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区柯克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un, 24 Nov 2024 08:31: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希区柯克电影的建筑元素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91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910.html#comments Mon, 28 Oct 2019 02:40:14 +0000


There is no terror in the bang,

 only in the anticipation of it.

—Alfred Hitchcock

一直以来,希区柯克以导演身份为无数人所知。在毕生五十余部作品中,他保持了对布景的关注,将建筑元素作为意识传达的媒介之一,而非仅仅作为叙事背景。本期推送选取了希区柯克的几部代表作中的建筑元素,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呈现。


编辑/钱慧

校对/王鹤臻 张婉琳 宋瑾

CONTENTS

·《惊魂记》

     19世纪末的“加州姜饼楼”

 ·《后窗》

     20世纪1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

 ·《夺魂索》

     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

 ·《西北偏北》

     20世纪30-40年代赖特美国风时期的建筑


《惊魂记》:19世纪末的“加州姜饼楼”
《惊魂记》Psycho (1960)-正式海报
《惊魂记 》中的“加州姜饼楼”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民居中有许多山寨版的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建筑。它们拼凑着哥特风格元素,被称为“加州姜饼楼”。在《惊魂记》中,有两座主导这部电影的重要建筑:一座是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汽车旅馆,另一座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加州姜饼楼”。
电影中的贝茨旅店以爱德华 · 霍普(Edward Hopper)的画作《铁路边的房子》(House by the Railroad)为原型。
House by the Railroad, 1925 by Edward Hopper

这种建筑样式流行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其特征是双斜屋顶,上面是阁楼和老虎窗,后者用于增加阁楼的高度和采光。在霍普的年代,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愚昧年代遗留下的一件不和谐的产物。一位批评家曾称之为“一个丑陋的地方的一座丑陋的房子”。观者从极低的视角观看,铁轨仿佛嵌入房屋底部,成为构成房屋的一部分,意味着现代交通为生活奠定新基础。现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这两个主题共同体现于画面中。

希区柯克与《惊魂记》中的“加州姜饼楼”
《惊魂记》中的“加州姜饼楼”与汽车旅馆

希区柯克曾提到,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是“一大堆竖向的东西和一大堆横向的东西”,包括竖向的房屋和加州公路旁横向的汽车宾馆,也包括竖向的楼梯栏杆和横向的楼梯台阶。希区柯克让两者诡异地并存于电影中,让危机藏匿于现代主义水平式的汽车旅馆和垂直的哥特式住宅的对比之中。

这种维多利亚时期风格与哥特风混杂的风格也体现在旅馆主母亲的房间中:凹陷成人形的大床,绣花帘子、小雕塑、雕花洗手台、毛织地毯等不知年岁的家具装饰,使室内的一切与旅馆房间的洁白构成对比。

《惊魂记》中贝茨家的部分陈设:

生物标本、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古希腊绘画

室内空间共分为三层,分别为地窖、一层、二层。二层居住着贝茨的母亲,一层与二层之间的楼梯是一个重要节点。在贝茨要杀害玛丽前,曾在楼梯口犹豫徘徊,最后坐在了一楼的屋内。楼梯连接的不仅仅是一层和二层之间的空间距离,更是贝茨不同人格的纽带。当贝茨处在一楼时,他就是贝茨,一个正常、好客的旅店主。当他走上楼梯,便转变成杀人魔。
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曾在《空间的诗学》中描述“梦屋”有三层:

  中间的楼层是日常生活的舞台

  阁楼是愉悦记忆的储藏室

  地下室是那些负面回忆的地方,被排除出意识

贝茨旅店的不同楼层如巴什拉所说的“梦屋" 被赋予了各自意义。
《惊魂记》中贝茨旅店的楼梯

《后窗》中20世纪1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
《后窗》 Rear Window (1954)正式海报-美国版
电影中 ,窗外的格林威治村的场景生动难忘。格林威治村是曼哈顿的一个大型居住区。自1853年纽约一场大火后这座城市几乎停止了木结构房屋的建造,砖石成为首选的建筑材料。1910年左右格林威治村初具规模,曾有许多作家、艺术家、理想主义者等居住于此。爱伦坡、马克吐温、鲍勃迪伦等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垮掉的一代”就诞生于此。其形成与发展是与现代主义思潮息息相的,一度成为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发生地之一。
这由31个公寓单元组成的联邦风格砖房是在希区柯克的亲自监督指导下,历时一个半月搭建而成的。这一场景也成为当时Paramount史上最庞大的室内电影布景。
希区柯克在执导《后窗》时的工作照,身后的场景即是“后窗”
《后窗》中的格林威治村场景
即便这仅仅是布景,却真实展现了20世纪初期格林威治村的生态。四面楼房围合出一个天井,为居住者们打造公开又私人的视角。电影中,腿裹石膏的摄影师Jeff从他所在公寓的后窗窥看着对面楼的舞蹈女孩、作曲家、杀人犯推销员,以及终日睡在露台上,没有孩子但养了一条狗的一对夫妻……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物组合也绘制出那个时代格林威治村中的生活百态。
希区柯克必在电影中露脸演个路人甲,如同作品签名


《夺魂索》:20世纪20年代的曼哈顿城市天际线
《夺魂索》 Rope (1948)-正式海报-美国版

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初,纽约正涌动着建造高层建筑的热潮。这座城市中高度排名前82的建筑中有16座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中包括伍尔沃斯大楼(Woolworth Building)、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和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等。在1948年上映的《夺魂索》中,希区柯克不仅制造着悬念,也展现了那个时期纽约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

电影中的画面全部发生于一个空间中,用一个连续镜头完成拍摄。那一时期的影片拍摄大多在棚内完成,镜头内的一切元素都处于人工掌握之下。举办同学会的主厅作为电影中的重点舞台。布景师制作了一系列其窗外的建筑模型作为背景在巨幅天幕中呈现。

《夺魂索》中窗外的曼哈顿天际线
主人公在酒店饮酒,完成谋杀、开办同学会……这一系列剧情的发生伴随着窗外的一切,虽然只是天幕背景的效果,但仍能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不远处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等标志早期摩天大楼的楼顶、灯光、霓虹背景之精细、繁复。
《夺魂索》场景
希区柯克与演员们
希区柯克除了演路人甲,也喜欢在预告片中介绍自己的布景




《西北偏北》:1930-40年代赖特美国风时期的建筑
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1959)-正式海报
电影中,男主逃亡的终点处是一座以赖特的流水别墅为原型的建筑。整体体量穿插,采用简洁平屋顶,强调水平延伸,大量开窗且开角窗,展现材料本性等,具有30-40年代赖特美国风(Usonian)时期有机建筑的元素。
《西北偏北》中的Vandamn别墅

赖特的流水别墅

希区柯克为反派Phillip打造的住宅需要是一幢有时代识别性的建筑。1936年竣工的流水别墅已奠定当时美国人居的理想模板。希区柯克认为赖特的这件作品完美契合他想要的场景——在当时看来那是奢华的,又是极具象征性的。但由于制片方无法支付起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设计费,希区柯克就召集米高梅的工作人员打造了一座类似的建筑。当时的拍摄地点在美国国家公园,可用场地无法支撑如此体量的建筑,最终他们只能先制作建筑道具,以图像的方式将其与周围环境合成。

与赖特流水别墅不同的一点是,电影中别墅的悬臂加入斜撑支撑阳台,这样的修改为男主攀爬阳台这一重要环节提供了可能。
《西北偏北》中Vandamn别墅阳台场景
《西北偏北》中的Vandamn别墅
外立面石材在室内延续




后记

希区柯克创造的空间充分演绎了多重感知,环境和建筑元素在他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电影多开始于一种田园般的诗意与轻松,场景与建筑反映中产阶级生活中一种略带天真与可笑的平衡。随情节推进,温馨的建筑逐渐演变为一个恐惧的发源地,最后整个空间成为一个灾难式密闭容器……
卡尔维诺曾说:“每个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座图书馆、一张物品清单、一系列风格的组合,并且所有的这些都以我们能感知的各种方式不断地变幻和重组。”
在不受限制的精神空间中感知建筑和电影的方式多有相似。
电影是被投射的图景,建筑形象被具体实现。两种艺术形式都界定了生活的框架,界定了交流的情境和解读世界的维度。建筑衔接自我与世界体验,电影思维帮助我们建立并“驯服”空间。一次积极的空间体验能够将自我经验确凿而舒适地置于文化整体中。希区柯克的电影精准地击中了这种微妙的体验。


参考文献
希区柯克电影的聚焦叙事研究 Research of Focalizing Narration of  Hitchcock's Films / 赵洁琼
The Alfred Hitchcock Triviography and Quiz Book / Kathleen  Kaska
图像建筑:电影中的生存空间 Lived Space in Architecture and Cinema / Juhani Pallasm, 孙炼 译



关于电影与建筑    往期推送
蒙太奇与建筑蒙太奇:一个多角度的概述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910.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