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卒姆托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彼得·卒姆托——瓦尔斯温泉浴场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3/4382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3/43821.html#comments Thu, 21 Mar 2019 13:39:52 +0000 【彼得·卒姆托——瓦尔斯温泉浴场】

0 (2).jpg

彼得·卒姆托

PeterZumthor

瑞士

 建筑师背景 

彼得·卒姆托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工匠家庭,是2009年普里茨克奖得主。其任教和执业足迹遍及美国加州、澳洲与德国。

卒姆托在其所有作品中一直显示了对地域性对关注。在不同国家对经历中,寻找着介于地域性与普遍性中所存在的矛盾与解决方式。同时卒姆托也是极少主义的代表,他的很多作品体现着极少主义的精髓。

卒姆托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尊重,不仅得益于其建筑作品所展现出的纯净形式的魅力以及他对建筑材料精湛的处理技艺,更要归功于其建筑作品所属现的设计师对最终空间效果无与伦比的驾驭能力。

他对待建筑的态度非常接近禅宗:一切都是关于存在、感知、冥思,并且最终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庸俗。

如卒姆托曾经所说“在找寻答案时,与其讨论风格,还不如去探讨方法或者特定的觉醒”,所以他的建筑存在一种内省的特质,重视材料、构造与细部的理解,真实的面对材料特性、感官性等建筑本质。

而其构造形式则来自他所坚持的“custom-made architecture(客制建筑)”理念,强调建筑要与基地环境相融合,回应自然环境与满足建筑机能。

0 (3).jpg

瓦尔斯温泉浴室

The Therme Vals

 建筑概况 

项目地点:瑞士

项目年份:1986年——1996年

瓦尔斯温泉——瑞士格劳宾登州唯一的温泉,把酒店和温泉以及当地的景观结合为一体,是卒姆托的代表作品之一。当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早在20世纪,温泉就作为理疗及旅游项目得到了开发。

不过,由于位置偏僻以及经营不善,瓦尔斯村及其温泉一直默默无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80年代初期,当地社区买下了一座破产的温泉旅馆,对其进行改、扩建。

整个项目包括对3座1960年代的建筑进行改造,从1986年方案竞赛到1996年最终落成,共历时10年。这就是后来闻名全瑞士甚至蜚声世界的瓦尔斯温泉。

0 (4).jpg

 设计概念 

卒姆托设计的水疗中心/温泉于1996年开业,是原有建筑的扩建。它的想法是创造类似洞穴或石矿场样的形式。浴室置于半地下,其上是覆盖草皮的屋顶,由此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瓦尔斯温泉建立在当地开采过石头的原址上,这种石头成为设计的灵感来源。运用这种石头,给设计带来了厚重感和尊严感。

0 (5).jpg

“山脉,石头,水,用石头建造,石头的建筑,建筑处于山脉之中,建筑从山脉中凸现出来。建筑被山脉湮没。怎么样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和解释上述几个感性的词汇?“彼得.卒姆托(PeterZumthor)这样说 。

0 (6).jpg

建筑空间给游客以奢侈感受,让游客发现古老的洗澡方式的好处。建筑的光与影、空间的开放与封闭、线性排列的建筑元素让游客恢复身体和精神的力量。

建筑基本的内部空间是仔细安排的环形路线,让浴客经过安排好的位置,也可让他们自行参观。建筑的视觉效果是有讲究的。可以有多种效果。

0 (7).jpg

 场地分析 

新建浴室不仅完善了温泉旅馆的服务功能,更为原本狭窄的宾馆场地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是对原有场地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0 (8).jpg

卒姆托从自然地貌及人文角度出发,将建筑镶嵌在坡地之中,既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又可以保持浴场特需的私密性和使用者良好的风景观赏。

0 (9).jpg

 设计逻辑 

1 | 位置与朝向

温泉浴室以山间巨石间流淌的山泉为形态意向,并参考了古罗马时期浴室的形制构成。成功地融入到了当地的地理以及人文环境中。

0 (10).jpg

2 | 视线分析

0 (11).jpg

3 | 空间分析

在瓦尔斯温泉浴场之中,室内浴室与室外浴室组成了主要的空间元素,次要空间元素则由特色浴室和理疗室组成。

0 (13).jpg

4 | 空间组织

卒姆托在瓦尔斯温泉浴场的设计中使用了体块占据空间的方式进行设计,在一个既有的方形空间中,置入了大大小小的多个体块,用空间去切割划分空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思路。

0 (12).jpg

5 | 空间生成

瓦尔斯浴场中南向与西向的建筑基本依附于山体之中,呈现从山体中生长出来的姿态。而东向和北向的两组体块则将空间界定出内部和外部,形成围合之感从而增强了建筑所需的私密性。

0 (14).jpg

而建筑中部的两个体块将建筑空间区分出室外和室内。

0 (15).jpg

四个交错相接的体块围合出重要的室内浴室空间。

0 (16).jpg

6 | 空间尺度

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卒姆托在瓦尔斯浴场中对于比例的运用,先对一个空间置入一套比例,然后再复制进行重复运用,使得平面空间构图有着韵律美与节奏美。

当远离山体,朝向日光时,空间尺度逐步放大。外面的世界穿过建筑巨大的开口与雕刻而成的空间系统成为一体。

0 (17).jpg

7 | 空间序列

连续流动的室内空间,如同一个几何的洞窟体系。空间在由较厚重的石块形成的浴场结构中漫步。

0 (18).jpg

两个温泉,两个院子:以温泉为中心,辅助房间围绕,使得交通简洁、流线清晰,可看成集中式组合。

0 (19).jpg

0 (20).jpg

8 | 室外环境艺术

卒姆托的设计初衷是将温泉浴与天然能量及山区自然景观之间的特殊关联体现出来。建筑的半开放形式使浴场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借室外景观为己用。

0 (21).jpg

有石墙作为围合的室外浴场与外面的景色交相辉映。

0 (22).jpg

9 | 室内环境艺术

在一些地方,建筑再现了多孔沉积风化而成的深洞式的巨大空隙。整个建筑就如同一个拥有一系列不同类型与尺度的地下洞穴。

0 (23).jpg

静谧或音乐弥漫的小环境、原色或加入色素的特殊混凝土空间以及浴场中或分隔或开敞的空间,都给瓦尔斯浴场带来了独特的室内环境体验。

0 (24).jpg

0 (25).jpg

9 | 建筑材料的运用

卒姆托用当地的石英石重新修建了瓦尔斯温泉,用了近4万片大小不同的片麻岩材料将温泉的池壁装点的别具一格。

0 (26).jpg

0 (27).jpg

流通空间、浴池底板、天花板、楼梯、石质长椅、门的开口——都由石材层压原则发展而来,一层石材放置在另一层之上,从楼板到墙面,再从墙面到天花板都由这样的细部构成。在这里片麻岩并不承担对于悬挑屋面的牵拉,它们就是肌肤,不是筋骨。

640.jp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3/43821.html/feed 2
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和“他”走到了一起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64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647.html#comments Fri, 30 Nov 2018 11:35:43 +0000 我们相爱,就是道德。

《卡罗尔》

作为单身狗保护协会的资深会员,非标一直为画图界的各路单身狗操碎了心。为帮助大家脱单还专门推送过一篇小哥“二选一”供妹纸们参考:


然而,评论区的妹纸还是真相了:

所以,我觉得吧,

与其苦苦等爱还不如……就…….

在!一!起!

让我们做彼此的天使,互相守护,

不好吗?

正是:

建筑加结构,方案太优秀;

结构加建筑,中标小能手。

而且也早已诞生过一对模范CP,就是——

约格·康策特(Jürg Conzett)&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左:约格·康策特(Jürg Conzett)

右: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那一年,我们相遇

那一年,42岁的“非著名建筑师”卒姆托刚成立了一个勉强能叫做事务所的事务所。事务所一共就俩人,一个是总建筑师,另一个是副总建筑师。

那一年,29岁的“准结构师”康策特刚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完成学业,正站在人生的街角迷茫思考:该从哪儿弄到下一顿的饭钱。

一个急着招人,一个要找工作,加上本身又是“老乡”,相见无语泪先流。

于是,

康策特成了这家只有两个人的事务所的第三者。

对,没错。为了面包,结构专业的他选择当个临时“助理建筑师”。

而这一“临时”就是七年。

七年间,他们合作完成了罗马考古基地保护所等很多作品。甚至在2000年,还一起合作了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

然而,十三岁的年龄差还是败给了“七年之痒”。

康策特逐渐开始移情别恋,有了更谈得来的其他小伙伴。并最终和Gianfranco Bronzini成立了现在的CBP(ConzettBronzini Partner)事务所。


离开你,我才终于活成了你

从CBP的官网上可以看到,这个由“结构师”主导的工作室并不是很“正经”:

路桥工程和建筑项目大约各占一半,而且路桥的设计本身似乎就超出了工程设计的范畴,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被卒姆托调教过的康策特果然是有两把刷子:

一把叫做“结构师”,一把叫做“建筑师”。

看看他的代表作:

“枕木峡”步行桥

(Traversina Footbridge)

康策特终于用卒姆托教过他的本领完成了超越建筑的设计。

关于这座桥的背景略有点复杂:

曾经的罗马古道一直延伸到瑞士东部Graubünden州的阿尔卑斯山区:这是一个穿越了森林、山洞、悬崖、河流又布满旁支错节的山路路网。山路的沿途,留下了诸多修道院、礼拜堂等历史遗迹。(据说歌德18世纪时曾沿着这条古道,从德国前往意大利。)而随着当代徒步探险的兴起,这一系列支离破碎的道路被重新划入了整个旅游网络中。

策划由一个民间私募基金发起。由于没钱按照原样修复山谷中的渡口,所以他们便找到了康策特的事务所,希望能够在下图所示的“枕木峡”修建一条跨越两岸的步行桥。

山路崎岖,大型机械和施工人员难以进入,加上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得建造季节很短,因此主体结构必须通过预制完成。

但桥的跨度至少需要48m,而当时直升机最大承载量仅为4.3吨。

此时常用的Pauli Truss(鱼腹式桁架)和SchwedlerTruss(施韦德勒桁架)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两种结构体系不仅在重量上超过了直升机的最大荷载;而且当步行者在桥梁上行走时,视线与自然环境之间总会不断地被桥梁自身的构件所阻断。

如果是一般的结构师大概根本不会注意到这种视线感受,但康策特是被卒姆托教出来的结构师啊,他完全不能容忍这种构筑物本身在环境和人之间的强行介入。

So,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建构形式来满足这一特定的需求。

从长轴上看,如果将整个桥视为一个承受均布荷载的简支梁,那么在此方向上桥身受力的弯矩图则为抛物线形。

而呈现抛物线形的桁架恰好能使整个下部环带保持均匀的受力。此时的桁架由上弦的层压木制成的水平连续梁、竖向压杆、下弦收拉钢索和拉结钢索构成。

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在跨度不变得前提下,桁架的重量对于桁架高度的变化更为敏感,而分隔的段数对于整体重量的影响不大。

在允许的最大范围内,桁架的高度选用了5m,分隔段数为24。

再从短轴上来看,通过康策特的设计阶段草图可以发现,最终的剖面形态实际上是遵循着渐进的构成原则,“加减混合”操作形成。

第一步:步道直接与下部梯形桁架相结合

此时下部桁架主要承担竖向荷载,上部的步道呈“U”形,主要抵御水平向风所带来的扭力。上下两部分通过桁架的上弦,即层压水平连续木梁相连接。此时的上下部分通过简单的加法直接联系,逻辑清晰。

第二步:步道通过H形框架与下部梯形桁架结合

步道的侧向肋杆向下延伸形成H形框架并与与下部桁架的竖向压杆相连。此时的步道在之前的基础上通过H形框架与桁架链接,获得了更高的整体强度。同时,桁架中本身只受压的竖向压杆开始产生了弯矩,这使得整个结构的建构逻辑开始趋于复杂。

第三步:步道通过H形框架与下部三角形桁架相结合

上部步道形式不变,下部梯形桁架上边(即连续木梁)缩短,使得下部由原来的梯形桁架转变为三角形桁架。此时,原来梯形桁架内的斜拉索被删除。由于桁架上弦变窄,使得上部步道与下部桁架的联系减弱,抗扭能力变小。为了弥补这一损失,H形框架比上一步更加深入桁架部分。

第四步:步道通过H形框架与下部三角形桁架相结合

在上一步基础上将下部桁架的竖向压杆一分为四,以便于上部H形框架和桁架水平压杆深入到竖向压杆之中。同时,细长的十字断面能在降水后迅速风干,有利于提升压杆的耐久性。同时,增加线条使得下部结构显得更为错综繁密,与周遭的山林形成了呼应。


至此,一个混合结构产生了。

它包括上部的U形步道,H形框架和下部的三角形桁架:H形框架是上下两部分的连接件,上部U形步道主要抵抗水平风载,增强整体的抗扭能力,三角形桁架的竖向压杆既受压,也同时承受着一部分H形框架所带来的弯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单从一个结构师的角度去看,上部步道如果采用杆件式的栏杆可以大大减少水平向风对于桥的影响。

但康策特在此“并不合理”的采用了栏板进行围合,这主要出于美学和行人心理的考量:整体来桥梁上部简洁敦实,下部繁复轻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而且,栏板有较好的围合状态有利于降低行人在步行中恐高心理,同时,刻意将栏板提高到1.5m的高度,可以将视线引向远方而不是直指河谷。

像鸟儿那样轻

康策特曾谈过他与卒姆托合作七年中所得到的认识:

“我并不寻求独立的工程美学,即常被人提起的‘承重的清晰性’。我的目标更加适度,但同时又雄心勃勃——工程师的工作应是建筑的一个部分,不论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就是说,它应该属于建筑。”

建筑之美,既在于划破天际的凌空身姿之上,也在无微不至的结构细节之中。

法国有一句诗,

像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羽毛。

源于自身力量的轻盈才是飞翔。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字编辑和指导

本文图片

图【1】来自http://www.traversinersteg.ch

图【2】来自http://www.baidu.com

图【3】、【4】来自https://v.qq.com/x/page/l0509buehmk.html

图【5】来自https://cbp.ch/

图【6】、【7】、【13】来自https://www.pinterest.com

图【8】来自http://www.traversinersteg.ch

图【9】、【12】【14】来自《Structure as Space》

图【10】来自https://www.teachengineering.org

图【11】来自《世界著名桥梁设计》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647.html/feed 0
体力派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62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626.html#comments Mon, 03 Sep 2018 02:08:27 +0000

在建筑师画的所有图纸中,

我最喜欢施工图。

施工图为那些把想象变成物质的工匠而绘制,

它详细而客观,不需附加的表现,

似乎在说:这正是建筑。

彼得·卒姆托

记得我看过一篇演员黄渤的访谈。

主持人问,你觉得你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

黄渤回答,我是体力派。

 我是这样理解黄渤这个说法的。

偶像派靠的是魅力,实力派靠的是能力,而体力派靠的就是“费力”——很大可能还是费力不讨好。

然而我费尽力气,不为讨好世界,

只想对得起自己。

(在此安利渤哥的《一出好戏》)

今天想说的就是这样一位体力派的建筑师——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其实很久之前,非标准群里的小伙伴就要求讲卒姆托,但我们却一直没能交上作业。

因为卒姆托这尊大神,真的是说来话长却又无从说起啊。

他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2009年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奖,比妹岛和伊东都要早,可是他的代表作呢?这么多年了,还是那个瓦尔斯温泉浴场。但就算是瓦尔斯温泉浴场,也缺少一般大师代表作的惊艳感,我打赌80%的人都没get到high点在哪儿。当然,代表作少的原因是因为这位大神本身作品就少。从业30多年来已经完成的项目大概只有20个,还基本都是藏在荒郊野外的小体量建筑,能被找见都费劲别说出名了。代表作少,理论著作就更少了,统共就出过两本书,还都是作品集。就连木匠出身这么励志的炒点,放在这位大爷身上都没撩起几个水花。(看看隔壁安藤大爷,完全就是励志偶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卒姆托一不靠颜,二不炫技,这么多年来干的都是费心又费力的体力活儿。看看黄渤八年才拍出一部电影,卒姆托30年能完成20个项目都算高产了。

一切先从这个案例讲起:                                 


挪威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

Steilneset Memorial

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由卒姆托和艺术家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合作完成,其中线型长廊由卒姆托构思完成,突出表达受害者对人生感悟的变化;点状建筑由布尔乔亚完成,强调受害者当时的悲愤情绪。

整个作品可以看做是一个由松木架起来的茧屋。120米的木构架中悬浮的是PTFE外皮的鱼状轻型结构,内部展览空间是100米长1.5米宽的木质走廊,参观者一次走过代表91个受害者的小窗。

构成线性长廊的每一榀屋架由两组的竖向构件“夹住”三根横向构件组合而成,交接处采用螺栓固定。局部额外增加的斜向支撑杆件可能用于控制最上部杆件的倾斜角度并增加其稳定性。

而后若干榀屋架由四根水平杆件串联起来,并在顶部加设檩条,檩条上部铺设屋面板。在支撑结构整体完成后,再通过拉锁将涂有四氟乙烯的纤维帆布腔体拉开并固定在承重木结构之上。这样,腔体空间让整个纪念馆的围护表皮结构和承重木结构的关系被完全翻转过来,在空间层面形成了一种脱离。


值得注意的是,从剖面上可以发现,室内走廊步道平面架设在主体结构横梁之上,悬浮在空腔内部,始终与拉张结构保持一定的距离。

卒姆托将承重和围护的分离是基于对于构造技术的清晰理解之上的对常规构造方式的分解和演化。在此操作之下,构造自身就呈现出固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构架和张拉体系所构建的空间形态,而且来源于玻璃纤维帆布表皮和其内部空间功能之间的矛盾,即,从外部看不到内部行走路径的痕迹,整体结构的超脱重力的轻盈和内部受重力影响的使用功能是相左的。

而将视线从挪威北部瓦尔德海岛的海岸移至阿曼那峡谷森林,构造层次分离的形式也清晰地表现在


锌矿博物馆

Allmannajuvetzinc Mine Museum

这一系列的几个小型建筑中,二者的构造逻辑的一致性从剖面中完整的展示出来——外翻的结构、内置的围护和升起的顶棚。

外部木构架依山就势搭建,围护的黑色盒体则放置在木构架之中,屋面板与盒体脱开一定的距离,形成了漂浮的屋顶。被提升的屋顶主要用作承担雪荷载和快速排水的功能,因此并不需要完全封闭起来;而盒体顶面只要完成的是内部空间的围护功能,仅需要兼顾防水需要。

同样,回顾卒姆托更为早期的


圣本笃教堂

Sogn Benedetg (St.Benedict) Chapel

出于对场地环境不同的感知:处于乡村中的教堂仍是一个由顶面、高窗、墙面做构成的传统意义上的房屋形象;而分别处于海岸和山林中的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与锌矿博物馆则通过结构的翻转使传统的房屋形象荡然无存。然而,这一形象背后所共有的构造分层的逻辑和原理却是一致的。

从圣本笃教堂的剖面可以发现,金属板制成的屋顶面板浮于结构和保温之上,与下部留有一空气间层。外墙木瓦的挂瓦基面并没有直接贴住内部的木柱,而是通过数根极细的螺栓,将基面悬挂于结构之上。这使得顶部的高窗与柱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在室外光线的渲染下,从室内观察,屋顶便产生了一种轻盈的漂浮感。

这一做法可能在某些方面会对建筑的热工表现和施工的便易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操作的重点仍是在于通过清晰的分层彰显构造层次本身。相较于前两个项目“外翻”的非常规构造语言的表达,圣本笃教堂对于构造层次的划分则倾向于服务内部空间,对于前两者,或许卒姆托本身更为在意建筑在纯自然的环境的叙事性表达。

同样的,在地坪的处理上,底面板也与结构脱离开来,并逐渐向中心凹陷了4cm。地板并未满铺整个室内空间,而是向内收分了一定的距离,给柱留了一定的空间。

构造层次的清晰划分给建筑的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卒姆托从不同建筑的实地语境出发,通过对常规构造方式的分解和放大,试图探索不同构造层次的表达潜力。这一理念不仅表达在建筑整体的建构逻辑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光的处理上。


瓦尔斯浴场

Therme Vals

在瓦尔斯浴场Therme Vals的顶窗中,原本能够缩减为一个构造层次的顶部采光被刻意拉伸出了三个层次:当光线从顶部摄入时,首先穿过保护层,再经由中间双层保温玻璃的隔离到达最底层的滤光。

而在局部的点状孔洞中,最后一层的滤光则被省略,光线斜射入屋顶缝隙,经由墙面的不断漫反射形成了柔和的室内照明。

布雷根茨美术馆

Bregenz Art Museum

在布雷根茨美术馆中,日光首先通过室外的鳞状幕墙,再经过内侧幕墙于室外空气隔离,最后经过半透明的玻璃天花,营造出室内均质柔和的光感。

而与浴场稍有不同的是,布雷根茨的外层玻璃幕墙更加显扬,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能,与传统幕墙有着些许的差异。

金属夹钳的上方和下方各夹着两块相互水平重叠的玻璃板,一个夹钳夹4块玻璃板,上下各2块,玻璃板之间形成缝隙,玻璃的边缘打磨后直接暴露在外,湖面的薄雾可穿过开敞节点渗透进表皮矩形钢架空腔内。

为了使每组玻璃板能在相同的水平和垂直线上安装,每块玻璃板的右边在水平方向上往内倾斜一个微小角度(大约2°),同时玻璃板的上边在垂直方向上往内倾斜一个微小角度(大约1°)

对于构造层次本身的彰显,似乎已经存在于我们常见的构造形式当中:分离结构和表皮、架起屋顶和地板、增设空气间层。但卒姆托所表现出的不同则在于,这些基本的构造原理并不仅仅是作为达到某种实用性功能的工具和途径。换一种方式就是说,卒姆托对于构造层次的理解并未脱离建筑形态的范畴。

卒姆托大概是现今唯一还愿意自己去琢磨、去画施工图的建筑大师了。在造型就是流量、空间等于逼格的时代,很多建筑靠照片就能封神,顺带着连建筑摄影师的身价都翻了几番。但卒姆托还是坚持将凝结的智慧、细碎的心思都慢慢磨进常人很难注意到的细节之中、构造之内。

这当然不是时代的选择,这只是他内心的选择。

我不是否认其他建筑大师的成就,也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学卒姆托,我只是希望每个建筑师都能真实地表达设计中最真实的想法,或许这才是对建筑最大的善意。

有些事可能会费心费力费时间,

但却不会浪费生命。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动图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626.html/feed 6
为何建筑要承担反抗的责任?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4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41.html#comments Thu, 14 Jun 2018 10:52:26 +0000 640.webp (78).jpg

瓦尔斯温泉浴场

2009年,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至此,这位低调的建筑大师终于被外界所熟知。他的建筑作品总是与潮流无关,更多的是挖掘建筑内在的精神,在实用与美感兼具的同时还透着一丝禅意。 

废墟之上的美术馆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在设计建筑时,总是不让它脱离任务和本质而存在。他所设计的科隆美术馆将旧址与新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二战中,德国科隆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中的圣科伦巴教堂也被摧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97年,卒姆托在教堂的废墟上重塑了一座全新的建筑——科隆美术馆。

640.webp (79).jpg 

640.webp (80).jpg 

科隆美术馆

虽然是现代的建筑,彼得·卒姆托却将曾经教堂的断壁残垣、中世纪的石头废墟等元素结合起来,以此为地基进行再造。美术馆的墙面是在老教堂的墙面之上修补而成的,这些墙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缝隙,以便于透光。

640.webp (81).jpg 

科隆美术馆

昼夜更替,当不同角度、强度的光打在博物馆内的墙面上,不变的美术馆便有了无数种风采。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有所创新,也使得建筑物本身成为一件“文物”。彼得·卒姆托对建筑独到而个性的处理观念,使他的作品往往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上升到了经典的高度。

640.webp (82).jpg

科隆美术馆 

“建筑要承担反抗的重任”

1934年,彼得·卒姆托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25岁时,他成为了一名木匠的学徒,耳濡目染之下,彼得·卒姆托对建筑材料的处理技艺也日渐提高,这为他日后在建筑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正是这一经历,他在设计时都会考量建筑结构的质地与实用性,身上流淌着工匠们不畏困难的血液。

640.webp (83).jpg 

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640.webp (84).jpg 

彼得·卒姆托工作室

1963年起,彼得·卒姆托在当地的艺术学院进行学习。16年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之后,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640.webp (85).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布雷根茨美术馆

640.webp (86).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古罗马遗迹保护所

640.webp (87).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圣本尼迪克特礼堂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因为他很少去主动寻求项目上的合作。大部分时间,他都呆在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工作室内。隐居般的工作习惯更是将他的形象衬托得极为神秘,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他在维持自己高尚的“人设”。然而无论如何,彼得·卒姆托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是独一无二的。

布雷根茨美术馆

除了父亲的影响外,对于彼得·卒姆托的建筑生涯影响较大的一段经历则是他在瑞士Granbunden州的工作。该地区位于瑞士东部,与意大利相邻,因此这里的文化多样性程度非常高。彼得·卒姆托曾在这里的州政府纪念建筑维护部门工作了12年,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在工作时,他不仅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理念,也对该州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功能了如指掌。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菲尔德克劳斯兄弟礼堂(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作,使得彼得·卒姆托对建筑的实用性有了自己的看法:设计不能只是单纯地在旧建筑上进行创新、模仿,要挖掘建筑背后对于气候、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务实的精神正是如今很多建筑师所缺少的:太多的建筑师为了追寻绚丽猎奇的外表而忽视了空间的协调,以及建筑之于自然和人类所存在的作用。

640.webp (92).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锌矿博物馆

菲尔德克劳斯兄弟礼堂

自然之美

上世纪80年代,彼得·卒姆托受邀为瓦尔斯村庄建造一座新的温泉浴场。这座温泉浴场从设计之初到最后建成,共经历了十年时间,到1996年才正式面世。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浴场在建成后,凭借其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构造成为了建筑史上不朽的作品。若论它的神奇之处,还要从两方面讨论——建筑整体的设计,以及对光线、水和石板的巧妙利用。

瓦尔斯温泉浴场

首先,从整体设计来看,这座温泉浴场是“嵌入”山谷里的。站在山坡上,难以想象与视线平齐的草坪竟然是浴场的天花板。彼得·卒姆托为何会采用这样的设计?其实,了解他过往的作品后我们会发现,他所设计出的建筑基本都是“低调”且“尺度不大”的。换句话说,他非常擅于将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作品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风格。

瓦尔斯温泉浴场外观

瓦尔斯山谷风景秀丽,潺潺的流水贯穿其中。在设计温泉浴场时,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又要尽量不去破坏自然的和谐之美。因此——在彼得·卒姆托的构想里,一座“岩洞”般的浴场诞生了。浴场的外部由层层的片麻岩组成,这些厚度不一的岩石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粗粝的美感,也正与山水相映。

640.webp (2).jpg 

瓦尔斯温泉浴场

除了外部的巧夺天工外,这座温泉浴场的内部设计也充满了智慧。作为需要营业的温泉浴场,内部必定会有不同温度的水池区。而由混凝土和片麻岩构成的墙面、天花板很可能会因为过高的湿度和过大的温差而导致变形,这对于建筑的美观和安全性来说都是一种隐患。

瓦尔斯温泉浴场

看似棘手的问题,却被彼得·卒姆托轻松解决了——他在石板外浇筑了一层混凝土,墙内凹凸不平的结构加强了水泥与石头之间的结合,使建筑更加牢固。此外,整个浴场由分散的墙体支撑,顶部的天花板之间也留有缝隙。这些缝隙既为石板变形留出了余地,也让阳光可以从缝隙中进入室内,打造出温暖昏暗的场景。

640.webp (6).jpg 

瓦尔斯温泉浴场外观

“建筑要承担反抗的重任”

正如前文所说,彼得·卒姆托在设计时总是会将建筑的本质摆在首位,从未因为潮流的变化有所动摇。也因如此,在授予他普利兹克建筑奖时,评审对他的评语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彼得·卒姆托一直以来被全球的建筑师们当作建筑大师而备受尊敬,他的作品也因为其坚定不移、特立独行的工作态度而一直备受关注。

布雷根茨美术馆

在当下这个忽略本质的社会中,建筑要承担反抗的重任,用它自己的语言抵制那些形式与意味的浪费。”逃离了城市中心光怪陆离的设计、在偏远的寂静之处筑一方天地。彼得·卒姆托用自己的作品对流行进行反抗,让诚意与深刻重新回到建筑的世界。


感谢 时尚芭莎艺术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bazaarartchina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41.html/feed 1
他用七个洞影响了几代建筑师(内附快题立面处理方法)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7/3590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7/35901.html#comments Fri, 14 Jul 2017 07:33:47 +0000 hey,guys,不知道你画快题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好不容易满足功能搞出来一个平面,发现出现了一整片墙?就像这样——

640.webp.jpg 

是不是内心一片草泥马在奔腾?画快题的时候最怕遇到这种气死人的情况,于是挖空脑袋开始想立面怎么才能丰富呢?怎么划分呢?于是你脑子里又出现了这些

640.webp (1).jpg 

Oh,no.这是什么鬼?又或者是这样?

640.webp (2).jpg 

噢,不,太均质了,反正怎么样的不满意。。。这种情况小编画快题的时候遇到太多次了,每次都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不要犹豫,拿出来大师作品,看看大师是怎么处理这种长条的立面的~


20170714_150451_057.jpg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哪个建筑,提到瓦尔斯温泉浴场,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设计者——彼得-卒姆托。


20170714_150451_058.jpg 

彼得·卒姆托 | PETER ZUMTHOR

和其他明星建筑师相比,彼得卒姆托属于大器晚成,同时由于他一贯的低调,刻意和主流保持距离,因此成为一个独特而神秘的人物。

建筑如人,他的建筑风格也是原始、简约,不妥协。09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时候,评审团评价其作品为“没有被浪潮和时尚触摸”。我们看一下它的平面,稍作分析~ 


640.webp (3).jpg 

小编用红色虚线将实体的位置边界标出。第一个实体和第二个实体的边界,限定出一个进入浴场的入口。第二个实体对应内部主题空间的核心区域。第三个实体对应两个核心筒的边界,也将主体的使用空间中的走廊遮挡,这样开小窗,能够为内部空间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息,这正是卒姆托所追求的。第四个实体对应两个核心筒边界,并将主体使用空间遮挡。最后一个实体遮挡了一部分走廊空间,不同的光线的渗入营造不同的光影效果。


20170714_150451_060.jpg 

卒姆托的温泉浴场,立面采用的4+3的开洞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立面整合方式。将大体量化分,立面又有完整的面,既有变化又完整有秩序。这种方式也被很多后来的建筑师效仿,不妨我们看看接下来的几个建筑,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张永和 | 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实验基地


20170714_150451_061.jpg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建筑的平面又是什么样子~


640.webp (4).jpg 

首层平面

640.webp (5).jpg 

二层平面

640.webp (7).jpg 

三层平面


项目概述:由于基地限制,建成了一个单一的线性建筑,而这个线性又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这暗示了其复合的应用:实验室、研究、办公、生活,及各种行为之间的联系。

立面两道平行的混凝土砌块墙以及墙上的孔洞及缝隙的变化则真正体现了这种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写到这,小编不禁感叹,建筑真是个复合型的学科啊~想想马哲的32对辩证关系,你清楚吗?还有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一页图上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深深的告诉我们,考研政治还是很重要的呀~)


640.webp (8).jpg 

洞口分析:最上层的4个洞,围合成室外屋顶花园,丰富外部的空间。二层的3个洞,则是正常的开窗洞口,由于是实验室采用了大的开窗方式,但是窗户向内收进,这样则能控制大的开窗带来过多的光照。(其实这个收进可以说退出了一个平台,可以作为一个室外的阳台)这个洞口的边界对应内部的开间大小,和结构也发生了关联,这种方式在快题中完全可以借鉴。整个墙面控制在一个平面内,完整而有秩序。


20170714_150451_062.jpg 

跪求泥萌好好学习学习立面的处理方法啊!还有场地上的一些小品设计,以及为了体现对山城的向往所做的一系列穿透,在建筑下江边的梯道,为街上行人提供景观通道的同时也与山地产生了联系。看到这,希望亲爱的你们,拿出来张纸啊,琢磨琢磨这立面背后反映的平面关系啊!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

 

张雷 |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办公实验楼


20170714_150451_063.jpg 

640.webp (9).jpg 

首层平面

640.webp (10).jpg 

 二层平面

640.webp (11).jpg 

红线框出平面与立面的对应,以及空间的变化在立面上的体现,是不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做展厅的时候,或者是做重复功能空间时候,是不是可以借鉴?快题的平面积累和立面元素,就在不经意间收入囊中啦~

项目概况:这栋建筑是办公与实验楼,是由办公室、实验室以及实验用小鼠房三个部分组成,办公与实验楼关注的是内部各使用部分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的关系,6部一跑楼梯与走廊串联在两层空间里,将建筑的各个部分以最直接的方式联系起来。

丰富的剖面,清晰的平面,有趣的立面,是不是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那就快拿出来你的小本子记下来啊~

洞口分析:上层三个洞,中间一个围合成室外庭院,提供丰富的室外空间。两侧的洞则增加了侧向采光,并且使立面完整。下层四个洞,则和张永和类似,小鼠实验室也采用了大开窗的形式,同样向内收进,保证光照的同时又避免了过多的光照。而洞口的设置,和内部的秩序相关。有的和柱子对应,有的和内部小空间对应,有的边界是垂直界面,立面和平面共同反映了内部的设计逻辑。并且建筑师张永和和张雷都是东南大学毕业,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建筑的手法类似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家琨 |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


640.webp (14).jpg 

640.webp (15).jpg 

首层平面

微信截图_20170714151827.png 

二层平面

640.webp (16).jpg 

三层平面


项目概况:展示中心建筑顺应地形走势,沿南北长向布局,以简洁的体量,超长的水平线型配合周边的广场、湖面、电视塔、大路、操场等城市性大尺度,强化了地形特点,形成对夏阳湖的围合性边界。

建筑临青华路一面退后红线35.1m,由外而内,以树阵、临路水池、休闲平台、阶梯绿化、青砖院落及凹入建筑的空间等层层递进的景观设计,表达出从城市公共空间到建筑内部的不同开放关系。以通用型的内部空间设计应对久难确定的功能任务。来一张大师的手图你们感受下~

640.webp (17).jpg 

对于画快题每次分析图画的一塌糊涂的小编来说,这图简直是救命啊!!!来,你们随意感受下场地的设计~

洞口分析:刘家琨的这个建筑洞口和前两个有不同,虽然也是4+3的组合但是无论形式和作用都很不相同。

这个建筑为了配合大尺度的周围环境,做了一个超长的形体,但是不免会感觉单调,于是建筑师刘家琨采用了“破”的形式,将大尺度的虚实划分,使建筑不仅不呆板,还增加了许多丰富的空间。

凹入的洞口,做了大台阶进入,引入了周围景色的同时,也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灰空间。这样在不破坏长条立面的完整性的同时,建筑体量给人的震撼感并没有消失。而洞口的设置对应内部两个柱跨,外立面表现内部结构的逻辑。

这种凹入,为内部的走廊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空间体验感,有人称之为π型空间,从较为狭窄的空间走到一个空旷的空间中要比直接进入一个大空间的空间感受丰富的多。

 

张斌、周蔚 | 青浦练塘镇政府


640.webp (18).jpg 

项目概况:在力求延续政府大气形象的同事创造出灵活多样的空间特性,以适应内在功能多样性的需要,进而形成公共、私密之间多种层级的领域空间。那么我们看一下它的平面

640.webp (19).jpg 

首层平面

640.webp (20).jpg 

二层平面

640.webp (21).jpg

三层平面


南侧临入口广场为三层两进办公楼(注意看,办公空间的平面和立面的处理方式),南进底层局部架空,使两进间的入口前庭向广场开放。上部两层高的环通敞廊形成主楼的空间骨架,而南进上部则由四个独立办公单元与三个空中花园间隔形成小尺度空间肌理。


看案例的时候可以想想一下几个问题,并随手分析记录

(小编用许久不画图的手示范了一些,轻拍)

1为什么化大为小?

外部因素:历史街区环境+江南水乡特色

内部因素:小空间可聚可散

2亮点

借辅助功能划分门厅

640.webp (22).jpg 

借大体块划分庭院。

640.webp (23).jpg 

3单元体块怎么处理?

4庭院怎么处理

640.webp (24).jpg 

洞口分析:最上排的三个洞口,是一个内外贯通的洞,将内部庭院和外部景观连通,同时也有限定视觉界限的作用。二层是办公空间,组合成四个组团,将小空间整合,形成秩序。凹凸的平面为走廊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外部用木格栅装饰,形成二层的四个洞,正面墙在一个平面上,完整而有秩序。

那么看到这,不知道泥萌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上提到的几个建筑功能不同设计者不同,但是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你们看一下对比图。


640.webp (25).jpg 

有没有发现4+3的组合?是不是一模一样?回顾文章刚开始po出的那张图,是不是发现——温泉浴场才是鼻祖啊!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瓦尔斯温泉浴场,看看这栋举世闻名的建筑到底有哪些设计亮点~话不多少,大家先来感受下大师的手图

我们回归到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洞”,其实所谓的“洞”即是立面整合的一种形式。卒姆托的作品立面,更多的体现一种整体感和秩序感。他的建筑立面没有任何浮夸的修饰,每一个构件、每一个节点都是为了使立面更完整,通过立面使人体会到形体的完整。


20170714_150451_079.jpg 

对待环境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卒姆托在对待环境的态度上,既不是赖特和阿尔托式的与环境的完全契合,也不是柯布西耶式的刻意冷对,而是更多的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一种并行的关系。


20170714_150451_080.jpg 

影响建筑设计概念的主要是瓦尔斯的地理状况,这座温泉浴场的设计对现状建筑、地形和自然都做出了谦逊的呼应。其他建筑没有挡住山体和山谷的景色,而且它们全部都能享受到夏季和冬季的阳光。卒姆托在形体上也继承了西方固有的集中式处理方式,他采用了更加简洁、纯粹的形体以使建筑从环境中突出出来。像瓦尔斯温泉浴场,地处山区背景,即采用了长方体形体,建筑一半嵌入东北侧的山体里,让建筑与环境构成一体,另一半暴露在山坡上,朝向峡谷,像一块巨大的石头破土而出。


640.webp (26).jpg 

温泉浴场被嵌入到山坡之中,因此无论是平面还是剖面都像是山间的一块巨石,建筑的设计受到了场地上原生石头的影响,并且配合着山水效果,从实际意义上及比喻意义上都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


640.webp (27).jpg 

场地组织

为了利用阳光,户外设施被安置在平面东南角,同时也能充分领略山谷的壮美风光。


640.webp (28).jpg 

形式产生

建筑的平面组织是一系列立方体块,像是散落在水中的石头。它们的距离和位置决定了浴场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包括淋浴、汗蒸、饮品和休息区,以及室内水池和室外水池。水池以及周围的开放空间是设计中的两个节点。借助台阶,入浴者可以平和地将自己侵入不同水温的水中,也可以更加刺激地体验空间、肌理、温度、声音和气味。


640.webp (29).jpg 

设计的基础都是立方体的排列

640.webp (30).jpg 

功能相似的部件被重新组合在一起

640.webp (31).jpg 

公共空间和水池占据了剩余的面积


要进入浴场,需要先经过山洞一样的接待区以及一条昏暗的走廊。抬升起的平台连接着更衣室和主浴场。空间的配置没有明确方向指示,鼓励入浴者进行探索。


640.webp (32).jpg 

主要楼层平面,运动路线

640.webp (33).jpg 

较低楼层平面,治疗室


在立方体体块之间,有一些更宽敞的空间将人们引导至两个巨大的窗前,透过窗户可以把群山的美景一览无余。建筑的设计鼓励人们在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闲逛。较低楼层配置了治疗室,在这些小房间里为入浴者提供各种按摩和物理疗法。


微信截图_20170714152524.png 

室内水池剖面

微信截图_20170714152534.png 

室外水池剖面

640.png 

水是用在室内和室外的主要治疗性元素。热水池和冷水池并排在一起,提高了入浴的体验效果。根据用途不同,各处水温也不同。

对待空间

路易斯巴拉干说:“不能表达宁静的建筑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精神使命”;路易斯-康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在这两点上,卒姆托都做到了令人敬仰的高度。卒姆托对待空间的方式非常接近禅宗:一切都是关于存在、感知和沉思,他把自己对建筑的感觉——体验、记忆、知觉、想象融进了创作当中。他认为,建筑就是塑造真实,建筑的美只能产生于建筑本身,不要试图用建筑去煽动人脉的情感,而要让感情自然流露。卒姆托塑造这种真实的空间的手法就是——对比。


20170714_150451_082.jpg 

卒姆托的建筑空间像形体一样简洁,没有层叠、扭转、交叉和分解,没有任何装饰,甚至看不到结构构件,家具、灯具等常规设施。同时也极少有把外部自然景色引入到室内的处理,即使是光线也要经过控制而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空间往往呈现一种封闭、纯粹、静谧的状态。这样从一个杂乱、无序的外部环境进入到一个十分简单的环境,强烈的对比带给人的感受必然是震惊和引人思考的。

质量和空间:看似随机的空间配置允许人们进行选择,不同功能决定了被雕刻出的空间的独特形态。这些单位也通过自身的质量和位置定型周围的空间。

对待表皮材料

瑞士建筑师非常注重建筑被包裹的问题,即建筑的表皮处理,而他们的手段就是从材料出发。就像卒姆托说的“当我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对于一个建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和材料一同产生的。我相信的,建筑就是因材料而生的。”而卒姆托的温泉浴场的材料选用也是和当地自然环境相呼应。

产自当地的瓦尔斯石英岩被切割成三种不同的厚度,

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肌理。

这一石头加工工艺需要具备已有百年历史的工匠技巧。

外部体验

640.webp (36).jpg 

室外水池的景色及其水平线条与四周的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微信截图_20170714152736.png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从多个位置欣赏到绿树葱郁的山体和山谷。无论入浴者正在休闲、自省或者沉思,这些景色都能使他们的体验更丰富。

洞口分析:卒姆托追求光线和自然,回归于建造本源。石头直接的缝隙则是人们眺望景色的窗口。如上图所示,通过洞口的限定,将休息时候的游客的景观框景与自由流通不同,能够看到的户外景色受到了控制,建筑师试图通过设计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向特定的景色。而大窗与小窗的穿插,为室内空间营造了不同的光线进入方式,神秘而又有变化。值得指出的是,大尺度的虚实变化,要结合平面的凹凸处理,丰富空间的同时,又可以把零碎的空间面整合起来,立面虚实有了空间进退变化之后,开窗就自由了。


640.webp (37).jpg 

内部体验:隔绝、展示/隐藏

640.webp (38).jpg 

温泉浴场的内部是令人愉快、安静且原始的。纹理感强烈的墙壁和不同温度的水为个人反思创造出质感空间。室内水池虽然面积巨大而且入浴者可以朝向多个方向移动,但是却被多个石料砌块包围着,令人感觉是一个私密空间。


640.webp (39).jpg 

隔绝:被隔绝的空间创造出与公共区域相分离的适于进行自我反思的区域。通过建造狭窄的走廊和吊顶高度的变化,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隔绝效果。


640.webp (40).jpg 

展示/隐藏:通过在空间之间不断移动和转弯获得有层次和框架的室内景象。穿过某个空间后,才能看到另一个空间。

640.webp (41).jpg 

640.webp (42).jpg 

平面图

剖面图


看完鼻祖的作品,再回想文章开头提到的四个作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新的感悟,在研究大师建筑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对比和总结,明晰那些所谓的“相似”背后真正的含义。小编例出一个表格供大家思考。


640.webp (45).jpg 

最后想说的话

小编常常在想,初入建筑的门时,对于如何做建筑一无所事,后来看多了大师的作品,慢慢的开窍知道空间到底怎么做才会有趣。就像卒姆托爷爷的七个洞,影响了这么多大师的作品。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小编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同在建筑圈里努力的你们,也能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去汲取大师们做建筑的共性和特性,在未来建筑的旅途中有更多的提升~

PS:最后的最后,附赠侯学妹通过的分析这些建筑后感悟的手图,希望你们也有所收获~


640.webp (46).jpg 




感谢 几凡设计教育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shjifan

qrcode.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7/35901.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