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周平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at, 09 Nov 2024 15:14:5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木木艺术社区改造 /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26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264.html#comments Thu, 09 Apr 2020 08:00:31 +0000

项目背景

项目场地位于北京隆福寺街钱粮胡同,依傍于景山、北海、中国美术馆、人艺剧场等城市地标。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是一片汇集了商业气息和艺术活动的繁华区域,直至1993年经历了一场火灾事故。在那之后,北京一些创新商业文化地块得到开发,如三里屯、798等等,这导致隆福寺地区的经济逐渐衰退,慢慢淡出了北京人的记忆。作为隆福寺地区振兴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木艺术社区改造项目旨在继承隆福寺地区蕴含的历史传统,并发掘更多机遇与潜力。

b1 _Project_Location.jpg

△ 项目区位

本次项目的选址建筑原为隆福寺职工食堂,结构简单,内部空间开敞,很适合进行美术馆项目改造。我们以“将现代元素融入胡同历史城区”为出发点,尝试了兼具本土性和试验性的改造设计。

△ 建筑原貌

空间结构

建筑整体空间分为四个部分:展览空间、提供休憩和临时活动功能的屋顶露台、一层的咖啡商店和地下一层的Live House。

其中展览空间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区域,通过面积、高度和地面材质的区分将其分割为几个不同展厅,跨高从2.2m到7m,既有利于展出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展品,又能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

关于动线

随着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层出不穷的电话讯息,城市能够提供给人群的专注空间越来越少,我们很难获得安静观看一件艺术品的日常体验。考虑到木木艺术社区是城市核心区域里的艺术中心,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动线使观众切换心情,以达到更好的艺术体验。

观众购票后将首先经过通道来到地下一层——这个区域是原建筑的人防区域,窄小低狭的走廊与天花,保留了原有粗糙混凝土的墙面,低迷的空间光线与温度,七个大小相近互相连通的房间带给人迷宫般的体验,由于墙厚和位置的原因,也收不到手机信号。

△ 一层平面图

△ 地下一层平面图

走过之后将突然出现通往一楼展厅的楼梯,两个连续但截然不同的环境体验营造了一种错觉,空间定位的迷失使观众暂时忘却外部生活中的浮躁,重获平静心态观看展览。经过一层展厅来到二层、三层,空间逐步变大,天花高度也逐步变高,自然采光和外界景象也随之展现。

同时,美术馆西侧的展厅和楼梯间墙壁上新开的小窗和露台,也在观众的艺术体验过程中穿插了老城区胡同生活氛围,这样富于变化而完整的体验使得木木艺术社区变得更具特点。

关于外立面

木木艺术社区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艺术机构,对这次的改造项目有着较为严格的成本控制,我们没有选用常见的建筑立面材料,而是发掘了一种新的材料——镀锌钢板,打造出褶皱肌理的形式。镀锌钢板拥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独特的表面肌理,平时主要作为围挡、通风管道等使用,成本也因此得到控制。我们最先尝试的机械加工方式很难达到预想中随机褶皱效果,进而决定人工加工。在人工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厚度的镀锌钢板测试,我们发现太薄的经过弯折很容易出现破损,过厚的又很难以加工,由此决定了0.3mm镀锌钢板。对于镀锌板面质感的选择,考虑到板材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也对比了多家工厂。在建筑施工阶段,为了使整体立面具有节奏性变化,我们首先确定了五种不同程度的折痕来过渡效果,同时设计师配合工人亲自加工板材,最终呈现了一种机械加工无法轻易实现的立面效果。

△ 立面材料测试

城市更新的起点

目前项目周围陆续引入了餐厅、酒吧、咖啡店、共享办公等业态,吸引了更多从各地前来参观娱乐的人群,甚至是长期在此区域工作生活。木木艺术社区的改造不仅逐渐改变了本地人群原本的生活状态,使得北京二环内老城区更富年轻氛围,也再次唤醒了这片有着百年历史地区的文化活力。

设计图纸

43_Site_Plan.jpg

△ 总平面图

46_2F_Plan.jpg

△ 二层平面图

47_3F_Plan.jpg

△ 三层平面图

48_4F_Plan.jpg

△ 四层平面图

50_East_Elevation.jpg

△ 东立面图

51_Section1.jpg

△ 剖面图

49_Section2.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美术馆,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北京,中国

建筑事务所: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2820.0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夏至

设计团队:青山周平,藤井洋子,荣浩翔,陈乃纶,杨雨嘉

业主:木木美术馆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264.html/feed 7
森之谷温泉中心 /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4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42.html#comments Tue, 24 Mar 2020 02:28:21 +0000

项目背景

项目选址位于热河的山谷里,在承德以北,是原始的森林环境,在远古时候发生了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所以现在拥有天然优越的温泉资源。

温泉过去都有,但大部分是服务于当地人,为了给城市生活中忙碌而快节奏的人们提供一处可以完全放松的场所,同时结合温泉和植物,创造和当地已经存在的不一样的温泉治愈体验。我们走遍整个山谷,爬上去观察,最终选择了山谷深处中心的拐点位置,四周被山脉环抱,背山面水,是天然的静谧场所。

▲ 总平面图

设计理念

在踏勘行走的过程中,山谷里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会突然暗下来,山谷山腰的温度也高低起伏的变化着,有时候听见清脆的流水声,有时听见鸟叫声……自然的气息变化非常丰富,我们计划将这些在自然森林中行走的自由开放空间体验融入设计,这就是森之谷的概念。

设计将温泉和植物两个主体功能空间相互穿插,以高耸竖向实体塔楼和水平透明玻璃盒子的空间组合形式,模拟呼应山脉绵延的形态,同时打造山谷般丰富的空间变化。

空间特征

一共有8个高低错落角度不同的塔,一层2个塔内是泡池,其他塔内是服务空间,二层8个塔内分别是2个Spa,5个泡池和1个休息区,塔外是玻璃盒子包裹的大开敞植物景观区域。8个塔在一楼以游园步道连接,在二楼以空中连廊连接,都是闭合的环线没有尽头,有很多种可以自由选择的动线,人们就像是走在森林里一样。沿着动线,散布着咖啡,休息,化妆,商店这样的一些小功能空间,让行走的体验更加丰富。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在塔内我们通过大大的景窗,可以一边泡着温泉一边看着外面厚厚的白雪或是绿绿的树叶,也可以透过天窗看到划过天空的飞机,或是闪闪发光的星星。走出塔行走在连廊上,穿梭在树梢间,也是惬意的丛林漫步。

材质细部

为了表达自然的神奇能量,塔的外墙我们选择了火山岩,因为火山岩和温泉均为火山喷发后的形成物。我们将火山岩一层层地叠挂上去,就像山上的植被树叶一样层峦叠嶂。水平玻璃盒子空间则以透明的虚化与塔楼实体相互对比衬托。

室内主要应用竹材,原木和石材,以4种不同的应用排布形式结合灯光和塔体的深邃,营造特殊的泡汤仪式感。

场所精神

在现代化的快节奏城市生活中,温泉这样的功能会变的越来越重要。当人们脱掉衣服,脱掉外界的繁杂,脱掉外界的身份,近乎裸体地出现在这个空间里时,就像是变回了原始人,人和自然的交流,人和人的交流,都得以坦诚相待,变得真实。森之谷温泉中心就是给现代城市生活人一个新的与自然,与人遇见的场所。

j6 _concept_drawing_调整大小.jpg

▲ 概念草图

j7 _Section_调整大小.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水疗设施

项目地点:承德市,中国

建筑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1560.0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夏至

设计团队:青山周平,藤井洋子,杨辉勇,李嘉习,陈百一,谷灵熙,吴卉仪

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幕墙施工图设计:中标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室内景观设计:高古奇,杨浩

客户:拾得大地幸福集团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42.html/feed 1
关于未来人居的“空间四重奏” —— ArtPark9室内建筑实验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26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264.html#comments Tue, 07 May 2019 07:10:33 +0000 新光大中心ArtPark9就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提出“居住之问”,建筑师青山周平、韩文强、姜元&宋晨、唐忠汉以不同维度的设计策略联袂作答。“和院”“山居”“无界”“之间”四个人文空间和而不同,用东方哲学演绎出当代亚洲的理想人居。

温馨提示:视频较长,请耐心观看


山居

设计团队:韩文强、宋慧中

设计公司:建筑营设计工作室(www.archstudio.cn)

项目面积:80㎡

完工时间:2018.11

摄影师:金伟琦

a1 002全景 摄影师:金伟琦.jpg

全景 摄影:金伟琦

山居是位于北京通州新光大中心28层的一间客房。它是在都市高层建筑标准单元之中实现居住乐趣的尝试,也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索。

b1 001入口 摄影师:金伟琦.jpg

入口 摄影:金伟琦

b2 004山坡客厅 摄影师:金伟琦.jpg

山坡客厅 摄影:金伟琦

b3 012山坡客厅  摄影师:金伟琦.jpg

山坡客厅 摄影:金伟琦

人类最初的居所是山洞。山洞是预先存在的,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但是人根据身体行为定义了自然环境,使其可居。古人的理想居住状态是归隐于山林,代表一种脱离俗世、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境界。当代城市中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居所变成一种标准化的空间产品。山居即是基于以上三种居住方式的再思考:回到居住的本源,激发身体行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c1 平面图和立面图 Plan and Elevation.jpg

平面图&立面图

在规整的长方形室内空间之中,地面由窗边向内缓缓抬升成为一个山坡,让内部人的行为与窗外景色产生立体的对应关系。生活起居的五种基本行为:入、卧、憩、浴、卫被嵌入在这片人造山坡之中。山下的洞穴是入口和卫生间,山上视野最佳的位置是睡觉和洗浴的地方,山坡则是行走、休憩的界面。山的表面材料是软木地板,具有柔软、温暖的质感。洞穴可以被看作是定制的家具,由身体尺度和行为进一步定义出使用功能。一些当代生活的必要设施,包括智能设备、全屏投影等被隐藏在墙面和天花中,满足生活所需。

d1 010山洞卧空间  摄影师:金伟琦.jpg

山洞卧空间 摄影:金伟琦

d2 008山洞浴空间 摄影师:金伟琦.jpg

山洞浴空间 摄影:金伟琦

d3 006从浴空间看山坡 摄影师:金伟琦.jpg

从浴空间看山坡 摄影:金伟琦

d4 007全屏投影  摄影师:金伟琦.jpg

全屏投影 摄影:金伟琦

d5 011隐藏式迷你吧  摄影师:金伟琦.jpg

隐藏式迷你吧 摄影:金伟琦

d6 013山坡下淋浴间  摄影师:金伟琦.jpg

山坡下淋浴间 摄影:金伟琦

d7 014山坡下卫生间  摄影师:金伟琦.jpg

山坡下卫生间 摄影:金伟琦

人工与自然,原始与精致,确定与模糊共存于这个空间之中。这可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舒适”的空间,但也许那些习惯了城市舒适生活的人们置身其中时,可以被激发一些感官的本能,回归身体体验,重拾居住生活的乐趣。


之间

设计师:唐忠汉

设计公司:近境制作(www.da-interior.com)

项目面积:117㎡

完工时间:2018.11

摄影师:金伟琦、钟崴至

a1 建筑摄影金伟琦—2.jpg

摄影:金伟琦

两点一线,三点一线,走了又回,回了又走,你说天地为家。家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于设计师而言,是接纳,它接纳你的情绪、状态、离别、相聚,也让你接纳真实的自己。

b1 建筑摄影金伟琦—5.jpg

摄影:金伟琦

b2 摄影师钟崴至—3.jpg

摄影:钟崴至

之间平面图.jpg

平面图

空间以“之间”命名,是往来之间。如灰空间一般,将内外转换,心境转换,自我转换。

于唐忠汉而言,“之间”有着更加独特的用意,它经由离合、肌理、包覆、层次,去达到空间体验的感受。同时,「之」字型是路径、连结的型体表现,两者互相贯穿,共同述说层层递进的「连结的空间」。

c1 摄影师钟崴至—4.jpg

摄影:钟崴至

c2 建筑摄影金伟琦—7.jpg

摄影:金伟琦

白色包裹下的空间,通透明亮。它柔软包容,任何颜色可与之相搭,又果断坚挺,将阳光最大限度的反射。

不定义空间界限,而是以不同的线条将其分隔,或宽或窄,或朦胧或清晰,每个细节的设计都如一曲蜿蜒起伏的赞曲,以节奏引发思考。

d1 建筑摄影金伟琦—8.jpg

摄影:金伟琦

如太阳冉冉升起泛起的鱼白,大地万物勃然生动;又如夜幕低垂,洁白月光带来了宁静与安稳,驱散暗夜的阴沉。

艺术画将视觉焦点聚焦,充满张力,似是冲破的空间的束缚,白色的间隙又像是极力融于整个墙面,将冲突与和谐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e1 摄影师钟崴至—2.jpg

摄影:钟崴至

e2 摄影师钟崴至—5.jpg

摄影:钟崴至

卧室休憩的周围,设计师有意将首尾两端作出镂空的窗格,一方面保证空间的通透性,另一方面减少空间过大带来的的孤寂之感,于心理层面加深安全感,并增加趣味性。

f1 建筑摄影金伟琦—4.jpg

摄影:金伟琦

光线自天花洒下,层层包裹之下,不觉繁复,尤显轻盈,与柔和的光线共同塑造空间赞曲。

g1 建筑摄影金伟琦—1.jpg

摄影:金伟琦

“我想要的空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家的概念,进而是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设计师说道。

h1 建筑摄影金伟琦—6.jpg

摄影:金伟琦

h2 摄影师钟崴至—7.jpg

摄影:钟崴至


无界

设计师:姜元、 宋晨

设计公司:SODA建筑师事务所(www.soda.archi)

项目面积:80㎡

完工时间:2018.11

摄影师:金伟琦

a1 建筑摄影金伟琦 - 3.jpg

于几何学来说,边界或是一条没有厚度的线;于建造来说,边界或是墙壁存在缝隙,而对于此空间来说,打破物理边界,以影像作为连结方式,成为SODA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探索的出发点。

空间的边界通常是由其物理位置限定的,而此次,设计师使用数字化材质打破物理边界,从而达到“屏幕墙”与“透视墙”的优雅融合。

b1无界平面图.jpg

室内空间和外界联结最直接的媒介就是窗户,设计师重新选择开窗区域,并将矩形的几何肌理延伸到单元两侧封闭的实体墙上。

c1 建筑摄影金伟琦 - 1.jpg

四面大小不一的屏幕隐形嵌入三面墙体,通过网络,屏幕中可显示不同主题的内容。比如,巴黎实况、NASA的24小时直播和北京当地的电视直播,使居住者感受到不同的时间状态。

d1 建筑摄影金伟琦 - 2.jpg

三面墙上的屏幕、显示器和灯箱混合排列布置在一起,虚化了传统的实体空间边界所具有的固定感,形成了不规则排列的“屏幕墙”。当人们透过真实的窗户看到北京日落的时候,虚拟窗口中,巴黎还是艳阳高照;而当清晨梦醒,转眼可看到NASA传回的黑暗的无边宇宙。

e1 建筑摄影金伟琦 - 6.jpg

e2 建筑摄影金伟琦 - 9.jpg

时间的概念被模糊,它通过不同的屏幕被拉伸、扩展,使人产生不同的观感,丰富情绪体验。

设计师通过设计和科技的结合,旨在打破传统居住单元的硬界限,墙面透亮得仿佛可穿透,削弱了其厚重的感觉。屏幕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其显示内容既可以是与窗外风景合二为一的动态风景影像,也可以作为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窗口,呈现不同时间和维度内容影像。

f1 建筑摄影金伟琦 - 7.jpg

f2 建筑摄影金伟琦 - 4.jpg

f3 建筑摄影金伟琦 - 5.jpg

这个项目即是我们所倡导的“媒体空间”的实践,用数字化内容为空间带来功能的完善以及体验的优化,使空间充满动态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同时又是温暖的优雅的具有探索未来精神的居住环境。

g1 建筑摄影金伟琦 - 8.jpg


和院

设计师:青山周平

设计公司: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www.b-l-u-e.net)

项目面积:117㎡

完工时间:2018.11

摄影师:金伟琦、夏至

a1 建筑摄影金伟琦—1.jpg

摄影:金伟琦

城市是什么?是容器,包藏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空间;是历史,在嘀答声中跨越千百载的时间;是生命,在一代一代人打磨与接续中昼夜滋长的活物,你观城市,城市也观你。

b1 建筑摄影金伟琦—2.jpg

摄影:金伟琦

b2 夏至—2.jpg

摄影:夏至

和院—新家族的家,是一个约120平米的室内空间,在项目中,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打造当代舒适的室内生活空间,更着重考虑在未来新时代——家的另一种可能。

c1和院平面图.jpg

平面图

在过去,居住模式常是祖孙几代人共同居住,几代同堂的生活模式我们将其称之为家庭的1.0版本。逐渐家庭模式变成了父母与一个孩子,在日本则是父母与两个孩子,这是家庭的2.0版本。及至现在,世界各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一个人,这是家庭3.0的版本。

城市正在逐渐变成“一个人的城市”。在东京的核心区域,独居的老年人与年轻人占据了超过半数的比例,我们想象中的传统家庭已经在逐渐的瓦解和消失,这也即将是北京未来所要面对的事情。

d1 夏至—3.jpg

摄影:夏至

d2 建筑摄影金伟琦—4.jpg

摄影:金伟琦

d3 夏至—4.jpg

摄影:夏至

在家庭1.0时代,我们有四合院和土楼;

在家庭2.0时代,也有相应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住宅楼。

到了家庭3.0时代,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设计师青山周平与其团队展开了项目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户型都是基于婚姻和血缘关系建立的家庭居住模式,首先打破的便是户型设计。

他们把原有的隔墙全部拆掉,在房子正中间设计了一个庭院式的公共空间,并把四周的回廊抬高,使庭院下凹,高度恰好成为人们休憩的座椅。

f1 夏至—9.jpg

摄影:夏至

f2 建筑摄影金伟琦—8.jpg

摄影:金伟琦

f3 夏至—1.jpg

摄影:夏至

从上方俯瞰空间,似乎是四合院。如果将屋顶拿掉,就可以看到四周的卧室、卫生间、淋浴室、厨房等等,设计师将私人空间尽量压缩,将更多的空间释放到了公共区域,我们的生活便在这里展开……

g1 建筑摄影金伟琦—6.jpg

摄影:金伟琦

g2 夏至—6.jpg

摄影:夏至

g3 建筑摄影金伟琦—5.jpg

摄影:金伟琦

g4 夏至—7.jpg

摄影:夏至

新家族的家,将人们从自己私密的空间中解放,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家庭区域,而是个体时代的新家庭住宅模式:更开放的高复合空间,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264.html/feed 7
青山周平 | 20年前,我一个人背着包环游全世界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3/4385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3/43855.html#comments Mon, 25 Mar 2019 15:50:15 +0000 这是一档富有人文价值和美学品味的自述类音频节目,提供趣味性&有价值&有启发的新知。

节目邀请当代具有创造力、思想力和启迪力的代表者——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学贯中西、长于跨界、乐于分享,或旁征博引,或梳理脉络,或回溯自我,呈现自述者的灵感来源和自我塑造中的吉光片羽。

20年前

一个人背着包

环游全世界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Vol.4  青山周平

image.png

穿着带有设计感的条纹廓形衬衣,青山周平准时出现迎接我们。

他本人和在镜头里一样,有型有款,温暖平和。

毕业之后,他离开故乡日本,只身来到中国,成为了“北漂一族”,还住进了北京胡同,过着中国北方悠然自得的市井生活。

青山说,他父亲的建筑书籍对他产生过影响,让他继承了这样的职业。如果不做建筑师,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潜心钻研的科学家。

这次他的中国之行始于2001年,在大三下半学期,他登上一艘慢船,缓缓驶入上海···

640.webp (1).jpg

青山周平,在中国生活工作十三年的日本建筑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因为一档《梦想改造家》电视节目他意外地走红,是80后新生代设计师代表。自2005年至今,他主要关注的不仅是建筑设计,更多的可能是人和自然环境、文化、生活这几个最基本的事情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方面,他更愿意去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项目。

内容提要

整个来讲就是一年的时间从上海开始,然后一年之后回到上海,然后再用同样的船回到大阪。

640.webp (2).jpg

启程

1553529293345903.jpg

那艘开往上海的船

1553529293952114.jpg

上海码头,2001年

这是整个一年的时间的安排,但其他的都没有安排。所以就是从上海开始往西走,然后大概按丝绸之路的这个线走,去新疆,然后喀什,喀什应该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地方吧,到喀什以后再回来,然后再回来之后去西藏,因为我后面想去印度那边,所以我决定从西藏穿过尼泊尔去印度这样的线。

1553529294581237.jpg

开往西边的火车

1553529294252364.jpg

人群

1553529294283371.jpg

夜色下的人群

1553529294838212.jpg

image.png

其实也有很多日本人在这样旅行。所以有些人是从东边来,有些人是从西边来,然后会碰到一起。然后我们,比如说看完的书、小说啊、一些旅行的地图,我们会换,换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的最后的一页。其实有些书已经是好多年了,很多人的名字都在下面,这是从一个旅行者到另外一个旅行者。

1553529294298892.jpg

 在路上

1553529294232384.jpg

路途中的朋友

1553529295722199.jpg

那个时候我觉得是这样旅行的,就是我们把用完的书和用完的地图,在边界的时候跟另外一个方向来的人交换。

1553529295996500.jpg

路上见闻

1553529295602187.jpg

image.png

大概的路线是这样:先到上海,然后往西走,往西走之后去西藏,西藏去后去尼泊尔、印度,然后往西走,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了土耳其就能选择,再往西走就是欧洲了,或者往南走就中东,我选择往南走,就是经过希腊,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埃及。

1553529295741326.jpg

路线地图

然后埃及是比较关键的地方,因为埃及往西走是阿尔及利亚还是利比亚,现在我不知道,但是当时是没办法经过的一个地方。往南走,应该是苏丹,也是很难过去的地方,所以其实我只能选择飞到摩洛哥,因为它没有办法去别的地方,所以我是飞机飞到摩洛哥,然后摩洛哥一圈,然后摩洛哥往北走,然后到西班牙,然后就是欧洲。然后就到北欧,北欧之后去爱沙尼亚,然后到俄罗斯,然后就差不多到了中国的邻居,然后莫斯科,莫斯科到北京有一个火车的一个线,这需要七天的时间。

1553529295617903.jpg

旅途中的人

1553529295771142.jpg

在路上

1553529296182256.jpg

广场

1553529296119137.jpg

所以我觉得这个一年的旅行,最后的总结可能一个星期的时间挺好的,所以我就选了这个火车,然后从莫斯科到北京,然后北京到上海,上海又坐了那个五十个小时的船,然后到大阪。

1553529296686054.jpg

旅途中可爱的人儿

1553529296405084 (1).jpg

旅途见闻

1553529296879887.jpg

西藏

1553529296249292.jpg

在路上

1553529296425925.jpg

夜景

1553529297276566.jpg

中东

1553529297853746.jpg

旅途见闻

1553529297563391.jpg

这个是整个的一个,大概二十五个国家,多少城市我不知道,反正就是整整一年二十五个国家的这样的一个路线。

1553529297413121.jpg

我觉得旅行给我的这些,我们不一定是需要花一年的时间去别的国家去旅行。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当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有旅行的状态。

1553529297837938.jpg

那对我来讲,我在北京十三年其实已经很习惯在北京生活了,但我觉得也是感觉还是在旅行当中,然后我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在胡同里面可以看到另一种生活的状态,跟我们平时在另外一个地方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细节。那这个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旅行的状态。

1553529297644924.jpg

我是觉得我需要这种状态,为什么我一直住在北京?我一直在北京的胡同里面,其实是一种希望保持这种旅行的状态,不稳定的状态,就是对外面的事情一直保持新鲜好奇心的感觉。

比如说我们一个人去国外旅行的时候,我会对外的事情特别好奇,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这个跟中国不一样?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我觉得特别好的状态。我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我自己在北京的状态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1553529298260379.jpg

所以对我来讲,虽然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也是另外一个国家,也不是因为我是日本人。这些在中国生活其实有一定的旅行和一个状态,对我来讲这些很重要!

出品人:朱丽康、钱厚琳

排版:JENNY TIAN 

音频剪辑:李志雨 

图片:青山周平 提供

第一季特别鸣谢 : 李翔宁

特邀合作伙伴:一筑一事、有方 

独家音频合作平台:喜马拉雅 FM 

1553529298193344.jp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3/43855.html/feed 4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3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38.html#comments Thu, 15 Nov 2018 08:43:57 +0000 706550caly1fx8xdmv1dsj20zk0npn67.jpg

王珞丹和青山周平的对话可能是《丹行道》这个节目上线后最好的一集。

当然这个内容对于了解青山的人来说并不新鲜,因为在他所有访谈里,“家”一直都是他设计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所有媒体大肆宣传的重点。毕竟青山周平先生就是因为梦想改造家里的住宅开始声名大噪的。

所以在丹行道第七集里,建筑的解读弱了很多,更多的是电影式的叙述,一直在强调空间意义上的“家”,它营造的故事性比以前几期节目更强烈一些,而且青山周平这个日本人的背景,也让访谈有了一点戏剧性。

可以说,这一集完全是纯粹的文艺式短片,虽然卖弄情怀,但是比起之前那种普通人和建筑师两边都不讨好的方式,它更能让你在七分钟内了解青山周平这个建筑师最贴近普通人的地方。


 原视频内容:

72eb1945ly1fu4pr5qbcgj234022phe0.jpg

青山周平:我其实不太喜欢,被别人说我做得东西很像日本的东西,很日式。而我也没有办法,我是在日本那样的空间环境中长大,我的骨子里面,血里面有那种空间的感觉。我觉得那不是一个日本的东西,是我的东西。

青山周平:一般来说,房间内的走廊越少越好,但是我现在的很多项目里都有类似于街道的走道空间,把一个一个的空间串联起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最小的独立的一个空间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单独的空间,他们不会有好的关系。我也不是故意做成这样的(笑),做着做着就变成这样了(笑)。

王珞丹:我觉得你特别矛盾,你在做一个家的概念,但是你一定要两个人或三个人分开。就像我隔着窗户看到我爸妈在吵架,虽然我听不见,我就觉得好像还不错,不会影响到我,如果我们想吃饭,会在另外一个空间。

青山周平: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不是特别开放的一个人,偏向内向,这个空间就很像我自己。

cfc98651gy1fx8j0zzbjdj20u00jzadc.jpg

王珞丹:家的概念对我来说是家人在一起,可对你来说是?

青山周平:家就是归属感,我觉得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我的家。自己的家是我的家的一部分,工作室是我的家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地方,也可能是我的家的一部分。“有家人才有家”对我来说不一定是这样。

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的家。

王珞丹:建筑有时候本是为了客户建造的,实际上是倾注了你的情感和你对于这个世界的表达。这是你办法去隐藏的。你的建筑,能看出你对家是非常渴望的,可是你又在做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空间。

青山周平:一般地日本家庭是,父亲在外面赚钱,母亲在家里照顾。我家是相反的,我父亲是建筑师,他在家里做朋友们介绍的一些小项目。他其实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建筑师,他的工作场景都在家里。

cfc98651gy1fx8j0zzhbrj20u00k0dhl.jpg

王珞丹:蜗牛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它的家就是它的壳。我觉得这世界上最孤单的就是蜗牛了。

青山周平:蜗居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表达那样一个房子。

王珞丹:你会想留一直在这个国家吗?

青山周平:最近没有回去的打算。但是等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或者是老了,最后一定会回去的,我一定会在日本终老的。

1542279283941359.jpg

c1c5a097ly1fx8xkj2sl9j20ug0fhnci.jpg

“年少时拼命想逃离,长大后却害怕回不去 。人生是条单行道。家,开始前行路上最柔软的地方,是回身就能感受到的光芒。”(王珞丹)


 访谈中的项目——北京白塔寺大杂院改造 

1_3B6A5888副本.jpg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胡同中的老宅,选择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区中生活。老城区变得越来越像是老年人的城市。如何让年轻人重新回到老城中生活,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希望在这个改造项目中,一方面尊重院落的原始空间格局,保留以前的空间特质。另一方面,将其改造成为适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这是街区更新及此类建筑改造项目应循的方向。

8_3B6A3824副本.jpg

概况

项目位于33片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阜成门内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占地约3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4.2万平方米,区域内约5600户,户籍人口约1.6万人,常住人口约1.3万人。在这个区域老龄人口占19%,外来流动人口近50%。将近807个院落,现存4000余幢建筑,房屋质量70%较差,是一片居住环境有待提升、建筑质量有待改善、文化功能有待梳理的历史街区。

18_3B6A5333副本.jpg

因此,在当前北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背景之下,众多建筑师用单体院落或单体建筑改造的项目作为触媒,紧密结合当地居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城市更新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2_Guest_Room_62.jpg

本项目是一个位于北京二环里胡同中的传统合院建筑改造项目,院落占地约250平方米,我们将曾经的破旧杂院改造为四合院民宿。结合业态要求,试图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空间中融入新时代的居住生活方式。

65_卫星图.jpg

院落位于一个Y字形路口,相对难得的可以看到完整的两个沿街立面,院墙可以较为完整的展现在人眼前,视觉上对院落整体有非常直观的感受。院内原本容纳了8户人家共同生活。为满足生活面积的需要,院内违章加建现象较为严重,形成了典型的大杂院格局,空间杂乱局促。因此,我们将院落中心位置的加建建筑拆除,还原出合院的原始格局。

19_3B6A6251副本.jpg

关于设计

入口进门首先是一条笔直的廊道,右侧是对公众开放的咖啡馆,廊道尽头是内院的大门。院内共设计6间客房,建筑面积与功能布局各不相同。其中最小的房间为20平方米,最大的房间为30平方米。其中3间是loft格局的小客房,另外3间为大客房。且在房间内部色调有所区分,3间客房为浅色调,3间客房为深色调。除客房外,其余室内空间均为公共空间,日常作为展览空间使用。

63_3B6A6173副本.jpg

拆除加建建筑后,6间客房及展览空间重新围合出一个方形庭院。在庭院南侧中心位置,我们使用拆除原有建筑而保留下来的旧青砖搭建了一座楼梯塔。顺“塔”盘旋而上,是展览空间的屋顶,经过结构加固之后作为屋顶露台。在大树的庇荫之下,近可俯瞰整座院落,远可眺望妙应寺白塔,而展现传统建筑群体魅力的连绵起伏的屋顶立面也尽在眼前。

69_轴测图.jpg


1. 解决老宅的痛点

建筑改造类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原始条件不足。大杂院改造同样如此。根据以下几个现状特点,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0_3B6A5954副本.jpg

问题A.  室内面积不足:根据设计任务要求,需要在有限条件下塑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采取竖向使用空间的方法,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局部下挖地面,并拆除原有天花吊顶,利用传统建筑的屋顶空间做成 loft 格局。

问题B.  采光通风不足:我们几乎为每间客房都设计了屋顶天窗,大幅度增加采光效果。根据冬季采暖保温需要,天窗选用双层玻璃(平面玻璃顶使用三层中空玻璃)来降低导热效应。并在房间立面,每个客房门侧都做了开启窗的设计,辅助通风。

52_Guest_Room_e4.jpg

问题C.  采暖保温不足:除了在玻璃的使用中选取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之外,我们将全部室内地面铺设了地暖,作为冬季的主要采暖措施。

问题D.  隔音不足:根据房屋现状情况,为每个房间的隔墙增加隔音材料,一定程度的解决了原本的砖墙隔音差的问题。

70_户型_Guest_Room_2.jpg

问题E.  卫生间搭建不规范:现状院中已有院厕,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将生活污水排至市政管网。现状宫门口二条胡同中的下水管道为雨污合流设计,如此夏季难免会有气味散发。我们在院内建造了标准的化粪池,将所有的卫生间内污水排至化粪池,经过处理后合格达标的生活污水,沿用原有管路排至胡同内市政管道中。

43_Guest_Room_d_3.jpg

2. 空间记忆的传承

这个项目的设计逻辑是在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着重对现状材料的发掘与再利用。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意外发现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跟随施工阶段的新的进展,设计也不断的变化发展,由此也可称为“没有逻辑的逻辑”。

13_3B6A5269副本.jpg

比如,将建筑的木结构脱漆处理之后,露出的原本的木色干净朴素,展现出古朴的气息,于是我们就保留了木结构的本色。在做地面基础和院内排水时,在现状地坪下约一米处挖出7块大约是清代的条石。我们选取其中4块作为客房与院门门口的踏步石阶,重新赋予了新的功能与使命。

62_IMB_1S4sGw.jpg

原有建筑的旧的窗框我们予以保留,在不同的房间中重新组织利用,处处可见这座院落旧时的生活气息。

予以保留的还有大量的旧的青砖,具有几十年至上百年不等的历史。我们使用这些老青砖搭建成庭院内中心位置的楼梯塔,其间点缀嵌入现代材料玻璃砖,这座“塔”就连接了院落的过去与未来,是空间记忆的传承。拆除的虽然是违章加建的建筑,但也是整个院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更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29_3B6A6008副本.jpg

3. 私密性与开放性

院落与城市的关系:

传统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一种较为私密的居住空间。杂院的居住特点是相对开放的,这种开放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中,可以实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居住私密空间之中,建立一个可进行交流的、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间。

26_Reception_Cafe_2.jpg

我们将入口处的房间设计为咖啡馆,同时为内院的民宿部分提供接待功能。院落主入口采取向胡同开敞的设计,使廊道连同咖啡馆变成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咖啡馆内仅有一张大桌子,民宿内的住客使用早餐时,当地的客人也可以来喝咖啡,大家一起坐在同一张桌前进行交流。

展览空间位于内院,可分时段对公众开放,也增加了院落与城市的交流。

客房与客房的关系:

在传统的星级酒店中,客房部分通常统一设计为彼此封闭的环境。我们想要打破这种封闭的氛围,所以在房间立面设计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并将客房内看书、座谈等相对公共的功能区布置在窗边。这样除了增加采光,不同客房的客人可以互相看到彼此,进行某种程度的交流。而在房间内侧或墙体后面,安排了就寝空间、卫生间和浴室,保证了生活的私密性。

24_Reception_Cafe4.jpg

4.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胡同的居住环境特点,是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座合院分为6间客房,各自分室而居。我们尽力为每个独立的房间都营造出自然环境或是赋予自然环境的体验。1、2号房将一角的屋顶改造为玻璃屋顶,并种植绿色植物。在室内可时刻感受自然光线变化,营造室外庭院的氛围。5、6号房分别拥有真正的室外庭院,是属于客房独享的室外空间。

28_Gallery.jpg

在胡同里,“树”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互动。夏日炎炎,阳光被大树繁茂的枝叶遮挡在外,留下一隅阴凉。冬天树叶凋零,阳光穿过枝桠洒落院里,温暖明亮。人和树的关系是有机的。因此,院落内保留了一棵数十年的老槐树,延续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也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的互动。

38_Guest_Room_B1.jpg

以往一些四合院的改造,更多注重在建筑外观的更新和建筑质量的提升。但在老街区里,在胡同中,四合院建筑的改造不应仅仅停留在外观符号性的重塑,更重要的是保留生活的体验。和树一起生活的体验、在庭院生活的体验、开放的生活体验、和城市结合的生活体验……以及每个角落里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这些在外观看不到的部分,是四合院最独特的文化记忆。

36_Guest_Room_B2.jp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38.html/feed 2
青山周平的设计灵感,除了旅行,还有一个是Exce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29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298.html#comments Sat, 03 Nov 2018 05:39:47 +0000

秋日里,798的UCCA当代艺术中心变身成了接地气的胡同巷子,耳朵里传来的是磨刀声、叫卖声、大爷嗑瓜子的声音,眼里看到的是手艺人做糖画、给糖葫芦裹糖霜的场景,鼻子里问到的是新鲜的煎饼果子味道,三菌真以为,在这艺术中心的甬道中,穿越到了胡同街坊中间!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专为重现建筑师青山周平在胡同的生活而策划,而此次青山周平做客美术馆,是为与爱彼迎中国(Airbnb)的设计团队负责人Vivian Wang对话分享设计背后“打破常规”的故事。

对话和分享开始之前,沉浸式的体验从甬道一直蔓延到了馆内。一向对住宅有自己想法的青山周平,这次和爱彼迎的“思享会”中在墙壁上按尺码分类从s、m、l,一直到xl,把设计理念逐一介绍,现场还按青山新作“合居”的设计图,1:1搭建了盒子住宅,又把青山胡同工作室的私人物件挪到分享会,让大家从设计师平常阅读的书目、做的设计模型、喝茶用的杯具,窥探设计中的蛛丝马迹。

要说遗憾的是,沉浸式展览只对参与思享会的设计师和爱彼迎房东在10月27这一日开放,更像一次快闪,三菌详细的记录了会场的点滴和演讲,是热爱旅行的青山对自己的故事介绍的非常全面的一次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往下细细阅读~

青山周平对设计的思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一是旅行,一是历史。

大三那年毕业,青山周平用一年的Gap从大阪开始,先到中国,然后到印度,接着一直往西走,到中东、非洲、欧洲、北欧、俄罗斯,最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上海回到大阪。

这一路,印度用右手吃饭,左手代替厕纸,时间长了青山觉得原本对称的身体好像有些不平衡,左手的角色有点尴尬;俄罗斯冰冷的铁杆玩具,也和日本圆滑可爱的儿童玩具大相径庭;土耳其的圆石房,和传统意义的住宅也有很大不同,这些都让青山对设计本身有了新的想法——原本已经有了定义的事物,因为思维的不同,设计的结果也很不一样。

分享现场,凳子要观众自己般,大家任意摆放,很轻松随意。

当住宅去掉“宅”字,核心便是住的功能,房屋可以只用来住,但家并不一定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

对家来说,“s”,是对家庭1.0时代,我们居住在大家庭中,住宅的形式是胡同院子、土楼这样集体生活的房屋,2.0时代,住宅楼适应了小家庭的需求,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人独居,或者说,在人生中选择单身的时间变长了,住宅的面积也越发紧凑,要适应这样的现状,建筑师的思考就要跳脱出面积和成员对“家”这个定义的束缚。

每个人的家可以是小盒子,但生活可以共享大空间,卧室平米虽小,但餐饮、娱乐和工作场所本身也并不非得独享。

“房子可以特别小,但是家却很大”。

-青山周平

“m”,是在小家单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作的空间。家和工作之间不一定再是通勤,而是有交汇、可以相融的地方;将“m”放大,“l”则是青山的理念在当代可以实践的范本,武汉一座761户的公寓楼中,传统位于底层的商业被分散挪到不同楼层,健身、电影院、餐饮穿插其中,像一个立体的大杂院。“xl”是在未来,当盒子足够多时,一个共享的社区城市便能形成。

武汉的公寓楼像“垂直的四合院”。

现场模拟胡同场景的手艺人。青山住的胡同里,院子不大,但出门就有新鲜的瓜果蔬菜摊,门口有饭店和酒吧,若把社区看作更大范围的生活半径,那么“家”也就不止是院子里的生活了。

对青山来说,除了旅行之外,还有一个启发设计的“神器”。他有一个从大学就养成的习惯,把从137亿年前至今对建筑设计来说重大的事件和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都整理到一个Excel时间表中,还加上自己的心得和笔记,一有新的发现,便增加到表中。

到现在,这个表变得非常长,但也像青山的“指南针”一样,做设计前能心中有历史,不被眼前的习惯和看法禁锢。

说起历史,挪到现场的书架上,除了有设计专业的住宅研究,还有研究中国、日本的思想史,城市研究,也有肯·福莱特《圣殿春秋》这样的描述中世纪的史诗巨著。

从青山周平的BLUE工作室挪到现场的私人物品。

这些收集历史事件和大跨度的阅读习惯,虽然不见得体现在某一件作品上,但就像旅行能帮助设计师突破地理上的常规束缚,历史能帮助设计师突破时间上的思维惯性。

青山周平说,彩虹被认为有七色,但实际上若换个角度,也可说只有三色、五色,细分下去,也可以说有数十色、上百色。打破自己的思维,才能看到更绚烂的彩虹。

爱彼迎中国的设计负责人Vivian Wang和青山周平对话。

对家的设计想法,也可以从青山周平还在鸟巢House Vision的作品看到。四个大小不同的盒子,中间有个客厅,所有的家具下面都有轮子可以移动,这个空间当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自由的活动。而其中一个6㎡的盒子是LOFT,下面工作,上面睡觉,尤伦斯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就按青山的图纸造了一个。

放在现场的盒子。

走进去体验,三菌发现里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基本的生活功能,通向睡铺的台阶和床下的空间都可作收纳,工作台面上也有书架增添了小住宅的意趣。层高超过2.5米的盒子比起一般的公寓楼舒适性也不算差。

单看这个盒子可能会觉得单调,但回想之前所说,睡觉的地方不一定要很大,真正的生活区域可以放在城市中,所以也可以是一种社区生活的思路。

“爱彼迎设计——思享会 ”的海报廊。

与青山周平“不断打破”传统的居住空间建筑理念相契合的,是爱彼迎中国设计师团队也在不断“打破常规”,在“家”的概念中融入社区、餐厅和体验的形式。因为每晚都有200多万来自全球各地的旅行者住进树屋、城堡、岛屿、铝合金吊舱小屋等等风格各异的爱彼迎的“家”里,让旅行的人体验独特的旅行住宿体验,建立人与人之间新的连结变得格外重要。

这次“爱彼迎设计——思享会(Airbnb Design-Talks)”的活动是爱彼迎专为有创新精神的全球设计师们打造的交流平台,去挖掘设计的推动力,为用户们打造更加贴心舒适的旅行体验。

“打破常规”是在中国的第一次活动,此前其实已经有十多次全球范围内的分享,比如曾经在三藩市,Airbnb请来为女性发声的电子音乐艺术家Kiran Gandhi,为种族发声的摄影师Joshua Kissi,还有Rudy Granados,Julie Brister和David OReilly来分享关于“CHAOS”(混乱)的想法,这次青山周平“打破常规”的演讲也和CHAOS的主题一脉相承,希望能冲破混乱,让爱彼迎的设计师们可以重新审视设计与生活,甚至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

图片来自爱彼迎,部分来自网络

END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298.html/feed 1
王珞丹要“撩”的12位建筑师,都有哪些作品?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194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1946.html#comments Mon, 01 Oct 2018 00:29:47 +0000 王珞丹“丹行道”宣传片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

建筑师这个角色

也免不了要被娱乐挖掘了

吴彦祖《漂亮的房子》刚结束

这边又有女明星要来撩拨建筑师

王珞丹是一个很阳光的演员

在出演<奋斗>的米莱一角而走红

作为女主角的她爱上了建筑师的男主

最后还被马伊琍抢走

这次

王珞丹成功化身明星制片人

推出了《丹行道》



访谈对象为12个建筑界的翘楚

应该会是一个很有看头的节目

我们来瞧瞧

跟王珞丹撩一撩聊一聊的

这十二个建筑师是谁?


考霸君给大家收集了各自的作品

我们来瞧一瞧

用设计说话


1、张轲

张轲,1970年出生。安徽人,父亲为设计师。1996年清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毕业,1998年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创办人。2016年阿卡汗奖,2017年的阿尔瓦•阿尔托奖获得者。

▼“微杂院”

▼“微杂院”

▼“微胡同”

▼“张轲工作室”

▼“张轲工作室”

▼“Novartis瑞士诺华大楼”

林芝尼洋河谷游客接待站




2、柳亦春

柳亦春,1969年出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代表作品有龙美术馆西岸馆 、雅昌(上海)艺术中心 、花草亭等,曾获“远东建筑奖” 


▼ 龙美术馆

▼ 龙美术馆

▼ 台州当代美术馆

▼ 上海艺仓美术馆

▼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

▼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

▼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

▼ 例园茶室

▼ 例园茶室




3、董功

董功,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其间作为交换学生在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 交流学习。二零零八年,创建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Vector Architects)。

▼ 船长之家改造

▼ 船长之家改造

▼ 三联海边图书馆

▼ 三联海边图书馆

▼ 三联海边图书馆

▼ 北戴河新区海边教堂

▼ 北戴河新区海边教堂

▼鲅鱼圈万科品牌展示中心

▼ 重庆桃源居社区中心

▼ 瞬间城市合肥东大街售楼处



4、李虎

李虎,毕业于清华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后赴美求学,获得莱斯大学建筑学硕士。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 负责人。曾任美国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合伙人。


▼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清华大学海洋中心

▼ 清华大学海洋中心

▼ 清华大学海洋中心

▼ 退台方院

▼ 六边形体系

▼ 六边形体系

▼ 六边形体系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



5&6、郭锡恩&胡如姗

郭锡恩先生和胡如珊女士于2004年共同创立的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是一家立足于中国上海的多元化建筑设计研究室。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的设计作品也在在世界各地权威设计大奖中屡获殊荣,包括巴塞罗那INSIDE 大奖,建筑评论新锐建筑奖(AR Awards for Emerging Architecture),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al Festival),英国D&AD大奖等。


▼苏州礼堂

▼苏州礼堂

▼苏州礼堂

▼苏州礼堂

▼南外滩水舍精品酒店

▼上海 余庆路88号

▼扬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

▼扬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

▼扬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

▼扬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


、张斌

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时代建筑》专栏主持人。主要作品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新江湾城中福会幼儿园、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等。曾获2004年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

青浦练塘镇镇政府

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

十院书屋

▼安亭东方瑞仕幼儿园 

▼安亭东方瑞仕幼儿园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 

崧淀路初中 


、袁烽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主持设计团队注重数字设计的教学及建造试验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项目的并行与互补发展是创盟国际的一大特色。


兰溪庭 

▼可乐宅 

可乐宅 

五维茶室 

五维茶室 

军工路办公室厂房改造 

上海松江名企艺术产业园 

▼竹里

▼竹里

▼竹里


、俞挺

俞挺,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Wutopia Lab创始人,Let's Talk创始人,城市微空间创始人,旮旯联合创始人。曾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任副总建筑师。


▼八分园美术馆

▼八分园美术馆

▼无极书院

▼无极书院

▼一个人的美术馆

▼上海钟书阁

▼苏州钟书阁

▼苏州钟书阁

▼西安钟书阁

▼西安钟书阁

▼西安钟书阁


、庄慎

庄慎,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大舍建筑合伙人。代表作:双栖斋、黎里、长宁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嘉定新城规划展示馆、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莫干山蚕种场改造项目。2012 年 WA 中国建筑将佳作奖。 2010 年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施工管理杰出成就奖”。2006 年 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评选的最佳商用建筑奖和 WA 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双栖斋

▼嘉定新城双丁路幼儿园

▼棉仓城市客厅(改造)

▼桦墅乡村工作室

▼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

▼嘉定新城规划展示馆

▼黎里黎里


、华黎

华黎,TAO 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199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 学士学位,1997 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1999 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获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曾实践于纽约。2003 年回到北京开始独立建筑实践并 于 2009 年创立 TAO。曾获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清华大学 客座教授。


▼云南手工造纸博物馆

▼云南手工造纸博物馆

▼云南新寨咖啡庄园

▼林建筑

▼武夷山竹筏育制厂

▼武夷山竹筏育制厂

▼孝泉民族小学




、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建筑师,1980年出生于日本广岛,2003年以“最佳毕业设计奖”毕业于大阪大学,并获第十届UNION造型设计大赛奖二等奖。2004年作为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派遣留学生到布鲁塞尔Sint-Lucas 及巴黎国家高等拉维莱特 深造。2005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并获“最佳硕士论文奖”。2005年起在SAKO建筑设计工社任设计师,2008年升任设计室长,同年获日本商业空间协会设计大赛奖银奖。201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修读博士学位,2013年起同时任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 2015年创立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白塔寺大杂院改造

▼白塔寺大杂院改造

▼北京协作胡同胶囊酒店

▼北京协作胡同胶囊酒店

▼木峇书店

▼木峇书店

▼有术 sth.here胡同民宿

▼有术 sth.here胡同民宿

▼有术 sth.here胡同民宿

▼梦想改造家

▼梦想改造家


现已更新一集——柳亦春

王珞丹:建筑师,我们“撩一撩”——柳亦春

更多后续建筑师访谈

每周一集

敬请关注

▼王珞丹与建筑师华黎、张轲、董功

及阿那亚创始人马寅


▼王珞丹与建筑师青山周平



end



本文由考霸建筑原创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请勿商用。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1946.html/feed 5
建筑师又在帝都搞事情,看张永和、马岩松、青山周平们怎么在鸟巢边上做模型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9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90.html#comments Wed, 26 Sep 2018 07:01:01 +0000 这几天北京的天气特别好

House Vision大展正在进行中

位置就在北京鸟巢南广场

这里展出了十座1:1比例建成的房子

每一座都由一位建筑师

与一家企业合作完成

向大家诠释了

未来的房子和生活的可能性

也展示了未来我们的“家”

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十位建筑师分别为

张永和

柳亦春

杨明洁

李虎

青山周平

原研哉

长谷川豪

董灏&蓝冰可

马岩松

孙大勇

在介绍这十个房子之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House Vision

House Vision的总策展人原研哉

想必大家已经很了解了

他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

也是MUJI的艺术总监

2013年3月,原研哉在东京

举办了HOUSE VISION第一届展览

称为HOUSE VISION 1

设计师和企业共完成了7个展馆

参与的建筑师有

伊东丰雄、藤本壮介、坂茂等

2016年7月30日

主题为“分而合,离而聚”的

HOUSE VISION 2

又在东京举办

关于那时候的介绍

可以看我们以前的文章

House Vision 2 东京大展

image.png

那一次

参与的建筑师和企业也更多

有隈研吾、五十岚淳、吉田爱、藤本壮介、坂茂

等共十二组

建造了12个1:1比例的未来之家

image.png

而今年

HOUSE VISION 3

走进中国

9月21日在北京开幕

CHINA HOUSE VISION

首次尝试了将建筑、设计、科技、制造等

多个产业跨界合作

一起思考中国未来的生活形态

image.png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十个房子


10个家



01

 砼器 | Concrete Vessel 

海尔 × 张永和丨非常建筑

“砼器”探讨的是在新的人居关系学中

家电不再是在墙角完成工作的器具

而是家的一员

“砼”字,由“石、人、工”三字构成

原意为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

它的设计不仅有建筑材料

还有人和电器的参与


image.png

image.png


材料用了透光通风的多孔混凝土

虽然看似是笨重的建筑材料

却在这里变成了轻盈的薄壳

image.png


02

 亼屮囗 | House ATO 

阿那亚 × 柳亦春丨大舍

”字,可以拆成“亼屮囗” (ji cao wei)

是屋顶支撑和一个台基

有点像原始棚屋一样的原型

空间是可以不变的

变的其实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个作品更倾向于

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

试验在空间中

人们如何去理解可能发生的变与不变



image.png

image.png



03

绿舍 | e-Vege House

远景 × 杨明洁|YANG DESlGN

“绿舍”是在对未来能源

高瞻远瞩的基础上

思考未来之家如何使用和存储能源

image.png

image.png


04

火星生活舱 | MARS Case

小米 × 李虎|OPEN

“火星之家”想要审视如果在极限条件下

家居生活只能拥有必须的最小限度设备

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可能把资源全部循环利用起来

让家自己形成一个小的生态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05

新家族的家-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 

Sharing Community of 400 Boxes

华日家居× 青山周平丨B.L.U.E.

所谓居住并非只能在家里

更可以是探身到外部空间

让周围的人们也参与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如此,不妨把适合临街摆放的家具全部集中在一起

以建筑的形式展现出来

image.png

image.png


06

最小—最大的家 | Zero-Edge

有住 × 日本设计中心

零边界”探索一种新的住宅格局

把整个建筑的内外边界去掉

为家提供更多可能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07

無印良品の社宅 | Company Housing for MUJI

無印良品× 长谷川豪

从中国窑洞民居北京四合院

居住方式中获得灵感

尝试高效利用北京的半旧空间

加上无印良品的系统层架等

来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08

你的家 | Infinite Living

TCL × 董灏&蓝冰可丨Crossboundaries

建筑以“”作为作品的主题

回到了东方的禅意

讲究在混沌模糊的世界里

找到每一个人的需求

image.png

image.png


09

庭园家 | Living Garden

汉能 × 马岩松丨MAD建筑事务所

人类科技越进步

就会越贴近大自然

所以,如同住在空无一物的大自然当中

实际上却配有高度发达的新技术

这也许就是未来人类住房的进化方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_ 建筑师又在帝都搞事情,看张永和、马岩松、青山周平们怎么在鸟巢边上做模型_32.jpg

_ 建筑师又在帝都搞事情,看张永和、马岩松、青山周平们怎么在鸟巢边上做模型_33.jpg


10

城市小屋

MINI LIVING Urban Cabin × 孙大勇|槃达

这个项目是对四合院的全新诠释

在住房的基本功能中

加入一个不可思议的新的窗户

使得人们从天花板就如同观影一般

将城市外部的人间烟火尽收眼底

这就好比在天花板装了三维立体的新窗户

image.png

image.png

_ 建筑师又在帝都搞事情,看张永和、马岩松、青山周平们怎么在鸟巢边上做模型_36.jpg

在现场,马岩松与原研哉的对话

image.png

书店

image.png

未来生活

我们心存向往

这次大展

也带给我们非常多的启发

与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赶紧安排在你的行程里吧


文中部分介绍来自China House Vision官方网站

image.pn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90.html/feed 4
竞赛 | 当菜市遇见设计师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8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80.html#comments Sun, 16 Sep 2018 08:21:02 +0000


一直以来,杭州拥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宜居之城。生活感,是杭州优胜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自然为人文生活而生,市民参与的城市空间更应该为人与生活而建。

生活感之于菜市,是这个基本的生活场所不可替代的原因。生活感并不是单纯的市井之气,新时代语境下的市井之气应被赋予新的含义。

本次设计竞赛改造的菜市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区内,紧邻各大高校、高沙社区等,辐射周边社区。设计竞赛旨在通过全城参与、公开征集的方式,响应“民本位”的城市发展需求,唤醒“菜市文化”在城市基础公共空间中,独有的人文交流与市井氛围。以点及面,打造摊位改造、提升设计的示范点,运用文创思维及品牌意识,展示传达菜市摊位有温度的城市空间一角。

本赛事面向全国高等院校,邀请所有设计相关专业学生组队参赛,并由政府、院校、业界知名设计师等集成评审团,为作品评分,遴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由参赛者负责方案的落地。


市井文化、生活美学、设计建造

我们一起改变身边的生活空间


当菜市遇见设计师”为本次竞赛主题,以杭州高沙农贸市场为基点,对其中5个属性各异的摊位进行改造。为挖掘最优改造方案,采用“1+1”竞赛模式。方案评选后,由被选择的方案设计团队在48小时内进行主导性落地,并由奥雅设计全程提供设计指导及落地技术支持。



征集机制

参赛者从限定的5个摊位中选择1个,加上自主从菜市红线范围内任选其中1个摊位进行改造,最大可能性地释放参赛者的自主选择性与创造性。


5个限定摊位:肉铺、冷鲜摊、蔬菜摊、面食店、豆制品摊



(菜市红线范围平面图及摊位详细信息 报名后获取)


// 征集内容

征集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总体策划书、整体设计方案、视觉系统与文创IP以及后期运营方案,设计及改造范围包括所选摊位的可使用面积范围,平均每个摊位在5-6平方米左右。方案需具备可复制、可操作性及可落地性,能向大范围推广。

 

// 报名入口

点击此处报名或点击原文链接


// 场地考察

可自行选择菜市考察的时间,且不止一次

组委会官方考察时间,均有组委会工作人员现场解答

组委会组织场地考察时间:2018年9月18日/9月20日


// 拟请评委

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康文玲 台湾台北华山文创园区台湾文创发展(股)公司 合作策展召集人

王  晖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立溧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副局长 

宋  晟  奥雅设计杭州公司运营总监


// 奖项设置

最佳方案设计奖5名,奖品及奖杯、证书

具体奖品可咨询主办方


落地实施基金:1000元/m2

 

获奖者将有机会得到: 

1.设计方案奖品;

2.奖杯以及盖有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公章的获奖证书;

3.来自设计界、文创界、投资界的重量级专家对作品全方位的点评;

4.获奖作品均可由奥雅设计全程指导落地;

5.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在其他平台进一步推广;

6.获奖者将有机会优先进入奥雅设计公司实习或工作;

 

// 征集议程&报名

正式报名:2018年9月14日—9月27日(24:00)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 2018年9月27日24:00

推荐考察截止时间:2018年9月18日/9月20日

评审时间:2018年9月28日—9月30日

中标发布:2018年10月1日

落地准备时间:2018年10月2日—10月4日

落地实施时间:2018年10月4日—10月6日

验收时间:2018年10月7日

成果发布:2018年10月8—10月10日


// 参赛资格

参赛者必须是全国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国籍不限。

本次赛事要求从设计到落地,需要实际实施改造,建议组队参赛(每组不少于2人最多不超过5人),邀请1位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多专业多学科共同合作,全国高等院校设计相关专业但不仅限于设计专业。

参加过其他竞赛的作品、作品片段、任何形式公开的效果图和分析图素材,或使用、演绎他人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的作品等不允许参加本设计竞赛,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赛资格。

 

// 提交方式

大赛官方邮箱:ladesign@vip.qq.com


// 联系方式

竞赛联络人:021-60498482  陈 青

联系邮箱: ladesign@vip.qq.com

竞赛官方QQ:3514462751(L&A)

竞赛官方QQ群:779804773(群名:当菜市遇见设计师)

 

// 资料下载

获取本次农贸市场设计竞赛的场地资料请先通过请报名表报名,加入QQ群获得,回复确认邮件,获得竞赛场地信息的下载方式。



指导单位 //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主办单位 //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

联合主办 // 奥雅设计 奥雅公益基金会

设计指导 // 浙江大学  奥雅设计杭州公司



采写 / Ciel

编辑 / Christine

视觉设计 / 叶根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80.html/feed 3
与青山周平的对话,我们不需要“客厅”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3993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39931.html#comments Fri, 20 Apr 2018 07:20:02 +0000



本文转载自《建筑档案》与青山周平的对话分享。

青山周平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日本建筑设计师




在与青山周平先生的对话过程中,“自然的状态”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他的话语中,见到他本人的第一感觉亦是如此,亲切而自然。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谈话中多次强调的这一理念,并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一栋建筑,或者说一个最简单的设计,—把椅子的摆放,或者一道墙上的凹陷,都要呈现出它本来的状态。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那么这种“本来”的状态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为什么他就能找到那种“本来的状态”?

发现这种“状态”是否仅仅凭着一种主观的感觉呢?

是不是青山在故弄玄虚?

对此,建筑师本人说:“美丽的事物背后是逻辑”。

呈现出一种“本来的、自然的”状态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延展探讨建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建筑,不管多么富丽堂皇,或者多么寒酸简陋,也不管它什么用途,总不会与人脱离干系,离开了人,所谓的建筑也就毫无意义,那么在谈建筑的时候,得从我们自身谈起。”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身上就会同时具有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并非思考的成果,而是一种事实叙述。

作为一个自然人,你需要满足自身身体的各种需求;做为一个社会人,你需要满足自身与他人交流的各种需求。与之相应,由人所创造的建筑也应具有这两种属性。

建筑的自然属性对应人的自然属性,即需要满足人身体的需求。简单来说,建筑就是在一个特定空间,即一片场地内实现一种人与自然界的隔离,使这个空间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转变成人工状态。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人的这种特有行为推动本来统一的自然界发生分化,由此人类社会开始产生。建筑的这种隔离并非是绝对的,不是把人和自然界完全地隔离。

自然界中虽然存在着大量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但自然界也几乎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要素——阳光、水、空气、食物等。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一栋建筑,即便是原始社会的洞穴与茅屋,也要考虑采光、通风、水源以及食物贮藏等各种元素,这样就使建筑在隔离这一主要属性中需要实现一种相对的开放,这种开放既要保证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必要元素,同时也要保证不会破坏建筑对人类应有的隔离保护功能。这就需要在建筑的自然属性中实现一种隔离与开放的内部平衡,即实现人与自然的一种平衡。

建筑的社会属性,对应着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很多,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是生理上的,也来自于人的心理与情感。每个人都离不开这种交流,如果说人的自然属性关乎生存、那么人的社会属性就关乎生存的意义。失去了这种交流,人的生存将与其他生物无异。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与之相对应的建筑的社会属性,自然是要满足人类的这种相互交流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建筑的社会属性与其自然属性正好相反——自然属性的主题是隔离,社会属性的主题则关乎开放,这种开放要保证人类在自身无意识创造的“社会环境”下能够正常地交流。

可以说,人类发明的建筑正好为自身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上,人类的充分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同样建筑的这种开放性也不是绝对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财产和阶级开始出现,人类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原始的那种扁平的、无差别的互动,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对立的趋势。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作为人类交流载体的建筑,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在仍强调开放性的同时,其私密性与阶级性开始逐渐凸显——门的发明、宫殿的出现——建筑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遮风避雨的工具,它正逐渐染上人的性格。

在建筑的社会属性中,也存在着一种开放和隔离的矛盾,这个矛盾能否正确解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否实现一种平衡与和谐。

就建筑本身来说,其自然属性中与社会属性中都存在着一种和谐。而当一栋建筑(或说一种设计)分别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的时候,我想就是青山先生所多次强调的“自然的状态”吧。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一栋建筑,或者说一种设计,我们不是说要把它建在哪里,设计成什么样,而只是一个寻找和二次认知的过程,要找到建筑和设计在自然与社会中应有的位置,这个位置即是其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点。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看似其工作复杂难懂,但归根结底都是在寻找这么一种共存的方式。

青山周平的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这个平衡点的过程。他提到的“自然的状态”亦是对平衡点的一种描述。谈话之中思想的陈述以及他经手过的项目,同样在达到多元平衡相依之余完成自我的“自然的状态”。


以设计亲历北京胡同日常

北京胡同,这个曾经最能代表北京城市性格的建筑——自由、悠闲、直接、大大咧咧,如今却在北京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群中有点不知所措。破旧、简陋、拥挤、生活不方便——年轻人选择“逃离”的场所,大部分的老年人和外地租客等相对弱势群体被留下。


L型之家

 “建筑与自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很多住宅小区的‘自然’有很多树,很多绿化、草地,都是装饰性的东西,和建筑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胡同里的自然不是装饰性的添加,一棵树在院子中的存在”

春天长出仿佛生在律动的嫩芽,夏天洒下一片浓绿的阴凉,秋天结出瓜果香四溢的欢喜,冬天招呼远方的太阳登门的温暖。在胡同里,一棵树不只是一棵树,它也是家庭里的一份子


L型之家

 “胡同的位置,高度,朝向的设计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北京地区不同季节太阳的高度来设定。”胡同的树,夏天叶茂遮阳,冬天叶落透光,看似不经意的“无心插柳”,却正契合自然的规律。

常见胡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更加频繁和顺畅的。你也无法想象在胡同里住对门,住邻居的两家会经年不认识、不说话,而这已经成了现代楼房住户之间很普遍的状态。


L型之家

  “胡同不只是一种居住形态,它亦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快速进化的现代化住宅和城市却是脱离状态,围城内外彼此隔离,私密性产生的同时,现代家庭也被割裂成了一座座城市中的孤岛。”

胡同里的交流是简单的,没有太多的顾忌,一切相对随心,在私密性的营造和开放的生活态度之中建筑师的处理尤为关键。


L型之家

 那些年我们童年里的胡同岁月,也许可以说是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

北京翻天覆地变化的大背景下,胡同常态也在逐渐的被打破,在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冲击下,胡同的缺点被放大、曾经的优点被忽视,胡同也逐渐成为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仿佛胡同仅仅成为了一种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这种回忆也在渐渐远去。


L型之家

 胡同也许会成为记忆,亦或者纪念。

但也有一批建筑师在思考:如何使胡同对于自然与社会关系剧烈变迁的时代给予这个城市在新与旧之间留住一种应属于这个时间的美丽风景。

“胡同里房子的改造,看似是一个个体设计事件,但我们还要思考胡同的建筑表达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


城市里外不同的“自然的状态”


承德与泉州,一北一南,一个是有关城郊的温泉度假设计,一个城中的社区改造,如何有一种“自然的状态”的呈现却也殊途同归。

“承德温泉中心项目的总体造型虽然是以几何线条建构,也是在寻找与周边环境相融的方式。依据一块地貌的高差,找一个自己最合适的位置”


承德温泉中心

在一片青山绿水的环抱下,一座线条分明,如刀割斧剁般的建筑物在周围柔和山色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几何线条的尖锐挺拔,周围环境的自然圆润,看似矛盾突兀,却构成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青山周平心中最“自然的状态”。

疏解”是目前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命题,可我们周末去哪里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从北京到承德开车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自然环境特别好,还是个有温泉的地方。这是北京人放假或者周末可以过来放松的地方。离开城市,回到自然,和自然接触,忘记城市的逻辑。”


承德温泉中心

 正是要打破城市对人的束缚,使人重新回到自然中去,找回最原始的快乐,回归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然的状态”。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青山绿水之畔,安享一段舒适和自在的时光。

若说承德温泉中心导向于城市功能的疏解,泉州四百盒子社区城市改造则是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给予,亦是一个为城市造梦的过程。

四百盒子位于泉州市中心,场地原有的功能是一个菜市场已经外迁,也是泉州城市历史街区更新再生的一部分。再加上目前虚拟经济的覆盖,更新与再生成为了诸多城市新生的议题。”


400 boxes

 “现在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的,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建筑空间功能的创新设计与设计内容的细节思考改变这一代人重金买房的传统生活方式,构思一种新的模式给予未来生活另外一种可能性,这是一种尝试,也是我在自我突破。”

这个项目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城市老街区功能改造和年轻人住房问题两个方面。这两个看似关联性不大却又都很棘手的问题,是可以在同一空间内尝试解决的。


400 boxes

 “基于胡同生活的日常观察,每家之间没有异乎严明的界限,一道门不会把你与这个世界隔绝。”

青山周平为我们带来了“家”的另一种全新的形态:盒子。

为城市呈现一种开放与共享

我们并不需要拥有独自的厨房,外面餐馆可以是我们的“共享厨房”;不需要冰箱,外面菜市场就是我们的“共享冰箱”;不需要“客厅”,外面院子就是我们的“共享客厅”;不需要书房,外面咖啡厅就是我们的“共享书房”。


400 boxes

 衍变促生秩序

共享创新城市

一个人在城市中行走

也许是午后,也许是树荫之中。

城市工作者是否可以真的

从细节出发来探讨一个关于生活本身的话题

值得我们思考


- End -


本文由建筑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39931.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