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砖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黟云•碧山酒店 / 严旸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4.html#comments Thu, 11 Jan 2024 08:01:24 +0000

▲项目视频 © 是然建筑摄影

隐匿千年古村落,消隐在人间烟火中……

▲全区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中国传统古村落碧山村 © 倪楠

场地处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里,周边都是具有典型徽式元素的传统民居。既有悠久历史的明清建筑也有叠加近代及当代新建的村民住宅。而我们场地所在位置是这个村落里比较深的区域,到达这里必须穿过村落中或宽或窄、蜿蜒曲折的村中巷道。

▲建筑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第一次来勘察场地的时候,我还有一丝丝的困惑。汽车也不能直达场地,村落里建筑参差不齐,场地也有限,景色并不好。

▲融入在碧山村的建筑 © 倪楠

不过踏勘时我站在场地中,看着周边青瓦白墙与层叠错落的马头墙。远处炊烟升起,隔巷听着传来的声音,柴火烟熏味中夹杂的饭菜香味飘入鼻中。我忽然觉得是不是可以抛开一些固有的印象及标签,从实际的场地出发,将建筑隐匿在村落中,创造一个内向型的独处世界。融入村落却又能与外部看似杂乱、错综、多样的环境有着极度反差的空间!

01 无序中寻找秩序

▲概念草图 © y.ad studio

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肌理,都是通过自然生长及历史沉淀累积而成的,错落无序却又充满生机。项目所处的周边建筑肌理同样如此,它不是呈横平竖直状,而是呈歪歪扭扭的不规则形状,非常的无序。

开始确实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总觉得在这样一个很紧凑的场地里塞进去一个建筑体块,感觉没有“景”也没有“空间”,利用率也不高。在反复思考后“既然要做一个内向型的空间,何不引入一些中国园林的思维?完全隔绝于外部环境,制造一个内部世界,在充满复杂性的围合中制造一个极度纯粹、纯净及静谧的内部空间。”

▲概念草图 © y.ad studio

确定原则后,我原本想做一个与周边建筑极度反差的现代建筑。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批复“碧山村作为传统古村落,他有风貌保护原则,必须要有徽式建筑的元素。”但是我们并不想复刻一个传统的徽式建筑,形式上的传承既无新意和突破,也不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使用习惯,我们更希望传承的是它的一些精神内核而不是表象和形式。于是“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形式及生活方式相结合?”一直都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分析图 © y.ad studio

场地的设计策略并未作大的调整。在将各个功能填满后,我们保留了场地中已有百年的大树与古井,再将庭院、天井植入各个建筑体块中,在各个体块间隙中嵌入或大或小的内庭院进行虚实之间的转换与过渡,并形成视觉重心。在制造丰富的内部视觉意像的同时,也通过内庭院及天井,让建筑内外之间、自然之间形成一个过渡与连接。

02 动态视觉感受

在设定空间动线的时候,我们设定了很多转折与过渡。希望用空间的节奏、人的流动、视线的游走,可以达到移步换景。随着人在空间中前行停顿、或上或下的轨迹制造不同的身体感受与体验,以此来回应“空间”、“时间”与“情感”,感知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入口前庭院 © 是然建筑摄影

▲内廊道 © 是然建筑摄影

▲向上楼梯 © 是然建筑摄影

▲楼梯局部 © 是然建筑摄影

▲室内望向庭院泳池 © 是然建筑摄影

▲室内往庭院泳池 © 是然建筑摄影

▲内庭院泳池 © 是然建筑摄影

所以我们有违常规的将公共客厅与接待区放置在建筑的中心位置,从中心再往四周辐射。从入口开始进入到前庭院,再转换到玄关处将视线定格在玄关处的墙上,再转经过泳池、楼梯及内庭院最终到达接待公区。我们希望当人们在进入到这个建筑的时候就开始整理思绪和调整心理,虽然这是一段短短的行走路径,但当他行走在这种“不确定性空间”的时候可以让他感到新奇,激发他对这个空间的探索和好奇心。

▲室内望向内中庭院 © 是然建筑摄影

▲中庭上空空中连廊 © 是然建筑摄影

▲中庭上空 © 是然建筑摄影

从外面复杂的村落巷道推开门进入到一个充满意味的空间,让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思绪和内心喜悦。体验最终停留在屋顶露台之上、瞭望塔之中,从幽远深邃的空间到豁然开朗的视野。站在露台与瞭望塔之上眺望远山、回望内院、俯视屋顶。通过这一系列的空间大小、视域收放、视距远近和向心与向外的营造让人产生动态视觉感受。

03 向内造景,向外借景

▲接待大厅望向内中庭 © 是然建筑摄影

▲过道望向内庭院悬浮树 © 是然建筑摄影

▲客房空间与缝隙式庭院的对景 © 是然建筑摄影

我们希望建筑内的活动与周边私人住宅不要有冲突与干扰,不希望它受到周边环境的干扰,也不希望干扰到周边村民,真正做到共融、共生。所以通过空间的错落与布局制造一个完全隔离于外界的内向型的布局,让活动在建筑内的人不受外界干扰也不干扰到外界。

▲向外开窗借景,框景斑驳马头墙 © 是然建筑摄影

临周边民居的建筑的墙与院落几乎不作任何的开窗,通过内部庭院和天井去制造视角与景观,在内部间隙中去与自然互动。在一些不得不开窗但又与邻居离的很近的空间,为了保留一定的隐私性与舒适性,我们采用视觉错位的方式去进行规避。如突破常规高度视角的高窗或极低的低窗,让它既可以保证光线和通风又能避免视觉上的直视。同时还尽量将窗创造成一个取景框,将外面斑驳的古砖墙框成一副画,将绿郁葱葱充满生机的植物内庭塑造成一个橱窗,抑或是框住远处的碧山。

我们试图让每个房间都可以有不同的景。不管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还是应时而借”,都让人从室内往窗外的视线可以有景可观。将“幽”、“雅”和“放松”的意境、氛围植入空间。

▲向外开窗借景,框景后山 © 是然建筑摄影

▲楼梯间望向天台 © 是然建筑摄影

▲框景后山感受四季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远瞭村落起伏屋顶 © 是然建筑摄影

▲瞭望塔远望村落起伏屋顶 © 是然建筑摄影

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做一次全新的居住尝试,不希望它只是一间具有居住功能的贫乏产品。而是希望它是一个充满惊奇、生活情趣、空间意境及情感寄托的体验场所。用空间的营造让人在复杂与多样性中去体验纯粹,在当代中感受传统,从喧嚣中步入平静,感受时光、感受静谧。在一成不变中去感知“不确定”与“惊奇”。

04 共融与新生

▲与建筑共融共生的玉兰树 © 是然建筑摄影

场地中已近两百年的玉兰树,属于外来树种,听村民说其为经商的前辈从上海带回来植栽至今。原场地中的古水井我们也未将其填埋,而是将其融入建筑之中,我们希望在留存一些曾经的记忆的同时也能与其共同在地生长……

▲传统元素的延续与新生 © 是然建筑摄影

▲传统元素的延续与新生 © 是然建筑摄影

在黄山区域,马头墙这种建筑元素不仅遍地开花,还被视为“徽派建筑”的象征。对于新建筑也必须加入“历史元素”的做法,作为建筑师有时候还是有点排斥的。总觉得新建筑应当使用当代的方式去叠加,而不是去延续、重复复制过去的做法。我们希望这里有时空的交叉、时间的交错,有呼应现代和传统的共融。最主要还是要符合当代人的生活及审美,不去复刻、模仿。所以除去建筑形式外,会更侧重于空间的塑造,和如何让它更人性化、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使用及审美。用一种符合当代的语言与形式去做一个衔接与传承。既保持其神韵又想要做出一些改变,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延续、融入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既不违和又能保有独特性。

▲古朴青砖与现代玻璃砖的建筑融合 © 是然建筑摄影

我们使用青砖来作为主要的建筑材质。一是觉得青砖与周边的传统建筑群比较契合,二是我们觉得青砖也能有很多种表达,他有很强的兼容性。我们将青砖与玻璃砖进行搭配,把青砖的沉重与厚重进行消解,让他呈现出一种轻盈与现代的视觉感,玻璃砖与青砖碰撞又能融造出一种别样的观感。

05 让空间发生故事

▲复合使用的内中庭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具有多义性的公共交流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不仅仅只是满足居住的需求,除了具备一定的精神性与松弛感外,我们希望空间也具备叙事性。通过场景与人的活动,让空间发生故事,放大社交属性与交流功能。通过创造空间的方式去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让空间不仅仅只是住宿、度假空间。茶室、书吧,餐厅也都会以一种相对开放与灵活的方式展现,让它变成一个“交流会客厅”。甚至有可能每个房间我们都不设电视,在公共空间营造一种观影氛围,以这种方式引导人走出独处空间,走向公共空间。

▲兼具聚会与交流的BBQ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露台空间 © 是然建筑摄影

泳池、BBQ、露台、瞭望塔的设置都是鼓励多元社交的一些方式。

但是我们仍然会去创造一些既能独处,又能和其他人共融的空间。除保持各个房间的相对独立与隐秘性外,在屋顶的温室花房设计中,将它塑造成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屋顶花房秘境。所以在一些社交公共空间上让它既向内生长,还向上生长。

06 让光影与空间交织成诗

▲光斑在白墙上变幻,由圆到方的转变 © 是然建筑摄影

▲光斑在白墙上变幻,由圆到方的转变 © 是然建筑摄影

▲充满诗意的光影,感受时间的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充满诗意的光影 © 是然建筑摄影

▲光影穿透砖墙 © 是然建筑摄影

▲充满诗意的光影,感受时间的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光是雕琢建筑空间的一种介质,光影的相互作用会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特定的效果。某种程度上光也是一种变化的建筑材质。平时在建筑实践中我们也尤其注重建筑对光的引导与塑造,希望可以通过光影的注入让空间变的丰富,充满诗意,让空间具有情感、意境及趣味性。也希望人们通过空间光影的变化可以感知时空。

▲感受时间的变换 © 是然建筑摄影

▲慵懒、轻松的光影氛围 © 是然建筑摄影

▲朦胧的光感 © 是然建筑摄影

▲具有丰富质感的光影 © 是然建筑摄影

为了保证室内的光线,庭院与天井仍然是我们整个设计中的核心,用天井及庭院分离建筑体块来保证充足的采光。通过玻璃砖墙、屋顶的天窗、不同形态的格栅导入光线,营造不同的空间情绪。通过光影的变化和移动,让在这个空间的人可以感受时光、引人遐思。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 y.ad studio

▲首层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二层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三层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屋顶建筑平面图 © y.ad studio

▲建筑立面图 © y.ad studio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黟云·碧山酒店

项目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山村欧村路8号

设计单位:y.ad studio | 上海严旸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严旸

项目建筑师:吴可嘉

项目室内、景观设计师:吴可嘉、赵思缘

设计团队:严昱、霍振忠(结构)

VI指示系统:严旸、吴可嘉

施工单位:黄山朝桦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黄山市逸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材质:青砖、水磨石板、竹钢板、锰镁铝金属屋面、玻璃砖、微水泥涂料、木饰面

建筑面积:1286.25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12-2021/06

建造时间:2021/09-2023/10

摄影版权:是然建筑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4.html/feed 0
曾宪梓纪念馆 / GWP新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3.html#comments Tue, 15 Mar 2022 10:23:13 +0000

这次委托GWP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曾宪梓纪念馆是希望将我的父亲生平所做过的一些事情,他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挚情与热爱汇集呈现,希望这份情怀能更好的传递下去,鼓舞和启发更多的人。  

——曾智明

全国政协委员

金利来集团主席

香港客属总会执行主席

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会长

1.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近年来在发展“双循环”格局的新模式下,国家大力提倡弘扬和传承新时代企业家的爱国精神。本项目的设计初衷希望通过以纪念馆为载体缅怀曾宪梓先生奉献国家、社会的执着情怀,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形成新的契机。

项目背景

拳拳赤子心 殷殷桑梓情

2.jpg

△曾宪梓纪念馆区位图 © GWP Architects

场地坐落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市——梅江区月影塘12-9号,原建筑银利来大厦见证了曾宪梓先生拳拳报国之心的始末。项目周边是典型的由老街和握手楼组成的传统生活街区,密集甚至有些局促的空间里充满了朴实而鲜活的烟火气。其中客家传统围屋、街边的商铺与民居共同刻画着场地的历史与城市记忆。因此,在现有场地基础上设计师如何通过空间及建筑氛围的体验,实现纪念馆应有的纪念性,同时产生的精神文化属性对城市的持续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调整大小 3.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4.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设计概念

中式意趣飞檐影 生平功绩刻碑石

5.jpg

△曾宪梓纪念馆手绘稿 © GWP Architects

我们希望曾宪梓纪念馆整体氛围带给观览者一种瞬间的感触,一种可亲近可深读的,蕴含着乡情文化,具有深厚爱国精神传播的意义;同时纪念馆不局限于传统形式的展示,而是成为充满沉浸体验和丰富多元感受的场景。——GWP主持建筑师张国威及其团队

设计之初, GWP 团队并不急于做一个特立独行的“新锐作品”,而是深入了解曾宪梓先生的爱国情怀与金利来的企业文化,以中式飞檐翘角造型镶嵌于厚重方正的建筑上,如同一块镌刻功绩的石碑,正如曾宪梓先生的一生中正自守,其介如石,承载着我们对他的无限怀思。

6.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设计师通过重构新的空间体系,让街区更新与再生,既应有“锚固” 城市肌理,让建筑适宜地提升周围社区环境,又该有相应的时代活力且兼收并蓄能够承载多种功能,并且设计师以人物的爱国精神作为媒介和谐地融入设计,营造极具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空间,为空间赋能的同时,更为建筑赋予无穷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

7.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场地处理

开放的共享空间

8.gif

△曾宪梓纪念馆分析图 © GWP Architects

项目方案基于周边环境、建筑布局、用地条件局促的现状,设计团队在对比多种设计策略后采用“空间退让和体量控制” 的手法来呼应曾宪梓先生一生视事谦逊的品格,使纪念馆与喧闹的街道之间留出必要的过渡空间消解场地尖锐的问题,并且通过首层立体架空渗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实现对周围社区的开放边界,让居民可以在纪念馆所辖的立面空间中穿行、游憩,纪念馆因此成为一个自由的日常公共空间。

9.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由此形成的建筑与周围传统街区尺度亲切,更“贴近”日常性。留白处的空间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后期在展馆内开展各类文化集会活动,使充满纪念感的空间导向承载更多场景与故事。

空间处理

空间动态流线规划

10.jpg

△曾宪梓纪念馆手绘分析图© GWP Architects

设计团队认为内部细节的把控也应该赋有贯穿人物主线的精神与深远持续的影响。纪念馆的室内空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曾宪梓先生跌宕起伏的生平与报效祖国的故事为载体,观展流线在两者中迂回转折。环状楼梯成为入口大堂的视觉焦点,游客通过首层历史艺术长廊沿着楼梯拾步而上,由此开启了思想文化之旅。

11.jpg

△曾宪梓纪念馆分析图 © GWP Architects

随着观览的递进游客可围绕中庭无缝连接宪梓学堂、三大基金展馆、‍‍‍‍‍‍‍‍3D科技长廊等特色空间,“从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到一腔坚韧的爱国心”以叙事性的描述带给游客空间的序列感和沉浸式体验节奏。多种展示方式呈现出曾宪梓先生作为一位坚定爱国者为国家体育、航天、教育做出的支持与贡献,并带给游客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与当代城市生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对话。

12.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通过中庭向上仰望,日光会穿过圆洞天窗投射到观星台,光影变化形成静谧的沉思空间,带给人们缅怀曾宪梓先生对祖国和社会奉献的精神时引发的更多留白与哲思,同时它也象征着被命名的第3388号曾宪梓小行星,曾宪梓先生曾说这是祖国给予他的荣誉。

13.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本次设计充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考虑到游客进一步的体验感与活动交流需求,更加完善定义了带有叙事性的空间功能,观展后沿着环状楼梯到达顶层的天面茶室,喃喃风声拂过,游客在品茶中继续回味和俯瞰周围传统街景。

调整大小 14.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不同区域在空间和视线上相互渗透、开放交融,灵活地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功能需求,游客也因此获得一步一展的沉浸式体验。

建筑构造

文化与气质的融合

GWP团队通过前期深入解读人物精神和乡情文化,认为在建筑的材质选择、空间氛围、立面造型等方面需要兼顾现代建筑美学和曾宪梓先生简约而朴素的品质。一方面结合传统围屋造型,探索与建筑融合的东方底蕴,镶嵌在建筑的飞檐掀口成为纪念馆标志性元素,长长的斗拱造型使建筑更具有通透的呼吸感,有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神韵,也为内部提供变化有致的一线天光,宛如重重洋装遮盖不住的拳拳赤子情。

15.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此外,掀口的朝向利用对景的手法,与周边的传统围屋相互呼应,可观传统围屋文化、可观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活、亦可观明镜照檐楹的平静水景。

调整大小 16.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另一方面,结合金利来“中华之子,吾家吾国”的企业文化,设计团队更多利用结构、空间、光影、色彩等建筑元素打造刚正不阿、充满内在力量感与表现感的建筑气质。无形中寓意着做人亦如“金”,百折不挠,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本心。

17.jpg

△曾宪梓纪念馆手绘稿 © GWP Architects

18.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纪念馆的立面材质上使用现代文化奠基的二元性思想架构——天然石材的横向墙面与传统青砖相互拼砌的立面在光线的明暗逆转间形成强烈对比,并化作一道道凹凸有序的中式肌理,赋予外墙独属于曾宪梓先生谦逊爱国情怀的纪念性。

19.jpg

△曾宪梓纪念馆分析图 © GWP Architects

20.jpg

△曾宪梓纪念馆效果图 © GWP Architects

人们所认识的曾宪梓先生不仅来源于他创办的“金利来”品牌,更多来自他那爱国不忘乡邦,对祖国事业无私的支持和奉献,这种令人深思肺腑的爱国精神和举动显得如此珍贵与纯粹。曾宪梓纪念馆以个体叙事的纪念形象植入场地,从空间规划、建筑构造到内部细节每一处都试图贴近人物精神,通过这种公共空间的体验产生的教育意义与影响将薪火相传。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jpg

△总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1F.jpg

△ 首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2F.jpg

△ 二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3F.jpg

△ 三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4F.jpg

△ 四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5F.jpg

△ 五层平面图  © GWP Architects

东立面.jpg

△ 东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西南立面.jpg

△ 西南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西北立面.jpg

△ 西北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北立面.jpg

△ 北立面图  © GWP Architects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曾宪梓纪念馆

建筑设计:GWP建筑事务所 

结构顾问:RBS容柏生结构事务所

项目地址:中国·梅州

建筑面积:4,086平方米

用地面积:2,588平方米

材料:石材、青砖、铝合金、压花玻璃

分类:城市更新、人物纪念馆、文化展示空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23.html/feed 1
邛崃美术馆 / 相对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8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83.html#comments Fri, 24 Dec 2021 02:29:39 +0000 1_存在建筑-建筑摄影-20.jpg

邛崃,隶属于成都市,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在2300多年的发展中,城址未变、文化相传、生生不息。近年来,邛崃市采取片区开发模式,以文脉巷复兴项目为示范,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同时为了将临邛古城的文韵古脉传递出去,吸取外来的艺术文化,带给邛崃人民对艺术更高的追求。我们有幸在临邛古城文脉片区内建造邛崃市的第一座美术馆,邛崃美术馆。因独特的屋面造型,“重峦院”成了我们给邛崃美术馆起的“昵称”,“重山无踪迹,飞来一片悠”。通过重峦悠远让建筑“被看见”,在走近建筑时能感到年代的悠然,走进空间后得到内心的沉浸与闲适,进而感受到文化的脉络以及艺术的熏染。

我们从当地的居民聚落形态中抽象出两坡式屋面,运用重叠和连接关系,同时利用周边的“山体”进行对称折叠,使各个屋面直接重叠、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重峦”的屋顶造型,与居民肌理保持一致。因为建筑体量小,所以屋面之间体量相当,没有任何一个屋顶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使建筑更加整体简洁。

我们继续以“街巷肌理的延续、建筑风貌的重建、繁庶临邛的情景再现”为路径进行设计。首先,以传统的围合院落作为建筑原型,将建筑体块抬高,得到一层的架空空间,扩大院落,来解决场地狭小,难有舒适的庭院尺度的问题。之后,引入传统民居木板门的立面形式,形成可开闭的界面,作为街道公共性和庭院私密性的过渡,丰富空间层次。最后将组合成的”重峦屋顶“覆上,希望营造一种城市山居的艺术文化氛围。


然而,建造的技术是限定的,为保持建筑形态所要传递的完整性,外立面采用双层墙结构,屋面采用折梁形式,实现了墙体的厚重感和屋顶的层叠起伏,同时致敬传统古建结构美学。

外立面以现代材料搭配传统元素,形成新旧对比,希望产生一种时光交叠的体现。首层采用可开启的重竹比拟民居木板门,呼应自然,过滤照向室内的光线,温暖空间。二层建筑外墙杂砌回收的青砖,延续传统元素;同时,三面玻璃幕墙朝向巷道与东西广场,结合凹入的水刷石墙面,聚焦视线;北面与周边建筑距离较近,设置了混凝土花窗格,点缀立面形态。屋面以小青瓦覆盖“重峦“,形成层叠起伏的屋面。青砖肌理,重竹格栅,小青瓦覆顶共同延续古城的人文古韵。

内部空间上,以庭院为核心,组织功能单元。一层靠内侧为后勤辅助用房,其他临界部分及二楼均可作为美术馆展示空间,给予艺术充足的发散空间。室内团队以“山形水意”作为整体设计概念,与建筑方案相呼应,内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统一。同时,室内运用较多的现代材料,历史的文明与文化的印记在空间中交流,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邛崃美术馆的建成,在邛崃植入了新的城市功能,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和艺术文化传播的空间。我们希望文脉坊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发展传统街巷的空间之美,同时在未来能引导和承载当地人们更美好的生活,如此方不枉拆除这一大片老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吸收外界精神营养,激发内在文化底蕴,慢慢沉淀出自己古今交融的文化。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概念生成图

△空间交融

△细部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REL ARCHITECTS

面积:776 m²

项目年份:2021

摄影师:存在建筑

厂家:Xuancheng Hongyu Bamboo Industry Co., LTD

结构设计:陈兵

委托方:成都市文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琰启(北京)室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成都传承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方: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建筑施工) / 四川新邛建设有限公司(内装施工)

地点:中国,成都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8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