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空间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里向空间-北京缦合艺术中心 / RSAA/庄子玉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6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68.html#comments Tue, 16 Jan 2024 14:24:31 +0000

缦合里向空间位于北京城市核心区一高端社区中央公园中,分别命名为屿空间、穴空间和峡空间。原始场地是社区地下停车场的三个独立的下沉庭院,BUZZ在保留场地特殊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三种不同的设计手段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赋予空间全新的体验,并强化了其社区属性和景观属性,以满足作为复合型内容的当代艺术空间的需求。

屿空间位于三个庭院最中央的位置的,也是体量最大的一处。空间顶部被设计成覆土的“屋面”,周围留下一圈采光窗,自然的光线从上方投射而下,使得顶部看起来像是一个漂浮在光圈中的金属岛屿。主展厅中央的设计与顶部相呼应,在远离入口一侧,还配有一个层高较低的功能性房间,使得屿空间不仅具有艺术展陈功能,同时也成为社区新的会客及聚会活动场所。

穴空间的形式源自一道平滑的曲线,仿佛在地面上裂开一条缝隙,入口自然蜿蜒向下进入建筑之中。午后的阳光穿过周边的楼宇,照进地面的缝隙,留下摇曳的树影;夜晚室内的灯光透过裂缝渗出地面,勾勒出一幅极具探索性的全新画面。

空间内部呈现柔软的腔体形态,本身的包裹感和半开放的形态,将景观引入内部空间,赋予其超越建筑性的景观延伸性,以及与生物体验相关的“历史”属性。腔体形式所产生的连续墙面,使展陈空间不仅能够容纳大型雕塑和当代装置艺术,还适应投影类的新媒体艺术,使空间与展品融为一体,成为全新的艺术载体。

峡空间介于屿空间和穴空间之间,减弱了艺术展陈的功能,更像是社区的活动中心。外部为滑板场地,内侧包括攀岩墙及活动室。滑板公园的方形屋顶体块,嵌入到下沉空间的攀岩墙一旁。

滑板动态的人影投射在攀岩的墙壁之上,互不相关、又空间相隔的两种活动,在光影关系上产生了有趣的互动,又在空间的剖面关系里面形成一种互文的峡谷般的缝隙姿态。活动中心的存在恰是对另外两个展陈空间的场景化填充。它和地面空间联络更加紧密,用于社区的艺术市集或是创作活动,形成一种全新的联动视角。


项目图纸


△峡空间平面图

△峡空间平面图

△峡空间剖面图

△峡空间剖面图

△穴空间平面图

△穴空间平面图

△穴空间剖面图

△穴空间剖面图

△屿空间平面图

△屿空间平面图

△屿空间剖面图

△屿空间剖面图

△屿空间剖面图

△轴测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RSAA/庄子玉工作室

面积: 750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朱雨蒙, 胡凯@AGENTPAY

主创设计师: 庄子玉,李娜

设计团队: 刘健、星梦钊、吴梦迪、李楚然、田宇馨

室内设计: 刘晨、刘月、蔡薇、丁竹靓、王威宇、陈阵东、曹程前、高峥

委托方: 北京新京润房地产有限公司

项目运营单位: 上海缦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百安木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 开阖照明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地点: 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68.html/feed 0
嵌入地下的“洞穴”住宅,希腊 / Mold Architect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6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66.html#comments Wed, 27 Jan 2021 14:49:35 +0000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webp.jpg

在希腊塞里福斯岛的一座隐蔽的山丘凹处,Mold Architects设计了一座“地下”住宅,名曰“nCAVED”。住宅嵌入一侧山崖中,仿佛浮在大海上。为了不影响起伏的地貌和辽阔的视野,设计师设计了一座不被北风侵袭的庇护所。因此从外部看,住宅是消隐的,但是却通过对地形的减法操作创造了一系列的功能空间。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2.jpg

在“nCAVED”住宅的设计中,Mold Architects在斜坡上设计了一个矩形网格,生成了三维“棋盘”状的实体和灰空间。但是其绝对的几何图形却由于网格外部轴线的旋转而被打破,外部轴线向起居室打开。起居室有着广阔视野,大大增强了居住者的视觉体验。干燥石头砌筑的纵向挡土墙界定了住宅的轮廓,增强了住宅对地平线的凝视。与厚重的石墙形成对比,短的垂直隔墙是玻璃材质的,很轻盈,可以沿其整个长度完全打开。住宅的前面完全向东侧打开,而后面沉入地下的窗户则向内部花园打开,增强了住宅空气的流动,并为内部的地下空间引入了自然光线。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3.webp.jpg

Mold Architects为nCAVED住宅设计了流通空间。室外楼梯嵌入斜坡之中,将位于阁楼客厅的主入口与三层楼连接起来。这种缓慢下降到房子内部的方式揭示了住宅最初隐藏的空间,同时形成了两侧的景观视野——在下降过程中朝向大海的视觉通路,上升过程中看向天空的开口。洞穴区域或“消极”空间是由于岩土的分隔和移除形成的。设计团队评价道:“天然洞穴的粗野感正是我们致力于通过材料和色板的选择要实现的。石头、裸露混凝土、木材和金属的高精度使用创造了粗野的内部空间。”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4.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5.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6.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7.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8.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9.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0.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1.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2.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3.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4.webp.jpg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5.jpg

△ 建造过程

△ 项目完工后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6.webp.jpg

△ 轴测图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7.webp.jpg

△ 长剖面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8.webp.jpg

△ 长剖面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19.webp.jpg

△ 短剖面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20.webp.jpg

△ 总平面图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21.webp.jpg

△ 底层平面图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22.webp.jpg

△ 上层平面图

MOLD-architects-Ncave-greece-designboom-023.webp.jpg

△ 屋顶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nCAVED

设计方:mold architects

项目地点:agios sostis, 塞里福斯岛,希腊

项目设计:iliana kerestetzi

顾问建筑师:manos kerestetzis

项目团队:iliana kerestetzi, konstantinos vlachoulis, mixalis xirokostas

结构设计:studio 265

机电设计:TEAM M-H

照明设计:nikos adrianopoulos

施工管理:mold architects, thanos vittas

摄影师:yiorgis yerolymbos, panagiotis voumvakis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66.html/feed 1
士东许宅 / 均汉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2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22.html#comments Tue, 11 Aug 2020 09:58:36 +0000 “若一建筑物比喻成盒子,开启它的门窗,更将绿意和天光带入地面之下的盒内,让它呼吸,是我们设计此空间的浪漫。”

本案位于士东路近四十年的老屋,是左右邻房、前后采光的典型公寓。屋主有意将闲置的地下室,透过设计打造一家四口新居空间。原先空间的机能有其须被解决的问题,例如原地下室的气窗,位于一楼基地与街道之间的65公分高低差,却因前院停车使用,后院作为晒衣空间,将地下室的气窗给遮蔽,未能发挥作用,也因此以往阴暗的楼下只能被当作储藏空间使用。

若未来地下室被纳入日常生活使用,首先须克服基础的环境条件,而决定牺牲一楼靠近前院及后院处的楼板面积,打通成天井,如此扩大地下室采光面,同时增加通风量,能大幅改善环境不良问题,此时地下室的旧有概念已经消失,整体空间上转变为楼上与楼下的关系。

b2 _TP_B1_1F_Yoga-122.jpg

经过改造后,全案近街道的前半区依序为停车空间、往楼下的阶梯与天井、神明厅,楼下的前半区则是家人主要的交谊空间,延伸至客厅、餐厅及厨房。如此屋主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能轻易从楼下欣赏到前院的枫树及阳光。

而后半区则属于私人空间,分别是一楼主卧及楼下的男、女孩房,而除了前院以外,私人空间也要让人享受绿意。因此将易照顾的山苦楝(旺旺树)种植于楼下的后区,透过一楼后区地面的开口,树梢将延伸到主卧书桌桌面的高度,而楼下的肾蕨、龟背竹、曼绿绒也能通过一楼L型天井衍伸到中央,作为男、女孩房天然的屏障。白天植物提供新鲜芬多精,夜晚时透过打光,层层叶片的光影变成空间视觉的主角。

室内空间的重置,使居住感受增添了阳光与空气,人、植物、与房子便成了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四季变化的绿意,体会潜藏生活中的旨趣。

PLAN_1F_.jpg

△ 一层平面图

PLAN_B1_.jpg

△ 地下一层平面图

1._ORIGINAL_.jpg

△ 原状

2._REMOVAL_.jpg

△ 移除

3._SUNLIGHT_.jpg

△ 阳光分析

4._WIND_.jpg

△ 通风分析

5._GREENS_.jpg

△ 绿植分析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住宅室内设计

项目地点:台北,中国台湾

室内设计:均汉设计

面积:332 m²

项目年份:2020

摄影师:Hey! Cheese

厂家:树禧

主创建筑师:曹均达, Kuan-Huan Liu

合作设计师:Siao-Yu Sung

委托方:Mr. Hsu (and his family)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22.html/feed 4
绿草如茵,星星点点——施塔德尔博物馆扩建工程 / Schneider + Schumacher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50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5032.html#comments Tue, 23 Jul 2019 06:58:48 +0000 a1.jpg

2008年春,schneider+schumacher建筑事务所赢得了德国法兰克福施塔德尔博物馆(Städel Museum)扩建工程的国际竞赛。通过将扩建的新馆置于原有博物馆花园的地下,建筑师着实将既有的4000平方米展览空间,拓展到了7000平方米。扩建的地下新馆,宽达76米,长53米,中心区域的最大高度更是达到了8.2米。

b1.jpg

新馆的外表皮是一个双曲面的屋顶盖板,并镶嵌有195个屋顶天窗。这些圆形天窗的外直径大小不等,小至1.5米,大到中心最高点的2.5m。这些“艺术之眼”是为这个扩建项目所专门设计研发的,同时也考虑了让参观者步行于上的可能。经由这些圆形天窗射入博物馆内的日光,是可以受到严格控制的:若光线过于微弱,则可以通过集成的LED照明系统进行增强;而当光线过于刺眼时,也可以利用内置的遮阳设备适当减缓。

整个弧形的屋顶盖板仅由12根纤细的钢筋混凝土柱加以支撑。此外,因扩建的新馆位于水位线下方,故建筑师用160根深桩对其进行了加固,以防止新馆的浮动。同时,新馆还设置了36个冷热交换井。整个热量循环系统一直深入到地下82米的地方,旨在冬天为室内供暖,夏天供冷。

整个扩建项目的设计概念以及其运用的技术手段,在各个方面都确保了这个扩建的新馆是绿色可持续的。

e1.jpg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Schneider + Schumacher

地址:法兰克福,德国

项目年份:2007

项目面积:24726 平方米

摄影师: Norbert Miguletz, Christoph Bonke, Kirsten Bucher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5032.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