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方案设计 / UJ 李思远新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2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28.html#comments Tue, 06 Aug 2024 13:22:50 +0000

富丰新城是歙县城市“西进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是联动徽州古城、实现“双核驱动” 的主要阵地。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地处富丰新城核心区块,区位条件优越, 是完善新城公共服务 功能、彰显现代徽派风貌的重要载体。未来将与周边奥特莱斯(已建)、体育馆(规 划)、星级酒店(规划) 等协同发展, 以文化艺术赋能现代商圈发展, 拓展文旅融合空间,共同塑造文旅深度融合、风貌多元包容的城市空间新形态。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手绘草图(李思远)

项目位于歙县中心城区富丰新城板块,占地面积为 22976.94 ㎡,总建筑面积44000㎡,场地现状为空地,紧邻新安路和宾虹大道(规划城市主干路),尚未完成大面积新城建设。西南侧为规划图书档案馆,东北侧为规划星级酒店,周边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在建,奥特莱斯、徽投大厦已竣工投用。

我们希望徽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一个凝结了徽州人文的城市封面,一个立足于主客共享的文旅引擎,一个承载了多元体验的艺术场域,,它将以公共服务、场景运营、体验消费为三大运营核心,包含了文化艺术剧场、徽州艺术展览、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交流、多功能报告厅、文创商业等多种体验,成为徽州一个新的文化体验地标。

我们以未来的视角展望徽州文化的发展脉络,黄山、徽派建筑、徽州书画、徽州戏曲、徽墨歙砚等这些琳琅满目的文化元素如何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承接文化艺术交流功能的同时,给徽州注入一个新的符号,它符合在地文化又指向未来。

整体建筑矗立在城市之中,像一个延绵起伏的山体,也像是一个徽州戏曲舞动的水袖一般,它面向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又将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建筑立面材料采用铝型材圆管,圆管柔和的光影并置在弧形的立面,形成光影丰富的犹如水墨画般的质感,符合徽州文化的美学气质。

建筑周边三面临水,水面倒映出整体起伏的立面,犹如山体般与水面交相呼应。

室内剧场空间以水袖飘带为主题,与舞台人物的演绎形成呼应,构建一个整体的场景化形象。


项目图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方案设计

公司名称:尤境(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黄山歙县

规划面积:22976.94㎡

建筑面积:44000.0㎡

设计时间:2024年

项目主持人:李思远

设计团队:刘紫高、武云锋、于少显、乐万行、赵少磊、毛俊毫

表现制作团队:北京致一博远视觉技术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28.html/feed 0
黟云•碧山酒店 / 严旸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4.html#comments Thu, 11 Jan 2024 08:01:24 +0000

▲项目视频 © 是然建筑摄影

隐匿千年古村落,消隐在人间烟火中……

▲全区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中国传统古村落碧山村 © 倪楠

场地处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里,周边都是具有典型徽式元素的传统民居。既有悠久历史的明清建筑也有叠加近代及当代新建的村民住宅。而我们场地所在位置是这个村落里比较深的区域,到达这里必须穿过村落中或宽或窄、蜿蜒曲折的村中巷道。

▲建筑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第一次来勘察场地的时候,我还有一丝丝的困惑。汽车也不能直达场地,村落里建筑参差不齐,场地也有限,景色并不好。

▲融入在碧山村的建筑 © 倪楠

不过踏勘时我站在场地中,看着周边青瓦白墙与层叠错落的马头墙。远处炊烟升起,隔巷听着传来的声音,柴火烟熏味中夹杂的饭菜香味飘入鼻中。我忽然觉得是不是可以抛开一些固有的印象及标签,从实际的场地出发,将建筑隐匿在村落中,创造一个内向型的独处世界。融入村落却又能与外部看似杂乱、错综、多样的环境有着极度反差的空间!

01 无序中寻找秩序

▲概念草图 © y.ad studio

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肌理,都是通过自然生长及历史沉淀累积而成的,错落无序却又充满生机。项目所处的周边建筑肌理同样如此,它不是呈横平竖直状,而是呈歪歪扭扭的不规则形状,非常的无序。

开始确实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总觉得在这样一个很紧凑的场地里塞进去一个建筑体块,感觉没有“景”也没有“空间”,利用率也不高。在反复思考后“既然要做一个内向型的空间,何不引入一些中国园林的思维?完全隔绝于外部环境,制造一个内部世界,在充满复杂性的围合中制造一个极度纯粹、纯净及静谧的内部空间。”

▲概念草图 © y.ad studio

确定原则后,我原本想做一个与周边建筑极度反差的现代建筑。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批复“碧山村作为传统古村落,他有风貌保护原则,必须要有徽式建筑的元素。”但是我们并不想复刻一个传统的徽式建筑,形式上的传承既无新意和突破,也不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使用习惯,我们更希望传承的是它的一些精神内核而不是表象和形式。于是“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形式及生活方式相结合?”一直都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分析图 © y.ad studio

场地的设计策略并未作大的调整。在将各个功能填满后,我们保留了场地中已有百年的大树与古井,再将庭院、天井植入各个建筑体块中,在各个体块间隙中嵌入或大或小的内庭院进行虚实之间的转换与过渡,并形成视觉重心。在制造丰富的内部视觉意像的同时,也通过内庭院及天井,让建筑内外之间、自然之间形成一个过渡与连接。

02 动态视觉感受

在设定空间动线的时候,我们设定了很多转折与过渡。希望用空间的节奏、人的流动、视线的游走,可以达到移步换景。随着人在空间中前行停顿、或上或下的轨迹制造不同的身体感受与体验,以此来回应“空间”、“时间”与“情感”,感知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入口前庭院 © 是然建筑摄影

▲内廊道 © 是然建筑摄影

▲向上楼梯 © 是然建筑摄影

▲楼梯局部 © 是然建筑摄影

▲室内望向庭院泳池 © 是然建筑摄影

▲室内往庭院泳池 © 是然建筑摄影

▲内庭院泳池 © 是然建筑摄影

所以我们有违常规的将公共客厅与接待区放置在建筑的中心位置,从中心再往四周辐射。从入口开始进入到前庭院,再转换到玄关处将视线定格在玄关处的墙上,再转经过泳池、楼梯及内庭院最终到达接待公区。我们希望当人们在进入到这个建筑的时候就开始整理思绪和调整心理,虽然这是一段短短的行走路径,但当他行走在这种“不确定性空间”的时候可以让他感到新奇,激发他对这个空间的探索和好奇心。

▲室内望向内中庭院 © 是然建筑摄影

▲中庭上空空中连廊 © 是然建筑摄影

▲中庭上空 © 是然建筑摄影

从外面复杂的村落巷道推开门进入到一个充满意味的空间,让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思绪和内心喜悦。体验最终停留在屋顶露台之上、瞭望塔之中,从幽远深邃的空间到豁然开朗的视野。站在露台与瞭望塔之上眺望远山、回望内院、俯视屋顶。通过这一系列的空间大小、视域收放、视距远近和向心与向外的营造让人产生动态视觉感受。

03 向内造景,向外借景

▲接待大厅望向内中庭 © 是然建筑摄影

▲过道望向内庭院悬浮树 © 是然建筑摄影

▲客房空间与缝隙式庭院的对景 © 是然建筑摄影

我们希望建筑内的活动与周边私人住宅不要有冲突与干扰,不希望它受到周边环境的干扰,也不希望干扰到周边村民,真正做到共融、共生。所以通过空间的错落与布局制造一个完全隔离于外界的内向型的布局,让活动在建筑内的人不受外界干扰也不干扰到外界。

▲向外开窗借景,框景斑驳马头墙 © 是然建筑摄影

临周边民居的建筑的墙与院落几乎不作任何的开窗,通过内部庭院和天井去制造视角与景观,在内部间隙中去与自然互动。在一些不得不开窗但又与邻居离的很近的空间,为了保留一定的隐私性与舒适性,我们采用视觉错位的方式去进行规避。如突破常规高度视角的高窗或极低的低窗,让它既可以保证光线和通风又能避免视觉上的直视。同时还尽量将窗创造成一个取景框,将外面斑驳的古砖墙框成一副画,将绿郁葱葱充满生机的植物内庭塑造成一个橱窗,抑或是框住远处的碧山。

我们试图让每个房间都可以有不同的景。不管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还是应时而借”,都让人从室内往窗外的视线可以有景可观。将“幽”、“雅”和“放松”的意境、氛围植入空间。

▲向外开窗借景,框景后山 © 是然建筑摄影

▲楼梯间望向天台 © 是然建筑摄影

▲框景后山感受四季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远瞭村落起伏屋顶 © 是然建筑摄影

▲瞭望塔远望村落起伏屋顶 © 是然建筑摄影

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做一次全新的居住尝试,不希望它只是一间具有居住功能的贫乏产品。而是希望它是一个充满惊奇、生活情趣、空间意境及情感寄托的体验场所。用空间的营造让人在复杂与多样性中去体验纯粹,在当代中感受传统,从喧嚣中步入平静,感受时光、感受静谧。在一成不变中去感知“不确定”与“惊奇”。

04 共融与新生

▲与建筑共融共生的玉兰树 © 是然建筑摄影

场地中已近两百年的玉兰树,属于外来树种,听村民说其为经商的前辈从上海带回来植栽至今。原场地中的古水井我们也未将其填埋,而是将其融入建筑之中,我们希望在留存一些曾经的记忆的同时也能与其共同在地生长……

▲传统元素的延续与新生 © 是然建筑摄影

▲传统元素的延续与新生 © 是然建筑摄影

在黄山区域,马头墙这种建筑元素不仅遍地开花,还被视为“徽派建筑”的象征。对于新建筑也必须加入“历史元素”的做法,作为建筑师有时候还是有点排斥的。总觉得新建筑应当使用当代的方式去叠加,而不是去延续、重复复制过去的做法。我们希望这里有时空的交叉、时间的交错,有呼应现代和传统的共融。最主要还是要符合当代人的生活及审美,不去复刻、模仿。所以除去建筑形式外,会更侧重于空间的塑造,和如何让它更人性化、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使用及审美。用一种符合当代的语言与形式去做一个衔接与传承。既保持其神韵又想要做出一些改变,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延续、融入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既不违和又能保有独特性。

▲古朴青砖与现代玻璃砖的建筑融合 © 是然建筑摄影

我们使用青砖来作为主要的建筑材质。一是觉得青砖与周边的传统建筑群比较契合,二是我们觉得青砖也能有很多种表达,他有很强的兼容性。我们将青砖与玻璃砖进行搭配,把青砖的沉重与厚重进行消解,让他呈现出一种轻盈与现代的视觉感,玻璃砖与青砖碰撞又能融造出一种别样的观感。

05 让空间发生故事

▲复合使用的内中庭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具有多义性的公共交流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不仅仅只是满足居住的需求,除了具备一定的精神性与松弛感外,我们希望空间也具备叙事性。通过场景与人的活动,让空间发生故事,放大社交属性与交流功能。通过创造空间的方式去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让空间不仅仅只是住宿、度假空间。茶室、书吧,餐厅也都会以一种相对开放与灵活的方式展现,让它变成一个“交流会客厅”。甚至有可能每个房间我们都不设电视,在公共空间营造一种观影氛围,以这种方式引导人走出独处空间,走向公共空间。

▲兼具聚会与交流的BBQ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露台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泳池、BBQ、露台、瞭望塔的设置都是鼓励多元社交的一些方式。

但是我们仍然会去创造一些既能独处,又能和其他人共融的空间。除保持各个房间的相对独立与隐秘性外,在屋顶的温室花房设计中,将它塑造成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屋顶花房秘境。所以在一些社交公共空间上让它既向内生长,还向上生长。

06 让光影与空间交织成诗

▲光斑在白墙上变幻,由圆到方的转变 © 是然建筑摄影

▲光斑在白墙上变幻,由圆到方的转变 © 是然建筑摄影

▲充满诗意的光影,感受时间的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充满诗意的光影 © 是然建筑摄影

▲光影穿透砖墙 © 是然建筑摄影

▲充满诗意的光影,感受时间的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光是雕琢建筑空间的一种介质,光影的相互作用会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特定的效果。某种程度上光也是一种变化的建筑材质。平时在建筑实践中我们也尤其注重建筑对光的引导与塑造,希望可以通过光影的注入让空间变的丰富,充满诗意,让空间具有情感、意境及趣味性。也希望人们通过空间光影的变化可以感知时空。

▲感受时间的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慵懒、轻松的光影氛围 © 是然建筑摄影

▲朦胧的光感 © 是然建筑摄影

▲具有丰富质感的光影 © 是然建筑摄影

为了保证室内的光线,庭院与天井仍然是我们整个设计中的核心,用天井及庭院分离建筑体块来保证充足的采光。通过玻璃砖墙、屋顶的天窗、不同形态的格栅导入光线,营造不同的空间情绪。通过光影的变化和移动,让在这个空间的人可以感受时光、引人遐思。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 y.ad studio

▲首层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二层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三层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屋顶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建筑立面图 © y.ad studio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黟云·碧山酒店

项目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山村欧村路8号

设计单位:y.ad studio | 上海严旸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严旸

项目建筑师:吴可嘉

项目室内、景观设计师:吴可嘉、赵思缘

设计团队:严昱、霍振忠(结构)

VI指示系统:严旸、吴可嘉

施工单位:黄山朝桦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黄山市逸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材质:青砖、水磨石板、竹钢板、锰镁铝金属屋面、玻璃砖、微水泥涂料、木饰面

建筑面积:1286.25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12-2021/06

建造时间:2021/09-2023/10

摄影版权:是然建筑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4.html/feed 0
桥廊: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 /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13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135.html#comments Thu, 28 Oct 2021 14:58:17 +0000 8_三联书店鸟瞰二_©赵奕龙.jpg

引子:村子里的新书店
乡村旅游是乡村复兴的最直接的杠杆,除了住宿类的业态,文化旅游往往能够给乡村的多样性和特色性提供多种可能。而一个新书店的落座,无疑会给一个村子的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1_从内庭院看书店三_©赵奕龙.jpg

2_墙面曲瓦_©赵奕龙.jpg

安徽祁门桃源村距离徽州核心文化区约有100公里的距离,是一个在交通和经济上并无太大的优势的普通的皖南古村落。然而,我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六年之久,经过连续数年数个乡土实践,已逐步让桃源村成为徽州文化旅游的热点地区。新书店由一个已经被荒废了的村宅重新复建而来。建筑占地70㎡,都是两层高。在这样一个巷窄墙高的徽州古村落里,虽然是原址复建,但作为书店,需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行演绎。

桥廊:空间类型的同质异构

桥廊的空间原型来自于徽州廊桥。廊桥下层水流穿越,上层供人通行。而意味之处在于,桥上空间不仅是行径之路,更是一个可驻足流连可休憩交流的空间,甚至是祭祀和礼拜的精神性空间。

19_从内庭院看三联书店_©赵奕龙.jpg

因此桥廊的一层,似桥下水流一般纵向完全打开,开向村中巷道和院落,这是一个视线可贯穿的动势空间,作为选书购书之用。二层作为阅读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横向静态空间,开口一面对着老墙,另一面望向田野。因为读书时需要聚焦于内,对于外景不需要很清晰,望向田野的窗用U玻将外景进行了雾化。一层跟二层通过一个天梯进行垂直贯通,形成了桥下水流和桥上行人的某种戏剧性联系。

曲板弯叠:多义的结构

整个建筑是一个简支单跨结构,混凝土的楼板顺重力之势弯曲,再将弯曲的楼板叠在一起,重叠之处刚好形成次梁,所有弯曲的楼板以一种“曲板弯叠”的方式,形成一个微微向上拱起的弧度完成横跨。纵向上弯,横向下挠,结构呈现着某种对仗关系。屋顶板跟着二层空间的方向同样向下弯曲,将空间向开口方向挤压,另外,而沿墙体的两侧天窗,用以弥补内部的采光,也是弧面开口。

17_“曲板弯叠”的结构细节图_©赵奕龙.jpg

9_久违的新居二_©赵奕龙.jpg

楼板和屋顶的混凝土一次现浇而成,所有管线和灯具全部预埋在结构里。因“曲板弯叠”的结构,使得一层的空间仿佛有了被重力挤压向外溢出的动势,强化了廊桥的空间原型。而二层的空间则自然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台板,既符合身体垂坐的尺度,又有了围拢之势,连同天梯一起,暗示了某种精神性。

10_面向田野的雾面U型玻璃_©赵奕龙.jpg

线条的诗意臆想
屋顶的排水,采用一种介于内外之间的模糊暧昧的排水方式。先从屋顶的最低点穿行至室内平面正中,再导向两侧,从墙面穿至室外,在正中独立垂下,再排至庭院中的曲瓦铺地。这是一次对水路的完整叙述。墙面的曲瓦铺砌,包括一层地面的材料分缝,都用曲波的线条来产生对于水波的臆想。

5_独立垂下的排水_©赵奕龙.jpg

结语:乡村的“久违新居”
整个建筑其实是一个自我表述的思考推演过程,有趣的是,竖向平面上的曲板弯叠无意中在墙面上完成了对于周围民居马头墙的正负互换。她并不遁形于村落之中,却似村中久违的新居。

“三联书店”作为来自于上海的近代文化之光,在当下碎片化,互联网化的语境中,让身体进入到完整而连贯的场地并赋予书香手卷之感,促成了一次新的引领。乡村需要当代书店的引领,实体书店同时需要沁润乡村的在场感。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轴测图

▲剖透视

▲草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面积:142 m²

项目年份:2021

摄影师:赵奕龙

主创建筑师:马岛

设计团队:陈运,唐铭

结构工程师:王伟

业主:祁门皖农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地点:中国,黄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135.html/feed 2
“山”色有无中——黄山太平湖公寓 / MAD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98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983.html#comments Wed, 15 Nov 2017 13:48:02 +0000 “我对黄山太平湖的印象一直就是模糊的,每次去她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因此她对我来说有几分神秘。像极了古代的山水画,从来不写实和临摹,一切都是随心和想象。模糊的感觉是充满诗意的,看不清,看不懂,所以经常会有人对着层层叠叠的山和水发呆。他们不仅仅是在看景,他们也看到了自己,和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自己不一样。” —— 马岩松

黄山及“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古镇,以浓厚朴实的人文气息以及优美宁谧的自然环境而为世界所熟知。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黄山太平湖公寓,已于今年建成使用。

黄山太平湖公寓是MAD所设计的黄山太平湖旅游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所在地原为布满茶田的小山丘,曲径通幽,依太平湖而立,山水之间,有着诗人画家曾经有的诗句和画中的意境,是人在自然中感受的一种精神境界。MAD的设计将10栋高矮不一的建筑,沿着湖边错落有致地自然地散落在太平湖边的山脊上,就像是山的一部分,因山势而缓缓“生长”。每栋公寓楼不一的建筑外形及公寓楼间不一的水平高度差,发生了有趣但和谐的呼应,整体就像是山间依山而立的竖向排布的村庄。建筑在山水中,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十栋依山傍湖的建筑中,房间均面向湖光美景以及远处的绵延群山。建筑每层阳台有机流动的线条,依据所在地山丘原有的等高线而设计,每处线条都是唯一,这是建筑跟地形最好的结合。宽阔的阳台将公寓内部空间延伸到室外,人们置身其中,像是真正生活在大自然里一样,随时可与山、湖、天、地对话。建筑与建筑之间由自然景观、廊子和步道小径连接在一起,人们在其中既可缓步至湖边小码头,也可登高望远。山、水、天、地,如幻、模糊却尽是真实。

自然,是人们心里对当今居住环境的期望。作为马岩松提出的“山水城市”设计理念的最新建成实践,黄山太平湖公寓以另一个维度去探讨住宅的不同可能性——在自然环境中的建筑,应该是人对自然和环境的情感抒发。

图纸

模型

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整体规划占地面积:1,186,520平方米

整体规划建筑面积:613,200平方米

一期公寓占地面积:189,882平方米

一期公寓建筑面积:69,586平方米

主持建筑师: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

副合伙人:刘会英

设计团队:Philippe Brysse, Tiffany Dahlen, 卢岳南, 王德元, Jakob Beer, 赵伟, 李广崇, Kayla Lee, 卢家颖, Alejandra Obregon, 曾令东, Achille Tortini, Matthew Rosen, Gustavo Maya, 郑芳, Sarita Tejasmit, Augustus Chan, Jeong-Eun Lee

业主: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甲级设计院:上海汉思建筑设计事务所 

室内设计: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上海广亩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西安飞机工业装饰装修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上海美方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1/37983.html/feed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