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赛作品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at, 09 Nov 2024 15:14:5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好房子”新理念:立方之间,共享新生 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 睿住天元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39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394.html#comments Mon, 08 Apr 2024 14:55:52 +0000

△ 项目视频

南京,中国古代六朝古都。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充满历史厚重和城市的活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与历史、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的关系日益紧张。而雨花台区,创新与科技齐飞,文化与生态共融,正在聚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典范区”。

基于此背景,雨花台区板桥新城(南京市九大新城之一)中部组团作为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选址之一,打造高品质“好房子”设计样本,以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新时代住房高质量发展。本次发布为睿住天元参赛作品。

△ 建筑鸟瞰视角效果图  ©REAMC TY

雨花台区板桥新城中部组团规划形成“双核、两轴、三带、六片”结构,急需一个整合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的居住社区,满足市民需求。

本设计地处产城融合新兴片区,位于生态、娱乐休闲轴线上重要节点,以打造文化、生态、特色产业融合高地、自然生态宜居社区、青年人乐活之地为目标。

设计如何满足城市更新的迫切需求?设计考虑D地块与周边地块形成船舶工业遗迹群,工业历史文脉清晰,设计以新旧对话形式,规划A、D两地块联合打造。

以“活力山谷,造浪计划”为设计思路,通过“引水造浪”焕新老船厂空间活力。搭建轴线网格重构场地脉络,在A地块形成人才山谷居住组团,编织两地块多维立体交通网络,大面底板营造高面生态社区。

△ 周边现状  ©REAMC TY

△ 总平面图 ©REAMC TY

如何响应新时代住房高质量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物质与精神的生活需求?设计围绕“新设计、新住宅、新生活”的理念,并根据对年轻人购房核心关注点的调研,得出“协调美观、功能适配、百变户型、未来智慧、全龄友好、商业配套、经济舒适、文化传承”等内容为关键词的“好房子”需求。

推演出“立方之间,预见未来生活”设计主题。以科技、历史、绿色为载体,通过嵌入多元复合功能板块、绿色渗透打破自然与城市的界限、智慧社区底座数字化搭建等设计手法,打造产业融合、文脉传承、居住升级、个性与品质的复合社区,符合新时代住房高质量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如何全方位实施“好房子”建设,全面提高住宅建筑产品品质?睿住天元设计团队打造了「好房子·137体系」。围绕“以努力让人民住上更好房子”一大核心目标,“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融合设计手法,搭建“七大场景”助力好房子建设。

该体系经过模型推演及项目实施反馈,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可满足系统性居住性能提升的要求。

 137体系  

 七大场景建设及应用 

NO.1 建得美观

#建筑风貌——整体自然和谐

立面以群山为灵感,通过高低、形态的变化与组合,采用地面、平台与屋顶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个立体多层次的城市绿谷形象。

#开放社区——城市共融

“历史文化、社区邻里、生态宜居”三线交织,映现生活巧妙张力,打造一个“人、社区、城市”无界交融的活力开放社区。

#绿色共享——绿脉连通,环境协调

因地制宜的构建以社区中心绿廊为骨架的空间结构,连接住区与公园、城市绿轴,并营造出一系列亲切、实用、功能灵活的景观绿化空间。

NO.2 住得舒适

#绿色低碳节能技法

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系统能耗,提高设备能效;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在减碳的过程中,碳减排比碳补偿更为重要。

#场地微气候

融合大区庭院绿化、宅间平台绿化、空中花园绿化、退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绿化等多个绿色生态场景,打造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系统,降低场地热岛效应,创造有利的场地微气候,降低建筑外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与室内空调负荷,节能环保。

#海绵城市设计

在设计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设置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收集与回收系统,实现控制雨水径流量、节约水资源及景观功能。

#新能源管理

本项目引入IOC智能运营中心、楼宇控制管理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空气源热泵辅热系统、新能源充电车位等措施,通过对建筑用电、用水、碳排放量、能源系统报警等数据分析,实现对建筑能耗的总控和绿色能源的高效利用,针对多种场景, 持续进行智能节能算法深入优化,合理实现碳管理系统,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工遗保护与建筑更新

工遗改造延续城市记忆,同时让所在城市街区从单一生产的工厂区域,转变为多元文化艺术交融的生活地标。以工业风格为基调,保留旧元素,延续社区特色沿街商业,合理置入社区服务配套。

NO.3 玩得多样

#工业遗迹传承——建筑改造及街区活化

以“唤起、转化、植入”为思路,将工业元素保留转化,以“追溯、重塑、归宿”为主题,连接路径,联合空间,与城市空间与历史友好互动。

#文创商业空间——主题鲜明,情景多样

以工业记忆符号为元素,激活主题性特色商业街区,吸引人群。赋予多元业态高效组合,形成多场景集合的城市美好生活聚点。

#邻里共享—— 一体化微社区

将单元化的居住空间进行自由组合并与社区功能相融合,利用连廊、大板形成二层平台,高大的架空层与灰空间提供了鲜活、亲密、多样的开放活动空间。打破传统的居住方式,利用同层共享社区、竖向公共交往空间,营造微社区生活模式。

NO.4 活得个性

#单元私享花园

隔景相望的错层花园,不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觉体验和更丰富的立面细节,半开敞半遮蔽的空间形式更是闹中取静,既能实现邻里交往的社交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私享空间。

#定制化的家庭空间

满足现代社会不同类型人群对日常生活、情感生活的需求,定制多元化的生活场景。

NO.5 设得齐全

#全龄友好———覆盖教育、运动、康养

整合教育文化资源,新建图书馆、创客学院、幸福学堂、托育中心等,实现“全龄化”教育覆盖。社区运动系统,将跑道、运动场、游憩场等场地串联成运动社交场所,激发社区活力,能让参与者得到运动与社交带来的加倍满足。整合医疗资源,新建长者照料中心、社区健康诊所、健康养生馆等,打造全龄化健康医疗服务。

NO.6 用得便捷

#线上线下融合——智慧社区&CIM智慧平台

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智慧型综合社区。搭建社区CIM平台,基于各试点子系统的数据互通,汇聚建设相关的关键指标和BIM、GIS等模型,形成全面的数据资产,为智慧化运营奠定基础。

#智慧家居——7大智慧场景,专属智慧家

利用AIoT平台、AI技术以及数字孪生技术,以空间智能为核心,为住户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生活体验。

NO.7 造得优质

#BIM正向设计&设计算量一体化

利用BIM模型三维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实时判断复杂位置设计的准确性与合理性。BIM全过程应用中可基于模型实时提取工程量,形成设计过程中的工程量报表,提前识别项目超限风险点。

#产品模块化——模块化建筑、装配化装修

住宅通过工厂内高效完成模块的结构、装修、水电、设备管线、卫浴设施等施工工序,在现场通过可靠连接技术快速组合拼装成建筑整体,是目前建筑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绿色建造方式,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综合考虑装配装修与结构系统、外墙系统、内墙系统、设备管线系统等一体化设计。


项目图纸

△ 标准层平面图  ©REAMC TY

△ 标准层平面图  ©REAMC TY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394.html/feed 0
一起围观施工,建筑师的浪漫永远这么出人意料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13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137.html#comments Wed, 07 Apr 2021 09:08:46 +0000 0.jpg

烟台老城区里有许多施工的场地。2016年我们刚来的时候,那些地方便竖着围墙,三年过去,始终都没有动静。或许是有的,但是外面的人看不到。

我们不断穿过这些老路,远远的就能瞧见高大封闭的工地围挡墙,环绕了几百米,墙上面有很多眼花缭乱的广告,周围很乱、很杂。

大概是由于施工用地管制的松懈,沿着围挡墙有很多小摊贩,原有的人行道被挤占,电动车与人混杂其中。

0.png

0 (1).png

0 (2).png

0 (4).png

人们也像我们一样,无法知道那里面正在发生什么事。似乎这便是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大多数人对于城市化的过程是没有感觉的,他们既没有过去参与自家住宅建造时的成长感,更没有目睹建筑从无到有时的喜悦。

因为没有对建筑的记忆,所以人们也逐渐对城市缺乏情感。

这就是我们参加“谷雨杯”时决定把“施工现场”当作改造对象的理由。这一代人擅长冰冷地围观,却不擅长热烈地围观,我们要创造一个“热烈”的场景,让人们亲眼见证建筑的形成过程,并与这座城市产生记忆。

 01 

 设计背景和概念 

2019年的谷雨杯竞赛主题是 “空间挖掘——城市有机更新设计”,大致方向是旧空间改造。

竞赛没有给场地,我们那时正在研究城市消极空间的问题,就想起了那堵墙,并决定“推倒”它。

以下是我们找到的烟台市在建工地的围墙分布位置:

0 (6).png

△ 烟台市建设用地分布

最终选择了位于烟台汽车站北部的一处围挡墙。

0 (7).png

△ 烟台汽车站北部工地围挡墙

0 (3).png

之所以选择这一处围挡墙是因为这里位于烟台老城区,南侧为汽车站,周边又有很多的商场,人流量、车流量大,现状比较复杂。

0 (1).jpg

△ 围挡墙内部向外俯瞰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了设计概念:将原有围挡墙改造成展示城市建设的展览馆(墙),从而将原来封闭内向的工地对外展示给城市,让人们可以看到工地的状态,引发对城市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共同见证城市的成长。

然后基于设计概念和现状问题提出一系列改造措施:

  • 将原有的围墙面变为体,植入不同的功能空间来安置小贩和行人;

  • 为了避免围挡墙过于封闭,在设计时考虑空间的通透性来增强市民的关注参与度;

  • 由于工地围挡墙是在建设期间临时存在的,所以需要考虑搭建和拆卸的便捷性,以及材料的反复利用等方面。

最终,希望通过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原有城市面貌并增强居民对城市建设的关注和参与。

 02 

 基本单元及组合 

材料

考虑到搭建和拆卸的便捷性,我们选用工地中常用的脚手架以及用于搭设工地厂房的彩钢板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0 (3).jpg

△ 工地中的脚手架

摊位如何进行整合? 

0 (9).png

工地围挡因环境以及治安因素将成为摊贩聚集地,在这里他们利用围挡前的人行步道空间作为摊位,路边的人们便是他们的顾客.

由于处在汽车客运站旁边,小贩数量更多,但这样的行为对市容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通过此装置将小贩放入单元中,主要在一层,整个装置也将占据整个人行步道,将人行步道纳入装置一层。

节点

装置采用腕扣式脚手架,能根据具体施工要求,组成不同组架尺寸,形状和承载能力的单双排脚手架,主构件均采用普通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可用扣件同普通钢管连接,通用性强。

0 (10).png

△ 构造节点

搭建过程

首先通过腕扣将杆件连成底架,在底架上铺设垫板,再搭斜向杆件形成三层骨架,再架设垫板与安置楼板,从而横向形成三层平台。

竖向形成三角形的钢圈,将彩色钢板组成的展架置入钢圈内,形成临时展馆。

0 (11).png

0 (12).png

立面局部位置架设钢片表皮,形成三角形支架,放置绿植,减小工地施工对空气的污染程度。

最后,架顶架设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夜间采光。为减小施工噪音,在近工地一侧加入隔声玻璃。

0 (13).png

△ 搭建过程

功能单体

彩色钢板组成的单体空间大小一致,不同的单体可随意组合,组成多功能空间。

0 (14).png

△ 方案生成

一二层主要为展览区:规划、模型展示区(工地建成后的样子);VR展示区(沉浸式虚拟空间展示);材料技术展示区(施工技术)以及部分商业休闲功能:茶室、售货摊,以及其他一些功能空间:信息阅览、施工咨询、宣传区。三层主要为展览办公区:意见反馈处以及工地参观报名处。

将这些功能整合成一个功能大单元,模块化、标准化地随意组合。

0 (15).png

△ 可持续技术

0 (16).png

△ 空间分析

最终,这个展览馆不仅要有展览功能,还要将街边摊位整合进来,从而将有秩序的城市空间还给市民,同时,增加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0 (17).png

 03 

人群行为与情景

烟台的第一印象永远是蓝天白云、海浪沙滩以及远处绵延的山脉。这个施工现场位于它的一片老城区中,周围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建筑。

三四年来,没多少人知道这里将建成一个商业综合体,也就是说,它可能会是老城复兴的一种节点。我们希望未来来往的人,无论是漫无目的,还是慕名而来,都能够对它产生特殊的情感。

0 (2).jpg

△ 烟台市

给艺人留出的空间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有个街边艺人一直在几个商贩旁边。小吃摊旁边人流量多,他们买了东西就会停下来听艺人唱歌。

于是,我们就有了将商贩和艺人放一起的想法。

在方案中,我们把彩钢板组成若干功能模块置入脚手架中,其中部分模块就是预留给商贩和艺人的。

模块的一部分作用就体现在这里,除了当作作为工地和街区的一道“屏障”,我们也试着通过它的灵活布置把周边复杂的需求整合在一起。并且它本身还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0 (18).png

一层更多的是商贩摊位以及一些小型门店,其中会穿插一些对于建设项目的规划蓝图,主要考虑到一层的人流大多数是经过的路人,一层打造的也是小吃街的氛围感。

从一层到三层,高度变化,由动到静,符合展览需求。

我们将以面形式存在的围挡通过设计将它转化成具有建筑空间属性的功能体,从而实现消极空间到积极空间的转化。

0 (3).jpg

一起围观施工

通过替换围挡置入临时展馆,使游客身处其中,在参观展品同时,可观看施工作业;另外,三角形的空间更能让游客体验到空间的趣味性。

0 (4).jpg

装置共三层,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楼梯相连,一层将作为人行步道,人流最多,主要是商业,规划展览橱窗将起到很好的城市宣传作用。而二三层相对人流少,设有VR科技展示区。

0 (19).png

面对工地方向,设有可以观看工地施工情况的区域。装置靠近工地一侧设有防尘隔声玻璃,很好的减少工地施工噪音对街道的影响;

0 (20).png

在二三层,面向工地,路人透过玻璃将会看到整个施工现场的状况;街道艺人们站在二层为行人演奏;几辆挖掘机有序配合,施工地面与街边形成十几米的高差,令人感到震撼。

场景设想

我们绘制了一个漫画系列来描述我们所想象的场景:

0 (21).png

0 (22).png

0 (23).png

0 (24).png

0 (25).png

0 (26).png

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将看到一座建筑物从打地基、浇筑结构、堆砌墙体再到最后抹灰装饰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对建筑物的构建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

0 (27).png

 04 

 补充 

① 竞赛相比课程作业而言是非常重视概念和想法的,所以在最初的概念构思阶段我们花了近两周的时间不断讨论,与老师沟通想法。

一开始我们各自提了一些围挡墙的改造方向,比如改造成绿化墙、快递点、居民活动中心……但全被否掉了,主要还是因为想法太常规,不够新颖。

已经过去一周多了我们还是苦于没有一个新颖的概念,我们便与老师进行了最后一次沟通,也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一个想法便从脑海中冒出来,那就直接展示工地内部怎么样!

毕竟围挡墙一直都是以一个封闭的状态存在,那我们把它打开,让人们看到工地内部,也是一种对城市建设的参与。这一点子我们都觉得蛮新奇的,全票通过,就按这个概念往下做了!

 ② 关于脚手架形式的设计我们也考虑过,一般建设工地的脚手架立面都是四边形的,最后再用一些斜的钢管穿在立面作为加固。我们觉得不如直接做成三角形的稳固些而且立面效果也会比较丰富,然后就有了我们现在的三角形式。

0 (5).jpg

0 (6).jpg

 05 

 感想和总结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工地围挡墙不可避免地大量涌现,以一种日常的姿态存在于城市之中。工地围挡墙不仅影响市容,容易滋生消极空间,而且由于其界面封闭性,割裂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因此,如何将工地围挡墙作为城市建设的展示窗口,加强人们与城市的互动,则是本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方案选取山东烟台市的一处工地围挡墙进行改造,采取可拆卸、可装配、可重用的建造体系,打破工地围挡墙的固有封闭性,并通过置入工地展示、市民活动等公共空间,促使人们关注城市建设,见证城市成长。

非常感谢陈中高老师,从前期概念一直到最后出图的整个过程中对我们作品成果的关注与指导,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

由于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方案尚存在许多不足还请多包涵,感谢大家的阅读。

0 (29).png

作者:张振、李杰

团队成员:张振、李杰

本作品为2019年“谷雨杯”竞赛三等奖作品,由 邀稿编辑,文中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优秀学生作品解读 

「 」优秀学生作品解读系列。如果你的作品有足够的创意和故事,并且希望被更多人看到,欢迎给学院投稿。投稿邮箱:media@archcollege.com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137.html/feed 1
竞赛概念作品 – 江南大学博物馆 / CROX闊合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899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8991.html#comments Wed, 03 Mar 2021 06:41:10 +0000 概念图.png

△ 概念图

鸟瞰图 Bird View 2..jpg

△ 鸟瞰效果图

设计带给人希望,CROX阔合从多元角度切入江南大学博物馆的设计,去思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本质关系。建筑的生成逻辑呼应太湖水泽万物与扬帆启航,量体上打破单体建筑的沉重感,环绕的动线与交叠出的建筑体,构成不同功能的展厅,呼应传统合院式的布局,形成各类尺度的活动平台。河道蜿蜒曲折,建筑错落有致,收放自如,最终形成互为渗透的校园风情,营造出江南博物馆的生生不息。

鸟瞰图 Bird View.jpg

△ 鸟瞰效果图

水为建筑形体的基础,流体基座呼应校区西侧山体与长广溪湿地沿岸的秀丽风光,是江南人文交融的意象。江南的院落错落有致,是文人雅士创造出来的咫尺山水。博物馆建造的逻辑不只有外部形式与表现,还特别将建筑与景观融合去演绎多样的生活场景,打造五感院落。

透视图 Perspective.jpg

△ 透视效果图

建筑打造亲人尺度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一种可游、可行、可望、可览的人行体验,灵活的参与到这个开放的环境。曲面平台宛如太湖水波,结合不同坡面、高差、水面的处理,形成一个灵活可变的空间,配合不同展览活动逐渐丰富了馆藏,产生不同使用的可能。平台下的三个水院引入基地北侧水体,创造内部流淌的清泉,形成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的风景。平台上由建筑体围合出开放的大院,可以容纳大型的展演活动。顺着缓坡道上行抵达天台院子,垂直与水平向度共同组成自由有机的立体院落。

中庭 Atrium.jpg

△ 中庭效果图

屋顶结合建筑空间布置形成屋顶花园,方便远眺校园和城市景色。坡屋顶造型参考校标 – 宛如浩淼太湖中劈波斩浪的帆船,象征江南大学:“奋进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上扬的曲形屋顶,转换为校园优美的天际线,利用传统木构件进行现代结构的演绎,形成一大跨度的钢木混合坡屋顶结构。若水平台上设计了连通的缓坡,延续江南园林的空廊,创造一种回形的漫步动线,重新找回真实的当下。

前厅 Front Room.jpg

△ 前厅效果图

廊的存在是中国园林特有的一种空间形式,在内外间多了一个中介环境,一个介于轻与重、实与虚、遗忘与纪念之间的世界,充分表达出属于江南的含蓄身影。巧妙安排的廊,于外构成两栋建筑,往内可连通不同展厅。将博物馆区按不同功能与属性,划分出大小不一的展间,配布于九宫格般的柱网,保持空间使用弹性,依不同时代的人事物不断在此回溯展演,容纳背景多样的时空故事。

展览区 Exhibition Room.jpg

△ 展览区效果图

休闲区 Leisure Room.jpg

△ 休闲区效果图

室内由灰色的水泥地面与素白色的墙体呈现,简单而明亮,展间内采取磁悬浮无油空调技术,确保参观者的舒适体感,并保护展品不受气候损害。建筑色彩以黑白两色为主,辅助水、竹、石、木景观元素,让整体环境产生出明暗有序的光影层次。不同玻璃外墙的透光与反射效果,产生一种朦胧视觉,让建筑感觉如船帆般轻盈,有天水一色的写意共鸣。

△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6bd55022-3b33-4947-bf87-5cdc8ca78039.gif

△ 体块演变过程

东立面 East Elevation.jpg

△ 东立面图

西立面 West Elevation.jpg

△ 西立面图

南立面 South Elevation.jpg

△ 南立面图

北立面 North Elevation.jpg

△ 北立面图

项目信息

作品名称:江南大学博物馆

甲方:江南大学

设计公司:CROX闊合

设计团队:林琮然、孙立东、段美晨、黄赛、 张秀、张铭政、刘慧

官方网站:www.croxgroup.com

项目地点: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总用地面积:17170㎡

GFA:11448㎡

设计状态:竞赛概念设计

摄影:ingallery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8991.html/feed 3
住宅的未来 – 在大流感来临之前与之后 | 2021纸上住宅建筑国际竞图结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898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8985.html#comments Mon, 01 Mar 2021 07:55:39 +0000 本届竞图在2月19日举办在线颁奖典礼,由评审 Francine Houben 宣布得奖名单,最后由泰国 Puangniyom Pongpol 与马来西亚 Mah Yi Jun 所设计的作品“Ghost to Host”赢得首奖及美金2,500元。台湾黄子哲则以“Extension of Living”赢得第二名跟美金2,000元。意大利 Marco Moccia 与新加坡 Chen Ken 以“RECONFIGURING NYC”赢得第三名跟美金1,500元。

由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主办,上圆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企划的第二届“2021纸上住宅建筑国际竞图”(IRACDC),由荷兰 Mecanoo 建筑事务所 建筑师兼创意总监 Francine Houben 担任评审,以“住宅的未来–在大流感来临之前与之后”为题来回应当下全球仍蔓延的 COVID-19 疫情。经过五个月的征件,共收到来自全球三十五个国家,总计三百二十八件作品,共同角逐总奖金一万美金。经过评审 Francine Houben 的初选审查后,从中评选出入围决选的作品计八件。决选审查受 COVID-19 的影响,采网络连线方式进行,八组入围者亲自向 Francine Houben 简报及问答,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审查后,才选出本届获奖作品。

Winner_0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评审 Francine Houben 在颁奖典礼指出:“对建筑师而言,足够的合宜宅(可负担住宅)一直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这次的疫情也是荷兰从未经历过的经验,同时没预期到疫情仍持续地发展中,因此如何将二者在疫情时期下做适当的结合将会是未来几年内的议题。针对这次328件的投稿中,我们内部与台湾的团队也开了不少次会议,发现在这些投稿的项目中不只针对疫情,也考虑了当地气候等因素而设计出的有趣公共空间的项目,同时我们也在这些项目中学习到新的解决想法。”

多图预警,建议收藏后阅读~


一等奖:

一等奖:Ghost to Host/Puangniyom Pongpol+Mah Yi Jun/泰国+马来西亚

一等奖(奖金2,500美元)由来自泰国 Puangniyom Pongpol 与马来西亚 Mah Yi Jun 所设计的作品“Ghost to Host”赢得,两人将曼谷著名的烂尾楼 Sathornue Unique Tower 重新改造为新的经济住宅和自给自足的社区,提供给中下阶级住民舒适的居住环境。Francine 认为以既有的废弃建筑物作为设计发想,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以环绕大楼盘旋而上的主动线作为街景,呈现独特的建筑外观。本案不仅是单纯的集合住宅,更可视为垂直化的现代聚落,其满足了现代人日常所需的各个面向。

First prize─Ghost to Host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First prize─Ghost to Host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First prize─Ghost to Host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First prize─Ghost to Host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二等奖:

二等奖:Extension of Living/Huang Zih Jhe(黄子哲)/中国台湾

第二名(奖金2,000美元)由来自中国台湾的黄子哲以“Extension of Living”赢得。重新思考室内跟室外的界线,透过改造不同尺度的内外边界,创造出能因应不同隔离程度的社区,在面对疫情的影响与外出的限制时,居住者仍能享受完整、有质量的生活。Francine 指出公私领域边界的定义,一直是有趣的挑战。在此案中,黄子哲将阳台作为关键的建筑构件,借以定位室内户外,公众与私人领域的过渡,并同时兼顾阳台本身作为一场所的空间质量。

Second prize─Extension of Living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econd prize─Extension of Living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econd prize─Extension of Living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econd prize─Extension of Living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三等奖:

三等奖:RECONFIGURING NYC/Marco Moccia+Chen Ken/意大利+新加坡

第三名(奖金1,500美元)则由意大利 Marco Moccia 与新加坡 Chen Ken 以“ECONFIGURING NYC”赢得,两人以全球高密度城市美国纽约为基地,探讨怎么在高密度且资本化的都市中,创造出高中低收入不同的家庭能混居在一起,并在社区中置入各种公共空间包括咖啡厅、画廊及农场等,让公众跟住民都可以使用。Francine 本作品展现出对纽约——作为受疫情强烈影响的城市之一,其城市及居住形式的分析。Marco Moccia 与 Chen Ken 指出疫情与气候变迁是为一体两面的课题;并藉由基本现有的设计手段,如可自然通风的公寓单元,兼顾了在巨大的集合住宅体中,各公寓单元的居住质量。

Third prize─RECONFIGURING NYC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Third prize─RECONFIGURING NYC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Third prize─RECONFIGURING NYC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Third prize─RECONFIGURING NYC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除前三名外,本次入围的另五件作品,也分别赢得特别奖(奖金1,000)及入选奖(奖金500)。


特别奖:

特别奖一:Gap: Disconnect to Connect/Chai Yi Yang+Ng Yi Ming+Bong Wei Jian/马来西亚

Special mentioned─Gap Disconnect to Connect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Gap Disconnect to Connect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Gap Disconnect to Connect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Gap Disconnect to Connect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特别奖二:Housing Re-framed/Inka Eismar+Coll Drury+Jenna Imrie McMahon/英国, 苏格兰

Special mentioned─Housing Re-framed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Housing Re-framed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Housing Re-framed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Housing Re-framed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特别奖三:Weather the epidemic in the community/Yin Jun(殷俊)+Cao Yue Ning(曹粤宁)+Chen Si Tong(陈思彤)/中国

Special mentioned─Weather the epidemic in the community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Weather the epidemic in the community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Weather the epidemic in the community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Special mentioned─Weather the epidemic in the community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入选奖:

入选奖一:AirPods/Wong Ka Hei+Chan Yin Tat/中国香港

Participation award─AirPods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Participation award─AirPods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Participation award─AirPods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Participation award─AirPods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入选奖二:Iso Teract Pods/Wong Kai Yi+Low Xue Yee+Lim Pui San/马来西亚

Participation award─Iso Teract Pods (1).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Participation award─Iso Teract Pods (2).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Participation award─Iso Teract Pods (3).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Participation award─Iso Teract Pods (4).jpg

©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

除奖金外,还有一面特别设计的木造奖牌以兹纪念。

本届竞图由于受到 Covid-19 影响,决选及颁奖典礼皆采用网络连线及直播方式进行,面对这个已改变全球生活方式的重大疫情,本届将出版专书(电子书),完整收录八件得奖作品的完整版面及论述,以及决选审查的实录过程。除此之外,决选审查及颁奖典礼都将公开于“traa台湾住宅建筑奖”官方 YouTube 频道上及官网上,欢迎关注住宅建筑发展的朋友上线收看。


官网:www.traa.com.tw

官方 facebook:www.facebook.com/TRAA.RESIDENTIAL.AWARDS/

官方 YouTube:reurl.cc/YW8rb0

主办: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

企划:上圆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8985.html/feed 2
2020基准杯三等奖 | 传统木构演绎中式超级寓所,预制模块解答疫情居所之困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2/4890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2/48900.html#comments Fri, 05 Feb 2021 09:10:57 +0000 1612520660394234.jpg

文章导读:前几周,我们为大家展示了“优质学生作品”(点击文字跳转)专题,获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临近春节假期的最后几天,我们希望再向您分享3篇颇受关注的优质竞赛作品,今天将推送2020年获基准杯三等奖的优秀作品解读。

阅读本文,您将了解到:

1. 带有中国山水韵味的超级寓所形态

2. 以模块化建筑单体解答疫情背景下的建筑之困

3. 传统木构架如何与新型技术的结合,充分保证居住的舒适度


 - 竞赛主题 

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造成 2020 年全球疫情的传播和不可控,为了应对疫情,全球进入“暂停模式”。回首短短万载的人类历史,能够真正保护和陪伴我们的究竟是什么?疫情专家表示:“宅居”能够直接有效的阻断病毒的传播,当我们的活动范围骤然缩小,建筑师的严峻挑战又是什么?

以概念出发设计“超级寓所”( Super Residence ),它能够快速进入 “暂停模式”,对外界,有屏障和连接作用;解除“暂停模式”后,它应该是自由的社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方案应包含”超级寓所” ( Super Residence )中的某“超级居住单元”(Super Units) 。“宅居“者能够在“超级居住单元”内较长时间的独立生活。


 - 获奖作品 

1612514345775992.png

 - 竞赛解读 

首先,看到题目发布之后 我们心里就浮现出三个问题

1.什么是超级寓所

2.什么是中国本土化的超级寓所?

3.作为建筑设计者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和改善问题

关于“超级寓所”,在我们看来是需要包含下面这些功能的,而我们可以把他们视为不同的空间元素。

在现实城市中,我们几乎可以把所有的东西看作是消耗品,这意味着,由于大多数元素都有一个有效期,因此它也一定需要被替换。所以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可以不断更新的系统,它既可以满足居民们的不同空间需求,也可以适应使用者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可持续方案供后人使用。


 - 设计概念 

01 疫情背景 &“插入式城市”

1612514735746803.gif

△概念生成过程

我们首先想到了“插入式城市”这个概念,就是我们搭建出一个巨型结构框架,将上述这些元素,作为可移动的插块,插入到这个巨型结构中,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蓝色区域为居住区域,黄色区域为公共区域,橙色区域为生活物资补给区域,红色管道为机械滑轨,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和出行交通。这些插块在未来可被替换,进而保持寓所的生命力。

它的社会可持续性,使它可以面对突发的疫情状况。包括疫情等一些突发状况的特点是:发生时间短、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而我们的设计也应当能够快速搭建并满足居民们的生活需求。社区内不同功能的自给,能够使整个寓所可以进行快速地进入“暂停模式”。

△功能布局形式

02 “山云以城”

在我们确定了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我们想要做出中国本土化的“超级寓所,于是我们想到了山水画

在我们查找了资料后,对山水画进行了元素提取和转译。

1612514962748595.gif

△山水元素转译

山作为单元框架,云作为连接单元之间的公共空间,传统的坡屋顶作为单元体的基本元素。而因为题目对地段没有硬性要求,所以我们首先确定了建筑的基本概念,其次才是对地段的选择。


 - 设计方案 

我们这次选择的地块是杭州,在我们看来杭州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一半山水一半城。另外杭州的各种人群组成也非常丰富,我们需要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这也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背景。

我们从传统木构架中提取元素,将重点放在了每个单元的设计上,对传统民居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了一种与传统房屋不同的居住方式。

△概念效果图展示

这些单元都是标准大小的,有特定的空间布局,我们在菱形这一元素中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一边能在多个位置插入基础框架中。我们根据不同的面积和空间对一些情况进行了预设。

1612515168127397.gif

△组合成多种单元体块

比如左上角的单元,整体面积为39平方米,有上下两层,更适合独居青年使用,而右边的几组单元,我们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空间和功能,就更适合三口之家或者五口之家使用。同时我们在右下角几组也设计了办公、购物和教育单元。

这样做的优势使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以及重复和标准化。每个居民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状态进行改变和扩展自己生活的空间。

△结构生成

我们在外轮廓用木头作为结构支撑,在结构外连接运输轨道,便于运输日常补给物品以及提供外出的交通,屋顶支撑出的帷幔,可以用来太阳能发电。在一些自然灾害来临时,寓所快速进入“暂停模式”帷幔能够临时满足居民们的用电需求,轨道能够快速提供居民们的日常补给。

我们的设计更像是让人们与自己的住宅共同成长的方案,与传统的寓所不同,“山云以城”是偏二维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我们希望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将寓所整合起来。建筑包含运输系统,用单元的方式建造住宅,单元大小不同,可以替换和变化。有封闭的公共区域。

1612515575110217.gif

概念模型展

△手工模型实景图

整个超级寓所包含了成长和变化的各种含义。而我们也希望它可以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繁荣技术和更加现代化的世界。

调整大小 A.png


- 更多优质作品解读,敬请移步 专题-优质学生作品 - 

1611281983479007.gif

( Archcollege )长期招募作者 

 稿费300-1000/篇,年度最佳作品1w奖金 

了解更多,请网站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 JZXY-YZ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2/48900.html/feed 10
2020基准杯二等奖 | 改造城中村的新思路 打造横向形态的超级寓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4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42.html#comments Fri, 22 Jan 2021 02:01:32 +0000

文章导读:为提供给学院读者更为系统的阅读感受,我们将在每个月单独选取一周以专题的方式推送作品。本周选取的主题是“优质竞赛作品”。今天,我们将为您推送2020年获基准杯二等奖的优秀作品解读。

阅读本文,您将了解到:

1. 改造城中村的新思路;

2. 横向形态超级寓所的空间组织方式;

3. 应对疫情与非疫情时期,该社区如何通过设计做出应变与反应。

 - 竞赛主题 

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造成 2020 年全球疫情的传播和不可控,为了应对疫情,全球进入“暂停模式”。回首短短万载的人类历史,能够真正保护和陪伴我们的究竟是什么?疫情专家表示:“宅居”能够直接有效的阻断病毒的传播,当我们的活动范围骤然缩小,建筑师的严峻挑战又是什么?

以概念出发设计“超级寓所”( Super Residence ),它能够快速进入 “暂停模式”,对外界,有屏障和连接作用;解除“暂停模式”后,它应该是自由的社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方案应包含”超级寓所” ( Super Residence )中的某“超级居住单元”(Super Units) 。“宅居“者能够在“超级居住单元”内较长时间的独立生活。

 - 获奖作品 


 - 提出问题 

01“疫情期间城市之困”

在拿到竞赛任务书的时候,我们首先反问了自己三个自相矛盾的问题:

1. 如何既保证城市密度,又进行疫情防控 ?

2. 如何既满足社交安全,又创造新的住区文化生活?

3. 如何进入暂停模式后,城市空间继续有效利用?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公共生活,居民的社区生活不能因为寓所进入暂停模式也进入“暂停”模式,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下形成全新的社区文化是我们想要探讨的课题。

伴随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想到了城中村这个城市之中最有活力,疫情防控最具挑战的场地,而在广州的城中村之中,石牌村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城中村之一,人口密度高达5.2万人每平方公里。

与石牌村高密度的房屋相对应的,其也是广州市最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件以极高的频率发生在石牌村的各个角落。在中国疫情爆发的期间,城中村人员密度大、出租屋多、外来流动人口多、交通错综复杂等问题让城中村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也一度让广州市的防控面临巨大的挑战。

1611280527153985.jpg

△ 石牌村鸟瞰图 ©网络

在城中村之中,秩序混乱的话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一方面,城中村的组织非常混乱,错综复杂的道路、自发搭建的临时构筑物以及高密度的外来居住人口导致了极其混杂的居民生活状态;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城中村混杂的背后却有着看不见的秩序:每个家庭购置生活用品的路线,垃圾运输的路线,去往棋牌室休闲娱乐的路线,以及大家停下来休憩交流的场所都有着特定的规律和逻辑。

这种混乱的秩序在带给城中村空间活力的同时,也让城中村中的生活保持着日常的规律。

从疫情防控的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显然秩序有助于控制疫情的蔓延,而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在秩序的约束下把握混乱的程度则有助于在“暂停”模式下社区文化的全新构建。因此,混乱与秩序在我们的设计中意味着机遇与挑战。

△ 石牌村的各种活动 ©网络

我们的方案选址在石牌村内长约一千米、宽约八百米的核心区域,通过南北两条主要的干道与毛细血管般的道路与外界联系。

△ 石牌村卫星图

△ 方案总平面图

 - 设计方案 

01 防疫需求与形式操作

首先,我们通过严格理性的数理计算来生成我们设计的雏形,尝试形成能够满足疫情期间的防疫要求的原型

控制居住单位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在6-10米的范围之内,保证每个家庭单元的居住面积;在单元之间切割出宽度为1.2m左右的细密街道网络,提供多种能够避免不必要接触的回家路径的选择;在屋顶层,每个单元向内收缩并控制单元边缘之间距离为2.4m左右,保证人与人最低的社交安全距离。这些通过严格数理控制而生成的建筑体量为超级寓所能够随时进入暂停模式打下基础。

△ 方建筑形体生成-1

其次,我们将建筑体量顺应城中村的肌理、空间关系和道路网络进行调整,将新建筑的肌理融入场地的肌理之中

应原有场地道路关系布置建筑内部道路,使其能够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快速得对接起来;根据道路和方向朝向关系扭转单元的朝向方向,与城中村的肌理相对应;根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视线要求改变单元的高度与屋顶切削方向,优化单元的采光效果和互相之间的视线交流。

△ 方建筑形体生成-2

△ 方建筑形体生成-3

通过模型效果能够看出,整个设计是与城中村有着相同高密度特点的“一个建筑”,也是一个漂浮在城中村上疫情之下的“超级寓所”。

建筑的首层是与城市周边环境快速衔接的开放空间,道路穿梭其中并通过庭院进行采光,为超级寓所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及市政空间;夹层则是能够进行物质运输和能量流动的设备层,有着连接每个居住单元与城市空间的作用;二层细密的道路网络为居民安全回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屋顶层则向内收缩形成平台活动空间。

△ 模型鸟瞰

△ 模型图片

△ 剖透视图

02 开放与暂停的社区模式

在我们的设计中,超级公寓中的每个建筑要素(街道、公共空间、露台、家)都有着尝试同时适应从开放到暂停的社区文化特征。

1) 街道–毛细血管般布置在房屋周围

非疫情状态:是城中村居民晾晒衣服,散步遛狗,互相打招呼的场所。

疫情状态:是保证居民在不与其他人接触的前提下安全回家的安全路径。

2) 公共空间–底层架空带来的自由

非疫情状态:是居民集中交流,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疫情状态:是作为社会向每个家庭提供补助的外界接口。

△ 平面爆炸图

3) 露台–面向邻居和天空的视窗

非疫情状态:是城中村居民家庭活动和辛勤工作后的放松娱乐场所。

疫情状态:是隔离在家面向邻居和天空的外部视窗。

4) 家–一家一户的安全港湾

非疫情状态:是生活的港湾,是每个城市务工人员在大城市漂泊与打拼的内心寄托。

疫情状态:是安全的避风港,是确保家人不受到病毒侵扰的社会单元。

△ 住宅单体

△ 宅单体剖面图

 - 创作者说 

“接吻楼”“飞吻楼”,简单的一个文字的改变恰恰对应了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广州石牌村超级寓所是一个高密度的,有着屋顶社区文化特征的,可以同时适应非疫情状态和疫情状态的新的城中村建筑类型。我们希望这个设计能够为疫情之下的城中村改造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体验了在家隔离的生活,从疫情防控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的居住建筑设计,一方面理性的空间设计能够满足阻断病毒传播的要求,而另外一个方面在建筑之中生活的居民为寓所提供了充满情感的社区文化。

通过一个简单有效的设计手法,我们试图在满足防疫需求的条件下,在城中村创造一种疫情之下的社区新文化。

- 更多优质作品解读,敬请移步专题-优质学生作品

//m.stpapt.com/home.php?m=Index&a=newTopicDetail&id=48838

1611281983479007.gif

( Archcollege )长期招募作者 

 稿费300-1000/篇,年度最佳作品1w奖金 

了解更多,请网站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 JZXY-YZ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42.html/feed 6
2020基准杯二等奖 | 回应疫情和老龄化问题的青银共居韧性社区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36.html#comments Thu, 21 Jan 2021 07:14:29 +0000 1611218551719390.jpg

文章导读:为提供给学院读者更为系统的阅读感受,我们将在每个月单独选取一周以专题的方式推送作品。本周选取的主题是“优质竞赛作品”。今天,我们将为您推送2020年获基准杯二等奖的优秀作品解读。

阅读本文,您将了解到

1. 社区如何回应“疫情”与“老龄化”的议题;

2. 如何通过“趣缘”打造青银共居模式下的韧性社区

3. 单一模块化住宅如何通过设计组合,使之能够在“疫情之下的封闭状态”与“日常的自由交流状态”之间作切换。

 - 竞赛主题 

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造成 2020 年全球疫情的传播和不可控,为了应对疫情,全球进入“暂停模式”。回首短短万载的人类历史,能够真正保护和陪伴我们的究竟是什么?疫情专家表示:“宅居”能够直接有效的阻断病毒的传播,当我们的活动范围骤然缩小,建筑师的严峻挑战又是什么?

以概念出发设计“超级寓所”( Super Residence ),它能够快速进入 “暂停模式”,对外界,有屏障和连接作用;解除“暂停模式”后,它应该是自由的社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方案应包含”超级寓所” ( Super Residence )中的某“超级居住单元”(Super Units) 。“宅居“者能够在“超级居住单元”内较长时间的独立生活。

 - 获奖作品 

调整大小 2.jpg

 - 灵感来源 

在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满足日常功能的物理避难所,是私人情感的联系的场所。在疫情出现后,家对人来说更是一个心灵归属地。我们希望通过新的运营模式打破传统对家的模式限制,让家成为一个不仅仅使人免受病毒侵害和提供基本必需品的场所,而扩大家的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与单体空间,将公共空间也作为家庭的共享空间,成为一个多功能复合的“家的集合体”,成为一个超级社区。

△空中透视图

竞赛题目解读

超级寓所是一个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建筑,需要满足理念的“超级”和空间的“超级”理念,是一个超前多方面考虑的概念。建筑可以在不同的需求下,呈现开放和封闭的状态并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所以这个超级寓所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的韧性社区。因为有过亲身经历,在疫情时,我们的心理更需要疗愈,所以在建筑中设置疗愈空间、绿色空间是很重要的。


调整大小 3.jpg
△ 鸟瞰图

 - 设计方案 

01 疫情背景 & 场地解读

信息化时代,我们缺少线下的实际交流,人与人之间缺少连接机制,这一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了社会原子化,使得每个家庭成为单一的个体互不相干。并且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加剧了社会原子化。

疫情的发生带来生活不便,也因为隔离让人长处一个空间中导致人们的心理压抑,但是又需要居家隔离这个方式来阻断这个传播途径。疫情是传和染这两类动态途径传播的,传是一个人与公共空间的人接触的动作,染是无知觉的感受,家是这个传染链上的最后一步更多与染有关,家是人与人接触链上不可以再分割的一步,是一个最后的终端。

调整大小 4.jpg

场地选择

我们选取书院街社区作为典型的设计选址,这片区域75%的人群属于老年人。但是由于场地紧邻太古里,我们希望为此输入更多年轻的血液。除了河边的开放用地外,区域内的开放活动空间较少,临近市中心但商铺类型单一。区域内社区医院诊所较少,教育资源也需要增加。

5.jpg
△(左)周边功能(右)地理位置

02 青银共居模式韧性社区

设计理念

这片场地拥有良好的政策背景,但是年龄层之间的冲突也是十分严重的,并且建筑资源有被闲置的情况,如何在疫情下实现智慧小区管理,如何响应公园城市号召实现老年人和青年人和谐共居,我们通过引入模块化、共享空间等,来寻找一种新型的可防疫的青银共居模式来实现这个可生长可防控可共享的韧性社区。

调整大小 7.jpg

为了阐述如何在疫情和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实现家的再定义。首先, 我们引入“趣缘”这个概念 。什么是趣缘?“从血缘、地缘、业缘,到趣缘”——在未来社会中,人们将更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结合、聚集,促生“趣缘群体”。

年老不意味着放弃社交和激情,随着人均寿命越来越高,漫长的老年生活最要抵抗的就是寂寞。这也和我们疫情隔离时期需要关注的人的心理问题是一致的。交往空间的营造成为了重点。

建筑形体生成逻辑

建筑整个形体按功能布置进行竖向切分,再通过横向抽空形成集体活动空间。两侧的居住空间则通过挑板融合进中间的活动空间,其中竖向植入曲线坡道进行连接,让建筑成为了居住+公共+居住的复合型的家。

8.jpg
9.jpg

社区运营方式

“趣缘连接”作为社区核心运营模式,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结合、聚集,促生“趣缘群体”。通过每层的预留空间,兴趣相投的人可以组成一个小的居住团体分享生活。

调整大小 10.jpg

03 疫情防控 VS 开放社区

疫情应对——韧性住宅

结合目前突发公共卫生分级政策,为社区设定了暂停、半自由半暂停、自由三种应对模式,整个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暂停状态—— 一级应急响应

流线调整:暂停状态下居民按要求进行居家隔离。建筑对外封闭,并分楼栋分层对居民进行管理。使用预制模块,迅速在入户流线上布置室外玄关,满足消毒入户及物资存放需求。

11.jpg

功能转换:整个建筑使用SI住宅体系,户型可迅速变化让具有疑似症状的居民进行居家隔离。且原有活动空间可以迅速置入预制医疗模块,转换为应急医疗空间。

调整大小 12.jpg

交流空间:提前录入模块化住宅的信息,使居民在宅居期间可使用MR技术进行虚拟会客,满足交流需求。

调整大小 13.jpg

14.jpg

物资运输:地下车库部分转换为物资储藏分配空间,连接地下物流系统完成快速物资转运。

半自由半暂停—二、三、四级应急响应

二级响应:部分居民自行居家隔离,其他居民可采用分时预约机制使用活动空间。

15.jpg
调整大小 17.jpg
△ 二级响应下

共享的活动空间可变化以承担多样化的活动,通过内置轨道,污染物可以直接运送到地下专用处理室。建筑架空层和天井保证了充足的采光通风。

三级响应:居民活动不再受到限制,社区内公共空间逐步有序开放,辅助智能测温设备,及时发现疑似病人。

调整大小 18.jpg

调整大小 16.jpg

四级响应:建筑底层可向周边区域开放,但保留一定私密性。

自由状态——开放社区

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功能需求使用共享空间,可以在底层草坡公园娱乐,可以在空中连廊漫步,也可以在顶层乐园健身,在不同的区域参与不同的生活性活动。

调整大小 20.jpg

模块化空间

对主要的建筑空间进行模块化处理,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组合方案。标准化的模数空间,也使建筑能迅速搭建和改建,满足韧性住宅要求。

调整大小 21.jpg

调整大小 22.jpg

 - 总结与反思 

做设计是一个快乐且痛苦的事情,前前后后我们一共改了八版方案,最后才想从“家”——这个建筑学绕不开的议题入手。但由于时间仓促,一些想法也还没能落到实处。

作品最后呈现的效果缺少竞赛的未来感,这也是我们在扣题的前提下最不足的方面。因为考虑到一些技术和设计方法是否切实可行和经济实用,整个方案还有需要改善的。这个建筑并不是为了疫情专门设计,而是把疫情放在了建成后一个可能发生的条件。并且在疫情发生时虽然我们分了四种响应模式下建筑的状态,但是和建筑空间本身的联系还是缺少的,还可以对人群特定需求、从人的社交距离、合适的行为空间等等来分析空间在疫情下的构成模式。


【致谢】

谢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在设计过程中给我们提出意见,也感谢在场的各位评委老师对我们的方案提出修改建议,并且十分感谢基准杯的工作人员辛苦准备这次竞赛,感谢基准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和各位专业人士交流,希望以后能多参与基准的活动。


- 更多优质竞赛作品解读,敬请期待 - 

( Archcollege )长期招募作者 

 稿费300-1000/篇,年度最佳作品1w奖金 

了解更多,请网站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 JZXY-YZ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36.html/feed 0
2020基准杯一等奖 | 疫情之下的超级寓所磁悬浮计划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32.html#comments Wed, 20 Jan 2021 09:13:56 +0000

1611138708779331.jpg

文章导读:为提供给学院读者更为系统的阅读感受,我们将在每个月单独选取一周以专题的方式推送作品。本周选取的主题是“优质竞赛作品”。今天,我们将为您推送2020年获基准杯一等奖的优秀作品解读。

阅读本文,您将了解到

1. “ 迈斯纳效应 ”的概念;

2. 如何从漫威反派万磁王的“磁”中提取设计元素;

3. 作者如何在“高密度城市格局+疫情影响+高频住宅需求”的背景下,创造符合竞赛主题的设计方案。


 - 竞赛主题 

 - THEME 

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造成 2020 年全球疫情的传播和不可控,为了应对疫情,全球进入“暂停模式”。回首短短万载的人类历史,能够真正保护和陪伴我们的究竟是什么?疫情专家表示:“宅居”能够直接有效的阻断病毒的传播,当我们的活动范围骤然缩小,建筑师的严峻挑战又是什么?

以概念出发设计“超级寓所”( Super Residence ),它能够快速进入 “暂停模式”,对外界,有屏障和连接作用;解除“暂停模式”后,它应该是自由的社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方案应包含”超级寓所” ( Super Residence )中的某“超级居住单元”(Super Units) 。“宅居“者能够在“超级居住单元”内较长时间的独立生活。


 - 获奖作品 

 - AWARD 

图片-16.jpg


 - 灵感来源 

 - INTRO 

MAGNETO (万磁王)是美国漫威漫画旗下的超级反派,他可以控制磁场、并且利用磁场让物体进行悬浮运动。

万磁王独特的物理属性与本方案以 “ 磁 ”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促成了“MAGNETO——高密城市超级寓所的磁悬浮计划”的这一命名。

1611137828273569.gif
△万磁王通过磁力控制物体 ©《X战警》


 - 设计概念 

 - CONCEPT 

本方案的概念起源于 “ 迈斯纳效应 ”。“迈斯纳效应”是一种物体从一般状态相变至超导态的过程中对磁场产生排斥的物理现象。众所周知的磁悬浮技术正是利用了这一物理特点。

△ 利用“迈斯纳效应”形成的建筑形态

作者在方案初期进行磁力原理的模拟实验探究概念的可行性,利用了“迈斯纳效应”,形成磁场作用下的运行机制,探索全新的人类居住模式。

△ 磁力原理的模拟实验


 - 提出问题 

 - QUESTION 

在设计之初,我们先提出了三个拟定解决的核心问题

其一,如何在日益剧增的“高密城市格局”中,实现传统居住模式的更新?

其二,如何在疫情到来时,快速、安全、有序地进入“疫情暂停模式”

其三,如何创造“超级居住单元”以应对当下高频度的宅居需求?

1611130263436437.jpg



 - 设计解答 

 - ANSWER 

01 如何应对当下高密度的城市格局呢?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公共资源的整合、人群的聚集,形成高效率的社会生产状态,这是一种扁平化的“水平城市”

调整大小 图片-05.jpg
△ 重力作用下失败的旋转倾斜的实验

在土地紧缺的背景下,我们试图将这种水平性的城市进行旋转倾斜,形成垂直性的城市格局。然而,由于难以逃脱重力的束缚,这一愿景难以实现。

GIF-02.gif
△ 水平城市格局因为重力而散落

“迈斯纳效应”则为这一个大胆的想法提供了可能。方案通过将垂直旋转后的“地面”进行磁化,成为磁板,让它所产生的磁场就去抵抗重力场的作用,从而将水平城市以磁悬浮的方式,成功转译成为垂直的聚落。与此同时,这一个操作也为后期疫情防控的合理运作和居住单元的灵活运转奠定了基础。


调整大小 图片-06.jpg

△ 磁力作用下成功的旋转倾斜

02 怎样以正确的方式打开疫情暂停模式呢?

对于疫情暂停模式的开展,本方案进行了几种类型的探讨。以下图中的球形体量代表个人居住单元,方形体量代表城市公共资源。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这些单元体白天在办公、商业、教育、娱乐等高度整合的公共资源进行聚集实现交互合作的高效率社会运作模式。

调整大小 图片-07.jpg

△ 正常状态下的资源整合

工作时间以外的夜晚,这些单元体则离开公共资源,在磁力板上自由悬浮。同时,它们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聚合、相互联系,通过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单元组合,形成以家庭、朋友、伴侣等人际结构为基础的居住组团。

GIF-04.gif

△ 白天聚集在公共资源进行社会生产的单元体,夜晚自由地悬浮,形成居住组团

调整大小 图片-08.jpg

△ 正常状态下的单元聚合

如果不幸疫情发生了,这些单元体之间则迅速产生相互排斥的磁力进而从聚集的状态变为离散的状态,它们相互孤立,形成隔离舱以防止疫情的传播,每个舱体内部可以容纳个人的独立生活需求。

调整大小 图片-09.jpg

△ 疫情发生时的单元离散

GIF-06.gif

△ 疫情到来时,单元体通过斥力离散,互相孤立

与此同时,疫情时期的公共资源也会随之发生拆分,例如将购物中心拆分为零售店铺、写字楼拆分为小型办公室、公共校园拆分为小班教室,以牺牲部分生产效率为代价,满足最低生活运作需求,尽量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调整大小 图片-10.jpg
△ 疫情发生时的资源拆分

△ 大型公共资源随之进行的拆分,减小疫情传播的可能

当疫情严重,发生扩散的时候,如果单元体内部发生感染,该单元体则会自动亮起警示红灯,并产生特殊的磁感,通过磁场变化,将疫情单元体筛选、聚集到医疗综合体,进行隔离与治疗。

△ 已经感染的疫情单元体被筛选、集中到医疗综合体进行集中治疗

调整大小 图片-11.jpg

△ 疫情单元体在医疗综合体进行集中治疗

03 什么样的居住单元才能被称为“超级居住单元”呢?

疫情发生时,每一个球体相互离散,形成自我隔离的超级居住单元。它的内部形态基于对人体活动尺度的考量,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形变,从而将居住空间归至极简,形成适合站、坐、行、卧等多种身体行为的空间

1611131187708953.jpg

△  根据身体行为而变化的空间形态

超级居住单元以“磁流体”为介质。“磁流体”是一种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固体的可塑性的全新功能材料,能够根据磁场形成丰富的物理形态,应对不同的生活情境,也为内部空间连通提供了可能。

△ 单元体内部多样的生活情境

调整大小 图片-14.jpg

△ 单元体内部效果图


 - 设计总结 

 - SUMMARY 

文章的最后,我们对于本方案创新点进行总结:

首先,通过“迈斯纳效应”创造磁场实现“磁悬浮”,克服地心引力,形成居住单元的垂直运作模式,回应日益剧增的城市密度格局;

其次,通过“引力”与“斥力”避开了传统模块化单元的物理接触,形成聚合、离散两种模式分别应对正常状态和疫情状态;

最后,利用“磁流体”塑造“超级居住单元”,它对外能够依附于磁力板灵活运转,对内能塑造满足功能需求的空间形态,是疫情隔离的理想模板。

1611131550704823.jpg

在方案设计的同时,我们还利用Unity软件进行程序编定,对本方案的运作模式进行模拟。

△ Unity编程模拟磁力作用下方案运作模式

三度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发出感叹:“Hot, Flat and Crowded(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在2020年灾难般极端的条件下,通过反重力的手段,实现人类居住模式的转译与重构,或许是桎梏之下的一个全新出口。

调整大小 图片-01.jpg
图片-17.jpg
图片-18.jpg


【致谢】

感谢辛善超老师的竞赛指导,感谢任睿同学在编程方面的技术支持,感谢林宛静同学的帮助。

【参考资料来源】

[1] 《X战警》(X-Men)系列电影
[2] Rosensweig R E . Heating magnetic fluid with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J]. Journal of Ma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 2002, 252(none):370-374.
[3] Odenbach, S. Recent progress in magnetic fluid research[J].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2004, 16(32):1135-1150.
[4] Zahn M . Magnetic Fluid and Nanoparticle Applications to Nanotechnology[J].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01, 3(1):73-78.
[5] Geim A K , Dubonos S V , Lok J G S , et al. Paramagnetic Meissner effect in small superconductors[J]. Nature, 1998, 396(6707):144-146.
[6] Braunisch W , Knauf N , Bauer G , et al. Paramagnetic Meissner effect in Bi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2, 68(6):1908.

(文中除了《X战警》电影内容,其他图文均由作者自摄自绘)


- 更多优质竞赛作品解读,敬请期待 - 


( Archcollege )长期招募作者 

 稿费300-1000/篇,年度最佳作品1w奖金 

了解更多,请网站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 JZXY-YZ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32.html/feed 2
2019年「天作奖」一等奖:五感宅 | 竞赛作品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55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552.html#comments Wed, 03 Jun 2020 02:06:36 +0000


▲“五感宅”远景


《建筑师》杂志·2019「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围绕着题目“一家人的城乡”,参赛学生针对现代社会居住环境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由于城乡剧烈变迁而激发出的不同以往的家园理想,纷纷提出自己的理念,描摹心目中的“桃花源”。在收到的281份作品中,同学们各展所思,提出了现代乡村住居环境的多种可能性:或是传统建造工艺的现代投射,或是建筑与机械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抑或是追忆似水流年的返璞归真……


最终,来自东南大学的王凌豪、郭浩然与米兰理工大学的马志强携作品“五感宅”一举夺魁。本文将借由设计者、指导老师、竞赛评委的阐述,为广大读者解读该作品。


获奖作品  五感宅


▲王凌豪(东南大学)         ▲马志强(米兰理工大学)         ▲郭浩然(东南大学)



因   由


场地位于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古镇西侧的一个普通的空心村——黄花坪。父母和祖辈曾生活在这里,儿孙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迁入城市。老宅由于年久失修,院子杂草丛生,房屋破败凋敝。周边的房子也大都如此。


对于爷爷奶奶和父母来说,老宅是他们生活大半辈子的地方,大山和田野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在老年时,情归田园也成为他们生命最后时光的憧憬。对于儿孙,儿时在乡村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则成为其人生中的回忆财富。老宅成为“家”的信标,更是连结城乡生活及多代人之间的纽带,对其进行改建成为必要。


文脉与老宅


黄花坪村虽已趋向空心化,但由于地处沙溪古镇附近,这里的文化传统依旧得以延续,村中每逢节日每每会有太子会(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和火把节在镇上举办。除了非物质的传统节日外,烤烟塔作为实体的物质遗产已成为当地人心中家乡的符号。村中林立了众多烤烟塔,它们作为盛极一时的生产空间现已废弃,但依旧保存良好。


老宅处于黄花坪村的东南侧临近田野,其本身并无独特之处,是当地典型的白族民居形制,建筑本身的木梁和夯土墙保存比较完整。




黄花坪村与老宅现状(上:黄花坪村鸟瞰,中:老宅位置,下:遗存的烤烟塔)


“五感宅”总平面图


与自然、时间为友


与城市相比,沙溪作为古时茶马古道的驿站有自己的平静、闲适。因而,我们希望为家人设计一个与自然、时间为友,并且有归属感的家。如何能让家人身处宅第感知自然与时间,乡村生活的图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田野中嬉戏的孩童,村口望山闲聊的老人,院中热闹的家庭聚餐……种种知觉体验给予了本次设计的着力点,我们利用边界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层次,同时选取了人的五感体验作为线索展开对于老宅的改造设计。


边界塑造


老宅面向院落的木结构墙体残损较为严重,其余墙体为夯土墙可以利用。设计拆除了面向院落的界面,植入新的承重结构并将其引申为新宅的三重边界。它们形成了感知的界限,感知界限塑造出三个边界空间:


第一重边界空间是面向周边环境创造出视觉的通透性;

第二重边界空间是由环形交通创造出身体的移动;

第三重边界空间面向天空敞开收集天光,营造宁静的氛围。


这三层空间构成了新宅的主体架构。


老宅的边界与新宅的三重边界


“五感宅”平面图


知觉空间


新宅利用老宅空余的区域置入四个新体量作为“知觉容器”。东侧观山院,面向远山敞开空间,形成景观的取景框;北侧虫鸣院,面向花甸,两端扩张中间收缩的剖面形式使该空间成为收集虫鸣的“音盒”;西侧落雨院,错叠的两层瓦屋面以及底层的鱼塘承接雨水,使其得以被感触;南侧花香院,夏季盛行的东南风进入新宅,由向上的开口涌出,流动的空气带动花香浸入室内。茶室处于东侧,这是当地传统的烤茶与品茶的空间,在此以味觉唤醒人们对家的记忆。


秋夏之时,在虫鸣院聆听自然的声音;

落雨之时,在雨院触摸沿着屋檐倾泄的雨帘;

天晴之时,在观山院静观延绵的远山;

开花之时,在花院藉由风去闻到花香;

会友之时,在茶室坐在台阶上边烤茶边品味。


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是“家”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五感”的介入,丰富了感知的维度,使得意识中“家”的概念转换为可以被感知的客观事物。


院落中的高塔则回应了祖辈和儿孙辈的情感,像是纽带一样。对老人而言,高塔更像是烤烟塔的隐喻,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对于我而言,高塔是家的象征,如同灯塔。对于孩子而言,高塔成为他们玩耍的地方,成为他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五感宅”空间构成


▲“五感宅”知觉空间——观山院


▲“五感宅”知觉空间——虫鸣院


▲“五感宅”知觉空间——落雨院


▲“五感宅”知觉空间——花香院


▲“五感宅”知觉空间——茶室


材料与结构


夯土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们希望保留它,让室内有种人体的温度感。而新置入的空间则采用混凝土并涂上白族的草筋白饰面,有着浅浅的纹理,与夯土的温暖感形成对比。结构上继续使用木结构,采用原有的木梁重新设计新的结构支撑方式,使老宅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五感宅”生活场景设想


结   语


“五感宅”并不是一项真实的改造计划,但是它所蕴涵的对“故乡”和“家”意义的思考值得探讨。在我国当下城乡二元制现状的发展中,如何联系城乡空间并非空洞地描绘前景,也非简单粗暴地投资建设。“五感宅”根植黄花坪,希望从乡村生活的日常中唤醒人们对“家”的感知,五种知觉空间的融入使得它超越了满足居住的住宅基本功能,成为维系祖辈与儿孙情感的纽带,抑或是成为承载乡愁的“容器”,最终实现从“起居”到“栖居”的转变。诚然“五感宅”可能仅仅是一项居住实验,但是仍希望其能成为我们在建筑设计层面思考城乡关系和家族血缘关系的一种声音,促使人类回归人与人、自然亲密关系的原点。




评委及老师点评


竞赛主题涉及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真实的乡村环境,应展示宅基地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关系,充分体现作品的场景感;第二维度在于对“一家人”的理解,方案中对三代人生活起居的表述将会成为主要的考量,没有表述而只做外形的“空壳子”是不切题的;最后在于建筑载体本身,例如针对老年人的起居是否考虑无障碍设计等细节。生活不能离开地域,不能离开人的行为,应将这两个维度结合到设计表达中。

各位评审希望同学们能将自身情感代入一家人的场景,而不是只为别人或为一个特定的环境设计。从题目本身来说,“一家人”是第一要素,应考虑一家人今后在乡村生活中的可能性,做出比较扎实的设计。诚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而综合的题目,但是如果某些方案从单一层面上进行了深入发展,如乡村养老、地域文化回应、空置房改造,也可以作为解题的切实角度。归根结底,竞赛的重点还是在于对一家人在乡村生活的全面理解,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切题的。



方案位于临近云南沙溪古镇的空心村,更新改造的老宅为典型白族民居形制,木屋架夯土墙是具有时间性的在地符号。设计通过对老宅院落空间的再限定,成功地创造了新和旧相互激发的关联性,五感空间的构想使得内向场所和外部世界紧密相连。维系三代人情感的高塔兼具符号性和体验性,在提升院落地域精神维度的同时,强化了一家人团聚的归宿感。方案概念表达简洁有力,设计手法娴熟内敛,令人印象深刻。

——张雷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可持续乡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总建筑师



这是一个很有氛围的设计,氛围的产生来自于多种感官的感受,在过分看重视觉的当下,五感宅的设计通过调动五种感官感受自然,也就同时用五种感官感受建筑,不同感官所带来的不同主题,塑造着各具特色的空间,慢慢地浸润着居住者的精神世界,让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高度融合,此外,老宅的意象如何生长出新的意象?传统的空间形态如何生发出新的生活方式?本设计中各种庭园的设计不同于传统庭院,其中,中心庭园的设计饶有特色,身体的移动与儿童的游戏空间,最终以烤烟塔的形式呈现出来,当下的活动与传统的意象并存,在这里,生命的活力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内容统筹:陈海娇

微信编辑:李雪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宝天猫商城:http://zgjzgycbs.tmall.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552.html/feed 0
2019 霍普杯三等奖:唤醒所罗门——纪念性的乐活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60.html#comments Fri, 13 Mar 2020 01:22:18 +0000 撰文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2019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由来自天津大学的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同学

以作品《唤醒所罗门——纪念性的乐活》

获得三等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品的深解读吧!

唤醒所罗门

纪念性的乐活


这里的人生活在正在消逝的历史中,“所罗门之神”渐渐沉睡。我们试图用纪念性的乐活唤醒它,使人们欢快而诗意地栖居在真正的净土上。被唤醒的不仅是一栋栋房屋,而且是一段段家的记忆,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题记

△ 意向图景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背景

“垂死的国度”


所罗门群岛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有990个岛之多。这里的居民保持着原始的海洋生活,与大海欢乐地相处着。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这个欢乐的海洋国度成为地球最早将要被淹没的群岛。居民不得不放弃老屋,后退一段距离重新建造房屋,眼睁睁看着老房子逐渐被海水吞噬。“所罗门之神”渐渐沉睡。

△ 所罗门群岛地图(左) 所罗门群岛民居与海洋的关系(上) 正在被淹没的房屋(下)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灵感来源

“珊瑚礁”


从自然角度来看,珊瑚礁保护着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线,它能够有效抵挡异常洋流冲击并且能够遏制洋流对海岸的侵蚀,从而减缓海平面上升。从居民角度来看,所罗门群岛的居民离不开珊瑚礁。他们过着靠海吃饭的原始生活:孩子们在浅水的珊瑚礁中游戏,成年男性在珊瑚礁附近捕获食物作为生存的基础。从游客角度来看,随着附近海域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片原始的海域,体验在充满美丽的珊瑚礁的近海潜水的乐趣,他们称之为“体验自然”。

 珊瑚礁能够有效减缓海平面上升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土著居民在珊瑚礁中欢乐地捕食度日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所罗门群岛珊瑚礁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概念生成

“纪念性的乐活”


被淹没的老屋作为珊瑚礁生长的基床。老屋慢慢死去,却因珊瑚礁的生长而重获新生。老屋和珊瑚礁一起,构成了欢乐而诗意的海底纪念馆。它能够有效减缓海平面上升,让渔民继续欢乐地栖居于此。在给游客带来欢乐体验的同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老屋的存在,甚至去体验老屋。唤醒对给予我们欢乐的自然的敬畏之心。

△ 概念生成——“纪念性的乐活”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操作过程

“一个自然与人工共同建造的过程”


对老屋的操作过程是一个人工和自然共同完成的诗意的过程。原有建筑物靠近海边,当海平面上升,威胁到老屋的安全时,当地居民会后退一段距离重新盖起新屋。我们把老屋当作内部模板,用混凝土包裹外界面,使老屋为珊瑚礁的依附和生长提供可能性。在老屋内界面用类似海洋馆内部材料的抗压玻璃包裹,使原有生活界面得以展示。随着海平面上涨,这个新屋逐渐被水吞噬。珊瑚礁渐渐充满外界面,吸引居民和游客参与其中,感受珊瑚礁和老屋结合带来的纪念性的乐活空间和氛围。

 当地居民老房屋原来的位置靠近海边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海平面上升,居民弃老屋,后退盖新屋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包裹废弃老屋使之成为珊瑚礁的基床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抗压玻璃包裹内部界面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 渔民在陆地和捕鱼时感受到原有的欢乐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 潜水旅客看珊瑚时感受欢乐的纪念性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剖面

“民居、游客、自然的故事”


剖透视展示了未被淹没、正在被淹没及已经被淹没的民居与自然的关系。珊瑚礁慢慢附着在民居被淹没的部分,吸引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栖息于此。供人居住的老屋变成了供海洋生物居住的新屋。居民们在靠近海岸的老屋上的珊瑚礁中捕猎、玩耍。同时他们可以看到以前的生活记忆。游客们在较深海域潜水和观赏珊瑚礁时,可以进入内部被玻璃包裹的老屋,感受所罗门风情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意识到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

 剖面——“民居、游客、自然的故事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画面

“人、老屋、自然”


一系列画面展示了时间、空间维度的场景序列。在老屋还未被完全淹没时,居民可以在新建的房子中看到被混凝土包裹的老屋。它就像一座永恒的纪念碑,饱含居民对以往生活的回忆。成年男性在新的珊瑚礁中捕猎时,就像是漫步于以前的村子之中,他的前半生都蕴含在这个人工与自然共同建造的系统之中。游客们肯定会把它当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一座前所未有的纪念馆。他们可以游进老屋内部,感受属于所罗门的原始记忆,同时有所感悟。

 新屋望老屋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 捕猎观老屋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游客观老屋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 游客屋中游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构造剖面

“简洁构造”


剖面构造从内到外分别是抗压玻璃界面、老屋内界面、老屋构造层、老屋外界面、混凝土包裹层、金属附着网和珊瑚礁。构造层次仿照了珊瑚礁的自然构造形态。较厚的混凝土包裹层保护了老屋完整性。金属网有利于珊瑚礁快速附着。


△ 简洁的构造剖面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总平面图 © 张梦炜、徐江淮、张晓龙


结语


他们曾欢乐地生活在这片世外桃源上,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在只能望着老屋一点点被自然吞噬。

老屋死去,珊瑚新生,阻挡了海浪的步伐,同时唤回了欢乐的生活。

这老屋和珊瑚的结合体在给游客带来欢乐的同时,一定也能触及他们的心灵,

这种欢乐性的纪念或者说是纪念性的欢乐似乎才是唤回我们最本真的欢乐的方式。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60.html/fee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