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图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周六晚19点,围观AA最佳毕设解读。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801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8018.html#comments Fri, 28 Aug 2020 10:07:30 +0000 2020年6月初,AA建筑联盟在线上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优秀毕业生”评选。21组课题中最优秀的作品参评,最终21选7,7组答辩获得“Diploma Honour”荣誉称号。


Dioploma是AA的2年硕士课程,往往只有本硕连读(本科3年+Diploma2年)的学生可以就读。
扎哈、库哈斯便是AA5年制毕业,我们熟知的屈米、霍尔、理查德·罗杰斯、奥雷·舍人、彼得·库克也都是AA校友。AA作为英国最老、最“激进”的独立建筑院校,可以说是“大师的摇篮”。他们的课程有什么独特之处?与中国的课程有什么不同?你是否好奇?



本周末,「学院」联合LACstudio,7选4,挑选了4段“Diploma Honour”毕业答辩视频,精心制作中文字幕,并邀请毕业于AA的两位优秀中国设计师(本科分别来自清华、华大)对这4段答辩视频进行逐段拆解。讲述设计背后的背景知识,理清作者的设计思路,从第三方的角度带大家分析这个作品到底好在哪里,AA的学生都是怎么思考设计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北京时间8月29号晚19点,4组AA荣誉毕业生答辩,3小时保姆式解读一次不容错过的机会,以下是4个答辩作品的课题介绍和时间线总览,方便大家提前了解,文末可扫码预约。



Diploma

答辩解读嘉宾




Dip 01

重构公共护理机构建筑



- Diploma Unit01 课题介绍

  • Unit 01 课题:

    “Nothing is lost, nothing is created, everything is transformed”

    - 没有什么被摒弃,也没什么被创造,一切都在互相转换。

    - Unit1认为,这个原则同样适应于创作设计的世界,任何设计都是转型和进化的过程。建筑的理论、思想、形式都是已经存在的,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设计的适应与转化,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新的概念。

  • 课题导师:Miraj Ahmed

    - 英国艺术家,在多所院校任教并在多地实践

  • 答辩学生:Christopher Kokarev

  • 视频时长:10分钟11秒

  • 解读嘉宾:吴一迎


Vertical Asclepeions

- Time Line 答辩视频时间线

  • 00:00-01:40

    ① 项目简介:英国医疗系统的现状、项目的设计概念以及愿景;

  • 01:40-04:10

    ② 项目背景:英国医疗设施发展史,现阶段重要的医疗任务;

  • 04:10-05:38

    ③ 历史来源:疗养中心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来源;

  • 05:38-06:35

    ④ 构成、材料和建造:详细介绍设计方案;

  • 06:35-08:25

    ⑤ 场景视频:效果展示,人们通过一个理想的公共疗养场所参与到社区和城市生活,设计促进了和谐场景的出现;

  • 08:25-10:11

    ⑥ 总结:项目总结陈词。


Dip 11

何时是通往城市的道路

- Diploma Unit11 课题介绍

  • Unit 11 课题:

    Into the Interior / 进入室内

    - 深入城市内部,这次课题选定的城市是伦敦。

    - Unit11认为,伦敦由两种相对的价值观主导:一种是金融价值观,另一种是历史价值观。 Unit11今年将研究这两种价值观,并且提出一个可以与自由主义城市(neo-liberal urban)所的主导的价值模式相抗衡的可能性。

  • 课题导师:Shin Egashira

    - AA任教20余年的日本艺术家/建筑师

  • 答辩学生:Buster Ronngren

  • 视频时长:11分钟05秒

  • 解读嘉宾:吴一迎

Passage to a City When

- Time Line 答辩视频时间线

  • 00:00-01:36

    ① 项目主题,背景与概况:作者对伦敦泰晤士河维多利亚河堤的其中一段进行开挖;

  • 01:36-04:34

    探讨现代性建设:通过河堤建造思考社会与自然的定义;

  • 04:34-05:56

    ③ 探讨所属权/政治意义:泰晤士河堤岸的历史;

  • 05:56-09:57

    ④ 项目过程:项目开挖的方法与过程;

  • 09:57-11:05

    ⑤ 总结:方案总结陈词。

Dip 12

The Choreum/物集

- Diploma Unit12 课题介绍

  • Unit 12 课题:

    InOther Worlds: Strategies for change – From Speculation to Impact

    - 在其他世界:变革策略-从推测到影响

    - `艰难的时刻到来了,当我们想要作家的声音时,他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替代方式,可以看到我们饱受恐惧的社会及其痴迷于其他存在方式的技术,甚至可以想像出真正的理由。’——Ursula K Le Guin,《言语是我的事情》,2016年

    - Unit 12将通过设计新的居住空间来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课题导师:

    - 师资有一定变动但是依然实力强劲,之前的两位老师中其中一位是今年建筑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策展人。

  • 答辩学生:Russell Royer

  • 视频时长:11分钟13秒

  • 解读嘉宾:盛景超


The Choreum

- Time Line 答辩视频时间线

  • 00:00-00:55

    ① 研究简述:作者以物件为切入点,探索适合传承、再创造原真文化的场所与空间形式。

  • 01:00-03:10

    第一章 面具精心编排场所,让原住民参与、用原真物件进行仪式;

  • 03:20-05:35

    ③ 第二章 棍棒:重现原始运动的文化形式;

  • 05:45-08:40

    ④ 第三章 毛利人的议事堂:搭建当地居民的议事堂;

  • 08:48-11:13

    ⑤ 总结:总结陈词。


Dip 14

文莱的自动浮动居住区

- Diploma Unit14 课题介绍

  • Unit 14 课题:

    Islands:Rethinking the Settlement Form from Property to Care

    - 岛屿:透过研究土地财产到照护形式去重构居住方式

    -Unit 14通过质疑土地私有化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筑方案去解决此问题,从完整的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去回应此议题。同时质问城市和乡村间土地财产概念差异性,最后学生方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政策(Policy)或着是一个日常生活居住空间,透过建筑我们该如何面对持续被私有化的土地议题。

  • 课题导师:PV

    - Dogma主理人

  • 答辩学生:Hafizah Mohd-nor

  • 视频时长:10分钟49秒

  • 解读嘉宾:盛景超


Gotong-Royong

- Time Line 答辩视频时间线

  • 00:00-01:48

    ① 研究简述:作品研究文莱的水上住宅型态,它被排挤在城市化的话语体系之外。

  • 01:48-04:36

    案例研究调研了不同地区的三个案例;

  • 04:36-09:19

    ③ 设计本身:从中央规划与社区自决、自治之间的永恒的矛盾开始入手设计;

  • 09:19-10:49
    ④ 项目总结:总结陈词,倡导更多地尊重自然,毕竟人类是依属于自然的。


final

如何参与

活动时间
2020年8月29日 19:00 (周六)

活动形式
在线直播

主办方
LAC STUDIO


合作方

1598608875183.jpg


 报名 

PC端: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

移动端:把本文发送至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或任意好友后,在微信打开文章,识别上方二维码。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8018.html/feed 0
2019清华 大师课评图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22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228.html#comments Tue, 30 Apr 2019 08:27:19 +0000 和往年的人声鼎沸不同,今年的大师课“安静”了下来,在热闹之后,建筑还是要回归到自身。

代课建筑师和同学们的焦点也在从结果转向思考过程,从设计的“正确”转向思考的“正确”和人的“正确”。

先看看各组评图场景:(随机排序)


王昀组



王辉组


众建筑组


戈建组


景泉组


贾莲娜组


李冀组


齐欣组


赵扬组


刘晓都、王子耕组


崔彤组


因为场地很分散,每个场地只能待一会,所有的设计组都只能留个大概印象。我想把这个大概的印象传递给读者。



01

模型很重要!这相当于硬广!

今年很多同学使用了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


02

图纸表现力也很重要!


03

陌生感很重要

模型看起来很炫但又一下子琢磨不透在干什么,就能吸引你听下去。



04

空间推敲是设计重要部分!

在一个足够你把握的空间里进行细致的研究,不要在意外表是不是很炫!


05

模型很重要!这相当于硬广!

如果你写一本书表达的话

。。。那就再好不过了!


06

未来感也很重要!

(2016既视感——你确定这不是厂家推销管道材料吗?)

要是模型、图纸、和故事都很精彩,那就很感人了!

——哪怕建筑只是个小住宅!


她应该是今年的大BOSS了。

模型:

平面:

似乎看到了zaha:

为了讲解单体模型被“强拆”出来

(以上几张图来自李冀老师)


07

界面友好也很重要!

最最后:要是有个“愿意耕田的王子”带设计那应该是不错的!

老师们对课程的总结:



我们这次的题目是基于一个真实项目,在福建一个半岛做艺术聚落。

我们比较强调在过程中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要一个结果。课程开始阶段我们并没有给出明确任务书,中期之前我们把学生分成两组,要基于不同场地的理解提出概念规划和任务书。

这个阶段我们希望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和从策划落实到体量的思考能力。

中期之后每个人再独自完善自己的单体设计。包括在福建的场地调研和在北京的艺术场馆运营调研,任务量对于八周的课程是很繁重的,留给自己设计单体的时间也是很少的。

庆幸的是清华的同学们在关键时刻能够顶住压力,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完成度。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认真态度确实让我印象深刻,是建筑系学生该有的样子,也希望他们有所收获。

——王子耕



(王辉老师戴上学生做的管道模型眼镜)


清华八周的设计课结束了,感谢陈瑾曦、车飞、韩涛、杨洲老师中期和今天来评图,张利老师现场巡察,也感谢胡越、周宇舫老师中期来。

今年回学校教书前,我犹豫过以前两次一直用的“公交站场上年轻人的微城市”课题要不要改下,最终还是坚定了下意志,不改。这次我更专注于一种教学法的尝试,即训练学生的意志力。

所以题目本身只是个抓手,练习的是学生从第一张比较盲目的现场感受画开始,如何把一个先验的概念通过感性、知性和理性阶段的综合判断,层层显影出来,并从中领悟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境界。

清华学生的聪慧和关键时刻的韧劲,还是很好地配合了这个称为“一条道走到黑”的意志力的训练,十个学生呈现了十种不同的探索路径,也反映了不同的性格,表现了不同的风釆。

studio是个有趣的实验室,很多老师实验的结果是作品,而我更觉得结果是“人”更有意义。

——王辉


 有机会在两次评图中细细体验了一个好课的诞生!对于学生,坚信自己的个人经验意味着一种新主体的可能性,并以共同生活的逻辑,在北京探索了一个反财产权的公交基础设施上的青年人微城市;对于老师,坚信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对于抵抗物质进化冷却时代的重要性,通过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心理学暗示,以及从头至尾的康德式方法论贯彻,引导学生具体化为不同的社会学模特,借由微观身体叙事确定的现代性感知(其中涉及到:漂、柔软、庇护、晶体格式、模糊森林、管道计划、二次元脚本、集装箱、领域、群居等不同议题),并基于建筑学学科的语言或范式,最终嵌入到了新建筑类型的模型实验与场景想象中。

一个绝对意志与多样化提案之间能够如此结合,真是太受教啦!

——韩涛

 教学是个大话题,难点在于因材施教。好在建筑具有无数种发展的可能性。同学们个个优秀,不必按某一标准拼比,不要被“经典”所迷惑。

依照自身的脉动,开拓出独自的道路;就像要把握住场所的脉动,发展出独特的建筑。

——齐欣

 8周设计教学,我组8位同学做了三个设计,三个模型,画了十几张图。在他们身上充分展现出未来建筑家所必备的优秀潜质。

其实过程中我一直担心的是他们身体是否吃得消,但他们的积极回应及成果证明了每位同学的优秀。

——王昀

“建筑师教师”带着学生,有点像师徒关系,徒弟会向师傅学习,“像你”。其实,这是我害怕的。建筑设计教育的意义既不是让同学们变成标准“模件”,也不是师从某某,“像我”,“像你”,“像他”。

我想做的是:让每人成为自己。所以,教学的第一步是还原本真的自我,在回归天性游戏中去发问;第二步在老师答疑解惑中,以命题设计的方式让大家回到场地,做真实的建筑;第三步,老师教的“招儿”只是为了激活你潜在能量,每个人都会发光,最后设计的结果每个人都不样:群星璀璨!

——崔彤

“  10位同学找到了10位与自己有着内在联系的天才人物,进入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也以他们为镜子映射着自己。

用剩余4周时间来尝试以空间和居所的方式将人物投射到当今北京,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挑战极大,但同学们的努力已经发展出不同方向的独立个性、创造性,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给建筑范畴的常识与惯性带来有力冲击,也某种程度上触发了同学们对自己更深入的理解。

——李冀

 这次的题目对于一个8周的时间确实过于复杂了,但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从现实繁杂的信息里梳理出自己的设计脉络,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案,而且9位同学的切入点与最终的设计很不一样,这个很可贵。


——何哲


总结

大三的大师课应该是同学们的一个重要转变期。绘图、渲染、模型等表达已经不是障碍,功能、流线、逻辑已经玩得很溜。设计到底应该走向何方?

各位代课建筑师给出了他们的提示,有从建筑的逻辑转向内心的探索,有从单体转向建筑的集群关系,有从建筑转向城市,有借助哲学,有转向设计与生活空间体验的关联,有不打算借助外部学科的知识而转向形体和概念的关系。我想这些既是各位建筑师想告诉同学们的又不是他们想说的,这些提示犹如指着月亮的手,他们希望启发同学们找到自己的道路。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如何让旁观者注意到你的设计?如何比较容易的获得你的想法又不损失你设计的深度?也是你们需要考虑的。

也许你熬了很多夜、吃了很多苦、绞尽脑汁百般焦虑后依然没有在这次大师课中被注意到,没有关系,我为你点赞!你仍然要保持“世界舍我其谁”的状态!不要在心态上输掉,至少你为下一次设计积累了经验。

——杨扬

无预设建筑工作室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228.html/feed 12
旁听名额开放申请,设计课题期末线上评图邀你来参加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68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686.html#comments Thu, 06 Sep 2018 06:34:47 +0000

SMALL IDEA是壹格学社推出的一系列有趣的Studio课题,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小方案”,小方案不一定在尺度上非常小,但是都基于对我们生活的社会的敏锐观察,着眼于一些非常细微的切入点,试图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呈现一系列有深度的设计。在我们这组课程中,导师将通过线下/线下+小组交流的方式,最终带你完成一个实际可用的独立项目,为你的设计学习和申请添砖加瓦。

image.png

经过一个暑假的漫长奋斗,暑期SMALL IDEA均已进入了尾声,每个课题都有不少精彩的方案诞生, Final Review中将有多位导师集中对课题成果做出最终的点评和建议,使得项目最终趋于更优秀。我们将对外开放部分课题终期评图旁听名额。本周,加里宁格勒广场的记忆重塑课题将进行公开评图欢迎同学们报名旁听。


集结各方导师,壹格面授 ▎那些结伴录取名校同学都有多努力

   公开评图(北京)时间     

09月09日 星期日

20:00:-22:00 pm (GMT+8)

方式:线上Final Review 评图

开放名额:15个(先到先得)


-文末获取旁听名额报名方式-


2018 SMALL IDEA 课题01

加里宁格勒广场的记忆重塑

On Castle Ruins : Place, Time, and Memory

LECTURER | 课程导师

Fang Fan

Harvard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雪城大学建筑学学士

美国超高铁设计团队的远程贡献者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MarchII ,雪城大学B.Arch. 本科毕业设计获得2016年James Britton Memorial Awards -Faculty Prize。在美国学习建筑七年,接受的设计风格和理论多元。曾从师于自哥伦比亚大学,加州 ,普林斯顿以及清华建筑系等教授,收获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术圈的设计思想。擅长聆听学生的兴趣和总结学生的特点,突破传统作品集的套路来为学生打造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品。对于作品集本身,擅长设计概念的启发,以及图像表达和制图细节的推敲。建筑之外对于科技和艺术审美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是美国超高铁设计团队的远程贡献者。Fan 老师在壹格常年开设一对一授课和小组课,参与设计的Mid-term 和Final Review.


项目概况

带有纪念性和仪式性的建筑一直是同学感兴趣探讨的话题,本次课题将从纪念性建筑出发,但是同时考虑场地的文脉,以及与周边建筑的呼应,结合实用的功能需要,更全面地带同学完成一个独立的带功能的纪念性建筑。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如何着手开始做一个偏向概念的仪式性建筑,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建筑如何呼应场地,场地又如何反馈建筑”。

课程的场地位于俄国加里宁格勒的中心广场,因为政治变革使这个地方拥 有非常复杂的文化背景。最终的设计是一个Culture Center。学生将在House of Soviets的另一端加建一个monument来打破现在目前场地尴尬的局面,并且 在周围的城堡遗址上设计一个公共空间,服务于参观monument和遗址的人。本设计的切入手法会更偏造型概念和城市空间,在对场地和历史初步 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将定义如何用外形简单的monument改变场地现有的格局,让历史与历史对话,让城市中心被重新激活。

此项目最终完成的结果是一个带有纪念性意义的公共空间,服务于参观monument和遗址的人,同时和苏联之屋House of Soviets形成呼应,课程中导师会为学生梳理了详细的基地情况和背景,学生不可自选基地。



扫描下方教务老师微信进行课题旁听报名

2018@Shanghai Studio

image.pn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686.html/feed 0
2018清华 大师课评图,了解一下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4001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40015.html#comments Fri, 27 Apr 2018 14:25:23 +0000

建筑学的第一现场

非常感谢

无预设建筑工作室(ID:wuyushestudio)

授权archcollege分享以下内容

中国建筑学第一现场 

清华 大师课了解下:

「大师课」是清华大学 推出的由校外执业建筑师来带课程设计(时间八周,代课建筑师在此不再介绍),由建筑师自己命题,不受教学大纲约束,意图在于让学生们接触到实践建筑师的工作状态,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状态。

时间过的好快,还清楚地记得2017年评图(点击可回顾)。

和之前的一样,我不打算详细介绍设计题目,甚至忽略题目,只想通过结果来看看设计,算是提供一个局外者的视点。对读者来说留下个印象就好,毕竟这不是一个进行设计精度的地方。

今年不巧,建院有培训,王泽生厅占用,各个讲图位置比较分散,我听的内容就更有限,有可能挂一漏万,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瞬间。

准备开始:


再加上今天下雨,气温骤降10度,但依然难掩热闹的气氛。

走廊:从凌乱中可以读出高强度的工作量:


我只大概听了几个,只能说说我看到的。

来的比较早,还没开讲,

我先上图,然后慢慢说吧。

很有仙气的一个设计:似乎发展了藤本的一个原型





接下来一个很有质感的设计:作者可以在文末留言,讲一下具体这个质感怎么做的,登峰造极的感觉。操作手法似乎是把铝箔纸揉出褶皱,然后再加上颜料。结果是你搞不清楚是山川河流还是什么具体的质感,然后尺度也模糊了。






一个有点像黑暗料理的设计:寿司卷



夹杂了一个葡萄干:




有点血腥的构思过程:



一个很暖和的设计:很配合天气,很应景!



一个很抽象的设计:



一个很软的设计:



还有:考古遗迹


还有:残荷


还有:黑客帝国



一个感觉像带羽毛翅膀的设计:


以上应该是一组,主题是国家美术馆。

下来我要介绍的这个是我从头到尾听的一个设计,设计是打算为电影《天使爱美丽》的女主角设计一个别墅,设计者分析了她的个性特征,然后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来代表她的个性。

这个设计质感非常高级






这一组第二个是打算为一个热爱自然的作家设计别墅,别墅打算把树影和水影引进住宅。




这组另一个设计:


以上设计小组的主题是“光”

另一组听了一个设计,这是一个村子里的改造项目,目标是变为民宿和书店,有一个香港学生的设计,一种很放松的姿态,设计没有很用力,但表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感和乡村空间的变化。





这组的另外俩设计:




下面是一组的设计,似乎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展览馆之类的,各种体块的组合:






另外一组:这一组都有巨大的图版





又一组:这一组都山上,还有俩在山沟里。






这设计好神秘、好低调、


有意思的设计:一个挂在桥下面的酒店




这几个塔是一组:


这是一组关于盒子的设计:





这一组我应该只拍了一张:


好,结束!

最后作者杨扬说:

大师课的目的也许在于:去探讨那些还没有触及的领域,建筑是否仅仅是我们之前探讨的内容。能否在协助下,去撒点野。 

你怎么看待这些大师课的学生作业?欢迎留言。

以上内容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微信截图_20180427222204.png

杨扬,清华大学 工程硕士,无预设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和主持建筑师。

“无预设”代表了一种工作和思考的态度:从项目本身出发,而不是按照既定的思路和固定的风格展开设计。

已经完成的项目:清华x-lab工作区众创空间,长春清控科创“并购咖啡”众创空间,湖北咸宁“启迪之星”众创空间,清华“明斋”门厅室内设计,陕西西安乡村独立住宅。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40015.html/feed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