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旧教堂 /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5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52.html#comments Wed, 14 Aug 2024 13:58:59 +0000

“旧”在这里既是形容词,也是动词。“旧教堂”一是个关于时间营建的事件。“旧教堂”是阿那亚广州花都九龙湖社区第一个更新落成的公共建筑,其原址是“欧洲小镇”主题公园里的仿教堂建筑,位于小镇的东南角,面向社区的主要出入口。阿那亚希望它能成为社区的首个精神性性象征。

原有的建筑物像可被视为一种西方的在地映射,其建造大致始于十多年前。如何化解物像所映射的历史及其建造史之间的错位成为“教堂”更新项目的思辨议题。因而教堂所需要构建的并非空间,而是时间。

“旧教堂”的设计并非常规意义对旧建筑的“更新”,而是对现状建筑的“更旧”使其获得重生。设计之初我们努力在场地中寻找着时间和历史的线索。面砖的脱落以及南方气候在建筑物上留痕逐渐开启了设计回溯的机会,并逐步奠定了我们称之为“拆解艺术”(demolition art)“更旧”策略。

重构旧教堂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严谨且考究的拆解和“遗址化”的过程:饰面材料被小心地以手工的方式与建筑表面剥离,屋面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建造技法)板也被精细切割和分离,让建筑物呈现更本质且根植于土地的自然状态。周边与教堂共生的几株榕树也被保留作为场地共同的原始状态的有机部分。

立面上的清晰可见的石制券窗与剥离了饰面的特殊岩土肌理述说着时间的故事。拆除的遗料也被收集堆积成“旧教堂”边上的“旧花园”,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自然遗址。旧的建筑物料,如瓦砾和花岗岩砾石等也被加进新做的室内外地坪的混凝土当作其骨料而获得活化。

为了在上述建筑拆解场址与物料重组的新“遗址”之上建立空间与自然、大地及苍穹之间的精神连结,我们在拆除而成的屋顶构架当中植入了一个多重“十字”钢木构架,用以在教堂的开放遗址之中塑造高角度亚热带太阳的光影,而这斑驳的光影正体现一种岭南的变化与灵动。西方化的遗址空间在此被在地化和岭南化,也因而进入一种多元时空文化交织的情景。

人们步入教堂外边的遗址花园,穿过剥离装饰之后的墙垣,进入开放的建筑内部(或是另一个世界的外部),仰望天空,透过十字编织感受南方的阳光、雨露……旧教堂在此获得重生。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结构示意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源计划工作室

面积: 353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吴嗣铭

设计团队: 何健翔、蒋滢、蔡信乾、李锐波、罗启尧(结构)、逄浡冉、邓伊琳(实习)

幕墙设计顾问: 深圳天盛外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建军、杨旭明、杨小康

照明设计顾问: 深圳市汉都灯光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田欢、胡燕凯、唐薇

机电设计顾问: 广州本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唐光华、温东杰、罗子武

业主: 中旅 · 阿那亚

施工方: 广州市鲁班建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点: 广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52.html/feed 0
广州美国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科学城校区 / Perkins&Wil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5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56.html#comments Mon, 25 Mar 2024 09:08:16 +0000

华南地区顶级国际学校——广州美国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Guangzhou,以下简称为“AISG”)完成了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 —— 科学城校区升级改造。基于对未来跨学科、个性化、实践性学习方式的展望,我们在“已知”的空间中拓展出“未知”的可能性,通过创新性方案解决了场地限制带来的巨大挑战,在学生和教职工无感知的情况下完成“闪转腾挪”和“无中生‘有’”的彻底改造。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校园规划,改扩建项目连结了科学城校区和二沙岛校区,将之转变为世界级的学习空间。”——Kevin Baker,校长,AISG

根据AISG前瞻性的规划,我们需要在以原有建筑和场地2.9公顷为限制的空间内新增一条室内跑道、三个运动场、一个网球场、一个25米泳池、屋顶运动场及地下停车场等,同时完成教学、媒体中心、餐厅等校园空间的品质提升。通过对空间功能进行全面梳理,新校园被清晰地规划为教学、艺文、体育休闲三个综合体。空中连廊将三者紧密串联,从而达成组团内的高效集成以及组团间的便捷联通。

公共空间多重效能
原教学楼空间的组织和功能都相对封闭单调——建筑围合出一个室外庭院形成“回”字形布局,各空间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并不顺畅。教学楼改造的核心在于将室外庭院改变为室内中庭,并由此挖掘出中庭的三重潜力。首先,我们赋予其全新的图书馆多媒体中心功能,将录音室、绿屏室、小组讨论室、数字媒体制作室等媒体相关功能纳入图书馆中,使其从仅包含“阅读”的单功能、单向度的知识吸收空间进化为文化创造场所。

其次,开放通透的共享公共中庭带来空间的交互与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成为面向未来的协作创新学习者。此外,改造后中庭的交通功能增强,水平和垂直维度上将教学、食堂、运动等校园功能串联起来。一个各方向上可达的图书馆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枢纽”。同时成为学生、教师、家长交流等活动的空间载体。

教学空间灵活变形
为适应更加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和实现空间的集约高效,教室内墙设置为可开启式折叠隔墙,通过可移动家具的引入,有限的教学空间能呈现多样化的使用场景。教室同时具备向外延展的特性,走廊也被纳入学习空间,完成交通空间向学习空间的转化。教室同时具备向外延展的特性,走廊也被纳入学习空间,完成交通空间向学习空间的转化。

“教室内”与“教室外”的灵活变换,满足了多情景化的学习需要,圆桌讨论、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校园路演都拥有了发生的场所。在灵活空间设计的框架下,师生的创造力为空间赋予了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教学与改造并行
AISG坐落在高密度的城市网格中,场地狭窄,教学繁忙。我们做了详细的研究,将AISG的改造规划为三期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将施工和教学活动错开,提高场地利用率,并最小化对教学的影响,校园的面貌在师生的不知不觉中焕然一新。

人文关怀
我们通过柔和的橘色在建筑外立面营造亲和温暖的感觉,热情地迎接学生的到来。室内空间以白色为主基调并点缀以多样的色彩,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空间想象力,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识别性。校园场地被自然荔枝林和山体环绕,通过减少建筑内走道以及优化各空间内窗户的数量和尺度,全新的建筑内外流线确保了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让学生拥有触目可及的绿色视野。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六层平面图

△七层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Perkins&Will

面积: 38823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 方方的田, RAWVISION Studio

厂家:  Fórmica, Novalis, PARALLEL

设计团队: James Lu, Aimee Eckmann, Paul Rice, Qi Chen, Zhou Fang, Nick Perry, Daniel Rollet, Chenjian Zheng, Bingchi Sung, Yanfang Sun, Zhechen Yu, Jianmin Fan, Corey Nissenberg, Kate Dailey, Chao Wang, Kun Xiao, Xiaoyu Wu, Mengyue Zhou

施工图设计: 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方: 广州美国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功能: 教育建筑,更新,扩建

结构顾问: 宽德工程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立面顾问: 旭密林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厨房顾问: 腾卡室内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地点: 广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56.html/feed 0
广州海心沙–岛的更新设想与实施 / XAA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4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44.html#comments Mon, 08 Jan 2024 12:38:55 +0000

△“珠江之心”- 海心沙

2019年底,在广州海心沙岛升维计划项目竞赛中,XAA建筑事务所 “云与水之歌”方案中标。其中,海心沙东区规划的核心——英迪格酒店(HOTEL INDIGO)历时4年,经过与洲际酒店管理团队、广州城投集团、各专业设计施工团队的紧密协作,已于近期建成开业,成为面向世界展示广州中轴线海心沙岛新貌的地标。

△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01

海心沙:寻找与重塑

云水之歌,城市记忆,生态绿肺

 城市记忆 

海心沙位于城市新中轴线和珠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重要,曾为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闭幕的主场馆。海心沙岛占地17万平方米,现有保留建筑面积约11.9万平方米,其中西区场馆(含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9.8万平方米。与广州塔、花城广场、珠江夜游等形成了旅游热点地区,是广州重要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区位分析图

 生态驿站

作为广州新中轴与珠江交汇的中心生态岛,海心沙的生态林引来众多鸟类迁徙落脚,成为钢铁森林里的候鸟驿站。

△海心沙改造前-生态林实景

海心沙设计团队以“微介入”的思路,强调“新旧碰撞”,并提出海心沙“升维计划”,拟通过一系列的可持续性升级与发展步骤,让海心沙分阶段迭代进化。

△“云与水之歌”概念方案效果图©XAA建筑事务所

“海心沙是亚运文化遗产、城市的印记,设计需要体现出对海心沙岛的尊重,尽可能将其完整保留,而不应该大拆大建。整个岛的改造要‘去建筑化’,新与旧的叠加应逻辑清晰,体现新旧共生。”——XAA主持建筑师冼剑雄

“海心沙岛改造的本质是以艺术为载体,实现当下与未来的对话,应把整个岛视为一个大舞台,不同区域视为不同场景,运用不同策略,实现岛与城市的持续升维。” ——XAA设计合伙人詹涛

#02

实施与升维

岛东区: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以岛为家,以树为邻

△英迪格酒店

海心沙东区原有建筑群的前身是广州军区被服仓库,现被改造成为岛内唯一一座江心酒店。

△改造前环境分析

改造后的酒店坐落于繁茂树林间的一处静土,人们能沉浸在清脆鸟鸣之中,感受广州城市文化。

△改造后-鸟瞰实景

在地性的演绎 · 秩序的仪式感

设计团队从城市与岛、环境与人的角度,以文化为线索思考了建筑的改造。

在既有建筑与古榕的庭院内,以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拱窗”元素重构形成的拱圈连廊,保留了现场的大榕树,围合形成主入口前场空间。建筑、古榕、静水,形成极具张力的秩序空间。

△酒店主楼及庭院


简洁白色外墙与古铜色金属板材形成材质碰撞,入口空间则用酒红色提亮,成为庭院的焦点。

△拱形连廊及主入口空间

动态共生

新旧共生

△主楼立面新建

新旧抉择之间,建筑师选择了共生,呈现出建筑的年轮:原有旧的窗花、阳台与结构系统被保留下来,并根据酒店的功能需求,叠加出新的肌理。

△主楼立面改造

生态共生

△生长在林间的露台

以旁观的姿态驻留在林边,建筑延展出多层次露台,与环境对话,零距离观察候鸟栖息的最佳景点,屋顶则提供了露天集会的开放空间。在城市里,营造一个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的场所。

△酒店与生态林共融

 人文共生

△建筑空间糅合广粤文化

建筑承载着广粤在地文化,骑楼、风雨连廊、架空花园等空间穿插其间,联系整个酒店、商业组团。强亲和力的公共空间介入,活跃了首二层开放的商业空间,引导人流,激活海心沙。满洲窗、花砖、粤剧戏台和东山洋楼等元素融汇到特定的场景之中,展现广州珠水涌动、粤韵风华的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酒店室内空间设计©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升维计划

海心沙之于广州乃至湾区,是一个不断升维的城市节点。

建筑师旨在采用“升维叠加”的理念,以动态时空视角审视这片轴心区域,用可持续的理念来解读海心沙,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空间形态。海心沙英迪格酒店塑造了现代设计与广府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广州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活力和气魄。

△英迪格酒店与海心沙岛-夜景鸟瞰©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三面环水、绿野环绕,可饱览珠江碧波潋滟及其两岸日与夜的五光十色;登岛,跨珠江水与城市短暂离别,漫步穿梭林间感受江心之岛的静谧清新;缓步到达榕树之下,体验广粤格调韵味。

△酒店生态步道

酒店设有约500平方米户外草坪、无边际泳池、潮酒吧及娱乐健身空间,为入住增添舒适和便利。位于主楼一层的邻里餐厅洀汇聚地方美味及中西融合美馔,顶层的光点屋顶酒吧定期举办爵士、布鲁斯风格乐队表演,打造都市休闲惬意的时尚空间。

△无边际泳池及顶层露台酒吧©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英迪格酒店凝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语言,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并为海心沙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在持续迭代的实施更新进程中,海心沙岛的城市更新将会进一步实现。

△©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我们正处于广州城市升维的特定节点,并有幸参与其中//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广州海心沙岛升维计划、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工程地点:广州市天河区海心沙

设计时间:2019年

用地面积:170000㎡

建筑面积:西区6654㎡、中区39864㎡、东区21000㎡

建筑设计:XAA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

XAA主创建筑师:冼剑雄、詹涛

XAA建筑方案团队:田望、王梦宇、李恺婷、林烁、冯威、唐安渊,王琰,洪怀杰,周业霞,丁翼,杨涛,黄子沣、程路、李栀、邬超、贾中祺、林蔚、李佳颖、曹煜星、王丽莹、赵鑫、卢芷筠、孙鹏茁、李欣瑜、方贵民、郑卓威,周迎港,孔棉生,罗菁菁,黄安琪,林希腾,林佛森,陆思德,吴结东,丁培生

XAA建筑施工图团队:梁敏全、黄蓝、梁杰龙、许朝财、吴木清、杨伟军,邓丽婵

XAA景观团队:李学思、黄娟梅、郭子进、龚仁浩

/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项目/

室内设计 (排名不分先后):Studio Glam 城市组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排名不分先后):普利斯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广州域道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品牌顾问:上海肯锐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

厨房后勤顾问:锐贤酒店设施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机电顾问:卓展工程顾问(广州)有限公司

视听声学顾问:北京创艺建声咨询有限公司

灯光标识顾问:上海知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九里建筑战长恒、广州海心沙英迪格酒店

/广州海心沙岛升维计划概念方案/

结构及机电专业设计: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顾问:城市组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艺术顾问:周钦珊

展陈顾问: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视频及效果图制作:XAA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CG工作室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44.html/feed 0
孟凡浩深圳首作,山海新地标,盐田云海驿站 / line+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8.html#comments Tue, 19 Dec 2023 09:14:46 +0000

“户外成为当下新的出行目的地,它提供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环境体验,而‘云海驿站’所处的山海环境无疑是加剧了这种美好的向往。我们希望通过建筑空间将这种幻想放大,进而转化为酣畅淋漓的感官知觉和身体经验。”——孟凡浩

深圳云海驿站位于三洲田森林公园核心区内,作为半山公园带的地标场景,是盐田区政府为落实“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受盐田区政府委托担任该项目的主持建筑师和项目主创。

山海相望,森林环绕,在海拔380米的马峦山俯瞰日新月异的深圳,一边是日均吞吐量巨大的海港码头,一边是别有洞天的原始森林——云海驿站的特殊选址为设计的展开渲染了极其独特的氛围。功能性和标识性是设计任务书中的两大诉求,业主希望建成后能成为带动半山公园带发展的一个市民打卡点。line+以自然与城市的景观张力为锚点,以建筑空间为体验路径,触发身体知觉,将基础设施转化为独特的户外景观,触发其公共媒介性,融入社会活动。

PART.01

360度全视域折叠平台

项目选址为一处直面大鹏湾的台地,背靠三洲塘水库,360度无遮挡一览山海城实景,是马峦山绝佳的瞭望观景地。云海驿站作为公园景区的基础设施,主要设有洗手间、咖啡书吧等建筑功能。建筑设计以空间平台化和路径立体化为切入,在有限的容量中创造尽可能多的观景视角。

场地内原有三层危房建筑在倒塌后,遗留有一处基坑。考虑到快捷通达性,首先将卫生服务的功能体块布置于此,设有独立路径。而后依次将接待室、会议室、开放空间、咖啡厅、阅读书店等体块错半层布置,以Z字形立体路径贯穿体量,由坡道进入,逐渐攀升,在行为上与场地形成联系,并由此形成多层折叠的观景平台和大跨度的灰空间。

△ 概念草图

06 生成图©line+-min.gif

△ 生成图

07-模型照©line+-min.gif

△ 模型照

路径不仅是通道,也是户外平台和复合空间。出于人流量的考虑,我们尽可能地将步道设宽,通过设置缓坡、户外平台、大台阶缓步、玻璃露台等,创造通行、停留、观景等活动条件,在空间变奏间丰富身体知觉。

我们设想当访客在城市、码头、山海之间游走穿梭时,时空的张力亦被折叠于此,构成时空之外的超现实感。

在完整路径后对建筑的赋形,就回到了任务书中第二个要求——地标性,这也反映了基础建筑在当下的角色变化——从目的地的配套设施,变成了目的地本身。云海驿站不仅是一个可“看”的观景建筑,也是一个“被看”的景观建筑,在不同的高度、角度都会被关注。

因此,我们选用轻巧透明的现代型材,首先保证观景的通透性;对外部形体做流线型处理,形成“非日常”的曲面空间,再次强化建筑在山海环境中的视觉张力。

PART.02

异时空体验

室内设计在回应外部景观的同时,将内部空间体验导向极致的异时空感,以曲线语言、流动体块为主,沿用硬朗统一的质感材料,强调内外空间的完整性,制造强张力的空间属性,丰富刺激感官体验。

平面系统顺应建筑路径,在大跨平面的关键处置入艺术装置。三层的咖啡厅与阅读区之间的金属装置融合了书架展陈、咖啡制作等复合功能,实现区域划分,而不锈钢异形曲面与白色水磨石楼板的对比冲突,在窗外山海景观的映衬下达到赛博体验的高潮。

一层洗手间的设计同样引入了异时空的冲突感。入口处通过设置通高的异形金属装置与白色半透亚克力曲面装置墙,暗示超现实体验的序幕。内部空间围绕中央的圆形装置展开,以金属板为主要材料,注重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创造出空间的流动感。

PART.03

结构选材

结构与材料的选择基于对施工条件和环境抗性的考虑,以及实现大跨无柱、通透纯粹、多方向悬挑的空间特征。钢结构主体、干挂幕墙体系建筑表皮均经工厂预制后现场快速安装。

34-min.gif

3.1 钢结构主体

偏心布置的核心筒和尾部的框架结构,共同实现大跨度和多方向悬挑的观景平台,并通过结构可行性论证分析,来模拟应对山顶风压及荷载情况。

△ 结构可行性分析

△ 建造过程

3.2 建筑表皮

主要外墙面选用具有较好抗渗性和耐久性的UHPC材质,满足环境抗性的性能要求和多处曲线异形的形体要求。

△ 生产制作过程

在实施中,通过3D模型将UHPC面板划分为0.9m*2m以内的小尺寸,便于后续运输和安装。挂板完成安装后,通过补缝和打磨平整UHPC表面,完成面涂保护剂,沿UHPC板块边沿设置排水槽。

40 UHPC面板现场安装©line+-min.gif

△ UHPC面板现场安装

△ 节点轴测

△ 节点轴测

室外吊顶的大面积平面区域采用氟碳喷涂铝单板密拼安装,预留空间隐藏排水管,与UHPC交界处脱缝自然形成滴水。核心筒外包围要求高强度、曲面无缝,选择不锈钢板外刷白色质感涂料。室外露台水磨石板预制,现场铺设。

弧线异形玻璃幕墙以钢框架副框定位,安装无立挺的夹胶玻璃,转角处使用弧线玻璃。

△ 高透超白夹胶玻璃

3.3 玻璃露台

四块超尺寸三寸夹胶玻璃,最大尺寸达到2.7m*4.1m,沿结构梁布置,最大程度实现通透性。

△ 超尺寸玻璃露台施工

3.4 室内空间

室内沿用建筑表皮的色彩质感,墙面及吊顶主要采用白色不锈钢,设备均隐藏在结构层中,出风口隐藏在金属造型与吊顶的夹缝中,水管集中布置在侧面异形墙面中。三层金属装置通过钢架龙骨定位,外覆不锈钢,现场焊接,打磨。

△ 三层金属装置施工

PART.04

结语

今年初,建筑仍处于收尾阶段,就已经受到了深圳市民们的关注,甚至在五一试运营期间迎来了高峰人流,新晋为深圳户外时髦打卡地。在正式运营阶段,除三楼书吧咖啡厅实行预约制外,其余空间均向公众免费开放,周末日均人流量可达两千余人,平常日均也可达千人,被市民们评选为最受欢迎的深圳新地标和最美城市看台。更有意思的是,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中,云海驿站被称作“山海之巅的空中游轮”,在云端喝咖啡,躺平看海,甚至举行婚礼仪式,真实的空间使用状态远超建筑师的设想。

57-min.gif

另一方面,不止于任务书所设定的“市民打卡点”,而是以云海驿站为对象展开了全民自发创作,精彩纷呈的图像和视频素材在网络平台上比比皆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深圳山海城的独特景观,更进一步回应了业主所期望的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近期,云海驿站还受到了法拉利、保时捷、阿维塔、荣威等汽车品牌的青睐,选择作为其新车展示发布会的活动场地。作为艺术展示的活动空间,云海驿站再次拓展了其公共身份,成为促进文化、商业和社会交流的重要纽带。

59 云海驿站相继成为各大汽车品牌广告的拍摄地-min.gif

在媒介时代,公共建筑的角色已然发生转变,而进一步促进建筑的社会意义,不仅是在形象上作为地标的呈现,成为可传播可展示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共平台,云海驿站具有激发和满足任何想象的潜力。


项目图纸

△ 首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盐田云海驿站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单位:line+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孟凡浩

项目建筑师:何雅量

设计团队:邢舒、柳超、胥昊、徐一凡、朱骁靖、李昌昊、金玲冰(实习)、魏旭贞(实习)、申涵(实习)、虞其正(实习)(建筑);祝骏、金煜庭、杨莉、张思思、吕斯琪(室内);李上阳、金剑波、饶非儿、王昕宇(景观)

驻场建筑师:邢舒

业主: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施工总包单位:深圳市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图合作单位: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

钢结构施工分包单位:深圳市特区建工钢构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分包单位:深圳承旺建设有限公司

幕墙施工分包单位:深圳建安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广东,深圳

建筑面积:1390㎡

设计周期:2021/08-2022/03

建设周期:2022/07-2023/01

结构:钢框架结构

材料:钢材、混凝土、UHPC板、幕墙玻璃、哑光不锈钢、水磨石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line+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8.html/feed 0
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2.html#comments Mon, 18 Dec 2023 13:48:30 +0000

新落成的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明珠湾横沥岛尖,总建筑面积26万㎡。2023年10月27-29日,IFF永久会址迎来建成后的“首秀”:IFF全球年会在永久会址成功举办,宛如一朵光彩夺目的“木棉花”在夜幕下盛放。

01.国际视野
IFF永久会址由IFF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服务中心(酒店)、配套用房等单体组成,同时满足大会对于会议、宴会、接待、住宿、服务等功能的需求,并预留了展览展示、媒体中心等空间,以最高端的配置来满足高级别全会议流程的使用。

项目设有两个3000㎡的大厅、两个1800㎡的大厅,以及 40多个规模不等的中小会议厅,可灵活组合与分隔,满足不同规模会议的需求。

项目通过全过程数字化可视设计、结构动态监测等国际前沿的新技术,实现钢结构、幕墙的精准空间定位。小小的数字模型承载了超过1.4万吨用钢量、超过4万㎡金属幕墙材料、以及约7千㎡UHPC、近2万㎡PTFE膜等新型建筑材料。

02.中国气派
设计传承了大气磅礴的中国传统建筑形象,并融合了木棉花这一有机形体。门斗居中,两翼水平延展,屋顶层峦起伏,如海上花开亦如大鹏展翅。飞檐反宇、翼角起翘、斗拱铺作……一系列中国传统符号在建筑中得到了抽象的表达。

03.岭南风韵
设计从岭南骑楼汲取灵感,打造架空的半室外空间,延续地域文脉。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建筑采用岭南传统建筑冷巷开合的布局。体量之间穿插通透开放的船厅,为室内带来采光与空气。通长的采光顶下悬挂PTFE膜,如轻纱幔帐、素帘轻拂;通高的索网玻璃幕墙与采光顶相连,将如画美景裱入建筑之中。设计细节也皆从岭南地域特色出发,大气简洁又独具韵味。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鸟瞰图

△流线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结构示意图

△幕墙示意图

△功能分区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 257197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章鱼见筑, 柳恒

厂家:  上海华源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 新尚艺术, 法拉利 Serge Ferrari

建筑负责人: 苏腾飞,成栋,高福源,鲁利强

技术总负责人: 苏腾飞

结构经理: 朱亮

运营经理: 高增元

机电经理: 孙翔宇

建筑设计团队: 张海滨(经理),柳恒,李可,李方镇,干云妮,鲁利强,黄华,刘兴建,汪明灿,张璐阳 ,张阔,王嘉川,杨伟伟,程浩然,谢帆

结构设计团队: 丁洁民,朱亮,张峥,刘冰,金炜,吴成万,程睿,黄玮嘉,黄卓驹,郝志鹏,汤佳敏,胡广良,朱王炎,任瑞,高路巧,陆奕

基坑支护: 姜文辉,张准,刘佳星

暖通设计: 孙翔宇,秦卓欢,王钰,周谨,钱必华,胡军,马国杰,蒋巧云,吴虎彪,张萍,赵天笑,张旭

给排水设计 : 李丽萍,王纳新,徐钟骏,归谈纯,任军,王慧莉,金伟格,冯汉仁,牛小川

机电设计: 代鹏,张英,宋海军,夏林,周波,罗颜,李厚哲,王胜,唐彪,杨永鑫,唐寅,李思超(强电设计);代鹏,张英,宋海军,夏林,张馨皓,蔡猛龙(弱电设计)

室内设计: 陈斌,徐文雯,尚彤彤,吴燕鸣,高可可,磨浩军

幕墙设计: 田利军,欧阳海强,仲维民,朱巍斌,张磊,吴金剑

景观设计: 何强,范先庭,肖鸿,李莉娟,李丹,张子维,邓莉莎,齐市龙,蒋礼旭

泛光照明: 杨秀,顾兴花,吴洋,卞晨,刘宇,葛文静

声学设计: 刘海生,田超峰,高卫明

绿建节能: 汪铮,唐澄宇,任国辉,薛芳慧,李晨玉,朱换换,李冬梅,朱翠雯,张现;海绵城市:汪铮,李冬梅,朱翠雯,薛芳慧,吴过(海绵城市)

BIM设计: 张桓瑞,丁志华,荆祎然,邓瑨,杨书涵,陈同舟,栾馨璐,戴薇,石熠,杨泽,谭慧琳,石越,汤丽君,武小云,李御锋,韩麒

技术经济: 翁晓红,李立漪,顾晶晶,徐敬,苏瑜瑾

EPC联合体: 中国葛洲坝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概念方案设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国AAUPC建筑规划事务所

委托方: 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广州葛城实业有限公司

地点: 广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2.html/feed 0
荔湾茶滘的粤式生活:城市空间转变方式的多样性思考 / XAA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92.html#comments Tue, 14 Nov 2023 14:55:21 +0000

▲荔湾茶滘生活体验馆

▲项目区位©XAA建筑事务所

荔湾是广佛全面协调发展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先导区重要板块。作为广佛连接段枢纽的城市更新项目,在机遇与发展的冲击下,茶滘花地河畔地块开展城市更新,为茶滘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区位©XAA建筑事务所

▲实体模型

茶滘生活体验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在茶滘路与花地湾交汇的一处城市节点中,为茶滘城市更新提供配套服务,满足城市功能需求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开放的生活广场。

▲荔湾茶滘生活体验馆

01 消隐的城市

在我们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城市的喧嚣使得人们更加渴望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而如何在城市中重现昔日和谐温暖的生活场景,引发人们对城市文脉发展的思考和对人生活的关怀,是我们一直探索追求的目标。

▲设计手稿©詹涛

▲荔湾茶滘生活体验馆

▲实体模型

02 灰空间与在地文化相融合

用现代的手法谱写岭南传统建筑的灰空间,延续茶滘在地文化及生活场景。关注体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将建筑景观化,注重生活场景的塑造。

▲荔湾茶滘生活体验馆

空间原型以岭南传统建筑中的“骑楼”“街巷”“戏台”“屋顶”等元素为概念进行发散性设计。建筑体块经过堆叠,形成大小不一的功能盒子,在交通流线上通过功能盒子之间切割与组合,形成尺度丰富的灰空间。此外,屋顶结构体系借鉴了岭南传统木屋架,采用现代建筑手法重构传统建筑元素,能很好地打破空间界限,契合当地地域特征。

▲荔湾茶滘生活体验馆

首层的咖啡厅与原址保留的榕树之间,留出了很好的前庭空间,营造静谧、舒适、自然之感。

▲体验馆首层

中庭空间通过台阶剧场进行空间组织,台阶上设置休息平台,在功能上赋予了台阶剧场更多的可能性,它可以是展厅、可以是剧场、可以是图书馆、可以是咖啡厅等。一切因需求而定,空间由此而再生。

▲中庭空间

灰空间的重头戏在于屋顶空间,我们将功能盒子与屋架之间的空间打造为露天、半露天吧台,为行人提供了休息、聚会,餐饮功能。

▲屋顶空间

沿着屋顶楼梯往上走,是一处位于屋顶之上的观景平台,观景平台位于建筑最高点,在平台上放眼望去,周边景观尽收眼底。

▲屋顶观景平台

▲实体模型

03 结构–暴露的装置艺术

屋顶的结构体系,是根据7.2*6.8m轴网,用单元式屋顶模块组合而成,屋顶模块共有3种,通过不同模块的拼合以控制室外阳光通量,从而达到一个舒适的环境照明。

1实体模型4.gif

▲实体模型

▲屋顶结构

将建筑的真实性实现到极致,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破除室内与室外的壁垒,既自成一体,又格局分明。连续屋面的单元模块,使结构与幕墙实现有机结合。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XAA建筑事务所

▲首层平面图©XAA建筑事务所

▲二层平面图©XAA建筑事务所

▲剖面图©XAA建筑事务所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荔湾茶滘生活体验馆

项目地点:广州市荔湾区

设计时间:2021年6月

竣工时间:2022年8月

用地面积:3238 ㎡

建筑面积:2065 ㎡

建筑设计:XAA建筑事务所詹涛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洪怀杰、丁翼

建筑方案团队:田望、洪怀杰、丁翼、方贵民

业主单位:广州市茶滘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业主设计管理团队:仲轶、曾天昭、盛秀秀、邓宇呈、尹立华、陈智泽、何强军

建筑施工图:广州宝贤华瀚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广州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矩阵纵横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泛光照明设计:矩阵纵横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广州凝龙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摄影:Chill Shine 丘文三映、广州山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92.html/feed 0
广州海心桥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74.html#comments Wed, 08 Nov 2023 10:44:06 +0000

△夜景鸟瞰 © 战长恒

海心桥是广州第一条跨珠江人行景观桥,位于CBD核心区,北接二沙岛艺术公园,南连广州塔。上游距广州大桥约300m,下游距猎德大桥约1600m,是便捷联系两岸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鸟瞰 © 战长恒

△岸视角日景 © 战长恒

广州城市核心区被珠江分隔,两岸是世界级都市风光。这里缺的不仅仅是桥,而是具有联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步行桥方案以曲线形态联系南北,融入两岸现有步行系统,充分尊重中轴的空间秩序。步行桥以开放姿态环抱城市中心,形成朝向珠江核心景区的最佳环视观景面。

△海心桥夜景 © 杜华林

△鸟瞰 © 战长恒

△海心桥总图(半鸟瞰)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桥梁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征。桥型造型吸取岭南文化水袖、古琴的形态,桥面景观灵感源自当地水上花市。桥面不拘泥于传统桥梁解决思路,因为引入了花舟而分隔出东、西两侧空间,作为城市客厅的延续,比单纯的市政桥梁更具活力与人情味。

△形体生成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心桥鸟瞰 © 姚力

桥面创新性地通过主梁两侧高差形成高低桥面,巧妙地布设了花池、看台及上下两种通行空间,兼顾了体验与高效,给予了各类行人的通行和观景的需要,形成了对比鲜明的桥面空间质感,提升了城市活力。

△海心桥剖透视分析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台阶休闲夜景 © 姚力

桥面采用了坡道顺接的方式衔接两岸步行带,使人们能够专注且放松的观赏风光,而无需不断留意脚下,以保证城市公共体验的连续与流畅。加以温润的实木扶手,避免高光反射的幕墙表皮,避免光源直射眼睛的泛光设计,防磕碰的倒圆角设计、喷雾降温等人性化细节,满足残障人士与儿童友好的使用体验。

△海心桥桥面 © 战长恒

△© 姚力

△桥面活动分析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桥面采用分幅设计,便捷联系各向人流,融入城市联通功能。主桥跨度198m,主拱向东倾斜10°,高56m,矢跨比1/3.4,主梁中跨宽15m,最宽处约20m。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桥面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桥梁平面以3段圆相切组合而成,桥梁立面的抛物线拱实现了两岸天际线的柔软过渡,桥梁轻盈通透的体量,能避免对珠江视线通廊的遮挡,成为重要的公共地标。

△桥梁总平面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立面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心桥是建筑师采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式设计的步行桥。它不只是一座桥,它是城市的活力场所、公共纽带。桥面给所有市民提供了一个无门槛的城市公共空间。开通一年来,人们在桥上晨跑、散步、休憩、打卡,进行少儿科普教育、党建活动,节庆时在桥上观龙舟、赏烟花等等。

△日景鸟瞰图 © 裴泽骏

△日景 © 裴泽骏

另外,在这里还举办过桥上音乐会,也做过马拉松的终点,很多设计时未曾预料的大小不一的城市公共活动,都喜欢选择它作为场地。就区域尺度而言,海心桥已经成为代表城市公共空间的名片;在使用者的视角中,海心桥也已经是独具特色的承载公共活动的场所。

△日景 © 马明华

△鸟瞰 © 姚力


项目图纸

△海心桥总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剖面详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风雨连廊剖立面详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幕墙栏杆大样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木坐凳详图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广州海心桥

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桥体尺寸:198m*56m*15m

结构形式:中承式曲梁斜拱人行桥

设计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何镜堂 丘建发 包莹

建筑设计团队:裴泽骏 包欢辉 程晓菲 蒋耀辉 何健 陈牧琪 黄雪英 李恺欣 苏皓 郭远翔 沈雪龙 郑旸 何仲森 林宪詠 罗惠玲 李家文 钟颖涛 韦羚 柳静 岑洪金 关宝玲 岑晓云

结构与市政设计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泛光设计合作单位:北京同衡和明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 

业主单位: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74.html/feed 0
多层面的“轻”:黄麻乡村振兴工作站与乡村会客厅 / 三文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5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52.html#comments Mon, 04 Sep 2023 08:49:39 +0000

场地和项目概况

项目场地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岭街道黄麻村村口,黄麻路与广汕公路交汇处,是人们进入黄麻村的必经之路。场地北高南低(有大约1米的高差);南侧为城市主要道路,西侧是进村的道路和高架桥,东侧为林地和临时停车场。溪流龟咀涌从场地中穿过,将场地分为东西两块用地。

项目是黄麻村乡村振兴和旧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包括:展厅、配套办公、接待服务,及新的村委会等。根据使用需要,项目被分为两部分:首先完成的是位于溪流(龟咀涌)东面的乡村会客厅(完成于2021年10月);稍后完成的是位于场地北部的乡村振兴工作站(完成于2022年10月)。除建筑外,周边的环境也需要设计和提升,在服务本村和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成为黄埔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设计概念和总体布局

在和业主沟通后,建筑师和业主方达成了共识:乡村振兴工作站应该朴素实用,并不追求奢华,但也要有品质感。建筑要尽可能轻盈,并对环境轻扰动;应采用装配式的方式建造,从而缩短工期。此外,如果可能,建筑还应该是可拆除的,场地可以重新还原为土地。

乡村振兴工作站被布置在场地北端,地势较高的区域,它包括:展厅、嘉宾接待,及新的村委会。因为场地西侧有高架桥,这是广汕公路链接广佛肇高速的城市快速路,繁忙的交通会对工作站产生影响,建筑在西侧退线10米。同时,为了尽量不破坏建筑西侧的溪流和林地,工作站主体建筑在东侧沿溪流走势布局,并尽量后退,保持了溪流的距离。

与工作站隔溪流相望是乡村会客厅,它是一个小巧的环形建筑,主要功能是茶室。

乡村振兴工作站

工作站采用类集装箱的模式建造,由预制化的钢框架为支持构建,配以装配式的外立面和地板。建筑分为展厅、嘉宾接待、村委会三个区域,各区域具有独立的出入口,可分可合。根据功能需要,建筑各部分高度不同,其中展厅高度为9米,其他部分的层高为3.6米。因为建筑由模块组成,可以很好的适应地形。建筑南侧和西侧边界平整,东侧则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形成共生关系。

展厅和嘉宾接待的入口面向南边的绿地,展厅入口前的浅水池形成进入建筑的前导景观,增强了仪式感。水池与微地形和高大乔木一起,使建筑与南侧的景观连为一体,让工作站成为小公园的一部分。村委会位于建筑北区,入口面向西侧的黄麻路,方便本村人抵达。展厅、嘉宾接待区域与村委会之间有通道分割,并在嘉宾接待区的北侧设有一个小庭院,将外来人员和村民的流线分开。庭院东侧与溪流、林地毗邻,院中有水池、树木,并通过螺旋楼梯与二楼的廊道连接,形成怡人且丰富的小景观。

首层大量使用了甬道,既将三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割开,又应对了广州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形成自然通风的路径。建筑首层基础和部分区域的架空处理进一步加强了对气候的回应。此外,建筑首层地面尽量不硬化,采用点基础和架空防腐木地板。建筑地面整体抬升,雨水可以很好的渗透入地面,形成水的循环。

建筑的三个区域在二层被廊道连接在一起。廊道分为窄长的栈道和较为宽大的平台,在连接各区域同时,也增加了半户外活动的空间。廊道和首层的甬道并不完全重合,错位的处理使建筑体块之间的灰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渗透方面更为丰富。设计之初,建筑部分屋顶还设计了屋顶绿化,立面也采用垂直绿化,但由于后期对于成本的控制,很遗憾没有实现。

建筑外立面采用简洁朴素的处理,以白色真石漆搭配木格栅为主。木格栅为建筑包裹了第二层表皮,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遮阳作用,另一方面丰富了建筑立面的虚实关系。简约的外立面设计,给人清爽的感觉,很好的平衡了建筑的“临时性”与艺术性。

乡村会客厅

乡村会客厅位于龟咀涌的东侧,主要功能是茶室。它面积很小,宽大的屋顶和透明的外立面使其很好的与环境景观相融合,成为一个新式的亭。

建筑成环形,建筑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内庭,屋顶外侧高、内侧低,形成了四水归堂之势。建筑的外立面朝向工作站和公园的部分为落地玻璃。通透的界面将室外的景观拉入室内空间,也让工作站和会客厅之间形成了视线上的交流。部分落地玻璃内侧使用木格栅,遮阳的同时,也呼应了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外立面形式。

为了让建筑更为轻透,会客厅的结构采用钢结构。在设计中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讨论,希望尽可能少的设立柱子。最终,钢柱分为内外两圈,外圈位于外立面内侧,8根;内圈柱子环绕内院布置,比外圈柱子减少一半,为4根。

建筑入口部分采用内凹的处理,内凹的部分在地面设立浅水池和汀步石,客人需要“踏水而行”进入建筑。此处的立面使用了封闭墙面的处理,并配以中式的六角窗和假山。整个处理让人想到中式园林建筑,这给会客厅以文化感和趣味性。

会客厅的室内设计也力求清爽,地面采用平整的水磨石,分割线按照扇形布置,回应了建筑的形态。屋顶呈碗底状,采用木饰面,灯光和空调口被巧妙的和木饰面的缝隙融合,很好的保证了空间的完整性。室内屋顶的弧度向室外延伸,成为建筑出挑的檐。与出檐对应的是建筑外围高于地面的环形台,它既可以为客人提供室外休息的座位,又让建筑从地面“漂浮”起来,增加了建筑的轻盈感。

结语

“轻”是本项目最为突出的设计理念。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到工作站建造形式的选择,乡村会客厅的形态和质感,再到两组建筑在结构和细节上的处理。建筑师希望建筑以不同层面的“轻”来表达自己。这些“轻”不仅包括形态和构造上的轻盈、轻巧,也包含建筑对土地、环境轻干扰和轻改变的关系和态度。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三层平面图

△乡村会客厅平面图

 项目信息 

名称:黄麻乡村振兴工作站与乡村会客厅

地点: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岭街道黄麻村

业主:敏捷集团

建筑及室内设计:三文建筑

主创建筑师:何崴、陈龙

团队成员:唐静、王梓亦、孟祥婷、周俊杰、王东升、刘泳、朱艳明

设计时间:2021年3月-2021年7月

建成时间:2022年10月

用地面积:8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乡村振兴工作站5200平方米,乡村会客厅210平方米

摄影:金伟琦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52.html/feed 0
春阳台艺文中心 / 非常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3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39.html#comments Thu, 31 Aug 2023 12:30:52 +0000

塱头古村坐落在广州市北郊,建村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作为远近闻名的“书香科甲村”,塱头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书院、祠堂、民居、古巷等建筑空间。

塱头古村 Langtou Village, 图源网络.jpg

△塱头古村

△比邻古村的艺文中心

△横跨荷塘的步行桥将艺文中心与古村相连 

△建筑融入风光旖旎的当地自然环境

“塱”字的本意是江旁边的洼地,也引申为湖泽、池塘。古村被众多的水塘所环绕:荷塘、鱼塘、风水塘,微风拂过荷叶荡漾,俨然一派岭南水乡景象。我们设计的塱头艺文中心——“春阳台”正是立于村头的一片荷塘之中。

△从入口侧俯瞰春阳台

△主入口

呼应历史尺度

为了与古村的尺度与格局形成对话,建筑采用聚落式格局,将项目所需的展览、阅读、观演、研学、餐饮等功能分散布置在十座小型单体建筑中。

△入口楼梯

△俯看下沉庭院

△单体建筑之间的弧形“楼”

单体建筑通过弧形的“楼”相串联,同时也围合出尺度怡人的街巷与庭院。

△下沉庭院里,展览入口(右侧)

△街巷

△庭院

△弧形“楼”作为单体建筑之间的过渡

△楼内仰视

△楼内空间

△藏书楼

△亲子体验室

△从剧场室内看荷塘中可作为观众席和舞台的双向看台

△可与户外联通的剧场 

△剧场舞台背景门开启

融入自然景致

我们在建筑屋面设置了近三十组不同尺寸的种植池,其中茂盛的水生植物既是野趣的景观,也降低了建筑能耗。一条架空步道穿梭于屋面,从这里望去,种植池与下沉水院、周边的天然荷塘相互呼应,使春阳台成为一座融入环境、高低错落的 “立体荷塘”。

△纵横的屋面架空步行道

△屋面荷花种植池使建筑与自然荷塘浑然一体

△步道的尽端将游人引入大自然

△从屋面架空步行道看荷塘及塘边村落

△高低错落的立体荷塘

△建筑之间的水景

承袭地域文化

建筑以古村中常见的红瓦、青砖为材,加上质朴的素混凝土,意在打造一处根植于塱头的乡土文化设施。

△红瓦外立面

△红瓦墙面细部

△从室内看镂空红瓦墙

△红瓦外立面和青砖外立面

△室内青砖墙面及天窗

△混凝土楼梯和立面

作为对“龙船脊”以及“月梁”等岭南建筑元素的当代演绎,建筑立面上的月牙形开窗既为建筑内部空间带来更加微妙和柔和的采光,又是观察环境的弧形画框,同时也是春阳台标志性的建筑符号。

△从月牙墙后看荷塘 ©潘鸿

△月牙窗

 

△华灯初上的餐厅

△从荷塘遥看春阳台

△黄昏中的春阳台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项目信息 

客户: 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

地点: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

主持设计: 张永和,鲁力佳

项目团队: 程艺石 梁小宁 叶冬青

设计合作: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室内及常设展设计:陸工作室,XL Studio,新纪元-成工作室,访落工作室

景观设计:广州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栋梁国际照明设计

摄影师:田方方

建筑面积: 8602 m2

基地面积: 7217 m2

建筑高度: 12 m

设计时间: 2021

竣工时间: 2023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739.html/feed 0
广州市第三少年宫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60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609.html#comments Tue, 25 Jul 2023 12:18:08 +0000

广州市第三少年宫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镇东路68号,与区域体育中心、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形成城市公共活动场所集群,是区域科普教育片区的核心建筑之一。总用地面积2.8万㎡、总建筑面积2.9万㎡,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高27米;含少年宫教学主楼与450座小型剧院,通过空中连廊连为整体。项目改善了社区城市风貌,已成为黄埔区标志性的城市公共文化地标。

本项目顺应地形,设计师将少年宫布置于西侧地块,剧院布置在东侧场地,通过流线型的连桥联系两组建筑体量,形成连续的市民通行路径与城市界面。在功能上,整合少先队活动、儿童教育展示、科普体验、科普与美学教育以及运动场地等多项功能,为区域儿童提供多元的学习、活动场所。

在规整严谨的平面结构下,建筑外轮廓界面自由活泼。自由云状空间结合彩色水平格栅,表现出富有具有不确定性与灵活性,柔化外轮廓,塑造七彩花瓣,曲线流动的建筑造型, 在不同视角下展现出无限种立面,每一眼都充满新意。

对好玩的游戏元素进行转译与再创造,运用到建筑与景观空间中,让建筑变得“好玩”起来,让墙面、地面、天花等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孩子们的玩伴。

少年宫中心庭院让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亲密游玩,主庭院以“放飞童年梦想”为主题,设计好玩的超大气球墙,在中庭不同高度嵌套多个“微型” 平台,在充满想象力的孩子眼中,这是一个个奇妙的小宇宙。

项目设计师秉承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初心,在保证高品质前提下降低建造与维护成本,单方造价较国内同类型项目低25%,其中,光棚设计与彩虹栏杆设计获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项目创作过程体现了对岭南城市公共场所环境的尊重与回应,为社区青少年儿童提供有趣舒适的学习与活动空间场所,并向青少年传播鼓励创造、激发想象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岭南建筑创作求真务实的底蕴和追求。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细部大样图

△剖透视

△剖透视

△分析图

△体块生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面积: 29000 m²

项目年份: 2020

项目负责人: 胡展鸿,赖奕堆

主创设计师: 胡展鸿,赖奕堆

建筑师: 胡展鸿,范跃虹,区慧美,赖奕堆,张庆宁,杨涵,张成辉,黎明,曾琦,梁彦,谭中婧,李紫妍,许卓安

结构设计: 刘洋,陈伟军,杨志强,韦润忠

景观设计: 叶丹

给排水设计: 刘东燕,刘碧娟

电气设计: 田斌,周志强

暖通设计: 张湘辉

委托方: 广州市少年宫

室内设计: 城市组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幕墙顾问: 同程建筑

地点: 广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609.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