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竞赛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中建壹品澜荟综合体 / 维思平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5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58.html#comments Sat, 14 May 2022 11:52:22 +0000

根据商务部指导规划,近两年武汉临空港国家级开发区在含东西湖片区以内的逾500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上,积极开展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由维思平团队设计的武汉中建一品澜荟项目,正地处武汉东西湖片区的黄金地段,是一个建筑面积23万平米的总部办公综合体,集总部、办公、商业、公寓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金银湖片区的地标性建筑,为武汉东西湖区城市发展起到标杆和推动作用。

项目位于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武汉三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汇聚了一众高新技术与开发企业,地处城市规划中心的绝佳交通优势,以及独特的金银湖生态景观,使其正以极具武汉新城特色的发展模式,稳步向国家乃至世界级开发区迈进。壹品澜荟项目作为武汉城市发展轴与临空经济聚集区交汇的重要城市节点,未来也将成为助力片区发展的绝对标杆。

项目北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东邻武汉主城区及火车站,南接金银湖生态公园。“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发扬光大”是维思平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创始主设计师吴钢提出,希望在武汉的金银湖畔,打造一座兼具荆楚文明与当代文化精髓的地标,为未来总部与集群办公空间提供一个参考模板。

概念设计

中建6.jpg

设计概念根植于场地文脉,以贴合武汉历史的“楚王宫”为灵感,以规整对称的规划布局,搭配简洁大气的建筑形体,使地块内的总部建筑及办公建筑群闪耀出历史文脉的沉淀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光彩,整体风格宛若威武雄浑的楚王宫。

此外,设计师将对根植武汉楚文化的牌坊、门楼等“门”的意象赋予项目的总部大楼,大气硬朗的建筑轮廓搭配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整体造型宛如高高耸立的大门,完美的展现企业的包容性与接纳性。

总部建筑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自有稳重磅礴的气质,如同山峰隽永伫立。立面设计将由四个宽度相同,高度不同的清晰轮廓构成,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诚信,创新,超越,共赢”。建筑体量由此在视觉上被巧妙分割以避免过于厚重,构成了充满活力的展示面。其中主入口位于最高的单体首层,拥有高调的中庭及升旗广场。同时立面上也可以看到办公空间与空中花园相互交织,呈现不同风格的建筑语汇。这种体块上下错动的设计呼应着金银湖畔的山峦,体现了企业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自然和城市充分互动的新型总部

设计从引入城市渗透和共享交互的空间模型中,提出超大中庭和垂直花园的策略,力图打造一座与自然和城市充分互动的新型总部,以呼应东西湖片区生态绿色的规划原则。

作为新型总部的共享空间,设计吸取原有总部珍视的院落与花园,并针对现有场地的紧凑用地范围进行升级,打造了6层通高的总部大堂及多个空中活动场所,以丰富的公共空间与绿色生态相结合,营造出景观与建筑互相渗透融合的空间。

总部大堂作为周边景观与中央花园的衔接点,通透的室内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为人们创造了高阔豁达的视线通廊。

设计以垂直共享的空中花园作为总部办公空间的互动连接,挑高的空间搭配同图谱的玻璃幕墙,消弭建筑与中央花园的距离界限,削弱了总部与社区的疏离氛围。设立于总部大楼南端的员工活动空间拥有绝佳的观湖视野及私属花园,可一览金银湖盛景。

绿轴串联友好步行环境

连通场地内各个街区和功能的元素是项目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设计师通过在东西向引入两条风格各异的绿色景观绿轴,将社区完美串联,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与价值。其中靠近南侧的绿轴尺度较小,位于低层叠墅与中高层商墅之间,营造出友好的步行环境。而位于场地中轴的中央花园则为场地形成了一个绿色核心。

场地内通过多个办公建筑的围合,营造出作为主要枢纽的中央共享花园,同时也是东西两侧自然景观的联系和延续。为社区居民及总部员工创造了平静怡人,充满活力的共享空间。

武汉中建壹品澜荟是维思平设计师调和高效的办公环境与怡人的生活空间的成功案例。充分考察场地背景,力图达到设计理念与地理文脉和谐辉映;理解企业文化与形象,让建筑本身成为企业人文关怀的凝聚和体现,对于未来的办公生活综合体项目有着创新和启示性意义。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武汉中建壹品澜荟项目

设计单位:维思平建筑设计

业主单位:中建三局一公司

设计/竣工:2021-

建筑面积:23万㎡

设计内容:方案设计

项目性质:国际竞赛

设计团队:曲克明,马迅,张耀丹,吴婉莹,黄虹丽,孙莹,丁煜朔,李佳泽

主设计师:吴钢,Johann Von Mansber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58.html/feed 0
国际设计竞赛揭晓 / 漫游于一条盘旋而上的室外公共坡道 —— 临港·张江中心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6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68.html#comments Fri, 14 Sep 2018 07:35:45 +0000 01.jpg

近期EID Architecture获得位于中国上海市临港新城的张江中心国际设计竞赛第一名。此次竞赛参与的设计公司包括都市实践、SPARK等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此次竞赛旨在为上海市郊的新城区域设计一座城市综合体,包含企业总部、办公空间、精品酒店及配套设施等业态。

02.jpg

主立面

在临港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充分回应基地特质,创造出以院落为核心的围合式建筑布局,延续原有的城市界面的同时,塑造富于变化的城市天际线,同时优化建筑朝向,以最大限度的增加面向滴水湖及附近公园的景观视野。临港·张江中心的设计旨在为办公和酒店宾客等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服务,形成宜人舒适的开放性空间场所。该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为41,458平方米。

GIF-diagram05.gif

设计生成逻辑


diagram06.jpg

功能与业态配置

临港·张江中心包含可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多种办公空间,从位于高区的企业总部中心、租赁办公空间到位于低层的共享工作空间,提出一种全新的办公建筑组织格局,作为应对市场与租户变化的灵活架构。

07.jpg

diagram03.jpg

多维立体的院落空间

设计的最关键特征在于镶嵌于裙楼和办公楼外立面的一条户外步行廊道,引导行人、访客或租户漫游其中,并衔接屋顶露台和各楼层的室内中庭,从而有效促进不同用户群体和访客之间的互动交流。拾级而上的台阶提供给使用者一个连续开放的观景平台,从而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的景观,沿着人行通道便足以尽览滴水湖、公园及远处城市的全貌。

06.jpg

11.jpg

模型研究

办公业态的平面布局围绕着一个中庭展开,它也充当着垂直的光轴,通过办公空间楼层的光线反射,再延伸到地下室。其通过烟囱效应,促进整个空间的自然通风。办公建筑体量的扭转和错层变化减少了它的整体体积及对于周围街区的影响,在整个区域内形成具有识别性的存在。外立面表皮采用一种带有穿孔的垂直排布的金属柱状物,其在表面形成的闪烁光影,犹如湖水的涟漪效应。

09.jpg

总平面-Master-Plan.jpg


总平面

08.jpg


与体型较为庞大的办公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酒店的塔楼设计是一个富有网格元素,充满光泽的玻璃盒子。这种韧性与明度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张力,来自于整体结构的理性逻辑与自然元素的平衡。酒店的顶层包含两个屋顶平台,拥有湖水和公园多样的景观视野。矮墙的立面以深色的岩石面板突出,形成多维立体的屋顶花园。

03.jpg

该项目荣获2018年度意大利 THE PLAN AWARD 未来办公商务建筑设计类荣誉奖。



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七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

业主: 张江集团

总建筑面积: 41,458平方米

建筑类型:办公,酒店,配套商业

建筑设计:EID Architecture

 主持建筑师:姜平,AIA

建筑设计团队:马云鹏,陆心一,龚昀,何晨迪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68.html/feed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