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长安十二时辰》,我们打着中建史的幌子来看剧了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74.html#comments Mon, 08 Jul 2019 02:16:52 +0000

突然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大概是杂草丛生的暑期档最大的惊喜。

故事讲述了大唐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宏大华美的画面和精良的拍摄制作,动不动就是长镜头,一部大唐版的反恐24小时,值得全方位打call!

一开场的长镜头就体现了大唐的热闹繁华,展现了万国来朝的宏大气象!

为了还原了长安这座世界第一城应有的盛世景象,剧组在开拍前花了七个月搭建场景,打磨道具。抛开这些不说,油画般的美术场景设定就十分惊艳。


长安十二时辰美术概念图



拍摄场景


目前还没有更新到赏灯夜景出现,有点遗憾不能收录进来


剧中至关重要的长安舆图

可以一览长安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

拍摄分镜脚本也严谨到了电影级别

实际拍摄与分镜脚本对比



服装造型

服装是还原历史面貌的重要道具,一部古装剧的美术有没有看点,首先看的就是人物装束



长安官吏、庶人、军人“缺胯袍”

唐代织锦胡服

澜袍

吸收了西域胡服和中原袍服改良而来的官员服饰,
绯色为常见的中高级官员服色,
提花纹样和服饰颜色均体现官位等级

盛唐时期女子服饰腰线上升,
上升至胸部以上
以丰胸为美的唐朝,
最大限度地修饰女子身材
显得曼妙高挑

胡服
(不仅胡汉兼用,且男女通用)


龟甲背

实战型唐铠,很重很重

百衲衣

(祈福逐疫的一种祭祀活动服饰)



唐代参考的道士服饰

唐代文明阶层慕道,学道风气盛行

李必的道家服饰、子午簪、不离手的拂尘,据说,为了原汁原味地还原唐朝道家装束,片方还专门咨询了道教协会。


配色参考


网剧做出了电影的色调,环境和服装呈现出中国传统配色之美。







 摄影构图解析




黄金螺旋构图: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比值近似0.168。

九宫格构图:同样是黄金分割方式的一种,呈现变化与动感,使画面富有活力。


斜线构图:斜线构图能表现动感、力量和方向,是一种容易令人激动的线条。能表现出纵深的效果,通常用来表现自然界。

,自然取景中很多都具有水平线,如海平面、地平线。

三分法构图:三分法构图是黄金分割图的一种衍生,通常表现为水平或垂直形态,构图简练。

纵深构图:利用透视关系,引导视线,产生空间感。


精美画面



 课代表敲黑板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文化常识知识点真的太多了!文化不高还真不一定能看懂,什么是天干地支计时法,什么是诏令,什么是致仕等等。下面开始补课:

去年的剧集美术最好的当属《知否》和《延喜》

而今年这部《长安十二时辰》

除了剧情水准在线

精美的画面更是给了我们意外之喜

考究的服装、道具

精致油画般的画面质感

传统味十足的叉手礼

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

总之,值得一看


编辑:冥想、zz、思思、AMO、芮溪

顾问:阿三、莫凡、黄燕东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74.html/feed 4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寻找真实长安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4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46.html#comments Thu, 04 Jul 2019 01:45:51 +0000 马伯庸老师的《长安十二时辰》终于上线,对比该剧所强调的剧情、动作、服饰、道具来说,客观来说,建筑算是比较弱的一项,观众关注讨论也不多,剧中也可看到明显的囿于经费,建筑上细节有点力不从心,但好在对里坊的轮廓和形态有个大致交代,还是不错的。

其实剧中也不乏亮点,集中说一下吧。


    先来张终南积雪。

一、长安城的水沟


剧中的黄土路面和排水沟很写实,长安城和所有北方古代城市一样,路面既未硬化,也不是完全的平地,而是由六道黄土梁“六坡”把城内分为高低不平的带状空间,长安城特别是城南时有“深数丈余”的积水,城北“京兴道坊一夜陷为池,没五百家”,再加上长安城上百万人口,排水明沟就成了城内极为重要的工程,基本每个里坊内外、横街、十字街等路两侧都会有排水明沟。

△坊墙下的排水沟

坊墙下的水沟看出来导演很用心,需要提醒的是遗址中水沟一般距坊墙1.5~2m,剧中太近了,墙都沁了。

西市的水沟情况比较复杂,由于有多个路面地层,故水沟情况也不一样,其中早期路面两侧的水沟仅宽30cm,土壁半圆形截面,据地层遗物分析,这层路面及水沟一直用到肃宗,即天宝十五载之后,而像剧中这种砖砌水沟则属于安史之乱后的晚期路面层,对比早期,肃宗后的西市水沟不仅拓宽到了1.2m,深0.65m,而且沟壁、沟底都包了砖。十二时辰剧情发生时间是天宝三载,故当时西市水沟实际情况是30cm小土沟,但是剧组还原了典型的长安砖砌水沟以及水沟上的石盖板(小石桥)还是很惊喜的。


△西安西市博物馆十字街水沟上的小石桥

根据西市的发掘报告,店铺和水沟之间是两米左右的人行道,这个在剧中也感受到了。


二、长安城的楼阁


熟悉唐代建筑的一般都听说过《营缮令》,最早是唐开元二十七篇令之一,原本不存,文宗太和十六年敕书引用过,证明律令沿用很久,其中有一条:“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很直接的规定了民间不得起楼阁,后大历十四年,唐代宗又敕文:“诸里坊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

△西市楼阁

但《营缮令》作为唐令中较为次要的律令,约束性到底几何难说,城中官员、豪强府第有楼者应该不在少数,如河间王李孝恭子李晦“私第有楼,下临酒肆。”《太平广记》里有“食店张家楼”,天宝中,举子入京应试,落第者也“多会于酒楼”,在后来相关律令普遍崩解,坊市制松动的大背景下,西市理应有很多经营性的楼阁,但应该不至于满街鳞次栉比的程度,毕竟唐政府还规定“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这种较为详细的禁限,建楼活动想必也不至于全无顾虑。

结合时期,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西市楼阁高低错落的景象应该也较符合实际。


三、市门、坊门


市门、坊门应该算是剧中考据最多、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虽然坊门本身未必是这种类型,但是作为唐式建筑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



楼门本身形象应该与敦煌壁经变图中大量这种重阁形象有关。

楼门的彩画即是所谓“铁石丹素”,众所周知现在仿唐建筑流行素木盒子,直接上清漆而不用彩画,故像这样真正做了朱白彩画的还是挺下功夫的,而且结构端头都进行了刷白,也和文物资料对的上,彩画最大的亮点应该是雁翅板,节愍太子墓楼阁图里就是这种,剧里应该是第一个复原这种唐式雁翅板彩画的,这种小细节足显功力。

△心间补间双蜀柱

建筑本身开间、柱高比例也很匀称,确实下了功夫,结构上,下层心间还作了双蜀柱,这个细节很精彩,一般多见于关中唐代建筑形象,如大雁塔门楣石刻,也是从没见人还原过。

△唐式雁翅板与寻杖勾阑绞角造

值得赞叹的是剧中几乎所有的栏杆都比较唐,严格遵守唐代寻杖栏杆中间不用望柱间隔的时代特征,而且用了比较多的寻杖绞角造,显得古意盎然。

这几个楼门如果细究的话毛病也有,但总归在细节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四、靖安司的乌头门


乌头门是唐大型府第外重围墙上的门,唐令“五品以上…….仍通作乌头大门”,靖安司的这个乌头门形象非常好,几乎与敦煌431窟院落图的乌头门一样,且门扇都是直棂板门,好评。

△乌头门

 送大家一只气pupu的大司仪。


五、靖安司的崇屏


崇屏(影壁)这个细节也不错,唐代多“门有崇屏”,从记载及图像来看唐代府邸宅院一般大门直冲堂屋,而不是像北京清代四合院一样大门在一侧,故门内用屏风墙挡一下,唐代宅院影壁屏风使用的频率很高,材质的话一般似也多为夯土,基础则为“炭灰泥”用以防潮。

△崇屏

不过靖安司的这个屏风墙是在门外,唐代习惯设在门内,但作用大概也一样吧。


六、靖安司的水井


这个井架很好,这种八角井沿、井架的文物资料,貌似只有仁寿宫水井遗址是这样的,井架复原是杨老方案,井亭简化了,台明看着也是的,四周一圈存水槽很巧妙。

△水井

     △杨鸿勋复原的隋唐仁寿宫水井



七、林相府的取景地


剧组很有眼光,林相府这组建筑远看观感确实很好,这处建筑实际上就是西安著名的仿唐建筑–青龙寺空海纪念堂与古原楼。

△作为林相府的青龙寺

总的来说,相比别的剧,这部进步确实很大很大,整个剧正在向真正的历史靠拢,氛围也慢慢有了鲜明的时代感,瑕不掩瑜,希望以后这类考据清晰的剧越来越多。

文案 | Mr Xu

设计 | Mr Xu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46.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