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比乌斯圈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un, 24 Nov 2024 08:31: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江苏园博园珍宝博物馆 /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8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86.html#comments Thu, 19 May 2022 11:27:41 +0000

江苏园博园珍宝博物馆(以下简称珍宝馆)位于江苏园博园园区最北侧,功能为传统和民间艺术及工艺品展示,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500平方米。珍宝馆位于园博园边缘的地块有着极具冲突的周边环境——北侧紧邻京沪高铁线,不断有高铁穿梭而过;南侧隔河相望为VOCO园博村酒店,是静谧宜人的小尺度村落感公寓式酒店。城市和村庄在这个边缘地块碰撞。

折叠,原本是地质学中的概念——地壳运动挤压岩层产生褶皱,形成折曲变化的肌理。项目所在地隶属于汤山-方山地质公园,其著名的六大地层剖面是地质教学实习的经典剖面。建筑从文脉上承载在地性的记忆,并由此引出“折叠”的设计理念,设计从地域、场地、路径、材质等多方面入手,思考建筑与场地的关系,规划参观与漫游的路径,融入场所记忆和时间性,折叠概念的运用将这些思考串联成为外在形态简约、空间内容丰富的整体。

位于园博园区域的中国水泥厂等曾经蜚声业内,近年来因为城市扩张及生态保育已经关停搬迁,通过园博园的建设进行生态修复是可持续的发展策略。水泥厂生产对于矿山的开采,使得园博园的地形中心平坦低洼,外围山势环绕,珍宝馆基地位于园博园的北侧边缘,地处山脉与高铁线之间的狭长绿带,规划用地长190米,宽75米,限高8米。

面对地形及设计条件的挑战,建筑师采用了“重”的策略,将建筑沉入场地,与大地相融。在建筑成为土地的片段的同时,折叠形成了丰富的屋顶/地面形态。自由折线将屋面/地面从东到西划分成高低不同又相互嵌套的三个部分,东西两端微微抬起,人行步道从不同的方向楔入起翘的体量;中部的之字形自然衔接入口广场和屋顶花园。

展厅的主体位于地下一层,开阔的下沉庭院、折曲的片墙、景观式的台阶步道将首层地面自然地引入地下;同时,首层外墙上的大小洞口使得周边环境从四面延伸至建筑内部,场地在建筑中延展。

建筑和场地联系体现在快和慢二种“被看”的关系之中,从北侧京沪线快速穿梭的高铁上鸟瞰,蜿蜒的锈红色折墙、深浅变幻的光影、线性排布的绿植,是大地画布上的自然笔触,建筑的第五立面自由开放,向天空打开。景观台阶构成的漫步动线从下沉庭院开始经过数次折曲一直延伸到二层屋顶,高视点的折曲与平坦开阔的大地融为一体。

珍宝馆的南侧是村落式布局的VOCO园博村酒店,建筑群落化、小尺度,采用坡屋顶造型。在园博村酒店的街巷望向珍宝馆,呈现眼前的是一条窄长红色山体般的背景。长约200米的外墙上,仅有克制的洞口和一条细长的高窗;墙体中间平缓两端微微高起,和周边起伏的山形有着若即若离的关联。不同于开放而丰富的第五立面,珍宝馆与大地连接的四个立面是刻意弱化低调的,简洁但充满力量,如同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富有张力的锈钢板雕塑。

珍宝馆的体量近乎完整长方,仅在东北和西南两处切角内凹,形成切角的两个体量高低错叠,消解了大体量的压迫感,使得近距离的观看更加细腻。设计对于“场地建造”的呈现是立体的,从高点、近点、远点等不同视角建立空间和大地的“联姻”关系,建筑在充分表达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与场地自然融合。

珍宝馆有内和外两条动线,对内是观赏展品的参观动线,对外是漫步屋顶平台的游览动线,两条动线共同构成连续的莫比乌斯圈。在方正的形体内引入“折叠”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将动线充分延长、有效引导,内外交叠;另一方面折叠在空间上弱化了层的概念,将地下一层、首层以及屋面层联系在一起,形成连续的漫步动线。

珍宝馆的主入口设置在东侧的花田路上,L形矮墙穿越洞口将人流自然导入,矮墙将通道分成二个部分,一侧是入口坡道,另一侧为通向地下一层展厅的楼梯。主流线进入珍宝馆的方式充满仪式感和神秘感,空间序列从深邃的门洞开始,缓慢步入明亮的前院,前院是展厅的序曲,空间经过一系列起承转合,到达展厅主入口。L形矮墙在面对建筑前广场投射出张力的同时,“进入”这个行为就已经被纳入空间漫游的计算。门厅一侧向上折曲的墙面和隐约可见的台阶暗示着一条通往屋顶的路径,进入门厅的人流和参观完成从屋顶花园返回的人流在这里发生的交汇,预示着一段连续的被设计的路径的开始,至此,“进入”才真正完成。

内环参观流线在经过首层门厅及展厅后,通过大台阶到达地下一层主展厅区域,参观完主展厅经由东侧直跑楼梯回到门厅。外环流线始于地下层西南角的景观台阶,向西至首层庭院,再折返向东拾阶而上到达首层屋面,通过折墙引导游览屋顶花园,最终回到入口门厅前院。漫游路径的设定使得参观者自然跟随空间的引导,漫步并体验建筑上下、内外之间的空间转换、感受园博园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地壳运动挤压形成了岩层,园博园区域岩层以黄白、青白为主,辅以暗紫和灰红。园博园1号入口“天堑”处保留了岩层原始断面,那种经过历史沉积留下的红不张扬、不耀眼、却充满力量。事务所在园博园的另一个项目——一号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采用现场山体开凿的红色石块,通过石笼墙收集并记录时间“折叠”留下的痕迹,表现场所营造过程中人类回归自然的根本愿望。

园博园区域前身是采石矿坑和工业厂房,工业遗存是这块场地的独特记忆,地质岩层和工业遗存二元性,期待建筑被赋予一种独特的材质,表现场地的时间性。耐候钢板形成珍宝馆的外立面质感,融合了岩层和后工业的红:色泽上类似岩层的锈迹红褐色,在质感上有着工业化的硬冷和粗粝。耐候钢板的使用使得“现在”的珍宝馆,有了“之前”的记忆和未来融合自然的生长性。

耐候钢板的内侧,面向内院采用整面金属格架,格架下方的藤蔓正悄然萌发、攀爬,展现蓬勃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不久之后,绿色藤蔓将充满整个内院。过去,人们在这里开石开矿生产,矿坑宕口是大地的伤疤;现今,我们重新审视这块土地的建设和发展,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成为可持续进步的重要议题;未来,锈钢板会跟随时间与环境相融,绿色的藤曼会爬满每一寸格架,珍宝馆终将和大地融为一体。

地质折叠成就山水,空间折叠造就序列,时间折叠修复自然。“折叠”在珍宝馆的设计中具有多重性,折叠是场所记忆的凝练,通过时间性要素修复过去并与未来连接;折叠是几何画笔,用折曲的墙体在场地刻画,构筑建筑与自然相融的大地景观;折叠也是操作方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放大路径体验,消弭“层”对于建筑的限定,形成连续的空间序列。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面积 : 15500 m²

项目年份 : 2021

摄影师 :侯博文, 田方方, 王恺

主创建筑师 : 张雷,戚威,李晨星

建筑设计团队 : 李晨星、王亮、章程

室内设计团队 : 马海依、曹仪、黄荣、陈英杰、彭明星、濮思睿、骆甜甜

景观团队 : 赵敏、姜志远、连浩

撰文 : 李晨星, 张雷

业主团队 : 李威, 王重旭

施工图设计 :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地点 : 中国,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5/50986.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