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设计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Thu, 19 Sep 2024 08:16:3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 / Crossboundarie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8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86.html#comments Wed, 28 Aug 2024 05:11:54 +0000

AI时代与现代教育
随着我们进一步迈入AI时代,像ChatGPT这样的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也在以惊人的方式演变。占地13万平米,可容纳3600学生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其设计正是这种演变的体现,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向更加灵活、个性化和技术增强的环境。在AI技术的推动下,学校设计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海南:教育创新的枢纽
海南省因其迷人的热带气候和美丽的岛屿风光而闻名,如今它也成为了教育创新的灯塔。作为国家教育发展与创新试验区,海南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计划之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占地超过2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一旦全面投入使用,这个宽广的校园将为约3600名六个年级的学生提供服务,其中包括1500名初中生和约2100名高中生。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挑战。

独特的校园设计
Crossboundaries团队在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校园布局,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曲线形的“S”型建筑,其核心是有机形态的、升高的“云”学习中心。这一创新设计解决了场地的地形挑战,特别是南北两端显著的高度差异。“S”型不仅是一个视觉元素,也是对风向、阳光和阴影方向的实际响应。建筑的纤细轮廓确保了有效的交叉通风,而较低的高度则将地形上的长投影最小化。在有利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在其他地方则进行精心控制。位于校园中央的 “云”学习中心,似乎漂浮在图书馆和其他公共空间之上。它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枢纽,容纳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教室。围绕“云”的建筑按地形排列,提供了多样的“微环境”,其中包括创客空间、艺术中心、体育设施和宿舍综合体。

与自然和谐共生
校园整体设计秉持对自然的尊重,融合了热带建筑概念,考虑了遮阳、空气流通、通风、建筑朝向和开口等因素。校园还融入了绿色设计策略和技术,如太阳能和再生水系统,以有效减少能耗,特别是在冷却方面。

连通的学习空间
动态的“S”型建筑带贯穿整个校园,有机地连接了生活、教学和体育区域。从 “云”学习中心的中点开始,建筑带向上升起,在一侧的宿舍和另一侧的体育中心达到了全高。这种设计在中央漂浮的“云”中心与建筑带之间创造了统一和平衡的感觉,形成了一个波浪般的运动,完美地与场地的自然高度变化相吻合。在建筑带内部,通过各种走道相互连接,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社交空间。学生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区域,进行学习交流、展示才华,并沉浸在校园文化中。设计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并在校园的多个点提供了通向周边自然环境的便利通道。

超越课堂的学习延伸
在海口学校,每一个空间都被设计为潜在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个丰富、多样和开放的氛围,超越传统的课堂。无论是在食堂、公共区域还是户外空间,学生都被鼓励去探索、合作和成长。Crossboundaries的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Binke Lenhardt解释道:“学习不应止步于教室的门口——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有可能成为学习环境。”“云”学习中心通过其教室之间的休息区和延伸到户外的走廊区域,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无论是学习、辅导、社交,还是独立学习,学生都拥有无尽的机会与他人互动,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和其他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校园的三大核心组成部分
海口学校在视觉上由三大核心元素统一:宿舍综合体、体育活动综合体和云形学习中心。校园中心的“学习云”由45组钢柱支撑,容纳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教室。云形设计采用流线型轮廓,悬浮于其他建筑之上。它是一个互动学习中心,拥有各种类型的空间,激发不同的学习模式和师生互动。在主要教室下方,你会发现整合的教学区域、图书馆、实验室、创客空间和多媒体教室,所有这些都旨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Crossboundaries的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董灏强调了这一空间的影响:“这个学习空间能够激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和实现他们的目标——一个积极尝试以最佳方式促进这一过程的空间。”学校东侧的宿舍综合体独具特点,功能多样,包括学习室、学生和教职工宿舍、餐厅和活动空间。该综合体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高度不同,从北向南逐渐下降。设计中包括大小的庭院,以增强通风和自然采光,并采用倾斜屋顶,引导夏季微风,确保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校园的西侧,设置有专门用于艺术和体育活动的室内外运动设施。体育中心需要较大的高度,分为两层,设施包括篮球馆、羽毛球场和一个50米游泳池。其他配套设施,如更衣室和淋浴室,则位于夹层。室外运动区略高,下面设有停车场。体育和艺术中心与校园其他部分一样,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现有场地条件。运动场的跑道环绕其中,与体育中心的体量无缝融合,而北侧下面隐藏的停车区则方便从公共街道进入。

引领教育创新的道路
海口学校的设计充分反映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要求,特别是在应对AI时代的需求。其动态的“S”型建筑带以及漂浮的云形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学校布局的僵化,提供了一个开放、灵活、创新的环境,促进了健康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积极融入AI等新技术,实现了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建设成为了海南省乃至全国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宝贵典范。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透视

△剖透视

△单元示意图

△宿舍示意图

△宿舍示意图

△宿舍示意图

△教职工宿舍

△轴测图

△轴侧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Crossboundaries

面积: 138095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白羽

项目负责人: Binke Lenhardt(蓝冰可),董灏

设计团队: Libny Pacheco, Sidonie Kade, Tracey Loontjens, 崔雨柔, 汤佳音, 甘力, 郝洪漪, 于兆雄, Silvia Campi, 王旭东

合作方: DGN Design Studio, 海南华磊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业主: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地点: 海口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86.html/feed 1
消隐于自然,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8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80.html#comments Mon, 08 Jul 2019 05:02:44 +0000 a1_西南方向鸟瞰_Birdview_from_Southeast.jpg

▲ 西南方向鸟瞰

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作为唐仲英基金会在中国大陆的总部,是一座功能复杂的综合体。整个建筑需满足基金会日常的办公;用来存放基金会各种礼物的陈列馆;同时承担不定期来自全国各个成员高校团队的交流活动(展览、会议、培训等等)要求。

b1_场地概览_Siteview.jpg

▲ 场地概览

项目坐落于吴江松陵生态公园内的中心区块,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整个设计以融合周边环境为出发点,并传承基金会 “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已及人,薪火相传” 的宗旨,可以提炼为消隐的和绿色的建筑。

c1_区位图_SiteLocation.jpg

▲ 区位图

消隐的建筑

1. 有机的平面
随着基金会的不断发展壮大,所需功能空间也会不断增加,设计充分考虑以后预留发展的空间需求,在不规则的用地范围内采用了有机的平面形式,建筑轮廓能够任意灵活的伸缩和调整。未来发展建筑可以从现有的布局自然的“延伸”出去而不破坏整体感。另一方面,曲折的外部轮廓可以破除建筑冗长单调的界面,这种穿插渗透式的布局策略也能将景观和建筑相互渗透,确保对环境景观造成最小程度的破坏。

▲ 一层平面

▲ 二层平面

2. 消隐的体量
建筑主要功能集中一层布置(层高7.0m),最大化减少对公园的压迫感。同时,一层屋顶花园又是被抬高的公园“植被”,既修复了生态公园的绿化界面。又是视野极佳的“观景台”,提供了优美的活动场地。局部凸出的建筑体量(陈列馆、展示厅、多功能厅等)退在屋顶花园后,犹如几个“雕塑”,强调建筑的“分量”感,也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空间层次。

▲ 西南方向鸟瞰

▲ 屋顶花园鸟瞰

▲ 屋顶花园及庭院

▲ 屋顶花园

▲ 屋顶花园

▲ 屋顶花园

3. 消隐的立面

一层主要立以玻璃幕墙为主,不同明度绿色玻璃有韵律的组合,再加上幕墙立梃犹如“竹林”意向的衬托。整个立面作为维护结构被虚化。几个凸出体量的立面肌理也延续“竹子”的竖向分割,浑然一体。纯粹和完整的立面也是各建筑设备精心布局的结果:各设备管井和出口都统一整合在屋顶设计。

▲ 立面图

▲ 黎明鸟瞰

▲ 玻璃幕墙细节

▲ 立面细节

▲ 立面细节

▲ 材料对比

绿色的建筑

1. 高效的布局
考虑到整个建筑使用的特殊性——除办公区域常年使用外,多功能会议区和展示区基本都是瞬时性使用,基金会中国中心采用集中式的布局,办公区、展示区、多功能会议区以及陈列馆集中于一个建筑综合体内,各功能分区既可以独立使用又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运营。当独立使用时,在场地四周都分别设置了各区域的独立出入口。依据场地的空间特质,办公区和陈列馆布置在靠近场地的西侧和西南侧。保证了整个场地西侧安静的空间氛围,多功能会议区布置在场地的北侧,方便和北侧的室外活动场地相联系。展示区布置在东侧,靠近次入口。几大功能区块通过核心的过渡空间——中央大厅贯穿起来,既保证了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联系成一个整体。

▲ 主入口

▲ 从西侧鸟瞰

2. 绿色的技术
本项目通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各种生态技术的运用,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在最初的方案设计阶段中就借助模拟软件对建筑形体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进行优化分析。 使用国内现有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如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导光照明技术、屋顶绿化、建筑自动遮阳、绿色照明、智能化运营管理等。另一方面,建筑不仅能够高效和节能的运作,同时也吸收了各成员高校可提供的高新技术资源,是一个绿色建筑技术展示的模范平台。

▲ 草图

▲ 建筑形态生成分析图

▲ 庭院

▲ 室内

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是一个各专业统一整合,高效协作的成果。绿色设计、功能优化以及与场地相呼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最终呈现出一个同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和谐共生的建筑。

▲ 从南侧看建筑

▲ 从东南侧看建筑

▲ 从西侧看建筑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地址:东太湖生态园内,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中国

类别:办公建筑

设计团队:董丹申、杨易栋、滕美芳、林再国

建筑面积:15000.0 m2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赵强

室内设计:伍兹贝格、杭州典尚设计

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郑捷所

结构工程师:张明山、徐成、李本悦

设备工程师:李浩军、龚增荣、董绍兵、黄正杰、刘海峰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4880.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