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盒子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un, 24 Nov 2024 08:02:3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白马涧龙池景区休闲餐吧 / 平介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9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99.html#comments Wed, 16 Feb 2022 10:10:15 +0000 白马涧休闲餐吧坐落于苏州白马涧龙池景区。景区整体占地7平方公里,是苏州高新区的生态“绿肺”,作为苏州少有的“山区”,景区内的湖光山色尤其秀丽多姿。项目南临龙池,北接凤潭,我们希望能够借此创造一个观景建筑,将自然风光引入休闲体验中。

调整大小 1 湖边远看view from lake@徐英达-min.jpg

△ 湖边远看© 徐英达

本次设计为建筑改造,其一大难点就是原结构与新功能空间要求的矛盾。原建筑为坡屋顶木结构嫁接混凝土框架的临时建筑,原建筑外形比例及材质不符合品牌简约年轻化的调性。并且,原建筑原始结构复杂,由于使用规范无法对其结构进行拆除或改动。方案经过了数轮的推敲,最终,在完全保留原有结构与墙体的情况下,设计师打造了一个具有标识性、独特的休闲餐吧。

2 建筑原状original building@徐英达-min.jpg

△ 建筑原状© 徐英达

为了与原有建筑的坡屋顶形式有所呼应,并延续品牌一贯的坡顶白墙的设计元素。设计师用纯净的白色方盒子外壳将原有的建筑包裹在内部,立面以坡屋顶形式的窗洞向内延伸,将原有建筑与外部方盒子相连接。

3 白马涧改造步骤Renovation step diagram@平介设计.png

△ 白马涧改造步骤© 平介设计

调整大小 4 入口视角entrance@徐英达-min.jpg

△ 入口视角© 徐英达 

采用这样的手法,一方面,使外部新建的立面表皮与原始结构脱开不影响原有结构,创造出表皮与原建筑之间的半私密天井;另一方面则以建筑体量削减法的方式,运用屋型开窗形式延续坡顶元素,增添建筑的趣味性。

白色、纯净的立面投射出栈道两侧斑驳婆娑的树影,整栋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 外立面光影&外立面夜景©徐英达

穿过远处山涧栈桥,与对面纯白色的建筑遥望,建筑主体隐匿于山林树木之间,只一角露出林外,旧有建筑以全新的姿态与面貌盈盈伫立,仿似诉说自己前世与今生的故事。

7 山路鸟瞰view from mountain@徐英达-min.jpg

△ 山路鸟瞰©徐英达

调整大小 8 湖边鸟瞰view from lake@徐英达-min.jpg

△ 湖边鸟瞰©徐英达

新建的外立面以钢结构框架与水泥纤维板组合搭建,局部新建外墙与内部原始墙体围合形成内庭院,引入自然光线。

9 庭院 courtyard@徐英达-min.jpg

△ 新建外墙与原始墙体围合形成内庭院©徐英达

原景区建筑共计三层。改造后,地下层的主要功能为后勤区,一层为入口与包厢区,二层为开放餐饮区。三层建筑平面通过旋转楼梯连接起来。

调整大小 10 剖透视perspective section@平介设计.jpg

△ 剖透视©平介设计

室内原始结构复杂,梁柱布置紧密,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影响很大。设计师用伞状圆柱对原有密集的方柱进行包裹;天花以不规则圆形分割,打破原有屋顶的沉闷。

11 一层吧台1st floor bar@徐英达-min.jpg

△ 一层吧台©徐英达

12 一层空间1st floor@徐英达-min.jpg

△ 建筑通过旋转楼梯连接起来©徐英达

室内的伞柱如树干拔地而起,屋顶的“树冠”向四周延展,与室外栈道两旁的树木形成形态上的呼应。使用者在室内游走,仿佛行走于纯净的白色“森林”之中。

13 二层看向湖面view at 2nd floor@徐英达-min.jpg

△ 二层看向湖面© 徐英达

14 二层看向窗外view at 2nd floor@徐英达-min.jpg

 △ 二层看向窗外© 徐英达

地下一层整体可分为三个功能区域:仓库、卫生间及厨房。卫生间作为顾客与后勤人员都需便捷到达的区域与旋转楼梯一起,被设置在了中部位置。仓库与厨房被分置左右。

地面一层是顾客进入咖啡厅的区域。在平面功能排布上,设置了前台、入口大厅与包厢。前台与入口大厅设置在平面的东侧,而两个包厢设置在了较为安静的西侧。两个包厢一南一北,透过外窗,各可欣赏到龙池和凤潭的不同风光。

两个由新建外墙与原始墙体围合成的内庭院,分别被设置在了大厅区和南向的包间内。由此,一层平面不仅有景区内外向、开放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有较为内向、私密的人造景观。

15 开放景观-min.jpg

△ 一层面向景区开放的自然景观©徐英达

地面二层根据原建筑平面,在保留结构柱网的前提下,设置为开放餐饮区。开放式的平面设置,保证了未来空间使用的灵活性。旋转楼梯位于餐区东侧,保证了用餐区平面的完整性。

在湖光山色一应俱全的风水宝地,如何提供给参与者舒适的享受与交流空间?如何平衡各项要素的关系?都显得尤为重要。白马涧休闲餐吧追求简约而又富有青春活力,改建建筑沿用LIM咖啡一贯的检阅白色要素,用屋顶形开窗形式巧妙保留原有建筑坡屋顶形式。远观隐匿于山林之中,近观融汇于树影之内。一抹露出的纯白色与周围对比鲜明、夺人眼球。山林间树木林立,建筑内白色森林伞状圆柱拔地而起,建筑将为白马涧龙池景区带来年轻的活力与美妙的休闲体验空间。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白马涧龙池景区休闲餐吧

建筑事务所:平介设计

项目完成年份:2022

建筑面积:400㎡

项目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白马涧景区

摄影版权:徐英达            

设计团队:杨波,叶雯恰,吴子君,肖明峰,肖湘东,杨楠,苟永琮,孙嘉怡

委托方:苏州白马涧龙池风景区,LIM咖啡

结构设计:上海衡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方:横平竖直(苏州)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99.html/feed 0
亚厦集团总部:企业的磁场与工艺的礼赞 / goa大象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8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874.html#comments Mon, 03 Aug 2020 02:35:51 +0000 亚厦集团总部_照片_竣工 (6)_调整大小.jpg

有别于租售类办公建筑,

总部办公属于一种定制型设计,

建筑师需要直接倾听使用者需求,

了解企业的品牌审美定位,

并将其物化为建筑空间语言。

这类项目既真实可感、又逻辑清晰,

在推理与解决问题之外有发挥趣致的空间。

共振的磁场

不仅仅是办公楼

对企业而言,总部建筑能创造出一种企业文化与场所之间的共振磁场,成为工作者的“第二家园”,帮助塑造出独属于本企业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对城市而言,基于当下时代巨头企业涌现并纷纷建造超大体量企业总部的现实,总部建筑如能在保证自身运作的同时反哺外部城市生活,则有成为新一类“城市综合体”的潜力。

总部Vs普通办公.gif

△ 总部办公与租赁办公的区分(goa × CTBUH 总部研讨活动)

goa大象设计团队于2012年始,在长达7年的时间内为亚厦集团“定制”落成了一座总部办公楼。亚厦集团是一家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知名企业,其业务涉及建筑外墙、室内装饰的设计与施工。如果要将这家企业进行画像,稳固而明确的审美倾向与专业而执着的工程技术追求是首要的特征。

在创作过程中,亚厦的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核心的因子,深切影响了项目从概念到细部的完整历程;在这个强大的前提之下,建筑师对办公场所和城市生活的关照以适宜的方式植入其中。最终的作品可以说是这两方因素共振的结果。

亚厦集团总部_照片_竣工 (13)_调整大小.jpg

叠盒子的游戏

简单秩序下的丰富性

基地距离杭州旧城中心约10公里,位于一片极具潜力的待开发区域。形态为长宽比近似1:2的矩形平坦用地,总计约35400㎡。将来,这里是一个全新的会展区域,但在项目设计之初的2012年,地块周边均无建设,是一片典型的新城用地。

项目区位_调整大小.jpg

△ 项目区位图(杭州主城区  西湖  五云山  12.2公里  钱塘江)

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方向探索,在明白企业主的根本诉求在于“不追求办公建筑本身形式的出位,更倾向于以平实语言塑造优质、具有稳定感的空间氛围”后,建筑师所面临的题目逐渐清晰。平实、对称、稳定,似乎指向一种乏味的结果,如何在简单、稳定的平面之下创造空间趣味性?

体量研究.gif

△ 体量研究(80m塔楼 突兀于环境、50m 塔楼 协调于环境)

建筑师首先对照基地上的山脉视线关系,将体量被确定为4幢12层50M高的塔楼。这一体量框架,无论对内、对外的空间关系都十分平和。每一办公塔楼的平面近乎于完整的矩形,体量在基地的短边方向对称,长边方向则按照每栋塔楼的使用容量需求切成不等的两段。

图片1.jpg

△ 总平面图

简洁的结构蕴藏了极大的可能性——当元素设定成极为简单的方盒子,空间整体的丰富性便可依赖盒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空间结构的层级进行多样化的表达。盒子的六个界面的定义带来不同的空间属性;盒子间界面的定义又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如此,貌似一目了然的设计被演化为一个叠盒子的游戏。这些盒子最终演化为塔楼、地面庭院及下沉庭院、入口雨棚、过街天桥等,构成明快而丰富的空间序列。设计初始的命题随之迎刃而解。

02 盒子的游戏:方案演化过程.jpg

△ 概念发展

03 概念剖面_调整大小.jpg

△ 概念剖面

叠盒子:线、面、体_调整大小.jpg

叠盒子:线、面、体2_调整大小.jpg

叠盒子:线、面、体3_调整大小.jpg

△ 叠盒子:线、面、体

半开放的花园

平衡城市性与私密性

在设计之初,建筑师基于与企业主的对谈规划出丰富的功能计划书,设想园区成为一个“具有自身强领域感,却向城市打开的空间”。建筑师希望总部在为自己的员工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也可容纳部分外来人群,以此令位于园区边界的底层商业保持活力,帮助建筑与外部城市相融的同时促进该区域新城的发展。

最初的功能计划.jpg

△ 最初的功能规划

图片2.jpg

△ 建筑师设想总部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然而,随着设计的深入,这一设想与业主对于管理可控性的强烈诉求产生了一定矛盾。经过平衡,“可视而不可达”成为一个折衷做法,建筑师试图通过加强人在视线上的感知来达成一种 “联结感”。

景观概念.jpg

△ “可视而不可达”

原本开放、可穿行的底层庭院落地为一个“半开放”的花园。切分裙房体量的若干通道设置景观水系或下沉空间虽然限定了行为上的可达性,却保持了视线上的通畅。在边界上设置有一些具有顶棚的灰空间,城市中行走的人可以透过玻璃一窥总部内部的风貌。

办公门厅采用超白玻,形成视线通廊_调整大小.jpg

△ 办公门厅采用超白玻,形成视线通廊

园区边界的灰空间,可由外部向内窥视_调整大小.jpg

△ 园区边界的灰空间,可由外部向内窥视

平坦的表皮

基本属性叠加出细腻质感

立面做法延续了“简单而丰富”的概念,完全“平坦”却具有高工艺的立面契合了企业形象的诉求。建筑表皮的基本属性通常被简单理解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设定;然而,这三种基本属性叠加材料、颜色、质感等因素,却能变化出无穷的表现形式。

主楼部分幕墙基于3.9m的层高,被划分成1.3m高的单元,以横向突出的线条表达,竖向则尽可能的隐去,仅仅用玻璃表面25mm宽的细金属条分割。裙房部分的表皮根据空间需求采用了全透明超白玻、乳白或灰色印刷玻璃、灰色或香槟色金属格栅、灰色花岗石幕墙和各种不锈钢表面等做法。所有材料都以极其微小的线状构造相互拼接,以期保持形体简洁的同时传达表皮的细腻质感。

平坦的表皮_调整大小.jpg

平坦的表皮2_调整大小.jpg

平坦的表皮3_调整大小.jpg

△ 平坦的表皮

玻璃幕墙的开窗通风问题一直是困扰建筑师的难题之一。一方面,自然通风有着节能与环保的意义,符合中国传统人居观念所对应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布置不善的开启窗扇会给幕墙外立面造成一定影响,对于立意极简的建筑而言尤其是不小的挑战。出于人体工程学视角,建筑师将开启扇布置于距室内地坪约60cm处,使人能在坐着办公时感受“扑面而来”的自然风。同时,建筑师研究了多种隐藏开启扇的方式,考虑以穿孔铝板遮挡开启扇,并于实体上做了1:1的样板。但在最终落实阶段,业主仍然选择了较为传统的开启方式。

开启扇细部节点.jpg

△ 幕墙立面开启扇及细部做法(铝合金横线条、开启窗)

玻璃肋细部节点.jpg

△ 门厅玻璃肋使用极小勾边(LOW-E钢化中空玻璃+衬板、夹胶钢化玻璃、铝合金格栅、超白钢化夹胶玻璃肋板、19mm钢化玻璃面板、拉丝抗指纹不锈钢饰面门框、12mm钢化玻璃地弹门)

得益于亚厦集团在外墙装饰领域的专业性与高水准,诸多高技的工艺操作在该项目中落地,例如高11m宽度仅为0.4m的印刷玻璃面、高38m的拉索幕墙等。另一方面,一些需要弱化的构造尺寸,包括小单元式幕墙的勾边、玻璃肋幕墙的拼缝、泛光照明的灯具等,均控制在极有限的尺寸内。

办公门厅内部_调整大小.jpg

△ 办公门厅内部

室内外细部的对线情况2_调整大小.jpg

室内外细部的对线情况3_调整大小.jpg

△ 室内外细部的对线情况

“一体化”设计的思维贯穿项目始终。建筑师的创作充分考虑建筑、景观、室内等不同专业设计成果之间的统一对位关系。表皮划分的对线问题是这一目标之下最基本而又最难控制的部分。所有的划分都以虚拟轴线为基准,以相同的模数单位进行设计。以幕墙表皮的位置控制为例:如有因构造原因引起的表皮位置改变,则在最后一块上做局部改动而不调整大面的划分模数。原则与基准的统一让建筑师在多专业合作的复杂过程中得以实现绝大部分的立面对线。

亚厦集团总部_照片_竣工 (21)_调整大小.jpg

回顾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建筑师的角色类同于一个“定制裁缝”,在既定条件下,不断寻找设计理想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共鸣,最终以一个相对包容的姿态呈现于城市的大背景之中。

建筑师于项目限制条件下试图探索的话题——“企业总部面向城市的开放性”——虽然并未完全落地,但其中的历程不失为一种真实、可传递的经验。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goa大象设计

企业网站:www.goa.com.cn

所在地:浙江杭州

设计/竣工:2011-2017

建筑面积:180,000 ㎡

主创建筑师:何峻,张迅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方婷,汪进,李令捷,马佳

建筑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874.html/feed 1
托马斯·菲弗:“我们真的把大自然当作第一构建材料” ——格伦斯通博物馆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90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904.html#comments Thu, 27 Sep 2018 07:27:13 +0000 在马里兰州这座扩建的博物馆建筑项目中,一系列混凝土盒子围绕宁静的池塘错落而有序地排布在一片地形起伏的环境中。该博物馆由托马斯·菲弗建筑事务所设计,内部设置为画廊,总共为格伦斯通博物馆扩增了50000平方英尺(合4654平方米)的室内陈占面积。格伦斯通博物馆是一个收藏战后艺术藏品的私人机构。

20180927_093834_013.jpg

20180927_093834_014.jpg

从华盛顿特区向西北方向开车行驶一小段距离就能到达本次项目所在的地点,新建建筑与Gwathmey Siegel & Associates Architects事务所于2006年设计的一幢老房子相结合,共同建造在一片230英亩(合93公顷)的地块上。扩建部分的建筑采用极简主义风格,有一系列不同大小的方形体量组成,在周围的如画风景中形成艺术陈展空间。各个体量之间通过首层的大堂相连接,形成一个供游客使用的环线。

20180927_093834_001.jpg

方盒子体量由混凝土浇筑而成,长约6英尺,高1英尺,深1英尺(即1.8×0.3×0.3米大小)。建筑外立面上并未做过多装饰,从而在色调上形成了多变之态。建筑较矮部分的屋顶上种有小草,有助于将建筑与周围草木葱茏的环境相融合。

20180927_093834_002.jpg

托马斯·菲弗建筑事务所本次联合PWP景观建筑事务所,与博物馆的创始人密切合作了15年,创造了一个引导游客放松精神,慢速游览的惬意环境。设计团队参观了世界各地无数的博物馆,包括丹麦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以便明确业主想在格伦斯通博物馆中创造什么样的氛围。

20180927_093834_003.jpg

根据菲弗的形容,本次项目中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将自然融入到体验中”。“这是从设计最开始的时候就定下的基本理念,”他在上周的记者招待会上告诉记者。“我们坐拥四周壮美的田野,我们想要展现一种当你最终站在作品前面时,你会迷失在作品中的氛围。”“我们真的把大自然当作第一构建材料,” 建筑师补充道。

20180927_093834_000.jpg

PWP景观建筑事务所的工作包括重塑地形、移植并重新栽种大量树木,为博物馆创造一个风景如画的生态环境,看起来就像它一直存在这片土地上一样。“在我们看来,这块场地上的潜力十分惊人,比如说大面积的土地再加上现有的青葱草木,但是这里并不像是让你完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有些地方非常特殊,开发潜力很大,”事务所说道。

glenstone-museum-thomas-phifer-architecture-maryland-usa_dezeen_2364_col_1.jpg

游客们首先会到达一个砾石铺就的停车场,经过10分钟的步行距离才能到达那些藏在视野之外的展馆。接待中心以一个银色木材覆盖的小屋充当,配有洗手间和其他设施。

glenstone-museum-thomas-phifer-architecture-maryland-usa_dezeen_2364_col_3.jpg

游客从这里开始沿着一条林间小路向前行进,然后进入绵延的草地景观中,在那里可以看到长方体混凝土体量的顶部就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当你在到达大楼开始本次参观之旅时,就会一直走走停停,一天中的分心事物开始从你的脑海中消失。” 菲弗说道。

glenstone-museum-thomas-phifer-architecture-maryland-usa_dezeen_2364_col_4.jpg

花岗岩石子铺成的小路缓缓地蜿蜒而上,途径远处一座巨大的杰夫·昆斯雕塑,最终抵达位于建筑群上层空间中的展馆入口。沿着长长的楼梯向下走,画廊围绕着洒满睡莲和其他水生植物的中央池塘布置。高高的玻璃窗一直延伸到屋顶,形成防护围栏,打造室内的视线通透性,让游客的视线能够穿过走廊看向水上庭院。在其中一端的尽头,游客能够通过一扇门进入水上的露台,还可以坐在那里放松休息。

glenstone-museum-thomas-phifer-architecture-maryland-usa_dezeen_2364_col_11.jpg

建筑物在这个位置上阻挡了四周看向各个方向上的地平线,框出头顶上的一片蓝天。菲弗认为这个庭院提供了一种“冥想式的体验,不论你怎么行走,总是会回到这个向天空和阳光敞开的空间”。

glenstone-museum-thomas-phifer-architecture-maryland-usa_dezeen_2364_col_19.jpg

他的创作灵感来自日本作家谷崎纯一郎(Junichiro Tanizaki)1933年出版的《影子的赞歌》(Praise of Shadows),书中对于美学的描述是极简主义者的最爱,也正因这本书的内容他创作出了博物馆参观者不断行走和穿越的空间序列。“我们在雕琢这些房间的时候,希望这段经历是一个穿越光和影的旅程,” 菲弗说道。

glenstone-museum-thomas-phifer-architecture-maryland-usa_dezeen_2364_col_21.jpg

博物馆的大部分楼层都是用定制的水磨石建成,它完美地与混凝土砌块和现浇混凝土屋顶相辅相成。展室部分进行了一到十的编号,大部分房间都与特定的艺术品相关联。

glenstone-museum-thomas-phifer-architecture-maryland-usa_dezeen_2364_col_20.jpg

设计团队向许多艺术家咨询了展示他们作品的理想环境,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设计空间。例如,在香春作品展期间,其纪念月球登陆的三件作品占据了最高的陈展空间。在2014年他去世之前,他还要求在房间里铺一层木地板,并在画作的上方安装一个高高的天窗,在矮墙上粉刷灰泥。

20180927_093834_015.jpg

屋顶天窗在某些展室中特色突出,而其他展室中则采光照明为主要功能。一个完全用木材装饰形成的空间中设置有一面巨大的玻璃墙,人们可以向外看风景。该空间中还配有一个长椅,供游客阅读后面的书籍用。在庭院的一个角落里,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的一幅巨型画作(博物馆中总共有两幅)形成了一个深坑,里面有15根巨大的耐候钢梁。

20180927_093834_016.jpg

从第二个展室中可以看到格伦斯通博物馆收藏品中的精品陈展,其大致按照年代和地理顺序排列。65件作品由现代和当代艺术中一些最知名的名字组成,例如杰克逊·波洛克、马克·罗斯科、伊夫·克莱因、亚历山大·考尔德、草间弥生和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这只是其中几个名字,但足以说明藏品的珍贵性。展室中没有文字性描述,而是由身着灰色套装的助理口头描述,向游客提供有关艺术品的相关信息,这也是鼓励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氛围。

20180927_093834_004.jpg

总共204000平方英尺(合18950平方米)的展馆建筑中还包含有办公空间。在新建博物馆和老博物馆中间,一间与接待中心相似的咖啡馆设计成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由浅色的木制家具和立面装饰构成。格伦斯通博物馆不收取入场费,并于2018年10月4日开始于每周四至周日重新向公众开放。




图纸


基地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托马斯·菲弗建筑事务所

项目区位:美国,马里兰州

格伦斯通博物馆负责人:Emily Wei Rales,(董事及联合创始人)、 Mitchell P. Rales(联合创始人)

展馆设计人:托马斯·菲弗建筑事务所

景观建筑师:PWP景观建筑事务所

建筑面积:24万平方英尺

项目时间:2018年

项目摄影:Iwan Baan courtesy of Thomas Phifer and Partners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904.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