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竖梁社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龙江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改造(旺岗小学) / 竖梁社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1/5196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1/51965.html#comments Thu, 19 Jan 2023 14:21:10 +0000

总体概况
龙江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旺岗学校)位于顺德区龙江镇,学校周边是珠三角典型的密集型村落,毗邻龙江镇最大的家具产业园区三联工业园,用地紧缺,周边无可拓展用地,优质学位与校园空间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满足学位和办学质量的要求,设计中充分拓展现有校园用地利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进而解决学校活动场地不足问题,将办学规模将由扩建前 22 个班增至 42 个班。

突破指标,立体
在周边无可拓展用地的条件下,设计方案选择向垂直方向要空间,项目突破了龙江控规中非强制性密度指标,将运动场抬升4.65m,充分利用运动场下空间,为校园提供了大量的功能场室和活动场地。同时通过连廊连接,提升二层运动场的可达性,并在首层增设了300m环校跑道,形成双首层的运动场地,不仅有效解决了空中运动场所带来的运动场地可达性问题,立体化的校园带来的校园空间丰富性和便捷性,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校园环境品质。

△改造前

流动空间与浮岛校园
项目位于河网密布的顺德水乡,为解决架空运动场下部空间的通风采光和空间品质问题,我们向水乡四通八达的河网结构学习,将室内空间打散成组布置,形成一个个知识岛屿和活动岛屿,内部架空通廊创造出连续流动的架空活动空间。将学生的户外活动从运动场下的架空空间一直连通至滨水河岸。

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散置排布所带来的更大的外墙表面积,为学生营造出展示墙,绘画墙,小讲台,图书角等多种多样的微型空间。流动空间与浮岛校园的设计,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创造大量的多义空间和展示界面,也为运动场下的活动课室带来采光和通风,很好的规避了运动场架空带来的不利因素。

知识浮岛,图书馆设计
利用校园内零散用地扩建的校园图书馆,整体建筑由两个红色的核心筒支撑,首层架空以便300m环校跑道通过,红色的核心架既承担了建筑的结构功能和交通功能,同时贯穿建筑屋面形成采光天窗,为建筑带来采光和通风。核心筒集中解决了建筑的物理性能需求之后,建筑被解放成为一个纯粹的阅读器皿,通过内部的自由布局,同时将两侧的风景纳入其中,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室内和半室内的阅读场景。成为一座知识的浮岛。

薄纱与花朵:幕墙设计
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中,我们摒弃了笨重繁复的龙骨,试图营造一个薄纱一般轻透的半透明表皮,在进行了多种材料多种方案的比选之后,我们最终决定采用紧绷的钢索替代竖向龙骨,借鉴抓式玻璃幕墙的节点做法,避免了横向龙骨的出现,幕墙材料采用柔性与刚性兼具的张拉铝网,在保证表皮的牢固性与抗风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表皮的轻薄。而在运动场采光中庭构筑物的设计中则采用柔性的勾花网,保证了对构筑物形态的拟合,在运动场上形成花朵绽放一般的效果。

滨河界面,消失的围墙
校园一侧紧贴河涌是旺岗校园作为水乡校园的另一大特点,近年来顺德大力整治河流水质,但在校园改造之前校园实体围墙的阻隔却将优美的河道风光拒之门外,改造设计中重点提升了校园的滨河界面,由于有河流的阻挡,滨水界面设置防护围墙的必要,因此沿河界面完全打开并设置亲水平台,不仅将河道风光引入校园,同时滨水界面也成为整个校园最为开放通透的展示面和最具地域性的特点,成为旺岗校园的青春活力的重要展示窗口。


项目图纸

△功能分区图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竖梁社建筑

面积 : 19210 m²

项目年份 : 2022

摄影师 :吴嗣铭

主持建筑师 : 钟冠球,朱志远,宋刚

项目负责人 : 林海锐

设计团队 : 黄文轩,冯添开,肖文菁,赵航,吴子萱(实习),邓晓琳(实习)

导视设计团队 : 竖梁社悬亮子工作室/ 莫石峰,简秋怡

施工图设计 : 佛山市城筑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委托方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政府

地点: 佛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1/51965.html/feed 0
花海竹亭,城市公园针灸式更新 / 竖梁社 + 华南理工大学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4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47.html#comments Fri, 04 Feb 2022 06:24:02 +0000

竖梁社从2019年6月份开始,相继完成了长岐村球场竹廊,黄龙村滨水竹廊两个项目,并于2020年9月份受到北滘镇政府的委托,在北滘镇中心地带的跹陌花田景观公园中设计两处竹构,对公园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提升。从长岐球场竹廊,到黄龙滨水竹廊,再到跹陌花田的花亭,回亭,竖梁社完成了竹构在形态逻辑和建构细节上从1.0到4.0的迭代和演变。

4_2._花亭©吴嗣铭_(4).jpg

结构形态一体化
竹构系列的设计,源于竹子本身优秀的抗拉和抗弯性能,而通过弯曲的竹子,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在立体方向上对于空间的围合,进而制造出遮蔽和阴影,创造出在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既能遮阳避雨,又能通风散热的半室外灰空间。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概念,我们首先得到了一个“贝壳”状的基本型。在1.0版本的长岐球场竹廊中,我们通过四个“贝壳”的阵列复制,改善了村里最为活跃的公共球场的侧边界面,为球场看台提供了遮荫空间。在2.0版本的黄龙滨水竹廊中,我们通过两个方向5个“贝壳”的变形连接,在村民活动广场与河道之间,创造了一个既服务于广场,又服务于亲水平台的遮荫休息空间。而在3.0和4.0的跹陌花田花亭与回亭中,我们通过更加丰富的形体变化,创造了更多空间使用状态的可能性。

空间品质提升与功能复合
跹陌花田位于北滘镇中心地段,是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市民公园,一年四季种植大片应季时花,开花时美不胜收,但由于缺乏遮阴的乔木,也无可供游客休憩停留的配套设施,导致公园的使用率极低,仅在傍晚前后才有周边居民聚集,其他时间大多都是通过式游览。因此,增加景观服务设施,提高公园的可停留性,延长使用时长,提高使用率,成为了跹陌花田空间品质提升的首要目的。

7_3._回亭©吴嗣铭_(4).jpg

我们希望通过置入两组竹结构景观亭,为居民提供一个遮荫停留的空间,同时兼具举办小型活动,丰富游览体验,滨水观景以及成为景观标志物的复合性功能。竹亭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景观构筑物,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标志性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成为了花季赏花时休息服务配套。

9_1._花亭_回亭©吴嗣铭.jpg

作为竹构3.0和4.0的花海花亭与回亭,在长岐村球场竹廊和黄龙村滨水竹廊的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花亭延续了“贝壳”型单体组合的基本逻辑,采用了螺旋线作为放样控制线,形成了悬挑尺度由小到大朝向水面展开的韵律,创造出富于变化的空间层次。回亭则由两组反向“贝壳”型单体首尾连接形成闭环,在结构上悬挑三维双向曲面,实现12m的跨度,通过“贝壳”的尺度变化,创造出大尺度的舞台空间,小尺度的滨水观景空间,并在两者转换的位置形成了戏剧性的空间扭转;

11_2._花亭©吴嗣铭_(1).jpg

建构材料与细节
竹构材料上延续整体系列的建构逻辑,采用单向弯曲悬挑单竹组合形成的“贝壳”型单体,结合传统竹编的技艺,屋面的覆面由竹篾编制加以覆盖棕榈皮,部分透光,光影尽显结构和技术的美感;棕榈皮的应用是竹构3.0和4.0材料构造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设计灵感源自传统的蓑衣。

12_施工过程©cns_1.jpg

作为传统蓑衣的制作材料,棕榈皮兼具耐候防雨两个重要性能。随着现代材料的发展,传统的蓑衣逐渐被塑料雨衣所取代,而作为原材料的棕榈皮也慢慢变得无人问津。吸取了竹构1.0和2.0的经验,我们决定采用棕榈皮这一种耐候性能十分优越而又十分易得的生态材料作为竹构的表皮,棕榈皮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竹构的耐候性,单元化组合而成的棕榈屋面也创造了类似于传统瓦屋面一般的韵律感。同时我们也采用了耐候性更加优越的棕绳替换了原有的麻绳,作为绑扎竹子的材料。

13_手工搓制棕绳©cns.jpg

棕榈皮采用棕绳缝绑的传统固定方式,但由于单片棕榈面积小,如果像传统瓦屋面一样采取单片单片固定的方式,十分耗费人工,为此我们采取了模块化预制的方式,先将棕榈皮全部预制缝制成1m*1m的模块化单元,再用这些单元连接修剪形成屋面。

24_村民上山收集棕榈皮©cns.jpg

22_施工过程©cns_(2).jpg

意外的收获
在我们提出用棕榈皮作为竹构的屋面材料之后,施工方淳总发现这个材料在他家乡湖北漫山遍野都是,于是他与当地村政府合作,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一项扶贫工程,发动村里留守的村民参与到棕榈皮和棕绳的制作加工之中,不但在材料原产地完成了材料的加工,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乡村的扶贫事业。一个千里之外的竹构,竟然还能在当地产生这样的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事业出一份力,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21_施工过程©cns.jpg

23_材料细部©cns.jpg

风廊
在竹构以外,在跹陌花田项目中,我们还尝试了用钢构艺术装置置入来激活空间的使用,风廊采取简单直接的构成逻辑,以椭圆形界面绕轴旋转放样形成通道空间,布置在花田内部的必经之路上,穿越廊道时自然感受到光影的变化和空间的扭转,给人留下深刻的空间印象。而风铃的加入则进一步提升了风廊的互动性,游人穿过风廊时不由自主地被风铃所吸引,拨动风铃,制造出一幅美妙的声景。

落成之后
竹构在落成后,大家争相在竹亭中合影留念,各类的活动在竹廊底下进行着:观景休憩、亲子娱乐、娱乐健身、拍照打卡,而跹陌花田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的人气,还举办了2021北滘镇文体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大家共同定义与演绎空间中的故事与场景,拉近彼此的关系。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总平面图

微信截图_20220204142518.png

△基本型

△造型生成图

△回型剖面图

△回型日照分析图

△回型视线分析图

△回型结构分析图

△回型结构分析图

△花型剖面图

△花型日照分析图

△花型结构示意图

△花型结构图

黄龙滨水竹廊

长岐球场竹廊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竖梁社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

面积: 480 m²

项目年份: 2021

摄影师:  Siming Wu, 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钟冠球,林海锐,张文豪

主持建筑师:钟冠球,宋刚,朱志远

设计团队:林海锐,黄文轩,杨立, 卢珑元,邓展崇,赵航

带队老师:钟冠球

学生团队:张文豪,张问楚,黄昱豪,谭智贤,古心悦, 卢珑元

委托方:佛山市北滘镇政府

地点:中国,佛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547.html/feed 0
众筹来的天台公共空间——新基白房子民宿群 / 竖梁社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35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350.html#comments Wed, 15 May 2019 06:38:38 +0000 a1_月夜星空.jpg

月夜星空

新基白房子民宿群项目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一个十分典型的珠三角城郊密集型农村。在新基村,我们采取一种散点式的更新方式,通过对散落在整个村落中的荒废破败、有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进行改造,打造出一个开放式的,与当地村民共生共存的民宿集群。

新基村鸟瞰图

改造前的院子(左)和屋顶(右)

屋顶加连廊桥

d4_轴测图.jpg

轴测图

调整大小 34_连桥大样.jpg

连桥大样

散点式更新

开放式的,与当地村民共生共存的设计民宿集群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严格尊重土地所有权的社会,这使得设计原本共享的概念难以实现。因此在整个社区的核心组团的设计中,我们利用相邻四栋被租赁下来的房子,打破房子间的围墙、众筹一个公共空间——将四栋房子的院子,附属空间,过道空间,露台空间等原属于单个房子内部的公共空间全部集合到一起,梳理出一个属于大家的能适应新的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间体系,以解决整个白房子民宿社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的难题,众筹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蓝天白云

长在屋顶上的白房子

c3_众筹院子.jpg

众筹院子

项目建成之后,核心组团很自然地成为了辐射整个白房子社区的公共空间,白房子团队在这里举办了多场天台音乐会,多次天台烧烤派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者,除了运营方和民宿住客,还有村子里的老人小孩等。由于这个天台公共空间的存在,本地村民与外来住客有了更多的交集,彼此之间的交往更加融洽,设计师原本设想的散点式、共生式的旧村更新和民宿生活态度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建成后鸟瞰

d2_音乐会活动.jpg

音乐会活动

创客中心

室内空间的光影与细节

新宅与旧宅的共生

天台共享空间与祠堂公共空间的共生

现代建筑与传统水乡文化的共生

d9_建筑与植物的共生.jpg

建筑与植物的共生

设计图纸:

调整大小 19_规划总平面图.jpg

规划总平面图

调整大小 21_天空之城总平面图.jpg

天空之城总平面图

调整大小 26_画板_1.jpg

平面图

调整大小 30_1.jpg

丁八坊2-17 南立面图

调整大小 36_2.jpg

丁八坊2-17 北立面图

调整大小 38_3.jpg

丁八坊2-17 东立面图

调整大小 40_4.jpg

丁八坊2-17 西立面图

调整大小 31_9.jpg

丁八坊2-13 南立面图

调整大小 32_10.jpg

丁八坊2-13 北立面图

调整大小 41_11.jpg

丁八坊2-13 东立面图

调整大小 43_12.jpg

丁八坊2-13 西立面图

调整大小 35_5.jpg

丁八坊2-6 南立面图

调整大小 37_7.jpg

丁八坊2-6 北立面图

调整大小 33_8.jpg

丁八坊2-6 东立面图

调整大小 39_6.jpg

丁八坊2-6 西立面图

调整大小 42_剖面图.jpg

丁八坊2-6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竖梁社建筑

地址:Dongguan, 中国

类别:更新项目

主创建筑师:钟冠球,宋刚,朱志远

设计团队:林海锐、赵海博、金鑫、田涛、肖明慧、阮洁莹、梅琬菲、肖欣、葛凤姣(实习) 、王子轩(实习)

建筑面积:600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结构设计:汪丹松

室内软装:直立空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5/44350.html/feed 1