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落空间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柿子岭理想村 / 华建集团·上海设计 Free Studio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1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12.html#comments Fri, 12 Jun 2020 08:15:08 +0000 背景

柿子岭理想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是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的重要节点。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以“文旅”为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四年的时间,从国家级试点到国家级示范,在全国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中脱颖而出。而柿子岭理想村作为其核心区域,以乡村形态为基础,发掘地方文化,提取乡土元素,从在地性出发,通过设计的介入,在建筑更新、空间活化、经济产业复兴、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完成对柿子岭村落的更新与改造,打造齐鲁片区的第一个文旅乡村名片。

△ 柿子岭村原状鸟瞰

△ 柿子岭村更新后鸟瞰

项目总规模约7600平方米,场地呈线性,自西向东沿村道逐渐深入田中。村道北侧是散落的民居,南面是成片的田野,向东到尽头,村院聚集,成组成团。这里乡村与自然交织,原始村落与大地之间的空间留白,蕴藏了更多场所的可能。我们从区位、交通、聚落肌理等方面着手,将柿子岭理想村的业态自东向西依次设定为民宿大院、文创街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功能由私密到公共,空间由封闭到开放,设计介入的力度逐渐加大。

c1 柿子岭业态(Free_Studio)_调整大小.jpg

△ 柿子岭业态

民宿大院

“院”是当地民居的典型空间形态,村东的民居聚落的原始肌理也是大院间的组合。数十座民宿坐落于场地原宅基之上,以民居大院平面形式为原型,恢复了传统的民居肌理,在空间、形制、材质等方面承袭对地域传统,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空间。

△ 民宿大院空间演绎

△ 民宿大院整体鸟瞰

△ 民宿大院

民宿院落分为大院民宿、标准院落民宿和亲子院落民宿,提供商务、休闲、亲子互动的室内外生活场所。为了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民宿院落北边、靠近村路的方向设置了一座大院公区,主要提供民宿的接待和餐饮服务,在民宿院落中也植入了公共厨房、共享客厅、庭院茶棚等生活空间,赋予传统居住空间现代社交属性。在这里,体验的是乡村环境中的现代生活。传统民居中一家所有的场院,通过微小的改造,成为友人、家庭、孩童间交流互动、聚集娱乐的场所。院落空间与不同住户的生活情境的碰撞,赋予每个院子个性和精神。

△ 亲子大院民宿平面

△ 共享大院民宿平面

△ 民宿大院

民宿大院在功能植入和空间营造上融合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材质、建造手法则沿袭民居的做法。公区采用由传统坡屋顶演变而来的折面屋顶覆盖公共活动空间,以此表达建筑在群落中的公共性。同时为了强调组团建筑的传统性,公区建筑以垒石作为立面以及屋顶的主要材料,入口处采用当地常见的茅草棚加以引导,建筑仿佛破土而出。民宿大院以垒石、红瓦为主,充分表达对地方风貌的尊重和传承。大院之间的街巷保持着传统村落的尺度,大大小小的邻里空间串联在人行巷道中,成为聚落里的公共场所。从公区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步道,可以穿梭在院落、场地景观和外围田野之间,感受民宿大院组团丰富的空间层次。

f2 大院公区(张坤)_调整大小.jpg

△ 大院公区

△ 大院公区一角

文创街区

村落中部组团背靠宅院,面对道路与田野,线性的肌理暗含着导向性。我们利用这种空间导向,将邻里空间放大、拉长,以原始的院落肌理为基础,打开围墙,串联内院,多个“被拆解”的院落成组团,形成街区式空间序列。

△ 街区空间生成

△ 文创街区鸟瞰

院落形式的开放、组合,将“前院后宅”的空间形式转变成内街、广场、半围合小院的串联,营造了开放的街区场景氛围。道路南边对场地进行整理与微改造,布置了栈道、帐篷、无动力儿童游乐园等活动场所,还原了乡村田野的原始乐趣。大地景观成为街区游历体验的外延,也是大院和街区之间的自然过渡。

h1 文创街区-小广场(张坤)_调整大小.jpg

△ 文创街区-小广场

乡村街区整体以石材为主,搭配木头、玻璃等元素,在局部开放和展示空间处加以强调,增强了街区体验的趣味性。

街区业态涵盖农创、乡创、文创等多方面的复合体验,有文创商店、手工作坊、乡村集市、餐厅、自然学校。这里将富有当地特色的作物、民俗、手艺进行二次创意,送进课堂学习,端上桌面体验,放进橱窗展示,装进口袋带走,为村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给游客充满地域特色的体验,让地方特色传承和发扬,使乡村产业以开放的姿态得以发展。

△ 文创街区-内街

△ 文创街区-内街

公共服务中心

村落西边,面向道路的“门户地带”,是柿子岭村的公共服务中心。作为村子的起点和聚集之处,公共服务中心需要为驻民提供娱乐、交流、学习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在这组建筑中,为了平衡公共性与地域性,设计将地方原生建筑语言放在当代建筑语境中加以重述,融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场所精神,从符号、材质、建造等方面进行表达,为建筑赋予空间叙事性。

j1 公共服务中心体块生成(Free_Studio).jpg

△ 公共服务中心体块生成

设计师将村落原始的坡屋顶元素提取出来,作为乡村服务中心的形态生成基础。双坡屋顶作为母题,在平面上通过复制、错动、断开,自由而有机地生长成完整、连续而富有动态的折面形式。在这片屋顶下,不仅可以实现大空间的功能设想,还形成了连续坡面的室内空间效果,完成了建筑自外向内的一致性。

△ 公共服务中心鸟瞰

△ 公共服务中心平面图

△ 公共服务中心立面图

建筑西山墙面向道路,是乡村服务中心的主要出入口。屋顶形式在山墙上的表达由于母题的重复具有强烈的符号感,我们将这种符号语言外延、强化,形成主入口灰空间。在建筑东侧,用同样的手法,通过构筑物的形式将室内空间渗透到田野中,屋面形式的延续,围合界面的开放,将这里营造成为介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特殊空间场所,感受建筑的庇护和自然的环绕。

l1 公共服务中心(张坤)_调整大小.jpg

△ 公共服务中心

建筑主体采用垒石和耐候钢板作为主要立面材质。垒石是地域材质的表达,以当地特色的砌法,在立面上呈现自然的纹理和质感。深红色耐候钢板隐喻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红瓦屋顶。或灰或黄的块石和深红色的耐候钢板呈现了不同质感的粗糙,形成丰富的立面肌理和色彩层次。主体建筑之外,向场地东边延续的空间构筑物则采用了石材、清水混凝土和木材的经典材质组合。灰白色的清水混凝土在场地中透出一种清爽的朴素,混凝土屋顶与石材矮墙之间用原木格栅为屏,至此,可见灰调的“实”、可触木质温润的“虚”、可感无际田野的“空”,三者之间的界面转换带来迷人的光影变化和空间感受。

△ 公共服务中心

△ 公共服务中心-符号化语言

△ 公共服务中心-景观构筑物

△ 公共服务中心入口

结语

柿子岭理想村作为整村更新实践项目,相比单体建造更需深入思考乡村的内涵与未来。在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文旅背景下,柿子岭理想村无法避免城市文化和非传统业态的渗透。面对差异性的强烈冲击,设计师在实践中尝试从策划和建造的角度,循序渐进地完成现代文化与传统地方特色的交融。在柿子岭理想村的更新过程中,通过设计的微介入,当地典型的“大院”作为原型生成民宿、逐步打开形成街区、空间整合成为公共建筑,完成了传统元素从保留传承到现代设计语言表达的过程。对于游客而言,自村头到村尾,则是一场始于现代化公共服务场所、游于地域特色空间氛围、终于传统空间形态下生活场景的完整体验。

n1 场地景观(张坤)_调整大小.jpg

△ 场地景观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酒店,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临沂,中国

建筑师:华建集团·上海设计 Free Studio

面积:7601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张坤

主持建筑师:沈钺

建筑设计:王晔、陈静、孙雨桐

机电设计:殷春蕾、陈艺通、戴鼎立、胡洪

结构设计:李伟、申伟国

委托方: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指挥部

室内与景观:上海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策划与运营:乡伴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12.html/feed 2
保利新会古井玥府 / UDG联创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60.html#comments Thu, 26 Mar 2020 03:38:15 +0000 开篇 (1).jpg

让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宋朝,以超越功利的审美倾向与诗性精神,创造了独特的简约洗练、超然于物、灵动飘逸的美学特征,将中国古典美学推向高峰。

开篇 (2).jpg

开篇 (3).jpg

销售中心面积:1007㎡

样板间面积:650㎡

景观面积:8750㎡

背景文脉
东方神韵 · 现代呈现

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市新会古井镇中心区域,通过270省道与新会(珠西交通枢纽)相连,毗邻珠海和港澳,是珠三角西部县市进出珠海和澳门的主要通道。

区位图.jpg

▲ 区位图

江门古井镇,宋末崖山海战之地。南宋皇室遗脉在此聚居,形成当地文脉之基。鸦片战争后,漂洋过海的江门人接受西方文化洗礼的同时又心怀着故里荣归的传统情节。他们将西方建筑文化逐渐融入本土建筑之中,开创了中西合璧的侨乡建筑。

入口广场.jpg

▲ 入口广场

本设计尝试用现代的材料、设计手法和建筑语言呈现当地源于宋代美学优雅舒展、洗练简约的东方韵味,延续侨乡中西交融的探索。

形体生成

形制礼仪 · 空间序列

根据地块的形状,在方正的体块上做减法,形成围合庭院。将建筑所有功能体块围绕几个内向性的庭院空间布置,表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文化:空间等级与序列。

体量生成.jpg

▲ 体量生成

同时,建筑体块的穿插组合,强调建筑形体与内部功能的对应逻辑,均衡的非对称构图,体块的虚实变化,中心体量的主导地位则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法。

游览路径.jpg

▲ 游览路径

设计借鉴中国传统的重重院落,以一种富有秩序感与节奏感的多重合院来组织展示、游览的路径和空间。

水池与柱廊.jpg

▲ 水池与柱廊

设计师将传统庭院空间的起承转合与步移景移的空间特质,用现代建筑材料、简洁的语汇来表达,追求内敛、飘逸又不失大气的宋式美感。

建筑与水景.jpg

▲ 建筑与水景

空间体验

重重院落 · 诗意呈现

三层院落庭院,现代与古典的融合,整体格局简练大方,营造一种层层递进的空间感,让前后景致如画卷一般展开,东方韵味徐徐呈现。

入口处挑空门洞 (1).jpg

入口处挑空门洞 (2).jpg

▲ 入口处挑空门洞

一重院 | 眠水:光与影的雅正之姿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水池与建筑.jpg

▲ 水池与建筑

静水与曲折的回廊在内庭中作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媒介,将二者交融为一体。平静的水面更投射出了第三个空间,虚与实的碰撞,模糊了建筑、景观与自然的边界,营造了朦胧含蓄、层次丰富的东方韵味。

柱廊与水池.jpg

▲ 柱廊与水池

二重院 | 一方天:方与圆的婉约之态

"花院小回廊,风帘翠幕。"

半透明的隔断.jpg

▲ 半透明的隔断

用中国传统的布局方式在二重庭院造四面围合之园, 雨水顺檐汇聚又寓意水聚天心。形状方圆之间又隐隐透露出东方的宇宙观。围合一方景致,纳天地于一芥子。

月亮门与水池.jpg

▲ 月亮门与水池

方与圆 (1).jpg

▲ 方与圆

三重院 | 见山:天与地的豪放之境

"水面红妆翠绡帐。蓬莱云近,风露一番清旷。"

“一池三山” (1).jpg

“一池三山” (2).jpg

▲ “一池三山”

到了第三重庭院,禅意更浓。水平延伸的挑檐有一种舒展的宋式美学的形态之美。通透的玻璃将室内外之间的屏障消融,砂与石所呈现的“一池三山”的开阔之境容纳于一方天地。

檐廊与庭院.jpg

▲ 檐廊与庭院

天井与山院通过月洞门相互渗透,互为景致。有着绵绵不绝,前后呼应的情态。

月亮门与庭院.jpg

▲ 月亮门与庭院

室内掠影

细节再现 · 宋式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境界,主张绝对单纯,形状、颜色、质感的单纯。室内延续整体建筑方正大气的特点,以平直线条为主,舒缓优雅。

主要大厅.jpg

▲ 主要大厅

色调秉承宋式美学,取中性色调:灰褐色。高度统一中,局部加入灰蓝色调,富于微妙变化。

室内局部 (1).jpg

室内局部 (2).jpg

室内局部 (3).jpg

▲ 室内局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新会古井保利玥府

项目地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

建成时间:2019年

建设单位:保利华南

设计单位: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团队:上海联创 城市营造设计研究院

施工图: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儒视照明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普邦设计

室内设计:深圳壹方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广东创高幕墙门窗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沈忠海

图文编辑:联创研究院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60.html/feed 2
宁波杭州湾滨海小学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3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34.html#comments Mon, 23 Mar 2020 04:01:57 +0000 项目简述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梦中的童谣在耳畔响起,恍惚间又回到那个水道纵横、阡陌交错的小村落,夹岸绿树结满清甜的果子,乌篷船上的孩子一伸手就能摘到。如今,在这个钢铁和水泥的丛林中,我们更关心下一代会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在和同龄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完全忽视了他们和自然的接触,导致这一代儿童出现了“自然缺失症”。

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们与滨海小学结缘。我们有机会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出发,从孩子的活动场所出发,思考教育建筑的切入点。

因势利导,纳水构湾

杭州湾新区临于水,生于水,项目用地红线被规划河道一分为二,躲避它还是利用它? 成为设计起始阶段重要的抉择。

多番比选之后,我们决定因势利导,将规划河道纳入整个校园的自然核心,最大程度地增加校园的自然景观和活动空间。并对原本笔直的河道进行了调整,使其呈现蜿蜒的形态,在均衡河岸两侧用地的同时,留出了可供师生凭栏驻足的港湾,将整个河道及两侧绿带变成校园的中心花园。

图1 模型鸟瞰图_调整大小.jpg

▲ 模型鸟瞰图

图2-布局分析.gif

▲ 布局分析

界阈空间,上下联动

为了让阳光照在每个孩子的书本上,在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将专业教室等功能空间布置于一层,与虚体的院落和放大的公共区域共同塑造空间的趣味感。而普通教室按年级分栋,坐落其上,营造空间归属感,整个校园由二层平台连为一体。平台之下,曲径通幽。平台之上,肆意奔跑。

▲ 院落与平台的联动

▲ 局部升高的小舞台

▲ 中龄组图二层活动平台

▲ 连接食堂的二层平台

▲ 通过看台连接平台与运动场

湿地筑院,成长乐园

常言,孩子是纯粹的白纸,虚与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建筑空间的基础。我们将整个基地转化为以水为中心的虚体空间,将湿地、绿化、庭院散落其间。建筑的底层平台和上层的教学主体共同坐落在虚体的格局上,并结合体现江南个性的围墙来区分空间,使整体呈现为一个小河弯弯,庭院深深的院落式校园。

图8 底层院落空间_调整大小.jpg

▲ 底层院落空间

年龄组团,尺度体验

小学是孩子认知变化最快的阶段,设计从学生的行动力、成长心态等方面着眼,分为三个年龄组团,为其定制符合其年龄特征的低龄、中龄和高龄等三组教学建筑。同时,以小学生的视角来组织空间,控制空间的尺度大小,注重幼儿的体验感受,低龄组的院落更零散和微小,设置较大的集中引导空间,其位置与各功能联系更紧密,使用也更为方便。中高龄组团的院落布置逻辑分明,连接路径清晰,并将两组团相邻布置,便于孩子们的互动和交流。

▲ 年龄组团分析

▲ 低龄组团庭院空间

▲ 中龄组团内院

结语

河畔弄青梅,院里骑竹马,童年的记忆总是温暖,设计师希望在孩子们未来的记忆中,对母校的印象仍是承载了无穷欢乐时光的深深庭院,以及那条曾经带走无数小桔灯的弯弯小河。

▲ 艺术中心入口坡道

▲ 华灯初上的食堂

▲ 篮球场与体育馆

▲ 室内体育馆

▲ 校园运动场

▲ 校园内弯弯的小河

项目图纸

图18 总平面图.jpg

▲ 总平面图

图19 教学楼立面图.jpg

▲ 教学楼立面图

图20 体育馆立面图.jpg

▲ 体育馆立面图

图21 艺术中心立面图.jpg

▲ 艺术中心立面图

图22 食堂、教师宿舍立面图.jpg

▲ 食堂、教师宿舍立面图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宁波杭州湾滨海小学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年8月—2017年1月

完成时间:2017年2月-2019年9月

总建筑面积:4752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36180平方米

客户:宁波杭州湾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设计总负责人:吴震陵、朱睿

建筑设计团队:王英妮、徐荪、章嘉琛、范真悦、王溯

结构设计团队:金振奋、王俊、李丽、李少华、丁磊、倪闻昊、华旦

给排水设计团队:陈激,陈周杰,方火明,林璐佳,赵洁钦

暖通设计团队:任晓东、郭轶楠、邵春廷

电气设计团队:郑国兴、丁立、孙登峰

智能化设计团队:江兵、张武波、倪高俊、马健

幕墙设计团队:史炯炯、洪抄

景观设计团队:汤泽荣、徐聪花、朱亮、章驰、姚海燕

摄影版权:赵强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34.html/fee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