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中共诸暨县“一大”红色教育基地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7/5124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7/51247.html#comments Wed, 20 Jul 2022 15:15:04 +0000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中国共产党迈入新百年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共诸暨市委组织部、诸暨市暨阳街道办事处、诸暨市城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风雅颂扬文化传播集团等单位共同建设的中共诸暨县“一大”红色教育基地于2022年6月28日顺利竣工,为党的101周年华诞献上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祝福。

记忆之所
在可感知的“情境”中建构当下的、鲜活的、有情感的记忆

始建于唐末天佑年间(公元904-907年)的滴水禅寺坐落于诸暨城南的山坳之中,“滴水”之名源于寺中一面常年滴水的崖壁,1927年9月的中共诸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便在这崖壁东侧的老屋内。建党百年之际,为这段里程碑式的历史重塑一座纪念性建筑,红色记忆在新的场所里与“环境”、与“建筑”、与“人”共构,不朽的革命精神在当代城市生活中获得新生。

纪念场所中记忆是如何被叙述的?叙事空间又该如何调动观者的感知与情绪?
记忆,往往是许多离散的片段画面相互组合并自然涌现出整体印象的过程。原址的滴水崖壁,场地的逼仄红崖、磅礴群山、漫山黄花,我们提取这些非连贯但典型性极强的记忆片段,以一片片红色水洗石墙体为线索,在狭长的场地里有序组织不同的空间情境,通过情节引领,建构了富有叙事性与文学性的记忆之所。

第一幕 再现
重新演绎原会址“滴水崖壁”之气势

拾步至入口,是一条蜿蜒的步道,以片岩、芒草等植被渲染革命氛围,主入口为倾斜的红色水洗石墙体和水幕,水幕通过150根直径3mm的钢索与浅水面中预埋件连接,以保证水流从高空下落后不会产生较大的水花,也不会产生过大的水噪,下落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面,保证了主入口观感的挺拔。斜墙水幕抽象转译滴水禅寺内原始会址的“滴水崖壁”自然景观特征,是中共诸暨县“一大”会址历史记忆的时空再现,强烈的空间尺度伴随着淅沥水声,使参观者“身临其境”体验中共诸暨县“一大”的历史创举与革命精神,将“故事”推向记忆的漩涡。

第二幕 铺叙
质朴静谧的前院序厅将故事娓娓道来

建筑叙事通过空间来传达信息,从某种程度来说,前院空间作为建筑内部空间的缓冲,其空间营造决定了整体建筑空间氛围的基调。在中共诸暨县“一大”红色教育基地的设计中,观者沿着水幕步道步入由砾石、造景石、雕塑、镜水面组成的前院空间,并通过浮于水上的步道进入陈列展厅的序厅。在这一组空间序列之中,首先是通过融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象征意义的景观元素,将观者带入特定的时空,产生情感共鸣,其中包含前期场地开挖保留下来的部分扇红色岩石。前院开阔的水院和舒展的片墙,将展厅的主入口形象外露。与斜墙水幕空间氛围不同,前院空间塑造了一种质朴静谧之感,引导观者对空间氛围的感知。

第三幕 延展
互眺和回望实现“内”与“外”的对话

建筑整体的展览空间分为序厅、展廊、主展厅三个部分。观者通过前院空间进入序厅,随后沿着红色展墙,进入狭长的坡道展廊,观者视觉变窄,展廊的尽端为主展厅。展厅之间设有台地景观观览平台,与展览空间在光线、明暗等方面形成对比。与室内展厅相嵌的内向庭院,一直被作为重要转折点植入展陈叙事的环节中,庭院与展厅之间多处室内外的借景,实现观者视觉上的延展。设计利用空间和光线使观者在视觉感官上形成丰富的观览体验,或前行或回望,红色记忆串联其中。

第四幕 引领
山顶的红岩之上立碑铭志

由于原始纪念碑位置隐蔽,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山的车行流线,因此决定在项目场地西南侧新建高度为19.27米的纪念碑,碑形如三面红旗,呈逐级攀升之势。场地保留了山体裸露的红岩,新建纪念碑仿佛生长于岩石之上,隐喻革命精神与未来的蓬勃生机,成为记忆之所的精神引领。纪念碑主体材料与建筑主体一致,为红色水刷石,具有厚重感,与主体建筑气质相符。而与纪念碑相连的路径与原始红色裸岩相嵌,路径的侧壁印刻了烈士的名言警句,成为公众缅怀、宣誓的开放场所。

第五幕 回望
叙事的尾声是凝望城市与自然的归思

返程的路径区别于之前的观展动线,观者通过以清水墙筑成的室外展廊,俯览诸暨城市风光以平复心境,构成整个叙事的尾声,也为观者的沉思留白。裂缝洞口处的互望,室内外空间之间的框景与借景、标识的象征性隐喻等,促成多个场景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交叠、互渗,这些或联系或断裂之处,也许能启迪新的联想与思考。

源于纪念 归于日常
以开放的姿态让纪念场所融入市民生活

这片场地曾是市民观景、纳凉的休闲之所,而项目的纪念性功能本与乡村生活割裂。设计不仅希望能塑造一座融于山水环境之中的纪念建筑,更希望这片场地能继续为市民服务,成为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开放场所。因此我们设计了两条观览流线,在展厅未开放时,参观者可以通过入口处的滴水崖壁景观进入前院水景,继而通过室外展廊到达宣誓广场与纪念碑,全程设有无障碍设施。这座开放性纪念场所承载了宣誓活动、登高游览、红色教育、社交休闲等市民生活,从而生发出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红色精神和新的“集体记忆”,实现纪念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以记忆展开空间叙事,也使这座纪念建筑成为历史记忆的搜集、储存、展示地,通过可感知的场景与艺术化的叙述,实现红色精神的传递与再教育。人们以一幕幕“情境”为媒介,建构起对历史的认知,并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平面图

△地形剖面

△流线分析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共诸暨县“一大”红色教育基地

项目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市南路

项目类型:纪念建筑

项目面积:989㎡

完工时间:2022年6月

项目业主:中共诸暨市委组织部、诸暨市暨阳街道办事处、诸暨市城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www.uad.com.cn

EPC总承包: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展陈单位:风雅颂扬文化传播集团

设计总负责人:莫洲瑾

工程负责人:吕淼华

建筑设计:曲劼、阚新宇、苏仁毅、吴和根

结构设计:金振奋、张力、陈东

给排水设计:桑松表、吴唯昊

电气设计:沈月青、李兆昱

暖通设计:郭轶楠、史凯雨

智能化设计:马健、张武波

景观设计:孙洞明、郭淑睿

幕墙设计:白启安、余平、席睿

装饰设计:鲁哲锋、王丽佳、郑艳艳

照明设计:庞笑肖、陆丹雨、郑龙、吕佳琪、俞子铖、肖舒峥

建筑经济:张瑛、阮识翰

摄影师:赵强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7/51247.html/feed 2
顾正红纪念馆扩建 / 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6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63.html#comments Thu, 29 Jul 2021 08:15:44 +0000

△沿街视角 ©陈旸

喧闹街道之间,红色革命之馆

近百年前,上海日商纱厂的一位二十岁的年轻工人顾正红,以他戛然而止的生命瞬间,点燃了"五卅运动”的熊熊巨焰。今天,当年的烈士殉难之处,上海市普陀区澳门路300号顾正红纪念馆,在建党百年庆典之前,完成了改扩建,以新的样貌呈现在国人面前。

△广场雕塑 ©陈旸

原馆及场地都很狭小,改扩建之后依然不大,但针对特殊的场地条件现状,设计采取了多种综合性的改造策略。 

△鸟瞰 ©陈旸

加建新馆在极狭促的场地上向南扩出一跨两层展厅,仍然留出了临街的一小块广场,既有助于烘托建筑应有的肃穆气质,也与喧闹的街道之间留出必要的过渡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块有限但方整的南广场,将烈士塑像、红旗和主题泛雕(均为原馆室外展品)重新挪位排布,构成一组东西轴向的礼仪性广场,成为举行多种活动的入馆前先导空间。

△景观示意图 ©止境设计工作室

△一层平面图 ©止境设计工作室

景观要素参与建筑空间的组织为另一重要策略。设计将原馆东侧一条狭窄的通往殉难处遗址的通道纳入到整体的参观路径之中,将入馆前、馆内、馆外、殉难处通道北行(渐窄)、通道反向南行(渐宽)这三个区域、四种行为串接成一条连贯的心理变化动线,与展示内容巧妙嵌合,并在红色革命主题与当代城市生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对话。

△室外楼梯 ©陈旸

△殉难纪念处 ©陈旸

△天窗 ©陈旸

△室内 ©陈旸

新馆造型,采用了耐候钢板塑造的一组错动的立方体组合,利用结构内退四面悬挑的方式,既强化了体量的沉稳刚毅,又表现了形体组合的错落灵动,与红锈色的质感共同隐喻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曲折、壮烈与坚毅。

△体块组合悬挑 ©陈旸

△耐候钢板 ©陈旸

广场地面铺装采用了三种色彩与质感有微差的石材组合,在强调仪式感的同时也隐喻了红色之花。但在规则的广场西侧,围绕一棵保留下来的白玉兰树,却设计了一组简洁的休憩空间,这也是融合红色主题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尝试_公共空间为人民城市服务,也应是城市恒久的主题。

△休息区 ©陈旸

△夜景 ©陈旸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止境设计工作室

△二层平面图 ©止境设计工作室

△东立面图 ©止境设计工作室

△南立面图 ©止境设计工作室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顾正红纪念馆扩建

设计团队:止境设计工作室

设计单位: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200㎡

设计时间:2020.5

竣工时间:2021.6

设计指导:张  男 张晓远

设计团队:谢金容 常润泽 陈舒婷 熊振林 柴玉叶 王舒衍(实习生)

景观专项:张慧杰 关天一

建筑专项:廖子俊 陶海龙

结构专项:李新华 籍彬鲡 刘丽广

给排水专项:凌杰 刘野

电气专项:余富奇 赵文鹏

暖通专项:薛晓锋 张宇星

总图专项:严奔驰 马言昕

委托方:上海市普陀区顾正红纪念馆

施工方: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师:陈旸

摄影师网站:whyseeimage.com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63.html/feed 1
阿尔科塔农民起义100周年纪念馆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2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232.html#comments Mon, 29 Oct 2018 06:53:55 +0000 这个作品是为了纪念名为“El Grito de Alcorta”(1912)即“阿尔科塔之歌”的农民土地革命而建的,革命者大部分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移民。革命从阿尔科塔镇中心开始,蔓延到整个圣菲省最后是整个国家,最终成立了阿根廷农耕联盟(FAA)。

在与 FAA 委员会的合作,以及阿尔科塔镇、圣菲省和联邦政府的通力协作下,这个纪念馆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农民革命者、他们的斗争和努力、土地占有以及合作主义的关注,还将它们实体化投射到农民和镇民的日常集会场所上,大大消减了以往的纪念建筑常有的低沉肃穆。

100m X 75m 的光秃坡地上只伫立着四个裸露的大型混凝土基础,这是1962年时为50周年纪念日建造的,是 Vera Mukhina 的苏维埃“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人物纪念雕像工程的一部分。

如今 FAA 开展了能承载多种小型文化功能的400平方米建造项目,包括一个能举办登记在案的公共庆祝活动的市民广场,一座能容纳150人的厅堂,一个能举办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画廊,或者一个陈列从各省收集到的1912事件中流传下来的历史物件展示中心。

这种内在紧密性,以室外的粗犷折叠型平面构造呈现在西北立面,包括了巨型铁制门廊、倾斜框架和模块化凹凸面板。这一立面具有惊人的观赏性,同时它的尺度使得纪念馆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色,成为90号公路沿途吸引过客的视线焦点,从镇子方向而来时也能观赏到。

这个巨型景观的令人想到在 FAA 照片档案馆中找到的麻袋或拖拉机上的玉米口袋,这种效果的实现方法包括系统制作一种以树脂为原料并用玻璃纤维加固的当地工艺面板,还有使用粗糙的麻布为木制几何像素单元的模具。从大地中伸出的钢筋混凝土和型钢所构成的西边房间,是FAA的办公室和公共厕所。

最后,通过主立面的室外斜坡或一侧的踏步楼梯能到达逐层跌落的平台,可在上面展望广阔的地平线和南美平原上的灿烂日出。不同尺度的粗糙肌理形成了一种编织物般有触感的纹路,这与土地劳作留在农民身上的痕迹有着共同点。

从画家Antonio Berni (1934)为反映阿尔科塔农民革命所作的画作“Manifestación”上可以看到,农民们干皱的皮肤犹如沟壑被太阳炙烤开裂,他们的衣服和粗布包最后被堆放在储藏室。它们被重构为自由堆叠的墙体和从地平线中伸出的连续变化的门廊。

建筑表面是舒展的凹凸状表皮,而侧面小段的薄金属面板使得建筑最终和地平面的地貌取得协调。室内的合板家具通过延续内衬材料最大可能延伸向外,厅堂的沟壑状板材、延绵向上的沟槽和小麦色弯折构造都凝结着潘帕斯平原广阔无垠的风貌。


图纸

GDA_01_Eng.jpg

区位图

GDA_02_Eng.jpg

平面图&剖面图

GDA_03_Eng.jpg

立面图&剖面图

GDA_04_Eng.jpg

大样图

GDA_05_Eng.jpg

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eCV] estudio Claudio Vekstein

地址:RP90, Alcorta, Santa Fe, 阿根廷

主创建筑师:Claudio Vekstein

代理:Federación Agraria Argentina, Gobierno de la Provincia de Santa Fe, Comuna de Alcorta, Gobierno de la Nación Argentina

项目经理:Carolina Telo

建筑面积:400.0 m2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Sergio Gustavo Esmoris, Federico Cairoli

项目助理:Mariana Pons, Pedro Magnasco, Mercedes Peralta, Martin Flugelman, Santiago Tolosa, Stephen Wanderer, Susan Franco, Alisha Rompre, Elizabeth Menta, Dolores Cremonini, Maca Cerquera, Pamela Galan, Shaghayegh Vaseghi

景观建筑咨询:Elena Rocchi, Lucia Schiappapietra and Teresa Rozados

助理:Cecilia Chiesa, Clara Miguens

结构助理:Tomás del Carril and Javier Fazio

饰面顾问:Mark West and Ronnie Araya, (C.A.S.T); Artist Ayelen Coccoz

效果图:Hernán Landolfo

灯光顾问:Giuliana Nieva

建设管理:Provinc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IPAI), Special Projects Unit,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 and Housing, Santa Fe Province.

施工单位:Coirini S.A

结构:Héctor Malo

业主:Argentine Agrarian Federation, Government of Santa Fe Province, Commune of Alcorta, Government of the Argentine Republic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232.html/feed 0
永恒的经典—牛顿纪念堂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117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1172.html#comments Thu, 26 Jul 2018 09:25:05 +0000 一群非常小的参观者拾级而上,从一个圆球形纪念物的底部一直走到比吉萨金字塔还要高的地方。一束逐渐被建筑吞没的光线仅仅可以捕捉到球体空间的一小部分,而把出入口和大部分的空间留在阴影之中。集浪漫主义的感性影响,新古典主义的重理性,和古代的庄伟于一体,布雷 (Etienne-Louis Boullée) 为纪念艾萨克·牛顿爵士 (Sir Isaac Newton) 设计的纪念堂具有崇高性视觉形象,它即象征着一段历史的终结,同时这个富有艺术性的壮举,还预示着建筑设计的现代概念的来临。从一系列渲染图的表达中不难看出,牛顿纪念堂是18世纪末布雷众多极具争议性的设计中的一个,在他的论文“Architecture, essai sur l’art”中发表。纪念堂是在艾萨克·牛顿爵士逝世150年之际,为他成为令人尊敬的启蒙主义 (Enlightenment) 代表的一个诗意的致敬。

牛顿纪念堂的设计方法除了显示出布雷天才的创造性,还标志着纯粹的艺术性从作为科学的建筑学科中分裂出来。他反对维特鲁威认为建筑具有艺术性的观点,他写到:“为了执行,首先需要构思…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创作的过程,构成了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设想,是启发,是通过空间形式表现概念。布雷试图探索一个不可改变的、完全的建筑。

在布雷的有生之年(1728年-1799年),巴黎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也是全球重大变革的核心。前豪斯曼化 (Pre-Haussmanization) 的街道充满阶级冲突、农作物歉收以及昂贵的战争所带来的金融危机。

虽然布雷曾经为私人客户和宗教客户设计过许多小型建筑,但是他在法国国立路桥学校 (É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 和皇家建筑学会 (Académie Royale d'Architecture) 这段学术生涯是最具影响力的。他反对被视为轻浮而奢华的洛可可,而推崇希腊和罗马理性严谨的建筑风格。他探索从自然中演变出来的纯粹的形式,进而回溯到希腊文化中那些不朽形式。布雷的设计远非单纯对历史先例的吹捧,而是将古典元素再次编排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性和戏剧性。

布雷认为球体代表了完美和雄伟,光线沿着弧形表面逐渐地淡开,产生一种“无法计量的的感觉“ (“immeasurable hold over our senses”)。在牛顿纪念堂的设计中,一个直径长达500英尺的球体嵌在一个三层蛋糕式的圆形底座中,给人一种体量被掩埋的印象。布雷巧妙地用侧面的曲面坡道作为球形空间的收尾。

一个宏伟的楼梯通向一个圆形底座。图纸的表达影响了平面布局的可读性,比如在二层绘有一个小小的通往室外的门,但并没有显示怎么进入。狭窄的侧翼楼梯提供了二层和最上面阳台之间的外部连接。密集的柏树,与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的“哀悼”相关,在每层的室外空间都有用到。

一条黑暗狭长的隧道通往球体底部的入口,并在快接近球体底部中心时,用一段上行楼梯,将参观者引向巨大的空洞中。牛顿的石棺被放在球体的重心,它是在室内空间中唯一一个人体尺度。

剖面显示了对力学的思考,因为球体的墙厚似乎越接近圆顶越薄,而越往基座处越厚。裸露的砖墙和缺乏装饰创造了一个沉重灰暗的印象。色调和雾状元素的变化增强了建筑的神秘感。

尽管未建成,布雷的设计图纸令人印象深刻并广泛传播。他的论文遗赠给法国国家图书馆 (Bibliotèque National de France),直到20世纪才出版发行。在《建筑制图的艺术:想象和技术》(The Art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Imagination and Technique)中,托马斯·沙勒 (Thomas Wells Shaller) 称牛顿纪念堂为“令人震惊的作品”,它“完美地阐释了那个时代和人类”。勒杜 (Claude Nicholas Ledoux)、Lequeu (Jean Jaques Lequeu)、布雷以及他们同时期建筑师的作品对19世纪中期和晚期的法国美术学院产生深刻影响。直至今日,布雷的作品依然对设计师有所启发。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利布斯·伍兹 (Lebbeus Woods) 设计的爱因斯坦纪念堂,正是受到了牛顿纪念堂的启发。

参考文献:

Kaufmann, Emil. “Three Revolutionary Architects, Boullée, Ledoux, and Lequeu,”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New Series, 42 No. 3 (1952), 431-564

Rosenau, Helen. Boullée’s Treatise on Architecture. London: Alec Tiranti Ltd., 1953.

Pérouse de Montclos, Jean-Marie. Etienne-Louis Boullée (1728-1799): Theoretician of R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74.

Boullée, Etienne-Louis. Architecture, Essay on Art.  Edited and annotated by Helen Rosenau. Translated by Sheila da Vallée.  Accessed at 

http://designspeculum.com/Historyweb/boulleetreatise.pdf

Schaller, Thomas Wells. The Art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Imagination and Techniqu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7.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1172.html/feed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