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廊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花海竹亭,城市公园针灸式更新 / 竖梁社 + 华南理工大学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4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47.html#comments Fri, 04 Feb 2022 06:24:02 +0000

竖梁社从2019年6月份开始,相继完成了长岐村球场竹廊,黄龙村滨水竹廊两个项目,并于2020年9月份受到北滘镇政府的委托,在北滘镇中心地带的跹陌花田景观公园中设计两处竹构,对公园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提升。从长岐球场竹廊,到黄龙滨水竹廊,再到跹陌花田的花亭,回亭,竖梁社完成了竹构在形态逻辑和建构细节上从1.0到4.0的迭代和演变。

4_2._花亭©吴嗣铭_(4).jpg

结构形态一体化
竹构系列的设计,源于竹子本身优秀的抗拉和抗弯性能,而通过弯曲的竹子,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在立体方向上对于空间的围合,进而制造出遮蔽和阴影,创造出在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既能遮阳避雨,又能通风散热的半室外灰空间。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概念,我们首先得到了一个“贝壳”状的基本型。在1.0版本的长岐球场竹廊中,我们通过四个“贝壳”的阵列复制,改善了村里最为活跃的公共球场的侧边界面,为球场看台提供了遮荫空间。在2.0版本的黄龙滨水竹廊中,我们通过两个方向5个“贝壳”的变形连接,在村民活动广场与河道之间,创造了一个既服务于广场,又服务于亲水平台的遮荫休息空间。而在3.0和4.0的跹陌花田花亭与回亭中,我们通过更加丰富的形体变化,创造了更多空间使用状态的可能性。

空间品质提升与功能复合
跹陌花田位于北滘镇中心地段,是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市民公园,一年四季种植大片应季时花,开花时美不胜收,但由于缺乏遮阴的乔木,也无可供游客休憩停留的配套设施,导致公园的使用率极低,仅在傍晚前后才有周边居民聚集,其他时间大多都是通过式游览。因此,增加景观服务设施,提高公园的可停留性,延长使用时长,提高使用率,成为了跹陌花田空间品质提升的首要目的。

7_3._回亭©吴嗣铭_(4).jpg

我们希望通过置入两组竹结构景观亭,为居民提供一个遮荫停留的空间,同时兼具举办小型活动,丰富游览体验,滨水观景以及成为景观标志物的复合性功能。竹亭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景观构筑物,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标志性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成为了花季赏花时休息服务配套。

9_1._花亭_回亭©吴嗣铭.jpg

作为竹构3.0和4.0的花海花亭与回亭,在长岐村球场竹廊和黄龙村滨水竹廊的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花亭延续了“贝壳”型单体组合的基本逻辑,采用了螺旋线作为放样控制线,形成了悬挑尺度由小到大朝向水面展开的韵律,创造出富于变化的空间层次。回亭则由两组反向“贝壳”型单体首尾连接形成闭环,在结构上悬挑三维双向曲面,实现12m的跨度,通过“贝壳”的尺度变化,创造出大尺度的舞台空间,小尺度的滨水观景空间,并在两者转换的位置形成了戏剧性的空间扭转;

11_2._花亭©吴嗣铭_(1).jpg

建构材料与细节
竹构材料上延续整体系列的建构逻辑,采用单向弯曲悬挑单竹组合形成的“贝壳”型单体,结合传统竹编的技艺,屋面的覆面由竹篾编制加以覆盖棕榈皮,部分透光,光影尽显结构和技术的美感;棕榈皮的应用是竹构3.0和4.0材料构造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设计灵感源自传统的蓑衣。

12_施工过程©cns_1.jpg

作为传统蓑衣的制作材料,棕榈皮兼具耐候防雨两个重要性能。随着现代材料的发展,传统的蓑衣逐渐被塑料雨衣所取代,而作为原材料的棕榈皮也慢慢变得无人问津。吸取了竹构1.0和2.0的经验,我们决定采用棕榈皮这一种耐候性能十分优越而又十分易得的生态材料作为竹构的表皮,棕榈皮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竹构的耐候性,单元化组合而成的棕榈屋面也创造了类似于传统瓦屋面一般的韵律感。同时我们也采用了耐候性更加优越的棕绳替换了原有的麻绳,作为绑扎竹子的材料。

13_手工搓制棕绳©cns.jpg

棕榈皮采用棕绳缝绑的传统固定方式,但由于单片棕榈面积小,如果像传统瓦屋面一样采取单片单片固定的方式,十分耗费人工,为此我们采取了模块化预制的方式,先将棕榈皮全部预制缝制成1m*1m的模块化单元,再用这些单元连接修剪形成屋面。

24_村民上山收集棕榈皮©cns.jpg

22_施工过程©cns_(2).jpg

意外的收获
在我们提出用棕榈皮作为竹构的屋面材料之后,施工方淳总发现这个材料在他家乡湖北漫山遍野都是,于是他与当地村政府合作,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一项扶贫工程,发动村里留守的村民参与到棕榈皮和棕绳的制作加工之中,不但在材料原产地完成了材料的加工,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乡村的扶贫事业。一个千里之外的竹构,竟然还能在当地产生这样的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事业出一份力,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21_施工过程©cns.jpg

23_材料细部©cns.jpg

风廊
在竹构以外,在跹陌花田项目中,我们还尝试了用钢构艺术装置置入来激活空间的使用,风廊采取简单直接的构成逻辑,以椭圆形界面绕轴旋转放样形成通道空间,布置在花田内部的必经之路上,穿越廊道时自然感受到光影的变化和空间的扭转,给人留下深刻的空间印象。而风铃的加入则进一步提升了风廊的互动性,游人穿过风廊时不由自主地被风铃所吸引,拨动风铃,制造出一幅美妙的声景。

落成之后
竹构在落成后,大家争相在竹亭中合影留念,各类的活动在竹廊底下进行着:观景休憩、亲子娱乐、娱乐健身、拍照打卡,而跹陌花田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的人气,还举办了2021北滘镇文体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大家共同定义与演绎空间中的故事与场景,拉近彼此的关系。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总平面图

微信截图_20220204142518.png

△基本型

△造型生成图

△回型剖面图

△回型日照分析图

△回型视线分析图

△回型结构分析图

△回型结构分析图

△花型剖面图

△花型日照分析图

△花型结构示意图

△花型结构图

黄龙滨水竹廊

长岐球场竹廊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竖梁社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

面积: 480 m²

项目年份: 2021

摄影师:  Siming Wu, 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钟冠球,林海锐,张文豪

主持建筑师:钟冠球,宋刚,朱志远

设计团队:林海锐,黄文轩,杨立, 卢珑元,邓展崇,赵航

带队老师:钟冠球

学生团队:张文豪,张问楚,黄昱豪,谭智贤,古心悦, 卢珑元

委托方:佛山市北滘镇政府

地点:中国,佛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47.html/feed 0
黄龙滨水竹廊 / 竖梁社 + 华南理工大学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23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233.html#comments Mon, 26 Apr 2021 03:32:36 +0000 a1 村民的日常活动Daily-activities-of-villagers-(2)-©李锐波-Ruibo-Li.jpg

 项目背景 

600年前的护龙桥静默不语,300年前的杜氏祠堂肃穆而立,黄龙村浓厚的历史质感穿过南安巷,与富临公园两座火红的雕塑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巧妙交融。黄龙滨水竹廊2.0位于广东省佛山北滘镇黄龙古村。北滘,古称百滘,意为百河交错、水网密集。典型的岭南水乡内,滨水的灰空间气候适宜。在黄龙村,大大小小穿插在村子里的公共空间是黄龙村最具人气与场所魅力的活动场所。融合自然更成为居民们生活、闲聊与娱乐的亲水营地。

b1 鸟瞰图-Aerial-View-©李锐波-Ruibo-Li.jpg

 空间活力 

竹廊选址在黄龙村中心新建的鲤鱼沙公园,鲤鱼沙公园内虽拥有充足的广场空间与滨水景观,但缺乏茂盛乘凉的植物景观和遮阳避雨的休憩场所而人迹罕至、缺乏活力。在场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公园内滨水的跌级台阶处经常有村民在这里钓鱼和活动,如果能够增加一片遮阴,应该能够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很受村民和游客欢迎的的空间。于是我们选定了在滨水台阶处搭建一个滨水的竹廊,希望通过建构滨水的竹廊,给享受黄龙村水乡风情的居民与游客一个阴凉之所。滨水竹廊采用双边悬挑方式,利用原竹的韧性,实现结构表皮一体化设计。与台阶结合,提供最大化的滨水灰空间,该竹廊底下可承载多重活动功能,集休憩娱乐、观影水上剧场、码头等于一体,激活焕发黄龙村的新面貌。

c1 项目概览completion(1)-©李锐波-Ruibo-Li.jpg

黄龙滨水竹廊2.0深受村民、亲子和游客的喜爱。在落成后,大家争相在竹廊中合影留念,各类的活动在竹廊底下进行着:垂钓、观景休憩、亲子娱乐、娱乐健身、拍照打卡,而鲤鱼沙公园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的人气,还举办了冬瓜文化节等民俗活动,大家共同定义与演绎空间中的故事与场景,拉近彼此的关系。

 建构延续 

黄龙滨水竹廊2.0是长岐球场竹廊方案的延续,竹廊2.0再次尝试延续低碳自然的原竹材料的现代设计与建造,结合乡村传统竹编的手艺与美感,为滨水台阶提供一个悬挑无柱、视线通透、遮风挡雨、不影响活动的灰空间。

©陈利

©陈利

结合长岐村篮球场竹廊1.0的经验,我们优化了“结构表皮一体化”的结构选型,通过束柱的方式让原竹错缝拼接达到更长的悬挑长度,内部隐藏的钢骨架协同受力与协助找形,表面的竹片编织一方面为内部空间提供丰富的光影变化与遮阳环境,另一方面蒙皮效应增加整体“伞”状结构的稳定性与整体性,顶上还铺设透明防水胶片为结构与空间遮雨;从单边悬挑升级为受力更稳定的双边悬挑,模糊了黄龙滨水竹廊正反面的区分;通过结构优化,缩小竹柱直径,最大化悬挑深度,伞面直径达9.3米;

△ 结构分析

从建构上探索更符合竹材建构与耐候的设计逻辑,突破长岐村1.0单体模块化导致整体造型单一重复的限制,转向黄龙竹廊2.0的原竹构件模块化,从生产的角度单体模块化和构件模块化的建构逻辑是一致的,在设计上实现二维曲线拟合三维双向曲面悬挑结构,实现了施工二维化、扁平化,更有助于原竹实际工程推广与应用;长岐村竹廊的工匠营建队伍也参与了黄龙滨水竹廊的营建,设计与建造团队共同进步。

 设计图纸 

m1 -for-special-occasions.jpg

△ 场景轴测图

m2 -south-elevation.jpg

△ 南立面图

m3 -west-elevation.jpg

△ 西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佛山,中国

建筑设计:竖梁社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

面积:120 m²

项目年份:2020

主创建筑师:钟冠球,林海锐,张文豪

设计团队:林海锐,黄文轩,肖文菁,李锐波,侯进旺

带队老师(华南理工大学 ):钟冠球

学生团队(华南理工大学 ):张文豪,张问楚,黄昱豪,谭智贤,冯宇梁,胡耀文,陈衍臻,杜宇,李相灵,曾译萱,罗雨然,蒋若旻

摄影师:Ruibo Li,Li Chen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233.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