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Thu, 12 Sep 2024 08:50:5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古韵与新生,空间与群像:阜阳罍街 / 柏涛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52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527.html#comments Sat, 01 Jul 2023 13:18:12 +0000

阜阳罍街

从千年颍州的深邃文脉,到阜阳罍街的厚积薄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完美融合,新潮元素的表达与传统文化承袭相融,展现千年阜阳的全新画卷。

阜阳,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具有承东接西、呼南应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是安徽三大枢纽之一。本案位于产业园中轴线上,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周边有彩蝶湖、芦桥沟、阜颖河等生态景观资源。

阜阳的最大特色在于人多、地广、格局大的城市框架,平原沃野,大河交汇的整体形态。本案以此作为空间特色塑造的始发点,结合集体记忆中的传统风貌,通过多派别建筑群像设计进行转译,打造出一个具有“差异性”与“地标性”形象的复合型社区。

△新&旧 的交融织补

△动&静 的空间序列

△光&色 的视觉焦点

罍街·颍州坊

罍街整体以北方京派风格为主,糅杂多地建筑风格(江南徽派,新中式,民国时期西洋建筑及现代建筑等)进行融合混搭,同时移植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展示地域文化,注重新与旧的交融织补,通过规划层面的空间梳理,不同风格的穿插塑造,景观流线的多元串联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风格又有民国时期西洋建筑风格的特点,创造出一条别具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区。

△建筑风格分析

罍街以一条主要的路径贯穿街区,为保持商业街的肌理及空间尺度,将主街道宽度控制在6-7m之间,大多数商铺位于主路径上,支路径之间相对独立,由中间主街串联衔接罍街南-中心广场-罍街北三个区域,总长为500-600m。

商业街动线组织类型特点

1、整体空间格局清楚,秩序清晰,对消费者有着较好的游逛方向引导;

2、主动线可达性强,聚客能力强,沿主动线商铺效益高;

3、次动线提升了街区的“厚度”,增加了街区的游逛性;

4、主动线与次动线相交的节点形成广场空间,丰富了街区空间体验感。

罍街北主入口为商业人流主要来源,此处镶嵌一片古墙,结合水景设计,正对主轴的位置设置一座移转而来且具有罍街标志性的传统古建,新与旧的融合,传统与现代时尚风格的碰撞,呈现出别具风格的建筑形态。

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将文化体验引入街区生活,形态迥异的建筑巧妙地彼此呼应,创造出极为丰富的建筑场所体验。

中心广场承接南北两街,是供游客休憩、赏景之处。整个广场建筑面积约4000㎡,设有牌坊及戏合,可依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举办各种节庆及户外娱乐活动。

置身中心街,周围新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或端庄理性、或优雅闲适、或现代简洁,不同风格建筑元素让街区更具历史韵味,尽显精致华美、富丽堂皇,在多元而包容中体会阜颍河塑形下的人文水城。

从合肥大道通过木拱廊桥,廊桥下的美人靠可随时坐下来,观景,交流,到达罍村广场,东角头有一棵移植的古树作为村口标志,古树旁即为南街入口。

通过规划层面的空间梳理,不同风格的塑造穿插,结合水天一色的景观资源,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又有民国时期西洋建筑风格的特点,创造一条别具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区。

临水商业街整体规划格局清晰,由八条支巷连通中心街区,巷子宽度控制在4.5m左右。沿阜颍河岸向东延展而来,以院落穿起多组功能空间。中央形成开放庭院,可分可合,为多种经营模式提供可能。

河岸的美景,错落的平台,舒适的尺度,衬托出摩肩擦踵、熙熙攘攘这般具有浓浓烟火气的氛围。

罍街·堂前樾

居住区规划采取花园式小区设计,整体规划为南低北高,城市界面丰富,中心围合成超大组团庭院,东、西、南面尽享河景。居住区业态丰富,包含人才公寓、高层住宅、多层及小高层洋房、城市悦书房、幼儿园及底层商铺。

采用简洁时尚的现代立面风格,外立面建材使用真石漆材料,棕色、黄色、米黄色三种颜色的搭配,建筑立面层次丰富,整体色调偏暖,让人有温馨感。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阜阳罍街

项目位置:安徽阜阳

业主单位:合肥滨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柏涛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设计主创:侯其明

设计团队:喻丽萍、黄晓峰、丁一川、黄明、应婷、张哲贤、魏宁娜、张明东

景观设计:深圳柏涛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黑森林设计股份公司

施工图设计: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

用地面积:12.09万 ㎡

总建筑面积:34.31万 ㎡


项目摄影:汪洋、陈桂明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527.html/feed 2
昆明草海文星楼公园项目 / XAA建筑事务所詹涛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8/5138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8/51382.html#comments Mon, 22 Aug 2022 14:16:01 +0000 调整大小 调整大小 “叠院”门庭战长恒.jpg

▲“叠院”门庭©战长恒

本项目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在草海片区中的一处城市公园中,临大渔路,近杭瑞高速,北靠眠山,南望草海,周边住宅区林立,是天然的周边市民聚集漫步场所。

调整大小 项目区位XAA建筑事务所.jpg

▲项目区位©XAA建筑事务所

场地内有一栋一开间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经现场考察是建于清代的文星楼,是当地的文保建筑,虽然原建筑已经失去功能,并且外观十分破落,但是其适当的尺度和形式使她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也时常会有居民自发地聚集进行一些文化祭拜活动。


▲文新楼原状©XAA建筑事务所

业主委托我们根据文星楼的修缮后的环境及公园用地情况,将其扩建为公园配套设施,成为当地文人雅集之地。文星楼坐北朝南,布局是南北长轴平行于大渔路,我们遵循这一空间格局,以修缮的文星楼作为中轴端景,采用“叠院”与“叠造”的空间组织和营造手法,将场地划分为三进院:“石院”、“草院”与“水院”。

调整大小 以文星楼为端景的建筑布局战长恒.jpg

▲以文星楼为端景的建筑布局©战长恒

“石院”为前院,正对的门庭延续传统建筑特点,抽象运用了文星楼以及云南民居屋檐的曲线,将挑檐逐渐升起形成了新建筑的主入口。

调整大小 升起挑檐的主入口三棱镜景观摄影.jpg

▲升起挑檐的主入口©三棱镜景观摄影

挑檐下方以钢—木材料组合重新演绎的传统鲁班锁层叠互扣的木构装置,在成为门庭穹顶的同时,亦成为景框,勾勒出文星楼的轮廓。

调整大小 与文新楼的框景关系三棱镜景观摄影.jpg

▲与文新楼的框景关系©三棱镜景观摄影

▲门庭装置细部©战长恒

由门庭进入,即为“草院”,一片草地被环廊围绕,周边分布着各主要功能空间,庭院中绿树葱葱,屋檐高低错落。

调整大小 从环廊眺望“草院”战长恒.jpg

▲从环廊眺望“草院”©战长恒

檐下空间©战长恒.jpg

▲檐下空间©战长恒

调整大小 高低错落的屋檐2战长恒.jpg

▲高低错落的屋檐©战长恒

继续深入,可见一方水池,为三进院水院,临水而坐,隔水观之,正是文星楼。

隔水与文星楼相望©战长恒.jpg

▲隔水与文星楼相望©战长恒

▲“水院”空间©战长恒

▲从环廊越过水池眺望修缮后的文星楼©战长恒

三进院呈现递进层叠关系,由入口至中庭再到文星楼,层层叠入,礼序分明,遵循传统建筑的仪式感。

调整大小 飘浮在水池之上的建筑战长恒.jpg

▲飘浮在水池之上的建筑©战长恒

场地东侧、南侧是重要的城市展示界面,沿城市道路,我们退出了一片林地作为与城市的缓冲,通过造景与城市衔接。

▲公园中的建筑©战长恒

▲公园中的建筑©战长恒

一个由井干式堆叠而成的木构装置耸立在转角处,立于水池之上,作为建筑的“角楼”,亦成为城市转角公共空间的文化图腾艺术品装置,与文星楼遥相呼应。

调整大小 水池上的角楼三棱镜景观摄影.jpg

水池上的角楼©三棱镜景观摄影

调整大小 阳光下“角楼“装置层叠的光影三棱镜景观摄影.jpg

▲阳光下“角楼“装置层叠的光影©三棱镜景观摄影

我们从当地传统木楼黛瓦中提取灵感,将木色与深灰色作为建筑群外部的主色调,在亲人尺度上运用玻璃材质模糊了外墙的限定,形成了可以让市民感知内部活动的建筑立面,让城市街景与室内空间形成“互造”与“叠合”。

▲通透的建筑界面©战长恒

室内空间延续建筑整体的质感,以木色为主色调,点缀以深灰色的金属勾线,塑造雅致的文化氛围。

▲雅致的室内空间©战长恒

整个新建筑群体量经严格把控,屋檐出挑深远,低矮宜人, 新建的屋脊高度限定在文星楼屋脊高度的7.3米以下,通过轴线、端景与尺度的掌控,以体现了对文星楼的尊重。

▲宜人的廊下空间©战长恒

▲严格控制的建筑体量©战长恒

▲呼应与尊重©三棱镜景观摄影

▲呼应与尊重©三棱镜景观摄影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建筑东北立面图与建筑西北立面图 

▲木构节点

▲木构装置正立面图

▲木构装置侧­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昆明草海文星楼公园项目

建筑团队: XAA建筑事务所詹涛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 詹涛

设计团队:田望、杨涛、王琰、林烁、范明锋

项目详细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

项目设计时间:2022年2月

项目完成年份:2022年7月

用地面积(平方米):42 300㎡

建筑面积(平方米): 2000.58㎡

摄影师: 九里建筑战长恒、三棱镜景观摄影

建筑施工图: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重庆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广州燕语堂装饰设计公司

泛光照明设计:广州市科柏照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深圳安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8/51382.html/feed 0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西区书院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4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48.html#comments Fri, 23 Aug 2019 11:35:04 +0000 f3_庭院景观细节Photo015_Courtyard_landscape_details(摄影:赵强).jpg

▲ 庭院景观细节

占地1000亩、以“住宿制书院”为基本型制的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经过近5年的筹划、建设,2017年10月21日整体启用。

西区书院位于校区西部,紧邻校区西大门。北侧与教师公寓隔路相望,东侧与以学术大讲堂为核心的教学北区隔路相邻。书院总建筑面积为24949.2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5.3米(至檐口)。建筑单体由东西两栋C型的4层楼围合而成,未来将接待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长居或短住,为书院内的餐饮、会议、休闲娱乐等功能提供了多样化的场地选择。

▲ 总平面图

▲ 西区书院西北侧鸟瞰

西区书院定位相当于四星的特色文化酒店,既满足了客人的基本入住需求,同时也从室内室外乃至软装配置等不同维度,展现浙大的校园文化和海宁校区的国际化背景。如何对浙江大学的历史文化有适度的象征与传达,使本项目有自身的特点而又融于整个校区,既有视觉的普适性又有基于项目属性的个性特征,集情理而合一,是设计的出发点和难点。

a1_书院北面主入口大堂南侧Photo002_South_side_of_the_main_entrance_lobby_of_the_north_side_of_the_academy(摄影:赵强).jpg

▲ 书院北面主入口大堂南侧

▲ 大堂室内空间

▲ 大堂室内空间

设计之初提出了将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做适度的象征或者提炼性演绎的观点。清水红砖砌筑的主墙面、扎实稳重的石材基座、中国传统坡屋顶及装饰线脚这些元素不同程度地承载了几代浙大人最深刻的校园记忆,西区书院的外立面设计将其提炼概括,结合现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和营造特征,试图较为象征地呈现老浙大的建筑历史文脉。不同的校区,创造相对的文化关联与视觉联系是我们的用意所在。

▲ 庭院鸟瞰

▲ 大堂东侧餐厅及庭院鸟瞰

▲ 大堂吧南侧中央庭院结合全景大堂吧,可以互动举办户外派对或是阳光下的学术盛宴

▲ 书院东侧入口及立面

▲ 清水红砖、垂花门等延续浙大老校区立面元素

▲ 墙身细部

▲ 垂花门细部

总平面布局上,书院中心围合出了大小不同、动静相宜的四个内部庭院,通过起承转合的连廊,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从而融各种行为方式与场景的戏剧化于一体。精细的砌筑、自然的色调,使最终建成的清水砖或红砖表皮呈现了生动的表情;青绿的草坪,红色的砖饰以及浅色的砂岩,温和而不失雅致,有时间的沉淀也有现代建构技术信息的传递。

▲ 庭院空间分析

▲ 庭院景观

▲ 庭院景观细节

▲ 庭院草坪

▲ 从中央庭院看东南侧游廊

▲ 游廊内外部空间

▲ 深邃的连廊

▲ 游廊节点

▲ 游廊细部

办学模式向西方“书院”溯源的海宁国际校区在整体规划以“理性为主,自然相间”为前提,西区书院的设计融于其中并极富特色,从规划整体性符合的思考到传承与沿袭老浙大建筑中“以现代的手法,用砖石为材料,对古典语汇作新的阐释”的设计理念,既有设计体系的探讨与深化,更有基于项目本体的演变与创新;既有建筑实体的象征性直接表达,又有庭园空间的戏剧性细微诠释。统于一体,而竞相争辉,集情理而合一。

▲ 建筑雪景

▲ 书院东南侧庭院

▲ 东南侧游廊雪景

▲ 游廊立面细节

项目图纸

26_08地下一面平面图.jpg

▲ 地下一层平面图

27_06平面1f.jpg

▲ 一层平面图

28_07平面2f.jpg

▲ 二层平面图

34_010东立面图.jpg

▲ 东立面图

33_09北立面图.jpg

▲ 北立面图

29_011剖面1-1.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地址:海州东路718号,海宁市,浙江省,中国

主创建筑师:董丹申,胡慧峰

设计团队:彭荣斌,吕宁,肖志斌,阚建忠,王靖华,周欣,李平,杨文征,杨毅,刁岳峰,杨国忠,王杭,白启安,朱娟娟,张毅,楚冉等

客户:海宁市社会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24949.2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摄影师:赵强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48.html/feed 1
未来书店 / Mur Mur Lab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9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96.html#comments Tue, 20 Aug 2019 05:42:35 +0000 a1.jpg

未来书店项目位于江苏古镇常熟古里。在一个传统的环境制造一场与未来对话的机会,建筑学是开启这场对话的钥匙。未来书店希望,新建成的书店在一个传统的环境中承载一个不太传统的功能——定期展示一定的书。

▲ 平面图

未来书店藏在一片水镇民居之中,它的邻居就是有两百年历史的铁琴铜剑楼,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特殊的场所一下融合了记忆中那些模糊的空间经验:城南,旧屋,秦状元巷里的小时候。这些成为设计中最重要的类比物。我们不去试图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可能性,想象力总是被已有的经验所触发。

旧房檐之下,藏着另一座“新屋顶”。它们共享相似的形式逻辑——屋脊,内外檐口与清晰的双坡体量。又完全陌生,放弃显而易见的几何规则,新屋顶和窗外的河道共通了一种流畅的曲线,屋檐上下翻飞,有时作为邀请,有时作为屏障。

▲ 概念演变

▲ 概念展示

建筑学是Mur Mur的内核,在设计中它又是外衣包裹了未来商店变化丰富的功能内核。切入传统建筑的另一层屋檐就像是来自过去传统坡屋顶的启示,也像是书卷的背景,形成丰富的现在与过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自由行走。“未来就是,未来你并不知道未来的模样。”在每一次项目的探险中,Mur Mur 都想邀请你加入我们新一季的梦境。


项目信息

设计公司:Mur Mur Lab

地址:古里,常熟,苏州市,江苏省,中国

类别:商店

主创建筑师:夏慕蓉,李智

设计团队:李信良,高含之,毛红雨,杨玫

委托方:初见未来书店

建筑面积:80.0 m2

项目年份:2019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96.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