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瓦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un, 24 Nov 2024 08:02:3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对话山丘田野,滨河巷21号 / MV建筑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7/5126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7/51269.html#comments Tue, 26 Jul 2022 14:04:47 +0000 调整大小 东南角鸟瞰MV建筑工作室.jpg

△项目概览 ©MV建筑工作室

调整大小 建筑与绿地、溪流的关系MV建筑工作室.jpg

△建筑与绿地、溪流的关系 ©MV建 筑工作室

01环境

由泛入微感受村庄状态

大横村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村子东面的建溪处于武夷山崇阳溪下游,当梅雨季节发洪水时,水位线猛涨。滨河巷21号基地位于大横村中心,南面视野开阔:远处山丘平缓,中景为大片菜园与竹林,近处为草坪绿地。西边紧邻体育馆,东边是不到4米宽的巷道,场地北边连着大横村村道。

调整大小 基地位置MV建筑工作室.jpg

△基地位置 ©MV建筑工作室

原本老房子是青砖墙、木梁板混合的结构,年久失修,已被划为危房。场地南部是一块小菜地,西侧地面与体育馆室外地坪有着约2.5米的高差,从北面道路到南边菜地约有1.5米的高差。东北角有棵乔木。

调整大小 老房子未拆之前,河对岸视角MV建筑工作室.jpg

△老房子未拆之前,河对岸视角 ©MV建筑工作室

业主的父母亲在乡镇中务农,种植蔬果,蓄养家禽,自给自足,同时还在镇集市上销售。业主三姐弟在城里工作,镇上的房子便成为一家子相聚的地方。

镇上的房子,大都是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外表面简单刷水泥灰,或是贴瓷砖。还有一部分是青砖墙、木楼板、小青瓦的一两层民宅,及极少部分木结构民居。钢筋水泥房,已成为近几十年来村民盖房子的首选,但稍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乡村中的这些房子,功能布局、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音防噪、应对环境等都没有太讲究。

调整大小 菜园即将丰收的时候MV建筑工作室.jpg

△菜田即将丰收的时候©MV建筑工作室

02思考

由浅入深探索房子如何呈现

改建的房子如何最大限度延续业主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提升生活空间环境,是设计的核心。采光通风、防水排水、保温隔热、隔音防噪能够从整体布局到细部都做出相应的考虑。为尽量节省造价,建造的材料和人工应大都来自于乡镇上。

调整大小 西南角鸟瞰MV建筑工作室.jpg

△西南角鸟瞰 ©M 建筑工作室

△东北角鸟瞰 ©MV建筑工作室

△北面视角 ©MV建筑工作室

03设计

由粗到细规划布局与建构空间

呼应场域环境的高差和南面开阔的视野,房子的屋顶采用一气呵成的单坡屋面与露台,对话山丘田野。形体处理上,以一个简洁的体量搁置于架空层之上,上面作为居住用房,底层架空作停车、存放农具,同时可以应对发洪水时水位上涨的威胁。南面保留菜园,并在北面做一个入户庭院。

△建造过程 1 ©MV建筑工作室

△建造过程 2 ©MV建筑工作室

△建造过程 3 ©MV建筑工作室

北面场地高差如何处理是设计好流线的关键点。业主父亲腿脚不便,设计考虑入户庭院用坡道将一层、架空层及北边村道衔接起来,方便日常行走。

调整大小 入户前看建筑MV建筑工作室.jpg

△入户前看建筑 ©MV建筑工作室

△入户庭院 ©MV建筑工作室

△与体育馆之间 ©MV建筑工作室

一层为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包括厨房、餐厅、客厅以及业主父母亲的卧室。二三层为业主三姐弟及孩子们的房间。南北大窗大阳台、东西细长窗,呼应周边环境。

△北侧卧室 ©MV建筑工作室

△从过道看卧室 ©MV建筑工作室

△南侧卧室 ©Z . MINE

调整大小 老虎窗dormerZ.MINE.jpg

△坡屋面的高窗 ©Z.MINE

△大露台看山 ©Z.MINE

△小露台的视野 ©Z.MINE

04材料

延续与创造

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架空层采用青砖砌筑,延续原本老房子的基调。架空层以上的外饰面选用质感涂料。屋面铺设小青瓦,防水排水、保温隔热整体考虑。南面阳台与露台选用防腐木地板,为冬日里晒太阳提供更舒适的空间。

调整大小 东南角鸟瞰MV建筑工作室.jpg

△东南角鸟瞰 ©MV建筑工作室

05回顾

未能实现的细节

原本场地北面的小乔木,拆除老房子时被砍掉略显可惜。设计中采用通透的网状护栏、暖黄色质感涂料以及暖黄色窗框,在建造过程中因材料价格上涨而不得不放弃。房子终究因人的生活才显得精彩,期待不断丰富的庭院花草、院前树木、菜园蔬果吧!

△夜幕降临时©MV建筑工作室

△夜里 ©MV建筑工作室


项目图纸

△架空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滨河巷21号

项目类型:私宅

建筑设计:MV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址: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

建筑面积:450㎡

设计时间:2020.07-2020.09

完成年份:2022.02

主创建筑师:吴龙鑫

设计团队:吴龙鑫,陈振生,长  建,庄旭冠

摄影版权:Z.MINE,MV建筑工作室

客户:私人

材料:青砖,质感涂料,小青瓦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7/51269.html/feed 1
我的家宅,湖南 / 王旭潭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4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48.html#comments Thu, 15 Aug 2019 02:02:13 +0000 a1.jpg

这是一个建筑师为自己一家人设计的家宅,坐落在中国湖南的一个乡村,并由传统的农村泥瓦匠人修筑而成。这是一个四代同堂,家庭成员多达十几人的大家庭。由于原有旧房已不能满足一家人新的居住需求,三兄妹决定共同出资改建新宅。

在中国的乡村,随着家庭成员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曾经所谓的家往往很容易变得支离破碎。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司空见惯,儿女成家后便开始分家,另起炉灶往往成为必然。空间距离过远,容易使家人之间产生隔阂;距离过近,则往往矛盾、争吵不断,更甚者,亲人反目成仇。建筑师结合自己一家人的具体情况,试图通过空间来组织起这样一群有着不同需求但又血脉相连的多代同堂的一家人的生活,这是一个非典型的“集合住宅”。

c1.jpg

家宅依据血缘关系来进行空间的规划和布局。父母哺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留守老家,女儿远嫁他乡,小儿志在远方,而今都已各自成家。一个家衍生出三个独立的小家,家宅亦如此。建筑在形式上呈现出四个体块的组合关系。一层大铺开的传统坡屋顶支撑起三个独立的简约方盒子。一楼是爸妈,奶奶以及公共的起居空间,局部一楼二楼是姐姐的套间,二楼及局部三楼是哥哥套间,局部三楼及四楼是弟弟(建筑师)的套间,每个套间内部通过小楼梯组织两层空间,公共楼梯则将哥哥与弟弟的套间联结在一起。而远嫁他乡的姐姐套间则完全独立在东侧,与主体起居空间脱离。

d1 体块概念.jpg

▲ 体块概念

在中国农村,长子往往成为承担父母养老的主体,因此哥哥的套间非常接近父母生活的空间以便照顾父母,而弟弟常年生活在外,他的套间被设置在较上的体块。由于父母和奶奶依然延续着农村的传统生活,而子女往往习惯并趋向于城市的套间起居生活,彼此都有着不同的空间需求。因此,在首层的平面设计中延续了农村传统布局形式,引入了院落空间,同时立面嵌入青瓦打造传统风貌。平面组织以堂屋为基础,并将长久以来矛盾不断的妈妈和奶奶的主要生活空间分别布置在堂屋和庭院的左侧和右侧(右侧主体上是姐姐的套间,由于姐姐一家几乎很少在家居住,因此该套间的一层主要为奶奶使用)。而三个子女的各个套间都有单独的出入口,保持三个小家庭相对的私密性。其中哥哥和弟弟的套间采用跃层布置形式,并结合各自需求进行针对性布局,以满足不同需求。其中弟弟套间中部引入了贯通上下的开敞式架空庭院。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图

▲ 四层平面图

▲ 东西向剖面

▲ 南北向剖面

▲ 南侧入口及庭院

▲ 青瓦立面

▲ 廊下空间

贯穿三层的庭院绿植

▲ 室内

▲ 从室内看中庭

▲ 中庭

“家”不只是居住的容器,建筑师希望通过依托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家宅探究“家”的本质,引发人们思考建筑与人的关系。

f1.JPG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我的家宅

设计方:王旭潭

联系邮箱:421371164@qq.com

设计年份:2015年

建成年份:2016年

项目地址:中国湖南省双峰县

项目地址:中国湖南省双峰县

建筑面积:560㎡

摄影版权:陈远祥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48.html/feed 24
竹里:数字化设计与传统营造融合的乡村产业化实践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7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79.html#comments Thu, 03 May 2018 11:14:44 +0000 2017年,创盟在四川崇州道明镇建造了一个盘旋在乡野田间的乡村文化中心——竹里。作为乡村社区文化中心,整个片区的建筑具体包括展示、展览、会议、民宿、以及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设计构思试图合理融入原有场地、周围村落以及自然生态资源,探索城市与新乡村建设的互动,实践新建造技术与当地手工艺的紧密结合,以及将传统营造技艺与预制工业化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实现融合。

创作从一首陆游的诗作开始。在陆游《太平时》的指引下,阅读场地和生活场景,拾取原味乡村特质成为设计的最初起点。

《太平时》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

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整个建筑的可建场地坐落在原有拆除农户的宅基地上。地势背山跨溪,朝着广袤的油菜花田。用两个撑满方形基地的圆形最大化地使用了原有宅基地,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通过“无限(∞)形”的拓扑找形,实现在屋顶这个虚尺度上对于空间、时间、场地的最大化的回应,我们在设计的最初预设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一草一木,并试图在自然的空间缝隙中建立一个当代建筑与自然乡村的对话。

竹里由70%预制化率的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一个内向重叠的环形青瓦屋面,通过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实现几何原型与木构建造逻辑的打通,并精准调整所有生产物料的尺寸以及加工节点的要求。建筑、景观以及室内的实际现场施工时间只有52天。项目对传统建造范式的全新定义,对乡村和城市问题再思索都为思考建筑在当下的意义提供了参照。

场地尺度比较大,回应“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的空间意境,寻径而行的动态路径设计以及观者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在竹里设计中,S形道路几何与建筑屋面的几何产生了强烈的呼应。行进的过程,也赋予了建筑抽象几何的意境与意义。

通过对于当地建筑产业的调研,与道明竹编手工艺杨隆梅家庭的交流以及20余次的打样,模数化控制,以及传统的纹理设计,设计师将道明竹编与竹里建筑立面的设计与建造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数字几何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竹里项目虽小,但设计师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人员以及设计实施团队参与该项目。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建筑传统以及人文环境的结合是我们坚信的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对于文化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尊重,恰是设计师希望从竹里实践中得到的印证。

施工现场

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剖面图

大样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竹里IN BAMBOO

地点: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

建设单位: 四川省崇州市崇中展业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技术: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木结构施工: 江苏省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800㎡

设计时间:2016年8 月-2017年1月

建造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4月

主创建筑师:袁烽

设计团队

建筑:韩力 孔祥平 阳斌 朱天睿

室内:温钦皓 陈晓明 唐静燕

结构:王锦,李磊,梁宸,周强

机电:刘勇 俞瑛 黎喜

数字建造:张雯,张立名,和四忠

摄影:林边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79.html/feed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