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un, 24 Nov 2024 08:31: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建房子难,其实拆房子更难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07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070.html#comments Mon, 15 Oct 2018 15:51:42 +0000 看待建筑,大家一般从空间的维度出发,建筑的高度,跨度等等。但今天小i想换一个角度,从时间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

建筑的生老病死

人的一生会依次经历生、老、病、死,建筑的一生也是类似,会分别度过婴儿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暮年阶段,最后走向死亡。

从建筑师的方案草图开始,建筑的生命就已经开始了。经过设计、建造,这是建筑的成长期。投入使用后,建筑就正式进入成年阶段。后面在使用、维护的过程中逐渐也会衰老。直到最后,使用年限到,建筑可能会被拆除,这时建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King Dorm 西雅图水手队的室内棒球场

1976年建成,2000年爆破拆除

有的建筑还没到设计年限,但业主觉得没必要存在了,就会被拆除,比如King Dorm。也有的可能业主会进行修缮或改造,建筑又再次换发青春,比如上生·新所。也有的建筑中途遇到意外突然倒塌的,比如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塔。

哥伦比亚俱乐部(改造前)

上生·新所(改造后)

每个阶段,都有很多代表性的建筑,都可以讲很多故事。

今天,小i从想从几个典型的建筑拆除场景讲起,和大家一起看看建筑走向终点的姿态。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机械拆除方法,爆破拆除以后再详细介绍。

房屋机械拆除

大家对建筑怎么建造起来是很熟悉的,但是怎么拆除,好像不是很清楚。觉得拆除就是用推土机把房子推平就可以了。

大多数人眼中的房屋拆除

一两层的房子可以这么做,但是如果房子很高呢?如果房子位于市中心,不能对周围的建筑造成太多的影响呢?

小i查了一家日本房屋解体公司的网站,他们典型的拆除方式是这样的:

拆除前全景

进场,设置围挡

内装拆除 

重型机械进场

从上往下拆除主体结

废料运出

桩基础拔出

土地平整

小i感觉他们做得非常专业,他们叫“房屋解体公司”。

但这种拆除方式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这种方法建筑物的顶部是开敞的,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受自然天气原因影响较大,不能施工的天数比较多,粉尘容易扩散到周围,施工噪声和振动问题无法避免。

其次,需要在建筑周围搭建临时的脚手架,如果在建筑较密集的市区,还需要搭建隔音板。

最后,如果建筑物很高,比如超过100m,拆除废料的掉落会带来安全隐患,搭建临时措施的成本和工期也更长。

下面介绍另外两种更现代化的拆除方式。

赤坂王子酒店拆除

这座由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1982年落成的40层饭店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象征。曾经出现过需要在夏天之前就预定才能订到圣诞房间的人气酒店,因设备老化陷入了经营低迷,并于2011年3月关门谢客停止营运。经过4个半月的准备后,拆除工程于2012年11月13日全面展开。

拆除前的赤坂王子酒店

虽说是拆除,但现场既看不到起重机,也没有重型机械的身影,甚至听不到粉碎混凝土的声音。简直看不出是一个施工现场。

赤坂王子酒店的拆除过程

利用大成建设开发的“TECOREP系统”(Taisei Ecological Reproduction System)这种新的施工法,赤坂王子酒店逐渐从赤坂消失。为什么选择这种拆除方式?

首先,赤坂王子酒店位于市中心,周围建筑密集,爆破需要的场地根本不具备,因此,爆破的方案首先不在考虑范围内。

其次,酒店高138.9m,屋面风很大,常规屋面开敞式的拆除方法有很大风险,而且废料需要有组织运送,否则废料的跌落有很大安全隐患。

除了安全问题,考虑到周围是市区,施工时还须尽量减少振动和噪音。同时,业主还希望在拆除时保持外观的完整性。以保留人们对赤坂王子酒店的美好印象。

所以,最终大成建设凭借“TECOREP系统”中标。

TECOREP系统的原理是:利用现有建筑物的屋顶梁板体系作为保护屋顶,架设新的悬挂脚手架作为四周墙壁,在建筑顶部建立封闭空间进行拆除工作,而原有的柱子则代之以具有升降功能的临时钢柱。

下图是典型的TECOREP系统示意图,由下图可见,屋顶上安装桥式起重机,利用事先在建筑内部打通的通道向下运输拆除废料。

TECOREP系统示意图

假设目标拆除楼层是第N层,则临时钢柱将穿透拆除目标楼层的下面三层。钢柱通过牛腿支撑在第N-2层的楼面梁上,柱子下插到N-3层。每一层均通过楼面梁对钢柱形成水平约束。

待N层拆除完毕,在N-1层安装牛腿(beam A),收起N-2层钢柱的牛腿(beamB),由N-1层的牛腿(beam A)承受竖向力。通过千斤顶牵引,屋顶和临时外墙下降一层,钢柱下插到N-4层。然后打开已位于N-3层的牛腿(beamB),拆除位于N-1层的牛腿(beam A)。进行N-1层的拆除。

TECOREP系统下降示意图

 因此,TECOREP系统中,大多数时间顶部的屋盖都是通过beam B支承的,只有在系统下降过程中,重量由beam A临时承接,而beam B跟随系统一起下降到下一层。到达指定楼层后,Beam B将再次打开,作为屋盖的支承。拆除一层大约需要近1周的时间。

赤坂王子酒店拆除内景

ResonaMaruha拆除

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大手町,坐落着一栋24层建筑“里索那玛璐哈大厦(Resona Maruha Building)”。2012年10月底,这栋面朝皇宫、高108米的超高层建筑开始“缩水”,拆除施工就此全面展开。施工期间,只在首层设置了围挡,如果不注意都不知道这栋建筑在拆除。

Resona Maruha 拆除前场景

该拆除方式采用了鹿岛公司开发的“CUT DOWN施工法”。2008年在拆除东京港区的2栋鹿岛旧总部大厦时首次投入使用。两栋大厦的高度分别是75米和65米。拆除ResonaMaruha是第二次采用该方法,也是第一次用于拆除高度超过100米的大厦。

Resona Maruh总建筑面积为75,413.9平方米,1978年完工。地上为钢(S)结构,地下为钢骨钢筋混凝土(SRC)结构。

“CUT DOWN施工法”的原理如下:首先在一层的立柱上安装千斤顶,在临时撑起重达2.7万吨的大厦主体结构后,从低楼层开始逐层进行拆除。完成一层的拆除后,千斤顶的高度就降低1层,如此反复进行相同的操作。

CUT DOWN施工法步骤

施工步骤是这样的:

施工首先要切断一层的立柱,在缝隙中插入千斤顶。千斤顶为液压式,1台的起重量为1.5万千牛(约1500吨)。40根立柱每根设置1台,共计40台。

接着,拆除并清理地面附近低楼层的梁、地板、外装材料。

然后按照顺序,逐一把每根立柱切掉70~80厘米,使千斤顶升起同等高度代替立柱进行支撑。

将建筑物所有的的立柱的全部切割后,再使千斤顶同时下降,下降的幅度与切割的高度相当。这项操作重复5次即可完成一层的拆除。

Resona Maruha 拆除现场

按照日本相关法律和条例的规定,产生噪声和振动的拆除施工通常禁止夜间作业。而使用CUTDOWN施工法,收缩千斤顶降低建筑高度的作业在法律上并不属于拆除施工。通过在夜间进行这种作业,这样可以缩短工期。每层的拆除时间由通常的一周缩短为3天,拆除过程持续了三个月。

如果拆除自上而下,结构的抗侧力体系还是保留完成的,但COT DOWN施工方法是从下往上拆,因此,它最大的问题是破坏了结构抗震体系。

因此拆除Resona Maruha时,在设置千斤顶之前,鹿岛首先建造了四堵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墙高于地面约13米,通过结构梁与周围的立柱连接。剪力墙纵向的沟槽与承重梁的突起咬合,能够上下滑动。

拆除时架设的剪力墙

发生地震时,地震作用将由剪力墙承担,而竖向力仍由柱子传递给千斤顶。因此在拆除过程中也能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1500t千斤顶

这种施工方法,其成本高于普通拆除工法。原因在于拆除Resona Maruha时定制了40台承载力1500t的千斤顶,耗资数亿日元。但鹿岛认为“千斤顶可以反复使用,只要做足够多的项目,千斤顶的成本就会被摊薄”。

 小结

相信很多读者脑海中拆除建筑还停留在,几台挖掘机围着一栋几层的小楼,大肆挥舞机械手臂的场景。但我们从日本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土地将非常珍贵。目前,上海的改造项目已有很多,那么,以后在市中心拆除重建也是有可能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https://www.taisei.co.jp/about_us/wn/2010/100223_3481.html

2.http://www.taisei-design.jp/de/news/2013/05_01.html

3.https://www.kajima.co.jp/news/digest/mar_2013/site/index-j.html

4. 最新拆除技术让超高层建筑悄无声息地“缩水

5.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

iStructure的初衷是分享建筑结构领域的见闻、优秀的设计和自己一些的思考,向更多人呈现结构设计有趣的一面。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070.html/feed 1
以时间为主题的共享住宅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35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353.html#comments Wed, 07 Mar 2018 14:07:31 +0000 家是缓慢变更理想,快速转变需求的领域。时间会产生一种力量,而建筑无法抵挡这种力量,却必须能够从技术,金钱,时尚,社会行为等各个层面适应它。SANE architecture所设计的建筑与时间相关,并处于一种动态的连续性中:时间而非空间被视为项目构思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逐步发展并适应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来理解提案的真实情况。这座位于巴黎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实体,更是一个时间实体,设计团队根据居民在建筑中所度过的时间来组织空间。

时间成为巴黎实验工作室SANE architecture主导项目的重要元素:设计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无尽的行为方式能够将时间融入到有限的组织当中。这座建筑将成为一个动态系统,并以不同的时空状态呈现出来:终身居住的公寓,周期为几个月的公寓,周期为几个星期的的公寓。 它们的轨迹将会达到一种波动的均衡状态。

在一层,一种新的共享家庭环境重构了住宅发展中“社区舒适性”的现行要求。长期居住在该建筑内部的团体将会营造一种社区感 – 他们在建筑内部拥有一个可以终身居住的公寓。中期和短期的公寓——居住几个月或几个星期的房子——将提供更多的动态需求,例如出租给外来探亲人士或短期游客。通过这种创新的经营方式,长住居民将他们的公寓出租,在为短期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够获取利润; 该系统还能进一步调节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及时对公寓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在SANE的住宅区项目中,周期为几个星期的住宅:一种新型的个人空间,对由airbnb(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等服务组织创造的全球性景观作出回应。此外,周期为几个月的住房:以临时工作合同,学习签证或学生学期为前提的短期住宿,这是一种新的租赁形式,每月的固定支付费用不仅包括使用空间的租金,还包括共享空间和物业服务产生的所有生活费用。 最后,终身居住的公寓:长期占有可以享受两代生活并不断改善技术和物理功能环境。

SANE的建筑布局大致上为传统模式,即地下和局部一层为停车区域,一层为商业区,二层包括日间护理中心,共享空间和运动区域,居民可从绿地直接进入二层空间。如果成员之间没有建立非正式的联系,任何社会团体都无法长存:庭院成为建筑生命的重心,公共空间沿着其周边自然生成:商店,服务,共享空间将设置在围绕中心的共享空间。居民可以在木制圆形剧场的舞台上休息,并在此处以更高的视角欣赏整个集市的景观。


建筑师在与场地边界对齐的垂直体量中分割出有效体量。为了在公寓内提供最佳的照明效果,这些体量沿着螺旋路线下降,形成一个个露台空间。然而,建筑师对垂直体量的把控,从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它们的初始设定。建筑收敛了它巨大的体量感,让位于家庭生活的表达。建筑的结构和造型是提前设计好的; 初始的垂直分割与二次的水平分割相辅相成,从而为建筑外观做了单一的均质处理:,通过“微锯齿”凹进和凉廊凸出的交替,形成了崎岖不平的表皮。

图纸

功能概念图

功能场景插图

比例模型 – 正门

比例模型 – 花园阳台

楼层平面图

剖面图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3/39353.html/feed 5
经验 | 设计师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99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997.html#comments Thu, 16 Nov 2017 14:42:00 +0000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Part1: 设计师为什么要利用碎时间?

第一,客观事实,我们的时间是碎的

小到10分钟20分钟,多到1个小时2个小时。如今的时间,不像学生时代,以年计数,以月计数。现在就算是以天计数的时间,我们都是感到捉襟见肘的。现在跟随下面这个实验跟我一起缕一下“我们那些漏掉的时间”。

640.webp (18).jpg 

我们发现,其实可以拿来做计划,做自己的事情的时间可能只有2H左右。 

640.webp (19).jpg 

并且这个时间,还可能不是连续的。我们常常说我们要1周读完一本书,研习什么课题,做个什么练习,但是我们找不到整块的时间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很焦虑。

 

第二,碎片时间学的碎片知识,超有用

以我们多年的的经验,往往认为,好的知识,都是写在书本上的。书本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是不是书本的那些零碎的知识,也不要弃如糟糠。如果你的基础还足够扎实,很多时候,你遇到的瓶颈,很少是绝对的能力壁垒了,而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还曾经说过,书本成体系的知识,之所以成体系,证明它已经被嚼烂了,过时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其实不是说著作的知识不好,而是咨询等零散的新鲜产物,未必就是浮躁轻漂言语,它可能能带给你更广阔的世界,引爆更多的创意。

 

我们设计师往往最需要的一部分知识就是碎片化的,比如资讯,大牛的博客、演讲等等。所以,你会发现,学习知识,不要过于完美主义,担心知识不成体系,东拼西凑的没有成就感。这些碎片知识,很多时候,超有用。

 

有人还是会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想要更系统的知识。那么,其实利用碎片时间,依旧可以做到七七八八。比如利用得到App,从别人的分享中获取,这些在下面那一趴详述。

 

  Part2: 设计师怎么利用碎片化时间

第一,你要拥有优质的碎片知识的资源

比如信息平台、设计师博客、设计师社区、咨询网站等。一些推荐:

腾讯做的设计导航:

http://idesign.qq.com/#!index/feed

Medium上的设计师博客(需翻墙):

https://medium.com/

Medium博客推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66160

外文的一个设计网站:

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category/design/

用户体验博客与资源推荐:

http://www.shejidaren.com/ux-design-blog-and-resources.html

 

其实还有很多,像虎嗅、数英、dribble、behance等等就一一介绍了。大家也都有自己偏好的类型。不仅仅是设计资讯类信息。科技、历史甚至一些博物学的东西,都可以尽情去了解。

 

好了,第一条,你现已经拥有了知识点的来源。

 

第二,工具。预利其事,先利其器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我们没有找到优质的知识,而是我们收藏了,但从来想不起来看。甚至想不起来收藏到哪里了。

 

照例推荐几个:

Evernote】最经典的,剪藏功能。能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收藏需求。PC端需要安装插件。

Instapaper】个人最爱。没有任何附加功能和冗余信息。营造纯粹的阅读环境。手机端在浏览器打开后可以分享过去,PC端在instapaper主页输入网址就可以收藏。

【收趣】功能强大,能重新排版,能转语音,能推类似。 

640.webp (20).jpg 

拥有一款自己习惯的阅读工具。集中阅读。让碎片知识的外在环境,不再碎片。

 

第三,分清「收集寻找」和「阅读学习」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往往不是“一篇”,而是“一些”有用的文章。我们往往有一种要穷举的冲动,讲现在这条线索上找到有的有趣文章全部找出来。就这样,我们的目标在找和读之间,摇摆不定,然后时间就过去了。我们时后即没有好好读现下的文章,又感到懊恼,可能最后找到的文章过几天也找不到地址了。

 

为了避免这种目标不集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尝试将「找」和「读」分开来,找的时候只做收集,读的时候不要花心。判断做什么根据个人当下的实际场景和时间纬度决定。当碎片时间来临,就用其中一种,不要多想,激活它!

 

另外,一篇好的文章,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了兴趣,但是不要着急,现在一定不要读完,多瞟2眼就好。你要保存这份感情下来,点击开启「阅读」开关的时候,并保持能马上进入的状态。这么做降低了每次学习的难度和成本,所以,珍惜你的好奇心。

 

  Part3: 如何保证设计师的学习效果

对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效果问题,也是很多人所担心的。我们本来就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还要用更多信息充满所有的时间空间,实在让人脑容量过载。但其实,我们还是可以依靠方法得到让碎片化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一,实践,思考适用和非适用的情况

这是一个很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把一个知识变成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它。怎么实践?如果你读到有意思的理论,一定要将这个理论做落地化的思考。将它自我化。

 

比如你现在是做互联网金融的,你就要想这个知识点,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中是否有可以使用的地方和方法。

 

佐藤可士和曾提出函数公式在品牌设计上的用法:y=f(x). y是方案,f是自我化品牌化,x是变量是资源。

同样,在学习知识的实践上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x是知识点。f是我们想要运用的环境比如你的行业,比如你自己。y则是最后得到的运用这个知识的方式。

640.webp (21).jpg 

当然实践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前面也说了,很多时候,我们接受到的碎片化的知识大多是不成体系,没有沉淀过的。如果没有经过阅读者的过滤和思考,这些知识依然是散落的点,而无法成为线。

 

第二,自我加工和二次传播

真实实践,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知识,很容易受到现实的限制。那么还有一个方法,能帮助你讲知识点认识得更加透彻。就是加工和传达。你并不一定能得出它的使用方法,但是你可以将知识点转化为个人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话能复述。这就是一种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一个知识,如果你需要传达,你就必然需要理解得更加清晰,必然要表达得深入简出。

 

能传播还没完,如果你有机会,就可以与人讨论博弈。这些新鲜的知识,新鲜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是要带着疑问带着挑战的心情去看的。那么这个知识点一定有它行的通的地方和行不通的地方。与人讨论,与人博弈。

 

第三,简单的读书笔记

如果你的时间空间少到可怜,那么就写读书笔记吧。但是一定要记得1-3句话原则,不能再多了。

 

其实我们读书笔记的目的是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以及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去什么地方找。所以它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摘抄,不需要你写一大堆的想法。这些想法,你完全可以留着用前面的方法,与人讨论。

 

这里只要一个简易的读书笔记,而且这个读书笔记,需要在一个文件中,一定要相对集中。集中了,这就是自己个人的知识点的索引。就算做不到「神探夏洛克」里面的说的“记忆(思维)殿堂”。至少可以也可以随时启用。 

 

640.webp.jpg 

最后,感谢你用你的碎片化时间看了这篇文章。现在,你可以收集你的学习资源了,下载你的学习工具了,以及,最重要,记得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哟~祝你进步~



 感谢 未知素设计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qrcode (1).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997.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