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百叶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un, 24 Nov 2024 08:31: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杭州桐庐档案馆 / BAU建筑城市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8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88.html#comments Mon, 07 Dec 2020 02:32:17 +0000 我们力所能及的:在表现主义盛行的当下贴近极简。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3-Perimeter-block-with-a-tower-extrusion-a-useful-hybrid_调整大小.jpg

混合类型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2-Perimeter-block-typology-plus-tower-extrusion_调整大小.jpg

在中国,裙楼的建筑容积率往往无法应对城市人口密度增幅造成的压力,于是就导致了城市建筑过度依赖塔楼来达到市政规定的容积率标准。因此针对当下的城市环境,混合型建筑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05-Adding-a-tower-to-satisfy-inner-urban-densities_调整大小.jpg

一座塔楼从裙楼中拔地而起,这样的组合类型优势多多:裙楼能够激活城市街道边缘,并且实现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用户甚至还能享有一座“公私用随意”的内庭院;塔楼则可以在不逾越容积率标准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建筑占地面积。

友好邻里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6-The-courtyard-directly-links-the-public-footpath-to-a-proposed-future-pedestrian-bridge-to-the-north_调整大小.jpg

m5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06-BAU584_Image_012.jpg

该项目被要求样式造型不能妨碍邻近建筑的日照。裙楼对此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塔楼就难说了。我们最终通过夏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照计算,敲定塔楼立面为东西朝向。

m95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6-Well-ventilated-and-naturally-lit-building-interiors-and-an-internal.jpg

金属百叶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20-Vertical-screens-to-prevent-unwanted-heat-gain_调整大小.jpg

建筑的所有立面都应用了垂直屏障来隔热。高雅的薄板延伸出窗口并形成水平面,上布垂直穿孔金属遮光板,这些遮光板既可以合拢起来阻隔日晒,也可敞开方便观景。总的来说,这些遮光板如金属花瓣般覆盖在立面上显得统一而规整

未标题-1.jpg

户外甲板为每层楼打造了额外的外部空间,同时将遮光板分隔开来,从而减轻大量金属遮光板带来的视觉压迫感。

极简为主,表现为辅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08-Decks-are-then-cut-into-the-petals-to-provide-outdoor-space_调整大小.jpg

该政府办公大楼功能多样,它可以是档案馆、检测中心、员工食堂、商业街前咖啡馆,以及各种封闭或开放的办公空间。这样的设计不仅表现了建筑能够连接各类功能区间,也呼应了该混合型建筑由裙楼与塔楼连接而成。

m96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8-The-program-document-archives-testing-laboratories-staff-canteen-a-commercial-street-front-cafe-and-variety-of-closed-and-open-office-spaces.jpg

然而,相比探索功能连接等表面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更需思考:不同功能之间如何划分区隔?裙房和塔楼的结合相较于二者独立能产生多少差异?我们又如何花最小的力气来适应差异?为此,我们有两个主要的设计措施:一、统一规划幕墙,使其满足每一个不同区域的日照需求和遮阳性能标准;二、所有入口都通入中央庭院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4-Screens-closed-enough-for-sun-open-enough-for-views_调整大小.jpg

半公共庭院

集中动线的策略不仅创造了一个半公共的户外空间,还方便了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午餐时分,围合的庭院还能提供活跃的就餐环境。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07-Courtyard-with-options-of-semi-private-or-public_调整大小.jpg

庭院还将通往南大门的公共人行道连通至步行桥的拟建位点再至庭院东北侧,这样的对角线路径也强调了庭院的“半公共性”

异置的屋顶景观

为了引导员工走出大楼享受一番户外景色,我们将一层室内的地砖一路铺至庭院,并延伸到河边。这样的设计也为未来一楼开发更多公共/商业用途奠定稳健的基础。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01-A-diagonal-shortcut-reinforces-the-semi-public-nature-of-the-courtyard_调整大小.jpg

在塔楼可俯瞰裙楼屋顶。该顶层有一座花园小亭,仿佛一座被“错置”的景观;员工食堂的门就开向此处,员工午餐,甚至是非正式会议,都可以在小亭子里进行。另外,还有一间机电房也被装扮成一座小亭。因而,整个顶层为租户提供了户外私人空间。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9-Urban-form-driven-by-solar-requirements-of-neighbours_调整大小.jpg

比我们想象的更令人瞩目

在商业和零售环境中,每一栋建筑都追求标新立异,在以广告及标牌为主的街景中,建筑已成为企业理念和营销活动的 “延续战场”–然而,或许一座简约优雅沉静的公共建筑比我们想象的更令人瞩目。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02-A-minimal-calm-building-may-be-more-visible-than-we-think_调整大小.jpg

设计图纸

m93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4-Urban-form-driven-by-solar-requirements-of-neighbours.jpg

△ 分析图

m92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07-Building-shape-responding-to-river.jpg

△ 分析图

m91 Hangzhou-Tonglu-Archives-Building-BAU-12-masterplan.jpg

△ 总平面图

m1 1F .jpg

△ 一层平面图

m2 3F.jpg

△ 三层平面图

m3 4F.jpg

△ 四层平面图

m4 6F.jpg

△ 六层平面图

m5 北-东立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北-东立面图

m6 南-东立面图.jpg

△ 南-东立面图

m7 南-西立面图.jpg

△ 南-西立面图

m8 北-西立面图.jpg

△ 北-西立面图

m9 5-5剖面-.jpg

△ 5-5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杭州桐庐办公大楼

项目情况:2019年竣工

地点:浙江省,杭州,桐庐

客户:桐庐城市发展经营有限公司

类型:办公建筑

功能项目:档案馆,检测中心及办公楼

年份:2016—2019

建筑面积:26,684.01平方米

建设投资:人民币1.36亿

BAU项目组成员:James Brearley、Jens Eberhardt、陈志勇、罗怀利、Steve Whitford、高卫国、 陈箭

施工单位:杭州港湾建设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院: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摄影:夏至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88.html/feed 0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新建第二教学楼 / 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HDD)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37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372.html#comments Tue, 03 Nov 2020 04:56:25 +0000 _01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外观 ©章勇

项目位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东临政煕路,北临国权路,总用地面积29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728平方米,主要功能为教学用房,活动用房以及相关配套用房。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创作多处师生交流、展示的公共空间,增强空间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_LSP6844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外观 ©章勇

在建筑立面设计方面,尊重周边建筑和环境空间,让新建筑和周围环境形成较好地对话和融合,同时考虑到建筑紧邻城市道路,结合园区校门共同设计,采用现代风格,传统三段式设计手法,运用红色面砖与校园主体色调相协调、辅以浅灰色面砖线脚分隔,形成了学校的独特标示。面向校园一侧运用浅灰色金属百叶创造富有韵律的立面效果,使新建筑成为校园空间的积极元素。

_LSP7008_调整大小.jpg

△ 建筑立面 ©章勇

拥有近70年历史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坐落于梧桐树成荫的国权路。本次工程拆除了校园内5号楼(笃志楼)、阶梯教室楼等危房,并整合周边绿化场地进行新建第二教学楼设计。新建第二教学楼建成后总建筑面积为1272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326㎡,地下建筑面积3280㎡,建筑层数为地上6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为24m。

_LSP6786_调整大小.jpg

△ 教学楼与学校入口连接 ©章勇

如何让新建筑与校园原有建筑及周边环境很好的对话和融合,成为设计师在前期规划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设计师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对内,充分尊重复旦附中校园整体规划,强化校园入口空间主轴,将第二教学楼形成与问思楼对称布置;对外,考虑基地基地北侧国权路、东侧政熙路沿街立面重要性,在街角设置塔楼,标示学校城市形象。

_LSP7027_调整大小.jpg

△ 街角塔楼 ©章勇

新建第二教学楼立面构图采用学院派建筑经典三段式构图,选用红色面砖呼应复旦校园红砖建筑传统,与校园主体色调相协调。同时设计融入现代建筑设计语言,运用浅灰色金属百叶创造富有韵律的立面效果。建筑整体形象端庄典雅而不失现代气息。

_LSP6863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外观 ©章勇

新建第二教学楼在一层布置入口门厅、门卫及消控室、校史展示区、前台接待、休息区等展示接待功能空间。学生服务功能空间主要位于建筑的二层和三层,其中二层主要为心里咨询和卫生保健服务功能,三层主要为学生社团服务功能,二层、三层同时均布置有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标准教室和阶梯教室。此外,二层到三层通高的地方还设有阶梯状展示平台,从而为学生和老师的教育研讨、交流展示提供场所,也增强了空间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四层至六层以教室类功能空间为主,有效确保了教学环境的安静,为学生提供免受干扰的高效教学空间。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创建了大量仓储间,满足教学用品的存储需求。第二教学楼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学校新课改的教育教学需要,为师生提供了功能丰富,配套齐全的教学空间。

_LSP9363_调整大小.jpg

△ 教学楼一层 ©章勇

_LSP9203_调整大小.jpg

_LSP9250_调整大小.jpg

△ 阶梯状公共空间 ©章勇

_LSP9041_调整大小.jpg

△ 多功能会议室 ©章勇

在空间流线组织上,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大楼设置了三个入口,分别位于面向城市道路、校园入口以及校园内侧,实现校内和校外人员的分流。同时设立丰富的室内外空间,通过室内外的阶梯形成平面及立体上相互贯通的流线。建筑内部交通流线清晰有序的同时,在建筑三层的位置,与基地南侧博学楼之间设置相互连通的连廊。连廊与建筑电梯厅之间形成贯通,极大地增强了两栋楼之间的交通便捷,方便了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

_LSP7047_调整大小.jpg

△ 教学楼入口 ©章勇

新建后的建筑,在扩充了教学使用空间的同时,更增加了多样的绿化场地——花园式庭院、屋顶绿化平台。建筑中处处可见兼具学习、娱乐与休憩功能的公共交流空间,为学生和老师们提供愉悦的学习环境。

_LSP6928_调整大小.jpg

△ 休憩空间 ©章勇

_LSP7385_调整大小.jpg

△ 室外楼梯 ©章勇

_LSP7407_调整大小.jpg

△ 室外露台 ©章勇

在复旦附中新建第二教学楼建筑设计中,融入了高效、舒适、和谐、生态等设计理念。期望建筑建成后成为复旦附中师生们记忆中难以磨灭的校园风貌。

DJI_0141_调整大小.jpg

△ 俯瞰图 ©章勇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五层平面图

六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六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地下一层平面图

地下二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地下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1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图1

立面图2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图2

立面图3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图3

剖面图1_调整大小.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公司: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HDD)

主创建筑师:董巍巍

建筑设计团队:沈毅、董巍巍、安浩、何宇巍、苏康、刘燕

结构设计团队:汪国勋、张永强、周振、浦译文

电气设计团队:任福胜、张弋、魏泉、肖岩

给排水设计团队:蒋毅、吴文雯、刘苗苗

暖通设计团队:柴昀梁、[程岭松]、董云峰

建筑面积:12728.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章勇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372.html/fee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