2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28.html#comments Mon, 09 Mar 2020 01:31:35 +0000

作为建筑设计领域最受关注的奖项,过去几年,普利兹克奖的选择受到了诸多诟病。如2013年伊东丰雄完成3.11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案后就“马上”得奖;2014年获奖者坂茂也是一个标榜着人道主义的建筑师;2016年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获奖后,Patrik Schumacher评论说:“普利兹克奖现在已经异化为人道主义工作奖”;2015年弗雷·奥托、2018年巴克里希纳·多西和2019年矶崎新的获奖更是被人诟病普奖已经成为“终身成就奖”。

与创立初期时评审们可能更倾向于将建筑视作一个独立的客体,只关注它们的艺术性和建造技法相比,近些年普利兹克奖更激烈地讨论关于环境、迁徙和城市化的问题。落实在具体的人选上,得奖者的年龄、国籍、族裔、实践类型、理论方向似乎在左右着评委们的判断标准。用一种时下流行的话术来概括,就是普利兹克奖正变得越来越“政治正确”。

“与其说我们的价值是建造漂亮的建筑图景,倒不如说我们的价值是解决极端复杂的问题,构想未来愿景。这正是建筑学存在的意义”,普利兹克建筑奖常务理事玛莎·索恩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当然,“政治正确”显然是个非常万能的评价方式,古语有云:遇事不决,政治正确。而今年的获奖者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Yvonne Farrell and Shelley McNamara)也具有丰富的政治正确属性——女性身份、地域主义的符号、来自小国等等。

果不其然,在3月3日晚消息公布后,“政治正确”的说法就甚嚣尘上。仔细看这些指责,无一例外的都将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的获奖归咎于西方“白左们”的政治正确,为此普奖“降低了建筑学的标准,放弃对于建筑学本身的追求”,甚至有人认为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的获奖“敲响建筑师英雄主义的丧钟”。

笔者向来对“政治正确”这一偷懒的表达方式非常反感,其论心不论迹的评价标准消解了建筑师和建筑的价值。这种批评方式的问题在于,批评者站在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台上,用一种肤浅的话语,让一切的专业知识辩论变得路径狭隘。

放下偏见,抛开那些“政治正确”的误导,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的建筑值得更认真的讨论。

在普利兹克奖给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的评语中,“诚实”是个很关键的形容词——她们对建筑的态度总是诚实的。

伊冯娜·法瑞尔1951年生于爱尔兰塔拉莫尔,雪莱·麦克纳马拉1952年出生于爱尔兰利敦瓦纳,从都柏林大学毕业后双双留校任教。1978年共同创立了格拉夫顿建筑师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用都柏林的一条街道命名。最初事务所有五个人合伙人,但只有这两位女建筑师坚持到了最后。

直到成立后近20年,她们才完成事务所的第一个重要项目——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机械工程系大楼(第一期)。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机械工程系大楼(第一期),1996

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的实践领域以大学校园建筑为主,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机械工程系大楼(第一期)之后,她们陆续建成了爱尔兰城市学院、巴利纳斯洛的阿德斯科尔·姆韦尔学校,北基尔代尔共同教育学校、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机械工程系扩建工程(第二和第三期)等一批校园建筑。

UCD爱尔兰城市学院

在2008年赢得米兰博科尼大学竞赛之前,Grafton Architects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事务所,员工人数不超过10人。在拿到博科尼大学的设计权后,因为工作需要才将员工拓展到22人。米兰博科尼大学项目也是Grafton Architects第一次获得国际关注,此时距离她们创立事务所已经过去30年。

米兰博科尼大学,2008

2015年建成的利马工程技术大学是Grafton Architects最重要的作品。这座房子乍一看上去并不讨喜,似乎完全不像是出自女性建筑师的手笔,甚至带着某种粗野主义的痕迹。但仔细观察它与场地周边城市的关系,便不得不被这两位建筑师敏感却果断的判断力及在设计上做出的有力回应所折服。

利马工程技术大学,2015

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真正被世人熟知是2018年之后。2017年,Grafton受邀成为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策展人;2018年,她们以“自由空间”(Free Space)为主题的展览收获众多好评。


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在威尼斯,2018

相信很多人在获知本届普奖结果之前,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她们,更不用说仔细的去研究她们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因为她们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那种“明星建筑师”——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并没有那一类复杂的或是具有煽动性的理论;作品不多,但是每一个都保持着极高的质量;除了作品之外,她们很少在媒体上出境,默默的做着一个建筑师本来的工作。

回看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的创作历程和作品,你会发现和她们的女性身份并没有多少关联,我们能从中感知到澎湃的力量和激情。用普奖评语的话说,“以所有的建筑作品致敬建筑艺术”

在笔者看来,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的获奖也许可以看作是普利兹克奖在“建筑”这一母题上的回归。正如张路峰教授的评价,本届普奖表彰的是两位优秀的建筑师在创作上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对建筑师这一古老职业的延续。

这是建筑的胜利,无关标签,无关性别。


长按二维码

关注群岛

END -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28.html/feed 4
拆开2020普利兹克大师的建筑,可以看见什么?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1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14.html#comments Fri, 06 Mar 2020 01:54:23 +0000

从前,有一个甲方找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他想建一座学校,一座大学校。


大学嘛,讲堂,科研实验室,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会议室都是标配,剧院、电影院、会展中心、食堂餐厅也不能马虎,还要有各种拉拉手散散步的小树林小广场才好。
 
建筑师点点头,就是做一个校园规划呗。一般有中轴对称知书达理型的、中心分布花开富贵型的,还有曲径通幽自由灵魂型的,反正现在的大学校园都越做越大,上学像流放不是梦想。


“不不不,您好像误会了,我们的地没有那么大……”

“对对对,我也觉得现在的大学校园都太浪费,地小一点咱们做紧凑一点,更方便实用。”

“不不不,您还是看一下地形图吧……”

“就这一块地?”

“对……”

“这有多大面积?”

“不到四千平米吧……”

“等一下,可能我刚刚听错了,您是要建一个教学楼吧?”

“不,您没听错,我要建一所大学……”

“……”

“使用面积大概有五万平米吧,花园广场啥的我倒无所谓,但学生们要求必须有……”

“……”

“我知道这有点为难,我已经找过很多建筑师了,他们都说不可能……“

“我也不可能啊~“

“不不不,您一定有办法,我打听过了,他们都说您有超能力……”

《北京折叠》

好吧,朋友们,让我们燥起来!开局无所谓,后续操作猛如虎,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关注科幻界,大概会记得有一本叫《北京折叠》的书,记录过这么一种城市设计方法: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郝景芳《北京折叠》”


我们现在要进行的也是同样的操作——用地不够,就把空间折叠起来用。









这种操作,大概只有每晚看《灌篮高手》的中二建筑师才能想到。因为樱木说过“在天才的世界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正式折叠之前,我们先根据地形摞出体块和交通。


01
折出垂直小花园


这个方法其实不是什么小秘密,先选一个朝阳的面。


然后层层退台,创造出教室外丰富的室外绿化空间。


去掉几个功能块,营造入口空间和服务社区。


就像校园小情侣爱去的小花园绝对不可能是几何规整的,这个退台花园也不完全是均分的,结合六层的咖啡厅,创造出绿地和花园的放大节点。


最后加入活动楼梯和辅助空间,便于小情侣们手拉手撒狗粮。


阶梯状的教学空间和景观独自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为会议及休息提供了舒适的空间。


02
叠出垂直的小广场 

小花园算有了,但是还缺小广场。

大家的日常活动都在校园里,你总得有一些公共空间来交流和偶遇呀。


让我们把视角转到临街这一面。


把教室摆好后,能用来当公共空间的面积是真的敲紧张啊~搞个通高中庭都像个扁豆,别说还要用来活动了。


所以,我们要叠——也就是让空间连续。
 
A 消减楼板,营造围合的小中庭

加入各层的楼板后,挖出围合的小中庭。


错动,使得小中庭的空间更富有变化。



原本狭长的活动空间被分解,使尺度适合停留和交流。
 
B 连续交通,聚合人流

所谓校园广场,是每天上课下课必须路过连接各个教学楼的集散枢纽。

咱们现在这个广场,虽然被折叠了,但作用不能缩水。建筑小中庭内加入便捷直达的楼梯。


活动空间不够多,那就把边缘疏散楼梯的平台局部放大,这些平台被用于师生之间的各种交流,同时用于举办学校集体活动。


结合连续的小中庭营造出了多重转折、连绵不断的公共空间贯穿这个垂直折叠的校园。


就像我们回忆起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下课后不经意路过的转角和跑过楼梯时那个抬眼的对望。
 
C 丰富边界,通透开放

学校的广场,还是城市和校园间的过渡和连接。

所以建筑沿街的界面并没有被封起来,而是把活动空间完全对城市开放,就像那些平面的校园一样。


再加入适当的绿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03
撑起折叠校园的支架

在沿街面加入结构片墙,起支撑作用。


同时也使整个构图统一了起来。


这就是 202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 Grafton Architects 设计的

秘鲁利马工程技术大学 UTEC 的新校园

虽然只有一栋楼,但却是一个折叠的校园。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一根筋的中二建筑师终于拯救了世界,可以脱下斗篷制服换回t恤人字拖,继续滚回去画施工图了。
 
有些项目就是可遇不可求。如果一旦遇到了,希望你也能燃烧小宇宙,用超现实的能力锤扁冷酷的现实。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案撰写和指导
图片【2】【3】【4】【5】【6】【7】【8】
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792814/engineering-and-technology-university-utec-grafton-architects-plus-shell-arquitectos
图片【9】【10】【11】来源https://brandlab.pe/Utec
图片【1】来源http://graftonarchitects.ie/University-Campus-UTEC-Lima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天津大学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Non-standard architecture studio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大学 511

邮箱:non_standardstudio@163.com

新浪微博: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打 赏 作 者

- END -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14.html/feed 5
202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伊冯·法雷尔 & 谢莉·麦克纳马拉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699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6998.html#comments Tue, 03 Mar 2020 06:12:34 +0000

202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在京时间3月3日晚23点公布。爱尔兰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 的两位建筑师Yvonne Farrell 和 Shelley Mcnamara最终拿到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pritzker900x385.jpg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1951年生)和雪莱·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1952年生)从都柏林大学毕业后,于1978年共同创立了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事务所以爱尔兰首都著名的街道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尔兰城市宁静而诗意氛围正是她们的建筑中所散发的那种魅力。

Grafton Architects 不断探索各种城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从而产生清晰明确的解决方案,例如邓肖赫林公民办公室(2001),都柏林城市大学的商店和办公室(2003)。然而在这样的理性的逻辑里,她们依然会把光线和材料这些更容易引起感性情绪的元素融合进建筑中。

grafton.jpg.foto.rmedium.jpg

从1978年到2020年,Grafton Architects 已经走过了42个年头。她们的建筑也逐渐从中小型建筑,变成尺度更大的国际项目。在这期间,她们代表爱尔兰参加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她们设计的米兰博科尼大学因为丰富的光线变化和深厚的历史意味,获得了2008年“世界建筑节最佳建筑奖”;就在一个月前,她们成为扎哈之后,第二次拿下RIBA皇家建筑奖的女建筑师。

2018年,两人在主持和策划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时,定下主题“自由空间”,自由空间描述着一种豁达的精神和感官体验,立足于空间的质量。这个方向,无疑是对她们近半个世纪建筑实践的最好诠释。

1_Grafton_architects_venice_biennale__UTCU_lima_copy.jpg


背景

 ● 时间:1978年成立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

 ● 建筑师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雪莱·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

 ● 学历:毕业于 都柏林大学(UCD)

 ● 工作:

1976年至2002年在都柏林大学 任教

曾在哈佛、耶鲁、剑桥等大学授课

40多年的建筑创作生涯

 ● 网站:https://www.graftonarchitects.ie/


精选项目


利马大学UTEC,秘鲁,2015




米兰路易吉·博科尼大学,意大利,2018




伦敦经济学院马歇尔大楼,英国,2016




都柏林帕内尔广场文化区,爱尔兰,2014




伦敦金斯敦大学市政厅,英国,2013




利默里克大学,爱尔兰,2012




图卢兹大学,法国,2009




爱尔兰滑铁卢小巷,都柏林,2008



都柏林财务部,爱尔兰,2007




Solstice艺术中心,爱尔兰,2006




北基尔代尔教育共同学校,爱尔兰,2003




爱尔兰城市学院,爱尔兰,2002年




邓肖林市政办公室,爱尔兰,2003



三一大学机械和工程制造学院一期,爱尔兰,2002




三一大学机械和工程制造学院二期,爱尔兰,2006




建筑思想

法雷尔(Farrell)和麦克纳马拉(McNamara)表达对 Baukultur理念了认同(Baukultur是德语单词,包含建筑文化里的所有元素,Baukultur呼吁当代创作以及现有建筑物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包括但不限于文化遗产,应理解为一个整体),她们喜欢把建筑与文化交织在一起。

正如她们在威尼斯双年展提出的对“自由空间”的向往:建筑应该为居民提供自由感。建筑师要在人类所处的空间中创造有意义的体验,她们用千年前的古希腊言语来描述那样的愿景,“当所有人栽种树木而他们永远不会坐下的树荫下时,社会就会发展壮大。”

Grafton Architects 的作品反映了这种精神。理论家和评论家马克·威格利形容这些建筑,“不沉重,不安静,但它们总是让人感到亲近”。

路易斯·康和柯布西耶对传统材料的运用给她们很大的启发,在许多适合,她们也把一些不起眼的材料,比如混凝土、砖块、煤渣砌块等等做成建筑的外衣,把人、工艺和建筑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新世纪之后,Grafton Architects的作品体量巨大,充满纪念碑式的虔诚,它的内部也同样充满了感官、情感和触觉的变化。


建筑师语录

“身为建筑师,我们在建筑和艺术形式之间的狭路上前行。我们不该屈服于商业性,但同时也不能造出孤立的艺术品,我们现实和梦想之间迂回。”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权从建筑中受益。”

“建筑为我们提供庇护和让人振奋的精神。”


 评委名单:


  • 斯蒂芬·布雷耶,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美国;
  • 巴里·伯格多尔,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和考古学教授,策展人,美国;
  • 德博拉·伯克,教育家,耶鲁大学 院长,美国;
  • 安德烈·阿拉尼亚·科雷亚·杜·拉戈,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及巴西驻印度大使,巴西;
  • 妹岛和世,建筑师、教育家及201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
  • 本妮德塔·塔利亚布,EMBT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及董事,西班牙;
  • 王澍,建筑师、教育家及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
  • 玛莎·索恩,普利兹克建筑奖常务理事兼IE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


.END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6998.html/feed 8
您有一份《普利兹克奖建筑师的中国建筑地图》待查收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698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6988.html#comments Tue, 03 Mar 2020 02:21:41 +0000

编辑 lxiu2

*未标注版权图片均来自网络

2019年,日本建筑师矶崎新摘得普利兹克奖桂冠。时隔一年,2020年普利兹克获奖者即将诞生。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到来之前,UED为大家盘点了历届普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并绘制了建筑分布地图。疫情结束后,带着这篇推送去看看这些大师作品吧。

普利兹克奖建筑师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 *本文盘点的作品均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建筑,不包含临时建筑。2014年的普奖获得者——人道主义建筑师坂茂为中国灾区建造的华林小学与苗苗幼儿园,并未统计在内。但我们依然向坂茂先生致以崇高敬意,感谢他为四川灾区的奉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本文统计出共有13位普奖建筑师曾在中国进行建筑实践,共落地80座建筑。其中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共16座;分布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市,共16座;这些建筑主要位于一线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以及首都北京。实践作品最多的建筑师(及建筑事务所)为诺曼·福斯特(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之一)


本文的建筑师介绍文字来源于普利兹克网站:https://www.pritzkerprize.com,并加以整理。由于资料有限,本文统计的普奖建筑师的中国实践不尽完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本文未提及的普奖建筑师及建筑~



矶崎新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2019年度获奖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他14岁时对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记忆,对他后来的建筑理念不无影响。






在西学东渐之风盛行的时代,

矶崎新成为第一批赴海外建造楼宇的日本建筑师之一,

他深受“全球公民”理念影响的建筑设计

也真正走向了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

建筑正需要这种沟通。





他认为建筑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应让当下的使用者感到愉悦,无论是偶然经过的行人或是周围生活的居民。“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我不能停留在单一的风格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矛盾的是,这也变成了属于我的风格。”


矶崎新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北京

2.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

3. 喜马拉雅中心,上海

4. 朱家角谭盾“水乐堂”,上海

5. 九间堂15号别墅与会所,上海

6. 南京佛手湖国际会展中心,南京,江苏

7. 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浙江

8.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湖南

9. 洋湖湿地公园湿地科普展示馆,长沙,湖南

10. 岛桂园,青岛,山东

11. 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黑龙江

12. 深圳文化中心,深圳,广东

13. 成都侵华日军馆,成都,四川

14. 神仙树大院会所和商业,成都,四川




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北京© Iwan Baan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 © 陈颢

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黑龙江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南京佛手湖国际会展中心,南京,江苏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喜马拉雅中心,上海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伊东丰雄

建筑,满足人的感官需求



“创新”一词经常被用来描述2013年普奖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作品。他的创新体现在对于传统材料的非传统运用。他力求建筑的流畅,而不受制于现代建筑的局限。伊东曾说,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感官需求。







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

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

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

他是一位具有独特天赋的专业人士,

他善于在每个项目、

每块基地中发现新机遇,

并不断追求新事物。





伊东丰雄是永恒建筑的缔造者,也是新路径的开创者他的建筑作品里充满了乐观、轻盈和喜悦,又同时具备独特性与普遍性。他将结构、空间和形式融为一体,创造温馨的场所;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中,使得他的作品无不散发出诗意之美。


伊东丰雄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高雄世界运动会主体育场,高雄,台湾

2.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台中,台湾

3.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台北,台湾

4. 台北文创大楼,台北,台湾




高雄世界运动会主体育场,高雄,台湾 © Fu Tsu Construction Co., Ltd.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台中,台湾 ©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台北,台湾 © Kai Nakamura

台北文创大楼,台北,台湾 © Kai Nakamura




王澍

兴趣,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的得主王澍是目前唯一的中国籍普奖建筑师。他的作品不仅为人们打开全新的视野,更触发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虽然不直接使用历史元素,却能够唤起人们往昔的记忆。







就年龄而言,

王澍还是一位年轻的建筑师,

但是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

这份坚定与责任

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土地的归属感。





他与妻子共同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王澍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浙江 

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杭州,浙江

3. 南宋御街历史街区综合保护更新,杭州,浙江

4. 富阳文村村落建筑改造,杭州,浙江 

5. 公望美术馆,杭州,浙江 

6. 钱江时代公寓,杭州,浙江 

7. 东钱湖田螺山的茶室、展厅,宁波,浙江 

8. 五散房-鄞州公园,宁波,浙江 

9. 宁波美术馆,宁波,浙江 

10.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 

11. 金华瓷屋-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金华,浙江 

12.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嘉兴,浙江 

13. 三合宅-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南京,江苏 

14.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苏州,江苏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浙江 © Iwan Baan

富阳文村村落建筑改造,杭州,浙江 © 李樾祺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 © Zhu Chenzhou

金华瓷屋-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金华,浙江 © Lv Hengzhong

三合宅-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南京,江苏 © Evan Chakroff



妹岛和世 西泽立卫

公共建筑,风景中的山



人们似乎很容易把2010年的普奖获得者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所营造的轻盈又透明的建筑,视为精英建筑。然而,他们的美学是包容的,方法也是新颖的。他们总是在结构体系的局限下,用最为普通的材料创造新的可能性。







他们的作品精致而富有力量,

精确而又如行云流水,

微妙而绝非炫技。

运用环境与活动的联动

为人们营造了丰富的体验感

他们创造了独特而富有灵性的建筑语言。





妹岛和西泽把公共建筑看做“风景中的山”,并认为它们永远不应该失去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建筑是一个无缝的整体,它会成为人、活动和景观的感官背景。他们探索空间序列、亮度、透明度的惊人特性,进而创造微妙的综合体。


SANAA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西岸华鑫金融中心 ,上海(即将竣工)




西岸华鑫金融中心 ,上海



让·努维尔

将建筑的语汇推向新极限



我的兴趣一直在现代的建筑上,而不是对于历史的反思。我常常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今天的技术和材料、今天能够做什么……”这就是2008年普奖建筑师让·努维尔,执着追求新思想,勇于挑战公认规范,不断扩展着建筑的外延。







自从20世纪70年代

巴黎事务所成立以来,

他一直在推动自己和周围的人去思考

如何用建筑解决问题。

努维尔的作品中无不蕴含着

坚持、想象力与活力,

还有最重要的——

对创新实验永不满足的渴望。







30多年来(2008年),让·努维尔将建筑的语汇和实践推向了新的极限。好奇心和聪慧的头脑兼备,并且愿意为每一个项目承担风险。无论成功与否,他的作品都大大扩展了当代建筑的语汇。


让·努维尔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北京(即将建设)

2. 大都会艺术中心,北京(在建中)




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北京 © Ateliers Jean Nouvel



理查德·罗杰斯

建筑具有社会变革的催化潜能



2007年普奖得主理查德·罗杰斯将他对建筑的热爱与对建筑材料技术的深刻认识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他对技术的痴迷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于建筑整体的回应。他对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的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建筑学是一门

具有强大政治社会效应的学科。

今天我们赞颂人文主义者

理查德·罗杰斯,

因为他提醒了我们

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罗杰斯是政策制定团体的顾问,并且从事了大量规划工作。他是城市生活的拥护者,他相信城市具有催化社会变革的潜能。罗杰斯用他漫长而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建筑师最持久的作用也许就在于成为世界的好公民。


理查德·罗杰斯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香港

2. 中央公园站捷运站,高雄,台湾

3. 庆富造船总部大楼,高雄,台湾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香港 © Kerun Ip

庆富造船总部大楼,高雄,台湾 © RSHP



汤姆·梅恩

将60年代的叛逆融入实践



2005年的普利兹克奖授予Morphosis事务所创始人汤姆·梅恩。他的作品超越了传统形式和材料的界限,同时不断开拓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边界。汤姆·梅恩是美国动荡60年代的亲历者,他将那个时代的叛逆与强烈的变革渴望融入了自己的实践中。







他的建筑哲学

并不是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

甚至也不是来自上个世纪的美国。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

汤姆·梅恩一直致力于创造

与众不同的建筑。





汤姆·梅恩将建筑从二十世纪推向二十一世纪,运用当代的艺术和技术创造出一种动态的风格。他的建筑是冒险的,又是发自内心的。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惊人的信念——创造可以让体验者充分参与的建筑,带来不一样的建筑体验。


汤姆·梅恩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巨人网络松江总部,上海




巨人网络松江总部,上海 © Morphosis




扎哈·哈迪德

建筑是能量的虹吸体



2004年普奖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图像和形式来告诉我们,建筑是能量的虹吸体。她用对场地、墙和屋顶的独特处理以及交织流动的空间,生动地证明:建筑是一种艺术,它不失活力、不失想象力。







她总是富有创造力,

从现有的类型学,

从高科技领域,

改变建筑的几何形状,

每一个项目都抱以新的激情。

哈迪德用支离破碎的几何结构

以及流动感,

不仅营造了抽象的动态美,

更创造了一部探索和表达世界的作品。





扎哈·哈迪德在建筑空间、实践、表现以及思想上开创了一方领域。 她无疑是当今最有天赋的建筑艺术实践者之一。从最早的图纸和模型,到如今的建筑作品,她那始终如一的强烈意识改变了我们体验空间的方式。


扎哈·哈迪德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 

2. 望京 SOHO,北京 

3. 银河 SOHO,北京 

4. 丽泽 SOHO,北京 

5. 凌空 SOHO,上海 

6.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南京,江苏 

7. 长沙梅溪湖艺术中心,长沙,湖南 

8. 广州大剧院,广州,广东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 © Hufton+Crow

银河 SOHO,北京 © Iwan Baan

丽泽 SOHO,北京 © Hufton+Crow

凌空 SOHO,上海 © Hufton+Crow

梅溪湖艺术中心,长沙,湖南 © Virgile Simon Bertrand



雷姆·库哈斯

放眼未来,拥抱未知与变化



千禧年的普奖得主雷姆·库哈斯是一个罕见的结合了梦想家、哲学家、实用主义者、理论家和预言家的建筑师。无论是著作还是建筑实践,他已多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他总是以卓越的方法来应对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







他是一位执着追求未来的建筑师,

他紧随时代的快速步伐,

拥抱未知与变化。

他为建筑赋予思想,

他的建筑是本质的。

他已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的

建筑师神殿中站稳了脚跟。





他的每一个设计作品都致力于营造自由流动的空间以及民主的功能组织,而创造新的、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用理论和实践定义建筑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雷姆·库哈斯的中国建筑作品分布图 © UED


1. 中央电视台大楼,北京

2. 上海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展览中心,上海

3. 证券交易大楼总部,深圳,广东




中央电视台大楼,北京 © OMA

上海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展览中心 © Kevin Mak

证券交易大楼总部,深圳,广东 © Philippe Ruault



向下滑动查看

1979-1999年普奖获奖建筑师

在中国的建筑创作





1999

-

诺曼·福斯特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上海

久事大厦 ,上海

虹桥新地中心 ,上海

中信银行总部 ,杭州,浙江

杭州苹果旗舰店,杭州,浙江

大同艺术博物馆,大同,山西

南山科技金融城,深圳,广东

华润小径湾大学,惠州,广东

贝沙湾住宅,香港

美利酒店,香港

启德邮轮码头,香港

海运大厦扩建,香港

香港国际机场,香港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香港

香港空运货运楼,香港

溋玥.天赋海湾,香港

苹果澳门金沙城中心店,澳门



1995

-

安藤忠雄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上海

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海

光的空间新华书店,上海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杭州,浙江



1994

-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上音歌剧院,上海



1983

-

贝聿铭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

香山饭店,北京

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江苏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中,台湾

中银大厦,香港

澳门科学馆,澳门







历年普奖建筑师

1979-2019年




历届普奖建筑师


-


谁会是下一位普奖得主?

3月3日晚11点

答案即将揭晓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6988.html/feed 2
“我们试图让万物放慢脚步” 2017年普奖得主RCR专访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2/4688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2/46886.html#comments Wed, 19 Feb 2020 02:14:57 +0000 _1.jpgRural House ©Sophie Mayer

在最近前往西班牙赫罗纳附近的奥洛特小镇上探寻201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RCR 事务所作品之前,我曾有幸造访无数精彩绝伦的建筑和空间,因此自认为对此行程已做好准备。在此之前我也通过一系列出版物对他们的作品了然于心,然而与实物的初次邂逅仍然让我惊喜万分、感动不已。这些建筑独具特色、卓尔不群,又与场地如此协调,俨然是既定方案推导出的必然结果,这样的杰出性赋予了观者独特而难忘的强烈建筑情感。


卡莫·皮格姆(Carme Pigem,1962年生)与她的丈夫拉蒙·比拉尔塔(Ramon Vilalta,1960年生)以及拉斐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1961年生)都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奥洛特镇上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三人均曾在巴塞罗那城外的瓦莱斯ETSAV 学习,并于1987年同时毕业(同班的拉蒙和拉斐尔毕业于1月,而卡莫则毕业于下学期末的11月)。青年时期的拉斐尔会在暑假协助自己的父亲建造房屋,另外两位建筑师的家庭背景则与建筑行业无关。不过毕业之初大家都迫切需要投入实践,于是将第一次工作地点选在了拉斐尔家。1988年三月,三人租了一间公寓作为工作室,并将租借日期定为他们合作事业生涯的开始。第一份任务是一位世交的家庭加建项目。在制作了数版设计方案、绘制了无数施工图以后,三人意识到这样的项目过程并非他们所期待的那样。于是,他们决定暂时从实践活动脱身出来,去参加一项设计竞赛。1988年,他们在大加那利岛蓬塔阿尔迪灯塔设计竞赛中获得优胜,不过项目最终并未建成。自那以后,他们经常在各种竞赛中取得胜利。三人的作品大多位于赫罗纳省奥洛特镇,但在过去十年里,法国、比利时以及阿联酋也有他们的项目落成。


我与卡莫·皮格姆的会面是在RCR的工作室中,他们的工作室所在的楼房前身是一家铸钟厂,以意大利 Barberí 家族的名字命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我们坐在一处美丽的房间内,三位建筑师将这里称作“梦之亭”,室内陈设着一面玻璃棱镜,幽静的空间犹如一片绿洲,促人沉思自省。在我们谈话过程中,不断有赭色的树叶簌簌落在冰冷而修长的钢表面,仿佛漂浮在空中一样。而这一面钢则成为了我们谈话的桌子。随着我们将近两个小时的对话接近尾声,天光逐渐暗淡,最终褪色成漆黑的夜幕,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我们看不见彼此的面容,只能低声交谈,偶或击掌大笑。


_2.jpg

Tossols Basil Athletics Stadium ©Simon Garcia


弗拉基米尔·贝洛戈洛夫斯基(VB):在此之前我已经去拜访了你们在奥洛特的几件作品,可以发现,你们在自己的项目中大量使用了前所未有、出人意料的非正统建筑材料。眼下我又来到了你们的工作室,这又是一个黑暗而神秘的地方,极具戏剧性和魔幻感。你能否介绍一下这栋建筑?


卡莫·皮格姆(CP):这里虽然看起来阴暗又静谧,但却富有多种空间特质,许多地方甚至流动着光影。这里曾是一家名叫 Barberí 的铸钟厂,因为向全世界的教堂铸钟而闻名。当它关闭以后,我们发现了这个地方,并讨论了有没有可能将工作室迁至此处。那时我们还在一间公寓中工作。经过几年的讨论,我们最终决定重塑这个空间。2007年我们搬迁至此,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我们在空间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用以激发我们这几个职业建筑师的创造灵感。我们现在所在的空间和外界有着暧昧的联系——现存的墙体上爬满了藤蔓,老墙前方则是光滑的钢板墙,钢板安装在上方并一直延伸到头顶,成为空间的顶棚。每到合适的季节,比如现在,我们的头顶便落满了树叶,使空间中的人仿佛置身丛林,迷失掉自己的方位。这座楼房位于小镇中央,但空间氛围却让我们恍若远在僻境。我们没有对空间中心做出任何改造,任其本色自处,用来开展各种烦文化盛会,例如镇上每年定期举办的舞蹈节。夏天到来时,我们也会把工坊安排在中央空间。


_3.jpgTossols Basil Athletics Stadium ©Simon Garcia


VB:我以为这里是你们用来检验自己创意的场所。你会认为这就是你们的建筑宣言吗?


CP:确实如此。(笑)毕竟,这里诠释了我们对自然的眷恋,展现了我们对待空间、虚无、废墟的态度,体现出我们应对自然和材料的手法。这里也将我们内心一些最深层次的想法具象化,成为了有助于激发灵感的场所。


_4.jpgMorro Chico Ranch ©Javier Agustin Rojas


VB:这个项目是不是你们创作的分水岭?你会不会认为这个项目是你们区分“之前”和“之后”的标志?


CP:不,我们从未有过那样的项目我们一直在执行自己的创意,不断发掘机会去表达。我们也一直在试验着各种各样的材料,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展现出的不同特点我们的设计方法坚定如初。


_5.jpg

Morro Chico Ranch ©Javier Agustin Rojas


VB: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促使你成为了一名建筑师?


CP:我的母亲曾告诉我,在我12岁时,我就说过自己要成为一名建筑师。但我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想要做有创意的事,因为我认为,如果有一件事你要为之付出一生,那它最好有关于创造。(笑)


_6.jpg

Muraba Residences ©Airey Spaces.


VB:你和你的伙伴在毕业之初就马上开始了实践。你觉得你们当时是否已做好准备?


CP:不知道。那时我们还那么年轻,青春懵懂却满怀激情。(笑)我们不想再学习模仿他人。我们迫不及待要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_7.jpgMuraba Residences ©Airey Spaces.


VB:你们的工作是不是基于亲手试验的材料以及自己独特的方式?


CP:可以那样说。同时,我们也经常讨论自己的作品和工作过程。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变得丰富多样起来。这不只是我的事,而是我们三人共同的责任。我们从一开始就共享创意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我看来这和拉蒙有很大关系,他不喜欢一个人做事,总是愿意我们三个一起行动。他是拉斐尔的朋友,也是我的伴侣——这就是我们最初合作的原因。


_8.jpgMuraba Residences ©Airey Spaces.


VB:最初你们想要成立一间怎样的工作室?你们有怎样的的预期?


CP:我们当时并不清楚。一开始我们接受了一个很小的项目——为一位世交进行家庭扩建。我们画了很多图纸,到最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段很好的体验。我们会见客户、监督整个建造过程,为此付出了如此大的努力,实在太过艰辛。因此我们决定不再重蹈覆辙。(笑)我记得上学时有一位教授说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你必须学会拒绝一项看似巨大的项目”现实也的确如此。曾经有一项30户规模的公寓项目,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巨大。但我们仍然对它说了“不”!(笑)确实,这是个好的选择。


_9.jpgMuraba Residences ©Airey Spaces.


VB:是不是因为你们不愿意设计那个项目?


CP:不,那个项目本身对我极具诱惑性,并且会在经济上为我们的事业带来很大帮助。但无论如何,我们拒绝了它,并决定用一段时间来参加竞赛。1988年,也就是同年,我们参加了大加那利岛蓬塔阿尔迪灯塔的设计竞赛,最后竟取得优胜!我们设计了将灯塔重新阐释为一座出人意料的水平性建筑,使其融入到海岸线中。可能由于我们实在太想做些特别的事,所以又拒绝了另一个项目。那就是我们的起点。自那以后我们许多项目都选择了走竞赛道路。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它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即使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客户,我们仍然喜爱参加竞赛,毕竟在竞赛中我们能够拥有全部的自主权。这些项目显得非常纯粹


_10.jpgRural House ©Sophie Mayer


VB:所有人都认为你们的建筑独具美感。你们已经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建筑作品。美是否是你们工作的目标?你们怎么将美传达给一名外行?你们建筑背后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CP:我们试图创造出让人们感到特别的建筑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试图为每个空间都创造出别样的氛围。我们非常在意那些独特、感性、私人同时又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发明了一种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语汇。我们如何创造出美丽的建筑?事实上,我们有一系列原则,并把它们写在了墙上。原则之一就是:当我们选用的策略不具有美感,我们必须放下它去寻找更好地解决方法(笑)


_11.jpgRural House ©Sophie Mayer

VB:你能用如此直接明了的方式谈论美,这一点实在有趣。美越来越被认为是建筑师需要应对的明确对象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原先并不被认为是美丽的,但如今普罗大众已经将美视为当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整个20世纪,人们都对现代主义建筑感到失望。事到如今,大家还是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太过冰冷、太过坚硬、太过疏离。“美丽”、“舒适”等词甚至被看作是庸俗的论点。即使像萨伏伊别墅、金贝尔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西格拉姆大厦等20世纪建筑的代表作,也常常遭到误解,它们的优点甚至需要特意解释和证明。现代主义建筑并非用直觉感受。现在,包括你们在内的众多一线建筑师,都在创造着具有美感的作品


CP:我能解释的只有:设计策略必须具有美感这一点我们一直铭记于心。对于我们来说,美是事物的本质


_12.jpg

Joan Oliver Library ©Eugeni Pons

VB:显然,建筑学不再仅仅有关于纯粹的形式和抽象问题。建筑中留有历史的痕迹、自然开始同建筑联系、舒适是至关重要的、色彩重新得到应用、装饰在设计中复苏、材料也开始折衷——所有严苛的准则都一去不复返。美是诱人的、是真切的。你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过程?你们是怎样创造出具有如此魅力的空间?


CP:在我们看来,一切都始于对场地的理解这很重要。我们还试图理解问题之所在。关键并不在于套用原有的方法。只有提出针对特定场地和项目的策略,设计才能获得成功。否则,设计出的建筑将脱离文脉,与场地无关。比方说,当我们设计灯塔时,我们研究了灯塔这种建筑类型以及相关案例。词典上说,灯塔是放出灯光指引船舶航海方向的塔或建筑物。那么,为什么灯塔就应该是一座塔或一座建筑物呢?我们对这种认知传统提出了质疑。我们希望理解事物,并提出替代方案。如果任何人都依据定式思维设计一座灯塔,哪还有必要特意开办一项竞赛呢?我们提出的一切想法都应该是崭新的——大家能清楚分辨什么是旧、什么是新。目标在于使这样的设计能成为一个整体。我们创造了一种对话,制造出某种平衡我们本意不在于赢得竞赛或是强调什么,也不是特意怀旧或者故作浪漫。


_13.jpg

Joan Oliver Library ©Eugeni Pons

VB:你们许多项目看起来都像是学生作品。是不是你们一直都故意如此?你们在学生时代是否也像这样进行设计?


CP:我就把这种说法权当赞扬了。我们并不想像专业人士一样开展工作这并不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因为那样做你就会局限于专业,意味着你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接下来的一切工作也随之失去了惊喜、失去了实验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专业人士意味着你知晓正确的方法,但也仅仅知晓这一种。那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你能明白吗?我们想要紧紧抓住一个特定的问题,去发现潜藏的事物。正是这一点给予了我们无限乐趣。


_14.jpgBell-Iloc Winery ©Evgeni Pons

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出现,而不是一开始就清楚自己想要的建筑长什么样。如果对结果了如指掌,那么最后我们也并不会对此感到满意。我们是在与未知性打交道,我们深爱这样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发出疑问,我们探索着一切潜在可能性。我们对单单一个对象没有兴趣,我们只对创造新的空间类型、新的现实、新的氛围饱含热情。另外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创造这些空间,而是去发现它们。当你进入到我们的空间之中,你并不能立即对空间的事物一目了然。有趣的复杂空间召唤着你,一旦你深陷其中,甚至连时间也开始放慢脚步。这对于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我们相当重要。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抵抗飞速流逝的时间。我们试图让万物放慢脚步。


_15.jpg

Bell-Iloc Winery ©Evgeni Pons


VB:对你们来说,一座好的建筑应该是怎样的?

CP:当我们自己感觉很好,当空间开始改变我们。


_16.jpg

Bell-Iloc Winery ©Evgeni Pons


VLADIMIR BELOGOLOVSKY 是立足纽约的非盈利组织"策展人计划"的创始人,曾就读于纽约Cooper Union建筑系,出版过9部著作,包括《纽约:建筑指南》,《与名人时代的建筑师对话》,和《苏维埃现代主义:1955-1985》。曾策划过大量展览:Harry Seider(自2012年起),Emilio Ambasz (2017-18), Sergei Tchoban (自2016年起)作品世界巡展,哥伦比亚:变化(美国站,2013-15),第11届维纳斯建筑双年展俄罗斯展亭象棋赛(2008)。Belogolovsky也是德国建筑期刊《SPEECH》的美国驻地记者。2018年,他担任北京清华大学的访问学者。他曾在超过30个国家的大学和博物馆举办过讲座。


Belogolovsky 的著作,思想之城,将向建日筑闻的读者介绍近期他与最具创新力的国际建筑师之间的对话。自2002年起,他采访了超过300名建筑师。这些亲密对话将在策展人的近期展场上展出——包括以录音组成的特定装置,和发人深省的引述。


编辑:莫因同,韩爽;译者:周翔峰_18.pn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2/46886.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