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行桥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杭州滨江公共空间·绸桥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4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45.html#comments Sat, 30 Sep 2023 09:40:59 +0000

绸桥位于杭州市滨江区钱塘江南岸,在闻涛路和水印巷交叉口的东北侧,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承担的杭州市滨江区12公里滨水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的一部分。

城市断点的缝合贯通
由于萧山排灌站的存在,步行人群、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在闸口南侧狭窄的通道里,成为连贯滨江步道的一处断点。绸桥的设计实现了运动蓝道的“裁弯取直”,将原本需要绕过船闸的路程,直接提升为有一线江景景观的通道,打通了杭州滨江12公里公共空间最大的一个城市断点。既为市民提供通行便利,又成为了一个可以步行观景、登高远眺的平台,增强沿途景观的观赏性与多样性。

基础设施的复合利用
在贯通连绵的钱塘江南岸,由于江堤的保护规定,几乎找不到允许探身向外的点位。借助断点打通的契机,绸桥需被赋予更多的功能与体验。在上桥的两端,通过放大的阶梯广场,扩大“桥”的公共属性,成为城市活动聚集的场所。

上桥的两条步道分置两侧、相互对望——靠近排灌站的一侧回应历史,面向钱塘江的一侧展望未来。路径在桥的中部交汇。我们利用结构上敷设的木格栅进行空间限定,通过上翻桥体结构形成活动空间。人们可置身桥体桁架内,透过脚下的格栅,望向川流不息的江水和络绎不绝的船只。

建构施工的创新突破
本项目也是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紧密配合的结果。桁架高度、宽度、杆件尺寸随受力渐变,桥体桁架起始端高3.5米宽12米,中部逐渐隆起高8米宽6米,形成一根轻柔优雅的曲线。通过多轮方案比选,绸桥最终采用“三管桁架+张弦拉索”的结构形式,增强结构刚度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江堤的水平推力,控制在岸堤两侧的桥墩基础尺寸。桥体单跨径180米,与复兴大桥主桥最大跨径只相差10米。索具是直径140mm高钒密闭索,亦是国内直径最大、索长最长的应用项目。

绸桥横跨钱塘江航道,施工时需保证航道不停航,施工条件复杂。整桥被分为3段,中间段利用水中临时支撑分段累积滑移到安装位置,两岸段在江岸直接拼装,采用体外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方式。该桥施工工法被评为8项优秀省级工法之一,也是滨江区唯一一个。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施工过程图

△区位示意图

△分析图

△平面图

△剖面图

△细部大样图

△爆炸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章勇,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 章明、张姿、陈波

总体及建筑设计团队: 孙嘉龙、刘垄鑫、张晓雅、姚冠杰、牟筱童、赵爽、龙颖、马含笑(实习)

结构设计团队: 吴宏磊、郑超毅、林晨、王康

基坑设计团队: 姜文辉,张准,刘佳星,宋东升

设备设计团队: 刘建、贾敏、张思恩、王海东、杨皓麟、陈韩秋

景观设计团队: 李修兵、罗健、钟勇、兰媛、苏菁华

照明设计团队: 杨秀、卞晨、蔡融、葛文静

技术经济团队: 庞晓琳、周凌俊、臧俊隆、陈欣韵、佟舟、葛瑀玮、张春霞、曹叶馨

绿色建筑团队: 任国辉、薛芳慧、郑晓薇、孟凡琳

合作协调团队: 浙江理工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秦安华,黄嘉瑶,周康,马凯)

施工单位: 杭州萧宏建设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杭州天恒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团队: 屹珂设计

建设单位: 杭州滨江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地点: 杭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45.html/feed 0
平静之中见张力:深圳坪山高级中学跨河人行桥 / 南沙原创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7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72.html#comments Thu, 20 Aug 2020 08:24:28 +0000 设计起因

项目位于深圳东北部坪山河干流,北岸为坪山高级中学和“丰田世居”传统客家围屋,南岸为居住和商业办公;在1公里的步行范围内没有联系南北两岸的桥梁,家长接送学生时需通过锦龙大道或坪联路两条快速路桥绕行,造成上放学高峰期的交通拥堵,也给城市生活带来不便。根据“路见坪山”市民建议征集活动,坪山区政府决定在两条快速路之间设置一座跨河人行桥,解决学校师生和市民南北通行的问题,缓解片区峰值交通压力,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观景场所。

b1 _场地原始照片_调整大小.jpg

△ 场地原始照片

关于桥

桥,作为一个特殊的建造类型,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如果连接和通行安全是它的基本属性,那么空间性、地标性和文化的象征性也许是桥作为一个实体和空间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美学属性。在坪山这个具体场地,如何创造一种新的视觉和通行体验,是我们设计这座桥的出发点和挑战。

方案设计:造型、空间与结构

接到设计邀请之初,业主方对于人行桥的空间位置没有明确的界定,提出人行桥的出入口不可直接对着学校主入口和振环路路口,但也不能距离其太远。

d1 _人行桥空间位置提案_©南沙原创.jpg

△ 人行桥空间位置提案

d2  _人行桥空间位置提案_调整大小.jpg

△ 人行桥空间位置提案

根据学校主入口和振环路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顺势而为地提出4种空间位置选址方案和4个概念方案设计。概念方案设计的方向,一方面尝试以传统客家文化的当代演绎作为设计的切入点,表达文化的传承理念;另一方面,直接用当代简约的风格,清晰表达桥作为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三位一体的统一性,从侧面展示深圳作为创新城市的时代精神。

d3 _4个概念方案_©南沙原创.jpg

△ 4个概念方案

通过坪山市民的网络公投最终选择了Y形的平面布局:既造型对称,也恰当地回应了两岸具体的城市环境和通行诉求。

e1 _最终的空间方案模型_©南沙原创_调整大小.jpg

△ 最终的空间方案模型

e2 _空间方案模型–局部放大_©南沙原创_调整大小.jpg

△ 空间方案模型–局部放大

人行桥横跨坪山河70米,在整体造型设计上,首先需考虑人行桥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尺度和视线关系,使其成为城市从不同角度观赏的良好视觉焦点;其次,需满足各种规范要求,例如桥面主体需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并避开现状截污管井;满足无障碍通行且需转换南北两岸景观步道约1米的高差,桥底需保证作为滨水二级步道的舒适通行净高等;此外,南方气候炎热且多雨的特征,此桥也需同时作为风雨桥使用等,这些要求都给我们带来了具体的设计挑战。

f1 _人行桥与周边环境__©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人行桥与周边环境 ©张超

f2 _人行桥与滨水栈道_调整大小.jpg

△ 人行桥与滨水栈道

在满足以上方面要求和基本结构技术的条件下,一个良好合适的美学造型是首要和必须的。我们希望桥梁下部起微拱折转,去消解地形标高和结构截面的差异性;而桥顶,反之,设计为一条水平线,以平衡下部及桥面折转和差异带来的失重,简洁直接,平静里体现张力。

g1 _水平与转折_调整大小.jpg

△ 水平与转折

22_人行桥平面与立面图示_©南沙原创_调整大小.jpg

△ 平面与立面图示

为达到这种造型和美学平衡的效果,建筑师希望结构能用最直接的传力路径、最少的构件和性价比最佳的方式去展示建筑造型与结构的高度统一。

起初,建筑师设想的结构系统与上海日晖港桥类似,用带有索的三叉张弦结构做桥面,而桥顶采用悬垂钢板并利用倾斜柱与拉索来抵抗悬垂钢板的端部水平力。

h1 _坪山人行桥与日晖港步行桥_调整大小.jpg

△ 坪山人行桥与日晖港步行桥

在第一轮结构配合中,考虑到大跨悬垂钢板屋面的抗风能力有限,而深圳夏季台风盛行,因此考虑适当增加立柱或抗风索来稳定桥顶。在桥顶、底间设置联系构件后,整桥的视觉感受不可避免的向桁架靠近,这与三叉张弦梁的内在受力逻辑有冲突。同时结构师在主观上也有避免重复日晖港桥的想法,因此提出了三向斜拉的结构方案。

对于这种斜拉式的方案,建筑师认为中间段的构件过于繁琐、在视觉呈现上也显单一和重复,空间及造型是否能顺应结构主次逻辑,桥顶尽量水平和轻盈、跨中区域两侧视线对振环路的开敞。

就此,也与结构师确认了相关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不采用桁架系统的同时、也避免采用三叉张弦梁;挖掘桥顶与桥面在建筑与结构上统一编排的可能。围绕这些关键点的讨论中,最后形式保留了长边的斜拉形态,而结构师顺势发展了一种特殊的结构系统,这一系统将斜拉方案与三叉箱梁进行了组合。

在对结构系统达成共识之后,建筑师对这座人行桥的结构以空间构图的方式再次进行设计,将主桥面的斜拉杆之间和三叉交汇处的四个三角区采用板式斜拉、形成实面,以便与分叉段的密柱框架取得构图上的平衡,强调虚实关系; 而分叉桥面的细密柱,按照结构计算和实体模型上视觉呈现效果确定了列柱的数量、间距和角度 – 间隔1米,与桥顶之间呈75°。

i1 _人行桥空间概念与结构设想_©南沙原创_和作结构_调整大小.jpg

△ 人行桥空间概念与结构设想

i2 _早期空间与结构方案模型_©南沙原创_调整大小.jpg

△ 早期空间与结构方案模型

i3 _空间及结构细节的沟通草图_©南沙原创.jpg

△ 空间及结构细节的沟通草图

i4 _结构方案的推演过程__和作结构.jpg

△ 结构方案的推演过程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系统中,桥面是弯曲受力(梁)与轴向受力(斜拉)系统的组合,桥顶是纵向传力(箱梁)与横向传力(框架)的组合。体系在力流传递和视觉感受上,虽然都不是单一直接的方式,但内在传力逻辑却是清晰和明确的。这种虚实错动、具有解构特点的体验,是结构应空间及造型要求、人为将传力路径多样化的结果。但这种复杂与多样,并非为了追求复杂,而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力学与美学适应多重诉求而引发的结果。

j1 _结构系统分析图__和作结构.jpg

△ 结构系统分析图

j2 _不同受力方式的过渡_调整大小.jpg

△ 不同受力方式的过渡

节点设计

在协调好整体空间造型与结构系统之间关系的同时,节点细部就是锦上添花的举措了。桥顶和桥面的变截面箱梁侧边用钢板收边,在视觉上削减结构的体量感,举重若轻,同时不同折面的钢板在阳光照射之下呈现出光影的变幻,增加人行桥的立体感。

k1 _折面钢板_调整大小.jpg

△ 折面钢板

k2 _主桥桥面入口_调整大小.jpg

△ 主桥桥面入口

为保持人行桥整洁利索的立面效果,栏杆选用近似无形的超白玻,玻璃肋脚插入桥面箱梁预留的U型槽内;在分叉桥面,玻璃栏杆的分缝方向和大小皆与斜向的柱子对应。

l1 _中轴视线对振环路的开敞_调整大小.jpg

△ 中轴视线对振环路的开敞

l2 _玻璃栏杆与柱子_调整大小.jpg

△ 玻璃栏杆与柱子

为有效处理雨量过大时桥面的排水,在桥面与栏杆交接处使用角钢收边作为雨水的汇集槽,利用玻璃栏杆分缝之间的缝隙和桥面的自然坡度进行排水。

m1_人行桥分叉处_调整大小.jpg

△ 人行桥分叉处

灯光照明设计,灯具和线管细部设计皆考虑隐藏在结构体量之内,节日模式与日常模式相结合,点光源和线性光源结合,照亮人行桥的结构构件;加上水面的倒影形成另一重风景。

n1 _从振环路看向人行桥_调整大小.jpg

△ 从振环路看向人行桥

n2 _分叉桥面入口_调整大小.jpg

△ 分叉桥面入口

n3 _夜景模式_©陈永裕_调整大小.jpg

△ 夜景模式 ©陈永裕

综述

至此,整体桥体立面和造型显得虚实错落、简洁均衡,最终方案的视觉体验上松紧有致、层次分明。建筑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暧昧与似是而非,基于“表像逻辑”的结构具有了空间和场所意义。

o1 _人行桥西侧鸟瞰___陈永裕_调整大小.jpg

△ 人行桥西侧鸟瞰 ©陈永裕

设计图纸

27_L-人行桥桥面平面图1.jpg

△ 平面图1

28_L-人行桥桥顶平面图2.jpg

△ 平面图2

16_人行桥立面_©南沙原创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图


29_人行桥图纸-A-A转折剖面图.jpg

△ A-A转折剖面图

30_人行桥图纸-B-B转折剖面图.jpg

△ B-B转折剖面

31_人行桥图纸-短剖面图.jpg

△ 短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人行桥

项目地点:深圳,中国

设计方: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面积:420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张超, Yongyu Chen

设计团队:刘珩,吴义娟,黄杰斌,张诗晗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张准

结构施工图: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灯光:深圳光程式

景观:思朴(深圳)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方: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

业主: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72.html/feed 3
城市的纽带——普罗维登斯人行桥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7/4771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7/47710.html#comments Thu, 02 Jul 2020 03:53:01 +0000 a1.jpg

上世纪中叶,普罗维登斯的城市凝聚力因为I-195州际公路的建设突然中断,这条公路切断了主要市区与河岸的联系。

1995年,普罗维登斯基金会和普罗维登斯市请求重新安置I-195号州际公路,以重新连接并激活该城市的边缘化部分。经过若干家公共机构、基金会、业主、居民和非营利机构的广泛规划努力,该地区已重新建立起联系,一座十年前不存在的新兴城市正在崛起。

b1 _-_Providence_-_Historic_Aerial_调整大小.jpg

△ I-195州际公路历史鸟瞰

2019年8月普罗维登斯河人行桥开通,随之而来的活动大量增加,这反映了明智的规划与设计对社会和经济的催化效果。作为这座城市的纽带,这座桥梁不仅在新的滨水公园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还为经济增长和方案干预创造了许多机会,鼓励社区联系和社会参与。

c1 _-_Providence_-_Programming_调整大小.jpg

△ 普罗维登斯河人行天桥项目

c2 _-_Providence_-_Economic_Impact.jpg

△ 经济效益分析

作为滨水公园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普罗维登斯河人行桥肩负着将东西公园空间整合成一处综合城市和自然条件的公共环境的重任。该桥梁的走向同时考虑了城市流动性、定位、沿岸的景色以及作为艺术品本身的桥梁的美学。人行和自行车天桥通道仿佛一系列城市触角,聚集或分散来自各个地区和方向的旅行者。以天桥东段为轴心,四周分别向James大街、Transit大街以及贯通南北的沿河大道辐射。桥梁西侧毗邻一座4.5英亩的公园,该公园旨在提升景观与市区的连通性,促进滨水步行以及新兴的珠宝/创新区的发展。

d1.jpg

人行天桥的形态考虑到了整体规划、入口方向、周边城市及自然风景以及普罗维登斯的历史和创新的未来革新之间的鲜明对比。从17世纪和18世纪的高桅帆船,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珠宝工厂,木材建筑成为历史上普罗维登斯主要特征。木材建筑至今仍因其古老和温暖的特质而备受推崇。随着现代创新,这种特殊的多功能材料让人联想到历史船只的特征,木材因此成为一种创新的当代解决方案。

△ 木质结构与材料分析

普罗维登斯河人行天桥引入传统的花岗岩和木材,体现出物质性和流动感的融合,将一处空旷的地面平台作为入口通道,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天然接口。由于对废弃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创新性的再利用,该项目成为桥梁项目中开创性的解决方案。

人行天桥的规划加强了居住区、商业、旅游、文化之间的连通性。同时,该桥梁还激发了环境节点的潜力,向居民和游客展现普罗维登斯、Seekonk、Taunton河以及Narragansett湾的历史底蕴。

普罗维登斯市在发展艺术、文化和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成功,加之对滨水公园的愿景规划,该市将成为一座国际文化圣地。桥梁设计的方法考虑到了众多活动和节日的重要性,这些活动和节日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密切相关,如Sound Session、PrideFest、PRONK!以及WaterFire等。该桥梁以各种形态横跨水面之上,从下城区和珠宝创新区,到西滨水公园,再到东滨水公园,重新连接城市空间。

△ 钢结构施工

设计图纸

m1 _-_Providence_Bridge_-_Lower_Plan.jpg

△ 底层甲板平面

m2 _-_Providence_Bridge_-_Upper_Plan.jpg

△ 上层甲板平面

m3 _-_Providence_Bridge_-_Deck_Section_A-A.jpg

△ 剖面图

m4 _-_Providence_Bridge_-_Sections.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人行桥

项目地点:普罗维登斯,美国

建筑事务所:Buro Happold, inFORM studio

面积:15170 ft²

项目年份:2020

摄影师:Steve Kroodsma

设计团队:Michael Guthrie, Cory Lavigne, Ken Van Tine, Azubike Ononye, Pandush Gaqi, Tom Provost, Anna Haezebrouck

结构工程:BuroHappold Engineering

电气工程:CJL Engineering

景观建筑:BETA Group

总承包商:Daniel O’Connell’s Sons

合伙人:SITU Fabrication (Wana Fascia)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7/47710.html/feed 0
悬岸飞桥 /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2/463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2/46336.html#comments Tue, 10 Dec 2019 04:07:44 +0000 a1_西3.赵奕龙.jpg

桥,在传统中国,是一种饱含“情”与“志”的标志物。一方面,在乡村造桥是一种功德或是纪念;另一方面,“桥”是一种诗情的想象,在传统山水画的谋篇中,是整个画境的入口和起点。不只是物本身,桥是一个可以入画的艺术形象,造桥是一个福祉于民的社会事件。

b1_鸟瞰3.唐徐国.jpg

项目的场地位于安徽祁门县桃源村。一条10米宽的水系贯穿村头村尾,阻隔了村落和农田。为了便于村民去田间耕作,需要增加一座人行桥。水系是居住和劳作的分界线,而桥则是通向田园山野的入口。后山上,毛竹密布。用竹子建造,材料本身取之于自然,为人所用,是一种在地的营造。

确定了造桥的材料之后,这座桥该以怎样的画意呈现?

竖向挺立是重力最直白的表达,压弯才是对重力的一种诗意的刻画。不同于木构与石构,竹材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可弯曲的韧性,而且通过人工的火烤工艺,弧线曲率变得更加可塑,为人所驭。被烤弯的竹子,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产生回弹力,这是一种天然的预应力。

e1_construction_(1).jpg

d1_画意.jpg

▲ 画意

如何实现一个跨度为10米的桥梁,简支梁桥和拱桥是最适合的结构选型,但是河岸一侧,桥头正对两棵树,若要做成桥基础无疑会破坏树根,为了避免影响树,选择了悬臂梁结构。

德国结构力学家库尔曼,在1866年就绘制了一张悬臂梁的结构主应力轨迹线。可以看到一个受到均布荷载下的悬臂梁,可以将其复杂的应力简化为图中的轨迹线,即当我们沿着应力线布置成仅仅受拉或者受压的二力杆,则达到了结构的最大效率。这也是后来工程师对结构构件进行格构化的依据和方法,比如造于1890年的福斯湾大桥即是一种钢结构桁架悬臂梁。

g1.jpg

▲ 福斯湾大桥(左)和库尔曼绘制的悬臂梁的结构主应力轨迹线(右)

然而对比库尔曼的原图我们发现,真实的合理主应力线其实是弯曲的,然而在工业化制作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当中,弯曲的成本较高,只能简化为直线的三角形单元桁架。竹子的弯曲特性,可以更加接近合理应力线,比起工业化的材料更具有一种理性的优势。

h1_模型1.jpg

▲ 模型

通过对竹桥建模和结构计算可以看出,每一根竹竿的弯矩被很好得平均分布在整根竹竿,而轴力则是逐渐递增。符合材料的属性和应力分配的设想。

▲ 内力恒载弯矩

▲ 内力恒载轴力

桥面扶手同桥身融为一体,成为主要的结构高度,而桥面较为平缓,利于行走。桥身上弧线的为受拉杆件,直线的为受压杆件,有效避免了竹子受弯不利的弱点。竹结构的节点是核心技术问题。通过钢片加强以及竹筒中用混凝土灌浆来加强节点,另外增加不锈钢抱箍解决了竹子日久开裂强度下降的问题。

▲ 剖面图

▲ 节点图

最终,竹构悬臂桥,仅靠竹子的力量,自一岸飞架而出,直达对面,形成悬岸飞桥的画面。桥的端头同对岸脱开,犹如“断桥”,强化了悬臂这一结构形式的奇观感,形成了一种因结构张力而产生的戏剧性。

施工过程:

▲ 施工过程

▲ 施工过程

项目图纸

34_总平面图.jpg

▲ 总平面图

35_平面图.jpg

▲ 平面图

32_轴侧.jpg

▲ 轴测图

2 节点2.jpg

▲ 节点图

1_模型2.jpg

▲ 模型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人行桥

项目地址:黄山, 中国

建筑设计: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面积:20.0 m2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赵奕龙, 唐徐国

主持建筑师:马科元

设计团队:龚澄莹,陈运,胡霄玥

竹结构施工:上海境道原竹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常江

业主:祁门皖农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2/46336.html/feed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