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泉纯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永无止境》——纪念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八十周年公共艺术作品 / 胡泉纯新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1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17.html#comments Wed, 26 Jan 2022 09:52:59 +0000 调整大小 01.jpg

公共艺术作品《永无止境》是为纪念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八十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位于学校西校区中心广场。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年以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涉外人才,这其中先后有400余人出任驻外大使,2000余人出任参赞,学校也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作品创作概念源于对北外精神和使命的解读——沟通、交流、连接。作品形态正是对这三个关键词的视觉化和空间化的表达。

调整大小 02.jpg

场地分析

作品所在的场地是由西校区大门和三栋主教学楼(国外大厦、德语楼、国内大厦)围合而成的长方形休闲绿地广场。作品具体的点位选择在长方形广场的最西端。现场调研时我们发现,西校区大门与西向正对的主教学楼(国内大厦)并不在同一轴线上,而是有几米的偏差,因而在东西向上形成了两条轴线,这一现象给进入这片场地中的人带来了困扰,总觉得主教学楼(国内大厦)空间方位不正。

03 场地分析 _ 场域营造工作室-min.gif

△场地分析 © 场域营造工作室

然而,这一困扰正好给作品基本形态的确定指明了方向。因为,如果作品选择竖向形态只会更加突出空间的错位感。只有横向的形态才能起到模糊双轴线的作用,让作品成为空间对位的焦点。

调整大小 04.jpg

作品形态生成与创作表达

如果作品基本形态的确定是源于对空间场地的分析及优化的结果,那么具体的形态与空间又如何产生?这时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创作目的——体现北外“沟通、交流、连接”的精神和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再结合基于场地推演出的基本形态,我们最终选择了椭圆形作为基本空间原型。

05 体量研究 _ 场域营造工作室.jpg

△体量研究 © 场域营造工作室

06 三维肌理生成 _ 场域营造工作室.jpg

△三维肌理生成 © 场域营造工作室

调整大小 07.jpg

通过对椭圆在空间中起伏拉伸形成一个充满张力的环拱结构体。环形有沟通、连接、无限循环的喻义。拱形结构又与桥梁形态有某种联系,这进一步体现了北外在涉外事务和文化交流上的沟通桥梁作用。

08 形态生成 _ 场域营造工作室-min.gif

△形态生成 © 场域营造工作室

09 结构及表皮优化 _ 场域营造工作室-min.gif

△结构及表皮优化 © 场域营造工作室

调整大小 10.jpg

环拱结构使作品既有外在“形象”又有内部“空间”,因此,这件装置不仅可以观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供人参与和体验的空间。作品既是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又营造出了属于自身的空间场域。

为了进一步加强作品的可阅读性和亲和力,在装置内表皮镂刻了101种语种书写的“你好”这一日常问候语,而这101种语种正好涵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全部的语言专业,展现了北外向世界的友好问候。

13 文字编号对位 _ 场域营造工作室-min.gif

△文字编号对位 © 场域营造工作室

材料与技术

作品采用5毫米厚耐候钢焊接而成。文字背后内衬LED灯光,夜晚可以发出柔和的暖光。

耐候钢这一材料的使用是想与主教学楼外墙材料(暗红色陶砖)呼应,使装置与周边环境产生关联。耐候钢这一材料的使用吻合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气质——富有张力和动感的同时也具有厚重磅礴的气势。

从技术层面上看,作品内表皮的文字是整个作品制作过程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从数字三维创作到手工实施需要创作者和制作者通力合作才能完美还原理想的作品效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101种问候性的文字信息,才使得作品与场地和大学特殊的专业类型产生“锚结”,也使得原本抽象的作品有了温度和亲和感。

△平立面图 © 场域营造工作室

 项目信息 

作品名称:《永无止境》

作品创作:胡泉纯

创作机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创作执行机构:场域营造工作室

创作执行团队:原航、向昱、陈松林

艺术指导:张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技术顾问:毛庆虎

制作单位:北京敬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

委托方:北京外国语大学

作品尺寸:12米×4.5米×4.8米

材料:耐候钢、LED

创作时间:2021年3月

建成时间:2021年9月

摄影:金伟琦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17.html/feed 0
《封存》&《爬山虎的家》 / V studio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2/3829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2/38295.html#comments Thu, 07 Dec 2017 13:18:21 +0000 《爬山虎的家》

《爬山虎的家》是与城市升级改造议题有关的艺术创作。这组作品属于系列作品中的一组创作,创作地点位于湖南常德沅水右岸的棚户区。目前,棚户区正在进行拆迁,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新城将会把这里彻底覆盖,这里现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在这拆旧建新之际,怎样保存旧城的记忆并为未来新城注入原点记忆,是系列作品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在棚户区随处可见爬满爬山虎的房子,这种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构成人通常对于家园的记忆。爬山虎依附在建筑上生长的同时,也忠实地塑造出了建筑空间形体转折与围合。《爬山虎的家》这件作品通过“抽离”爬山虎所依附的建筑物,仅留下盘根错节带有建筑形体空间记忆的爬山虎。作品的尺度以棚户区旧房子的实际尺寸为依据,材料采用拆迁现场废弃的钢筋焊接,整体营造出爬山虎对房子的包裹状态,形成通透虚空的形体。

这件作品将置于未来的新城空间。这一装置可以在未来的城市空间中回应棚户区曾有的空间记忆。与其它类型的装置作品不同的是,《爬山虎的家》同时还是一件城市绿化装置。未来同样可以再次种上爬山虎,当爬山虎爬在“爬山虎”上时,过去棚户区的房屋印记将越发明显。

《封存》

《封存》是与城市升级改造议题有关的艺术创作。这组作品属于系列作品中的一组创作,创作地点位于湖南常德沅水右岸的棚户区。目前,棚户区正在进行拆迁,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新城将会把这里彻底覆盖,这里现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在这拆旧建新之际,怎样保存旧城的记忆并为未来新城注入原点记忆,是系列作品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由于拆迁,棚户区到处都是拆迁遗留下来的建筑废墟,整体呈现一片残败萧条的景象。仔细观察发现,每家每户这些建筑废墟的表情各不相同。究其原因,在棚户区,一般都是每家每户自建房屋。在自建房屋时,由于每户人家各自的喜好、品味及当时的经济状态各不相同,因此决定了当时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各不相同。房屋拆除后留下的建筑废料也因此不尽相同,多少都带有各家各户曾经生活状态的独特印记。《封存》计划希望能将这些“微表情”封存凝固。

作品的具体实施步骤是:首先,在各户已拆迁的建筑废墟中采集能代表这处废墟特点的建筑及装饰材料,并查明房屋所在的街巷及户主姓名,确定其GPS定位点。然后,将建筑废料用水泥封存成一定尺寸的立方体,使其完全干透硬化。接着,再用对立方体的各个面进行切割,这样内部的各种材料就显现出来了。最后一道工序是将采集到的住户信息雕刻在封存体上,每个封存体与原来的街区空间定位产生了对应关系。

这些封存体将会安置在新城的公共空间之中。在未来,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这些封存体可以作为曾经家园的纪念物。对城市而言,它们还“用”,可作“城市家具之用。因为,最初给这些封存体设定了两种尺模式75厘米×75厘米×75厘米,45厘米×45厘米×45厘米,这是正常桌子和椅子的尺寸。这些封存体的组合可以为人提供休憩和使用的功能。

作品信息

创作者:胡泉纯

创作助理:向昱

作品尺寸:高9

作品材料:废弃钢筋

作品监制:萧彬

作品制作:刘建文、刘建武、孙德力、陈书国、陈立华

创作时间: 20174

创作赞助:湖南常德江南城发、北京艺术介入

摄影:V studio 常德蜂鸟蒋瑜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2/38295.html/feed 5
楼顶竹林间 / 未己空间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0/3766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0/37663.html#comments Tue, 24 Oct 2017 07:29:43 +0000 该项目所处的位置非常特别,位于一座超大型购物中心的楼顶。委托方想要在这里建造一栋小型建筑,主要用来会客和休闲。这座购物中心位于城区的核心地段。由于体量庞大,消费业态极其丰富,购物、餐饮、娱乐无所不有,消费层级从大众到高端无所不包。这里最不缺的是热闹繁盛,也多的是灯红酒绿。这一独特的场域条件,为设计策略的制定带来了启发——营造一处与周边喧哗环境截然不同的场所。设计希望营造的效果是,当来访者穿过嘈杂的闹市,经过繁华的购物中心,来到楼顶,然后进入一处纯净的空间,获得一种极具反差的空间体验。

与闹市相异的平静空间

室外庭院

项目位于购物中心楼顶最东侧。建设利用的是一块由其它功能用房围合而成的U形场地。项目规模不大,占地320平米,建筑面积220平米。空间构筑的手段极其简单。在U形场地中插入一个长方体,然后将U形开口端用墙体围合以保障私密性;长方体与围合体之间预留了不同尺度的空间,以形成庭院和天井。庭院和天井之内种满了翠竹,营造出建筑位于竹林间的意境。建筑内部功能极为明确,将私密性空间和服务性空间看成不同的“盒子”,“盒子”与“盒子”之间是公共活动区域。

空间分析

长方体与围合体之间形成不同尺度的空间

会客厅

餐厅(左)/茶室(右):将私密性空间和服务性空间看成不同的“盒子”

从茶室向空间内部观望

餐厅

餐厅:建筑内部功能极为明确

多功能厅

清丽的光,纯净的白,青翠的竹是空间的主要元素。环绕建筑的庭院、天井和天窗,不仅最大限度的模糊了室内外的关系,还为建筑带来了全方位的自然采光,每天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为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表情。纯净的白将室内所有元素和材料整合起来,营造出极度纯净而抽象的空间氛围。环绕在建筑周边的竹林,暗含对自然的隐喻,其意境使人仿若身处竹林间,尽享翠竹临风的轻松惬意。清丽的光,纯净的白,再加上青翠的竹,使得空间抽象而空灵,人的身心也因而得到舒缓和放空。

从娱乐室向外看

环绕建筑的天井和天窗模糊了室内外的关系,带来了全方位自然采光

洗手间

位于购物中心楼顶的建筑

夜色与灯光下的空间更显纯粹与静谧

图纸

轴测图

场地平面图

建筑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机构:V STUDIO /未已空间

设计师:胡泉纯

设计团队:张飞、向昱、王嵩良、李龙杰

结构设计:阿拉腾昌

软装配饰:法泰软装设计机构

项目施工:北京洛奇装饰有限公司

摄影师:金伟琦

摄影模特:刘璇

项目类型:会所

用地面积:320平米

建筑面积:220平米

设计时间:2017.01—2017.03

施工时间:2017.04—2017.09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10/37663.html/fee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